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小学数学 教学 经验
有人说: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容易教的学科,学生容易理解,知识也很容易掌握,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考试得个90分不成问题,而其他科目就很难有学生能够考试得90分。确实,考试中也只有数学科目会有那么多的满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部分学生却没有达到及格水平,可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均衡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多分析、多总结,尽量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容易发生变化,比如某位老师表扬他一下,他就会对老师感激涕零、无话不谈,上课的时候自然坐得笔直,认真听讲,而万一又被批评教育了,马上就会对老师冷眼相对,上课时无精打采,东瞅西看。所以,如果教师向让课堂上生机勃勃,学生们都认真听讲,那么就必须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就是让学生喜欢。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我认为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在课堂上会逗学生开心的,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有趣的,而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会言语鄙视或者公开批评,在生活中也愿意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融入到学生们中间,倾听他们对教学的一些看法或者要求。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孩子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振臂一呼,就会有大批的孩子一起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带着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让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他们对老师不再恐惧,对学习不再烦恼。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记得有一次考试有这样的一个题目:()的1/3是2/3,居然有很多人不会做,或者是做错,但是在日常的练习中,2的1/3是(),很多学生都会做的,可见培养他们逆向思维在重要性。数学的知识不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一个连贯的综合体,之前知识的学习后为以后的知识一步步打基础的,就如同建楼房,有了地基才能有第一层、第二层???所以学生学习知识也是一样,必须要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点,以免出现知识“塌方”。逆向思维就是指我们用非常规思路去想一个问题,日常我们都是按步骤地思考问题,就如同“因为???所以???”,而逆向思维要求我们要反过来想:“之所以???是因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全面思考的能力。
比如,我们常见的一道应用题:甲地到乙地共有150千米,一辆货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要多久才能到达?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已知路程、速度求时间的问题。我们在做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逆向的思考:比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或者已知路程、时间求速度等等,让学生只做一个题目就可以练习多个知识点。
又如在教学倒数时,可正向思维叙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又要逆向思维叙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就是“发散思维”,或者是“辐射思维”,就是由一个问题点可以延伸到多个问题点。上面说过:数学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可以总结复习下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或是横向的比较,以便加强记忆,便于识记、理解。比如“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学完这个知识学生就可以懂了那个知识,交叉复习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比如我们学习完能被2和5整除的知识后,我们只要一看到一个数,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教学之余,我就让学生们总结能被3整除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有人说:只要这个数的个位是3、6、9,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比如33、66;有人说:不对,13、16、19就不能被3整除,只要这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比如24、81等等。可见学生发散思维的成果是非同寻常的。
教师在教学生解答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顺便帮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或者引导他们有这种发散思维的意识,对于他们进行自学以及以后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做起做好教学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学生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师要注重细节教学
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策略
国家的兴旺以及中华民族的振兴迫切需要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不仅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还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人才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极其重要。那么,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哪些方面出发呢?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和谐、宽松和自由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教学的开展。只有学生真正的喜欢教师,才会主动地投入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去,在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才会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对学生要有满腔关怀,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师教尊严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从看卡片加减数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激活数学课堂。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经不再是科学知识的解释者,而渐渐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活数学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等生活题材,使学生在形象具体的生活实物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例如:在讲授“确定圆的条件”这一节时,我们必须紧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二点确定一个圆”这一重难点,利用生活中的圆镜进行教学,通过设计好圆镜的制作环节,把数学情境引进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让这种生活化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辅导自己的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课堂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实施激励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从认知和情感结合中开始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渴望成功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是渴望得到别人赞许的眼神和肯定的目光,希望别人给他们竖起大拇指,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其次,要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讨论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讲授作业一体化教学法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上展示小动物、水果、五角星等可爱事物的多与少,让学生观看事物形象地被减少和被增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再比如,针对某一堂数数的练习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最终答案,然后进行小组评比,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针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和课堂中主动提出的立异思想,教师要给予尊重和肯定,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在教学中提倡互动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必须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数学的学习不仅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技能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还要特别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学高效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全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促进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得到发挥。例如:可以建立起小组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分组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必要时帮助学生协调组内的人际关系。首先,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通过定期检查、双向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教师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数学知识,对于不懂的问题或有质疑的地方进行提出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提高。其次,教师要多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思,并根据他人的意见和自我的反思结果进行自我批评,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不足,积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促进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倡课堂教学互动,是新课程标准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由于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改变教学方法,从营造师生平等、宽松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激活数学课堂,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在教学中提倡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出发,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永芳.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学周刊. 2011(21).
[2]王旭.如何利用多媒体促进小学数学教学[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03).
[3]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6).
安全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有力保障,拥有安全才能拥有生命。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是教师能安心教学,学生能快乐学习的保障。抓好学校安全工作,为孩子创造健康而安全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自卫、自救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适时地渗透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安全"这一因素
安全工作不是临时性的工作,体现在学生的一日活动中,课堂教学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果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的同时,能考虑到本学期、本节课在课堂纪律、学生活动等方面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就能提前对那些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避免和预防,并能使自己的教学安全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如在教学部分几何知识时,教师常常会让学生准备剪刀、胶水等操作工具,这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准备的,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则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制定这类教案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使用剪刀这类工具肯定会有一定的危险,那么在教具准备中就应提前与学生进行纪律上的约定,规定只能在相应环节规范的使用工具,活动完毕立即妥善放置。再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题时,在固定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时,常用铁丝或小钉子、大头针等,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要让学生在制作时注意。有了事先的计划和准备,才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防范,也更能规范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上教师更要做有心人,随时观察学生的行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防范。不然,即使计划制定得再完美,没有教师的认真落实,那么也会为计划而制定计划了,毫无实际意义。
2.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安全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范围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众多知识的传授都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众多数学知识的引出都是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这些主题图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如果能适时抓住图中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生活中的数学》时,图中有限速标志,可教学生认识交通标志,了解这个标志所代表的意思,特别让家中有汽车的学生在外出时,一定提醒家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绝不超速行驶。让小学生懂得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护自己,建立起规范的过马路等交通安全意识,并达到"大手牵小手"的作用。
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45米,小明的身高有1.5米。小明能不能在这个池塘里洗澡?"讲解这一题时既要告诉学生平均水深是1.45米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1.45米,有比这更深的也有比这更浅的,小明不能在这个池塘洗澡 。还要告诉学生不能到不明水深的池塘洗澡,同时再告诉学生一些游泳安全常识。每年夏天都有不少儿童死于溺水,老师一定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这一课时的时候也正值天气变冷之时,这时教师既要教育学生注意天气变化,天冷了要添衣服,不要冻住了,感冒发热就得赶紧去看医生,不要耽误病情,还要教育学生平时身体有任何不适都要去医院及时就医。
3.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常常会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同时这也是进行课堂安全活动教育的有利契机,要抓住学生对活动体验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例如在教求矩形面积和小路面积的内容时,可设计数学实践活动:绿化地带、前教学楼及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上课地点由室内延伸到了室外,这增加了教师对课堂纪律、学生调控方面的难度。在学生们准备进行分散的各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通过对学生纪律的事先约定,教师的密切参与,能随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规范活动,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有效,最大限度地调控好学生的活动行为,避免学生活动时因为无明确纪律约束而产生的无法预计和及时控制的危险行为,很好地保证了践活动的质量。
在教学《左与右》这节内容时,老师可带着学生在教室走道上亲自体验一下走路靠右的规则,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此外,还要告诉学生高速公路上如果汽车不靠右行驶,那么撞车的交通事故将会不断出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对别人的生命负责。
4.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一帆风顺的,但通常也会有一些突况打乱预定的教学计划,对于这些突况是视而不见,还是听而不闻?这时体现的是教师的认真、细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激疑导入法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心理水平一旦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时,便会发生矛盾。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因而当他们遇到矛盾、悬念时,会使大脑产生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这就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求等活动,给予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始,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分桃子,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伸手指来表示分到的桃子数量。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伸出了两个手指。
师:“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顺利地伸出了一个手指。
师:“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该如何表示。
此时,学生到了欲达而不能的状态。这时,我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分得的桃子,他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掌握的方式不能表示这半个桃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新知的探索就显得迫不及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二、活动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要把新课活动导入设计好(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活动导课),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活动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元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专业知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兴趣爱好,运用教材语言表述的能力等等不同,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活动导入。
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师出示一枚一元硬币,定好正反面,准备抛向空中。问学生:“你们猜一猜,一会儿硬币落在地上,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学生有的说正面朝上,有的说反面朝上。
教师抛出后,让一名学生来讲台看结果。他告诉全班同学结果。
教师请这个同学第二次抛硬币,先让学生猜一猜,哪面朝上。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币,分组抛一抛,抛之前先猜一猜,哪面朝上(生抛)。
让学生在抛后讨论:从中你有什么发现?是不是一定是正面呢?(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朝下)
总结:抛一次硬币,抛的结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正面、反面都可能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本节课由抛硬币活动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此极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新课活动导入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有趣味性。
2.新课导入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
3.新课导入活动设计要有新颖性。
三、体验导入法
如,教学“认识角”。
教师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图案——五角星、红领巾,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亲自把它们剪下来,用手摸一摸,通过触觉体验五角星、三角板上的角。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角”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
揭示课题:“认识角”。
针对学生生活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认知差异展开有效教学导入,使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的、生成性的状态。
四、谈话导入法
如,教学“统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动物,想跟同学们做游戏,你们喜欢吗?”
(出示动物卡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师:“你想知道有几名同学喜欢小白兔和小花猫吗?很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进行调查、统计。”
出示课题:统计
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课题,从学生喜欢动物这一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故事导入法
如,教学“观察物体”。
教师播放动画,介绍“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在儿童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观察物体。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发儿童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儿童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孩子们在明白“盲人摸象”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后,主动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六、电教导入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3-01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剧本”,编写得好,生动“剧情”引人入胜,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乐谱”,谱写得妙,优美“旋律”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升华为艺术,让学生尽情徜徉其中。那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应该如何设计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九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
①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
②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
③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
④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
⑤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