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数学概念是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小学生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几乎都包含着概念的因素,比如:要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就先要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要求某图形的面积,就要明白各种图形的定义以及面积的定义等。如果概念不清,就会导致思维混乱,也就无法正确解决相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有500多个。牢固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形成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小学生不仅能形成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还能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等。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就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加强小学数学概念理解的方法
(一)利用语言,清晰表达概念的涵义
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以语言为中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来学习概念。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概念的本质,把概念术语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是又要严格区别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感。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是师生双方表达意见的工具和思想交流的载体,教师在讲解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要想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概念,关键就是要将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属性讲述给学生,让学生铭记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尤其是一些界定概念的关键词汇虽然很简短,但它所表示的含义却是极其明确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质数的概念是: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将这一概念讲授给学生时就一定要注意“1”和“它本身”这两个关键词汇。
(二)利用材料,建立概念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教学“分数”时,单位“l”是这一教学的难点,教师就可先向学生提供各种操作材料:一根绳子,几张水果图,几张动物图,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等,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而明白: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又如在教学一年级学生理解“O”时,教师可通过视频短片播放“猴子吃桃子”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在这一视频中,盘子里原来有2个桃子,但是在猴子吃完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接着老师就可发问“没有桃子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积极思考。之后教师又拿出了刻度尺、温度计等计量用品,让学生充分理解“0”所代表的意义。
(三)提出问题,启发对概念的理解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教师懂得如何提问,所提问的问题要从课本内容的重点出发,要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不能太过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必要问,这种问题只能使课堂表面看起来热闹,而实际上却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是学生通过短暂思考、简单计算、简短讨论就可以知晓答案的。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的内容,不可跑题。要想要问题关乎主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钻研教材,深度发掘问题;在讲课时又要积极应对变化、巧设疑问,适时“抖”出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讲“比例尺”这一概念时,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就可联系拍照巧妙发问:“你们照相时,觉得照片上的人和你自己一样大吗?为什么会比你本人小很多,看起来却一模一样?为什么可以有不同大小的照片?”接着就可指出在生活中往往需要把图像缩小或放大又不改变其形象。之后教师再举出地图的绘制,最后引出比例尺的概念。教师很好地综合了问题引入法和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到非常真实、有趣,也容易理解。
(四)利用对比,辨析概念区别与联系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似,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这就非常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比与比例,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偶数与合数等。即便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年纪所接触的内容也有深浅之分,比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到了,但是当时对儿童的要求只是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而到了六年级再认识圆时,对学生的要求就更进一步,不仅要求他们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求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就应逐步渗透后续内容。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教师就要特别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问法,步步追问,比如针对“质数与互质数”教师就可以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互质数?质数的对象是几个数?互质数的对象是几个数?”教师也可直接呈现出几组数,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后从中选择。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是前人在大量生命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归纳、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智慧结晶。随着数学的发展变化,数学概念本身也会不断地充实与发展,如果教师只是掌握几种教学法就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将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组合起来,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沈白英,梁镜清.小学数学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教学方法
学生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初中数学老师也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学习中最为基础的知识,是整个数学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往往和他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将概念的学习摆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在生活中寻找实例,将抽象概念学习生活化
概念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在初中数学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概念,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数学概念的教学给予引入,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他们的归纳以及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数学概念来讲,科学的引导方法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的很多概念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联的现象,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入数学概念,这些学生在接受这些概念的时候也相对比较容易,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零度以上和零度以下的说法,这就可以用来考虑作为正负数的概念的引入;车轮的旋转可以给出几何中旋转的概念;同样函数的概念可以通过半径和面积的关系来引入;对称的概念可以观察蜻蜓的翅膀等给予引入。这些都是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可以经常用到的方法。
二、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类比中将概念学习简单化
就学习知识的过程来看,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可以将已知的一些概念进行类比学习,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析、探究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体系构成。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组临边相等的属性之后可以得到菱形的概念,同样在菱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角是直角的属性,可以获得正方形的概念,以这种不断演化的方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于新概念产生认知,使得新概念的学习更为简单。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构建起了整个数学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数学概念的数学语言转化,学会概念的实际应用
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概念相互转化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数学概念时,主要是将数学概念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符号,这种能力也是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如在学习圆的概念的时候,学生对于圆这种图形都非常熟悉,但对于圆的概念却不是很了解。圆的概念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这里就需要老师对于这个概念中所涉及的定点以及定长等概念给学生讲解清楚。然后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使用所有点的集合构成圆的图形。
四、提升对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注重概念外延的升华
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只是学习数学概念的初级阶段,对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的把握是更高阶段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是对数学概念从表到里的数学思维的扩展认知过程。自然数的学习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到的数的概念,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逐渐在数的领域引入了无理数、有理数以及实数的相关概念。实数中包含了无理数、有理数和自然数,所以实数的概念就囊括了自然数。平面几何中的学习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阐述和理解。如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所以通过对概念内涵以及外延的理解,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架起数学概念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对于概念的辨析和迁移之间的理解。
总之,初中数学学习中,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将数学概念的认识以及培养应用在每一节数学课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给予简单明了的科学教学,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重要价值。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学会应用数学概念进行数学学习。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只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2]林敬忠.浅谈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3]史飞羽.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92-0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要充分了解小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并据此合理选取对应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取得最高效益,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教学方法需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实例和实物教学具有丰富学生们感性认识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抽象数学概念与数学法则的能力。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注意避免过分依靠具体事例与实物,否则将会产生一定副作用。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时就要慢慢减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即便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个概念或法则的传授也不应只停留在具体、直观的水平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们逐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小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低、中、高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数学概念或计算法则,由于学生们的实际体验较为缺乏,难以形成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具或实物,通过演示的方法逐步指引学生去进行抽象思维,通过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但在面向中、高年级的教学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便可适当简化,同时,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索新知识。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们对抽象数学术语或者概括性太强的结论的理解能力较低,即使传授了也不能保证学生们正确地将这些术语应用到具体事物上来。到了中、高年级,伴随着学生们抽象思维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增加必要的概括性结论与数学术语。
3 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有理解的记忆,防止机械式的死背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其记忆力也多依靠具体的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小学生记住知识,就要通过具体事例先让他们理解,再进行反复练习,这样才能记牢。目前就低年级学生情况来看,机械式的记忆占主导地位,教师们应注意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及时纠正学生们机械式记忆的坏习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4 教学方法需促进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发展
只有充分了解小学生们的思维特点,才能据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顺利地掌握数学技能与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锻炼和培养其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贯彻下去。在这其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通过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4.1 运用分析、比较、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经常需要用到一些思维方法。如,教一个数学知识点时,通常要先把它分解为几个部分,再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就用到分析与综合;任何一个数学的概念都是概括、抽象的结果。但小学生们正处于由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地掌握抽象逻辑的思维方法。再如,在教授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可先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用整十数乘和用一位数乘两部分,分别计算出积,再把两个积相加;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们把上面的几个步综合成一个竖式。这种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们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多个例子的列举,可引导学生们自己概括出两位数乘的法则,培养学生们概括的能力。还如,在教授低、中年级长方形概念时,可先让学生们观察实物,再引导学生们形容出相应的图形,通过分析这些图形特征,最终形成“长方形”这个概念。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正方形教学后,可指引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对比,特别是要求学生对这些形状之间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区分。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抽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因此,上述几种思维方法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也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充分分析某一数学知识点,并掌握这一知识点是如何运用思维方法教授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4.2 初步地培养学生们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法则、概念、性质等的得出都离不开判断与推理。如,“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其和不变”、“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原来分数的倒数”等这些都是判断。进一步而言,在运用这些法则和性质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都需要进行推理。但是,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较为薄弱,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们,其推理和判断能力基本上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并且其推理通常还需依靠直观判断。因此,要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来逐步加强培养学生们的推理判断能力,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很高。教师们可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做出判断,并对判断的理由进行阐述和分析。学生们在练习、复习中出现错误判断时,要及时地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以便逐步提高学生们的判断正确性。例如,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中,可采取不完全归纳法。先让学生们观察划分若干个方格的长方形(每行6个,有3行)或者整齐排列的实物图,指引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得数:3×6=18,6×3=18。再让学生们对比两个算式中的得数和已知数,进而初步做出判断:3和6相乘,位置交换,乘积不变。这样可培养学生们初步运用归纳推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只要遵循以上几个基本原则,并结合学生们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与思维能力也都有望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文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7(12).
与理解。此外,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以复述和运用的方式进行巩固教学,使学生稳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方法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注重理论与方法讲解的同时还要注重概念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这与传统的教学重点不相符,使许多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上略显吃力。本文专门针对数学概念教学提供几点策略,希望能够使更多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教学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指导教师,数学概念教学也是如此。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讲究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直线”这一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直线。这时学生可能会认为问题简单而踊跃参与到互动中去,但结果是每个学生所画的完整的直线都得到教师的否定。这时候学生就会对“直线”这一概念产生疑问以及兴趣,会更集中精力地接受教师关于直线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师再教授关于直线无限延长的特性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很容易接受直线的定义。这样以兴趣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数学中的任意概念。这一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并能将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举出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互动设问,最后在学生提出的问题里进行概念教学,这样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更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数学教师的概念教学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概念教学,依
据这样的做法,概念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教师要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概念一样,也是根据体系要求区分的。根据这一特点,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归纳总结,形成有体系的概念教学。
有体系的概念教学更多地是针对一些相似的数学概念,这些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并且容易混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归纳总结出相似概念的不同特点,形成一个关于相似概念的体系,进而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例如,对于“角平分线”与“内角平分线”这两个相似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就应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明确角平分线的范围只属于一个角,是一条射线,而内角平分线的范围是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是一条线段。
总之,关于“内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体系特点,明确一点就是:前者是线段而后者是射线。这样的讲解会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关于内角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这两个相似概念并明确不同的定义。这样的有体系概念教学同样适用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柱体与圆锥等几何类知识的概念上。有体系的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归纳和总结,对数学的相关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要求教师要进行有体系的概念教学。将相似概念加以总结,使学生更好地区分与理解。如果说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教学是基础方法,较为有效,那
么进行有体系的数学概念教学就是更行之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
三、概念教学要及时巩固才能成果显著
数学概念不同于文科类的概念,它的内容是抽象的。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也很容易在日后再次混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数学概念加以强调,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记忆。
教师对数学概念的巩固教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教师要对所讲解的概念内容进行不断的复述。复述不但是教师自己的复述,还要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复述。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再次记忆数学概念的特点与重点,并加深理解。教师的复述应不仅仅是对概念的内容进行复述,还可以对相似概念和所列举的相关例子进行复述,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彻底地巩固数学概念。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能力。这一点很重要,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概念,才是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对数学概念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数学概念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例如,针对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根长绳子布置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四边形。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结合各种四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正方形的结论。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概念更深刻理解的过程。另外,除了当堂课的巩固,教师还要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巩固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成绩稳步提高。本文针对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三种教学方法,希望更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将本文所提供的三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互动启研式;教学法
我们知道,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比较紧、教学的进度比较快,因此,老师大多采用讲演式的授课方式,实际研究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为了能够解决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之间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开始研究互动启研式的教学方法,进而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互动启研式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的互动启研式教学法主要是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们提出数学问题,不断地进行情境的创设,进而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的数学知识,积极而又主动地实施再创造以及再发现的思维学习活动,最后实现获得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上述所说的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并不是通过讨论方式进行的,而是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紧跟老师的授课思维,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利用综合、分析、演绎以及归纳等心理过程,探索新的知积、培养新的能力。
互动启研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演式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一、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时,并不是老师说给学生听,而是老师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学习的角色中,然后在一起进行探索与研究;二、这种方法并不是对事物进行直接地分析、说明以及论证,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讲授过程,因此我们说,问题属于互动启研式教学法的生命。
二、互动启研式教学法的实施条件
1.教学内容方面的条件
通常情况下,互动启研式教学法对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的要求:一是,确保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需要蕴含有比较深刻的数学思想;二是,确保教学内容和学生们原有的知识以及经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进而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融合;三是,确保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性,我们知道,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则无法吸引学生们的研究兴趣,相反,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复杂,则无法实现研究目的。
2.授课老师方面的条件
我们知道,老师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组织者、实施者、运用者,因此,老师所具有的观念与行为,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互动启研式教学法对授课老师具有如下要求:一是,需要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念,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学习地位,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重视学生们的整体发展;二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明白到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老师只有了解到学生们的未知、未有以及未能,掌握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认知程度以及接受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启发。
三、互动启研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数学概念课的互动启研式教学法
我们知道,概念作为数学知识里面比较普通的形式,其不仅是基本的数学内容,还是利用逻辑推导公式、定理和性质的理论依据,高中数学的概念通常具有多元性、抽象性、发展性等特征。
在讲授《集合和函数概念》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互动启研式教学法:第一,情景导入,在该环节里,老师向学生们提供大量与集合、函数概念相关的材料,创设出一种适合进行情境研究的氛围,进而引导学生们感知集合和函数概念;第二,问题的生成,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形成指向比较明确的集合和函数问题,进一步地了解集合和函数概念的内涵;第三,互动探究,组织活动让学生们进行交流,通过对问题进行多层面以及多角度的补充、修正,使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第四,提炼深化,引导学生们对集合和函数概念进行进一步地思考、辨析和感悟,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思索过程中构建以及扩充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第五,运用巩固,通过一定程度的课堂练习,使学生们在运用集合和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巩固学到的概念内容。
2.测试讲评课的互动启研式教学法
在讲授《函数的应用》这一章的测验讲评课时,具有如下五个互动启研式教学环节:第一,合作纠错,把学生们的考卷和相应的答案都发放下去,让他们先进行独立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解决试卷上的函数应用的一般性错误;第二,问题的生成,老师将复杂、典型、疑难的函数应用问题做好统计,作为课堂讲评的重点内容;第三,互动探究,在函数的应用过程中,解决学生之间共同具有的问题;第四,归纳反思,老师综合出学生们做错题目的原因,进而引导他们,提升他们的理性高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第五,补偿训练,针对学生的共同错误,设计一些有关于函数应用的矫正性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解题,进而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互动启研式教学法有利于解决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之间的不适应问题,有利于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知道,高中数学互动启研式教学法是以传统意思上的启发式教学作为基础,通过吸收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将启发的目标转向受教育的学生身上,因此,合作与交流,互动与生成属于互动启研式教学法的实施方向。
参考文献:
[1]丁国青.高中数学课堂优化策略浅见[J].教师,2011(06).
[2]韩飞.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0(10).
[3]曾庆龙.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