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康复学概念

中医康复学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康复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康复学概念

中医康复学概念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张音李威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对康复训练的作用

中风偏瘫的软瘫期(脊休克期),虽然可采用异化技术的促进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牵伸肌肉、挤压肌腹、短暂冰敷、皮肤刺痛等[22],但这些治疗方法费时费力,其刺激量相对较小,疗效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此时用针灸醒脑开窍法,针刺水沟、内关、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给予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疗效[23]。冯斌等[24]认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围的足底,与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诱发作用相类似,刺激后出现明显的屈曲反应,既可直接兴奋下肢屈肌,又可预防与减轻伸肌的痉挛,此法以运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早期神经反射弧的建立以促进瘫痪的肌力迅速恢复。针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郭泽新等[25]在治疗中体会到,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医师可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研究证明,针灸可刺激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26],改善颅内血液循环[27],而且还可以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28],从而有效地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针刺可缓解痉挛状态。当脊休克恢复后肌张力逐渐增高以至出现痉挛,解除痉挛状态、抑制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速度运动、精细运动成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任务[29]。严伟等[30]运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针刺以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为主,降低了牵张反射,使肌张力降低,结合康复训练中的抗痉挛、神经促通技术,可缓解偏瘫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周光辉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瘫痪肢体出现痉挛时,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可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达到抑制兴奋过高的脊神经的目的。

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的意义

传统针灸疗法虽然促进了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但若缺少针对性的练习和正确指导,就很容易产生代偿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这种代偿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很难纠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分阶段、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反复动作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大脑运动皮质区动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复学理论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缺少运动模式的概念,随着康复评定标准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中医师认识到“独取阳明”实际上仅适用于中风后瘫痪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动肌肌张力恢复并增强后,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协同运动,某些关节可以出现独立运动,此时上肢的屈肌过屈是由于伸肌未能过伸,下肢的伸肌过伸是由于屈肌不能过屈所致,故此期的针灸治疗应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阴阳经穴相配,减少对原屈(伸)肌的针刺,而改在相对应的原拮抗肌的针刺治疗,协调及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4]。

中医康复学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助听器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助听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电声学、声学、耳科学、听力学、语音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技术、高分子材料学、制作工艺和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自成立初就把该课程当作专业必修课。

一、研究基础及现状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经过对社会需要的细致调查和省内外专家的反复论证,以原耳聋康复研究所为基础,在全国率先申报了听力学专业(本科),并于2001年秋开始试办新专业,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听力学专业正式成为全国首家目录外听力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开办之初就开设了助听器学这门课,并把该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最初的使用文献等材料及外文译本作为教科书,到自主主编教材,到今天的第二版教材已经出版发行,本专业日渐成熟起来,知识体系也日渐完善。本学科现有主讲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人。本专业长期以来实行医教结合,教师即医师,不脱离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05年,本专业自编教材《实用助听器学》出版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教学要求,配套完善出台了教学大纲,形成规范和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特色明显,教学时数68~92学时,实验课时68~120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还要建立临床思维,具备实践动手能力。2011年,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自编教材《实用助听器学》再版发行,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助听器学的理论体系。目前,总课时数187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践课11时。理论课程重点突出,难点透彻,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实习课还增加了设计型的病案讨论,探索实施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逐步增多,教学手段也不断改进,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助听器技术发展迅猛,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助听器相关的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一系列因素对助听器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助听器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助听器学的教学内容以听力学专业教学计划为基础,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临床和用人单位需求,教学结合实践,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尤其注重实际应用,重新修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同时,分章节提供给学生相关的专题阅读书目,以及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专业议题,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动力。

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合作式、自助式的新型教W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的优势和特长,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升听力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临床实践和用人单位需求,重新修订教学难点和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助听器技术的发展趋势,重新整合和调整现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热情。

对现有的助听器学课程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方法进行改革,使考试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目标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课堂上学生的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吸取,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助听器学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践,对临床上学生所需的各项技能进行学习和强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新技术、学习新技能。因此,助听器学课程是以理论课程结合实践课程,课内结合课外,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3.考试制度的改革

以前的考试模式和成绩评定过于注重书面成绩而忽略实践能力的考核,过于注重期末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价。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既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既注重期末考试又注重学习过程。为此,结合新的助听器学课程内容,理论课结合实践课,将传统的期末笔试改变成笔试与临床实践考试相结合,将期末考场成绩与学习过程成绩相结合,注重实践、注重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加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是助听器学相关教学体系现状调研。利用各种资源调查和了解国内外兄弟院校、兄弟专业有关助听器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最新进展,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助听器学教学体系。

二是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本专业已完成助听器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该课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形式等项目的具体要求与建议;走访本专业已毕业并从事助听器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及在杭各医院、听力中心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搜索社会实际需求信息,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三是在深入调查兄弟院校、兄弟专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助听器学课程内容情况,提出助听器学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各项改革方案。

四是联络各用人企业、医院、听力中心、残联等机构,合作建设助听器学课程实习和实践基地,为教学当中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五是修订助听器学教学大纲、讲义、课件、教案、试题库,使整个课程内容和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创新理念。

五、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了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在内的全新课程体系。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将新型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都为更好地提高助听器学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使课堂教学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 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验教学在实习基地网点进行,更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我校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增强我校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经过本研究的探索、实践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助听器学课程师资力量不断扩充,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培养我校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冯定香,苏俊.国外听力学教育现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178-179.

[2]张国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中医康复学概念范文第3篇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文章就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作了介绍。

关键词:

社区康复;人才需求;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一、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

[2]李剑,尹莹,李励.医学理论与实践[J].2008,21(1):121-122.

中医康复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中医药院校 医学英语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背景

1.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虽然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医学之外。中医药海外发展和文化传播面临许多困难,既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科包含了与其内容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中医文献的翻译难度更大。就中医药文化的输出而言,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对其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2.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中医英译主要由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中医医生或中医类教师构成,英语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但缺乏临床经验。中医医生和教师且有一定英语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译技巧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主席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列为重要项目加以推介。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潮流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任务完全依赖英语教师,很明显满足不了实际交际的需要。而缺乏翻译和语言学知识的中医医生也无法翻译大量的教科书和中医文献。但是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目前,仅有一部分的中医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而招收中医英语翻译与教学硕士的学校仅有几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医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自学的方法完成医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中医学术论文。这才能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中医学术论文打下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中医药相关的英文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写的中医学术论文语法错误百出,不符合科技论文语篇表达习惯,使国外的编辑和读者难以理解,那发表的几率就会减少。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医传播交流。

二、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模式下应用于医学英语课堂

1.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衔接。事实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应用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和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技能。顺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更紧密。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双语教学已应用于许多医学专业。而学生良好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医学英语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和和语篇分析。尤其是中医英语,它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和篇章框架,涉及许多玄妙深奥的中医概念和理论。中医院校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成熟,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还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的教材还有待改善,师资队伍也不稳定。

2. CBI教学理念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创新。医学英语教学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有适应其特点的理论指导。从目前中国知网检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文献来看,应用到医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这些研究对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学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创新。在医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医学词汇的识别和医学文章的阅读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对新的医学词汇介绍完之后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这样一般来说比较枯燥,难以完成对学生医学文献英语阅读及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是指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80年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来增强和发展语言能力。在国内,CBI的应用范围从大学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目前,有些医学院校对此已经展开了研究,用其指导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中医院校将其运用于双语教学。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临床康复学为例,展开了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参考CBI倡导的教学方法,将秉承学科知识和目标语言学者结合起来。

3. CBI主题模式及其应用。CBI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称保护模式)、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笔者重点论述在主题模式下的应用。

CBI主题模式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论性,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用目标语获取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医学或者中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难度或题材可以给学生做测试之后再定。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确定主题之后,还可以应用PBL教学法选择相关视频或案例导入主题,从而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习成果展示时,也能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以作文或是主题陈述来表达,并作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在这N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中,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教师认可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five elements theory),相关的主题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诊断方面的应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针灸治疗的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用作导入的话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课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彩色流线图,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为教学进展做铺垫。确定主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五组讨论,每组同学分别负责五行当中的一种,并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结合教材展开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更有效的分析重点难点。至于五行理论在诊断和临床方面的应用这两个主题,教师可以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主题陈述。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中医药院校用CBI主题模式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中医和西医的题材都适用,主题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条,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4-265.

[2]赖月珍,丁年青.中医院校特色英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6.

[3]贺月月,徐海女.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402.

中医康复学概念范文第5篇

[主题词]中风/针灸疗法;偏瘫/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内皮素1/血液;一氧化氮/血液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的病理改变及功能障碍特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改变,其治则确立和选方用药均与其所处时期密切相关。基于这一原理,笔者遵循现代医学诊治思路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从动态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序贯疗法概念,即根据中风偏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及特征,分期辨证论治,进行相对应的序贯性治疗,临床验之有效,并从神经化学角度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病例均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及门诊患者,将患者按其就诊的先后顺序分配至序贯疗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参照针灸学教材治疗中风病常规取穴)。其中治疗组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54.70±5.29)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年;急性期5例,痉挛期17例,相对恢复期前期15例,相对恢复期后期26例,后遗症期9例;其中脑梗死52例,脑出血20例。对照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51.80±6.87)岁;病程最短11天,最长1年;急性期6例,痉挛期14例,相对恢复期前期14例,相对恢复期后期27例,后遗症期11例;其中脑梗死54例,脑出血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体征等基础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有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神志清楚。

1.2治疗方法

(1)治疗组

①急性期(软瘫期):发病后2周之内。取穴:水沟、内关,健侧极泉、曲池、委中、合谷、足三里,瘫侧用皮肤针叩刺上肢屈侧肌、下肢伸侧肌。操作:曲池、内关、极泉、委中、合谷行提插捻转泻法,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各1分钟,以下肢抽动为佳;水沟行雀啄泻法直至出现较强针感,留针20分钟;皮肤针中度叩刺,至叩刺部位相应肌肉出现收缩为佳。

②偏瘫痉挛期:发病后第2-4周。取穴:上肢屈肌侧取极泉、尺泽、间使,伸肌侧取会、天井、四渎;下肢屈肌侧取殷门、承筋、照海、阳陵泉,伸肌侧取伏兔、梁丘、申脉、解溪。操作: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强刺激,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强度以不引起肌肉痉挛收缩为度;上肢伸肌侧、下肢屈肌侧穴位弱刺激,行提插捻转补法1分钟,以上肢出现伸肘、伸腕、伸指动作,下肢出现屈膝、屈足背动作为佳,留针20分钟。

③相对恢复期:发病后第5周-3个月为相对恢复期前期,发病后第3+-6个月为相对恢复期后期。取穴:前期取穴基本同痉挛期,后期则在痉挛期取穴基础上,加用上肢鱼际、大陵、阳池、阳溪穴;下肢髀关、曲泉、血海、丘墟穴。操作:鱼际、大陵、髀关、丘墟强刺激,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阳池、阳溪、曲泉、血海弱刺激,行提插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20分钟。

④后遗症期:发病超过6个月。取穴:基本同相对恢复期后期,加三阴交、行间。操作:三阴交深刺行提插捻转补法、行间行捻转补法各1分钟,穴位可行刺络拔罐及透刺,留针20分钟。

(2)对照组

取穴:肩、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悬钟、三阴交、昆仑、太冲。操作:各穴行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留针20分钟。

上述两组病例每日治疗1次,14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月。

(3)病程在4周以内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

1.3评价标准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功能改善)[1]

意识:2项提问,(a)年龄;(b)现在是几月。回答相差2岁或1个月都算正确。0分:均正确;1分:l项正确。回答均不正确做以下检查,两项指令:(a)握拳、伸掌;(b)睁眼、闭眼。3分:均完成;4分:完成1项。都不能完成,做以下检查:强烈刺激局部(健侧肢体),6分:定向退让(躲避动作);7分:定向肢体回缩(对刺激的反射性动作);8分:肢体伸直;9分:无反应。

水平凝视功能:0分为正常;2分:侧视动作受限;4分:眼球侧凝视。

面瘫:0分:正常;1分:轻瘫、可动;2分:全瘫。

言语:0分:正常;2分:基本可以交谈,但表达困难;3分:简单交谈;5分:几个单字式的联系,借助表情动作;6分:不能言语表达。

肩关节肌力:0分:正常(Ⅴ级);1分:不能抵抗外力(Ⅳ级);2分:抬臂高于肩(Ⅲ级);3分:平肩或以下(Ⅲ级);4分:上肢与躯干夹角>45°(Ⅱ级);5分:上肢与躯干夹角≤45°(Ⅰ级);6分:为0级。

手肌力:0分:正常(Ⅴ级);1分:不能紧握拳(Ⅳ级);2分:握空拳、能伸开(Ⅲ级);3分:能屈指、不能伸(Ⅲ级);4分:屈指不能及掌(Ⅱ级);5分:指微动(Ⅰ级);6分:为0级。

下肢肌力:0分:正常(Ⅴ级);1分:不能抵抗外力(Ⅳ级);2分:抬腿45°以上,踝或趾可动(Ⅲ级);3分:抬腿45°左右,踝或趾不能动(Ⅲ级);4分:抬腿离床不足45°(Ⅱ级);5分:水平移动,不能抬高(Ⅰ级);6分:为O级。

步行能力:0分:正常行走;1分:独立行走5m以上,跛行;2分:独立行走,需扶杖;3分:有人扶持下可以行走;4分:自已站立,不能走;5分: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6分:卧床。

(2)患者总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1]

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计0分;1级:生活自理,能独立生活,可做部分工作,计1分;2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计2分;3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计3分;4级:可站立步行,但需人随时照料,计4分;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计5分;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计6分;7级:植物人状态,计7分。

(3)临床综合疗效评价[1]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显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

(4)治疗前后ET-1、NO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疗效分析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1。

表1示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主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表2示两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的生活能力状态比较见表3。

表3示两组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见表4。

表4示治疗组愈显率为62.50%,对照组为37.50%,明显优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5)病程与疗效关系的分析比较见表5。

表5示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对不同病程患者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r=0.866,P

2.2 血浆EF-1、NO变化

病程在4周以内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NO的变化分析见表6。

由表6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ET-l均有明显降低、血浆NO均有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3.1序贯疗法治疗中风病偏瘫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风患者存活者中约70%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著名的Bruunstrom“恢复六阶段”理论阐述了肢体功能的恢复经历了弛缓、痉挛、自主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运动模式及其速度接近正常6个阶段[2]。因此,治疗的

关键点在于依据偏瘫各个时期的不同状态及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促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向下一个恢复阶段过渡,加速康复进程。中风偏瘫急性期肢体多呈弛缓状态,故治疗应以提高肌张力、缩短软瘫期、尽早进入痉挛阶段为原则。序贯疗法急性期采用针刺健侧穴位,以健侧之经气,调动患侧经络中残存之真气,共同驱除同经之邪气[3],并叩刺瘫侧皮肤针以导引真气[4],泻实而补虚。偏瘫痉挛期及相对恢复前期患肢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以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为主,因此,治疗应当强化弱肌、抑制痉挛肌以协调肌群平衡,取上肢屈肌侧穴、下肢伸肌侧穴,强刺激泻法,以达缓解痉挛之效;同时配取上肢伸肌侧穴、下肢屈肌侧穴,弱刺激补法,激发经气,兴奋拮抗肌,以抑制痉挛肌。配取阴阳经穴,旨在调和阴阳,以达阴阳平和的目的。相对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偏重于肢体分离运动及精细运动的协调,加用上、下肢关节部位穴位以通利关节。对于后遗症期关节肌腱拘急挛缩者行刺络拔罐及透刺,疏通经络,并加用阴经穴位滋阴柔筋,以减轻肌挛缩[5]。

本研究结果表明,序贯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主要症候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2序贯疗法对ET和NO的影响

ET和NO是近年来发现的血管活性因子,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其中ET是迄今发现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局部ET浓度的升高可使缺血区及周围正常区侧支血管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收缩,从而加重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的缺血及组织损伤;而内皮细胞损伤后,对ET的降解能力和拮抗机制被破坏,血管对ET的收缩作用的敏感性亦增强。此外,ET还可通过直接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来参与脑梗死的形成和发展。ET-1则是ET中活性最强的异构体,尚有导致自由基产生和缺血性脑水肿形成的作用。内源性NO是一种新的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分子,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聚集的作用[6]。在正常生理情况下,ET作用于血管内皮促进NO生成与释放,NO抑制ET合成,两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共同维持着动态平衡,对调节血管的外周阻力和维持局部血管舒缩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7]。在脑缺血损伤早期,ET-1大量合成,通过磷酸肌醇降解使L-精氨酸产生NO明显增多,进而可能抑制ET-1的产生,对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随着病情的发展,当内皮细胞严重受损时,释放NO能力锐减,NO含量降低。ET-1/NO拮抗平衡失代偿,结果表现为血管痉挛,缺血加重[8]。因而,有效地控制内皮损伤因素,维护ET-1/NO之间的拮抗平衡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性手段之一。

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均见血浆ET-1水平偏高,NO水平偏低,同时患者肢体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减少,血浆ET-1水平降低,NO水平回升,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序贯疗法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有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或促进其修复,从而维护ET-1/NO拮抗平衡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 王新忠,中风脑病诊疗全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27,777

3 王洪忠,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85

4 郭泽新,汪润生,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刺灸法探讨,江苏中医,1995;16(8):29

5 赵艳玲,章薇,刘伍立,等。针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脑血栓形成60例。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4):14

6 李胜,周余生,内皮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131

7 陈强,周小平,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脑梗塞临床探讨,中国综合临床,1999;15(4):275

8 王光义,蒋乃昌,贺志光.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浆ET-1、MDA、NO的影响,中国针灸,2001;21(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