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现状改革方案设计
0、 引言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至今还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来检测教学质量,将证书作为课程的最终衡量标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等级证,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导致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1.3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掌握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三维表现技能,土木建筑、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掌握CAD绘图技能,财会及管理专业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能。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一本教材、一个大纲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远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4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自己独立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应社会、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爱与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教材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材中以介绍软件菜单命令功能为主的方式,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指;以案例项目为引导,以“典型案例+基础知识”的组织形式,按照CDIO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软件的操作命令、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一体化案例设计思想,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即前面设计的作品,会为后续项目中的案例使用,项目案例之间前后呼应。案例的形式上注重了三个层面,合适―>协调―>美,案例的内容上体现了三个原则,知识―>情趣―>爱。
2.4教学方法设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展示法、作业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网络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5教学手段设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视频点播等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2.6考核方式设计
“考”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真正体现考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在考核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设立考核目标,考试题对学生公开,学生以进阶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7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介实用等优点的基础上在视频点播环节独具特色,根据计算机课程注重演示过程的特点,用Camtasia Studio录制了课程的讲解过程,将整门课程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
3、结尾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三年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了创造美、表达爱。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9第3期44-45页
1.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诱发主动参与热情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如何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如何改变教师的平铺直叙单刀直入地传授知识的方式,成为实时互动式教学的重要突破口。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基础与兴趣,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创设能够诱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应用情景,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各种问题,感知应用计算机理论,寻找有效解决方案,在探索实践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学生在应用电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死机现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分析电脑死机的原因,分条列举相关的排除方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验证。每个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质疑问答,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和操作错误,及时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此外,互动式教学也可以放手组织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分组讨论,不时点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引导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丰富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思路,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饮用水。需要强调的是,创设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思维相符合,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应防止学生偏题,脱离问题方向和学习目标。
1.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组织引导
互动式教学弱化了教师对课堂的主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需求和发展空间,教学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难度。通过与学生的言语交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认识,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观看学生的眼神与表情,捕捉学生的非语言反应,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自己的表情与眼神,给予学生更多地关注与暗示,这些无声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发现,大胆尝试,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需要做好组织引导,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教师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还应该更好的组织与引导,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指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向教师反馈问题,反映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在合作讨论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不仅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而且能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持久的学习发展。
1.3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师生互动意愿
计算机本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计算机教学,既是在增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又是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应用情景。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必须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又能促进师生更好地互动。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现场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和提升技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学习问题;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及时在平台向老师提问,老师及时给学生指点,通过发帖回帖的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无障碍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结语
关键词 计算思维 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Based on Computing Thinking
LI Juan, HUANG Yin
(Comput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 is on the basis of computing thinking. We aim to permeate ideas and concepts of computing thinking in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to foster student'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computer. In respect of teaching content, "computing thinking" is added to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ourses directly. The inquiry program is used in teaching design to enlighten students on Computing Thinking.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 including case teaching, task driven and class discussion, and strive to permeate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in every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teaching modules.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reform effect. Students can have basic computing thinking after classes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reform can interpret connotation and core value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s perfectly.
Key words computing thinking; teaching reform; computer foundation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全专业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是大学本科教育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案是以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与MS Office应用为导向,根据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注重于培养学生对相关软件的熟练应用。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技能的普及,这种教学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很多大学新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了解,甚至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地位越来越不受到重视,甚至产生了“此课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的质疑,使得该课程面临严重的危机,对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被认为是近十年来产生的最具基础性、长期性的学术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一系列广泛的计算科学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概念的出现与发展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力求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概念,深入剖析计算机科学的内涵。旨在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基于计算思维的内容组织
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然立足于应用需求。但这里的“应用”并非指传统方式的应用软件,而是指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计算机素质与技能,包括科学计算、信息检索、办公自动化、模拟训练、指挥和管理等。计算机技术在这些系统中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本科课程的内容应该能够直接支持简单的信息处理需求。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程总学时数为40学时,内容包括引言、计算机基本信息表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计算机思维与计算机问题求解。与改革前相比,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将“计算思维”增加到课程知识体系中。在第一章引言部分增加介绍计算思维基本概念、作用与意义介绍的小节,增加“计算思维和计算机问题求解”一章专门讲授计算思维典型方法和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
(2)拓展基础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等级考试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和基本原理。因此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表示,计算机软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和常用应用技术。着重在“知其所以然”上下功夫,培养学员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深入剖析计算机科学的内涵,并以此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
(3)淡化软件应用教学内容。课程知识体系中,不再涉及到具体的工具软件,不在课堂讲授具体软件的操作。“计算机应用实践”环节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
改革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思维方式,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探究式设计方案,注重启发学生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方法的层面。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过程
这里以“计算机基本信息表示”一章中“计算机码制”一节的内容为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提出问题:如何在计算机中存储一个整数。(2)描述问题:如何解决符号(正负)在计算机中的表示。(3)方法1:原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4)方法1分析:以0的原码和原码的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原码的缺点。(5)方法2:反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取反。(6)方法2分析:以带进位的反码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反码的缺点。(7)方法3:补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取反再加1。(8)方法3分析:编码唯一,运算简单。(9)总结原、反、补码编码方式及优缺点。
3 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实施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性。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恰当的运用,有助于奠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用于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如,可以通过“我们的姓名在计算机中如何存储?”这个任务题引导学生对字符编码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如何解决由于CPU与主存之间速度上的不平衡而导致的CPU性能不能完全发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高速缓存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案例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设计,促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和基本原理理解。如,通过“小型局域网组建”案例,贯穿“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章节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销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案例,贯穿“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章节中“数据库技术基础”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据库相关理论和技术。
课堂研讨更多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凸显学生在思维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更好地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同时也学习思维本身。课堂研讨活动开始于研讨主题的设置,学生的分组和任务布置,由学生根据分组及任务在课后完成基本概念的理解、相关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消化,课堂上以交流学习成果,探讨与主体相关的重难点为主,之后形成结论,完成并提交研究报告。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章节中“多媒体技术基础”中,设置研讨主题:多媒体信息处理。按“声音数字化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视频与动画技术”进行分组,进行课堂研讨。
4 结论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于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力争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摒弃“狭义工具论”思想,完美诠释该课程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 M.Wing. Computing Thin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33-35.
[2] Jeannette M.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Comput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Series A,2008.7:3717-3725.
[3] 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4] 吕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养成.计算机教育,2013.5:44-46.
[5] 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2010.7.
[关键词]操作系统 实验教学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17-0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操作系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以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使学生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角度探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多偏重于理论学习,对实践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
首先,操作系统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单一。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进程管理涉及的概念多、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操作系统的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进程管理这一章,包括进程创建、进程控制、进程通信等。这种方式忽视了操作系统对其他资源管理的功能,不易形成对操作系统的整体认识,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目的。
其次,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验兴趣不大,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亟待改进。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能力是个体在现实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1]基于这种认识,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具体包括:胜任某种岗位的专业基本技能;任职后的再学习和发展能力,如系统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一)良好的专业基本能力
学生要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较扎实的技术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一是指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二是指计算系统的认知、开发及应用能力,即系统能力。
(二)学习、发展的能力
教育必须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学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以后一直管用,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在出现新技术时才能游刃有余。
(三)创新能力
这是各项能力培养的核心。培养学生学会创造,在书本知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实践,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创新能力,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
操作系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不仅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计算机教学成效的初步体现。在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力倡导下,可从优化课程内容设置、改进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加强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
(一)基于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实验内容设计
1.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培养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
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系统知识,针对课程内容复杂、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及学生层次不同等特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层次设计实验教学内容。该实验内容以操作系统为核心,包括三种实验类型,即操作验证型、模块设计型、综合型。
操作验证型实验属于实际操作,包括系统安装、Linux常用命令、及vi编辑器的使用等,让学生了解主流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为理论课的学习及后续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模块设计型实验是针对操作系统的软硬件资源管理功能,利用C语言进行包括进程的控制与通信、内存的分配与管理、文件系统的实现方法等模块的设计,各模块间的关系如图1。通过该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设计算法,使学生积累基于现代操作系统环境的编程经验,对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有更深入的认识。综合型实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由于时间限制,该部分属于选做类,供对操作系统有关内容感兴趣的学生选择。
■
图1 实验模块间相互关系
2.多学科联系,培养系统能力
操作系统这门课涉及很多前导课程的知识,如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还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础,如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等,[2][3]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课程间的联系。如,C语言的学习侧重于语法等基础知识,对高级编程涉及很少。操作系统实验中可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如进程间通信实验,建立两个子进程,一个负责数据的发送,一个负责数据的接收,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协调它们之间的执行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进程编程,而且使学生明白了进程间的通信机制。通过操作系统实验,加深学生对编程语言、硬件知识等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认识,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图2描述了操作系统实验与硬件实验的关系。
■
图2 操作系统实验与硬件的关系
(二)采用任务驱动,培养学习、发展能力
从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出发,“实验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4]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动机和自学意识的培养入手,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5]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以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就是任务驱动。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新的系统调用函数来完成任务,函数的具体使用需要学生自己去查询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查询、利用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再学习能力对其以后胜任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项目方式下达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模块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按照某个固定步骤进行实验,而是以项目的形式下达实验任务,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内容要求,自行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从而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操作系统实验的教学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设计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性认识操作系统,从而理解较深的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根据对2010级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反馈的数据分析,笔者发现在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程序设计、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但要真正学好操作系统,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设计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而这一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一个基础系统,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充来组建一个小型操作系统。因此,我们下一步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基础系统。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素明,贾桂芳.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的评价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20(8):5-8.
[2] 孙述和,谢青松,董付国等.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学,2010,(1):93-96.
[3] 杜萍,范辉,谢青松等.应用型本科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初探[J]. 计算机教学,2008,(16):31-3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20-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成为人类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各个专业,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实践性强、综合性高、创造性强、更新速度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出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达到学习致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要求各高校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机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所有操作,并能根据计算机情况,解决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系统软件的应用、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
1.近几年,由于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学生的生源有差别(二表和三表均有),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操作能力有很大差别。本校教学采用按班级的授课方式,教学对象参差不齐,是造成教学效果有差别的直接原因。
2.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为180人左右,人数过多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原因。
3.应试教学体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础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收集各种资料,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学习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从学习中获取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问题为主要载体,可以超出书本的范围。课题或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但课题或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可以来源于书本,也可以超越书本,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知识,这样一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领域。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就更加广泛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研究性学习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偏重于学习结果。它主要强调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并分析关于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实施情况,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①确定研究题目。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是基本核心。一方面,由学生自己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推荐课题,最终选定研究课题,并要清楚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②学习环境与资料收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环境是基本条件。除了硬件环境外,更要有软件支撑,主要指网络环境。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学生亲自动手上网查询课题相关资料,并进行方案设计。③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依据指导进行下一步实施。④展示研究成果及评价。学生可以把研究成果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来分享成果,使情感和认识有所提升。对于评价来讲,形式和方法有多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自评,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一个相应的评价。
2.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以解决。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讲,学生则是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而研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分组进行协同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完成情境问题。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储备,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可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2]。③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举个例子:在讲解办公软件Office这部分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简历。学生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制作,既可以加强网络知识还可以熟练Word中表格的操作。学生通过交流、相互讨论研究后,上交作品,由教师来评价,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2]。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以探讨研究为中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虽然是一门基础课,但是涵盖的范围却很大,综合性较强。在此课程授课过程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也验证了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广度和深度不够,实施范围小。因此还需进一步实践,从中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研究性学习得到广泛推动[3]。
参考文献:
[1]叶小琴.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07,6:56-58.
[2]孙玉霞.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