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第1篇

面对拉拉杂杂的养生理念以及比较混乱的养生市场状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首批高级健康管理师王宇提出应该注重“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的“三因养生”理念。

王宇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养生养老问题。据王教授介绍,我国素有养生的优良传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养生保健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养生”的说法。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者可以长寿百岁。

那么,为什么提倡“因时养生”?什么是“因时养生”呢?

四时养生,遵守规律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来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比如,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为主。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再比如,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这就需要“春捂”。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秋天宜“冻”。“春捂秋冻”的道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里也要提醒,秋冻不宜过度,有些体弱有病者也不宜秋冻。

从现代医学化验的人体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节中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风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可见四时和天气对人体影响之大。中医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经络脏腑的穴位也不同。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主要是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第2篇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第3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宏柱教授,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针灸推拿学院院长、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气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现兼职中国气功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职业技能专家鉴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康复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康复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为我国著名运动养生专家。作为针灸推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以“针灸、推拿疗法防治脊柱和脊柱相关性疾病”和“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为研究方向,主持了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因而在全国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术领域,具有着领先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数十年,博览群书,依据《内经》等著作的有关论述,在不断的运动养生研究实践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柔筋养精”的学术思想,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原则,在临床“治未病”、已病防变、愈后防复方面有重要意义。

1金宏柱教授的“柔筋养精”学术思想

1.1筋、精《内经》认为筋与脉、肉、皮、骨共为五体,为肝脏所主、气血所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广义的“筋”,是指除人体骨关节之外的一切软组织;狭义的“筋”,则是指人体的肌腱和韧带。筋具有连属关节,联络形体,主司运动等功能。“经筋”是中医经络学说十二正经系统的附属结构。《灵枢•经筋》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和结聚的系统模式及其临床常见病症表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将十二经筋的内容收录入其第二卷冠名以“筋络”。无论“经筋”、“筋经”或“筋络”都提示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分布干支结合而成的网络性筋系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称精气。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藏之于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物质,藏之于肾,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阐述了精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藏之于肾的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1.2柔筋养精金教授认为,保藏人体的精气,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补充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损耗的精气,是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重要方法。而人体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各脏腑发挥正常功能,是产生和保藏人体的精气的重要途径。因此,后汉名医华佗推崇运动时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譬犹户枢不朽耳,”金宏柱教授也强调,人体的运动是“柔筋”的运动,是在个体适宜的范围内进行的适量运动,不及达不到运动的目的,太过又会造成机体损害。金教授指出,“柔筋”运动,可以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而藏之于肾的“后天之精”即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柔筋”运动还可以加强各脏腑生理活动,促进其化生脏腑之精气,脏腑之精气经代谢剩余的部分可藏之于肾,成为后天之精气。因此,“柔筋”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精气的化生,具有“养精”的作用。人体精气得到了充养,就可以达到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目的。

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

2.1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观

2.1.1提倡运动养生尤重“适量运动”金宏柱教授提倡运动养生,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坚持运动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长寿命的最好方法。通过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加强人体的机体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抗病能力,而达到保证健康的目的。并十分推崇我国唐代名医,记载中寿至102岁、被称之为“药王”的长寿老人孙思邈之观点———“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生”等。在提倡运动养生的同时,金教授尤其指出应当“适量运动”,正如后汉名医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若运动量过大反而会消耗人体正气,削弱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产生多方面的疾病。

2.1.2“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金教授指出运动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疾病,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使自己随时都处在一个健康强壮的生命状态,即“生身以养寿为先,养寿以祛病为急”。非常推崇《内经》“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以药治,辟犹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在金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非常明确,首当其冲就有一套《强壮养生方》,这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

2.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实践

2.2.1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金教授在多年的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指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就是以中医理论知识为基础,与符合人体生理、病理要求的形体动作所组合,起到保健及治疗作用的一种运动方式。这个处方,既不用什么复杂的药物配伍,也不是采用什么特殊的补品组成,而是像中药处方一样,可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人体经络腧穴,加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切合的运动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组合锻炼,从而达到保健、治疗或者预防疾病的效果。

2.2.2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理论基础、实践形式和实践操作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例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六节摩转脘腹,操作方法是:双掌相叠,沿着肚脐,从左向右,从小到大地画圈摩动72次然后再从右向左,从大到小摩动72次。这节动作主要是在腹部进行抚摩,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濡养五脏六腑,使其能正常发挥功能,又充养先天之精气,使其不断得到补充,因此,脾胃的功能强健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体健康的状况和疾病的预后,自古以来受到广大医家的重视。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本节操作,以脘腹为重点,运用摩转手法,可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有利于化生气血,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他各节动作,亦均有相应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可以看出,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实践形式是中医的导引吐纳。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在每一节动作的设计上,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即要符合中医传统的导引、吐纳操作规范。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一节开阔胸怀,动作缓慢舒展,尽可能拉伸肢体关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缓慢均匀,符合呼吸和运动的规律。部分功法对呼吸的次数还做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医导引、吐纳的精髓。实践操作中又充分运用人体的经络腧穴。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广泛应用了人体的经络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的通道,而腧穴又是气血输注的部位,《黄帝内经》中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因此,在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大量应用人体的经络腧穴,运用一定的动作或手法对经络腧穴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整人体虚实,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搓擦玉柱对人迎穴、风池穴的刺激,舒解气会对膻中穴的推按等,都是这一指导原则的体现。

2.2.3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金教授在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逐渐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其中的《强壮养生方》,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分脏论养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基础,把所有的疾病都概括在人体心、肝、脾、肺、肾这“五藏病”的范畴内,然后分别针对不同病证,配以五套不同的五藏运动保健方,主要包括《宁心安神方》、《疏肝理气方》、《健脾益胃方》、《理气宣肺方》、《固肾强腰方》,分别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藏的功能。因病施调是指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再根据适合进行运动养生的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比如失眠、胃痛、腹泻、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低下等,开具分别的、专门针对具体病证的“运动保健处方”。

3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功法择要

3.1《强壮养生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开阔胸怀、②鸣震天鼓、③搓擦玉柱、④舒解气会、⑤赤龙搅海、⑥摩转脘腹、⑦揉按三里、⑧振奋命门、⑨扭转乾坤、⑩周天调息。

3.2《宁心安神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平心静气、②开阔胸怀、③点按三穴、④捏拿心经、⑤赤龙搅海、⑥心心相印、⑦捞海观天、⑧交通心肾、⑨搓掌浴面、⑩养心呵气。

3.3《疏肝理气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马步云手、③转体推山、④通达三焦、⑤揉按支沟、⑥顶天立地、⑦湖心划船、⑧一箭双雕、⑨甩手逍遥、⑩瞪目嘘气。

3.4《健脾益胃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周天调息、②得天独厚、③倒拉九牛、④推荡胃腑、⑤揉按三里、⑥点按曲池、⑦饿虎扑食、⑧添粮补仓、⑨摩转脘腹、⑩换掌呼气。

3.5《理气宣肺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白鹤亮翅、③宣开肺门、④摩转脘腹、⑤开阔胸怀、⑥马步冲拳、⑦大鹏展翅、⑧疏表健肺、⑨承前启后、⑩撑掌发声。

3.6《固肾强腰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饮水思源、③平步青云、④筑堤晃海、⑤霸王举鼎、⑥增精壮髄、⑦洗耳恭听、⑧罗汉伏虎、⑨绝顶聪明、⑩吹气固肾。

4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中“柔筋养精”学术思想的体现

4.1“柔筋”是金氏运动养生的主要途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是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包括《强壮养生方》及五藏运动保健方等共六套基础保健方中,共有60式,其中不重复的有基本式53式。在这些基本式中,除点穴或叩震孔窍12式外,直接属于“柔筋”的有41式,例如:开阔胸怀:双手缓缓从体前平抬,掌心向下,边吸气边上升至与肩平,然后拧腕变为掌心相对,更加深呼吸分向体侧,饱满吸气过程中,胸向前挺出后,再边呼气边按原动作路线返回,一吸一呼为一次。扭转乾坤:弯腰、双手下垂,然后以腰为轴,自然挥动双手臂从左到右,从下向上,仰面转动时,双臂再由上向下继续重复数次后,再换方向重复动作。在点穴或叩震孔窍的12式中强调要有特殊,实际上起到了“柔筋”作用的有6式(舒解气会、揉按三里、点按三穴、捏拿心经、点按曲池、宣开肺门),例如:点按三穴:双手臂先从体侧上抬平肩,拧腕翻掌,变掌心向下为向前。然后,先屈右臂到胸,右食中指点按在左极泉穴上做按揉,同时左指中冲穴配合点按劳宫穴,数次后换方向,即左手臂屈曲,食中指点按右极泉穴,右手臂伸直,做中冲、劳宫两穴的点按,也做数次。如此反复,共做数个来回。点按曲池:自然站立,双脚同肩宽。双手交叉抱肘,左、右食中指各点按在对侧的曲池穴上,双手指边做点按,边随着双腿屈曲下蹲、直立动作,肘部平抬胸前起落,此为一次。做数次。其中很显然,筋是主要的作用部位。而“柔”是对“筋”的特殊刺激。以针灸理论为基础,以人体经络腧穴系统为主要刺激部位的疗法都有较广泛的功能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即以补为主的方法,以泻为主的方法,以通为主的方法,以调为主的方法,补、泻、通、调兼用类方法。“柔筋”法,根据其特点,补、泻、通、调兼具。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的“柔筋”法,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有氧运动是指机体在从事的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可以舒缓压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体质,增进自身免疫功能。黄碧燕等用BRB阵列工具和KEGG搜索的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挖掘,试图阐释有氧运动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分子机制。结果提示有氧运动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的完整性,对抗衰老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加速体内脂类物质有氧代谢,对减肥或控制体质量有较好影响。

4.2“养精”是金氏运动养生的主要目的“柔筋”的中医养生运动处方,属于有氧运动,又不同于泛泛的体育运动,而是有针对性的对机体整体功能及五脏精气进行调养。例如“扭转乾坤”功法的制定及锻炼目的,金教授认为脊柱在人体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核心作用是“生髓充脑”,一旦脊柱正常生理功能改变,就会压迫和刺激周围神经而影响人体的主要的外在运动和内脏生理功能,也就是引发各种疾病,时刻的保持脊柱的健康,可以说是保持人体强壮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扭转乾坤”功法的锻炼可以很好的锻炼脊柱,强壮祛疾。例如“通达三焦”功法,在疏肝理气方中十分重要,这节动作的注意事项是:动作和缓协调,尤其注意各节的手腕翻转拧动,更重要的是,落掌斜擦胁肋落下,这是因为中医所说,“胁肋乃肝胆经略之地”,而手掌上升、起落这些姿势,充分伸展了经脉,振奋了三焦区域的同时,由于经气的涌动,就会刺激到这些大的经穴,这样可最大限度的疏理了肝气,增加肝脏的疏泄功能。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第4篇

中医系统思维方法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的。中医药院校要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就应在中医教学改革中重视中医系统思维方法的培养,使中医院校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都养成用中医系统思维方法去分析、处理疾病的习惯。目前中医院校成人继续教育课程设制缺乏中医特色,是全日制人才培训计划的压缩版,缺乏继续教育的特色,不符合中医药教育的培养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是很合理,较难担当起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根据我们的调研及研究,认为中医成人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现在成人继续教育中非医学课程所占学时数过多。我们对一些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中医学成人本科生培养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平均中医类课时仅占32.86%,西医课时则占37.12%,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30.02%。很多成人教学计划中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多数列为选修课。此外,现在的中医院校将中医、中药、针灸等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中医成人学员对针灸、按摩等非药物疗法不精通,不会辨识中草药、饮片,不能在临床上灵活辨证遣方用药。不能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不能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治疗中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成人中医教育中,课程设置要按照中医学的特点进行课程编排,对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联系要给予足够重视,要注重对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缩短教学时间,有效地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不能人为地将理论与临床分割,要加大中医基本理论课的学时,重视经典课程的教学,并将中医基本理论与中医临床课程打通,从理论教学开始边学习边临床,加大中医学教学课时,适当减少非医学课程学时。我们在调研中很多学员提出取消成人中医教育英语课的教学,减少计算机等非医学课学时。因为中医成人教育学员大多数来自于基层,工作中很少能用到英语,计算机基层最多是文档的处理及系统的应用操作,编程等较复杂的问题在基层根本接触不到,学而不用很快就会遗忘,用去了成人本来就不多的宝贵时间,并且没有多大提高,还影响了医学课程的学习。

2.加强四大经典课程学习

保证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理论中汲取精华。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对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打好中医学学习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三者作为学习完中医理论经典后的提高课程,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其理论主要来自临床治疗效应的反证,建立了外感、内伤杂病和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解放前,中医教学大多是师带徒的形式,学生可跟一师或多师,从学习初期就一边诵读经典,一边跟着师傅出诊,能直接的观察到运用经典理论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对经典的理解会更深,长时间临床,自己就能举一反三,随心应手,终身难忘。现在中医院校成人教育中不重视中医经典课程诵读学习。学生也普遍认为教科书理论与实际临床脱节较为严重,经典考核不注重临床应用,教材也有一定的缺陷,教学倾向于应试教育等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把经典课做为临床课为学生进行教学,加大学生对经典的背诵数量,并做为考核的重点内容,会在中医教学上对学生临床技术提高产生较大影响。纵观历代中医名家,他们不仅有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技,而且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中医教学改革中应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中国传统文化,为阅读、理解中医古籍和经典打好基础。

3.加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

中医学是自然、人文科学的统一体,其理论基础更具人文特点,中医学的产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深刻影响。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漫长地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体现了中国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认识。如通过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三大原理向医学的渗透,把人放在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中进行认识,形成了以“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中医学思维方法。名医秦伯未曾说:“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学好中医需要有古汉语基础和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缺乏这种文化背景,很难掌握中医学术的精髓,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同时受到理科课程的培训,已形成了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与习惯。参加成人学习以后,又将较多的时间用在学非医学课程上,难免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排斥心理。

4.结语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范文第5篇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辨证论治为方法,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内科学》中也大量引用了《内经》的原文,如何利用《内经》理论,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意义

 

1熟读经典是名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是《思考中医》中的一段话。事实上,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刘完素、李杲、朱丹溪、张介宾、叶天士、张锡纯等无不如此。我们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内经》等经典理论的重要性。

 

2《内经》是中医内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根基

 

《内经》的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运气学说等内容,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其中,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涉及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内容,所以说,突出《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内经》指导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

 

《内经》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了诊法学说、病证学说、治疗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等内容,只要熟读内经条文,在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症,头脑中就能想起相关的理论学说,犹如在夜行中找到了指路明灯,明确了诊断、辨证、治疗的方向,往往灵机一动,遣方用药,效如桴鼓。

 

二、具体运用

 

1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

 

很多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如呕吐的病因,《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说明寒热皆可引起呕吐,且有呕酸、呕苦之别。

 

2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

 

《内经》对内科疾病症状的描述较丰富,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如对消渴的描述,《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刺热》对“肾热病”的症状描述为“先腰痛,口酸,苦渴,数饮,身热。”有关黄疸病证的论述也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并且明确指出“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

 

3指导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首先望诊,《素问·举痛论》:“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有鹅羽,不欲如盐……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告诉学生望色要注意一要有光泽,二不要浮露。再讲闻诊,《素问·宣明五气》:“五气为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这一段除“恐”字以外都是闻诊,而且反映五脏的病变。然后是问诊。《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说明古人也不能仅靠切脉就能断病,告诉学生问诊的重要性。最后是切诊,《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诊法常以平旦。”这是说脉诊的重要和时间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说明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4指导疾病的治疗

 

《内经》虽然只记载了13个方,但却更多在病机、治法等方面给我们治病的启发。以《中医内科学》第六章第三节自汗、盗汗为例,自汗有一种证型为肺卫不固证,临床表现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营卫不和。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此处可以结合《内经》理解,以一汗出偏沮案为例。刘某,女,35岁,患者左侧半身自汗,而右侧半身无汗,遇天冷时自汗益甚,伴一身畏寒,其出汗的手足明显厥冷,半身及左肢明显麻木。病已三年不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出汗是发生偏枯的先兆。《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说明营卫不调是半身汗出麻木的原因,故选方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温卫阳。药证相符,患者用此方后得以治愈。

 

三、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结果反复修改而成。共有9个项目,涉及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3个维度。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前用相同的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952%。回收结果显示,883%的学生反映结合《内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81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717%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适应医生工作角色;833%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对中医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反思

 

1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内经》理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热情,提高了自学能力。在经典案例分析中引入《内经》理论讨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显著地缩短了学生临床工作适应期。

 

2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结合《内经》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此,教师授课前不仅要熟背《内经》等经典著作重点条文,还要经常临床实践,做到引经据典,融会贯通,结合病例,条分缕析。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反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经典条文深入浅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