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裴正学 中西医结合 十六字方针

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是裴老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已被全国中西医界所关注,成为当前中西医领域的重要学派。通过跟随裴老多年的学习,将自己对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十六字方针”的体会浅析如下,与同道共勉,敬请批评指正。

中西医结合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裴老在《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文中指出“纵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根据科学发展规律,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在目前我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和西医并存,中西医结合自然成为我国的必然产物。

中医学要在当代存在和发展,就要利用和吸纳现代科学技术,要和西医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裴老从中医和西医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入手,认识到西医注重疾病的微观发现,中医注重疾病的宏观表现;西医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现,中医侧重疾病的整体表现;西医注重疾病的致病性,中医侧重机体的反应性;西医采用的是实验研究的方法,中医则采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中西医结合正是建立在中、西医学之不相同但彼此又有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关系及互补关系基础上的“和而不同”。在中医理论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西医片面和孤立的认识,在微观物质和理论相对清楚的基础上回到对机体的宏观把握上来;对于中医药,则可以认识和补充其微观方面的不足,明确其深层次的物质基础,拓展其应用领域。因此,裴老反复强调,“把宏观辨证推向微观辨证是当前中医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逐步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并注意引进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多学科手段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去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规律和整体调节,逐步达到“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创新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水平。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模式

裴老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实际上反映了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思想。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因此单纯根据中医的诊断和辨证来诊疗疾病就显得不够了。中医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症来命名疾病(中医),不同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可以完全相同,而同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也可以完全不同,许多中医疾病和辨证与预后并无太多直接的关系。如中医的胃脘痛(或上腹部不适),它可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道溃疡,胃癌,冠心病,甚至肝癌等疾病,上述疾病的预后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有些疾病并不需要经过特殊治疗,症状即可缓解,而像肝癌等病,一旦延误诊断,患者就有生命之虞。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也有了更高的预期,如果仍然使用一些无法定性、量化的中医概念去解释、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已经难以令人满意。病症结合的诊疗模式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又能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减少诊疗过程中的模糊地带,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的健康需求。裴老在临床工作当中反复强调,“西医的研究水平有多高,中医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充分说明了病症结合的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技术、方法来整理研究中医的理、法、方、药,取两种不同体系学术的优点与精华,将两种医学融汇或整合,形成一个更完善的医学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临床地位的确定。通过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双重诊断,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对疗效的评价都更加全面。可以说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发扬了中医药的精华、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促进中西医结合体系形成的关键是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包括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药物开发都应该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的规划[2]。将中医的宏观概念与西医的微观概念相结合,会形成一门很好的、很系统的理论。这需要我们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加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样,必须进行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循证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经验医学基础上强调循证医学。因此,重视并应用以国际评估标准进行科研设计和评估方法的规范化,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可信,并不断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及科研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具有高素质和掌握优良的医学技能,以及具有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化医疗设施,以最佳证据作出医疗决策。由于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及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品、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多,现代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维护需要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循证医学为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3]。因此,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使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可信,并不断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及科研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是对中医的促进和发展

当前无论中医、西医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都不足以完全代表现代以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因而将两者的合理内涵有机地结合,吸取两种医学的理论精华,将现代医学体系的解剖概念、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与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相结合,这就是中西医结合。也可以用“与时俱进”四个字来概括,即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一切科学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发掘和研究我国传统医药。①中医药是医学宝库的宝贵财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可估量的珍贵价值;②由于中医学是经验医学,缺乏科学理论基础,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用“科学”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对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不是简单的中医和西医的叠加,更不是中医西化。裴老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十六字方针好就好在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来进一步发展中医。裴老曾说:“只有大胆的把中医学术伸展到微观,中医才能既保住自己的特色,又能加入到现代技术的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网络系统中去。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和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裴正学.裴正学医学经验集[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日益在临床医疗中显示出其优势。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我们承担着西医院校护理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向临床一线输送的护理人才的质量,西医院校护理学生在中西医护理中的临床教学已引起高度重视。

1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1.1 将“辨证施护”融入“整体护理”,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

“整体护理”是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保持人与内外环境的平衡。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这种将患者置于自然和社会的整体中通盘考虑的护理理念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进行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理念不谋而合[1]。而其中“辨证施护”又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其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患者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护理评估,进而辨病辨证,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措施。因此,“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为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近年来有人提出将辨证施护融入现代护理的新观点[2],认为中医“辨证施护”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有利于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在继承祖国医学基本学术思想如整体观、辨证论治观等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理论及工作模式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已在临床工作中逐渐成为防治疾病,解除病痛的重要护理手段。因此,对此加以发展巩固应用,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1.2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使学生具有中西医护理双向技能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但课程设置时间较短,往往只着重于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学、针灸经络学等基本理论,对针灸学等在临床上更有实践意义的内容则浅尝辄止[3]。而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熏洗疗法、敷脐疗法、捏脊等,至今在临床护理上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西医护理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将在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的临床护理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掌握中西医护理的双向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相结合,从而提高护理实践的有效性。

2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教学方法

2.1 重视临床师资培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带教老师首先要懂得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目前临床教师都是西医护理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中西医兼通的护理人才,中西医护理方法和手段也未能真正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而且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和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认识各自优势和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我们组织西医护理专业的带教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护理理论,并组织所有带教教师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集中培训,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规范带教流程和方法,鼓励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科研。最后,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才授予带教资格,提高带教教师的中医护理操作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将中西医护理操作紧密结合,为临床实习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2 探索有效教学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建立科学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安排临床理论授课、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及时听取带教教师及护生之间的相互反馈,进行经验总结,改进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到位。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带一”临床教学模式,安排一名带教老师带一位学生,分管4~8个病人,运用护理程序对所管辖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开展从入院至出院的全程护理,运用“望、闻、问、切”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并完成健康指导、医护患的沟通、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的书写等工作。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一对一随师带教,并注意结合PBL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床边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实地讲解、手把手操作示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随时根据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及时整改。并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提高和巩固临床所学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及技能。

2.3 结合中医护理基本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技能培训

通过改革带教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随时与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相联系。在相关项目的基础操作练习中增加中医操作方面的知识,如在注射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在大量不保留灌肠练习中结合示教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肿瘤化疗病人时采用药物止吐的同时配合穴位按摩、耳穴敷贴等方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由于中医的护理操作技能较多,而实习课时有限,并且有些项目在带教中也不能由护生直接在病人身上练习,对于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我们便通过开展强化训练完成,让学生和师生之间相互操作共同提高。操作训练时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医生查房、典型病例讨论等,着重培养其临床分析判断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以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把现代护理理念与传统中医护理方法相结合,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模式,是中西医护理同仁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路径和临床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优势进行互补,才能培养出适合新形势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护理人才[5]。

参考文献

1 黄君,毛喜莲,秦锋,等.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辨证施护”的探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5):85-87.

3 Tanner CA. Nursing education: current themes, puzzles and paradoxes .Community Nursing Research,2007,(40):3-14.

3 陶衔玥,区鸿斌,李华锋.临床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 892-893.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国特色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石学敏院士推广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国内的应用,揭开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序幕。李向荣等[3]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对住院卒中病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死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樊永平等[4]在卒中单元中运用中药制剂治疗脑卒中病人,结果能有效地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升高急性脑梗死病人Bathel指数(BI)评分、减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张运克[5]自1996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5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结果好转率达到80%以上,临床治愈率达到50%以上,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证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吴俊红等[6]自2002年12月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的管理模式以来,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管理。2006年广东中医院黄燕等“关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变)及2006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启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的启动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中国具有的可行性、优越性。王万林等[7]将全部278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照组116例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2组14日内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发生率和随访21日欧洲卒中积分(ESS)和90日Barthel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MBI)。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比常规治疗模式具有优越性。宋冬梅等[8]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将120例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6例为治疗组,5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吴俊红等[9]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IHS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杨楠等[10]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李丹丹等[11]将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较一般卒中单元对患者更有益。

通过探讨一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为脑卒中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我国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王法德等[12]认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应该坚持“五个”结合。(1)中医与西医结合;(2)中药与针灸、推拿结合;(3)治疗与康复结合;(4)内治与外治结合;(5)治疗与预防结合。白小欣等[13]认为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建立和实施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童。

总体来说,我国卒中单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仍正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研究应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重治疗轻预防2.重药物轻康复3.重西医轻中医4.重肌力改变而轻正确运动模式的再学习5.重运动功能的恢复而轻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卒中单元。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或代偿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近些年中医针刺、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结合现代神经病学对于卒中后偏瘫的研究和认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所以,应当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治疗中风的机制,同时进行多中心、多样本的观察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形成治疗指南,充分发挥中医简、效、廉、便的优势,根据本国实际,将中医、西医各自的特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疗效更高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参考文献

[1]李厥宝,倪朝民.卒中单元的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2004,25(7):27-28.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向荣,吴清明,刘未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影响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381-383.

[4]樊永平,熊飓,周纡,等.卒中单元中熄风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47-249.

[5]张运克.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与实施[J].中医药学报,2005,33(5):5-6.

[6]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208.

[7]王万林,周满翔.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J].河北中医,2005,27(12):891-892.

[8]宋冬梅,郭占英.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7(4):47.

[9]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

[10]杨楠,李国辉,张志强,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12.

[11]李丹丹,李向荣,吴清明,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73.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范文第5篇

从医数十载,

在探索中炼就中西医结合理念

鲁卫星教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为大力发展冠脉介入和中西医结合,不久前的2010年8月,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任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鲁卫星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而实际上,他是学西医出身的,对后来为何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鲁卫星教授解释说:“我大学学的是西医,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病症单纯用西医无法解决,就想从中医方面找到一些方法,因此攻读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后来,在近30年的从医生涯中,鲁卫星发现,过去,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相对强一些。近些年来,随着介入和其他治疗方式的发展,药物的干预度相对弱化了一些。现在,随着冠心病血运重建术的成熟,对疾病的治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药物优势就不太明显了。那么,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鲁卫星教授介绍说:“介入治疗解决了冠脉大血管的问题,但是小血管病变还没有办法解决,因为最小的支架是2.2 mm,如果有再小的血管,介入就不能发挥作用了;而相比之下,中西医结合可能更有优势,尤其在促进血管再生、侧支循环再建立、改善小血管供血这三方面,是中西医结合将来有作为的研究领域。介入治疗大血管,药物治疗小血管,预防冠脉术后再狭窄问题,从而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鲁卫星教授接着说:“大家习惯上认为中药见效慢,但事实上,中药中速效制剂见效相对比较快,比如速效救心丸。总体来讲,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通过改善小血管供血,改善血液流变性,通过多靶点能够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对患者长远获益更好,现在有些中药也在做大的长期的研究,可能在3 ~ 5年就能见到成效。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还需要更新理念,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脑心同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理念

据鲁卫星教授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呈现显著增高的趋势。据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可能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大流行。目前,在中老年人群中,冠心病是第一位致死原因,脑卒中是第一位致残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对其防治更是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

鲁卫星继续介绍说,冠心病主要以心悸、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为主,脑卒中以痴呆、偏瘫、失认、失语、眩晕等临床表现为主。二者临床表现不同,在中医则分属不同的疾病范畴。在中医治疗方面,二者虽为异病,其治则相同,即“脑心同治”。“脑心同治”理论是由赵步长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鲁卫星教授认为:“祖国医学对心脑生理关系的认识是‘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石,近代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心脑共主神明,为‘脑心同治’奠定了基础。”全身的血液依赖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鲁卫星教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老化现象随之出现,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是引发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共同原因,是‘脑心同治’的共同病理基础。”从中医角度讲,正虚、痰瘀是心脑血管病的共同主要病理因素,目前很多理论研究、实验观察及临床验证,都说明了痰浊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各个环节均为重要致病因素。治疗针对正虚、痰瘀的病理变化,异病同治,则可达到“脑心同治”的效果。这一理念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多方位研究,探寻中医药优势

据记者了解,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主要是针对慢性病的治疗,虽然起效慢,但副作用小。就心律失常而言,目前抗心律失常的西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近年来,虽然不断有新型抗心律失常药问世,然而其毒副作用仍同样困扰着临床医务工作者。随着对传统中药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和认可天然药物在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优势。对此,鲁卫星教授说:“目前,临床医生可选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多,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效果很好,但副作用大,所以临床医生应用时有所顾忌。”由于抗心律失常西药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所以给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空间。“虽然目前抗心律失常的中药不多,疗效相对西药而言,还存在差距,但是,中药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使其成为房早、室早等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优选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也是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可发挥的空间。”鲁卫星教授说。

心衰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对心衰的治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鲁卫星教授说:“就心血管疾病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是在心力衰竭方面。器械治疗如起搏器的植入等,可能对心衰治疗有帮助,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样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就能够发挥它的优势。”近年来对心衰的治疗有了进一步拓展,包括一些老药的新用,中药、合并用药及辅助疗法等。心衰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病情错综复杂,单独使用西药往往很难奏效。临床发现,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衰,较之单独应用西药或是中药治疗能产生良好的远期疗效。

中药和西药相比,它的优势就在于“治未病”。因为作为预防性用药,要想被患者和社会接受,首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性问题。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西药的副作用难以避免,而且需严密监测。相比而言,中药不仅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还可缓解伴随症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患者依从性好。而且,中医强调全局观念,以患者整体为对象,通过整体调理发挥多系统作用,而西药的靶点作用比较明确,因此中药有助于弥补多数西药单靶点作用的不足,达到更全面和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鲁卫星教授还认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药一般来说起效较缓慢,因此除部分中药注射剂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外,多数在临床上是作为心血管疾病稳定期的辅助用药使用的。而且,中药成分复杂,很多单味药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尚未搞清,更增加了复方成药的研究难度。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做了很多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此外,进行中成药的临床研究难度也很大,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引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很难设立安慰剂对照,因此也制约了临床疗效研究的步伐。但是,有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依然令人鼓舞。”

鲁卫星教授继续说:“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长期临床验证的传统中药的一个创新剂型,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尽管目前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还不那么令人满意,但其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否定。目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中药注射剂适应证多集中在急、重症,特别是某些注射剂适应证均属于危重症,在试验过程中实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等试验方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获得患者知情认可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这类中药注射液应该采取更为适宜的研究方法,选择更具公信力和可行性的观察指标。”

鲁卫星教授最后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二者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缓解患者病痛。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中药来弥补;两者相辅相成,治疗疾病才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