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要改善目前国内针灸所处的尴尬现状,我们不妨解放思想,从康复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前景,针灸不仅是独具特色的祖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体及社会、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针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针灸的发展,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针刺疗法;康复疗法;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02-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30万,存活者中约75%致残,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将使80%的患者的功能明显改善[1]。针灸治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对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缺乏统一评价标准[2]。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脑卒中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康复训练的介入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本研究把传统中医学的针刺方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起来,采用康复学方法评定,开展中西医结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有效性的优化方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无锡市梓旺康复院康复科病房。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针康组)、康复训练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②发病在1个月之内伴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大于或等于10分;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伴有其他外伤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者;④有严重的心肾及感染性疾病者;⑤拒绝康复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组

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软瘫期:加强护理,使患肢处于正确位置,采用抗痉挛,定时变换,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桥式运动、夹腿运动、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训练,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活动。

痉挛期:采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肌张力的控制治疗,强化对肩、肘、髋、膝的控制,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缓解关节、肌肉的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更具选择性的主动运动和以功能为导向的训练,如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实用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2 针康组

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两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

软瘫期: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夹脊穴为主,每次选取针刺穴位“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合谷、外关透内关,曲池、尺泽”,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30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位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周日休息养针,同时辅以电针中等刺激量,时间2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参加现代康复训练。

痉挛期:以头针治疗为主,为防止在痉挛期针刺上下肢穴位后加重肌痉挛,故只选取头针治疗。针刺时选取活动区(即顶颞前斜线)和感觉区(即顶颞后斜线),采用沿线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针刺后捻转,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日休息。

恢复期: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整针刺量的大小,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

2组患者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定:参见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患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6]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即运动评分

(3)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7],100分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3.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组内治疗前后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c2检验。以P

3.3 治疗结果:

(1)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3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患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32.0, t康复组=23.99,均P

(3)各组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见表4)

表4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4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21.22,t康复组=18.78,均P

4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大力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现代医学主张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处理同步开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按脑卒中康复分期进行不同的针刺法,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8]。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早期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塑[9]。华佗夹脊能调整躯体神经功能,加强了刺激能量的激发和信息传递,加快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反射通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灸和康复治疗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效果上有明显提高。本方案运用祖国传统的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肢体功能训练,能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错误运动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80.

[2] 常静玲,高颖.中风失语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6,26(10):749-75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5]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 Fugl-Meyer,JasskoL,EymanI,etal.Thepost-strokehemiplegicpatient:amethodforphysicalperformance[J].ScandJRehabilMed,1975,7(1):13-31.

[7]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4.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速,社区康复、老年医疗服务产业将会蓬勃发展,面对老年人群(特殊人群),医务工作者需要更高的人文精神关怀。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同时要树立医生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诚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新医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2我校康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从单纯治病救人,过渡为不仅要救人,而且在治疗后人的整体功能和生存质量尽可能达到最佳水平,体现了现代康复医学最终目标。康复医学将社会、自然以及人文科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康复教育中需要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精神的康复教育体系。

2.1增强人文课程设置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实用为主,人文教育课程要与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生偏重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范畴的传授,而对现实应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7]。我们应借鉴国外医学名校人文学科教育成功的经验,在医学院校增设文、史、哲、艺等方面的人文课程,同时把多门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如“康复工程”、“医学美学”、“临床康复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特点结合,在课程内容编写过程中增添残疾人训练励志故事,如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失去双臂的刘伟成为残奥会冠军等,增加道德模范和最美乡村医师的典型事迹。通过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帮助康复医师提高专业技能。结合康复专业特点,我校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增设人文科学相关课程,如社交礼仪、残疾人保护法、康复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同时也自编了一些人文素质教材和开展一些讲座等。

2.2加强康复医学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早期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一对一训练,他们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不断深入临床实践中才能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交流技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如何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首先用爱心向患者表达出关怀和赞赏,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告诫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选择和风俗习惯。这些方法在临床康复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在见习中再加以示范和点拨。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周末开展社区服务或实践,以康复协会为组织进入社区,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解决健康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提高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掌握说话技巧,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在寒、暑假深入到边远山区、福利院了解患者的疾苦,增强康复医师的社会感和责任感。在校学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到康复机构进行见习,了解康复流程,理解残疾人权利的保护,学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能力。

2.3加强康复医师心理疏导

目前,我国仍未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医生长年累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工作时间长,压力大,面临各种医疗风险,有时还会遭遇患者和家属的误解。作为一名医生,精神和躯体都会受到应激刺激,如果心理素质不高,很容易受到影响。尽管康复科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住院时间长、功能恢复慢,仍有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引起纠纷。所以,康复医师也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自我调节消极的负面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加强对康复医学生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观摩在5.12地震中一线的康复医务人员、进行角色扮演等。如让学生给情绪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该患者不配合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如何自我调节消极情绪。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模拟偏瘫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体会遇到困难时心理会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康复医学生切亲身体会患者各种身心问题,从而来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2.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18-03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LIU Huijun

(Baiy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3, China)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秉辉. 全科医学概论[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

[2] 白剑峰. 下代中医在哪里[N]. 人民日报, 2009-04-02(15).

[3] 顾怡勤, 顾竞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4] 谢庆文, 唐红梅. 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 10-12.

[5] 冀涛. 中美全科医师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1): 3642-3644.

[6] 赵臻, 杨海丰, 李金芳, 等. 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6): 526-529.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通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自2002年起面向校内不同专业开设《针灸推拿学》的任意选修课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现将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意义

1.1 适应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

在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针灸推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医学本身教学课时极为有限,实际教学中对于针灸推拿等有实践意义的内容仅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因此,西医院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而社会上针灸推拿、拔罐法等非药物疗法的广泛应用,吸引了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有兴趣而想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正适应了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目前,本校每年有200多人报名,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计划人数。

1.2 促进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

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常不受重视,课时通常偏少,而且由于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多用文言文形式表达,这对于没学过古汉语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普遍感觉枯燥和玄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医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开设一定的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本校自2002年起相继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每次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践证明,从学生兴趣出发,从技能培训入手,既能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拓展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改革。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选修学生所属专业的差异

每一期选修课程的学生中,除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过部分中医学知识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均未接触过中医学,并且由于学生所属专业不同,以致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构成及学习原因等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目的和知识接受能力,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中西医理论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选修学生多是感受到目前中医热和针灸推拿热的氛围,抱着对针灸推拿学的神秘感或持想多学一门临床技能的态度来选修本门课程。由于本校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部分临床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现代医学生理、疾病的概念已深入脑海,而当面对传统中医理论时,便产生了困惑,无法客观评价。如很多学生生搬硬套地用解剖学知识解读中医学中的脏腑,用现代微生物学知识解释中医学病因,自然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3 教学改革对策

3.1 明确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针灸推拿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临床优势,拓展医学视野,开阔思路,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并非将其培养成专业的针灸推拿医师。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针灸推拿学基本知识和概念;熟悉针灸推拿疗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操作手法和技能。

转贴于

3.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的早段需讲授一定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如经络、腧穴等。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介绍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研究,介绍某些常用的保健穴位,介绍针灸推拿的具体病例等。另外,根据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1-2]。部分理论课也可以放到实训课上,如讲解完手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后,教师立即演示,然后观看教学视频,再强调其动作要领,努力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学生在教师简单讲授后即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配一名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做到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做到动作熟练而又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对常见的一些针灸推拿特效病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学生亲眼目睹针灸推拿的疗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体会动作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巩固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

另外,根据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课程结束时采取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并结合平时的技能实训表现。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就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4 结语

通过多年选修课的教学,笔者体会到,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既可以进行自我保健或为他人保健,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因选修课程的学生专业较杂,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推拿学》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因此,建议学生报名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选修人数如太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技能实训课,故应控制学生人数以进行小班化教学。笔者认为,一个班不超过60人,实训课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