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流生态治理

河流生态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流生态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流生态治理

河流生态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原则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44

1 河道治理存在的困难

我国非常注重对水资源的利用,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了河道整治,让河道为城市化进程发展发挥作用。但随着人为且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干涉整治,河流生态系统遭受到乐氐钠苹担即河流出现污染、干涸等问题。因此为了使河道以正常的生态特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类需要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河道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自我生态修复的能力,然而人们常常采用人为治理的方式,对河道自我生态修复造成影响,致使河流生物逐渐迁徙,甚至死亡。人们在对河道进行整治时,会使河流、水质、植被等都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的因素,如果其受到影响,则河流生态环境则会受到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针对河道治理的措施越来越多,如采用各种技术和设施,使河流转向、断开、加深、拉直等,导致河道的形态被强行改变。河道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城市地下水的生态性,使城市供水出现问题。河道本身蜿蜒曲折,符合自然规律,但采用人为整治的方式,导致河道储蓄洪水能力遭受到破坏。人们采用混凝土进行改造,致使自然水体之间不能完成互动,增加洪水发生期间洪水的破坏力,同时也会增加泄洪难度。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和改造时,要考虑河道原本的形态,满足自然规律下河流本身的形态。

人为进行河道治理,势必会对自然生长的植物产生影响,很多植物会因为河道改造而逐渐死亡,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城市主张发展旅游经济,被破坏后植物会影响城市的美感,导致其旅游经济受到影响。而且如果不针对河流和植物进行修复,则会导致城市自然环境越来越差。

2 河道治理的原则

如今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且人类为了加大水资源的利用率,而采用人为整治的方式,强行对河道进行改造,致使河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不能够强行采用人为方式进行生态修复,而是需要满足自然规律和河流原本生态系统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人为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如通过植物改造河岸的方式,进行河道的治理。河道治理工程比较复杂,且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我国应当注重对各个国家先进治理经验的学习,根据河道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理规划。除了考虑河道的特征外,还需要结合城市特征和发展规划,进行河道治理规划。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不能单单只考虑河道生态系统或城市经济发展,应当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保障各个因素的协调发展。人们之所以进行河道治理,是希望河道能够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时,要考虑人类的需求。如果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出现矛盾,则需要着重考虑生态环境,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城市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注意,河道治理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3.1 河道形态的修复

人为进行河道修复主要是进行缓坡或低坡的改造,将已经难以发挥作用的拦河坝拆除。同时为了保障河流水体的流动性,需要建设通道,促使河流恢复生态流动的连续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和埋设沟壑的方式,确保水体流动性更加符合自然规律。为了使河道的泄洪能力得到提升,应当进行堤线和滩地高度的改造,使河流具有增多的流动空间。

3.2 河床断面的修复

人们在进行河床断面的修复时,主要是针对护岸和护坡进行改造。人们之前在进行河道改造时,会在河床上铺设硬质材料,不利于河流生态修复,因此需要将硬质材料拆除,并结合河道实际情况采用石头或鱼巢的方式,进行河床生态修复。另外,还可以根据河道的径流进行河道的拓宽,可以根据相应的分级方式,将河道径流分为多个不同的等级,随后径流级别进行改造。针对已经暴露时间较长的河床,可以通过种植植物的方式,保障河床的生态型建设。通过种植植物进行河床的改造,还可以增加河道的美观性,并对河流水质净化起到作用,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的要求。

3.3 河流水质的修复

生态浮床技术、河道曝气技术、外流引水稀释冲刷技术及底泥疏浚等都是目前水质修复的常用方法,生态浮床技术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河水水质的修复,即通过水生植物及其他物种的关系,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作用,以达到降低河流污染的目的。河道曝气的主要作用是河流水质实现自我净化的能力,即通过加速复氧过程,提高河流生物的活性。外流引水稀释冲刷技术,主要是通过引入外流,降低河流的污染负荷,但通过外流引水的方式,会导致河流本身水质受到影响。底泥疏浚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河流底部的毒害物质。在城市的发展中,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对水资源污染效果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河流水质的修复时,还要进行各类废水的控制,避免因为废水过多,污染过于严重,而导致河流水质修复无法产生作用。

3.4 河流生态修复材料的应用

植物是最常用的河流生态修复材料,如芦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其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通过大范围种植,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另外生物相容型材料具有透气透水等优势,满足多类植物的生长需求,同时其还具备吸附微生物的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因此可以使用发材料进行河流生态修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为了使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而对河道进行整治,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出现水资源污染、干涸等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河流生态修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河流生态修复属于复杂且耗费时间较长的工程,需要进行完善的规划,确保河道具有生态性,并满足人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世辉.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288.

河流生态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字】生态措施,中小河治理,主要地位

一.前言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分的参与和推动下实现的。然而,当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中小河道整治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了生态发展等目标,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 ,这也正说明了生态环境恶化需及时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更加说明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目前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在进行工程型治河的同时会导致河流环境退化、动植物生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这种缺乏统筹考虑意识,先治理再修复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会造成安全隐患,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

1.过于强调防洪,洪灾发生更加频繁

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减低洪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防护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裁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了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而下垫面硬化,促使洪峰流量加大,雨水汇集时间缩短;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防洪压力增大 。

2.河道硬化,渠化,水景观、水环境破坏严重

所谓“河道渠化”是指: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T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河流的渠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问的格局消失。

河道工程中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水受到重要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

3.改变河道形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裁弯取直后,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河漫滩的消失,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导致了河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

4.单纯的工程性治理,导致水污染加剧

天然河道具有自净能力,而混凝土衬砌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5.超量取水,导致河流的生态需水缺乏

为了灌溉、种植等需求,人们不断地从河流中取水,使得河流里的水量日益减少。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破坏河流蒸发、径流、渗透的平衡,使河流丧失稀释自净的功能,结果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当前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1.人与自然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人类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经历种种挫折失败之后,正在逐步学会与洪水共处,与自然相协调。中小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中小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

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水、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人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止境,但不少地方已经收到来自自然的警报一一水源水质恶化、咸潮上溯加剧、赤潮频现……等等,保护措施不当和措手不及就会出现“看着水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四.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小型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小型河道一般地处山区。河床纵剖面起伏较大.河道比降大于0.8%,平面流态紊乱,河道岸线极不规则,在推行河道生态工程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阻止泥沙下泄,实施。缓、滞、拦、蓄”四项水土保持措施。首先是缓,在地表坡度250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提高林草覆盖率,达到缓解汇流冲刷的目的;其次是滞,在坡度80一250的坡地实施工程措施,如鱼鳞坑、竹节壕、谷坊、塘坝等,分别起到“拦”、“蓄”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洪灌溉林地,又可以有效遏制推物质下泄。

2.中型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中型河流河床相对较宽,河道比降一般在0.8%~0.3%,流域面积超过200 平方千米,碾盘河、寇河均属此类河道,河流两岸多是县城、乡镇居民区及耕地,也是河道主管部门重点规划治理的河段。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探索中,坚持以“固定主槽、缓坡低堤、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固定主槽

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的主槽相对稳定,还原河道输送水沙的基本功能。由于上游坡面侵蚀,暴雨汇流使沟槽下切,人为的作用又加剧了这一破坏过程,使大量的砾石、泥沙在上、中游分级堆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基本固定,则必定使泥沙淤塞河槽而加剧河床摆动。因此,必须有计划地、经常地疏浚河道,这也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缓坡低堤

低堤是对防护对象主要是农田,而山间谷地宽度在1 km左右者采用的防洪标准,从洪峰分析的角度去确定,重现期为5~10年一遇。缓坡即考虑到超过常遇标准的洪水漫堤后不能对堤防产生重大破坏,而且不集聚很大的水头对临近农田造成强烈冲刷的坡比。不同的筑堤土质,不同的河流这一坡比系数不尽相同,铁岭地方的经验系数为1:5~1:3。

(三)因害设防

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对防洪标准的要求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及标准。防洪标准的确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中小河流汇流历时短、洪峰消减快的特点,参照相关设计规范确定合适的防洪标准,在河道凹岸、河水集中冲刷的位置增加石笼丁坝或平顺护岸等工程措施。近年来,铁岭市凡河新区防洪工程、昌图县城关河防洪工程都融入了生态治河理念,河道护岸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转变为生态防护网格结构。

(四)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这是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铁岭市山区中小河流分布分散,总长可达千余公里,如果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来达到防洪安全的目的,那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从生态治河角度考虑也是不科学的。植物措施就是利用有些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来达到防洪目的,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治河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以及对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探讨,更加明确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不断的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保护中小河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应用生态措施,保持河流的天然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陆孝平 孙春生 刘杰 统筹兼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中国水利》 PKU -2005年2期

[2]高青峰 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年4期

[3]侯瑜京 袁小勇 王士军 我国河库治理现状及技术需求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 -2010年12期

河流生态治理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郊及农村集镇人口聚集区内的河流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些中小河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和丧失,不仅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削弱,甚至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深受影响。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后,湖北省宜都市根据“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思路,科学治理生态河道,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基础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取得初步成效。笔者围绕“防洪、生态、社会、效益、景观”主题, 就如何树立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做如下探讨。

生态整治原则

河道生态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一种“尊重与默契”。河道整治如何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同时,收到水生态持久良好的效果?我国新型城镇化建“生态河流”应该是怎样一副新面孔?

(1)以人的安全为本。要有的放矢对河道实施防水、排水、引水等工程规划整治,以保证防洪安全和抗旱需要。

(2)以河流自然属性为准。在尊重河流自然属性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现有的形态、地势、水文等条件,因地制宜辅之以人工修复,而非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河流,随意裁弯取直,改变原貌。

(3)以河流生态功能为基。充分考虑河流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维持自然平衡的生物链,保护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使河流始终处于流动的健康状态。因人类活动已经受到破坏而“衰竭”的河流也要在生态治理中使其“返老还童”。

(4)以民众亲水活动为辅。河道是天然的,人是活动的,河道的天然流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两者兼顾,既要保护河流生态景观,也要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便。

生态整治原则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重点已从大江大河向中小河流转移,山洪灾害成为防汛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小河流因其防洪标准低,是各地防汛的薄弱环节。山洪防汛的难点可以用“弱、急、散”三个字概括。“弱”,即堤防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山洪沟堤防标准低,防洪工程薄弱,日常管理薄弱,汛时险情隐患多。“急”,即汛情急,承雨面积大而行洪河道窄,遇暴雨河水陡涨,突发性强,防范难度大。“散”,即分布广,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汛期不能像大江大河那样集中力量全线防守,加之测预报等设施不足,很难及时应对大洪大涝。

宜都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根据中小河流的属性及特点,转变治水理念,按照统筹兼顾、生态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编制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规划10年内完成39条中小河流和80条一般山洪沟整治,其中有24条中小河流被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整治范围,计划投资2.37亿元, 在8个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并为下一步大规模整治提供试点经验。2012年起逐年分期治理,目前完成整治的河流经受了暴雨考验。

生态整治与管护措施同步

树立生态水利理念,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整治,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1)加强生态护坡,确保防洪安全。岸坡与水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水流对岸坡有冲刷作用,岸坡对水流有阻碍作用,两者在作用与反作用之间转换。河道治理,岸坡的防护是首要问题。建设堤防,以往人们习惯于浆砌石、混凝土这些传统思维来设计,然而在强力阻水护岸同时,常常是护此岸冲彼岸,或者是今年冲毁明年重建。事实上自然植被对岸坡的保护能力往往大于人为方式,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能使护坡更稳定,更具有抗冲能力。宜都市九道河生态治理项目设计中,人为因素让位于自然法则,除了对直接威胁公路和居民人身安全的堤段实施必要的混凝土护坡,基本是尽量少用干砌石、浆砌石,采用人为护坡的堤段,也是以护堤脚为主,岸坡尽量保存原生植被或补种植物,保证岸坡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防冲固坡保安全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岸坡原形态,不搞裁弯取直,尊重河流的历史走向和天然习性,不与水硬拼。

(2)保护水生生命,恢复生态功能。河滩是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河道最重要的部分。生态治理河道的目的就是在保证河道防洪功能基础上,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态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由于浆砌石、混凝土的侵占,破坏了生物原有生态面貌,水草植物没有了生长环境,鱼虾等水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或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九道河生态治理围绕为各种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来设计,做到堤脚植物保护、河滩水草不割、河中泥沙少清,构造相对自然的水环境,营造一个适合水陆两生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河流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确保河道系统内的生物链不断,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比如选用适合鱼类生存的卵石护岸堤脚,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保证水中有鱼虾,河底有水草,石缝有螃蟹,岸边有水鸟。

(3)河畅兼备蓄引,抗旱防汛并举。传统的河道治理中,混凝土护岸同时也对河内的石头全部清除,这样虽然加大了行洪能力,但也会加速水流对下游的冲击和破坏。河道内自然形成的矶头、巨石,具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往往比人为建设的堤防阻挡洪水的能力更强,水流的方向往往在自然中形成,更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河道断面宽窄与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调节功能。宜都市喀斯特地貌遍布,常常是暴雨来得急、去得快,陡涨陡落,汛时水多,汛后水少,河床上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凼、幽潭也就成了人们平时浣洗的水源,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人们还陆续在河流上修建小型拦水坝,蓄水防旱。九道河生态治理除了对河道中的少数阻水桥墩、壅水涵洞等混凝土建筑部分拆除或改造外,基本保持河床原貌,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自然的水路,有的地方还形成微小湿地,这样就使河流地表水常汇、河中水常流、地下水常融,雨季水留住,旱季不断流,水生态系统完好。

(四)突出文化意识,营造水利旅游环境。一是文化元素。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文化是软实力,像水一样,以柔克刚,潜移默化。作为水文化的一部分,中小河流生态设计为发展旅游和休闲业提供了可能。中小河流生态设计应与水文化交融,既展示水文化应有的魅力,也可实现水利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河道生态景观设计要有旅游开发的超前意识,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可将堤滩草茂之地留作自然牧场,配套建设湿地公园及人文景观,这样就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美丽景观。再如一些农房民居、农用器具,以及石碾石夯等水利遗产,在中小河流设计中,也应作为生态元素有意识地加入。

二是水利元素。要有水利形象设计意识,流域内的部分工程建设应与水文化结合,体现水利风格,涵闸、桥梁、水位尺等地方应有醒目的水利标识或水文化符号,树立水利新形象。雨量站、自动预报系统等高科技建筑物或防洪要地,还应实行封闭管理,依法保护水利设施。

河流生态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

0.前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些影响中有些可以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而有些则阻碍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因此为了可以正确的认识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利弊,有关部门开始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经济价值评价,以期通过经济价值评价的方式,全面的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与实效,为今后水利工程的创新与改革提供有利依据。

1.相关概念概述

1.1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自然服务功能中的一种,其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简单的来讲所谓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是河流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所起的服务。这些功能内容广泛,用途多样,可以有效的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笔者下面仅就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几项主要功能进行一下具体的介绍:(1)提供水源,储存水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失去了水资源,人类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繁衍下去。因此早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有择水而居的习惯。河流是水源的主要来源,其通过河道流向四面八方,将水资源运送到各个地方。因此大多数的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旁边产生的。同时,河流还具有着储存水分的能力,由于河流中蕴含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用水,为生产生活提供有利保障。(2)承载生命,延续物种。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十分的丰富,其是自然界动植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对生长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河流成为了水生动植物的主要生长摇篮,其维系着水生动植物的生命,为其提供生活的环境,充足的食物,具有承载生命,延续物种的作用。(3)净化环境。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自净功能,在无人为干预影响的情况下,其可以有效的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清洁。而河流就是自然环境自净功能中的一种,其通过河流自身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对周围环境产生清洁作用。并对空气中的CO2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高空气质量,改善自然环境。(4)有效预防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都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河流对于洪涝灾害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可以有效的调节蓄洪量减少洪水产生的几率,同时遇到干旱的情况,其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一定的水源,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

1.2经济价值评价概念

经济价值评价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一项事物产生的经济效益,经济影响等多方面的经济元素进行综合的评定。要想有效的进行经济价值的评价首先就要清楚事物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及在供给需求背后所蕴藏的经济学原理,与经济学联系。经济价值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经济价值的衡量,找出影响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判定外界对事物影响的利弊性。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错误举措,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是一种广为使用的评价方式。

2.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评价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一直是有关水利部门关心的问题,其对水利工程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实效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关系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一些专家学者针对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者之间的特殊性,采取了经济价值评价的方法对二者的影响关系进行评定,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现在各水利部门广为使用的一种评价方式。而要想就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进行有效的经济价值评价,首先就要掌握经济价值评价的方法。经济价值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经济价值的评价。具体来讲经济价值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对事物进行经济价值的评价:

2.1从生产率角度出发

所谓的生产率法就是针对事物自身产出的变化,研究外界对事物的影响。就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而言有关人员应对水利工程建成前后河流中的产出进行有效的统计,这包括了水产品的产出,航运功能等多项内容,最后通过简单的计算进行生产率的比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看出河流在兴建水利工程前后的变化,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2.2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

一般而言在进行一项水利工程之前,有关水利部门会针对实际工程进行讨论,做出多种的决策方案,这些决策方案中的利弊关系各有不同,任何一种选择方式都不会取得完美的结果,都会在利益上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所谓的机会成本法就是对这些决策方案中的利益与机会进行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2.3从防护费用的角度出发

防护工作是水利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其主要是对水利工程本身以及水利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防护,最大限度的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通过从防护费用的角度出发对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价可以有效的看出,水利工程兴建后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2.4从恢复费用的角度出发

水利工程的兴建与使用往往会给河流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的损害,因此为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的平衡,有关部门要对水利工程造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恢复,这部分费用就叫做恢复费用。要想有效的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一般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给政府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从恢复费用的角度出发对水利工程与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进行经济价值的评价,可以让有关部门正确的认清水利工程兴建的价值,判断兴修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3.总结

从我国目前水利工程兴修和使用的状况来看,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工作作用的发挥,对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鉴于此我国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充分的重视经济价值评价的重要性,及时的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进行经济价值的评价,为水利工程的兴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良影响,促进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和谐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刑贞相.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评价[J].水利经济,2008(6):34-38.

河流生态治理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98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按照制定好的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观察组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为(47.6±6.4)岁,宫颈癌27例,乳腺癌13例,卵巢癌7例,其它2例。对照组年龄34~88岁,平均年龄为(48.3±7.0)岁,宫颈癌29例,乳腺癌11例,卵巢癌6例,其它3例。两组患者年龄、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予实施疾病宣教,手术后常规诊疗的基础护理等。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循证支持 首先进行中外文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组织专家组对检索文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进行分析;另外,其次通过咨询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者,以她们的经验来进一步获得循证支持[2],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1.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多深入病房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 多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必要时可请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协助进行心理辅导。其次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和患者交流。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心里未满足的心愿,尽量不要让患者抱有遗憾,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1.2.3 疼痛的护理 妇科肿瘤术后多会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因此,术后除了药物止痛,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嘱咐患者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1.2.4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护理 (1)对恶心呕吐的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呕吐物,以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和消化道;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2)脏器损害的护理:通过观察尿量,次数和尿液颜色,观察是否有胸闷气短,以便判断是否有心肾损害,嘱患者多饮水,多食用高营养、高维生素、富含碳水化合物且易消化的食物,以便保护受损的脏器。(3)注患者多翻身,以防止褥疮的发生;对脱发的患者多进行心理开导,并告诉患者6周后头发会逐渐长出,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1.3疗效评定

1.3.1 不良情绪评定 (1)焦虑自评量表 (SAS):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以上。(2)抑郁自评量表(SDS):轻度抑郁53~60分,中度抑郁61~72分,重度抑郁72分以上。

1.3.2 生活质量评定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研制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进行评价,功能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状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c±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SAS、SDS、QLQ?C3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SAS、SDS、QLQ?C30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相关评分比较(`c±s,分)

组别 时间 SAS SDS QLQ?C30

观察组 干预前 48.5±7.7 49.3±8.2 55.1±9.3

干预后 41.3±3.8 42.4±4.7 78.4±7.2

对照组 干预前 47.9±7.4 49.1±8.0 54.8±9.1

干预后 44.1±5.3 46.6±5.6 65.8±8.2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