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和科技融合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 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 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 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 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 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 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 Web2.0时代―― 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 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 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5)设计新材料及颜色搭配等咨询服务平台将以“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解决设计师的创作疑惑”为主题、以“关注环保,改善环境”为核心的理念,提供专业化服务。各种世界最新、最前沿、最自然环保的新材料资讯,及可触摸的最环保新型材料样品、全球流行的材料趋势等通过数据库网络与实地体验馆相结合方式,让产业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更加创新及可实际利用的材料信息资源,寻找到最优化材料,搭配适宜颜色,借助材料专家智囊进行深度材料咨询服务,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政策利好,使得消费金融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追逐,形成了银行系与产业系各具优势的主体阵营。在逐利资本助燃消费金融市场热度的同时,各类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出现了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格局,同时演化出各类差异化的业务模式,也带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产业链化良性发展。

未来金融蓝海:消费金融

在全球经济持续承受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整体保持了中等发展速度。伴随着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消费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5年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6%,虽已取得了持续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这指标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持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消费升级-需求扩大-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国家政策层面也在不断释放培育消费群体、促进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积极政策。

同时,消费金融业务通常无需担保、简便高效,依托科技手段,可实现现场申请、即时审批、实时放款的优质客户体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简化了信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满足了客户对便捷性和时效性的要求。

因此,在市场空间的吸引下,在政策的引导下,在业务模式的驱动下,除传统金融机构致力于消费信贷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拥有消费场景的电商巨头、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也不断尝试涉足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已从2010年的7.5万亿元,持续增长至2015年底的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近20%,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蓝海(图1)。

中小银行的发展良机

在传统金融业务竞争中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普惠而无歧视性的环境下,与大银行和电商巨头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消费金融业务的独有特点与发展趋势,赋予了中小银行更多的创新优势,也为其带来发展良机。

消费金融的客群定位与中小银行客群相契合。中小银行的客群定位往往略低于大银行,与消费金融等共享经济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业态的客户定位具有同质性。中小银行对此类客群的掌握与了解,使其更易于贴近客户,实现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创新。

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致使大银行无法顾全。消费金融业务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现阶段大银行无暇顾及或不愿意投入。但大众客户数量大、潜力大,只要针对大众客户的不同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和创新种类多样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同样可以带来丰厚盈利。

消费金融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消费金融业务对资本需求少、盈利能力强,与中小银行体量小的特点相契合,也是其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缩小问题的有效举措之一。

作为中小银行中的一员,包商银行作为一家从走向全国的城商行,在依托区外网点逐步实现全国运营的同时,契合当前国内大力倡导的普惠金融发展理念,也在积极谋求新金融时代的转型发展,在进行数字化银行――有氧金融战略布局的同时,创新性地打造了互联网金融扶贫平台“马上帮”,将互联网金融引入社会责任承担领域。目前,消费金融也已经成为包商银行转型发展布局上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各业务单元的联动,可形成战略协同、业务协同,共享平台资源,将为整个集团带来稳定的客户群、更加完备的业务及产品结构,从而增加综合竞争力。

中小银行如何发展消费金融实现弯道超车

在消费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中,中小银行更应紧握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契机,谋划转型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完美超越。

大数据征信思维,多样化信用数据来源打造立体风控体系。作为持牌机构,中小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拥有人行征信的天然优势,可以成为其风控的基础与核心。但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决定了中低端客群的纳入,而人行征信仅35%的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难以满足以信用为基础的消费贷款业务需求。大数据征信思维的应用,通过对来源于政府组织、第三方征信机构、网络爬虫技术等多样化渠道的客户身份信息、教育背景信息、社交网络信息、GPS位置信息等多维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与建模分析,实现了对客户征信的立体画像。通过数据来源的不断演进和数据模型的持续训练,具有学习性和前瞻性的消费信贷风控体系会愈发精准。

将前沿信息技术应用于消费金融,提升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的新起点上,在共享经济的引领下,前沿信息技术已成为共创共建的公共资源,如何应用与场景化才是关键。中小银行在拥有与大型金融机构平等机会与起点的同时,能够以更灵活轻盈的体制机制,实现更快速的转型发展。在数字化技术迎面而来的世纪,将前沿的底层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生物识别、数字加密等,植入与融合在消费金融场景中,服务于更快速、精准、数字化的业务需求,从而打造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

借助线上模式发展消费金融,助力中小银行线下网点壁垒。过去十年间,消费金融业务经历了“纯线下――线下线上相结合――纯线上”的发展趋势,线上模式已经成为确定性的主流。不具备线下网点优势的中小银行,更加适合将线上模式作为发展重点。而较之线下模式,有了线上风控和信息技术的支撑,线上模式将拥有更高的业务效率和更低的获客成本。随着全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发展,线上场景已不再是电商的天下,很多传统行业也已经从线下转为线上,如教育、医疗、旅游等,为消费金融业务的线上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切入场景。此外,线上发展的行业标准化程度高,业务对接的难度小,能够迅速形成与流量入口间“业务提升-获客导流”的双赢格局。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特点 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对信息技术(或现代管理)的依赖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考虑。现代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业态、业务模式、竞争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阶段,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是不同的,所以判断一个服务业是否为“现代服务业”,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应用程度的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扩大。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率,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还在制订各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持续强化本国的优势。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在思想观念、市场需求、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一)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在持续增长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服务业一直处于增长过程,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发达国家中已占了60%以上,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进入“服务经济”的同时,传统服务业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优化升级,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正成为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产业的发展开始由“服务经济”进入“现代服务经济”。

(二)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业内部,通信、金融保险、物流、信息、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专业与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服务业的50%以上,成为支柱产业,在其产业技术和整体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未来,工农业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所提供的需求,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保障,规模经济的动力使得生产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依靠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新增长点。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学习、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本身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也能推动多种增值服务的发展,其间接服务销售额及延伸产品销售额是其本身销售额的10倍左右。

(四)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制造业日益融合、共同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体现了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并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革新驱动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国内市场空间扩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战略重点。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吸引服务外资方面已经领先一步,国际上针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不断增多,体制和机制约束带来的挑战,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基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把握主要的着力方向。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印刷机械 调整 建议

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我国部分印刷机械企业的销售额反而大幅提升,市场占有份额也获得大幅提升。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的力量。但是,尖端技术攻关仍在路上,单张纸多色胶印机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大型高端印刷机市场仍被国外知名品牌垄断,纯数字印刷机处于待“开垦”状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印刷机械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仍不尽合理,高、精、尖印刷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高档印刷机技术水平低,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高档胶印机为代表的部分印刷装备仍主要依靠进口。

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印刷设备进口额在16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国内印刷机械行业总产值的一半。例如:2007年全国印刷厂共购入1283台高档胶印机,而当年进口1135台,占购入高档机总数的88.5%。2008年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印刷设备进口数量有所下降,但在高档印刷设备市场,进口设备仍占据主导地位。

综合比较国内印刷机械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问题是:科研开发能力弱,产品性能档次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在产品设计、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材质、制造精度、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等重要工艺技术的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需要奋起直追。

二、印刷机械行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结合我国印刷机械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印刷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深入研究国内外印刷市场、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数字印刷及印刷数字化技术装备、高档印刷机械、高端印后设备和绿色环保设备器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能力,尽快改变高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积极开拓并扩大国际市场,力争2015年印刷设备出口额达到当年进口额的80%以上。

(一)印刷工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任务

1.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成为印刷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前,以数字印刷、CTP直接制版机、数字化工作流程为代表的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印刷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印刷工业在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正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工业的数字化进程正处于快速普及阶段,“十二五”期间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绿色环保印刷是印刷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环境保护是事关人类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成为印刷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提高印刷工业的绿色环保水平,环境保护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启动了国家环保印刷标准的制定工作,并签署了《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绿色印刷行动方案,完善绿色印刷评价体系,在印刷企业中推广执行绿色印刷标准,优先开展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工作,并逐步向政府采购产品印刷、食品药品包装印刷等领域推广,同时加强对印刷企业实施绿色印刷的政策扶持,淘汰落后印刷工艺、技术和产能,推动印刷工业转型升级。

3.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印刷工业面临的迫切任务

近年来,随着内外部产业环境的变化,我国印刷工业的产业结构正面临深刻的调整:在产能分布上,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产品产能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在产品结构上,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以书报刊印刷为代表的出版物印刷增速放缓,在印刷工业中的比例将呈下滑趋势,而服务于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包装、商业、标签印刷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在印刷工业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印刷生产能力局部过剩的问题日渐突出,印刷企业利润率下滑明显,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企业数量众多,“小而散”为特征的我国印刷工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培育一批具备较强技术和规模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一大批“小、精、专、特”的特色印刷企业是我国印刷工业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措施与建议

(一)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印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综合利用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等政策手段,引导国内印刷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投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印刷装备技术研发,提高高档印刷机械国产化水平。

(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

印刷机械企业要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发展适用的多元投资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集中行业智力资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强化引导和监督,规范印刷装备出口市场

近年来,我国印刷装备制造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印刷机械及器材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部分国内企业自相残杀,通过价格战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份额。这既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又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并且容易激起国外的贸易保护情绪。最近几年,我国已经有部分印刷机械及器材相关产品受到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十二五”期间,要通过政策引导,法规约束和行业自律,规范印刷装备出口市场,避免国际贸易纠纷。

四、结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中国印刷机械行业得“十二五”发展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印刷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实现建设世界印刷强国的目标具有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研究报告得出了企业IT发展十大特点与趋势(如表2):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坚持“情景为王”,技术与业务融合,驾驭混合IT环境,挖掘数字潜力,赋权于员工,重视数据分析,打造敏捷企业,关注新技术,重视安全与风险管理。

何悠毅向记者对比展示了在这十方面,卓越绩效企业与中国大陆受访企业的不同表现。该调研项目定义的卓越绩效企业是通过对设定的68个核心绩效指标采用可靠性积分方法计算评估得出,此次调查共从202家企业中评估得出13家卓越绩效企业。“总体来看,卓越绩效企业更重视IT,更积极地投资、采用新技术,充分采纳混合云,更多赋权于员工推动数字化,将IT与业务更好地融合。而受访的中国企业则更关注削减成本和流程优化,还没有充分应用混合云,没有积极地推进移动化、数字化,IT还没有与业务深度融合成为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所在。”何悠毅说。

这种结论的得出与该研究报告的调研对象有较大的相关关系。据记者分析了解,此次受访的17家中国大陆企业是埃森哲的客户,是能源、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并没有包括势头强劲的大型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