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组织和管理;教育培训;激励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企业应重视新形势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1.1、领导对小组活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把QC小组活动纳入企业质量工作计划;制定并坚持鼓励开展QC小组活动的政策(把开展QC小组活动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在企业中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负责管理QC小组活动的人员;在有关质量工作的会议上积极宣传QC小组活动的意义,在企业内部形成推动开展QC小组活动的氛围。
1.2、 要培养一批QC小组活动的骨干,正确引导小组的活动。 QC小组推进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水平。小组推进者应该是具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主管QC小组的部门要善于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一些质量意识较强、热心于不断改进质量的积极分子,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他们就会成为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的种子,使QC小组活动在企业的广阔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
2、注重小组活动的不断创新
2.1、企业在面对经营环境严峻、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加速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开展“创新型”课题的QC小组活动,是从广大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并不是主观臆断的。
2.2、拓宽小组活动的范围,使小组活动灵活多样。结合市场竞争的焦点——质量适应时展要求。从单独提高工程质量拓宽到工作质量、管理质量、环境质量等。避免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使模式不拘一格多样化,形成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局面。
3、加强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3.1、QC小组的组建要从实际出发,采取自愿结合或行政组织等多种方式,可以在本班组、车间(部门)组建,也可以跨班组、车间(部门)组建。其主要类型有“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小组,企业可因地制宜,选择类型,开展活动。为了体现全员参加与质量管理,可着重发展以工人为主体的生产、施工、服务“现场型”和“服务型”小组,同时组织有技术员参加的科技开发型的小组,提倡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三结合。为便于自主地开展现场改善活动,小组人数一般以5至10人为宜。
3.2、小组成立并确定活动课题后,可向所在车间(部门)登记注册,由车间(部门)汇总报送企业质量管理部门,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要把每年QC小组活动情况及时报送所在地区质量管理协会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服务推进工作。
3.3、各级质协和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QC小组活动的日常推进工作。建议企业各级领导和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召开QC小组长联席会,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出课题和任务。QC小组活动经费由所在企业妥善解决。
4.切实搞好QC小组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4.1、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使小组活动更具广泛性。质量意识教育能够使职工真正懂得“质量第一”的含义,真正调动员工关心质量、参与质量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由此生产高质量的企业产品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达到用户满意的目标。小组活动作为提出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最终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最佳方式。
4.2、加强TQM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教育使小组活动更具实效性。
小组活动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就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培训,只有掌握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遵循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活动,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本岗位的生产技术,只有熟悉本岗位的专业知识,才能提出问题并应用专业知识和质量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小组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5、认真组织QC小组活动经验交流和成果发表
5.1、企业应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每年定期召开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成果发表会以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为主要目的坚持择优分类、少而精的原则。务求简化、求实、有效。
5.2、成果发表后要坚持听众提问、发表人答疑的方法,加强沟通研讨;最后主持人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评价,注意正确导向鼓励全员参与和提倡“小、实、活、新”的成果。
5.3、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可编印以小组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和成果汇编资料,QC小组应优先获得这些教材和资料,并优先安排小组骨干参加有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6、对QC小组进行激励
6.1、荣誉激励
对作出成绩的优秀职工给予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发给荣誉证书等,对其作出的贡献公开承认,使其为获得这一荣誉而感到自豪,从而也会为维护这一荣誉而努力,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6.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公共福利)以创造效益的多少进行分配,既满足其基本需要,又能激发其参加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把QC小组活动搞得更加出色。
6.3、关怀与支持激励
企业领导应把QC小组活动视为培育一代新人的有效方式,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企业召开QC小组成果发表会时,他们坚持参加,亲自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激励职工积极投入QC小组活动。作为领导,对QC小组活动时所需的物品、资金、时间、场所等给予支持,尽可能挤出一点时间深入到QC小组活动中去,使小组成员感受到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从而提高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6.4、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可以满足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求知的需要,可以提高职工达成目标的能力,胜任更艰巨的工作,派出优秀QC小组代表出席各级QC小组成果会,通过发表交流,可学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QC小组的好经验,受到更多的启发。
6.5、组织激励
运用组织责任及权利对职工进行激励,使其因工作出色而得到提拔或调到更重要的岗位工作时,更能调动他的积极性,同时对其它职工也是一种鞭策。
结束语:实践已经证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QC小组活动,是依靠广大职工办好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良好组织形式;是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生产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QC小组活动。
1资料与方法
依据《北京地区药剂科住院药师培训细则》、《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等要求,以培养住院药师药品调剂和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具备通科药师和通科临床药师的能力)的目标,总结我院9年来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历程经验,围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要求,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制定培训目标、优化实施过程、建立质量持续改进,多维度构建培训全程化质量管理体系。
2结果与讨论
2.1培训情况
我院2006年至今共培训学员16名,其中5名学员按期完成培训,1名学员延期1年完成培训,9名学员处于在培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的7名学员,培训期间的各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均能顺利通过,但基本技能综合测试有1名学员未能一次性通过。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方面,学员基本能够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培训阶段中掌握的新内容相结合,培训效果良好,但在药品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实际应用方面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基本技能训练虽经反复训练强化,但学员仍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应对解决,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上有待加强。
2.2影响住院药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
我院利用特性要因分析法等管理质量管理方法,梳理分析学员培训情况全过程,参考北京市住院药师培训的问卷调查结果,将影响因素按对培训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核心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为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核心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过程管理是影响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培训标准是否符合培训目标,是否适应医院对药学人才需求,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前提因素。住院药师培训作为药学生毕业后职业培训第一站,虽在培训细则中明确药学调剂、临床药学等各岗位培训标准,但由于培训基地把握程度不同,学员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以细则标准为基础,结合医院实践情况,在培训的开始阶段即让培训对象深入掌握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核心因素是培训过程管理,建立规范标准的培训过程管理是取得预定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虽然大多数培训基地均能按培训细则安排轮转和考核,但由于基地水平不同,培训过程管理方式多样,导致培训效果差别较大,培训质量也有明显区别。
重要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方法、培训师资是落实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内容、计划的必备要素,也是培养学员各项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培训方法的探索是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落脚点之一,选择何种方法使学员将医院药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将能力培养与实践工作相互渗透,如何制定相应的效果验证与考核方案,用于衡量每个阶段培训的效果,是培训内容和计划的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培训全程形成一个质量闭环管理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尤为重要。回顾培训全程,带教师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论传授、实践指导中“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是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能够快速地达到学员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此种方式易将师资的工作中少数不规范操作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员。因此建立师资遴选、培养和考核评估的模式,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増加师资标准化流程培训是做到住院药师培训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一般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基地软硬件基础是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最基础条件,包括培训基地的规模、具有的场地设备、培训资料等。在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开展时,即对基地进行了考察,因此目前各培训基地的基础条件均符合培训开展的相关需求,各基地只需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増加软硬件配备,满足实际工作増长的需求,使学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障即可。培训资料包括培训教材、实际案例资源、参考书籍等,在扎实学员基础理论,培养操作能力、拓宽药学知识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自该培训体系建立以来,长期以各分支学科的教材作为参考用书,缺乏内容综合的统一指导教材,许多培训学员反应学习没有方向,无从着手,因此培训资料规范化是提高培训质量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支撑。
2.3住院药师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院总结历年培训情况,分析每个学员的带教过程,结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将PDCA质量管理理论运用于培训的各个阶段,以基地的软硬件条件为基础,探索从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5个方面构建全面、实用、规范的质培训量管理体系,并逐年改进完善形成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2.3.1目标管理紧贴岗位需求
针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标准管理方面,我院发挥多个培训教学基地的优势,伴随逐步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物质双重保障工作模式的过程,制定了目标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基于北京地区住院药师培训细则标准,不断细化培训标准,将具体标准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医院门诊药房制定窗口服务、后台调剂标准;住院药房明确片剂摆药、针剂摆药、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等标准;临床药学部门分为临床药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咨询等标准。同时,细化考虑各岗位间的相关性,做好标准的衔接,如掌握的药品基础知识、用药咨询的技能技巧在每个阶段都是基础,因此将目标标准管理按照共用标准和岗位个性化标准进行分类,使住院药师学员从整体到局部认识培训的目标,为职业发展明确目标。
2.3.2过程管理注重细节规范
过程管理是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从入岗培训、知识技能深化、理论实践熟练运用等各阶段进行规范训练,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我院依据培训各阶段能力要求,按照各工作岗位的专有特点,针对每个环节建立规范制度,每个操作制定标准流程,使学员学习规范化进行学习。过程管理方式按照不同轮转科室将带教老师质量负责制、科室内部小组质量负责制等方式相互融合,如药品调剂培训阶段将资深带教管理和小组培训管理相结合,临床药学培训阶段由指定师资带教管理。同时,针对不同学员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利用培训登记手册和考核手册实施了解学员知识能力掌握情况,适当微调培训计划和内容,如住院药房培训阶段依据学员对药品、操作流程、信息系统的掌握程度灵活制定在片剂、针剂、PIVAS的培训时间,使学员充分熟练掌握每一项知识技能,最终通过对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培训效果。
考核管理重在系统评价考核管理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质量持续改进的立足点,因此需要建立多样化、系统化的考核评价方案。现阶段按照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仅要求了出科考核、培训最后结束的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远远无法满足学员培训全程质量控制的需求。为能够全程化掌握培训效果,我院不断细化完善考核方案,由各轮转科室组织学员进行入岗培训考核、科室内部测验、轮岗出科考核等,由药品保障中心集中组织年度规范化考核,最终组织学员参加北京地区阶段性理论与技能考核。日常测试将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交叉进行,加强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会贯通;年度考核围绕“三基”培训要求全面考核学员理论、技能、外语等综合素质,做到学员培训全面检验。通过考核管理快速评价学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高效制定解决方案,不断调整培训各流程,实现培训全程“以考带改,以评见效”的持续改进模式。
方法管理强化全面实用方法管理包括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等,是住院药师各阶段培训的实施手段,也是培训的具体的操作点。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院将理论性指导、实际性操作、导向型参与紧密结合,将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其中,建立药学部门层级化培训机制,集中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撑培训各环节开展。围绕医院药师“三基”培训内容,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训,每年度开展涵盖药事管理与科研、药品保障、药学服务、药品基本知识等共计48课时的理论课堂,并汇编制作药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不仅为药师巩固药学基础知识,并更新药学发展热点。在技能培训中坚持做到练战结合,定期开展岗位练兵,2013年依据医院药师能力要求建立真实场景模拟训练考核模式,全方位提高住院药师学员处方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物知识临床应用、用药咨询、沟通交流等技能。同时,我院自主研发了“药学系列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静脉药物集中用药调配系统”、“军队ADR监测管理系统”、“电子药历系统”等,将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合运用至药师的培训中,提高培训考核的多样性。“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将理论、技能分类制作题库,采取人机对话方式供学员训练和考核,与传统培训方法相结合基本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信息化培训平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对象管理重在素质提升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对象管理包括师资管理和学员管理两部分。学员虽然作为培训主体,但其本身素质高低不是培训效果的决定因素,通过规范的培训、全面的考核评估等质量管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我院在北京地区基地与学员双向选择的原则上,经资格审核和面试后完成学员培训准入。在学员进入基地初期,采取交流沟通等方式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为其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师资队伍带教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对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我院明确了各阶段带教目标,通过选派学习交流,流程标准培训等方式层次性提高师资水平。在带教过程中,师资与学员共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技能、完善考核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同时提高教学实施的参与性,做到教学相长。
3小结
关键词 员工培训 教学管理 困惑与对策
员工培训是企业为员工提升岗位专项技能和培养生产经营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举办的教学。举办员工培训是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有力手段。但是员工培训的举办面临着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的有效性和学员管理的困惑。
一、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方面
培训的培训内容是实现培训目的的重要保证,也是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但是,各种培训用于员工培训的培训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或专科的与培训内容所需的同类教材,由培训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用中专教材或在中专教材基础上增加内容的教材;三是由培训单位与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培训教师自编。这使得培训内容仅仅体现在教材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也造成各类培训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强调培训知识的完整性,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现象,培训教师在培训课堂上仍然在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没有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员工技能培训的特征与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员工培训,缺乏培训教育特色。
2.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培训教师大多没进过工厂,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培训中,培训教师要么“满堂灌”——纯粹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要么就是“满堂抄”——纯粹为了让学员记住职业资格证或上岗证鉴定考试内容的答案。培训教师通常都是处于教育者的绝对角色,完全忽略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缺乏师生互动,令学员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3.教学管理方面
培训过程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过程。为确保培训效果,就需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有些培训的开办只看到了办的经济效益,培训时没有培训目的、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效果评价,也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教师和标准化培训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法,更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试验实训装备。其次,培训前不重视对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教学无的放矢,难免会出现培训内容与学员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不能衔接的现象,使得培训效果收效甚微。
二、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对策
1.强化培训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
(1)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统一。内容的先进性是指面临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与此同时,人类知识老化速度也在加快。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员工培训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近的技术发展动态。内容的适应性就是培训内容要针对培训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先进性与适应性二者的统一,通过培训学习就能帮助学员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但要注意研究解决相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和高速增长而培训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2)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培训知识应用性是指培训课程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训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学员回去后要能在岗位上直接应用。因此,在选择和组织培训内容时,要紧密围绕实际的生产活动,有目的地将培训知识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这将使培训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培训特色,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培训知识基础性是指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应掌握的从事本专业岗位需要的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培训教材要尽量考虑兼顾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既选择“必需、够用”的通用专业基础知识、又融入足够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而定。培训教材的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碎无序等问题。
(3)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教材可采用具有组装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培训内容中知识与技能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组成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而又独立的单元,便于构建各类培训的所需培训内容,解决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矛盾。
2.创新教学管理保障实效性
(1)完善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课程是培训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课程模式的选择要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培训项目为单位;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培训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结构要合理。要注重骨干培训教师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其中坚作用。聘任高水平的兼职培训教师,努力提高培训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注重培育培训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优良的培训团队文化。
(3)实训资源的建设。要建设具有培训教学、职业训练、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多层次实训基地,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员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提升从事并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在当前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要考虑建设针对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专业图片素材、虚拟仿真课件、实况操作视频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相关职业背景前沿技术等。
本文就锦州市中心血站自施行无偿献血以来,在采供血过程中强化血液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探讨及总结。
1血站开展血液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血站的工作是一项关乎公民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血站树立质量管理的理念奠定了基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标志着血站血液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体系化管理轨道。血站血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血液安全,确保临床所使用的血液为合格血液,因此,保证采供血安全及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职责,血站血液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血站开展血液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2.1领导重视,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
(1)成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由站长、业务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业务科主任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负责监督检查采供血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用血单位的意见,及时将各用血单位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的问题进行汇总,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设立血液质量控制科。血液质量控制科在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实施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岗位责任制,对采供血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通过采取自查、互查、抽查、内部审核、质量评审、外部审核等多种形式的监控机制,实现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持续运行。
(3)聘请专业社会监督员。从本市的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专业人员为血液质量社会监督员,定期召集社会监督员举行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及方案。
2.2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1)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促进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我站积极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将质量教育纳入单位继续教育之中,并从质量教育入手,同医德医风教育、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员工对血液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对待每袋血液的质量要像对待用血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工作。血站每年均制定专业人员业务学习培训计划,定期对全体专业人员进行采供血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聘请专家讲解采供血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本科室工作性质,每月由科室主任组织本科室职工进行2次业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训;血站根据长远发展规划,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深造,积极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其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我站将已经建立起来的血液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落实到采供血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岗位,使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明确制度规定、明确工作质量标准、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
(4)加强重点岗位上的质量控制。我站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了重点岗位上的血液质量控制环节,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在血液采集方面,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献血者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建立起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保存10年;按规定对采血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采血环境符合清洁区标准;采血前按规定清洗献血者手臂,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确保穿刺部位消毒面积达10cm×10cm;采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手的无菌培养实验;血液采集后按规定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血型的全项检查,合格后方可贮存。在成分血制备方面,建立无菌净化室,装备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小板震荡仪等,创造良好的成分血制备条件;确保机采室及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应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无菌用物均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工作鞋,戴无菌手套和一次性口罩、帽子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在储血和供血方面,血库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由电脑监控,使用血小板震荡仪保存血小板,确保血液质量;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测;运输过程中防止血液剧烈震荡,保持血液及其制品所要求的温度,保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并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3强化管理,充分行使血液质量控制科的职能
(1)坚持实行血液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血液质量控制科开展经常性的血液质量监督与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交站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管理血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血液质量控制科严格执行国家采供血的有关规定和ISO9001、ISO/IEC17025等质量标准,一是对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坚决制止不合格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进入用血单位;二是对采供血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监控和校验,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严把试剂及原辅材料的进货、验收、质检、确认等关口,杜绝不合格试剂及原辅材料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四是对采供血过程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进行监控和检测,避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血液质量。
3体会
【关键词】医院;医疗质量;质量控制;管理档案;管理工作
The think of management records about medical quality
Yang zhi-liang
【Abstract】 The work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ach hospital, all the problems be found in quality management will be promptly corrected and processing responsible person by different means, but the problem is still much, even repe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records, the quality of medical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long-term interests, to increas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strengthen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would also help promote quality management.
【Key words】The hospital, medical quality, quality control, operates record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81-01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是医院工作的中心,医疗管理的核心是医疗质量,尤其是在病人投诉逐年上升的今天,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已成为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医院长足发展的关键。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医疗服务需要严格监管[1]。
医疗质量涵盖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技术特色、服务水平、工作效率、环境设施和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2]。仅有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控组织行使质量控制是不够的,需要推进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应通过基础培训把质量意识深植于人心[3],提高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提高服务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人人参与医疗质量管理。
2 质量管理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比较贫乏,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不能真正做到维护患者的隐私、讲究谈话技巧、及时解决患者的要求,引发医疗事故,影响质量管理。
对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落实不好,导致质量缺陷重复出现。如:诊断依据不足,部分病例缺乏鉴别诊断,各主要诊断的症状描述太简单,诊断层次不清晰,未能体现诊断的依据,有的仅凭一张功能检查报告单就草率地做出诊断;未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书写病历,现病史质量差,不按照时间的要求及时记录,缺项、潦草、涂改、上级医师不审阅签名等。
医疗质量管理意识亟待提高,医院现阶段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均与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淡漠或错误观点密不可分。如有的人认为医疗质量主要是医院行政、质控部门抓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人则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技术水平高,医疗操作已是轻车熟路,往往因思想麻痹、忽略细节导致差错;有的人缺乏质量意识,不能把质量观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不吸取别人的教训,重演自己或别人的错误;有的人则抱着陈旧的质量观,认为质量就是技术水平高,一心只想运用新技术新业务,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期望,结果违背患者意愿、导致纠纷等。
部分医务人员基础差,不认真学习,病历质量差,业务水平低;有的工作不严谨、随意性大,不认真观察病人,不加强对“高危”工作人员的质量监督,对病人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不及时报告,常常引发医疗纠纷。
面对质量问题,很多医院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如各种类型的经济处罚、末位处罚、待岗教育培训、停止处方权或手术权等,这些方法有些有效、有些效果不明显。
3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档案
提升医疗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是长期的任务[4]。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5]。因此质量管理工作应当从全面性考虑、形成长效机制。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将有医疗事故(分清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丙级病历、服务态度投诉经查属实的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被通报的人员、不合理用药与质量检查中每年通报次数最多的前5或10位人员记入医疗质量管理档案,医院每年做出统计报表,交人力资源科与医务科,作为年终个人考核的依据;并应将每年统计结果进行全院通报或公示。
这样以制度形式管理,将质量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让职工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自觉进行质量把关。
4 医疗质量管理档案的意义
4.1 作为个人职称评聘的参照条件:将医疗质量管理档案资料用于医院职称评聘工作,对那些质量意识差、常出医疗纠纷或事故的人员不能评聘。
4.2 作为医院评优评先的参照条件:在质量上常出问题、有丙级病历等问题的人员不能评优评先,也是年终个人考核的依据。
4.3 作为医师定期考核的内容之一:医师定期考核包括工作成绩、职业道德、技术水平三个方面,而医疗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这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应当参照医疗质量管理档案资料,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也是医师技术能力考核的依据,才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4.4 作为科室负责人任职的参照条件:科室负责人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室院科两级管理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全科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持续改进,没有质量意识、自身常出差错纠纷、甚至出现丙级病历的人员不能选拔为科室负责人。
4.5 医疗责任追究的依据:依据医疗质量管理档案,认真落实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个人的问题、责任的大小、性质、程度都会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也是个人奖惩的依据,对医务人员更具客观、公正性,医院的制度更具有威信,真正体现医院制度化管理。
4.6 作为选拔、培养技术后备人才的依据:医院选拔、培养技术后备人才时,质量意识薄弱、无责任心、常出质量问题,甚至出现丙级病历、纠纷或事故的人员不能作为培养对象。
4.7 以利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检查,建立管理档案,有利于指导“缺陷管理”,更利于及时分析、总结、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4.8 医疗质量管理更具有刚性: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档案,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有利于推进全员质量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与自身利益一致性;是处罚的事实依据,使量化管理更具说服力,体现管理的公正性,避免人情问题干扰管理工作,减少质量管理工作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王保真,周云.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有效监管【J】.卫生经济研究,2007(8): 8-9
[2] 赵聪,周谦,刘春,等.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60-61
[3] 陈林初.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探索与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院杂志,2008.25(6):752-753
[4] 阎惠巾.探索医院质量之路【J】.国医院管理,2007,2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