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 申报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37-0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的主要面向对象为高等学校师生,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将成为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笔者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结合学校实际谈几点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做好申报课程储备工作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关键。2003年起,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本校紧紧抓住精品课程建设契机,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规则和办法,保障和促进了各类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自2006年,本校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平台”,该平台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使用广泛,效果明显,为省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创造了便利条件。为更好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本校于2012年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支持课程的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为教师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施教环境,加上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
目前,本校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总数达2000多门次,省部级精品课程20余门,学校各级课程及立项148门。学校对课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成了教学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资源库。在申报工作中,我们主要从授课效果、受众数量、教学团队、课程资源、教师积极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重点推荐基础好、建设相对成熟的课程择优申报。这些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申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得不到充分体现或体现不突出
个别申报教师在材料整理方面不得法,掌握的课程建设信息过于零散,不能使课程建设成果很好地展现在申报材料中。针对此类问题,申报教师要善于积累材料,对于课程建设已有的资料要注意沿袭和发展,取其精华,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提炼。在整理申报材料时,要善于挖掘已有成果,成果亮点要放在突出位置。对于建设成果不能仅做简单罗列,而要对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阐述,保证有针对性。
2.对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梳理不够
课程资源的质量是关系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效果的关键。课程内容是课程资源的基础,申报教师对于课程建设整体情况、课程内容的梳理不能过于笼统,避免未体现知识点(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要求能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核心内容。既要应充分考虑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针对性等,也要妥善处理传统经典和前沿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申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整理,教学中实施精讲多练,精心提炼讲课内容,充分准备可供学习的资料。
3.录像效果有待提高
课程讲授录像的制作效果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效果也起到重要影响。录像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录像画面质量和课堂讲授效果两个方面。录像画面清晰度不高,或主讲教师着装不职业,语言组织不精练,表述不流畅等。主讲教师要做到熟悉镜头、熟悉授课内容、注意着装、调整语速、富有感染力、表情自然、手势得体、还原现场授课氛围,保证在自然娴熟的状态下录像。
三 做好沟通工作,保证申报信息的对称与畅通
全国刚刚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相关技术要求与申报程序无论对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申报教师来说,都很生疏,为了高质量完成申报工作,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在申报中,实行领导负责制。教务处处长为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负责人,各申报课程所在学院教学院长为课程第一责任人,对申报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使申报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国家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的特点之一在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共享、评价等环节,其中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各级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应用状况,山东大学以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获取、网上资源的应用、效果与评价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25个学院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调查以本科生为主要对象,共回收898份有效问卷。
调查反映出来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其他高校亦有一定借鉴价值。
调查结果及分析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应用已具备条件,部分学生还不太熟悉和适应网络使用条件是应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首要前提。调查显示,77%的学生拥有比较便利的网络使用条件,65%的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以知识学习为主,如查阅文献等。这表明,该校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基本条件,而且学生的网上活动大体上是积极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
在问到授课教师是否能够结合课程教学推荐一些网上资源时,15%的学生选择“经常”、59%的学生选择“偶尔”。在问及对各级精品课程的熟悉程度时,仅有5%的学生选择“非常熟悉”,25%的学生选择“比较熟悉”,46%的学生“听说过,但比较生疏”,24%的学生“完全不了解”。针对精品课程的使用状况,调查显示,仅有6%的学生“经常使用”校内外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28%的学生“偶尔使用”,30%的学生“极少使用”,37%的学生竟然“从未使用过”。
为什么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平时极少使用或从未使用过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及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中约35%的学生“不知道有精品课程的存在”,也有29%的学生表示“平时学习负担较重,无暇使用”,26%的学生认为“网站连通状况不好,使用不便”,此外还有近20%的学生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也有部分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更新速度极慢、没有新东西”,他们还表示,网上课件很多都是传统教材的电子化,特别引人入胜的内容不太多。由此看来,目前精品课程的应用与普及状况并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对精品课程还不太了解,其次是一些精品课程还没有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此外,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
老师推荐是学生了解精品课程的主要方式
使用过和知晓精品课程的学生最初是通过师生推荐、网络链接和搜索引擎、媒体的宣传等渠道了解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这表明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渠道很多,其中师生推荐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使用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遇到速度太慢、需要密码才能登录等问题,有29%的学生反映有的精品课程网站常常打不开,有近20%的学生反映有的精品课程网络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符,在使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时没有遇到障碍的学生仅为7%。笔者通过随机点击某些精品课程网站还发现,有些精品课程网站只提供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教学计划及其他申报材料,至于课程教学的实质内容涉及较少,授课视频更是不完整,多数尚未达到全程上网的要求。调查表明,当前多数精品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并实现免费的开放与共享。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应用层次待提高
在使用过精品课程的学生中,有73%的学生的授课教师来源于精品课程团队,这些教师通常会推荐学生使用相关的网上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仅有64%的学生访问过这些网站,他们的访问目的主要在于辅助当前的课堂学习,这类学生占56%,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学的学生占47%,还有20%的学生“仅仅想了解精品课程是什么样的”,这表明即便是学生访问了精品课程网站,其应用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访问精品课程网站最希望获得的是:课程内容---如授课教案、教学课件、素材案例、实验演示等,学科前沿,作业练习、习题、试题等,参考资料---如相关网址、参考文献等,课程概述---如课程大纲、课程公告、学时分配等。
大部分学生对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质量较为认可
调查显示,总体上讲,使用过精品课程的学生对网上资源的质量及应用效果是比较认可的。54%的学生认为网上资源(如课程讲义、授课录像等)内容丰富,对精品课程涵盖的学科领域和课程数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大多数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经常更新不及时。
存在问题及建议
加大精品课程推广和应用力度,构建精品课程专用平台。
从整体上讲,国家与省级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应用效果的关注不够。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3年至*7年共评出1798门精品课程,但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网站中收录的只有217门,所占比例仅为12%。很多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更是分散。在精品课程二期建设中,必须积极探索网上资源的应用模式,逐步拓展应用的范围与层次。值得借鉴的是,北京市教委专门构建了“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网”,该网不仅提供了与课程申报和建设有关的丰富资料,还提供各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的列表及搜索功能,为学习者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因此,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方便大家使用。
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应用精品课程资源的意识。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还不能自觉地把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自己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对精品课程不了解,这与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不够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学生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授课教师增强以精品课程辅助课堂教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学会应用丰富的网上资源。
应进一步完善评审体系并加强质量保障与过程监控。
为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教育部于*5年8月成立了专门的质量检查组,组织专家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各地主管部门也启动了相应的检查工作。这些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品课程的自我规范与维护更新,检查发现存在网络不通、内容陈旧的的问题,有的精品课程在得到荣誉称号后就加设密码甚至销声匿迹。精品课程评什么,如何评,不仅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更新与共享应用,还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上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只有这样那些应用成效显著、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才能脱颖而出,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关键词: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90-04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内容。教育部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西安外事学院“机械制图”课程经过多年建设,于2012年4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3年12月经专家评选后,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总结本课程多年来的建设与改革工作,主要经验与体会如下。
一、创新课程新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生产实践中充当着机械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在工程界起着表达、交流设计思想的语言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各门学科也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制图,也应该有一个巨大的变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院校工程图学的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基于“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绘制和阅读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科学,也是机械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近五年来,课程组积极进行本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根据应用型工科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等三门专业基础课,建设出新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及其课程体系,并进行教学的实践工作。长期以来,“机械制图”课程一直是主要教授尺规绘图技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也成为学习该课程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之一。因此,在课程知识结构的改革上,我们构建出主要包括制图基础、投影原理、表达方法、专业制图、绘图技术和计算机绘图基础等知识体系(模块)。制定的“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结构和知识点,如图1所示,依据知识体系(模块)安排的章节知识内容见表1。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既可保证工科类专业所需的投影理论、制图基础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避免相关内容的交叉与重叠,缩减教学课时,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新学科不断增多,基于教学改革需要,各门课程学时数相应减少,“机械制图”学时已从72学时减少到68学时,后又减少到64学时,但要求的教学内容删减很少,反而会增加适应现代需要的计算机绘图内容。为此,我们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改革传统“粉笔+黑板”授课方式,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为此,课程组陆续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程教学中,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充分发挥课件容量大、密度高、信息广泛等特点,内容生动,直观逼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组建设出“机械制图模型室”,即配备相关教学模具,建设多锥体、多柱体、基本体、叠加体直观模型库和相关典型零件与装配图挂图库。这些建设既为课程中的空间点、线、面投影等较为抽象问题的讲授提供帮助,又为零件构形等直观教学提供基础。建设的“机械制图直观教学陈列室”,不仅为增强学生对正投影法原理、点线面的投影规律的理解,以及基本体与叠加体、立体表面截交线、相贯线的认识与理解提供有效帮助,而且通过这些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效果。
3.将计算机绘图技术引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将三维实体绘图软件的应用引入课堂教学,使计算机绘图的表达形式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起工学院CAD微机绘图室。课程组不仅将计算机绘图教学面向全院全面铺开,也为学生计算机绘图上机实践提供条件。
4.积极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图绘图能力,课程组增加课程的实验内容,先后开出“轴套类零部件测绘”、“减速器装拆与测绘”、“虎钳的装拆与测绘”等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利用CAD机房建设三维动画库。为了增强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课程组还将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开放实验室与“机械制图”课程相结合,每学期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开设AutoCAD、Solidworks等与“机械制图”课程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此外,从2012年至今,在工学院的支持下,我们举办了两届“西安外事学院CAD技能大赛”,学生参赛热情高,参赛人数多,有力地推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5.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化”教学,并对每个项目进行“模块化”处理。各模块的教学内容采用“渐进式”,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加强直观性;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分项目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此外,课程组进行课程“试题库”建设,分别建立出单选、多选、填空、作图等分题库,为试题的规范化、科学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打下基础。这些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及试题规范提供有力的支撑。
6.加强课程网站建设。课程组利用本课程先后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机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出“机械制图”课程立体化教材和教学支撑系统,在校园网上建设出本课程网站,列示课程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提供较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目前,完成了本课程的部分章节视频教学录像工作,链接到校园网上,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三、精品教材建设
精品教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体现。早在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中,就指出:“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高校教材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工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规划中,我们专门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前述“创新课程新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思想,组织教材编写力量,先后出版质量较高《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出版)两部精品教材(见图2)。由于“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辅教材配套齐全,使用效果较好,在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机械制图”课程精品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宗旨,遵循机械制图的认识规律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和注重机械制图能力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知识体系,所出版的“机械制图”课精品教材表现出如下特点。
1.重视基础理论。该教材以点、线、面、体的投影理论为基础,经过立体―平面―立体的思维过程,加强投影理论、构形设计、表达方法、绘图能力、制图规范五大基础内容的教学,有利于立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表达创新设计思想的能力。
2.注重实用性。该教材在编写中按照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能够将说明投影基本原理和投影制图的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纳入教学内容。
3.重视手工绘图。教材能以“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需要,考虑在日常设计及科技思想交流时,用手工绘图比较方便,介绍徒手绘图方法,以重视手工绘图能力的培养。
4.培养跟踪现代机械设计绘图学科前沿的意识,介绍计算机绘图原理与应用。该教材介绍现代机械工程设计绘图主流软件,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绘图的现状和发展,适度打开科学前沿窗口,激励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专门编写“计算机辅助绘图”一章,以国际著名绘图软件AutoCAD使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5.遵循国家标准,科学规范。该书所涉及的国家标准全部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基于上述特点,该教材既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规划建设教材,被入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出版的“21世纪应用型本科‘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类”。由于教材较好地表现出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教材出版后,即被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推荐参加“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的评选。
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工作。目前,本课程组已初步建成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年龄结构适合、学缘结构合理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我们提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目标,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目标,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制订具体培养计划,现已取得较好效果。
1.从助课、辅导、批改作业做起,年轻教师初上讲台必须试讲,由老教师检查教案和课件,对新来青年教师安排课程教学辅导工作。
2.实行年轻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指导。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撰写讲稿,进行试讲,然后承担课程主讲任务。同时,对他们进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教育,积极提高年轻教师业务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水平。
3.建立听课和评课制度,发挥老教师和系主任的教学监督作用,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授课质量。
4.安排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程教学规律,撰写教改研究论文,并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工作。
5.对每位青年教师制订专门培养计划。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国内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学历,要求新来的硕士生尽快地攻读在职博士。定期召开课堂教学方法研讨会和教学方法交流会,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措施得当,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较好成效。青年教师不仅正在茁壮成长,而且在校、院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比赛大奖,主持的“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整合与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五、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特色
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本课程陆续完成有关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其内容及特色如下。
1.详尽地公开我校“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全部资料,包括申报材料(本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ppt格式)、教学资源库、习题与试题库、实践教学大纲(典型零部件测绘)、参考文献、教学与研究、教学效果与成果(校外专家评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教学录像、学生典型CAD作品集、学生获得的相关CAD操作技能证书等,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完全公开。
2.完全公开我校课程建设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图片库、电子挂图、三维动画库、电子模型库、视频库等,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为教学资源公开、共享、交流做出有益贡献。
3.完全公开我校课程建设出的电子挂图、习题集、模拟试题库等,为学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学习提供快速、便利条件。
4.公开展示我校学生CAD三维实体造型的作品、典型的二维CAD零件图及装配图等作品,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发挥有益作用。
5.公开展示我校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AutoCAD机械设计)”以及“Solidworks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技能证书”,证明本课程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6.计算机辅助设计开放实验室与“机械制图”课程相结合,每学期在课外时间,实验室都开设与该课程的相关课程,如Solidworks、AutoCAD等,与本课程紧密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设计软件的能力。
7.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开放实验室成立后,自2012年5月开始,先后举办两届西安外事学院CAD技能大赛,参赛学生较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已完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清单如下:(1)申报材料(西安外事学院“‘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申报表”);(2)课程介绍(主要历史沿革、课程内容、特色和亮点);(3)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简表、教师队伍整体情况、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4)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5)教学大纲(“机械制图”教学大纲);(6)授课教案(电子课程教案);(7)多媒体课件(.ppt格式);(8)教学资源库(图片库、电子挂图、三维动画库、电子模型库、视频库);(9)习题与试题库;(10)实践教学大纲(典型零部件测绘);(11)参考文献(参考教材、参考书目、参考文献);(12)教学与研究(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3)教学效果与成果(校外专家评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14)教学录像(二位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15)学生典型CAD作品集;(16)学生获得的相关CAD操作技能证书。
六、课程建设成果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组先后取得的建设成果主要如下。
1.先后获得三项校级教学成果奖。①“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校教学成果优秀奖(2009.3);②机械制图与AutoCAD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校教学成果优秀奖(2012.12);③紧贴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机械基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12)。
2.完成校级教改项目一项――“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完成时间:2009.3―2010.3。
3.2012年4月,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2013年12月,经专家评选,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主编出版课程教材两部:《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出版);参编出版课程辅助教材三部:《UG NX4 CAD精通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AutoCAD2007机械设计实例精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AutoCAD2010实例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5.建设出“机械基础系列专业基础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支,课程组一位教师获“省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表彰,课程组一位教师获得“校教学名师奖”。
6.课程教学较好地完成国际教学交流工作。2012年9月,我校“机械制图与AutoCAD”(4学分)、“机械制图”(3学分)课程,成为西安外事学院与韩国X南理工大学互认学分课程,课程组承担韩国X南理工大学来我校学习的15名韩国交换生的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得到韩国岭南理工大学师生的一致好评。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改革对培养具有较强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几年来,我们在培养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一些探索,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不仅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且该课程于2012年被评为西安外事学院精品课程,于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所出版的精品教材得到全国多所院校使用。本教学团队,将不断努力,继续建设好这一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R].1997.
[3]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R].1988.
[4]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问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R].2001.
[5]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6]张鄂.“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5,(3):148-150.
【关键词】经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当前实际应该具有国际性、应用性、专业性等特点,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配合以相应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调查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本科教育经济类专业的9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84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开设和评价情况,而且结合问卷调查、走访部分高校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除了实验、实训、实习三种主要形式之外,还有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利用寒暑假进行密切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等形式。实验侧重操作性和综合性,它们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实训中,综合性实训所占的比重较大,体现了专业课程适应市场需求,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工作实习。认识实习通常由学校组织实施,包括参观、现场观摩、现场教学和认知实习等。工作实习可由学校组织实施也可自行实施,包括实习基地实习、创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对实践教学评价时最常采用的是过程评价与报告评价,而且实践报告的评价采用最多,这一方面体现了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其评价侧重过程和结果。总体来说,我国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不足
因为精品课程的申报材料并没有强调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故难以判定经济类专业精品课程是否具备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文件。问卷和网络调查的结果则表明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针对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是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完整有序的工作程序,才能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1]。
(二)评价考核方式简单,成绩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
根据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笔试、操作考试和提交报告等。这类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过程的考核被忽略或者没有正确的考核方法,因而会导致实践教学的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金融专业的模拟交易实验考核为例,基于模拟交易的特点,通常是规定一段时间,通过学生自己在模拟交易平台交易的结果来评定成绩。至于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情况是无法用交易结果来证明的。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很多高校都有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和科研的考核评价系统,却往往缺乏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系统。即使有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系统的高校也是针对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些基本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定量考核,对于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往往不考核或者定性考核,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对于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考核也比不上课堂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缺乏对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也进一步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建立在准确的评价标准之上。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应该抓住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如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考核等要素。可以通过相对比较法、模糊数学隶属度法、专家排序打分法和AHP模型间接量化等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及时修订和完善关于实验、实训、毕业论文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使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实践教学真正能够科学、高效地运作。
(三)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工作津贴、绩效奖励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要将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对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利用寒暑假进行密切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合理的评价标准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
(四)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队伍。各大高校基本都有课堂教学和校内实验教学的专家督导,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队伍,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校外专家包括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和实习主管部门等,通过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督导实践教学工作。校内专家包括校、院两级督导。校级督导通过指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院级督导由系室主任、专业优秀教师组成,通过不定期听课、检查教学管理文件等评价所在院、系的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