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健康学

儿童心理健康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健康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心理健康学

儿童心理健康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学校 心理健康 自卑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和他们的性格发展,在特殊学校学生身上,这点也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相较于普通学校的同龄学生,特殊学校的儿童由于其身体或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关注特殊学校儿童的心理健康,首先就要从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开始。

一、特殊学校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问题

特殊学校儿童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学校学生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在怀疑、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的表现上显得尤为突出。对智力缺陷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分辨识别能力弱于同龄人,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从而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交活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正常的交流互动以及部分人对这个群体的错误认识,不少特殊儿童的内心都会存在压抑、恐惧、冷漠,甚至喜怒无常的心理问题。由于自控能力较弱,这些儿童的情绪较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左右;由于表达水平受限,他们又很难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开心或愤怒的情绪。所以,不少特殊学校儿童因为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受挫和恐惧感,造成他们对社会的冷漠、甚至抵触态度。

2.家庭及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特殊儿童了解社会的第一步,也为他们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然而,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压力也很有可能导致这些儿童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压力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部分群体对特殊儿童差别对待,其二则是对这些儿童的过度关心。

一方面,在教育特殊儿童时,部分父母仅仅是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他们以正常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忽视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缺陷。一旦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他们进行指责甚至谩骂,全完忽略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从而造成他们自卑性格和偏执个性的养成。另一方面,部分父母和社会人士对这类孩子的过度关注也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频繁出席于各类慈善晚会的捐款现场,经常被好心人作为捐款捐物的对象,同样令部分特殊儿童产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长期强调这些孩子的弱势群体地位使他们将自己摆在了一个需要援助的、弱者的角色上,好心人士的过分善举在无意中也强调了他们在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从而让他们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进而表现为懦弱、自卑的心理问题。

3.学校心理教育缺失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国的特殊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部分地区,特殊学校还仅仅是收容特殊儿童的收容机构,教学设施、教育方法、师资力量都极度短缺,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和实时监控。即使在一些大城市,特殊学校的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素质为出发点,以帮助这些儿童走上社会为目标的讲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心理疏导的过程。

这些过程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较为快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而陷入急躁、自卑的情绪,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在无形中受到损伤。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缺失也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错失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加剧。

二、改善特殊学校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一种交流式的治疗过程,针对特殊学校儿童缺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现状,心理咨询通过建立起这些儿童与外界对话的桥梁,让这些孩子在对话中放松自己,进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不同于一般心理咨询流程中学生与咨询师的面谈,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活动应该从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通过音乐、绘画、做游戏等方式,将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暴露,相关老师通过解读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反馈出的不同情绪,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互动,与他们成为朋友的过程。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老师们应该尝试更为简单明了的,游戏式的方法,在玩闹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它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产生综合性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通过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使他们找回信心,回归主流社会。

对特殊学校的儿童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死记硬背式教学也不适用于那些智力存在缺陷的孩子。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本就以娱乐的形式为主,在这里,寓教于乐的过程不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过程,也是营造整体环境轻松愉快的过程。

通过在学校范围内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可以使这些学生在接触外界时减少产生畏惧心理的可能,从而让他们敢于迈出封闭的内心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与此同时,老师应着眼于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非提高他们的应试成绩。通过培养部分孩子的艺术天赋,激发他们的自信,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3.三方联动,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儿童与普通学校儿童的互动

对特殊学校儿童的关注始终是社会的焦点话题,他们的健康成长则需要校方、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家长需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孩子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愉快环境。学校则应展开对特殊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他们提供互相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找到他们能力中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社会则应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坏境,在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给这些孩子一个平淡过度的空间,让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社会。

为实现这几点,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儿童与普通学校儿童的互动来实现。通过与同龄孩子的交流,游戏,放松特殊儿童的内心压力,通过娱乐的方式实现压力的释放和内心的平静。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举行定期活动来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点,从而引领他们欣赏世界。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但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荐和发展,教育好他们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教师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如何引导这些孩子走出心理的误区,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孩子和家长经常交流,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为此,我要求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每周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月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孩子也很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心理健康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图书室 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服务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的少年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利用校本图书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法。为此,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丰富图书总量,按照国家关于图书配置的要求,及时构建高质量、适合少年儿童发展需求的图书,并建立校园图书利用的长效机制,调动和发挥图书室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图书的正能量,从而丰富少年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其情操,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少年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

学校图书室是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基地,所以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室所藏文献,同时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指纯粹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健康,这才符合健康概念的内涵与标准。而心理健康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政治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等等[1]。其中心理素质在诸多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因,是优秀人才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往往对待事物、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及生活都会产生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大危害。不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的情绪反应,二是持久的消极情绪。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狂喜、暴怒、悲痛、欲绝等强烈反应。这往往是由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引起的。过度情绪还包括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封闭孤僻,等等。这种过度情绪如得不到有效疏通和缓解,常会导致精神障碍或生活适应不良,而且这种过度情绪逐步呈上升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危害。据有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可以基本归为以下方面:(1)学习:表现为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溜号、走神,考试时显得极其焦虑;(2)人际关系:对父母、老师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同伴关系紧张,不善于人际交往;(3)情绪:情绪不稳定,消极体验过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4)自我观念:自信心不足或自负,表现为刚愎自用;(5)性心理:易产生性别角色的适应和异往问题;(6)社会适应性: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社会缺乏认识[2]。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往往会演变为各种心理疾病,轻者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重者则会导致违法犯罪。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校图书室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有没有收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图书室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记载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优秀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理应承担起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职责。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引导和教会学生查找图书资料,检索信息,正确判断,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学会怎样选择各种检索方法使其方便快捷地选择信息,从而让少年儿童获得寻求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架起越过知识海洋的桥梁。图书室是蕴含文化与知识的场所,读书活动不仅能增加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有重要作用,是一种无偿而有效的补充、养成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传播、育人的教育引导功能,全面打造读书活动第二课堂,帮助少年儿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搞好服务。

三、学校图书室的职能与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观念

学校图书室具有传播、育人的功能,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基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3]。因此无论是学校主管领导、图书室负责人,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向少年儿童宣传图书室的职能和作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到图书室参与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图书室的各种资源,收集与猎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图书室要全天候为学生开放,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强化人文关怀的观念。由于少年儿童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育都不够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变化较大。他们的心理往往有许多纠结,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冲动,甚至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开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关注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加强少年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及时引导青少年走进图书室,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需要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图书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与途径

为少年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但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仅仅靠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注重青少年的体验,让青少年通过经历、体验和感悟内化,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服务目标。那么从图书室这个角度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呢?我们可以采取从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为少年儿童推荐健康有益的书籍。

现在每个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均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内容极其丰富,在此完全可以找到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方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事实证明:读“一本好书能洗涤灵魂,启迪人生,胜过千百句空洞的说教”。读一本适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好书,既能丰富阅历、获取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阳光、开朗、快乐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使其健康成长。

第二,开展读书活动,发挥图书室的窗口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图书馆,包括向学生介绍图书和图书馆的作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图书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少年儿童掌握利用文献和利用图书馆的技能,为他们获得终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使心理和生理更健康。一是开放图书室,设立图书室接待学生的具体阅览日,让他们对图书室的功能和作用有正确的了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走进图书室,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优势。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开展图书阅读竞赛、成语典故比赛、故事演讲等,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根据少年儿童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类生理、心理问题,定期为学生整理、编辑出版生理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简报,并为其提供阅读条件。如我们编辑出版的“心理快乐站”很受青少年的欢迎。

总之,学校图书室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发挥了独特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的优势,制定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萍.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浅谈[J].延边大学学报,2007(4).

儿童心理健康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寄宿制; 师生关系; 儿童心理健康; 干预;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6

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组成的“教师伴我成长”小组改善实验组的师生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上产生了效果。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多元性非常接近现实生活,感染力极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学校心理教师本着“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寄宿制儿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引导,让寄宿制儿童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服务方式。寄宿制儿童通过团体辅导,能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善和同伴关系的加强注意到自身的成长与变化,更好地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的意识,所以团体辅导是一项非常值得提倡的干预方法。它对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备的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更好的塑造个性,充分地发展自我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寄宿制儿童现状的了解,我们发现能做的相对于他们的需求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心理教师力量有限,只有发动寄宿制儿童的家庭链条、老师和社会志愿者的一起努力,才能让这一现实的张力和矛盾得到解决。

(一)家庭方面

针对寄宿制小学一些学生出现的亲情缺失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避:

1.加强寄宿制儿童的感恩教育

学校在日常的办学工作中就要渗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也可以从每个周末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得以体现,进行感恩的主题活动,教会学生与父母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良苦用心。

2.寄宿制小学还应加强家校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寄宿制儿章大多离家比^远,而且父母大多在农村或者外出打工,学校可以趁家长会和儿童节之机,组织校园亲子活动,这样不但提高了家长会的质量,而且也改善了寄宿制儿童亲情缺失的状况。

(二)学校方面

如何让寄宿制儿童从心理上更加信赖教师,教师如何弥补寄宿制儿童情感的缺失,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寄宿制儿童的心理健康。

1.多元化的团体辅导。通过和寄宿制儿童的交流发现,不论是生理卫生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或者是行为方面,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团体辅导方式去慢慢改善。对他们普及一些必要的生理常识,倡导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恩;人际交往小组,教他们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小组,培养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培养自制力,纠正行为偏差等。

2.兴趣小组。寄宿制小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寄宿制儿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人际的交往,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寄宿制儿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独自一人解决,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兴趣小组,让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时,能自己及时处理,照顾好自己。

3.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寄宿学校可以利用寄宿生在学校时间多的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寄宿学生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拓展育人功能。课余生活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锻炼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育人质量。

(三)、转变服务理念,挖掘问题中的优势

当我们不能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时,还是要多挖掘现实问题里的优势。

1.挖掘寄宿生活的亲情补偿功能

“寄”不单单是“住”那么简单,而需要人性化、生活化、育人化。学生在较小年龄就离家进行寄宿,亲情的缺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障碍与困难。寄宿学校要使学生在寄宿期间学有所长,但也要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使人格发展健全。在英国公学的宿舍里,舍监和保姆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的训导,他们是宿舍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长者。舍监与学生一同进餐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家做客,为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舍监和宿舍成员共同营造宿舍这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个用爱心浇灌起来的集体,既可以给远离父母的学生以家庭的归属感,又可以使他们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的寄宿制小学也应该借鉴英国公学寄宿制舍监管理的经验,为学生宿舍配备富有爱心与责任心的宿舍管理员,他们既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管理与监护,又要努力将宿舍营造成“替代式家庭”,给寄宿生以亲情的呵护与照顾,补偿寄宿生亲情的缺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探索寄宿学校的集体教育优势

寄宿制小学在让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从而引起情感缺失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同时寄宿生活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方面,又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在英国公学优良的寄宿制传统与文化中,由于寄宿的集体生活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至今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就提到高年级学生照顾低年级学生的可行性。他认为,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是把他们互相隔开,而是尽力设法使他们呆在一起。年龄大些的儿童从照看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学到了责任心与合作精神,而年龄小些的儿章则通过与年长学生相处以及向他们提问,从而加快对所学功课的了解,并因而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之见增长。现实生活中,有的寄宿制学校已经开始了相当于“级长”的尝试,取教师管理与高年级寄宿生干部配合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管理的问题,还培养学生形成集体观念与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二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邹泓.i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闪素的研究.1998.

儿童心理健康学范文第5篇

一、广泛宣传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少年儿童时期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心理障碍是一种强烈的‘致癌剂’。”小学儿童说谎是心理障碍的反映,对身体十分有害。人说谎后,就会心慌意乱。甚至夜不成眠,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有调查发现,开朗活泼、性格稳健的人,发病率约占2%左右;但情绪易变,喜怒无常的人,30年后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癌症的占77.3%。

认为,政治思想道德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首要因素、主导因素,但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会有更高尚的思想道德。促使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不健康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品德、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违法犯罪和其他悲剧的发生。

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一份日本的调查资料表明,心理健康,多用脑的人,智力比懒散者高50%;心灰意懒、懒于学习思考,会使大脑出现废用性萎缩。

二、明确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要保护和增进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必须要弄清楚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笔者根据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文献资料和对当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表现状态的分析,认为小学儿童健康的主要标准至少有以下五条:

1.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能水平。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爱学会学。

2.情感健康,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比较冷静,处事比较谨慎;同情老幼弱小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常常向往美好未来。

3.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人,也不固执己见。

5.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的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东西,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到的不幸。

三、时常对小学儿童要实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

废止强制教学,实行愉快教学。严爱相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从小立志树理想。要促进儿童在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中增进友好的人际交往,培养勇敢、不骄傲、不自卑和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健康丰富的情感、稳定的情绪、愉快的体验、较强的自制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

四、教育孩子养成有节奏的生活规律。减轻他们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育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严格执行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足10个小时,一年级小学生要睡足11个小时。重视用脑卫生,小学生每日学时不超过六个小时。要培养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五、指导儿童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如何使儿童自己战胜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和不幸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指导儿童逐步学会自我心理保护。

1.指导儿童学会“笑”和愉快地生活。欢快的笑既是人的精神愉快的反应、心理健康的标志,更是一种“心理保健操”。有人曾对“笑”的作用总结了十大好处。“笑”是身心健康的法宝,培养少年儿童常笑的习惯,能促使他们天真活泼和身心健康。

2.教育儿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有自知之明。不苟求自己和别人,乐于多交小伙伴,乐于为别人做好事。必要时,对别人要做合理让步。

3.教育和鼓励儿童不怕困难,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在遭到不幸时,既要“想得开”,又不动摇。

4.启发儿童有烦恼、痛苦时,要告诉自己亲近的人,听取别人的劝告和安慰,也可哭上一场,或者暂时去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