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宜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新思路

在宜居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很多方面上来讲,我国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一个城市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质量的好坏,公共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精神上交流以及身体上的放松,所以在当前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中,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着宜居城市的建立,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对空间的舒适度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本文重点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并且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让公共空间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性

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构建宜居城市显得十分必要,这就需要相关城市规划工作者正确对城市公共空间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且充分的发挥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让人们过上更加舒适以及令人满意的生活。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崭新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建立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现代化的发展脚步相适应,所以必须要正视起当前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构建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新生活。

2 宜居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的问题是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通常情况下,空间体系的建设主要是由区政府负责管理的,由区政府具体的规划空间以及进行维护与管理,但是不同的区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区政府的发展较好,所以能够提供的可支配资金就多,而有些区政府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能够提供的可支配资金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不同区域在建设公共空间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情形也就各不相同,这也是造成城市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想要解决公共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就需要处理好这一情况。

其次,从等级分布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空间在分布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即大型、中型以及小型,通常情况下,小型公共空间主要是位于邻里间的,中型公共空间主要是在社区中形成的,而大型的公共空间则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发展而言的,而想要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需要较大的场地空间,这时候公共空间就应该发挥其作用了,如果缺少了大型公共空间的建设,那么城市的形象也就无法进一步的展现出来。另外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是为了能够让市民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有进一步的提高,更好的满足服务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宜居性的公共空间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方面的建设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在传统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主要局限在小型的公共空间建设方面,反而忽视了对大型公共空间的建设,或者是过分重视大型的公共空间,在中小型的公共空间建设中却不尽人意,这种不均衡的状态势必会对城市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就阻碍了城市更为广阔的发展。

3 宜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新思路建议

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该运用崭新的思路朝着更加长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构建起这样一个舒适、宜居型的公共空间建设体系,不仅要满足区域性的空间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广阔的城市空间需要,保证小型、中型以及大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发展与建设,这是需要一定资金支持的,所以需要对传统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的思路进行转变,引入社会资本,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建设城市公共空间过程中的例子,从空间的不同作用入手,构建出具有不同建设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建设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均由政府统一出面指导,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吸引资金,以便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为人们的宜居生活作出积极的贡献。

对私有公共空间制定公共正常进行引导和规范。在城市公共产品建设中促进社会资本投人公共政策引导是其主要途径。为建设宜居城市和构建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提供保障,就必须建立适应的政策机制来对私有公共空间的建设进行引导。一是要λ接泄共空间制定激励性政策来引导规划建设。市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性措施鼓励私人资本投人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变“消极的控制”为“积极的引导”。市政府应该对激励性政策进行完善,使激励性政策的使用对象进一步扩大,对社会资本可以通过转移开发权、奖励容积率等手段引导投人到建设中小型公共空间中,从而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对私有公共空间通过细化激励性政策来规范规划建设。首先对于公平与效率激励性政策必须要兼顾,保证私人开发商通过私有公共空间获得利润是实现激励性政策的前提,但是又要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因此市政府要选择合适的奖励额度来实现政府、公众和投资者的利益最优化。再者,激励性政策要细分内容,对不同的私有公共空间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及投资者或者怎样的奖励额度等都要规定明确。同时还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激励性政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建设是当前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除了上述的建议以外,还应该重视起对私有空间的管理,使其能够恰当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这样才能更快的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本文重点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思路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希望在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推动城市建设的脚步,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在举国之力抗击疫情的同时,自己选择迎接新的挑战,决定跳出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寻求“国土空间规划”新的挑战,也是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成长。

1、新目标

回顾自己职业经历,基本是在为北京规划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参与或负责的北京项目类型较为丰富,但却深知北京规划项目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这是一个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技能的机会,我们这一代规划行业的新生,错过了规划行业的黄金时期,希望自己在新的时代,抓住这个新的机会。

2、新环境

2020年11月加入清水这个大家庭,短短两三个月左右,虽然工作地点在中社科,但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专业、有激情、有温暖的团队,我希望可以融入这个团队,与大家一起努力。

3、新工作

从传统的城乡规划转变到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很多需要适应和学习。在这段时间中,主要参与鸡西市和临沧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鸡西项目主要负责鸡西市城市体检工作,在自资部新规程要求下,开展体检工作。其中包含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收集、体检报告编制和体检图纸绘制等工作,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整体完成较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工作成果,但体检报告内容仍有提高的余地,下一步工作中继续积极优化调整。

临沧项目参与了部分调研和驻场工作,主要负责部分双评估和市域现状梳理工作。由于项目时间紧迫,主要负责的前期现状梳理工作,相对较为粗犷,下一步工作需要针对市域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理清逻辑关系,研判现状问题。

4、新体会

如愿以偿的置身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在此期间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对国土空间规划认知和规划行业感受。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最大的感受用一个词语表达就是“复杂”,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包容了多学科和多领域,在工作中就容易折射出规划基础知识的不扎实、规划相关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个人观点是虽然不能“面面精通”,但要“面面俱到”,所以在国土空间编制过程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这才是行业中立足之本。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城市规划;

1、GIS与城市规划

1.1 G1S概述

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 “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丨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空间分析源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和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是对分析空间数据有关技术的统称,空间分析的目的是:①有效地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数据,如绘制风险图;②理解和解释生成观察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如住房价格中的地理邻居效应;③预报,如传染病爆发;④调控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如合理分配资源.

1.2 GIS用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城市规划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问题更加复杂多变,这些都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而产生的GIS这一高新技术包含了处理地理信息的各种高级功能,它所具有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可视化等功能使其成为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强有力支撑工具。城市规划的主体是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它要为城市经济产业、政策措施等非物质规划对象提供实体空间,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决策,空间是城市规划的主角。而GIS有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在GIS中也是核心要索,城市规划和GLS的“空间"本质相同,二者在’空间’有相互借鉴、吸收整合、集成的切合点,所以将(GIS技术应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在实践.是必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GIS 的应用可以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从设计到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到成果出来,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等方面,可以说,GIS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

2、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GIS技术,结合传统的基于CAD的规划实验技术可以逐步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模式,由此来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而且由于GIS技术日益被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中,特别是目前各个城市纷纷建立了基于GIS 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规划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作为未来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专业教育也要加强对G1S知识的传授,否则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将不能很好地胜任规划设计和管理丁作。我的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层次,相应的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也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主干教学课程。因此在这两种核心专业实验教学中引人GIS空间分析技术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2.1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总体规划的特点在于其战略性,它强调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性质、规模等事关城市全局问题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因此,让学生规划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GIS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城市总体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2.2应用实例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适宜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要确定土地对开发建设用途的适用程度,为建设用地的合理选择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是GIS技术在规划编制领域内相对最成熟的应用,它综合了 GIS的各种空间分析技术,如缓冲分析、叠加分析、数字地形DEM构建、表面分析等。在城市规划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主观定性判断上。其分析结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并且常常因人而异。而GIS 可为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方便、逼真的定量分析平台,具体的实验分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等高线或点高程数据在GIS中构建城市规划区的数字{程模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在GIS中计算出坡度在30%以下的地区作为可能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2)对生态保护用地、基本农田保护K、水域执行缓冲K分析,缓冲距离可根据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或14行设置。这些特殊用地及其缓冲范围内的用地应从规划范围内剔出,不作为可能的建设用地考虑;

(3)建立现状及规划道路、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范的不同距离的缓冲区;

(4)将2和3步骤中得到的图层作叠加分析,距离现状和规划道路以及现状城市建设范围较近的可能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距离较远的则作为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适宜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奠定基础,也为确定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和空间范围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进一步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G1S 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和分析决策7:具。但应看到,GIS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对于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来说不可能全面教授和学习GIS知识。因此,重点教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于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GIS技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必要的定量分析方法,由此来对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逐步构建以“ CAD + GIS”为技术支撑平台的全新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这既是今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87-01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planning model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c thoughts of space planning for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from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including plann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ivision and layout, and tak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Jialingjiang Road Campus as an example to do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Urban design

大学校园规划既指一个大学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历史久远的大学校园,校园呈现出其环境氛围、空间构成、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多元性和复合性;而后来新建的校园,就趋向于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协调一致。

一、国内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模式

90年以后新建的大学校园,平面布局已完全打破传统校园规整、强调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局。随着教育民主化、终身化、多元化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些时代特征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1。

二、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思路

2.1 基本原则

2.1.1空间的层次性

现代校园更加注重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空间设计,使空间层次十分丰富。校园教学区往往是以大尺度公共空间为主的交往空间,成为校园的中心。生活区以小尺度,通过宜人的景观尺度,取得整体空间上的统一,产生对比强烈而又亲切宜人的构图效果。

2.1.2空间的开敞性

现代高等教育观念强调校园空间的开敞性。开敞的校园空间具有交通、交流、学习、体闲等功能,是校园特色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大量的随意交流、偶遇、娱乐及班级间的学习交流都发生在户外.这是因为在现代城市中,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在既定活动和固定建筑之间,这种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的核心2。”

2.2规划结构

教学区是大学校区的主体及核心部位,由于它的功能和使用频率的要求,一般居中设置,形成中心区,是体现大学风貌的重要部分。校门、主轴线、主体建筑群的布局与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会构成大学不同的规划结构形态3.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大学校园规划结构形态主要有三种:

2.2.1以图书馆为聚焦点、教学区为内核的强烈中轴线结构形态。这种形态庄严雄伟,有气势,能集中体现校园风貌.在规划中注意主轴线上空间的层次感、空间组织的序列性、主轴线两侧建筑组群布置的灵活性,使空间布局庄重中不乏变化、严谨中不失活泼。

2.2.2以主楼和公共教学楼群组成的不对称轴线结构形态。高校造就宽基础、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公共教学部分将会扩大。

2.2.3所有教学楼和实验楼联成一片的弧带状形态。这种形态往往带来朝向、通风、主导风向、人流车流集散等种种问题,如果勉强连成一片,则很难造就完美的建筑群体。

2.3功能分区与布局

大学校园规划中根据人们交往活动的不同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交共有空间,构成了丰富的校园共享空间。大学校园空间根据其功能一般可分为行政办公区、教学区、交通区、运动集会区、交往体闲区。

2.3.1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并存

大学是进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场所,大学校园空间规划应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必然离不开历史文脉.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即是传统与创新的反映,二者应当并存,不能有所偏废。

2.3.2因地制宜,构建特色

因地制宜是大学空间规划应遵循的。周边环境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外部制约因素,应当力求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取得一致性和互补性。基地地形地貌是校园规划的内部制约因素,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地合理布局,从而降低造价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保持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4。

三、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设计案例

3.1规划设计背景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嘉陵江路校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学校为满足发展需要,重新选址重新规划建设的新校区。嘉陵江路校区占地88公顷,依山伴水,视野开阔,优越的生态条件为新校区的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规划设计思路

3.2.1空间结构分析

充分考虑基地的山林、水库的自然景观和地势起伏对建筑布局的影响,结合道路交通组

织,从纵横轴线中心节点,从点、线、面域的整体关系出发,规划设计了校园环路主轴线、次轴线,从而形成了六大功能区,并使得各个功能区及环境空间系统成为有机联系的校园空间整体。校园的规划结构为“一环四轴四核”5。

“一环”:为校园的主要车行系统,起到连接各个主要功能区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当中最富有空间和景观变化的园区主环路。

“四轴”:为校园中的两纵轴两横轴,两纵轴即学术交流轴、入口礼仪轴;两横轴即文教生活轴、生态观景轴。

“四核”:为校园主入口广场核、中央共享生态核、图书馆前广核、主教学楼前椭圆绿地广场核。四核既是校园中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又能有效地组织交通,并且是校园中最具感染力和提供不同氛围的户外交往活动场所

3.2.2交通组织

校园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出入口共有4个。主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嘉陵江路相接,另在基地东侧体育运动区设次要出入口,沿嘉陵江路在水库西侧设置步行出入口,与中轴线的步行交通系统相连。

校园内部大的交通组织主要是采取“一环一轴、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一轴”为主要步行系统,“一环”为主要车流系统。从环路上又延伸出各功能组团的支路系统,以满足各组团的交通需求。“一环一轴”与各组团的交通系统,共同构成了校园内整体的交通网络。校园主路顺应山势蜿蜒曲折,造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车行速度,保证人行安全。合理的规划结构和功能组织使各功能分区之间都保持良好的步行距离,同时能最大限度提供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四、结语

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方案的探索和体会,希望能给其他设计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使他们能够深化对于校园场所内涵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大学建设中更好地塑造具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品质,以期为山地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国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咯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

[2]{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26(5).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景观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伦敦绿色廊道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to region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ecological balance are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and space resources as the guiding premis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case,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Keywords: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Landscape construction;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Ecology;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73-02

1 前言

园林的建设是伴随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人们远离大自然后,渴望返朴归真,追求自然生活环境而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园林绿化风格。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中,提出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并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及施工中。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是指保护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运用科学方法培植多种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地创造整体的景观效果。景观规划设计是为当今作为保护区域生态科学发展提出理念,景观施工则是重点实施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反省中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合目前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化、多元综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空间。区域生态科学化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2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概念

广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指用生态科学方法对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原生态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原生态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自然原生态环境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当我们把一些小规模的景观规划建设行为放在一个区域背景考察,并且与强有力的促进城市增长的外力因素结合起来看时,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地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作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节点.都市经济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背景和外力因素的主要标志。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使整个区域前所未有地联系成一个网络.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的控制节点。除此之外人们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表现为移民、全球商务和旅游;在区域层面上表现为机动车拥有和使用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环境与20年前孕育新传统主义的环境有所不同,城市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原生态破坏;于是区域规划针对这些新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宏观大背景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场地要素,多方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后,再进行景观的施工工程。

3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来源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安排聚落并使之与区域原生态相协调的活动。它考虑一个住区系统——城市、市镇、乡村——是如何通过道路、运输、公用事业、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又是如何通过自然原生态河道、农田、公园、湿地等开放空间来相互隔离、缓冲的,使原生态达到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McHarg的《设计遵从自然》一书引起了国际性的反响.并改变了景观规划设计和区域原生态的发展方向。他的设计方法是在区域尺度上整合原生态环境及其他要素。这个方法标识了自然系统吸收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McHardg.1969)。Ed Bacon的著作《城市设计》描述了如何指引及调整城市内部的增长,从而使它区别于增长管理这种着眼于乡村和近郊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Bacon 1967 费城规划委员会,1960)。另一个例外是Kevin Lynch,他一生都在做有关城市设计和原生态保护的工作。他在区域尺度上的主要著作是《保持区域感》(Managing the Sense ofa Region)(Lynch 1976)。McHarg、Kevin Lynch、Ed Bacon给当代区域设计提供了灵感,他们均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某种形式,在一个世纪以前展示过的完整综合全面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并在施工中传承其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有两个重要的范例:纽约区域规划协会(NYRPA)的1929~1930年纽约市及郊区规划及施工,以及Patrick Abercrombie的1944年大伦敦规划及施工。另外还有欧洲大陆的案例包括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及景观施工和荷兰的兰斯塔德规划及景观施工,都是体现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4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综合性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为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专业工程施工提供宏观的技术经济依据。因而,它对所规划地区的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具有指导性。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景观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适用,建设上现实、可行。

良好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可以达到几个远大的目标:有效地提供基本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基础设施物流与通信),保护乡村土地和敏感的原始自然环境:支持农业牧业及其他乡村经济活动,恢复与复兴城市及其他社区等。

5 实例:伦敦绿色廊道

5.1绿色廊道概念

在19世纪,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的领导思想是建设绿色斑块,即公园;20世纪,重点思想是建设绿带,即公园道或者绿色通道;21世纪人们渴望拥有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而不是仅限于街道、广场、公园。具有很强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为开放空间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最近几年,绿色通道被系统的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它多种功能。根据绿色通道的发展过程,绿色通道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①具备较强的自然特征;最直观的即具备大量的植被,这样就可以将完全人工化的景观如硬质道路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②线形空间;这是绿色通道自身的基本空间特征。线形空间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感观上,它给人以运动感,构成了人类的一种重要体验;在生态过程上,它对物种、营养、能量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集中了多种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因此这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普遍的景观组成。③连通的网络;首先是绿色通道网络本身的互相连通,这个网络必须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其次,它必须与周围的景观周况连接;它和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5.2伦敦绿色廊道规划

5.2.1 1929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制定的。规划中包括了关于Raymond Unwin雷蒙德昂温的规划思想即引入绿化隔离带概念和开放空间的一些指标。“开放空间”不同于“开放用地”,后者是指没有开发的用地,而前者是指休闲用地。考虑到开放空间的布局,这次规划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划了环绕伦敦的 ’绿环’状开放空间。1938年,绿化隔离带法案通过,征购了大面积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没有连接起来。而且许多地段都没有实现休闲功能。大多数土地变成了地方政府所有的农田而非绿色通道和公园道。

5.2.2 1943-1944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由Patrick Abercrombie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 (建筑师、城镇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所指导。他推进了1929年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相信它还会继续影响开放空间规划。

5.2.3 195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51年伦敦行政县发展规划参与机构单-(伦敦县议会,1951)。这是一个法令性规划,没有明确的个人思想。他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增加有植被的公园空间。如果这个规划完全实施了,它将使得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结构均质化。规划者自称他们的成就是:使每千人拥有4英亩的开放空间。但他们忽视了Abercrombie阿伯克龙比为伦敦规划的绿色通道系统。

5.2.4 1976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的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基于对社会科学的广泛深入研究,由伦敦县议会发起,由大伦敦议会完成。这个研究被描述为:“任何近来的休闲研究中最有意思和最有用的”(Burton 伯顿和Veal维尔,1971)。但是它同样忽视绿色通道思想,并且导致了不同寻常的结论即公园应该按照不同的大小等级来配置:大城市(metropolitan)公园、区域(district)公园、地方(local)公园。

5.2.5 1976年后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后关于伦敦开放空间最有意义的改变就是发展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也被称作绿链。最初的绿链由大伦敦议会整理调整(绿链连接委员会,1977),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开放空间以及开发它们的休闲潜力。开放空间全面的以链状形式在伦敦东南部展开。在开放空间之间规划了绿链步道,连接成一串绿珠项链。

5.2.6 199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的绿色战略

绿色战略报告(Turner特纳,1991)提出了一系列的叠加的网络,每个都有不同的属性。第一个网络是步行绿色通道,是为步行者而规划,沿途设置不同项目,包括火车站、购物中心、学校、公园、河谷等。步行网络是由一个非法定组织(伦敦徒步旅行论坛)发展的。步道唯一的目标就是作为休闲线路。第二个网络是自行车绿色通道。这是由伦敦自行车组织提出的。1000英里的自行车线路网连接了伦敦的地方中心,这个网络主要功能是通勤。象步行网络一样,这是一个局限的政策,两个网络都应该包括通勤休闲功能。第三个网络是生态绿色通道,是由第三个非法定组织提出的,即伦敦生态小组(大伦敦议会,1986)。规划者希望这些绿色通道成为野生动物迁栖的通道。生态廊道具有的优势:第一,它们是栖息地的一种;第二,它们能在整个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们包含精神文明价值(因为我们常常会感到我们的文明销毁了自然环境)。

总之,伦敦经过上个世纪不同阶段的开放空间规划,最终又再次认识到绿色通道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再次认识到1943年-1944年的规划(到目前为至也是最伟大的规划)所包含的生态和人文内涵。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历史说明:法令性规划并不重要,而思想和概念规划才是最关键的。

6 结语

运用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哲学关系原理进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能够促进从区域景观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结构规划方案。本文的重点是强调一种规划研究的哲学理念,即从生态过程和功能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景观规划格局和生态系统经营方式,进而实现对区域生态质量的调控。

景观施工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每个时代都赋予了景观设计不同的内涵,都会对景观设计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己任。“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3]。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J].地理学报.1998,53(增刊):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