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印刷工艺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99-02
印刷工艺是平面设计专业中一门集摄影、美术、工艺、电脑软件、硬件科技及环保技术的课程。印刷工艺包括印前、印刷和印后工艺的三大版块内容,其相互之间的前后关系及教学方法成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
一、印刷工艺课程的现状
第一,印刷设备不断更新与换代,使得印刷理论需要不断更新;第二,课程讲解停留在理论和计算机模拟阶段,印刷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只能成为空想;第三,传统枯燥的理论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度;第四,学生实践环节的成就感缺失。
二、印刷技术与印刷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教学顺序的调整。印刷工艺的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常规教学步骤,从印前技术到印刷技术再到印后工艺的顺序进行讲解。而本文研究发现,在不懂印刷技术和印后工艺的情况下进行印前制作只是空想,因为毫无根据,艺术设计也落不到实处。因此,将印后工艺设置在课程开始前面部分是一次新的尝试。首先,一个优秀的印刷品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烫金工艺,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展现可以调动学生强大的好奇心。因为只有主动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让他们从现状中找原因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启发式学习的开始。不仅如此,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拆分思考,可以借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资源进行了解和开拓学习,使学生从兴趣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课程的设置来解决问题。
2.从个案中讲解印刷理论。①胶印工艺。印刷工艺课程的理论部分完全靠PPT的讲解是行不通的,因此精装书籍印刷、包装印刷、精装礼盒印刷等成了现成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印刷品的了解可以引出有关印刷理论的基本知识,比如:通过印刷品是看不到网点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点放大镜让学生了解印刷的真实现象,通过网点的构成引导学生推理出印版的制作,而对于印版与网点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存在的一大疑点。可将重大疑点通过实际的实验器材来指导学生完成理解,比如借鉴传统菲林片的概念来讲解印版的制作流程,同时也要介绍最新的CTP制版技术,这样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印刷品的印刷流程和工艺,以便重点让学生掌握印刷的图像处理及文字处理的基本问题。对于拼版的制作及流程可以在此章节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拼版的流程、颜色的设置、出血线的考虑、纸张的尺寸等问题。②丝网印刷工艺。丝网印刷工艺既能解决印刷理论基础又能满足学生对印刷的好奇心。因为丝网印刷的印刷范围特别广,油墨的选择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到普通油墨和特俗防水油墨等。而承印物的材料从普通纸张到特种纸的印刷,再到特殊材质的印刷,如:塑料、薄膜、有机玻璃、木材、金属、棉麻类等都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而学生对此项实验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将绘制过的一些插图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完成衣服图案的设计与印刷。除此以外,UV的油墨也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去展现,因此对于市面上的一些UV印刷成品的效果,学生也就很容易能掌握。在这个章节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丝网印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范围,同时激发学生利用丝网印刷工艺进行艺术创意设计,这个环节的理论及实验部分成为了本章节的重点。③覆膜和双裱工艺。任何印刷的成品,封面和外包装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无论是书籍还是包装封面都是需要通过覆膜的方式进行保护的,同时为了加厚其封面就会采用双裱的工艺,让封面和外包装更加厚实。学生在这个章节中很容易能够理解覆膜和双裱的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双裱在包装工艺中的重要性,因为许多厚实的包装成品,学生在理解印刷的时候会产生疑惑,例如木板、双灰板的印刷是如何实现的。因此了解了双裱工艺,学生就很自然的从中获得了感悟,同时,借此工艺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身的创意特点,将不同的材质进行双裱合成为具有个性的装饰封面或是包装封面。④模切工艺。模切工艺是印刷后的一种成型工艺,他可以把印刷品不要的部分通过刀模的工艺将飞边去掉,同时能批量模切出一些异形的或者是一些点的图案,如图:左上图中没有通过任何印刷,仅仅是就通过模切工艺和击凸工艺制成的一个具有个性的名片;左下图仅仅通过模切的形式做出了一张立体贺卡;中图通过点状刀模片切出了动植物的轮廓图形,使得模切工艺不仅仅是完成模切轮廓的功能;右图就是一本完全通过模切工艺创作的一本艺术类图书。通过类似的样例观看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模切的概念,比如一些立体的书籍,手撕折页,异形的贺卡等,仅仅利用模切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来。⑤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可以作为一个章节的实验进行讲解,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是因为烫金和击凸可以通过相同的设备和物料完成。首先还是通过样例的观看来了解烫金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明白烫金和击凸工艺的使用范围和效果样式,通过大量的烫金和击凸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烫金工艺的流程和工艺,督促学生通过自主的形式完成烫金工艺和击凸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烫金的文件要求和烫金版的制作工艺以及烫金纸与承印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烫金和击凸工艺是整个印后工艺中最出彩的一种工艺。熟练的掌握烫金纸和承印物在转印过程中的温度、力度和时间之间的配合是关系到最终成品的效果。因此,熟练地掌握烫金技术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借烫金工艺发挥学生印刷创作的想象和创意是最终目标。⑥激光雕刻工艺。激光雕刻技术是印刷工艺技术中另一项非常出彩的工艺形式。学生必须了解雕刻的运用范围和使用效果。激光雕刻的材质范围非常广泛,如:木材、纸张、金属等不同的特殊材质都可以进行雕刻。时常会在一些高档画册和礼盒的包装封面上运用雕刻工艺,其主要功能是加强成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学生了解印刷工艺提升产品价值的真正含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激光雕刻的技术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实践练习。
3.回到设计原点进行印刷创作。将所有的印刷工艺和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之后,使学生重新回到设计的原点进行再创作,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印刷的理论和技术以后才能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艺术设计创作。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围绕一本印刷书籍的作业展开练习,首先可以从整体书籍的规划进行创意,从装帧形式到书籍封面再到书内的每一页的印刷形式都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装帧上来讲,学生通过印刷工艺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线装、胶装、环状、骑马钉装及其他特殊装订形式,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装帧工艺。从书籍封面的印刷设计来看,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烫金、击凸、镂空、雕刻、丝印等艺术效果进行艺术创作。书籍的内页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选用何种纸张、运用哪一种印刷工艺已成为书籍印刷的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将之前学习的印刷工艺进行梳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得出自己设计的创新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印刷工艺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印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的渗透法,而促使学生独立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掌握基本的印刷工艺理论,并能灵活运用印刷工艺技术,能够独立策划印刷工艺与技术的完美创作。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开发设计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笔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内本专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并进行压缩复制,此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理念,但仍沿用学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立的“二元”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廓清技能体系为特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但课程体系的变革仍停留在简单的课程组合,没有实现能力本位的深层重构,学科本位痕迹依然很重。三是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这次课改可以说真正显示了高职课程从学科本位课程突围的姿态,但由于没能形成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急于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对“能力”这一泊来概念的理解不免矫枉过正,很多情况下将“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岗位能力”,即满足学生当下就业需要的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唯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系统化、整体性思维观照,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独特理解。
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高职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知识解构与重构,高度融合知识与技能,从知识与技能如何互动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技术的理性认识不可否认,正是技术的独立性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品格和形态。但当把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极致时,就可能走向“技术主义”,变成“物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职业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借助“人的技术”将“物的技术”转换为对社会财富过程的系统把握,以强调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寻求工作中“物的技术”与“人的技术”的关联。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过程性技术,即以个体自身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技能或所谓“人的技术”。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关注技术存在向技术价值的转换,从技术与技能如何转换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职业发展的人性关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反对复制技能,反对单纯技能训练,强调综合,强调思维训练,以避免单纯通过拷贝工作步骤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病,寻求职业工作的变动与应对的策略。一是通过对现实具体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具体职业特征的工作过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进而掌握指导完成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训练,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去获取普适的共性。二是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同一范畴载体的设计,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工作特质,从行动与思维如何跃迁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开辟了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新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继承和创新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行动”这一复杂活动进行系统化分析,克服了职业能力系统化分析抽象、虚化的弊端,开辟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途径:一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技能、行动与思维等高职课程重要概念的厘清与界定,实现了高职课程知识观、能力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课程观在高职课程理论上的内在统一,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具化为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现高职课程理论与高职课程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情境等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四是通过仿真或真实工作情境的整体化、体验式设计,解决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评价多元化问题。可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高职课程设计总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主要应考虑三方面的层次与逻辑:一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课程模式,如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型课程、案例课程等;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递进式等;三是根据技能与知识的有效整合方式组织和序化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印刷技术专业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面以印刷技术专业部分主干课程为例,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
以任务为载体的印刷工艺类课程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包装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艺类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可根据印刷工艺的明确印刷任务、印刷准备、实施印刷、印刷质量检验等实际工作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平版印刷工艺》,以“精装书印刷” 单个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递进方式,并结合国家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标准,将知识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技能与知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高度融合。
以项目为载体的印刷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印前综合实训、印刷机操作综合等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可以选择印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经过具体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即可较全面地掌握图像制作与处理、菲林输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模块组合为主的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课程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这门课,可以说既是印刷工艺等综合类课程的基础课,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该课程可以印刷机的典型构造为基础,按照印刷机结构组成序列、难易程度、操作顺序等综合考虑,系统提取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完各模块后整体把握印刷机结构,并能结合印刷工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印刷机调节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以问题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印刷质量故障和印刷设备故障两个类别。如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可根据故障性质、类别,以一个或几个故障问题为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实施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务操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以解决、处理一个或一类故障为目标,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后,获得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系统化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的印刷业务与管理类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业管理等课程。该类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工作类别、工作环节等设置教学单元,以典型案例贯穿单元内容,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课程实施建议进行小组或团队教学,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
(二)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注意“系统化适度”系统化是一个组织构造范畴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学化、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等价值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设法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是在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原则下进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如果不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技能与知识间的结合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如将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进印刷工艺,就将导致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泛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也是无法进行的。
关键词 印刷原理 印刷工艺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首先必须树立起先进的“2+2+1”的“以岗导学”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对教师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教学理念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提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发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为现代的引导式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要紧扣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要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技术应用为主,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设备也逐步采用的高科技技术,是一项集技术性强和专业要求高的产物。比如,数码印刷、CTP技术等先进技术必须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目前,因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内容基本还是原有的一些落后技术,导致老师无法讲授新技术、新知识,最终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印刷业的需求。鉴于此种原因,革新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可前对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概念做一些手机,将印刷业新的技术知识逐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与印刷业相对口,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当下印刷专业的上课方式还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的陈旧模式,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缺少创新精神,主动学生能力不足。加上印刷理论知识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降低,印刷业是一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绪论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绪论章节时,可以通过讲解印刷原理和工艺课程的不同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讲解印刷的整体工序,最后讲解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这样能让学生更加贴近课堂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PPT教学、运用教学视频教学等灵活方式,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对相关实践操作带来一定的了解。改变了学生只是枯燥的面试课本理论的单一教学局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运用这些教学方式的同时,增加师生交流,让学生不理解就提问,老师进行解答,拉近师生距离。最后,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予学习自由学习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学习印刷知识。3.创新考核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以期末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模式,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标准。如分为三类:平时的考勤成绩、平时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最后按一定百分比这算得出综合成绩为学生最终成绩。这种方法能有效避免学生学习松懈,防止学生在考试时才努力的坏习惯。
四、增加实践教学印刷是一个很讲究实践经验的专业,而经验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比如,印刷压力调整、水墨平衡等技术,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做铺垫,专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只有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面对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分析,最后总结才能得到技术提升。1.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水平,使学生对印刷原理和工艺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教学内容,应当安排学生做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和油墨转移的综合实验等。但是很多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多采用观摩代替,所以必须完善实验室建设。2.实训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学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五年一贯2+2+1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就是通过零距离、仿真性、长时间的独立实训,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模式,奠定学生就业技能基础。所以,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所和设施,有效降低实习成本,改变过去的过程式实训现象。当下一个实训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这样,企业可以借助印刷院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学校也节约了实训基地建设,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容易走形式。只有把学生的实训工作做好,强化学生的定岗实习,从而让学生在实习中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互补的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好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五、总结综上所述,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印刷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五年制高职印刷技术专业教育必须及时对印刷原理和工艺课程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印刷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改革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是前提,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和实验操作、改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是保障。需要努力克服和解决实验室缺失,实习经费缺少等矛盾,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对印刷专业的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强.关于“印刷原理”课程和“印刷工艺”课程建设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02):49-51.
[2]冯长勇,崔纪超.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的教改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92-94.
[3]杨付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2,(03):35.
[关键词]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家;印刷工业;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现在绿色包装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包装的时髦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绿色包装呢?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包装的基本概念、作用和结构,然后才能准确认识绿色包装的概念和划时代的意义。
包装的概念和基本结构的认识
正确的包装应该是指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适度的、合理的包装,主要方式包括对产品附加一定材料和造型的保护层(含容器类的盛装物等),以及对产品的内外包装采用一系列加工装饰处理,从而实现提高产品的展示与储存效果,还能便于计量、使用、流通和促销,并起到较好地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形象的作用,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良好的包装方式,还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产品流通过程中,外界环境或人为过失造成的质量和数量上的损失。狭义的包装就是采用容器、材料或辅助物对产品进行盛装、包裹等简单的方式和方法。而广义的包装则是对产品内外包装进行深层次的工艺技术处理,包括使用具有功能性的材料制作包装物,使产品包装的工艺效果得到质的提升。现代包装种类繁多,若按流通使用过程的特性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如将产品包装成一小包、一小盒、一瓶等计量单位,这样便于零售的小包装称为销售包装。而将产品的若干个基本单位,包装成一件、一箱等,可便于储存、流动和搬运的包装方式,应该称为运输包装。若按产品销售类型划分,有出口包装、内销包装、军用包装和民用包装等。从包装技术创新的方式分类,又有真空抽气包装、充气包装、无菌包装、脱氧包装、防潮包装、软罐头包装、热成型包装、热收缩包装、缓冲抗震包装等,可见创新的包装,要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包装作用与效果,这是与传统包装方式的不同之处,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绿色包装概念的认识和思路
所谓的绿色包装实际上就是指无公害、有利于人类健康和保护环境的包装方式,特别是采用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的承印物及其辅助材料,符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包装方式,都是绿色包装的范畴。也许是缘于关注生态环境的组织常用绿色为代表颜色,因此,绿色包装也成了环保、健康、无公害、节能的代名词。笔者认为,所谓的绿色包装生产应该就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达到既能较好地利用和节约原材料,降低包装印刷的生产消耗,促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步提高,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环境污染,并能较好地保障人体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包装生产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面相当广,不仅包含设备、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技术创新、改造和合理设计,而且也包括纸张、油墨、上光油、洗车水、橡皮布、胶辊、润版液、助剂等印刷耗材性能及适应性的提高和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的操作方法和生产工艺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达到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目的,更是实现绿色包装生产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向绿色印刷工艺方向转变,最重要的还是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生产设计的理念。这里值得提示的是,通过包装材料的减量化生产,实现绿色包装生产,与偷工减料的生产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减量化的绿色包装生产方式,就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设计,消除过度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这是实现绿色包装生产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措施。
通过对设备的合理改造实现绿色包装生产
设备作为包装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决定和影响企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瓦楞纸板是最常用的包装材料,在产品包装方面占据了一定的成本空间。在保证瓦楞纸板产品整体质量符合客户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对设备进行某种技术创新改造,实现节约瓦楞纸材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是生产经营策略值得研究的方向。现在社会倡导的发展绿色包装,就是指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科学的设计,以及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创新改造,减少生产材料无谓浪费所造成的过度包装方式。比如说,在满足客户对瓦楞纸箱厚度、抗压强度等质量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对单面机的瓦楞辊进行合计的设计改进,使瓦楞纸板和成型后的纸箱强度性能不下降,产品质量就能满足客户的要求。笔者在此举一个设备改造实例进行深入分析,说明设备改造前后的状态。原来瓦楞纸板30cm长度所对应瓦楞辊的楞齿数是44个齿,后来我们在更换瓦楞辊时,把瓦楞辊的楞齿数增加了4个,使楞齿数变为48个,而瓦楞辊的楞高比改造前的降低0.2mm。这样原来2m长的瓦楞纸只能成型1.385m长的瓦楞纸板,Q辊后的单面机生产时,2m瓦楞纸可以成型1.405m长的瓦楞纸板,而且成型后的纸板强度还略高于设备改造前的产品。这是十多年前,笔者在某彩印厂工作时曾经亲身体会到的一个设备改造的生产实例。根据在线生产质量跟踪记录的数据,笔者算了一笔账,设备改造后企业一年节省原纸的价值,就变成了一笔非常可观的利润。再如,没有配置专用压纹机的印刷工厂,要是接到压纹的产品,若发外加工的话,有的地方的印刷工厂1平方米压纹加工的收费高达0.25元,而对于压纹加工费数千元的订单来说,如果制作一块几百元的树脂版,再通过对单色胶印机的衬垫和压力进行一些调整后,就可以实现压纹工艺的快速转换,其压纹质量和生产效率,也绝不亚于一台几十万元的压纹机。几年前,笔者亲自制作了压纹树脂版,在胶印机上进行了成功的工艺尝试,实践情况表明,这个创新工艺还是可行的,产品质量可与专用压纹机的产品质量相媲美。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开动脑筋,对传统的生产设备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创新应用,就可以进一步拓展其生产功能,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通过对CDU展示盒设计的改变实现节约用纸
有一个客户设计的单瓦楞CDU展示盒,盒型规格根据内装物的实际情况,长、宽、高分别为:22.2cm×39.5cm×31cm,展示盒的正侧面下部盒墙为U型开口状,正面上部和盒顶均设计为敞开式结构,底部(即盒底)为两边凹、凸舌对插成型结构,盒身通过盒墙侧边的接舌与对应成90°的另外一边盒墙粘接成型。从客户提供的设计文件看,盒底采用凹凸对插结构,对插的两片盒底越长,展示盒的强度越是下降,因为,越长越容易出现弯曲变形情况,并且实际用纸的面积也越大,必然就会多于原纸的消耗面积,那也将是一种无谓的浪费。笔者发现客户文件的设计缺陷后,随即制定出更改盒底凹凸对插两片位置的新设计思路和方案,使CDU成型后,盒底的凹凸插舌对应于尺寸小的方向,这样,不仅可提高CDU展示盒的使用强度,而且减少了面纸和瓦楞纸的浪费。为了便于认识和理解,笔者简单画了个图(如下文的图1和图2所示),并标注了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减少纸板使用的部位后,盒型的基本方式保持不变。可以看出,图1和图2横向展开的实际用纸尺寸均为:两边出血各0.5cm(图片只画成品规格,四边省略了出血部位)、盒墙接舌2.5cm、宽39.5cm两幅、长22.2cm两幅,合计后用纸规格为:2.5+(39.5+22.2+0.5)×2=126.9cm;图1纵向实际用纸尺寸为:高31cm+盒底11cm+盒底插舌长2.5cm+(上出血0.5cm+下出血0.5cm)+咬口1cm=46.5cm;图2纵向实际用纸尺寸为:高31cm+盒底19.7cm+盒底插舌长2.5cm+上出血0.5cm+下出血0.5cm+咬口1cm=55.2cm,从图1和图2的横向和纵向实际用纸计算得悉,两种设计文件,其横向实际用纸尺寸相等,均为126.9cm。而图2设计文件的纵向用纸比图1更改设计后的文件多用了8.7cm,因为盒底设计在对应盒墙尺寸小的长度方向,成型后则正好对应于盒墙尺寸大的一边,所以,其用纸长度必然相应就增加了,即1个CDU盒用纸面积为:126.9cm×8.7cm=1.2 69m×0.087m=0.110403m2。若按一批订单下5万个生产进行核算,印刷面纸采用250克白板纸,纸板的吨价按4000元测算,裱贴的单瓦楞纸板1平方米按1.15元核算,那么,5万个CDU展示盒折合多用白板纸的成本为:0.110403×50000×2 50÷1000000×4000=5520.15元,裱贴瓦楞纸板多用的材料费用为:0.110403×50000×1.15=6348.17元,可见,把盒底的凹凸插舌调整了一个方位,合计节省用纸的成本费用11868.32元,也就变成企业的利润了,显然,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材料成本的账目,平均每个CDU展示盒节省了0.237元。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的一个盒子也就盈利几毛钱,如果批量特别大的,一个盒子才赚几分钱,市场上还争抢着做呢,所以,日常生产管理中一定要注重细节,千方百计在设计环节和工艺方面,严格把关和控制,防止材料使用的浪费,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利用裁切“大小开”纸张进行拼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