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主题国家间展开的贸易活动称之为国际贸易。生产国生产处相应产品被消费国购买,进而完成货品间的流通,产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第一,国际间的贸易发展是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提。国际贸易活动的频次与国际物流发展的频次成正比关系。国际贸易发展有效保证国际物流行业的持续成长,国际物流行业作为国际贸易连续发展的必经阶段,其高效运转时国际贸易发展的必备条件,高速发展的国际贸易需要与其顺应的国际物流。第二,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国际贸易推动。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发展国际贸易就需要开展国际物流行业,科学化的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缩减国际物流运行成本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隔阂,比如缩减国际贸易之间的交易开支、运输成本,从而促使国际贸易效益最大化。国际贸易进展速度影响着物流行业成长程度,推动国际物流良性发展。第三,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提出新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新需求,物流行业需要改善效率、质量和安全。从效率角度,要统一整理物流流程,提升物流行业运送效力;从质量角度,常规的初等物品被诸多高级货品代替,对物流运送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从安全角度,受到自然、政治方面的干扰,国际物流面临诸多困难。
二、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处于优势取决于成本的多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产销售成本的降低空间变小,物流因素成为降低成本的唯一考虑因素,例如集装箱交货价格中国际物流成本占15%到25%。因此,我们要向降低物流成本就要利用效益背反原则,充分协调各个物流功能环节间的成本,以达到降低国际贸易总成本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2.有利于扩大贸易规模国际物流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伙伴主要以美、日及欧盟为代表,以亚洲、美洲和欧洲为主,其局限性迫切需要通过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实现国际贸易,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因此,为了方便国际贸易进出易和运输我们要不断完善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必须加强国际物流因素中的口岸基地建设。3.有利于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加强产品竞争力产品技术含量低、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等是造成我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要想改善阵中情况,必须加强进出口产品管理,提高产品研发能力。然而产品研发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进行,因此加强进出口产品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国际物流行业可以采取0R、CER等先进管理办法加强进出口管理,企业通过有效的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销服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帮助企业提高进出口市场反映速度,加强产品竞争力。
三、国际物流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由会计环境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决定的,它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我国将会计目标分为受托责任目标和决策有用目标。在导向方面,受托责任观面向过去,决策有用观则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方面,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决策有用观则强调相关性。在商品社会初期,资本市场尚未形成,主要依存委托与受托关系,这样的环境下受托责任目标盛行。现如今,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委托受托关系也因资本市场的中介变得模糊。会计信息已成为国际市场促成交易的重要媒介,报表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分析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对信息的要求也更加倾向于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迅猛的今天,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是会计目标发展的趋势。(二)对会计确认的影响。会计确认是会计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会计确认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确认标准。如今,国际贸易不断发展使得金融工具呈现多样化,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但因衍生金融工具不完全符合会计确认标准和现行资产负债定义,所以无法进行会计确认。现行会计确认的实质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则是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为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确认延伸到正在发生以及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会计确认的标准也得以完善和发展。(三)对会计计量的影响。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传统会计环境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并有利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因此传统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如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历史成本面临了挑战。衍生金融工具本质上是一种合约,交易和事项没有发生,因此不适用历史成本计量。对于金融工具的计量,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提出以公允价值方法计量[3]。公允价值可以及时反映资产的状况,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更能体现企业价值。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市场经济向完全有效、完全竞争的趋势发展,会计计量则更需要反映真实价值,公允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四)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行为规范。国际贸易席卷全国,各个国家的贸易活动交流逐渐增多,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德国奔驰公司到美国上市时,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公司是盈利的。但根据美国的会计准则,则变成了亏损。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不同,各国的财务报告缺乏可比性,难以理解。国际资本的投资者和信贷者难以准则不同的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并要求各国在国际贸易上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不同国别的投资者了解报表从而达到使各国财务报告具有可比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加入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我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渐的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国际贸易中各国会计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本国会计准则体系时,很多阻碍首先来自人们的思想认识。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各个国家追求自身利益,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从本国利益考虑。当本国利益与国际利益冲突时,大部分国家本能的选择本国利益而放弃国际利益,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受阻。人和国家、投资者和债权人,这两种身份的信息需求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面对冲突,各国的选择和侧重点也不同。就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而言,两者存在差距,各国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使得国家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阻碍。(二)文化上的问题。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会计领域的反映。世界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计文化也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东西方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和会计文化价值取向。东方国家重视制度控制,轻视职业主义,过于保守,缺乏灵活性,过分保密,透明度不够。各国会计要与世界会计接轨,文化方面的差异不容小觑。(三)人员素质的问题。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出现忽略会计信息公允性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价值需求,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通常选择操作简单或者可以为公司带来最大利润的会计政策,这样做很可能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有影响,从而使得信息需求者对缺乏公允性的会计信息失去信任。倘若世界上大部分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判断能力不强,将会对会计国际化进程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四)信息披露的问题。虽然各国在不断地发展,制度日益完善。但有关信息披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层次划分不明确,日常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很薄弱。这些导致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规范,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会计质量。(五)会计准则的问题。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差距,在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增加,各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壮大。财务管理者熟知会计准则,了是准确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方法。目前,大部分国家会计机构不够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信息等违规现象的惩罚措施欠缺,会计准则实施困难,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程较慢。
三、会计顺应国际化的相应举措
(一)提高思想,与时俱进。各国急需提高思想意识,争取与国际理念和思想接轨。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紧跟时代的潮流。坚持解放思想,摒弃思想中传统、守旧、不合时宜的观念,在与各国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国先进的思想理念,充实自己的思想认识。只有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才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处于不败之地。(二)正确处理文化上的差异。对于国际化中会计的差别,各国需要承认差异是客观和合理的。同时积极学习适用于本国的先进会计经验和管理技术,推进会计的国际化建设。目前,我国虽在会计制度建立之初,但也有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我国要利用此优势,积极向国际介绍我国会计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实务做法。在承认文化差异性的同时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此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中的地位。(三)会计师制度向国际化迈进。目前虽然各个国家都在完善会计师制度,但会计师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部分会计师人员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执业能力比较弱。这些问题阻碍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不满足会计师制度的标准。因此,各国在选拔会计师人才的时候,采用的方法也要与世界同步。努力培养高水平、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同时要求会计人才同国际接轨,并加强和完善会计师的竞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和推进世界各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四)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各国需要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披露体系,解决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制度,增加预测性信息虚假披露的处罚条例。严格执法是市场有序运作的保障,各国急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强化并扩大证监会的监管权力,加强司法监管执行力度,建立分级分层的监管体系,提高证券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五)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要具有前瞻性,能够预测准则可能存在和发生的问题,并充分考虑准则实施的程度。同时能够充分把握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标准和方法,认真了解国际会计制度、准则的新动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满足各个国家的利益。与此同时,各国需要提高民间会计的沟通能力,提高本国与世界会计制度接轨的力度,建立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适用于国际的会计准则,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
四、结论
随着国际贸易席卷全球,会计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部分,受经济贸易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会计的影响方面,并研究了国际贸易下会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理论层面的研究能够对国际贸易中会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03)
[2]于玉林面对世界挑战的会计创新一一兼论建立《会计创新学》[J].会计之友.2013
下面是求学网小编收集的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欢迎阅读!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策略
一、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中国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此外,有些外国企业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技术和设备以旧顶新、以次充好,通过投资方式转移进口至中国,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隐蔽方式,同样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2]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贸易类投资是我国吸引国外投资结构中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用于以进出口为目标贸易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外销,受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在该领域吸纳的外资量近年来不断呈快速增长之势。着眼于国内现实,在今后的贸易类引资过程中,我国应将环境要素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严把引资关口,鼓励引导外资投入到有利于环境效益提升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中,如清洁能源、交通、农业、有机食品、生态林业、绿色包装等,大力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更加关注环境与外资的协调,更加着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环境效益,、促使我国贸易类引资向内涵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3]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据经济预测,2010年全球环境贸易将达6000-10000亿美元。面对这一趋势和现今我国环境贸易现状,若有重点地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发展环境产业,建立环境贸易基地,则可以创造成果,积累经验,辐射国内外,从战略上推动环境贸易发展的大局。鉴于各类经济开发区日益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生产企业大量聚集的现实,政府应积极加快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程,推动环境贸易示范区建设。要建立开发区贸易条例法规,制定绿色-有机产品贸易管理法,全面推广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消限制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可持续型贸易企业落户并给予特殊优惠,如退税扶持、保证优先进出口经营权、为出口信贷和产品认证设立“绿色通道”等;要建立贸易与环境信息反馈中心和数据库,收集、跟踪国际及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相关有影响的环境措施,整合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对区内环保体系进行研究评议,逐步形成开发区资源与环境商品化、价格合理化、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有偿化的良性机制,推动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可持续之路。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国际贸易 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快速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国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但是由于当前的社会局势不稳定,这就使大部分的国际货币价值不稳定,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增长。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经济不断的增长,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对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受到国内外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通俗的将就是人民币能够自由的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兑换,交易与流通,这样人民币就实现了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那么什么是国际货币呢?著名的学着蒙代尔曾经说过,当一国的货币流通范围擦后除了其货币发行国国界或者是法定的流通区域的时候,这一国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同贸易规模不断的增长与扩大,使得我国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货币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经济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趋势,这就进一步的促使人民币将迈入国际化的轨道中。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势必会对本国以其他国家的经济以及贸易等方面生产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本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国家化对本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有关的论述: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来说,多变的汇率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但是当人民币国际化后,就能使我国对外贸易多变的汇率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同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除此之外,人民币国际化后就会使得我国周边国家在进行交互贸易,例如:买卖物品,旅游等方面的结算资金问题得到缓解,避免了资金结算的不足,也避免了货币之间兑换的程序,大大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我国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财富的积累,当人民币国际化后,不仅能够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还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虽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却在世界名列前茅,人民币的国际化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影响力的提升,还能够促使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树立信心,并不是只有发达的国家的国币可以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稳定的经济发展同样会使得本国的国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会使我国自身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与发展,还能够吸引其他国家优秀的企业在华投资,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与对我国的关注。总而言之,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从上述可知,人民币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对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下面将从以下两点展开有关的论述。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会促使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不断的提升,而本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相对的减弱。由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势必会使得国际社会的经济往来中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多,这样就会使得人民币的价值得到提升。但是人民币的价值提升势必会导致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减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削弱的作用,相反就会促进其他国家之间的对外贸易竞争力不断的提升,对其他国家的经济的不断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第二,人民币国际化使得本国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中的障碍减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会使得国人对其他国家之间的投资障碍减少,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得本国机构可以利用本国货币进行自由的投资,减少了货币兑换的程序,这样不仅有助于本国的国币得到有效的疏导,使得国内的投资减少,国外的投资增加,促进了国际收支逆差的产生,还有助于其他国家对外贸易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对其他国家对外贸易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无论是本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还是其他国家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促使人民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国际经济贸易不断稳定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需求,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8,(64)
[2]黄济生.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