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的问题

人文地理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地理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地理的问题

人文地理的问题范文第1篇

人文地理试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城市、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图表为支撑,考查人文地理主干知识,考查考生运用图表、数据解题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人文地理试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人文地理试题常以微观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重要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或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的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

2.综合性

地理学研究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中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地球表面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着重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故人文地理试题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3.探索性

地理学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学习地理是奔着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去的,作为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的人文地理试题必然具有探索性的特征。

4.开放性

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育家国情怀,拓展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地理实践能力,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开放的人文地理试题能全面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是否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科学合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人文地理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

二、人文地理试题的解题策略

1.科学建模

人文地理学虽然知识点多、散,但人文地理内容“形散而神不散”,可以通过建模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我们在学习鲁尔工业区时,要详细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类型、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兴起衰落的原因、整治的措施,整理出一套有关鲁尔工业区的模型。我们还要将鲁尔工业区模型进行补充、修正,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工业区模型。我们还可针对某类试题,建立答题模型。一个完整的答题模型包括四部分:标题、适用条件、答题要点、备注。

2.精准套模(套用模型),巧妙用模、验模

完成各类问题的建模只是完成了基础性工作,要想在人文地理试题上获得高分还得精准地分析背景材料和巧妙地运用模型。

一道人文地理试题一般由背景材料、图形、设问三部分组成。在做题时,我们一般分四个步骤进行,下面以2016年高考江苏省地理试卷第28题第(1)题为例(试题略),简述套模、用模方法。

第一步,粗读材料、细审设问。拿到试题时,要快速、粗略地浏览所给材料和图形,知道材料和图形描述的是攀枝花城市转型的地理现象。然后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每一个设问,从设问中剥离出所考查的知识点,思考可套用的模型。第(1)题设问有两个。一个是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钢城”顾名思义攀枝花的工业以钢铁产业为中心,故可将设问归为传统工业发展的条件。另一个是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和发展中没有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该设问可以归为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第二步,依据模型要点细嚼材料,提取有用信息。根据第一步对第(1)题设问的分析可知,本题要用到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要点为位置、交通、市场、能源、钢铁原料、水源、科技、劳动力、政策、产业基础等。第二个模型要点为产业结构单一、钢铁过剩、资源短缺、煤炭地位下降、技术冲击、环境问题突出、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

第三步,整理答题要点,并作修订检查。在整理语言要点时,要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用针对性和专业性强、逻辑性和层次性分明、条理清晰的简洁语言表达出来。要点间要相互补充,以形成完整的答案。

第四步,书写答案。要求字迹清楚,分点作答。

人文地理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信息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280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形势而设立的专业,发展至今,出现专业定位模糊,广度大深度小,就业竞争力受限等诸多尴尬问题[1]。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简称《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教育在国内刚刚起步,探索人才培养方法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除同样面临新专业设置之初的机遇与挑战外,还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2013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实行合并办学,组建新的南京邮电大学。在此之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特色专业之一,2002年开始招生,已有11年的办学历史,并已形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涵盖地理学、规划学、人口学等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2013年,根据《目录》(2012版)要求,该专业开始

转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第一届本科生。合校前后,专业所依托的院校学科基础全然不同,依据新南邮的学科特色构建专业培养体系成为专业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文章从教育部的专业导向、人才市场需求两方面梳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结合南京邮电大学自身特色,以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要求为导向,寻求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的结合点,并据此提出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核心框架。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基本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应重点考虑两方面要素:一是教育部设置该专业的目标与要求,二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设置导向

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是我国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两大主要来源[2]。前者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传统地理强校为代表,主攻宏观层面规划,擅长理论探索、机理剖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后者以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学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指之初最早开设建筑学、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八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代表,主攻微观层面规划,擅长空间设计与形体表达。两者各具特色,各有专攻。

1998版《目录》中涉及城乡规划的专业有地理科学类下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土建类下属的“城市规划”。这一专业设置与上述两大源头相对应。2012年《目录》调整,城乡规划相关专业仍为两个,一是地理科学类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二是建筑类下属的“城乡规划”。与1998版《目录》相比,保留了地理、建筑两个学科门类下的城乡规划相关专业设置,但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专业。结合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见表1)不难发现,教育部认可并引导地理学、建筑学下两规划专业各自特色发展。地理学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区别于工学下属的城乡规划专业,做到强化主线,收缩口径,夯实基础,对口应用——立足宏观、中观区域层面,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二)人才应用需求

教育部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的发展导向是否适应市场对规划类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定位必须要论证的第二重标准。

如将城乡规划系统细分,可分为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个方面。仅就规划管理来说,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相对综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作为管理者的全局意识与综合协调能力。

规划编制工作又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的区域尺度层面。具有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擅长区域分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宏观层面规划中发挥核心作用并承担大部分工作,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中观尺度规划工作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具体某项规划工作,其工作流程又可划分为规划分析、规划方案与成果表达三个步骤。在成果表达的制图工作中,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确有一定劣势。但在规划分析和方案设计阶段,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发挥的作用与建筑学背景规划工作者旗鼓相当。

综上,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各类规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见图1),不可或缺。强化地理学基础、重视机理分析能力培养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完全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作为空间科学与信息科学的重要结合点,技术发展与应用已较为成熟。与CAD等绘图软件相比,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特点与优势在于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分析,能够有效管理和处理海量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绘图软件与统计分析软件的集成。

在美国,GIS已成为专业规划师的标准工具,脱离GIS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几乎不存在,GIS用于地图处理、规划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公众参与等方面[3]。在我国,GIS在规划领域的应用相对有限& mdash;—在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构建中应用广泛,在规划编制中应用较为粗浅,主要用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分析。规划工作者如能全面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软件的规划领域系统应用,则能顺应这一趋势,在规划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海量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与发展成熟但应用不足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相比,大数据时代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则呈现出海量数据、先进技术与跨学科创新思维三大特征《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数据本身、技能与思维是大数据价值链的三个构成。 。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阿里、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公司与腾讯等网络服务运营商掌握海量用户数据。随着智慧城市理论的兴起与“物联网”的建设,行政管理机构也将成为大数据的掌控者。海量数据如何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大数据如何为规划所用,相关研究也陆续展开。

国内外有学者通过挖掘网络数据、居民行为数据,对居民时空行为、城市空间与城市等级体系进行研究[4]。如以百度指数为依据对比分析城市间联系强度[5],通过微博数据挖掘分析网络社会空间特征[6]等。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已从利用单一GIS 软件向多种信息设备相结合的阶段转变[4]。

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国内有学者积极开展现行规划体系的“智慧”响应探索,提出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三大层次的规划建设中应用智慧城市数据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思路与要点[7]。如城镇体系规划层次借由新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区域内各城市优势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城市总体规划层次应考虑采取合适的路网形式,合理规划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

这一背景要求规划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数据获取与挖掘方法,探索并掌握大数据规划应用的方式途径。

三、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本原则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应在满足专业基础定位要求的同时,结合院校优势学科——信息科学、地理学、规划学三者的交叉领域,以地理学、规划学为基础,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夯实地理学基础、围绕规划应用主线、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能力培养的原则。

1.夯实地理学基础

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工学下属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体现专业定位的基本要求。通过基础必修课程学习,了解地理学基础理论框架与范畴、边界与特色,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基。课程设置中,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地理学基础课程必不可少。

2.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特色

大数据时代,应强化网络数据挖掘与信息设备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等理论方法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为此,应以数学、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系统强化为基础,通过设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理统计应用等与地理、空间规划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

3.围绕规划应用主线

无论是地理学基础分析能力的培养还是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最终应落实到进行空间分析、指导空间规划上来。城乡规划应用是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的主线,相关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城乡规划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对于夯实专业的基础定位至关重要。为使学生对城乡规划领域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等有相对全面系统的认识,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等应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以上述原则为依据,结合南京邮电大学学科设置特色与要求,初步设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专业基本知识、专业特色知识两大模块,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层面设置课程(见图2)。其中,专业基本知识模块强化地理学、规划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专业特色知识模块突出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特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层面,设置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除高等数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学校特色公共基础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奠定了扎实的数理基础。

专业教育层面,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全面系统介绍学科基础理论、概念、方法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将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深入介绍分支学科发展及强化实践应用的课程设定为专业课程。

这一课程体系仅就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设定。在核心课程之外,可根据需求选择性设置地图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社会调研方法等辅助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分析研究方法。具体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针对课程设置顺序、各学期学时与学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大纲编写等深入研究。

四、结语

目前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空间信息采集、挖掘与分析技术应用相对粗浅,存在领域狭小,工具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空间分析思维与技术必将在规划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应考虑增加信息类课程的设置以迎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分析应用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类专业,应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增补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如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应对规划原理、规划基本分析方法等城乡规划领域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上述背景下,文章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提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为后续学校本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拟定思路,并为其他院校该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郁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03-107.

[2]陈昆 仑,李 丹,王 旭. 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宋小冬,钮心毅.城市规划中GIS应用历程与趋势——中美差异及展望[J].城市规划,2010(10):23-29.

[4]秦 萧,等. 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3(9):1352-1361.

[5]熊丽芳,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3(7):67-73.

[6]甄 峰,王 波,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地理学报,2012(8):1031-1043.

人文地理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带有明显的儿童特点,如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一段过程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这无疑对低年级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战。但在实际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更关注的是让学生服从教师的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并且低年级班主任中女性居多,很多低年级班主任对工作性质认识不足,班级管理方法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工作压力大,产生职业倦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尤其是对班主任的素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班主任进行的是繁杂的脑力劳动,他们承担着巨大的教育责任。有的教师面临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压力,或在教学中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不如意会使一些班主任教师的心态失衡,产生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有部分班主任不能和谐地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与家长的矛盾冲突等,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

(二)教育理念未能贯穿管理工作的始终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不断培训学习中,教师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教育观、学生观。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低年级班主任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急于解决一些班级问题,有时会忽略对学生幼小心灵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在各种各样的班主任培训学习中,反复的理论灌输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工作的种种问题。

(三)沟通方式有待提升

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很多方面都无法适应,这更需要班主任与家长和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急于解决问题,在沟通中忽视了选用合适的沟通方式、方法,导致班级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许多班主任只选择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沟通,沟通渠道单一。同时,部分班主任沟通过程中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过度指责或针锋相对,造成家长或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解决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正视压力,科学调适

班主任面对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一定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科学地调适自我。首先,教师应当心胸宽阔,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抵御住各种形式的诱惑,守住内心的平静。其次,教师要避免重复式低水准的教学工作。最后,教师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间,通过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

(二)更新理念,发挥引领作用

首席的含义如同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乐队中平等的一员,又起到独特的引领作用。而班主任应该像首席一样成为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丰富的人,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精神引导[1]。每位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时间,从书本中寻找力量,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将理念与工作经验相结合。其次,教师要保持一份谦虚的态度,多观察、多交流、多反思,向其他优秀班主任学习,这样才能从容地面对一批批充满活力的学生。

(三)拓宽沟通渠道,提升沟通技能

低年级学生因为个体差异,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种种问题,为了帮助此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班主任需要拓宽沟通的渠道,提升沟通的技能。首先,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如可以选择QQ、微信等新媒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对学生采取私下谈话的方式进行沟通,还可以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班主任要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教师要以“解决家长对孩子时时关注的需要”为目的,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使家长能直观便捷地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实时动态。并且班主任一定要虚心、认真地倾听家长的建议,从而为班级管理工作出谋划策[2]。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慎待学生的隐私,认真聆听学生的意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人文地理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24-02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出自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管理的实践》一书[1]。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劳动者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总称。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对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保持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的各类管理活动的总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力资源日益取代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成为一个组织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组织竞争中争取主动的优势所在。在物质资源相同的条件下,组织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也就成为该组织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毫不夸张地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中,人力资源成为了第一资源。在这一时代,税收管理日益向着管理方式知识化、管理过程信息化、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服务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就对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作为公共财政部门和调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杠杆之一的国家税收,也急需解决在税制、征管和税收体系如何高效运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税务组织的领导者就必须充分认识“人”才是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与核心,要牢固树立人才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税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全面实施现代化税务系统人才队伍的开发战略。

一、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很多地区地税系统目前还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到相应的位置上来,一定程度上还沿袭着“调进、调出、考试、考勤”等传统人事管理的观念和做法,人事管理基本属于行政事务性工作,主要以“事”为中心,缺乏对所在单位人力资源整体情况、结构比例的细致分析,缺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规划。除此之外,还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力资源的“进口”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每年各地税务机关在编制进人计划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因人设岗”现象。新进的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比例的配置上缺乏统筹安排,前瞻性分析相对薄弱,会计类人员比重较大,其他紧缺专业配置比例较低,各类专业配置不尽合理,比如计算机人才在引进时重硬件专业轻软件专业的现象还较普遍,难以适应税务系统信息化迅猛发展的需要。

2.新录人员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地税系统每年都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接受一批转业军人和录用一些高校毕业生。这些新进人员具体分配到哪些分局和哪些岗位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形成一定的依据和规则,缺乏对录用人员专业特长的分析。用非所长的现象在基层税务机关较为普遍。

3.人才“高消费”现象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通过某地税局人力资源的结构分析我们看到,近几年来该局陆续引进和培养了若干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同时一定数量的干部通过刻苦钻研取得了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之一甚至“三师”资格,这些税务干部都在一线工作了数年,有实务经验,有理论水平,有专业特长,但是他们长期被安置在一线从事个体征管甚至办税服务厅纳税申报等较为单一的工作,没有岗位的调整,没有综合业务的历练,也缺乏专业素养上提升的渠道。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是对人才漠视和人力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4.人才“出口”的通道较为狭窄。由于税务机关垂直管理的人事体制限制,干部系统内流动较为困难,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职数也极为有限,加上税务部门新录用人员与一般政府部门相比职位起点普遍较低参加系统外部门领导岗位竞争也缺少相应的级别平台。这些因素就造成了这些年来地税系统人员基本上是只进不出,普通干部缺少一定的职务晋升渠道,“出口”通道也较为狭窄,一定程度降低了政治待遇上的激励作用。

5.缺少对工作人员素质测评与评价的有效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地税系统对税务干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缺乏客观、具体的评价机制。因而在人员晋升、调配过程中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与随意性,难以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最佳配置。

6.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现在职责界定和考核标准等方面不能实现完全的公平和准确;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岗位临时任务繁多,缺乏量化与细化的标准,很难实现有效考核。与此同时,由于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刚性,造成考核结果难以落到实处,因为难以将考核结果与个人报酬等激励机制有效联系,不能通过考核结果强化考核过程,难以实现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的挂钩。

7.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指导。公务员是一种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工作,对多数工作人员而言,虽然具有较强的成长愿望,但现实中缺乏足够的成长机会,这种愿望与实现之间的距离会导致大多数干部最终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这种现象在诸如税务系统这样的执法部门尤为严重。因此,如何根据每个人的发展潜力、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以及所在岗位的特征,有重点、有区别地加强职业生涯管理与教育,立足本职岗位搞好职业开发与发展,是一个难点。

二、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并进行科学的配置、有效的激励、充分地开发,促进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队伍,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开发,同样难以实现组织职能与目标。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根据新的要求,根据地税部门的优势与问题所在,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分析各个岗位人员的数量需求、能力需求和素质需求等,并对现有人员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要在深入分析所在单位现状的基础上,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系统规划,把握核心环节,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夯实管理基础。应根据地税系统工作行业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组织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和工作标准化理论,以完善组织与岗位结构为突破口,优化工作流程,明确部门与岗位工作职责及标准,建立清晰规范的组织体系,奠定税务系统现代人资源管理的基础。

2.编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建设。要组织专业人员在细致分析所在地税系统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根据税收事业总体目标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进行人才需求的科学规划和预测。用科学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战略规划来全面推动系统内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使用机制、培训机制、开发机制的全面优化和提升。

3.继续深化征管改革、机构改革和人事改革。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对税收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全面调查、分析和评估现有工作系统和工作岗位,针对内部岗位设置不科学、岗位职责不明确、人员安排不合理的情况,着力解决业务重叠、工作职责交叉、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根据岗位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少和杜绝资源过剩、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4.健全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科学地评价考核结果。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应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实现考核工作的规范、有序和高效。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建立工作绩效评价系统,把税务干部能力与成果的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客观而明确的管理标准,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

5.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它包括精神激励和薪酬激励两大方面。作为执法部门,地税系统首先要采用更加灵活丰富的精神激励方式来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比如加强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准确了解干部的兴趣和能力特长,做到“知人善任”,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要确定积极快乐的工作目标,引导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要科学界定和划分工龄、职务、学历、技术职称、工作业绩在地税系统干部薪酬结构中的比重和分量。

6.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现代化税收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特别加快学习型税务组织的建设,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培养一批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实用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重视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相结合。建立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能与平时工作岗位操作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开展纳税服务、稽查实务、税收理念、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要通过长期和短期相结合,脱产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系统教学和专题研修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做到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有机地结合。

人文地理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85-02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并且很重要的资源,在现代社会,它往往被当做“首要资源”,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都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1998)从狭义角度出发,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人口中在经济上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对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四川民族地区概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发展依赖于当地的人力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资本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它的地理条件,而将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四川地处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四川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面积930多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3.1%,木材蓄积量10.22亿立方米,占全省木材蓄积量的66%。[1]四川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经济、文化、教育和技术等软实力方面存在很多劣势,同时也面临着高级人才紧缺、人才资源匮乏的矛盾和问题。

四川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偏低,但正得到逐步提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2010年全州扫除青壮年新生文盲和剩余文盲2.1万人,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率为97.3%;乡镇化技术学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614期,培训学员36.04万人次;全年教育经费总收入27.24亿元,较上年增加4.63亿元,增长20.47%。[1]

二、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落后的原因

1.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本最早是由英国古典政治学家配第提出来的;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在人身上的知识、能力与健康的体现。边雅静(2004)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结论。

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都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笔者在对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132名劳动者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当地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非常低。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计算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比例占绝大多数,达87.9%,这是造成人力资本存量低的最主要原因。在与被调查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很多不识字的劳动者在就业时经常受挫,企业的规章制度只能靠口传背诵,这给他们今后的职业教育和再造学习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和壁垒。

2.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四川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失在逐年加剧,从民族地区考入高校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回乡率也在逐年下降,而且有能力的高级人才往往是从民族地区调出居多。据普格县副县长介绍,该县每年有数百人考取大学,除了极少部分因为照顾老人等原因毕业后返乡之外,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留在了外地。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四川民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其次是服务业,工业的比率居末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过多的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当地第二、第三产业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而且这些劳动力缺乏技能,无法走出农村。因此,民族地区往往是农业劳动者过剩,而工业和服务业缺乏高技能人才。

4.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往往是跟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流动的,哪里的经济发展快速,人才就涌向哪里。在接受我们调查的132位普格县民众中,71人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占所有被调查者的53.8%。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来推动,但劳动者不了解市场运作的规律,只能跟着潮流在市场中盲目流窜,不仅破坏了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而且也摆脱不了惨遭淘汰的命运。

综上所述,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四川民族地区存在人口数量大与人力资源质量低的矛盾,还存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力资源转移无序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导致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既是民族地区当前经济落后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对策建议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几乎都离不开三条途径,一是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这种发展只是一种短暂的发展,没有可持续性;二是凭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但这种路径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高资本投入;三是取二者之长,既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又适当投资科技。结合四川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地方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逐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最佳途径。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必须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型,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能在短期内提高个体的某项知识和技能,提升个体的再就业水平和经济收入。四川民族地区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员,广大干部群众要从观念意识上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展开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其次,要改革培训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教育机构等教育资源,让高校教师和学生下乡开展实施培训,一方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职业培训需求;再次,要加强内部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切实实为人民谋福利。

2.改革用人制度,加快工业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配置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集中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市场中流动的优秀人才非常少,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鼓励有能力的人才到市场中去创新,搞活市场经济。加强引进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服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家各部委应对西部地区适当地政策倾斜,给西部地区更大的优惠和照顾,民族地区各部门也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民族地区服务。

3.建立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基础,是各地区经济共同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自发流动的人才市场,人力资源累积和人才资源紧缺的矛盾并存,闲置人员流不出去,高级人才也引不进来。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把闲置的人力资源输送到外地;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制度,全方位储备优秀人才,形成一个秩序良好的人才市场。

4.加强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宽泛,内容齐全,有利于营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可以吸引人才资源;社会服务做得不好,不到位,人才资源的不满意度就容易提高,继而选择离开;可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四川民族地区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工作环境,促进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