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性教学,也称研讨式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泛义的理解,研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来自实践或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案例或问题进行类似研究的训练。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文献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是让学生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
2.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其教学过程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学生全体、全程、全面、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以学科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中“研究”讨论的焦点是“人文地理”,集中体现其科学性、研究性、社会性、生活性、时代性、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预测性的内涵与特色。
开放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资源开放;学科开放;教学系统开放;研究结论开放;学生思维、情感开放。
有效性。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有效、教学内容有效、实践应用有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教育价值。
系统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渗透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后作业、考试形式、学位论文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关系到教育、学习、管理、评估等多个层面,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
3.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基于教师的目标。教师在策划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预案”中,要研究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质量;审视人文地理学科前沿,提升人文地理学科水平。
基于学生的目标。学生在落实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实践了人文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基于教学的目标。在整个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创新人文地理学教学模式,变革人文地理学的学习方法,构架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有效机制,实现人文地理学教学革命。
4.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注意:体现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重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研究条件等。
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人文地理问题、社会性人文地理问题、前沿性人文地理问题、生活性人文地理问题、乡土性人文地理问题、时事性人文地理问题。
5. 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模式
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研究性教学实施需处理的六个关系。人文地理研究性“问题”的选择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主导、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主体、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关系:切入—印证—融合—升华;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组织与自主,放与收。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分为“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横向体系(图1)和“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纵向体系(图2)。
二、人文地理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优化教学情境与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助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的发展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在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对教学形式是开放的,以课堂、校园、社会为平台,采取自主型、问题型、体验型、交流讨论型、研究型等多种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教学资源的结合。教学视野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把师生引向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全球性、区域性、地方性人文地理问题的关注中,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使其得以在更广的视野空间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
2.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人文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学生从人文地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吸纳者转变为人文地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人文地理客观世界的探索者。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中对人文地理需要、动机、理想、兴趣、爱好、意志、情感、习惯等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人文地理”情意因素,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文地理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口头表达、互助合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综合分析等多方面的人文地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学生人文地理的动机、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人文地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判断辨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协作互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批判创新能力。
3. 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教师的作用是积极的、主动的、主导的。要实现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思想,研究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研究理解课程内容的宏观结构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研究“时事性”人文地理、“区域性”人文地理,研究学生的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以及总体知识背景与知识水平,研究学生对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以及总体知识的心理需求与理想愿景;要实现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自身具备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以及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背景与开阔的学科思维通道,具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评价,发挥表扬的艺术,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具备对学科、课程、研究性内容、学生心理、研究性教学过程的宏观驾驭能力。所以,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同步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发展、自我创新的过程,是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关键词]人文地理 教学 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25-01
其实人文地理与时代密切相连,反映的知识新,和周围的生活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可谓半壁江山,可以这样说,学好人文地理,学生才能在高考博弈中稳操胜券。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悉心钻研的问题。
我认为:关注生活、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案例教学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突破口。我始终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地理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我对学生说,坐在教室里,放眼向外望去,满眼皆是地理知识,既有山川、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知识,也有农田、工厂、街道、商店等涉及到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的人文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那些地理原理与规律就蕴含其中,学生逐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感觉枯燥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善于关注生活、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作为案例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下面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与读者共勉。笔者认为,人文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情景的激发性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改变教材单一的、严肃的面孔。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时,课本以我国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为案例来分析,这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山西人,煤炭“乌金”的称号让我们颇感自豪,我们学校所在地洪洞县是山西省第一大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煤矿也不少,有的学生家在煤矿附近,甚至有的学生家长就在煤矿工作,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比较熟悉,上课时我就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储量丰富,值得开采;市场广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并提出问题:洪洞各大煤矿的煤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运输出去的,可以选择哪些交通线,市场在哪里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分小组分析讨论。
各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发言,课堂上一派热烈讨论的场面,课堂上显然不能圆满解答这些问题,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课下小组成员分工去查阅资料,采访有关人员,完成研究性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在积极思考,都感觉有事可做。知识触手可及,自然就不觉得那么枯燥了,自然本节课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案例的真实性
人文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联系周围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选用适合的案例。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时,我就对课本中原有的离我校空间距离较远,学生不熟悉的案例进行舍弃,利用紧邻学校的一家国有大中型焦炭企业――山西焦化集团为案例(我校原为山西焦化的子弟中学),逐一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动力、技术等。这些都是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具体到山西焦化来分析,企业比邻广胜寺下寺的霍泉,日夜不息汩汨冒出的泉水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原煤从洪洞及周边县市运来;生产的产品一级冶金焦,市场遍及全国甚至远销海外;企业所在地已经形成铁路一公路交通运输网,并建有专门的输出焦炭铁路线通往赵城火车站,经同蒲线运往全国各地;洪洞县人口密集,为其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企业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并且每年都要从全国各大院校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由于案例中提供的材料就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里,学生熟悉,积极参与,主动分析,使工业区位的知识变得容易多了。所以选用身边熟悉的案例是案例选择的基本出发点。
3 身临其境的参与性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笔者认为:人才人才,欲成才者先成人。学生的地理素养,尤其是地理人文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人文素养的丰缺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做人的成败。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学习和评价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匮乏,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常显得力不从心,对其理解也显得笼统和肤浅。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悟到:源于我国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恰似培育和提高学生地理人文素养的沃土。
我国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相对稳定而持久的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民俗文化,其形式多样,有传统节日、民歌(谣)、谚语、顺口溜、谜语、对联等。这些地域特色鲜明、被人们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和自然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了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的代言人。
首先,人文地理知识多半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内容时空跨度大而繁杂琐碎,学生不易区别和识记。于是,概括凝练、朗朗上口的对联、谚语等便有了一展神威的舞台。如趣味对联“车轮滚滚描长卷,公路条条奔小康京广线纵贯南北,陇海路横穿东西”就概括了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特点和重要地位;又如“农民不怕险,火山口种田”则暗喻了火山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等。这样,借助民俗文化的平台,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将人文地理知识高度概括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奠定了基础。其次,因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某方面的人文信息未必是学生共同的兴趣点,从而导致学生对人文地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时,充满趣味的地方顺口溜、民歌(谣)、谚语、谜语等民俗文化不失为一支“兴奋剂”。如顺口溜“云南十八怪”――粑粑叫饵块;竹筒当烟袋;东边下雨西边晒;双手可以当碗筷;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十八的姑娘叫老太;小和尚也能谈恋爱;老太太爬山比猴快;娃娃全由男人带;脚趾全年露在外;四季服装同穿戴……这则饱含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诸多人文地理知识的顺口溜在课堂上一引用,简直让学生笑翻了天。又如民歌(谣)――“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以幽默的曲调揭示了我国农民所面临的医疗经费短缺问题。另外,猜谜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一些人文地理的专用名词作为谜底来呈现能让学生感到既有趣又难忘,如:江山如画(打一地理工具)――地图;三五成群的山峰(打一北京名胜)――八达岭;等等。学生有了兴趣为“良师”,有了民俗文化为“兴奋剂”,便情不自禁地潜入人文地理知识的海洋遨游,真可谓以趣激情、以情导思,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快乐多多、收获满满。最后,通过传统节日导入人文地理的学习,是巧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地理教学目标的智慧之举,也显示了“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策略。如学生熟悉的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南方有赛龙舟、吃米粽、喝雄黄酒及户户挂艾草的习俗。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以及身边多种信息渠道的反馈,很容易汇总出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知识:此节日源于南方地区,其中反映了南方传统的运输方式、农业生产、饮食习惯及随物候变化所产生的民间习俗等。如今,随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全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回归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的传承热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所以紧扣生活的民俗文化像一条条神奇而密集的线,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诸多人文地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俗文化巧搭台,人文地理唱大戏”,地理的人文素养必然如雨后春笋般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滋长,不断丰盈。
关键词:地理区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作者简介:赵生兰,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区位问题是最大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所以深入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关键。第一层含义揭示了区位概念的内涵:区位就是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即在什么地区、在什么位置;第二层含义提示了区位概念的外延:该事物在空间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一点最重要,该事物与哪些事物有空间联系。其实区位就是中心事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中,要认识地理事物的区位,就要掌握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切区位问题都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大方面来分析,不管是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还是农牧业与工业,抑或是城市与交通。当然,区位的分析要因事而异,要抓重点,不能八股文,只有先掌握了全面然后才能抓重点。在高中地理中,需要掌握的区位知识主要有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区位、商业中心的区位等。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每一项人类活动只有选择合理的区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任何一项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都要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人类活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同一因素对不同活动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这些区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新的因素。
因此要学好区位知识就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等。这些因素对不同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大,而气候又是最重要的自然因素,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差异。同时地形土壤水源等也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区位也都受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工业区位、商业中心的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弱。
二、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技术等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各项人类活动都有很大影响,但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和商业等活动的影响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分别去认识。
三、影响不同活动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市场,而工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有资源、市场、交通等,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主导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商业中心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交通。但在不同地区各种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完全一样,如我国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三江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主导因素则为地形,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地形,大城市周围蔬菜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再如工业生产,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知识和技术,而诸如有色冶金工业等高能耗的重工业的主导因素则是动力(能源),纺织、电子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主导因素为廉价劳动力,啤酒、食品、印刷等产品不便运输或由原料到产品重量增加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水产品加工等原料不便运输或由原料到产品重量减轻很多的失重型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为原料地。
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每个因素对各种活动的影响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述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人们通过农业技术改革,将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加以改造使之适宜于农业生产,这使得某些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弱,北方冬季温室农业就是改造了热量不足这一不利因素。再如,过去自然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的主要因素,而现在许多自然上的不利影响和限制可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克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导因素了。军事、宗教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减弱,而交通、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一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而兴起的科学城,因旅游而兴起的旅游城。
五、区位问题分析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
②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
③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宗教、军事(国防)等
2.主导性原则——重点突出
3.区域性原则
(1)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
(2)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
六、区位问题复习策略
1.抓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建立分析模型,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区位、地域类型及可持续发展,而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复习设计的角度而言,重在一个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升华。给学生建立区位分析模式,形成解题套路。
2.归纳人文地理核心主题
根据高考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过去的高考试题,可以确定人文地理内容的中心主题主要有:通过人文特征进行空间定位问题、从图表中提取人文地理信息、分析区域人文特征、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旅游地理问题、文化景观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综合国力问题、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商业贸易问题、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综合国力、海洋国土、资源能源条件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环境问题等等。
结合人文地理中心主题,应重点分析和关注新知识点,分析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观点和结论。在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主导因素,推导结论。
3.灵活掌握答题技巧(尤其是综合题)
教师要重视: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训。老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重视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试题怎么考,怎么答(感悟高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其次,精选一些练习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练—考—评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在复习中对练习题精选、精练,在评讲中侧重重点、难点的分析及扩展,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要注重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述和归纳的训练。
总之,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要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就应该因不同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而制宜,从实际出发,将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环境等各方面的需要统一起来考虑,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佳区位。
参考文献
[1]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现代经济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产生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由于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技术进入各个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从而衍生出新的知识领域。地理信息系统正是信息通信技术和人文地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偏向于拓扑地理编码、信息管理和遥感监测等方面,但空间模拟、单一的量化模型难以满足人们对情感、认识等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就是定性地理信息系统之所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一、定性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于1960年,主要被当作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定量空间分析工具,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单一的定量化技术为主的地理信息系统受到人文地理学者的强烈批判,这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实践应用方面几乎毫无作用。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这一片批判声中出现的,它的出现,使地理信息系统扎根于积极认识论,推动了质性数据、质性研究与空间分析技术三者之间的契合。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了更多的定量技术、空间科学,将质性数据,如音频、图片等嵌入地理信息系统以反映出空间信息,从而产生了定性地理信息系统这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术语。
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融入了质性数据和空间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新的地理专业术语名词的诞生,而是对人文地理学对空间研究的关注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次地理学变革。人文地理学需要采用质性数据,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正契合了这一研究现状,因此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并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并且对地性主义地理学、酷儿地理学、地方感与身份认同、空间建构与展演等多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应用
女性主义地理学是指利用女权政治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性别与地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地理信息系统诞生时,女性主义地理学被融入其中,在这方面,美国地理学者关美宝就是先驱人物之一。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是通过时间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女性的日常行为轨迹。在关美宝的研究中,她将城市地利得用、街道网络数据与特定的对象的日常行为的质性数据三者结合起来,实现基于地理学信息系统模型的行为分析。通过形象化的3D生命路径,表现出了不同种族女性、不同社会团体的日常行为路径。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除性别差异外,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种族背景下的女性对城市空间的理与体验都着深刻的差异。
在关美宝的另一个研究中,她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形象化的反应出穆斯林女性的安全城市空間,在这一研究中,她引入了“情感”这一抽象数据,使女性地理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人口、面积、容积率等统计数据,体现了了时代精神,开创了学术新风潮,更表达出了人文关性,也表现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女性主义地理学中研究应用中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2、酷儿地理学的应用
酷儿地理学形成于1980年代初的性别研究理论,是对传统性别两分模式的挑战,具有极强的后现代主义性,并且强调研究对象的流动性。酷儿理论认为身份与身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性少数群体身份认同的亚文化群体。即指在性取向和性认同方面有异于主流异性恋文化的社会群体,包括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和酷儿一方向,统称为LGBTQ人士。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不仅使酷儿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了一个层次,更拓宽了其研究领域和学术的多样性,使研究更加彻底。将表征、认识论和本体论三者的批判性和解构性的质疑相互联系起来。通过对同性恋游客的直接体验比较,检验了同性恋旅游产业宣传下地方感的产生。这一研究结合了性别这一因素,通过研究表明,在资本环境下,女性同性恋者和男性同性恋者具有不同的消费空间,而且女性同性得的空间实践具有更多的意义。
3、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本身就是对地理学的一个建构。其中经济行为对文人地理学的影响最深刻。通过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形象的表明居民个体的经济行为轨迹,包括正式与非工式职工的工资收入所得;非正式和没有支会家庭内部物品、饮食、教育等的流向;家庭与朋友之间的食品和服务交流等等。在对单亲和双亲家家庭的研究中显示,单亲父母经学为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努力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网络,并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展这个社会网络。
4、在空间建构与展演中的应用
很多学者在对城市家庭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中,都明确地将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和民族志相结合起来,甚至为此设计了一个数据库,将深度访谈信息和访谈过程中,研究对象所提到的所的地方集合起来,在这个数据库中,甚至还添加了受访者所居住的社区以及犯罪信息等数据记录。借助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研究人员可以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居民的人文地理学行为更深入的研究。如对美国东北部一个渔业社会的研究中,就对当地的捕鱼历史、群体、环境知识等进问题对当地的渔夫进行了采访,并通过定性地理信息系统表现出来。借助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结合起来,展现出空间表征中所产生的不同矛盾,这正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