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竞的起源

电竞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竞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竞的起源

电竞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电气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供配电系统设计1、箱变及照明配电箱设置原则

园林供电面积大,用电点较分散,负荷量较小。在接手园林设计之前,首先应根据园林工程的范围,决定室外箱变的位置和数量。一般公园在400m左右时,可采用一个箱变供电,如长度超过,应考虑增加箱变数量。比如大兴21#地公园长为800m,就采用两个箱变供电。当然,如果园区内有大型建筑,其景观照明的电源也可由该建筑的变电所引出。一般配电箱的供电半径约150m,超过这个距离也应增加箱子的数量。

2、照明配电系统设计

依照规范要求,照明配电箱的进线总开关应采用四极隔离开关。这主要是从电气维修安全方面考虑的。当园内照明的供电电源由园区变电所引出时,TT系统的中性线和总等电位联结系统是不连通的。当中性线带故障电压进入建筑物内时,总等电位联结系统却是地电位,这一故障电压将引起电气事故。因此为保证维修安全,室外照明配电箱总开关应采用四极隔离开关。 3、 室外照明配电箱设备选择箱内应设电涌保护器,且相线和中性线上都需要安装。这是因为TT系统内中性线自变电所引出后不再接地而处于对地绝缘状态,它和相线一样能感应雷电冲击电压。与室内照明不同的是室外照明每一单独照明回路所带灯具数目没有特殊规定,一般为小功率的LED灯,通常每个灯的功率仅为1~3W,形成每个回路带30~40个甚至更多的灯。但对于功率较大的高强气体放电灯,单个回路所带灯具数量则应适当减少,单相回路电流≤16A,在计算每个回路金卤灯的实际用电量时,则是其放电灯的安装总功率的1.5倍。二、 TT接地系统的设计1、接地系统的基本概念第1字母表示电源端与地的关系,即T为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第2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即T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2、接地系统的实际应用关于在园林电气工程上应用十分广泛,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10.9.3.3条规定:安装于室外的景观照明中距建筑物外墙>20m的设施,宜采用TT接地形式。因此在电气设计中,园区照明灯具的接地形式均采用TT接地系统。但对于不同种类的灯具,也有不同的接地做法。

路灯、庭院灯接地:由于上述灯具布置的间距较大,每个灯具旁均设有接地极。接地极采用2500mm,φ50镀锌钢管,以及40×4镀锌扁钢,直接和灯具相连。此时由室外照明配电箱引出的电缆到各个照明支路的第一个灯具是无PE线的。

草坪灯、地埋装饰灯接地:这类灯具的特点是自身体积小、间距短,所以每个灯具旁再设置接地极就不适用了。这种情况下的TT接地系统做法是:每个支路的第一个灯具旁采用2500mm、φ50镀锌钢管做接地极,由此地极引出PE线(每个回路灯具之间有PE线)再和灯具外壳、金属杆做可靠连接。要求接地电阻≤10Ω。如果接地电阻满足不了要求,要增打接地极,要求各支路接地极的间距>20m。此刻由室外照明配电箱引出到各个照明支路电缆的第一个灯具无PE线。3、接地系统的中性线不做重复接地当某项工程的接地系统选用TN-C-S系统时,它的电源在进入建筑物时,中性线应做重复接地。这样做可以避免进线电源中性线折断后,中性点漂移引起的三相电压不平衡烧坏单相设备事故;但在TT接地系统中,电源在进入室外总配电箱时,中性线不应做重复接地。

三、园林外线设计外线可分为强电外线和弱电外线两大类,在设计中有着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强电外线设计主要包括由园区箱式变电站至区内各个建筑物配电箱以及各室外照明配电箱的线路设计。《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7.2节规定,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8条及以下采用直埋敷设,园林工程内建筑物较少,用电量不大,一般可采用直埋敷设低压铠装电缆,敷设在绿地内。强电井的设置:强电井分为人孔井和手孔井两种,人孔井又可分为直通型、三通型、四通型和90°、135°等多角度的人孔井。具体设计时采用何种电缆井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电缆井设置的原则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置,规范上没有明确规定,以下是在工程实践中对电缆井设置的理解和做法供参考。(1) 电缆线路穿越道路层时遇有道路两侧的地面标高不同时,应在道路两侧做电缆井。(2) 电缆穿钢管。当电缆铺设在路面下进入建筑物前,必须做好电缆井。(3) 电源进建筑物处为绿地。是否做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若电缆数量较多, 且还需要引到他处,或者电缆截面较大,此时就需要做电缆井。反之,如果电缆数量较少而且截面较小,则不必做电缆井。2、弱电外线设计园林建设的弱电外线设计主要包括由园区弱电管理用房至区内各个建筑物的弱电线路设计。具体线路包括电话线路、电视线路、网络线路和广播扩音线路等。弱电线路敷设:一般采用穿塑料管埋地设置,根据管线的多少,选择不同的穿线管。当前的新做法是:当线路较多时候,可采用穿聚氯乙稀塑料排管的方式;当线路较少的时候,可采用穿蜂窝式塑料管或栅格式塑料管的方式;当各种塑料管穿越道路的时候,应采取混凝土包封措施。还应想到的是,不同的弱电管线,应敷设在不同的塑料管内,不可穿同一个管内。例如贵州黔西县水西公园工程(图2),由园内弱电管理中心到戏楼、春旋堂、德寿院和码头售票处等建筑物的7条电话电缆、7条网络光缆及7条电视电缆。经计算适宜穿三组蜂窝式塑料管,且分开敷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弱电井的设置:该井分为人孔井和手孔井两种,人孔井又可分为直通型、三通型、四通型和30°、45°和60°等多角度的人孔井。具体设计时采用何种弱电井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种井设置的原则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当管线从管理用房引出时,或在进入园区各个建筑物前,必须设置弱电井;当管线的敷设方向中途发生变化或需要向其他方向分出支路时,必须设置弱电井;在管线敷设方向不变时,弱电井之间的间距应<50m。否则应在适当位置加直通型弱电井。

四.园林景观中电气施工的管理

(1)工程施工与科学实验不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使用。电气施工的质量决定着园林景观的照明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建设的实际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

(2)园林景观工程与其他建设工程相比要小,但是它的专业涵盖面也比较厂要做出精品的园林景观作品,其复杂程度不比其他建设工程。

电竞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频电源;脉冲电源

1 概述

某公司I期锅炉设备是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SG 2084/25.4型600MW超临界参数,单炉膛,半露天布置,固态排渣锅炉。原电除尘设备由菲达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采用双室五电场卧式排列方式,配套控制为大连宗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设备。机组投运后,电除尘出口粉尘浓度稳定在60mg/Nm3左右,除尘效率99.72%左右,电场耗电约1700kw。

2 立项背景

随着国家环保部门将企业烟气粉尘排放标准由200mg/Nm3提高到20mg/Nm3。原电除尘设备必须升级换代才能满足新的排放标准。

为达到新的排放标准,目前一般采用电袋除尘法、最后一级电场使用旋转电极等方式。这两种方式由于能耗高、投资大、运行维护量大等问题,性价比较低。通过对大量电除尘设备的了解和对各发电企业电除尘设备使用情况的考察,制定了1、2、3电场使用高频设备,4、5电场使用脉冲电源设备的方案。高频设备起晕电压低,运行方式灵活,粉尘荷电能力强,除尘效率高,适用于前级电场。脉冲电源设备由于运行电压高,对高比阻粉尘和细微颗粒粉尘有很好的除尘效果。

通过高频电源和脉冲电源的配合,预计达到电除尘出口延期粉尘含量≤20 mg/Nm3的标准。

3 电除尘设备简介

3.1 静电除尘器的工作过程

电除尘器工作主要分为气体电离过程、尘粒荷电过程和收尘过程。提高电场电压强化气体电离和粉尘核电从而提高除尘效率,这是传统的除尘理念。实际运行中,由于反电晕现象的存在,过高的电压耗掉了大量能源却降低了除尘效率;同时,过高电压易产生火花放电,也是影响除尘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影响除尘效率的重要因素就是振打收尘过程中粉尘下落造成的二次扬尘。

3.2 高频电源简介

高频电源是把三相工频电源通过整流形成直流电,通过逆变电路形成高频交流电,再经整流变压器升压整流后形成高频脉动电流送除尘器,其工作频率在20kHz左右。

和传统的工频供电模式比较有以下特点:

(1)火花控制方面:工频整流电源工作时产生的火花至少要维持20ms,火花恢复过程30-50ms,这严重影响除尘效率,同时还浪费很多电能。

高频整流电源由IGBT的开关来控制电场供电,稳定的波形有效的抑制了电场火花的产生。另一方面,在产生火花时,高频电源系统可以在20us内快速关断IGBT,从而缩短火花影响的时间。

(2)反电晕的抑制方面:采用高频电源后,充电间歇时间灵活,最小单位可到20us,在应用反电晕自动优化时,优化的精细程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从而较工频系统可以提高除尘效率。

(3)节能方面:

1)高频开关电源转换效率为94%以上相对于工频电源(65%―75%)有大幅提高,节能约20%以上。

2)功率因数提高节电,高频开关电源系统是三相供电,输入功率因数可达0.95。常规工频整流变压器电源功率因数约为0.7。

3)没有或较少的火花闪络水平,且闪络持续时间的缩短,大大减少了闪络时对地放电所耗费的电能。

4)高频开关电源系统内置反电晕监控及运行参数优化软件,能够合理地在线自动调整间隔充电时间间隔和充电强度,从而在提高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电能。

5)利用机组负荷(或磨煤机给煤总量)信号的能耗管理闭环优化控制节能技术,在不同的锅炉负荷段或不同的磨煤机总输出量,各级电场的充电间隔时间和充电电流强度应相应地进行调整,设置不同的间隔充电运行模式。

3.3 脉冲电源简介

脉冲电源是一款为清除细微粉尘和高比电阻粉尘而开发的产品,应用于钢厂烧结厂、火力发电站、炼油厂等领域。它是在直流电压上面重叠短幅宽(120μs 左右)的脉冲电压。脉冲电压用来提供强电晕,直流电压(Vdc)用来收尘。

脉冲电源的优点:

(1)工作电压达到70~80kv,加大了粉尘的荷电能力。由于脉冲很窄,使得电除尘总的能耗大幅下降,比工频电源节电约60-80%。

(2)脉冲电源的供电方式,抑制了大量无用的电子流吸附于阳极板的高比电阻粉尘之上,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电场中反电晕的的产生。

(3)此外,脉冲电源也可以DC加电单独运行。

4 高频加脉冲电源的应用

4.1 方案的制定

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反复的研究讨论,制定了1、2、3电场采用高频整流电源,4、5电场采用MPS脉冲电源的方案。前三级电场利用高频电源除尘能力强,控制方式灵活的特点,除掉大部分粉尘。后两级电场使用脉冲电源对细微粉尘和高比电阻粉尘有很好的除尘效果特点,针对性的除掉后级电场的高比阻细微粉尘。通过高频电源和脉冲电源的配合使用,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节电除尘电压电流参数、振打时序及振打降压参数,在原电除尘本体设备不变的情况下,预期除尘效率大幅提高。

4.2 方案的实施

(1)前三电场选用国内某公司高频开关电源系统,脉冲设备选用进口的MPS的脉冲电源系统。

高频电源采用一体化设置,高频变压器、硅整流、控制单元、功率单元均设置于电除尘顶部,使用光纤通信和上位机连接。

电竞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颠覆性创新;双能组织;深层结构;惯例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5-0015-05

Caus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lemma and Solutions

TIAN Hongyun1, LIU Shilan2, MEI Qiang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Abstract: Owing to organization behavior reflect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structure and its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caus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lemma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deep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inner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srup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 path dependency of organization intelligence. Then ambidextrous structure and context of organization are discussed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so that business can transform from sustaining innovation to disruptive innovation smoothly and continuously.

Key words: disruptive innovation;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ep structure; convention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hristensen指出颠覆性创新的出现让在位企业陷入了创新困境,面对颠覆性创新,在位企业很难做出恰当的回应[1]。产业主导技术的演进过程是颠覆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交替发展的过程,只有超越颠覆性创新困境的企业才能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基业长青,而深入探讨颠覆性创新困境的成因则是寻求超越途径的前提和关键。

1 相关理论综述

Christensen认为大公司的经理并非无法看到颠覆性变化的到来,也不是缺少资源去面对这些变化,他们所缺乏的是像考虑个人能力那样来思考组织能力的习惯。他认为影响一个组织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因素有3个:资源、过程和价值观。资源包括有形的如人、设备、技术和现金,以及无形如产品设计、信息、品牌以及和供应商、分销商及顾客的关系;过程是雇员在将资源转变成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时的相互作用、协调、交流与决策模式;而组织的价值观是雇员们判断一个订单是否具有吸引力,一个顾客是否重要,一个新产品的创意是否具有吸引力或盈利性时优先考虑的标准[2]。按照Christensen的观点,资源的专用性、决策模式和价值观念导致组织无法有效开展和应对颠覆性创新。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市场营销、资源分配、组织结构、观念意识和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的障碍[3]。

其他一些学者也就企业的颠覆性创新困境进行了研究。Fiona Lettice、 Pter Thomond认为管理团队的资源、路径依赖性和现行的认知模式构成了管理层寻求颠覆性创新的障碍,并试图运用整体投资组合管理工具来寻求解决颠覆性创新中的资源分配难题[4]。Marnix Assink提出了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有4个方面的障碍,即吸收障碍、思维模式的障碍、风险障碍、发展初期的障碍和基础结构的障碍[5]。Brown和Duguid认为从创新到持续增长这一步是创新公司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它要求实践驱动结构(R&D)和过程驱动结构(价值链)之间的合作和管理[6]。

已有文献主要从组织结构、资源分配程序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的障碍,但是对于上述障碍产生的深层原因涉及较少,在解决颠覆性创新障碍的途径上也主要从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流程出发,突出颠覆性创新机会的识别与开发方法的改进。作者认为,颠覆性创新困境实际上是组织深层结构内在特性以及组织能力缺乏的外在显现。[JP3]因此追溯颠覆性创新困境的成因必须从组织深层结构以及组织能力方面着手,并由此探求从根本上解决颠覆性创新困境的途径。

2 颠覆性创新困境成因

2.1 组织深层结构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组织的深层结构是组织各部分相互关联的体系,它通过组织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得以保持,组织外部的竞争、规则和技术系统强化产生各部分管理选择的合法性[7]。在组织的深层结构中,惯例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惯例是组织的持久特点,它决定组织可能有的行为[8]。由于组织的行为可以由它们使用的惯例来解释,因此Pierre Yves Gomez和Brittany C Jones通过组织中惯例的形成和演化来分析组织的深层结构的特性[9]。

(1)惯例的存在是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需要。从本质上看,惯例的出现源于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需要。不确定性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过去没有相类似的情景可以为未来提供准确的借鉴,颠覆性创新就属于传统的不确定性情境;二是作为行为的结果依赖于其他个体同时的且无法预测的选择。在组织中判断他人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一个难题,需要假设存在一些可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判断事实的信念,这些信念不需要讨论,因为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个体接受这些信念,因而不需要其他人来判断某个行为的有效性。这种无需判断的信念系统称为理性空白,理性空白通过设立本身不需要被判断的理性化的标准而赋予个体行为选择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某个行为得到判断。这并不是说理性空白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念都是合理的,而是他们的合理性不需要解释。这些思想是理解组织行为结构的关键。

创新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孕育未来产业主导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程度更高。组织惯例的存在为组织应对颠覆性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提供了一套模式,原有的惯例是以长期成功的维持性创新为基础形成的,惯例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企业自身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这种理由对于解决过去维持性创新中的问题而设定的,但是却未必能够适应颠覆性创新的新情况。例如组织内部已有的关于资源分配优先性的惯例肯定是优先考虑维持性创新,因为维持性创新的成功已被历史和经验所证明。同时有关组织价值观的惯例也是指向维持性创新的,有关促进维持性创新的行为和言论都受到组织的推崇和支持。

(2)理性空白外面包裹着信号屏,惯例是通过信号屏与理性空白相联系的社会机制。惯例作用机制通常是个人习惯通过重复的特征信号传递给其他接受者,这些信号表明个人遵循惯例。不同的个人习惯或多或少与其他所接收到的构成理性空白特征屏的特征信号相一致。个人的习惯与其他信号越一致,模仿这一习惯的其他人就越多。这样,每一个接受者遵守惯例的同时也强化惯例。最后个体的习惯变成集体的习惯,习惯化的行为成为新接受者的明确规则,这些规则不需要理由。理性空白吸收这些习惯,使之成为无需判断的行为基础。从惯例以及理性空白的形成过程看,惯例是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它深入组织绝大多数成员的深层意识,指导着成员的行为。

(3)惯例是稳定的,但不是静止形态的。惯例演化的动力有内在的和外在的,惯例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基于个体利益的计算。惯例之间的竞争是惯例演化的外在动力,它将导致一些惯例出现、修改和消失。

从惯例演进过程看,尽管组织中的惯例也会被修改甚至消失,但是稳定性是惯例的首要特征,理性空白对不符合惯例行为的排斥性特点使得组织的深层结构呈现出特定的选择性、稳定性和自我强化特性。也许系统的初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系统深层结构的活动模式通过相互的反馈循环强化了系统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虽然惯例的多样性允许个人有一定怀疑的空间,而事实的模糊性也赋予个体一定的行动自由,但是惯例的一致性将许多可能性排除在外。因此,当组织面对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时,短期内无法使惯例迅速改变,没有一个个体可以改变整个惯例,每个人只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局部的改进来影响到惯例的演变,因此要使整个组织认识到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并为之做出改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这也正是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存在思维模式障碍和价值观念障碍的深层原因。

2.2 两种创新能力的内在矛盾性

能力一词强调了战略管理在适当调整、整合和重构组织技能、资源和功能性能力去适应环境变化要求方面的关键性作用。组织之所以无法适应某种变化或无法有效执行某项功能实际上是存在某种能力的欠缺,企业之所以面临颠覆性创新困境也同样如此。

维持性创新是满足原有的顾客价值体系,沿着企业已有的技术演进轨迹所进行的技术进步和提升,它需要企业拥有对已有知识技能进行拓展、深化和提高的能力。而颠覆性创新则为顾客创造出新的价值体系,沿着新的技术演进轨迹所进行的创新,它需要企业具备搜寻新的知识,发现并发展新机会的能力。上述两种能力可以归纳为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事实上这两种能力的研究一直是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根据March的观点,开发的本质在于改进和扩展现有的竞争力、技术和模式,而探索的本质在于对新的选择进行尝试[10]。探索包括诸如与搜索、变化、风险承担、实验、自由活动、灵活、发现和创新有关的事情;开发则包括与提炼、选择、生产、效率、执行和实施有关的事情[11]。Baum、Li和Usher认为,开发是指通过当地搜索、经验性改进和选择以及对现有惯例的重新运用;探索是指通过协调变化、安排实验以及操作的过程[12]。根据Benner和Tushman的观点,开发涉及现有构成的提高,它建立在已有的技术发展轨迹之上,而探索涉及不同技术轨迹之间的变换[13]。从学者们关于探索和开发的内涵解释来看,尽管二者类型不同,但是探索和开发都与学习和创新密切联系,两大概念的差异涉及到新的学习是沿着与原来同样的轨迹还是沿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这些特征与维持性创新及颠覆性创新所需要的两大能力是相吻合的。

从能力的观点出发,习惯于开展维持性创新的企业之所以在开展颠覆性创新时面临着更大的障碍,其深层原因在于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在同一个企业中很难达到兼容。March指出:首先,探索和开发争夺稀有的组织资源。无论是探索还是开发都需要资源作为后盾,在特定的时期内,企业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从内涵看,用在开发方面的资源越多意味着剩下来用在探索方面的资源就越少。其次,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种行为的类型都是自我强化的过程。探索的目标是搜索新的知识,探索行为愈多,范围越广,企业获得新知识的可能性就愈大,与此同时,探索的结果就越分散,探索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这将会推动更多的搜寻新观点的行为,因此探索越多就会产生“失败的陷阱”。与此相对应,开发将会导致早期的成功,反过来将会强化在同样技术发展轨迹上的开发行为,因而会导致“成功的陷阱”[10]。二者的这种自我强化机制也使得二者很难在同一系统内达到兼容。第三,探索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和组织惯例完全不同于开发,运用类似的模式去追逐两种结果是不可能的。正如March所言,开发有趣的思想通常需要更多地致力于投入而不是深思,涉及面更窄而不是更宽,更趋向于内聚性,而不是开放性[10]。

2.3 组织智力形成的路径依赖性

Albrecht认为,组织智力就是组织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进行学习、适应、变革和发展的能力[14]。组织创新依赖于组织的知识基础,而组织创新的数量和类型与组织学习过程密切相关。企业之所以难以形成开展颠覆性创新的能力肯定与组织学习密不可分。从组织学习的过程来看,组织的智力、学习过程是一种持续的循环活动,它包括感知环境、培养理解能力以及通过解释周围世界获得有意义的成果,使用过去经验的记忆来帮助发展理解力,并基于这种理解力采取适当的行动(见图1)。

首先,组织的适应性调整行为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和历史传承性。维持性创新恰好是对过去成功的巩固、延续和拓展,它符合组织的学习和认知过程。而颠覆性创新由于具有产业竞争规则的颠覆性特征,它沿着完全不同于为持续性创新的技术进步轨迹演进。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不仅需要颠覆长期形成的既定经验和理念,而且要求企业抛弃现有的优势去追逐未来不确定的优势和利益,并依据新的技术和模式建立起新的感知、理解和反应循环,这种近乎自我否定的大幅的变革和跨越对于组织智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在组织学习过程中,组织通过适应性调整行为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然而,颠覆性创新具有非竞争性特点,这种创新在发展初期并不与企业争夺目标顾客。因此,企业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来自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变化,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加强维持性创新以便获得其带来的确定性利益。等到颠覆性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威胁到企业时,企业所储存的大量维持性创新知识不足以应对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变革。此外,组织的适应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颠覆性创新的非竞争性大大缩短了企业通过智力循环建立适应的反应时间。

第三,Halal认为在组织智力发展过程中,诸多亚系统在共同发挥作用,这些亚系统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股东关系、知识管理和战略过程[16]。它们是组织智力的能力基础,也是促进组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组织适应环境的基础。组织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惰性,组织文化的路径依赖性,企业在满足股东利润要求和寻求技术突破之间的矛盾等都会影响着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调节行为,使企业难以及时实现由维持性创新向颠覆性创新转变。

3 构建双能组织,超越创新困境

从理论上讲,组织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达到开展维持性创新和颠覆创新的双重目标,一种是组织在相对平稳的、连续发展过程中实现,另一种是在长期维持性创新和短期爆发的颠覆性创新之间所形成短暂循环,即通过间断均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实现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交替。间断均衡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荡,每一次技术更替都使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而双能组织理论则试图在同一个组织内部构建颠覆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的双重能力来尽可能消除间断均衡给企业技术更替带来的动荡,实现平稳、连续的技术更替。下面本文分别从双能型组织结构和双能型情境这两个方面探讨双能组织的构建。

3.1 构建双能型组织结构

双能型的组织结构是为不同类型的活动建立单独的结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基于探索和开发活动差异很大,二者不能高效共存,而且组织的深层结构是一个稳定的,自我强化的系统,因此必须从结构上对颠覆性创新业务加以分离。例如核心业务单元被赋予用现有产品和市场进行维持性创新的责任,而研发部门和业务发展组织被分配去探索新市场、发展新技术和跟踪新兴产业趋势的步伐。

Charles A O’Reilly III和Michael L Tushman考察了不同组织结构对组织探索行为和开发行为的影响,通过对35个组织新业务开展情况的案例研究发现双能组织开展新业务成功率很高。双能组织的结构如图2[17]。

从理论上看,双能组织之所以开展新业务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结构形式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双能组织结构不仅能够促进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支持,而且可以防止相互产生的负面影响。管理层面的密切协调使得新成立的业务部门能够从传统业务单元那里共享资金、人才、专业知识、顾客等重要资源。而且组织上的独立又能确保新业务单元独特的业务流程、结构和文化。与此同时,原有的业务单元可以免受开发新业务的困扰,他们可以继续集中所有的精力用在完善运作,提升产品和服务于顾客上。

但是双能型组织结构也并非没有缺点,组织结构的分离容易导致孤立,许多研发和业务开发组织无法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与核心业务缺乏联系。许多公司尝试具有多种结构的双能模式,也有一些企业在单个业务单元里分离不同的活动,例如他们创造出隶属于业务单元的小的业务发展团队。这些方法避免了二元结构中极端的分离形式。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小团队仍然保留从上到下的结构,因为他们依赖于业务单元的经理决定如何在不同的业务活动之间分配雇员的时间。

3.2 建立双能型的组织情境

如果不为颠覆性创新建立单独的业务单元,那么能否在同一个组织结构中构建双能型组织呢?显然,这种双能组织构建的最大难点在于同一个组织能否做到顺利实现不同资源分配程序和价值观之间的切换,这种切换不仅要组织层面顺利实现,而且要深入到个体层面,不仅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建立一个推动成员双能行为的情境来引导组织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根据Julian Birkinshaw和Cristina Gibson[18]的观点,双能型情境与双能型组织结构的区别如表1。

如何在组织中建立情境的双能性。Ghoshal和Bartlett将情境定义为驱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无形的刺激和压力设定[19]。沿着这一思路,高层经理通过设立系统、刺激和控制以及通过他们日复一日的基础行为来传递行为管理的信号,以此来形成组织情境。这一情境通过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得以强化。

Ghoshal和Bartlett认为组织情境有伸展、激励、支持和信任这四组特性[19],通过整合这些特性会产生组织情境的其他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绩效管理(扩展和纪律的结合),与刺激人们实现高质量的结果和促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负责相关。第二是社会支持(支持和信任的结合),它涉及人们履行职责时的安全和自。

绩效管理和社会支持是同等重要、相互增强的。它表现得越强势,那么就会产生高绩效的组织情境,这一情境有助于形成真正的双能型组织。然而,如果在各个组织特点之间不平衡,或者两者都缺乏,将无法形成最优组织情境。例如,一个缺乏社会支持的、苛刻的结果驱动导向将会产生破坏性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许多人在有限的时间内都会运作良好,它缺乏个性的和权威驱动本质将导致员工的高水平产出,但却难以获得双能性。相反,具有强烈的社会支持,缺乏高绩效预期将形成乡村俱乐部式的情境,在此情境下,员工们分享同僚环境(collegial,指一种没有科层式平等的环境),并从中获益,但是很少能够达到他们的潜能。在这个条件下,公司具有较低的双能性,公司能够产生令人满意但却缺乏效率的结果。既缺少高绩效行为准则又没有社会支持无疑会产生低绩效组织情境,雇员既不愿成为严谨的人,也不愿调整自己,更不用说双能了。

上述研究表明,绩效管理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平衡是构建双能型组织情境的关键,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无法形成双能组织情境。事实上,双能型的情境只不过为个人行为提供了外部环境,但最终能否形成双能型组织关键还在于组织中个体成员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在遵循传统惯例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及行为之间进行合理平衡。显然,情境的双能性也能够被判断或理解为更高阶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层面,情境的双能性可以被定义为雇员同时追逐策略一致性和调节能力的集体性导向。

4 结束语

虽然从根本上解决颠覆性创新任重道远,但是双能型组织理论为解决颠覆性创新困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双能型组织从组织深层结构着手,提出通过构建双能型结构和双能型情境来解决维持性创新所需要的开发能力与颠覆性创新所需要的探索能力之间的内在冲突。而双能型情境通过提供一种集体导向性促进成员在遵循传统惯例与根据外部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之间达到平衡,它符合组织惯例生成演进的一般规律,兼顾了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内在统一,因此从理论上看有助于从根本上帮助组织实现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连续、平稳的过渡。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Clayton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Christensen Clayton M, Overdorf Michael.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Chan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2):66-76.

[3]田红云,陈继祥,田伟.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学动态, 2006(12):95-100.

[4]Thomond Peter N, Lettice Fiona. Allocating Resources to Disruptive Innovation Projects: Challenging Mental Models and Overcoming Management Resist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8, 44(1/2):140-159.

[5]Marnix Assink. Inhibitor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 Conceptual Model[J]. Eru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9(2):215-233.

[6]Brown J S, Duguid P. Creativity Versus Structure: A Useful Tens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2(4):93-94.

[7]Gersick C J G. Revolutionary Change Theories: A 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Paradig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 10-36.

[8]吴光飙. 企业发展的演化理论[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Pierre Yves Gomez, Brittany C Jones. Conventions: An Interpretation of Deep Structure in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6):696-708.[ZK)]

[10]James G March.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71-87.

[11]Anilk Gupta, Keng Smith.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693-706.

[12]Baum J AC, Li S X, Usher J M. Making the Next Move: How Experiential and Vicarious Learning Shape the Locations of Chains’ Acquisition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766-801.

[13]Benner M J, Tushman M L.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Photography and Paint Industri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2, 47:676-706.

[14]Albrecht Karl. The Power of Minds at Work: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t in Action[M]. New York: Amacon,2003.

[15]Choo C W.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 Rol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s [EB/OL]. //choo.fis.utoronto.ca/fis/respub/dlc95.html , 1995-03-28.

[16]Halal W E.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What is It, and How Can Managers Use It to Improve Performance[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 1998, 1:20-25.

[17]Charles A, O'Reilly III, Michael L Tushman.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J]. Ha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 4:74-81.

电竞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英语 词汇特点 翻译方法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指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孙筱祥,2002)。其最早由美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创办,2011年正式成为我国国家一级学科。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提高人民生活居住水平和幸福指数,风景园林不仅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还可解决人类精神享受的问题(刘滨谊,2005:4)。因此,通过学习英语借鉴西方先进的风景园林知识,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具有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与基础英语有很大区别(刘法公,2001)。风景园林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其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风景园林英语词汇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征,主要表现为术语性,普通词的专业性,缩略词多,与相邻学科词汇的借用,其翻译方法主要为音译、直译、音译加直译和意译。

一、风景园林英语词汇的特征

(一)术语

术语(terminology)是指“某学科的专门用语”(李行健,2010:1223)。风景园林学属于跨学科的系统学科,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是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孙筱祥,2002。)风景园林涉及的领域很广,且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例如园艺学中的waterscape(水景),knot bed(花结花坛),natural garden style(自然式园林);植物学中的bloom-time(花期),xeriscape(节水型园艺),saline-alkali tolerant plant(耐盐碱植物);生态学中的ecological succession(生态演绎),habitat(生境);林学中的clump planting(丛植),vertical greening(垂直绿化);土壤学中的colloidal soil(胶质土壤),clay lenses(黏土防渗层);美学中的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baroque(巴洛克);文学中的Aestheticism(唯美主义),rhyme(韵律),criticism(批判主义),等等。

(二)普通词的专业性

在风景园林英语中,很多词汇所表达的含义与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的含义不同,这些词汇有其专业的特征。例如,Corridor通常表示:(建筑物内的)走廊,过道,通道;(沿着重要道路或河道的)狭长地带(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但在景观生态学中,Corridor指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接在一起(车泉生,2001)。在景观中,master plan指“总体规划”,这里的master在普通英语中通常表示“主人”、“硕士”、工程造价(construction cost)中的cost通常指“费用、成本”,但在这里要译为“造价”。form通常指“形式”、“表格”,景观中的bidding forms指“标书”。bust通常指“胸部”,在风景园林中指“半身雕像”。population通常指“人口”,在景观生态学中指“种群”。park通常指“公园”,但在industrial parks中,其要译为“园区”。cut通常表示“切口”、“削减”,fill通常表示“满足”、“足以填满某物之量”,而在风景园林中,cut和fill表示“挖方”和“填方”。

(三)缩写词

缩写是指“用拼音文字把一些常用词语或专门名词用比较简单的写法标出。通常是截取原词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来表示”(李行健,2010:1263)。风景园林英语里的缩略词一般为首字母缩写词,例如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的全称为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但人们一般称为ASLA;Fine Arts(美术)缩写为FA。这些词都是由除介词外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组成的。

还有一种是缩写词与普通单词的组合,风景园林中常出现庭园、建筑物等名词,这些名词一般为Villa,Garden,Park,Cathedral,Palace,National Park,等等,这些单词用首字母缩写。例如Villa用V表示,哥利别墅用V.Gori来表示;Palace用P表示,彼萨尼宫用P.Pisani;黄石国家公园用Yellowstone N.P.表示。此外,在景观设计施工图中经常会看到将某个单词简化的缩写词,如Height简化为Ht(高度),North简化为N(北向)等,在施工图中,这种缩写词大量存在,例如P.A(绿化区域),GR(防护栏),F.S.D(全尺寸细部图),El.(立面),Dwg.(图纸),O.C(位于中心),S.I(雨水口)等。

(四)相邻学科词汇的借用

风景园林学从相邻学科,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如建筑学中的arch柱拱,parapet女儿墙,water-proof course防水层,grade地坪,leveling course找平层,drainage trench排水沟,platform railing平台栏杆,glazed tile琉璃瓦,ancient architecture古代建筑等;城市规划中的urbanization城市化,Historic site历史地段,Residential land居住用地,garden city花园城市,Reserved land保留地等。

二、风景园林英语词汇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译文形式与内容和原文一致(方梦之,2005:92)。一般来讲,术语和缩写词采用直译法,因为“术语有严格规定的意义,以明确定义的科学概念为基础,具有单一性的特点”(方梦之,2005)。如White Hall Palace译为“白厅宫”;parterres de broderie译为“刺绣花坛”,“de”为法语,译为“的”;barrier design译为“障碍设计”。而缩写词如AAT(Art&Architecture Thesaurus)直译为“艺术和建筑辞典”,N.P.(National Park)直译为“国家公园”。

(二)音译

音译(transliteration)是指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方梦之,2005:96)。一般来讲,术语采用音译法,例如Bush Hill Park译为“布什希尔公园”,而不能译为“布什山公园”或“灌木山公园”;伊斯兰的iwan译为伊万;法国Rococo译为洛可可。同样,中译英时,囿被译为You,御花园译为Yuhuayuan。

(三)音译加直译

风景园林中常出现庭园、建筑物、风景区、公园等,例如Gunston Hall,Greenwich Park,Carlton House。翻译时通常一半为音译,一半为直译,可作直译的单词有Villa,Garden,Park,Cathedral,Temple,Palace,House,National Park,等等。一般来讲,带有人名和地名的专有词采用音译加直译法,例如Adonis Garden译为阿多尼斯园,太液池译为Taiye Pond,苏堤译为Su Dyke。

(四)意译

意译(free/semantic translation)是指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方梦之,2005:100)。和直译不同,意译不是按照原文字句意思而是根据原文的文义进行翻译(李行健,2010:1566)。一般来讲,专有词采用意译法。例如stepping stones译为“汀步”,不能直译为“踏石”;package plants译为“丛生植物”,不能直译为“包装植物”;graphic informational system译为“标示系统”,不能直译为“图表信息系统”。

三、结语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起步较晚,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员更需了解国外最新的设计理念、新型材料、设计方案等,这就要求设计者们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水平,不仅可以与国际人士交流,还可以看懂大量的外国第一手资料。只有了解世界行业的最新动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泉生.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态研究,2001,(11):44-48.

[2]丹尼斯.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66-479.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刘白玉.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4):34-37,43.

[6]刘法公.外语与外语教学[J].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2001,(12):25-27,30.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7-12.

电竞的起源范文第5篇

李道新:北京大学教授,电影史学者,主要著作有《中国电影史(1937-1945)》,《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重点评价角色:伊天仇、谷子地

调查笔记:李道新教授为人很真为学很勤,在他如小型电影资料馆的家里,我们翻了一遍《中国电影年鉴》,他说:还真没遗漏什么,看样子,这十年华语电影并没有以塑造人物为目标。但他很乐观地相信,塑造“经典角色”应该成为中国电影下个十年追求的目标。

记者:在你选择的十个经典角色中,张涵予作为内地一位资深演员,演了这个角色才真正出来,你觉得这个角色对他个人有什么影响?

李道新:张涵予作为一个实力派演员,在《集结号》里做了主角又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同时这部影片在大片里也占有独特的地位,叫好又叫座。他能脱颖而出,更是其表演实力的体现。

记者:在战争片里这个角色有什么突破的意义?

李道新:在战争片里英雄一般外表要比较俊朗,张涵予严格地说不属于这种类型,虽然他很硬朗,但不是以外形来显示实力,而是以内在的力量,一种行动准则,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新的英雄,转变我们以往对英雄的固定化的期待,为英雄增加了更个性化的元素。

记者:他哪个表演瞬间最吸引你?

李道新:首先是整体的,看完以后你会觉得这个人物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英雄,在激情中有一些悲情,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是更深层的,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最后的一个想象性镜头――谷子地似乎回到了战争年代,为战友送行。张涵予在这个时候的表演拿捏得挺好,内敛又很有激情。

记者:对周星驰的伊天仇,在选择上有一些犹豫,为什么?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角色是经典的?

李道新:以前我会从所谓的艺术性的角度评价表演者及其成就,现在更多会偏向于从观众的角度,即表演者的角色对观众的影响来评判。周星驰征服了最大多数中国电影观众,像《喜剧之王》有典型的表演风格,表面看起来是无厘头,内里笑中含泪,很有悲剧色彩,表面的无厘头把内在一种“真”表现出来。和《喜剧之王》里的伊天仇一直看《演员的自我修养》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调侃,但我认为周星驰对斯坦尼等一些表演理念都是有揣摩的,正因为如此,才能达到这样的层面。

记者:你认为他的表演和卓别林的喜剧有一些相似之处?

李道新:卓别林的电影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适合中国观众对喜剧的理解和期待,以悲为喜。周星驰虽然没有卓别林的外形特质,但内在的特点还是有一些相似性。

记者:他有那么深刻吗?

李道新:我们不愿意把他想的那么深刻(笑),但他确实有那个特质,不是轰然大笑或疯狂闹剧之后就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层次的美学追求,可以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记者:如果有机会和周星驰对话,会问他什么问题?

李道新:从我们对周星驰个人生活的了解,他是非常不喜剧的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孤立的一个人。我想问的是:在非喜剧的环境里,他创作喜剧的力量是从哪里来?

记者: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也想知道。(笑)

李道新:对。

记者:去海外打拼的中国演员,主要展示中国功夫和东方面孔,在角色演绎上没有特别突出的角色,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李道新:这很正常,海外的电影题材,很少能以中国人为主角写故事,即便有也是以西方视点,被想象被消费被西方观众预订的,这是中国电影人去海外发展必定遇到的问题,不太可能短期内期待我们的电影人在海外有深度的发挥空间。

记者:现在我们国内大片很多,但能留下来的经典形象却不多,演员要怎么努力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李道新:这得从多角度来考虑,首先跟这十年中国电影的追求有关,这十年票房和市场是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炒作,关注的问题是角色扮演的过程,不是角色扮演本身,这是电影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必然发生的状况,我们相信度过这段浮华之后,接下来要求就会多些,不仅谁演很重要,怎么演就更重要,这个时候演员演的角色就会更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人工原创文章

纯原创、定制优质文案,满意后再付款!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有线电视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数字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