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动物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性教学,第二课堂教学
实验动物科学已成为医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学生对相关医学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适应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仅通过医学实验动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是有限的。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性医学实验动物第二课堂活动,能较好的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人才培养
创新性课堂教学离不开具备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1、通过采取邀请国内外实验动物学教学名师、名家进行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授课,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技能的培养。
2、选送优秀教员到国外著名医科大学研修学习,对比国内外的教学设计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观念。
3、组织试讲、集体备课,开展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敢于思辨、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批评,指引整个课堂教学。
4、创新性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一定科研课题的的申报,使教师综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二、创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讲座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实验动物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仅仅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编排往往不能赶上学科前进的步伐。本科室积极实行模块化整合性课程教学,采用讲座式课程设计理念,把实验动物学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分别以讲授式、启发式、文献导读式、研讨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和双语教学,形成与科研密切相关的专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知识和传承性知识学习,引导学员的理解性学习记忆,还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讲解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这节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幻灯、图片让学生了解无菌动物与其他微生物分类标准动物的区分,再通过实验室隔离器的观察和学生实际的通过隔离器手套对无菌鼠的喂食及解剖,进一步理解无菌鼠的特点。
三、实施探索式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的多样化
我们除了以本科室编著的《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编)作为教材进行授课,同时制定数本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参考书和实验动物学网站。根据每章节的重难点,又侧重选择不同的专业书籍和网站,例如“实验用小型猪”章节时,我们推荐的参考书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网站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课后知识的扩充
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最初由老师指定,引导学生对于本章节相关内容进行文章检索和查询,慢慢过渡到由学员自主阅读3-5篇包括诺贝尔获得者所发表的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在“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授课中,我们结合2000年一期《科学》(《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类宏基因的概念,结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为学生讲解微生态与无菌动物的关系,真正把学员带到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了解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概念和最新进展。
3、创新教学内容。我们目前的实验动物学的教材还仅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进展的内容上,教材建设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实验动物科学得到充分发展,从传统的实验动物到实验动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发、动物福利的更加关注,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强。这样的背景下,实验动物的教学内容需要体现发展的过程和前景,更加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帮助学生去解决临床、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医学实验动物学作为医学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为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通过几年对于医学实验动物创新教育和创新性第二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我们的探索还仅仅处于初步起步的阶段,通过什么途径、方式、策略,进一步推动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更好的培养医学生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医学实验动物学教育者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明忠,谭 毅,赖国旗等. 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关键词】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生动直观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生物学科中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可以说,生物学科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科。然而,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类学科,我们所接触的生物科学知识都是经过一定的分析、归纳、总结、概括而得来的理论知识,这样,原本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就变成了一条条地知识点,难免显得有些枯燥。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实验在其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验是很多生物概念和规律形成的依据,反过来,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把一个个的生物概念和规律再还原成其原本的形态。由此可见,利用实验手段可以充分展示生物学科生动的一面,还生物学科以本来的面目,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实验的严谨性
生物实验是一门异常严谨的科学,在开展生物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实验步骤、每一个操作方式都要务必做到严谨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结果科学可信。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严谨,教师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就要不断向学生灌输严谨科学的实验精神,并且在进行演示操作的时候要努力做到准确操作、规范实验。就拿显微镜的使用来说,在生物实验中,显微镜是使用率最高的实验工具,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往往需要注意显微镜的安装大概要距离桌边5—7厘米的距离,对光要保证目镜、物镜、通光孔、光源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光线足够强,就可以采用平面镜,如果光线较弱,则采用凹面镜等细节问题,只有规范操作,保证实验的严谨性,才能科学准确地展示出相关的生物现象,揭示生物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注意实验的可观性
在生物课堂上,向学生直观地展示生物概念、规律是生物实验一大重要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实验的可观性一定要有所保障,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准确清楚地观察到应当观察的实验现象。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观性,教师在开展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课堂的光线,注意实验仪器的摆放位置,对于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对实验过程进行放大,或者直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一些模拟性的实验等等。一旦保证了实验的可观性,学生就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很多原本无法发现的细节问题,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注意实验的灵活性
在课堂环境下开展生物实验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并且很多时候,教材中原本给出的实验材料效果也不见得理想。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这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实验的灵活性,对实验方案进行一定的改进,或者选用一些可替代的实验材料,以达到顺利开展实验或者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例如,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在以往,我们往往都是选择蚕豆叶作为实验材料。然而,当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这个实验的时候,却没有蚕豆叶可用于实验。为了实验顺利开展,笔者选择了青菜作为实验材料。同蚕豆叶一样,青菜的表皮也很容易撕取,并且显微镜下也能够青菜地观察到气孔,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实验替代品。通过这种灵活的应变,不但可以让很多原本不具备条件的实验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注意实验的思考性
生物学科中开展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一些生物现象、生物规律,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基于实验的这一目的,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验的思考性,教师要具备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先结合着实验给学生提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在实验开始前要将实验材料天竺葵先放在黑暗中一个昼夜?对一片叶子进行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当我们取下遮光的纸板后,观察一下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在酒精灯中加热?把酒精进行脱色的目的是什么?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能够看出叶片的遮光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为什么要在叶片上滴上碘液?滴上碘液的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待这些问题提出以后,笔者再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由于有了问题的引导,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学生不但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观察活动也显得非常具有目的性。可以说,在几个问题的引导下,该实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过程,实验具有了很强的思考性,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这就是该实验最大的价值体现。
生物实验既是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实验手段下的生物知识打破了单一的文字形式,而使得生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丰富有趣,因此,实施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努力在生物教学活动的启蒙阶段通过有效的实验手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让生物学科在实验的帮助下展现出原本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大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讨[J].才智,2011年13期.
[2]刘新星.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05期.
关键词 经济管理 五位一体 教学模式 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一环。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重在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了解学生前期的知识积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认真确定本门课程,乃至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而层次不清,以解决在较短的学时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教师必须对课程和教材有宏观层面的把握,对学科知识体系有系统的构建,能够去粗取精,尽量简化教材,做到“少而精”,选取基础的、成熟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2情境案例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挖掘到有价值的典型案例或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并成功导入教学。因此,情境案例导入是“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核心一环。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挑选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堂的案例或者生活情境应当具有针对性、典型性、趣味性、综合性。针对性是指所导入的情景或案例与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之间有良好的契合性和关联度,能体现授课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理论要点。典型性是指所导入的情境或案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最好选取一些经典案例,并注重平时的案例库建设和素材积累。趣味性是指所导入的情境或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有一定的讨论空间,最好是新近发生的案例和事件,比如名人案例、真实的司法判例、有争议的案例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综合性是指所导入的案例或情境涉及多个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必须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3 相关法条研读
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欠缺前期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情境案例导入阶段,他们往往是凭借一些直观的生活经验或基础的法律常识去分析问题,难免会有偏差,也可能并不是以法律人的思维去判断推理。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些经济法专业知识的补充,指出其分析问题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并辅以必要的法学思维和分析路径的指导训练。相关法条研读是“五位一体”教学模式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一环。教师在这个环节重拾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盘点、讲授与教学内容和导入案例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法律原理,解释重点的法律概念,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认知、必要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框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4立法精神探析
杜威曾指出,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他需要的时候,能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学会了法条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具备了能力。法律规范是死的,而现实生活是活的; 法律规范是抽象的,而现实生活是具体的; 法律规范是概括的,而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学习经济法,学会抽象的法条和原理,仅仅是皮毛,因为它们不是解释现实问题的模板或答案。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是理解隐藏在法律规定之后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宗旨,法律为什么这么规定? 立法的目的是什么? 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算得其精髓。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提示、交流、引导、概括、比较、强调、点评等方法来调整讨论的进程和难度,维持学习过程中的张力,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享受求知的快乐,学习分析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5学理迁移应用
(蚌埠医学院 实验动物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中教育、科研、临床等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医学院校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管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要为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优良服务,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抓好条件设施的改善,重视人员培养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法制观念,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科研究和教学,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实验动物学;科技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76-02
基金项目: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计划(Byky1445)
实验动物学作为现代科学发展中新崛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医学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校是一所“医、教、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在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临床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工作也必须要有飞跃式的发展.为此,作者针对我校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 编制设置促进学科建立
我院实验动物中心成立早期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相似,设施、设备简易落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能水平低,实验动物部门称之为“动物房”,只从事简单的饲养、繁殖工作,根本无“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之谈.198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此学科发展和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才使实验动物学得到了持续发展.
1.1 科室设编 学校设编实验动物科,与其他科室起点一致,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1.2 科室发展定位和定名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生产供应为中心,以“保障教学及科研动物实验为主体,实验动物生产使用标准化”的定位而定名为实验动物中心,将实验动物的供应和动物实验有机结合.
1.3 学科管理 将实验动物中心归属科研部门统一协调和管理,坚持学科建设与保障服务协调发展,医学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改变了某些学校、单位将该学科归为教务、后勤等非专业部门管理,甚至用一些经济指标进行管理,从而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实验动物体系质量和标准化等关键问题,或只关心实验结果,对实验动物福利和生命伦理关注较少,影响了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众的认可程度[1-5].
1.4 日常工作管理 坚持严格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1)完善动物实验室使用登记表,督促外来实验人员认真详细地填写;(2)与外来实验人员签订实验室使用协议书,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SOP;(3)为保障屏障环境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对外来实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专人负责清扫实验室,加强卫生防疫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5)严格实行消毒制度,彻底清除传染源,防止传染病流行,等等.用制度管理人员,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每个步骤都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严格执行,保障动物实验室的环境质量.采用轮岗监督责任制度,使每个人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对外来科研人员的管理上,坚持按章办事,进行严格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2 设施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2.1 设施建设 本中心早期建设了普通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后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科研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使用设施的国家标准[6,7],不断的改进与增设,目前普通环境占地达2000多平方米.
随着科研水平带动下的设施需求的不断提高,我校在省科技厅及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鼎力支持下,建立起了近900平方米的SPF级啮齿类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具体包括:饲养区、实验区、实验观察区、繁育区、特殊实验区、工作区,配备了空调、换气、纯水机、高压锅、太阳能等大型设备.设施的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已正式投入使用.此设施的运行,使动物实验环境与实验动物质量和微生物等级相匹配,进而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2.2 设备使用 在坚持标准化的条件下结合实际需要,定期维护设备,淘汰陈旧、损坏的设备,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增加新设备,确保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保证科研中动物实验的供用.
2.3 实验室使用 确保标准化,提高使用率.普通级和SPF级动物实验室对全校各教研室及临床各科室的科研人员开放,由课题单位制定使用计划表,本中心根据计划表的要求安排使用时间,提前做好消毒、防护服等实验准备.对于使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必须严格按照SOP进行管理和培训,确保实验室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科研项目的如期顺利完成.
3 人才培养夯实学科发展
实验动物科技人员是保证动物质量、保障实验环境的骨干力量,必须在工作中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他们的责任心.标准化实验动物作为“活的标准试剂”、“活的精密仪器”,它的生产与管理绝不同于一般经济动物饲育方法,它要求高、技术性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疏漏,否则就可能引起种群的污染、传染病的流行、实验的失败,甚至导致实验动物的全军覆没,造成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的损失[8].因此,必须定期的、有计划的对实验动物科技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及严格的考核,考核采用分层次、分岗位,实行人员资格认可制度,鼓励不同层次的人才立足岗位做贡献.
同时,必须为科技人员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实验动物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除了饲养动物的工作以外,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也越发的细化和完善了.将学科建设融入国际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潮流中,科技人员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方法、设备使用、实验室管理等等,来适应和推动学科的多元化创新发展.
4 伦理教育开辟发展新途径
近年来,我院实验动物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加强实验动物学福利伦理的普及教育.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并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着力提高科技人员及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使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使学科建设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院在2011年成立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同时制订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实施细则,对此后所有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进行福利伦理审查.在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我中心先后多次组织了全院范围内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和福利伦理讲座,约200多名医学科技人员参加.与此同时,还开放实验动物知识和福利伦理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科研人员前来参观,开辟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新途径.
5 法制观念加强学科管理
近年来,国家逐步从立法上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提高动物实验的科研水平,使我国实验动物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立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各实验动物工作机构也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确保实验动物相关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科研成果的公正评价.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块基石,而管理工作则是这块基石的组成部分[8].若要提高实验动物科技工作水平,科学管理是其发展关键因素之一,要通过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及标准操作规程(SOP),使生产、监测、供应、实验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加强法制观念,科学的进行实验动物工作的设施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服务,推动医药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开创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新模式,同时使本学科最基本的功能“保障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医学科研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持续、高效、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9,10].
然而,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服务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中心必须在动物实验室的改进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展,尤其在动物疾病模型与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努力探索,积极拓展与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皖北地区的积极作用,继续推进实验动物学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禄增,王捷,于海英.动物暨实验动物福利学法规进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1-182.
〔2〕陆承平.动物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81-88.
〔3〕贺争鸣,尚昌连,王禄增,等.关注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06):381-383.
〔4〕张建红,刘田福,武冬梅,等.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福利问题[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1(01):62-64.
〔5〕Cullen PT.Farm animal health[M].Oxford:Pergramon Press,1991:1-20.
〔6〕GB 14925-2001,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7〕GB 14922-200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8〕胡岩松,王立.试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方向[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6(Z1):200-202.
关键词:德育课;活动任务书;学业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7;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92-02
传统的学业评价以作业和试题为主要工具,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相背驰。传统的评价模式使课程改革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看似落实,但学生未必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把德育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如今,强调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在教学评价中融入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如何使德育课实现有效评价呢?近年来,许多学校尝试在学业评价方式上创新,虽有成效,但也显现出若干局限。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业评价为例进行探讨。
一、当前学业评价的局限
从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足。在反思过程中,注意到当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耗时、费力,评价的效率太低;表现性任务和评分量表存在质量问题;评估容易出现主观性,信度和效度存在争议和分歧;对评价者的要求高。
二、改革学业评价模式的依据
陈侠认为,“课程评价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要应用科学的工具,来确认和解释教育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效果,衡量它们的有效程度,以便为课程的改进做出有根据的决策”。卢仲衡在《自学辅导心理学》教材中将“自学辅导教学”的教学原则归纳为七条:第一,“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原则。第二,“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原则。第三,“启、读、练、知、结”原则。第四,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原则。第五,尽量“采取变式复习加深理解与巩固”原则。第六,“强动机,浓兴趣”原则。第七,“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原则。高慎英、刘良华认为,“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思想融入可操作的“启――读――练――知――结”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被人们看成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联系的中介。在教学模式由“大”一统的、“普遍”的、单一的“规定”,转向个性化的、情境化的、多元的“策略”之后,教学模式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从以上学者的观点看,学业评价可以借用科学的工具进行,采用自学辅导的理念和原则优化工具,使学业评价具体、可操作,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克服当前评价存在的问题。
三、以活动任务书为评价工具的意义
综合学校实际情况,融入自学辅导的教学原则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活动任务书,以活动任务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课程知识,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将其纳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部分,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宋秋前认为,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编制教辅资料需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精选任务内容,突出典型化、启发性和系统性,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任务难度,促进差异发展,调控总量,优化结构,突出适量性,丰富任务形式,突出多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需要确立任务规范,实行制度化管理。活动任务书既能辅助学生学习,又能避免盲目学习,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学生带着明确的三维目标进行学习操作,从而习得课程相关知识,并内化其中。
四、活动任务书编制的原则
学校根据教学评价的科学理论知识,依据课程的总目标,结合其他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任务书”作为学业评价的工具。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具体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全面性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倡导学生个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 全面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
一个全面的评价系统可以增强基础课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在于给学生贴标签,而在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问题、提供矫正学习的方法。总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某一过程终结时,为了找出决定这一全过程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总结性的结论而进行的评价。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集体中获得认可和尊重。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找到差距,明确方向,为自己设定更合理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1)形成性评价。开展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也关注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有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着重学生成绩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形成性评价坚持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灵活且多元化的原则。根据每个活动分别设计活动评价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评与小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除书面形式外,可增加口试、活动报告、访谈、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以第三单元“确定发展目标”项目活动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活动评价表
请根据你今天参与课堂活动的实际表现,记录你在每个活动中做了些什么,一共回答了多少个问题,有什么体会与收获。然后评定等级,先自评,再小组评,最后上交教师总评。
所在小组:_______ 姓名: _______
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后附有表现评价记录表,学生通过完成表格自评及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自我表现。详见下表。
(2)总结性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索结合学生的活动任务书、职业生涯规划书等评价办法作为总结性评价。成绩评定方面,探索活动任务书完成水平作为平时成绩,职业生涯规划书或试题作为期末成绩,总评需结合以上两部分成绩。即:总评=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目的是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业水平,明确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调整学习行为。
2. 统一评价标准
学业评价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各科教师的教学评价统一,避免同一课程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表现标准是说明学生在完成内容标准的学习后,所具有的学业水平,“具体地规定在达到内容标准时多好是足够好”。标准需要定义学生在每个项目应该学习的共同内容和技能,同时关注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技能,标准可以包含学生作品样本,并按不同表现水平(如优、良、中、合格、不合格)描述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下是第三单元“确定发展目标”项目活动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评定标准:参与四个活动及以上并填表完整的,评为“优”;参与三个活动或“活动二和三”并填表完整的,评为“良”;参与两个活动的,评为“中”;参与一个活动的,评为“合格”;不参与活动的,评为“不合格”。以活动为引领,参照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定,建立统一的评价等级,能保证学业评价标准的统一,有利于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3. 丰富评价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围绕一个具体任务(即学生能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其终结性成果是一份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尝试采用项目教学课程模式,通过课程结构的合理组织与以“活动”为载体的具体任务设计,编制符合学校实际的活动任务书,实现德育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
学生活动任务书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构建基本活动任务,以检验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学习目标、活动主题、活动任务、成长反思、学习拓展等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体现了“学习、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知、信、行统一”的德育理念和多元化评价理念。活动任务书引导课堂活动、课后活动,服务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职业认知,服务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发展,最终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学评价不再停留于纸笔测试和课堂表现,使教学评价具有连续性、发展性。
五、活动任务书的使用效果
以活动任务书作为学业评价的工具,并以此融入学业评价的新观念,为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聚焦学业评价的多元性,富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性。既改进教学实践,又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优于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卢仲衡.自学辅导心理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