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的自然因素

地理的自然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的自然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的自然因素

地理的自然因素范文第1篇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中要注意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 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 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 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一般即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特殊即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区域地理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因为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 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 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 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 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复习地图的时候,按照常规来说有这么几点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抓住整体,比如中国的整体,除了经纬度位置以外,把握住几条重要的地理界限,如秦岭淮河的位置,还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之间的界限,还有地势阶梯之间的界限,这是它的框框。然后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国的气侯、地形的分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按照地形区逐一的了解,比如说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江南丘陵、海南岛、台湾岛,给它分成若干小块,每一块再整体看它的位置,比如云贵高原在我国的西南,整体的位置。还有它所在的地形区、气侯,要把握住。这样把地图上的整体和局部,首先抓整体和局部,抓住二者的联系和相对位置。世界也一样,世界首先抓各大洲,然后抓一个国家。另外在读地图时,要注意纬度的高低,方位,还要注意图所显示的现象。考试的时候有一些重要信息隐藏在在图里面。

五、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热点和焦点。高考考查热点问题,一般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学科间的综合考查。新闻热点、焦点论坛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最好的素材,我们应寻找与地理相关的现象,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联系,使社会问题与课本知识纵向、横向比较,做到融会贯通。联系热点可以通过对新情景的设置与切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注意:

1把热点地区落实到图上,因为热点问题,往往从地图方面切入和展开。

2分析热点地区,要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相联系,注意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

3注意细化热点地区的特征如位置轮廓等,便于空间定位,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学习是有法而无定法的一项思维活动,只要大家仔细研究认真总结就能提高自身能力。在这里,我谈了一些地理复习方法,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地理的自然因素范文第2篇

2015年高考文综(地理)卷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容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选择题多考查自然带类型判断与主因素分析判断、某一要素变化导致的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情况判断。综合题多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HTK]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地域分异规律

例1 (2015年广东文综卷) 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题思路】 题中的地带性是:“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因此指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的景观差异,体现的是垂直分异规律;从东向西出现的景观差异,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景观为非地带性现象,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A

例2 (2015年江苏地理卷) 图1所示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JP3]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JP]

(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WB]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解题思路】 (1)图示客家人南迁由华北平原至雷州半岛,由温带季风气候区至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自然景观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2)图示客家人的土楼进出只有一个通道,四周高墙环绕,且有t望和射击口,房顶有宽檐,判断其目的应为安全防御。

【答案】 (1)C (2)A

[HTK]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3 (2015年北京文综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 第(1)题重在山地的垂直分异现象考查,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出现针叶林带;而山腰树木茂密,说明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

(2)过度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则影响不大。

【答案】 (1)C (2)D

二、解题准备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如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不但会导致上中游水土流失,还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改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2)垂直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相关判读。

影响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纬度: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低则简单;③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具体分析时必须同时考虑三个因素的作用)

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①与垂直分异规律相似;②山麓地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在中纬度高山地区,垂直自然带更替表现明显

影响山地同类自然带海拔高低的因素①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状况越好,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在阴坡分布的海拔低

(4)雪线相关结论。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与山体所在纬度及坡向有关系。

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热量、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之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三、命题预测

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不同地区之间特征的不同即是其差异性表现。本专题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内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考查形式和考查内容,预测2016年高考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五大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以读图题的形式,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三大地域分异规律及迁移应用。

该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但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高考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重点把握地域分异规律,与气候类型图对比理解、记忆有规律性分布的自然带,同时突出非地带性现象成因分析;③充分利用所给信息,分析所给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①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②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为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四、能力测试

(改编) [HTK]201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北京《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相比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18%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依据材料可知,我国西部地区气候与雪线的变化情况为( )

A.气温升高,雪线降低

B.降水增多,雪线降低

C.降水增多,雪线升高

D.气温升高,雪线升高

2.从短期效应看,材料所述现象对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①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②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③洪灾发生概率加大 ④水资源面临短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改编) 图3所示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3~4题。

3.植被带界线西南部的自然带类型是( )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植被带界线东北部自然带的成因( )

A.地处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B.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贫乏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D.地处高原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

5.(改编) 黄土高原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读图4,回答问题。

(1)阐述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分析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对该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2.B

3.A 4.A

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带;西南部为热带草原带;东北部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西南部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地处高原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较少。

地理的自然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环境因素 企业 销售 影响 作用

一、什么是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同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而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环节进行人工改造,它包含人工改造而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产以及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研、文化、教育、卫生等进行改造的环境空间,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环境。

二、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可大致分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具体来讲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大致可分为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环境质量、资源条件、区域类型、人文风俗、科学技术、政治环境等因素,在具体的某地这些因素都对企业在该地的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考量得当与否都可能关乎企业销售的成败。

三、地理环境对企业销售的影响及主要对策

1.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含了一个地区具体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蕴藏量等。综合这些因素考量,将对企业在该地区长期或短期的销售策略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一个企业只有在这些环节上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销售政策和策略,才能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

(1)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在地球上所处在的空间位置,它对企业在该区域的销售影响可以从处在的经纬度位置、海路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地理因素和毗邻区域的联系等方面表现出来。低纬度靠近赤道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常年炎热多雨,多雷暴,极端天气较为常见,某些区域甚至不适合人类居住,比如热带雨林地区;中纬度地区位置较为居中,因而这些区域一年四节春、夏、秋、冬较为分明,气候相对舒适,极端天气较少,降水、光照等较为充足,适宜人类居住,是人类生产、生产、生活等人文交往的理想环境。销售的对象是人,简而言之,只有有人的地方才会有销售,这是销售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基石。例如,在某一个小区域,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有人多和人少的地方,主干道总会比深巷子人多,销售的效果就会截然不一。因此地理位置关乎该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影响企业销售的基础,一直都是企业销售不得不考虑的首要因素。

(2)地形条件因素。地形条件是指某个区域的地形分布情况,具体分为平原、高原、丘陵、湖泊、沼泽等形态,这些具体因素也会对企业的销售产生重要影响。譬如我国东北重要的粮食产地平原分布广泛,在整个区域地形中所占比例较高,因而为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且平原地形农业的耕种采用规模化和机械化方式,对机械的需求度高,依赖程度大,粮食产量高,品质好,使其成为了我国历年重要的粮食产地。因此对于生产销售农业机械设备或农业种子的企业来讲这里就是一块销售宝地,相关企业针对需求该企业产品量大的地区在销售上下工夫,才能收获颇丰。反之,如果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企业在一个不适宜规模化、机械化耕种的丘陵地区去作营销工作,那就是没有找准销售市场和销售点,只能是“对牛弹琴”,可想而知,最终只会收效甚微。可见,地形条件对企业的销售制约程度是非常大的。

(3)气候条件。从大的气候环境来讲,从赤道向两极延伸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这些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密度和人类生活习惯都有差异,企业在这些不同区域采取的销售策略也应该因域而异。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的生活习惯来包装或改变自己的产品特点,甚至为特殊的区域设定特定的销售产品,这样企业的产品销售才会符合不同地域人类的口味,销售业绩才有可能取得瞩目的成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荒岛被世人发现以后,岛上住着当地的土著居民,一家大型鞋类企业准备去岛上推销他们的鞋类产品,于是公司就组织了一个团队去调查分析岛上居民的穿鞋习惯。当考察团来到岛上后发现这里气候炎热,雨季多,人们都是光着脚丫。经过一番询问,他们才得知这里的人是不穿鞋的,于是就立马回到公司反馈考察情况,草草得出一个结论:这里的人没有穿鞋习惯,鞋子在这里没有市场!另一家鞋类企业闻讯而至,他们仔细分析了当地人不穿鞋子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截然不一:有很大的市场!原来是这里气候炎热,穿显厚的鞋子会很难受。于是他们根据当地人的习惯开发了一款适合他们穿着的凉鞋,企业的销售额猛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以,气候条件对企业的销售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会取得惊人的销售成绩。

(4)自然资源的影响。每个地区的资源蕴藏量都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拉动贸易的基本物质保障,它是有限的,并且随着现在社会的需求和人口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企业销售的产品大多都是需要自然资源为原材料进行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着企业产品的生产,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并不是有多大的市场就可以生产多少产品和创造多少销售额。一个钢铁冶炼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该地区矿石在经过过度的开采之后出现匮乏或枯竭,企业的铁矿石原料供应不上,这将会严重制约产品的供应,影响企业的销售。因此,我们要重视自然资源营销产品供应并最终影响销售的现象,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对企业的销售是大有益处的。

2.人文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概括地讲是指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居民、宗教、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环境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它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的销售同样也会受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案。

地理的自然因素范文第4篇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做些探讨:

一、地理现象的全球变化规律

在自然地理的环境中,有一些地理现象受地球本身性质的影响,具有从低纬向高纬的演变规律。这包括:

一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变化规律的。

如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气温变化、全球降水量的总体变化、雪线的高度及对流层厚度等。

二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变化规律的。

]如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气温年较差、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等。

三是具有显著时空特点变化的。

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季节移动、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等。

四是具有全球空间分布规律的。

如全球气候的分布模式、自然带分布模式和洋流分布模式等。

教学中在总结分布规律的同时,更要侧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利于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些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的因果关系。如总结气温年较差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变大时,反过来就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影响气温的因素为切入点加以分析,最终得出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理现象的区域变化规律

区域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普遍感到比较难的部分。教学中若能从地理现象的分布为切入点,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可以从等温线的分布入手,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为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然后再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风环流影响等方面来分析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

再如,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时,也是先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入手,总结出“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分配上表现为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然后再从季风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来分析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会看图表总结规律的同时学会分析的方法。

依此方法可以分析东亚、欧洲中西部、北美东部、澳大利亚等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然后再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各区域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植被土壤特征及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

三、地理现象的局部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地理要素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地理现象中一些局部的变化规律常常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要求学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地理知识。

一是分布及成因上具有相同性的地理现象。

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和中美洲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其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纬度15°-25°的大陆东岸,成因上主要与纬度、信风、地形和洋流有关。

二是地理现象相同但分布区域及特征上有差异的地理现象。

如中亚地区、北美东部、南美洲南端东部、小亚细亚半岛等地区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影响,其气候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再如北美西北部及欧洲西部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因受地形、洋流等影响,其特征及分布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是区域内部特征相似但地理现象不同。

地理的自然因素范文第5篇

1.1 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地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1.2 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份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

1.3 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图解法等等,都可以依据一的思维思维进行指导。

比如右图,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M为当地的气象观测站点,N为某旅游公司的一栋观景楼,MN的图上距离为1.5CM。为了使气象观测点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阳光照到,修建观景楼最大高度约为多少米?这一题目从图中读出M地位于120°W,35°N;从题意中算出最小太阳高度角为31°34′,利用几何图型(右图)得出楼高。

1.4 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方面:“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这是高考十大能力要求的两个方面,而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中难度最高。这种能力要求,如果采用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这程;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以及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给定的信息和最终结果要求,再利用信息与要求之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比如:诺曼底登陆为什么选择在六月?不妨这样分析:有利渡海作战风浪小风力小温

2 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即是采用分类、排列、比较、推理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整理知识,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加工,才能学到活的知识。比如第二单元《大气》的整理:

3 学习过程的指导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谈谈怎样进行学习的指导。

3.1 怎样预习

对于人文地理应怎样预习呢?首先要确定预习的几个主要环节。

第一,将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点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区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三个。先看教材的经典解释,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重述,试着延伸其外延。如区位,教材上说“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自己:“该事物的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理位置?还是兼而有之?设想,农业的发展能离开自然地理条件或是经济条件吗?显然,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收获的农产品要实现其商品的价值必需通过市场来进行,而实现的程度(即能卖多少钱)又显然受到运输条件、价格、税收政策等的影响,因此,这里讲的位置决不仅是经纬度位置,而应包括自然、经济因素在内的位置。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区位,实际上是指某事物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位置。农业有区位,工业有吗?城市有吗?学校有吗?显然都有。这就是对区位这个概念外延的拓展理解。这样,将来学习工业、交通、城市等章节时,区位这个概念就不再需要重点去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