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养护管理模式;措施

1.农村河道的现状

农村河道是农村行洪排涝、灌溉供水、农田排水的主要通道,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河道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和功能退化问题。大力加强农村河道整治,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下面就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

1.1水域面积逐年减少

在旧村改造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美丽乡村缺少“水”的灵气,严重的还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1.2水环境逐年变差

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缩等现象,加之农田生产、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的影响,使农村河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态退化、水环境变差,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1.3管理薄弱,管护责任划分不清

农村河道分布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1.4专业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单一

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而县内相关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的机构和人才相对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

1.5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广村稀,加之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要改善,用于农村河道整治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些村仅有的一点资金,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无力顾及河道的管理,很难在水景观、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2.相关整治措施

2.1建立机制,有序开展农村河道整治

农村河道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央和地方,涉及多个部门,应建立机制,实现上下互动、齐抓共建。建议水利部牵头尽快拟订关于加强农村河道整治的政策性文件,明确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省级水利部门牵头拟订地方指导性意见,制定法规规范,发挥行业主管和指导职责。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做好农村河道整治的统筹和监督管理工作。

2.2整合资金,建立农村河道整治投入渠道

农村河道整治是公益性事业,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加以解决。建议近期利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环境专项整治等各类资金渠道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并以水利相关规划为龙头,整合涉水涉农资金,促进多部门资金统筹使用,确保发挥最大效益。各省利用上述资金渠道,抓紧在本省范围内建立农村河道专项整治资金,推动工作迅速开展并积累经验。中远期推动国家设立农村河道整治专项资金。在进行财政投入补贴时,应注意针对各地区之间财力上的不平衡,出台差别化补助政策,使每个地区大体能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实现治理工作的平衡。补助投入应与评价考核结果挂钩,保证河道整治的成效和质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增加农村河道整治投入。

2.3强化监管,维护农村河道水事秩序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大农村河道执法监督力度。首先,完善县乡两级河道监管机构,设立河道监管员。其次,建立健全农村河道监测体系,加强河道型饮用水水源地、人口稠密地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河道监测。再次,健全河道巡查制度,建立水利、公安、环保、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农村河道违规取水、随意占用河道水域岸线、河道采砂、河道生态资源滥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执法、处罚力度,维护良好的农村河道秩序。

2.4突出养护,保障农村河道整治长期发挥效益

建立健全以市、县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明确养护定额,落实养护经费;同时发挥受益群众和社会积极性,拓宽管护经费渠道。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专业化管理和自主化管理相结合,合理确定农村河道养护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河道养护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实现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

3.农村河道养护管理模式

农村河道日常管理长期以来是我国河道管理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只是第一步,治理好的河道如果疏于保护和管理,仍会出现大的反复,甚至很快再次恶化。创新农村河道管理模式,实现农村河道常态化管理和长效养护,将是今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地区化差异,农村河道养护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专业化管理模式和自主管理模式。

第一,专业化管理模式。即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专职的队伍和人员负责农村河道养护。有以下两种形式:事业化管理、市场化管理。事业化管理,即以镇为单位成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村河道管理服务机构,结合道路或绿化养护一起实施农村河道管理,维护水面长年保洁;设立守护管理员定期清洁河道漂浮物,巡查河道,义务讲解,并行使部分监督职能。市场化管理,类似城市小区物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公开招标选择外部专业化管护公司,组建相应的专业河道管护队伍,明确由其对一条河或者一片连通的水系进行管理,保证河道得到适时、有效的管理。制定严格的付费标准,根据其管护成果相应付费。

第二,自主管理模式。即由村集体和村民自主管理。形式比较多样,大致可分为集中管护和分散管护两类。集中管护,即由村集体自己成立保洁队伍,结合增加就业岗位,从村民内部中选择人员组建农村保洁队伍,配备保洁船等设备,并有相应的管理、考核、薪酬制度,实现农村河道管理养护正常化、规范化,因此这种形式也带有专业化管理的色彩。分散管护,即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由村民个人进行管护,比如转让水面滩面经营开发权,“以水养岸”和“以岸养岸”,由承包村民负责管理;再比如制定规范,完善乡规民约,实施村民门前“三包”管理;还有的地方创新出老党员领养河道的形式,即聘请离退休党员担当义务监督员,每天在河道边开展巡查。

具体选择哪种养护模式,应视农村的实际经济条件而定。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由乡镇集体出资为主,并结合市、县补助,通过市场招标引进或组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也可以成立事业化的农村河道管理服务机构。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灵活地通过水面滩面经营开发、划分党员责任区、村民门前“三包”等方式做好力所能及的一些管护工作,并合理运用好财政补助的经费资金,辅以专业保洁,一样可以达到保持农村河道整治成效的目的。

但从长远看,农村河道管护应当是专业化管理和自主化管理相结合,选择“专业保洁、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才可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管理更为灵活,也更加规范化。应进一步加强试点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几种易管理、效果好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范文第2篇

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现将工作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建议报告如下:

一、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以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为根本,以促进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农村生产、消费,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一是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宗旨,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工程狠抓落实。农村交通道路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乡、村互通的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大对上争取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和整体环境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截至2019年末全镇13个行政村屯通新建村路工程38公里,农村道路硬化32公里,升级改造工程22公里,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投资300万元,完成长春屯村、椽子沟村“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村屯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三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镇、村两级农村道路管理养护机制,明确管护职责和任务,并配齐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拓宽培筑路肩,完善农村公路的桥涵、水沟、挡墙、边坡等配套基础设施,重要路段设立导向、警示等交通标识,保证行车安全。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治理,严禁在公路上挖沟通水,影响公路通行。加强农村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700余盏,栽种绿化树4万余株,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粪堆、垃圾堆和非公路标志,保持路面常年整洁、无杂物,共清理路边垃圾820余吨,出动2700多人次、车辆838台次,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二)农村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维,加强退耕还林宣传,完成春季造林10,149亩,迹地更新1,056亩。配合县林业部门整治林业用地种参种药违法行为,有效遏制毁林开荒种地、种药势头。实施封山育林和整治林业用地违法种参种药行为等重点工程建设。二是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全镇河库生态系统显著改善。三是按照“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以“三清一改”、“八乱”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治理行动。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引领。因势利导,深入挖掘各村特点,精心培育示范样板,如:椽子沟村完成硬化进村主干道13公里,村内巷道10公里;完成改水率100%;改厕40户,新修排水沟渠10公里,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抓联动,上下齐心促提升。推行每个班子成员都对自己所包的行政村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驻村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指定村书记是本村环境整治第一责任人,每个建设点都推选5-7人组成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目前全镇共投入20余万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吨,清理村内边沟30余公里,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进一步强化了保洁员队伍建设。继续实行村级聘请,镇清洁办暗访打分等方式考核保洁员,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员全天候上岗。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我镇完成改厕300余户,2019年改室内水冲式厕所75户。同时我镇将加大户厕改造力度,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努力实现2020年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目标。

(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化便民服务窗口布局,根据各单位职能职责,对办事服务窗口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将经管土地确权办证、林业林权办证、村建、卫计等群众关注的共性业务单位调整到便民服务大厅一起办公,实施“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办事群众到处跑、多头问的现象。及时更新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指南,按照上级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印发镇便民服务窗口办事指南,对审批事项、法律依据、所需资料、办理流程、办结时限、投诉电话等进行逐一明确,并按照能减则减、能省则省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工作不在状态、服务态度差、中梗阻、刁难办事群众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加大了政府投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投资3800万元,完成英额河上游河提防护工程建设;投资130万元完成11项农村自来水工程;投资150万元新建扶贫解困自来水井5眼;投资3.2万元,完成转湘湖水库输水洞维修工程;维修养护英额门村欢喜岭塘坝;完成长春屯村河道治理顺笼等水利改造工程。

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通过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全镇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引排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五)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生态农业、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高标准农田规模不断扩大,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投入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完成了大林子和椽子沟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完成转湘湖、大林子、长春屯、新民屯、英额门、孤山子、湾龙背、柳木桥8个村的千亿斤粮食项目。共治理河道修河堤13公里,砌防护墙8000延长米,修田间作业路20公里,修防渗渠5000延长米,改良土壤1万亩,配套各种喷灌200多台套,打抗旱井14眼。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玉米产量每亩从750公斤提高到850公斤、龙胆草每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3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大型农机具120台套,中药材生产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处较高水平。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增强。推动中药材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农业+旅游+康养+中医药”的深入融合。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全镇2019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500亩,新发展中药材16000亩,药材累计在地面积达到35000亩,年产各种药材8000多吨,实现产值1,5亿元,中药材一项人均收入达8500元。引进安徽亳州群康药业中药材深加工项目,新上切片、切段等加工生产设备,进一步拉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扩大药农收入。继续加强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2018年我镇7个村按要求达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上任务。椽子沟村龙盛公司不断丰富加工品种,2019年加工中药材130多吨,实现利润10万元;新民屯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新引进肉牛120头,出售肉牛30头,现存栏90头,新建蔬菜大棚10座, 2019年新民屯村村集体分红收益达17.5万元,真正做到了村集体自力更生、自己自足。大林子、崔庄子村,围绕中药材主导产业,筹建中药材初加工厂,目前,两村已加工各类中药材100余吨。长春屯村新发展繁育牛项目,目前存栏10头。湾龙背村建设绒山羊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养殖户+农户方式发展绒山羊产业。英额门村建设1500㎡厂房,对外出租,年租金8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大林子村等药材加工厂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孤山子村改建一处标准化养牛小区,规范粪污处理和改善青贮设施建设,繁育黄牛35头。大石沟村投资120万元建设3000㎡药材加工厂一座。丁家街村投资180万元,建设7000㎡药材加工厂一座。孤山子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新发展肉牛35头。柳木桥村新建豆油坊,预计年生产豆油2万斤。2020年末力争全镇12个村完成壮大集体经济5万元目标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品质,解决药农晾晒中药材难题,镇政府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药材初加工厂5家,有效解决中药材晾晒问题,中药材质量明显提升,龙胆草价格每公斤从30元增加到60元以上。2020年我们在原供销社院内建设药材市场,引入住中药材经销商户13家,每天销售额达到10万元,进一步促进了我镇中药材产品流通。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虽然我镇的道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标准不高低,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镇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修建时间长,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水库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镇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

3、社会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图书室、文化室建设不够完善等。二是全镇13个村委会中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少,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由于居住比较分散,校车数量不足。四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设施不达标需要改造,农村卫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4、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5、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市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前期拆迁站资金的投入量较大,基层财政压力较大,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二是农业建设项目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确定,部分村由于享受过小部分政策,不能再申报如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等项目,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发展。

三、意见建议及措施

1、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为加强协调指导工作,我镇已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此项工作更需要县直个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加强重视,彼此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各项资源形成合力。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建议必须加强协调指导,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统筹安排各类基建项目、集中使用各种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发挥综合效应的目的,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2、进一步完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就尤为重要。建设规划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建议各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重点针对当前河道的污染和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河道管理优化资源的配置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河道管理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对策

河道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大,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影响大的典型违章案件,使执法查处违章案件形成声势;审批管理涉河建筑形成气候,使涉河建设的规划管理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

1 河道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对河流水环境的破坏加剧,河道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1 河道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国家相关法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的设置,使大小河流长期处于几个部门的共同管理,形成职能交叉、配合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管理格局,体现在城区主河道、偏远地区的小支流上超标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生态,人为损坏堤岸、河道景观设施,点燃河道荒草圈地种菜,攀折河边绿化带花木等等,有禁无止。尽管《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都有明文规定,但类似事件还是接连发生,难以根除。究其原因,都是管理不统一,管理责任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措施衔接不上,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制约依法管理河道。

1.2 环保意识不强河道生态污染严重。部分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使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诱发各种疾病。

1.3 城镇化建设冲击河道依法管理。各地政府为解决城镇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改造升级所需土地,争先向河道开战,非法侵占河道滩地、水域、护岸地、护堤地等。且建设标准不高,降低了城镇防洪能力,违犯了涉河工程项目审批监管法规程序,对依法管理河道产生冲击。

1.4 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近几年,一些地区不考虑损毁土地地理条件,也不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借用国家土地复垦政策和资金,违法自然规律围河造田,实施移民搬迁,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向河道内延伸,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河流沼泽化进程加快,地表径流调蓄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河地区部分村组,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河支流滩地大面积围垦,扩大村组耕地面积,修建村民住宅。汛期一场洪水使新修的水泥路垮塌,新建的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围垦的土地布满了砂石。

2 河道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河道长效管理是指在整治河道的同时,根据“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按照“整治一条河道,管理一条河道”的指导思想,以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保证,实现河道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科学化,确保河道工程设施完好,河道工程长期安全运行,以持续充分发挥其效益。针对目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河道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性、服务性特征明显。因此,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把河道管理工作与文明小区、文明村镇的建设相结合,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推行护河公约,进一步扩大市民参与度,让社会了解河道管理工作,认同河道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在河道管理队伍中要引进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对河道应急管理的能力。

2.2 专业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河道维修养护遵循“经常养护、及时修理、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将河道维修养护分为工程性养护(包括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护岸、挡墙、河床、道路、排水设施养护,以及河道保洁、绿化、景观等附属设施的养护) 和非工程性养护(包括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养护措施开展的水体人工增氧和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两方面。将河道工程管理和养护的机构、人员、经费分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河道工程的维修养护任务推向市场,将维修养护单位由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企业性质,维修养护任务的分配由指定转变为招标确定,维修养护形式由分散化转变为专业化、社会化。

2.3 坚持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首先,转变管理手段,制定管理方案,落实管理措施,在改善河道生态上下功夫,综合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除污技术,恢复和建设由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组成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构建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服务;其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河道整治与管理理念的同时,联合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大对河道整治、管理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支持河道整治与管理工作;再次,体制创新,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与配合,实现河道管理职能统一,杜绝“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现象,提高河道管理效能。运行机制创新,实现“管护分离”,使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管理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作为,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要将其当做重点工作去抓,使河道发挥其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借中央文精神的东风,广泛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和专项经费,增加人员编制,为加强河道管理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范文第4篇

浙江中小企业众多,曾有“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工业发展方式,这些家庭作坊式的中小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污染问题。而这些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却常因地理区位、历史遗留等原因被人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环保部门着重排查的还是工业园区等高污企业集中的区域,而农村工业分散、分布范围广等特点都不利于环保排查。相关环保专家则认为,农村频频曝出工业污染事件的根源是“政府不作为”,最核心的治理方案也要从政府监管下手。

强酸、重金属超标污水长期直排酿出“黄河”

近一年来,浙江省农村工业污染的投诉较往年多了许多。最近的一次投诉来自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长安村,据村民反应,该村的一条河道因长期被企业直排进强酸、重金属超标污水,变成了一条有毒“黄河”。

记者在探访长安村时发现,这条“毒河”的周围便是村民住宅区,村民、企业均“傍河而生”。

对此,长安村村委会主任赵建平说,该河的污染是沿河的5家企业排污造成的,属于铁离子超标。“环保部门始终查不出污染者是谁。”

针对污染顽疾,赵建平也曾向闻堰镇建议整治措施。“这条河道的治理方案分别是集污纳管、关停或拆迁。但就目前来看,这三种方式的可操作性都不大。”

“相对来说,关停一家农村企业很难,其中涉及民工安置、赔偿等问题,镇政府要有能力承担。”赵建平表示。

赵建平说,凭借他多年的地方工作经验,这种零散分布于农村的工业污染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一个共性问题。

“近年来,农村企业的环保意识也在慢慢建立,它们大多都补齐了环评手续,并置办了一套自己的环保设备。”赵建平表示,但是,企业究竟有没有使用这套设备,或有没有按照规定使用,这就是个问题了。

农村工业污染的管制成难题

正如赵建平所言,长安村面临的农村工业污染管制、治理问题并不是个例。

日前,发生在温州市乐清北白象镇一小学的“流鼻血事件”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工业污染的可怕。据媒体报道称,官方认定该事故是学校周边工厂排放含有害物质气体所致。

无独有偶,萧山长安村也被癌症乌云笼罩着。记者查阅资料显示,早于2011年,长安村便因化工企业常年排放“毒气”,致其空气重污,据媒体报道称,当年该村有10位村民因空气污染患上癌症。

然而,杭州市萧山区坞里村、绍兴三江村、绍兴新二村等地,近几年因工业污染,被媒体盖上“癌症村”的帽子。

不仅如此,仅2013年,浙江省就频频被曝农村工业污染事件。

3月22日,平湖市一个村庄被曝空气污染严重。据媒体报道称,经调查,该异味主要来自距离该村不远的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

4月16日,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朝阳村被曝出一条受污严重的“牛奶溪”,据官方介绍,该污染主要来自附近的工业企业。

4月18日,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的万兴桥河,受喷水织机污水直排影响的整条河道污染严重,无法灌溉农作物。

农村工业污染的治理如今已迫在眉睫。有多年环保工作经验的萧山区环保局副局长朱海斌告诉记者,高污企业被统一规划进入工业园区,拥有良好的监管机制及完善的环保配套设施。“而对于一些零散分布在农村、未被纳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其治理的根本方法是搬迁企业,但这需要逐步完成,耗时很长。”

“事实上,环保部门在排查工业污染时,着重点还是在工业园区等高污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朱海斌表示,相对来说,农村工业分布范围广、企业分散等特点都不利于环保排查。

专家称政府完善监管是治污根本

监管困难、环保力量薄弱……浙江省农村工业污染的治理屡陷重围,而如何根治也成为不少环保专家共同探讨的话题。

“农村工业污染的监管相对薄弱,甚至存在盲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表示,很多时候,政府的主导角色是经济发展者,却并非一个合格的环境监管者。

针对农村工业污染产生的原因,贺雪峰认为,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早年间,浙江的国有、集体、私营等企业纷纷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那时,人们大多都没有考虑过环境污染的问题。”

贺雪峰说,目前与农村环保相关的环保、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都在城市,农村还没有这样的监管机构常驻,很难对这些工业园区或者工矿企业形成常态化的监管。

而针对农村工业污染的监管问题,南京大学农村问题与环境问题研究专家张玉林则认为,农村工业污染的防治并不仅是在村里安置政府监管机构就可以解决的,这主要得看地方环保部门的治理态度。

张玉林表示,从根本上说,环保就是“小部分人发财致富”和“大环境”间的博弈,农村发展容易顾此失彼。

“在小县城、乡镇、农村,群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尚不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对一些偷排企业‘睁只眼闭只眼’。”张玉林称。

最后,张玉林总结道,农村工业污染的始作俑者就是“政府不作为”。其最核心的治理方案也要从政府监管下手,只有政府硬起手腕来,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环保专家纷纷将矛头指向政府。政府对治理又有何回应?

记者遂向杭州市环保局了解情况,据介绍,目前该局并未统计零散分布在农村的工业致污的相关数据,政府大多还是将关注力集中在工业园区的污染问题上。该局表示,一般情况下,杭州市各农村零散工业的污染还是由各个村镇自行处理。

记者从浙江省环保厅了解到,浙江一些农村工业企业的数量,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浙江省环保厅表示,农村工业较为隐蔽,具有一定流动性,执法和监管较为困难。所以,在农村工业的监管方面,社会监督和百姓举报也是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的重要渠道。

谈及农村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浙江省环保厅表示,浙江省于2011年启动了省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化工等六大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三个一批的基本思路,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并关停一批低小散企业。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 水土保持

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是水源涵养和集水的基本单元,是县域广大人民群众繁衍生息的栖息地、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载体,抚顺县是以小流域为地域特征的典型县域,全县流域面积有166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100%,提供了100%的耕地,提供了100%的矿山,居住着100%的村民,创造90%以上的经济总量。因此以生态立县,加速县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抚顺县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加速抚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抚顺县小流域概况

抚顺县地处长白山山脉的南西延缓部位,属多山丘陵地带。全境海拨150米以上,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以山地为基础,以贯穿本县的浑河河谷(及北部的柴河河谷)为骨架,以众多的山间沟谷为网络,形成山地、河床、沟谷交织的自然地貌。流域主要分布在浑河流域:其中包括百花河流域、社河流域、古城河流域、东州河流域;少部分分布在太子河流域:主要包括马圈子河流域和北沙河流域。抚顺县是旱涝灾害较频繁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790mm,年最大降雨量为1060mm,年最小降雨量为493mm,一年中雨量集中在6、7、8月三个月,尤以7、8两月最多,在400mm左右,这两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3%,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为158.8mm,占年降雨量的20.1%。常常引起河水暴涨暴落,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而无雨季节,由于山地多、雨水流失快,易发生旱情。近些年来,由于异常天气加剧,致使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而且呈现强度上升和范围扩大之势。2001年全年降雨量不到500毫米,造成全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农田近30%绝收。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特大洪灾给全境带来特大的洪涝灾害,30%的农田水毁, 1000间房屋倒塌,10万人次受灾,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而且更重要的是洪灾对坐落在境内,为辽宁省2000多万人口供水的大伙房水库造成直接威胁。

县域内小流域治理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0.36%。其特征以水蚀为主兼有少量重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在500~15000t/(km2.a)之间,沟壑密度为0.74公里/平方公里。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一是自然因素,夏季6~8月份集中的大强度降雨,对于植被稀少,土层较薄的缺少保护的区域极易发生溅蚀、冲刷、剥离而形成侵蚀沟,陡坡处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小面积的滑坡。二是人为因素,土地等资源相对短缺造成超限采伐、滥砍滥伐、过度放牧、超坡开荒及栽种人参、细辛等无计划开发索取山区资源;由于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不得当、对土地的保护管理不到位和掠夺式生产导致土壤板结、沙化、流失;各种矿点星罗棋布,单位和个人只注重生产建设项目的效益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产建设中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甚至牺牲生态环境搞建设,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日趋加重。

二、近年主要治理措施及成效

几年来全县抚顺县确立了一城两区三业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立县为统领,加强了县域内小流域的治理,本着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为重点,同时以改善农、林、牧业生产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县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从《水土保持法》颁布后到2011年,全县实施万亩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716845亩;完成3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80.5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均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40%,缓洪拦沙效益达60~80%,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治理区农民收入增加30%以上;全县累计完成河道整治28.65公里;建成集防洪、灌溉功能于一身的中小型水库、塘坝34座,总蓄水量45.13万立方米;修复小型水利灌溉工程约3处;建成县级预警系统,设立雨量站8个,水位站8_个,是基本覆盖全县8个乡镇,并形成信息网络化管理。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抚顺县小流域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防灾减灾能力总体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各个乡镇、不同部门、不同人群基于各自的视角,对维护小流域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尽相同,一些干部群众环保意识和“水患”意识不强,目光短浅,只看到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的一面,没看到山区特殊地形和降水量大容易成灾的潜在威胁,对过度利用资源和影响生态的行为缺少足够的警觉。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小流域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中,上下游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责权利不相统一的现象比较突出。

2.经济快速发展和流域治理矛盾进一步突出

矿山开采是抚顺县主导产业,铁矿石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流域内矿山星罗棋布,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开采、无序开采时有发生,给森林植被造成巨大破坏,加之发展经济给林业保护带来巨大压力,时有发生的乱砍滥伐和不科学的营林活动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林份结构破坏,森林载滞降水、滋养水源、蓄水功能减弱;山区经济作物大力推广,传统深翻耕作习惯难以改变,随着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超坡度开发山地种粮,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随着房地产业对建筑用沙的需求增加,使河道无序采挖、超负荷开采。另外工程建设、不合理建桥筑坝、不达标排放等致使河道淤积、河流改道、河水污染等等。这些追求短期或局部利益的行为影响了小流域的生命健康,减弱了小流域的生态防护能力。

3.投入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项目区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还较大,由于缺少资金,使今后治理水土流失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因此,急需增加专项工程和专项资金。

4.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

由于监督管护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边治理、边破坏情况依然存在,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还应受到充分重视。

5.农村产业化水平尚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此,在水土保持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6.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的力度亟待加强

目前,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还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影响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几点想法和建议

加强小流域治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它以水土保持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水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改善密切结合,使小流域达到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流域环境、经济快速发展。

1.坚持的主要原则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主要以人工措施、植物措施与生态环境自然修复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预防、监督、管护和水土保持替代产业为中心,采取投入少、效果好、效益大的治理措施。引入监督机制,治管结合,确保治理成果;有计划地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为发挥各类工程应有能力创造条件。

2.确定切实可行治理的目标

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经过3年治理,到2015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县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80%。流域内所有开发建设项目都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营造水保林,使县域内的植被覆盖率达到78.7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通过采取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措施对县域内水污染进行治理,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治理区废水、废弃物排放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县域内种植业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农耕地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对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果业,使治理区土地利用和生产结构趋于合理。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治理建设,使县域内实现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3.主要措施

3.1加强小流域综合规划。要认真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见,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县域内各小流域灾害特点、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合理制订县域小流域治理综合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

3.2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按照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积极向上争取专项,积极推进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毁工程修复建设等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同时要加强沟通协调与配合,整合各部门的项目与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长期效益。

3.3加大以水土流失的治理为重点,综合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生物措施主要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3.4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由于抚顺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应把加强山林防护和减少水土流失作为治理工作重点,致力于我们可操控的生态防护工作。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切实加强流域内山地、河道、道路、桥梁、农田、村庄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维护流域生命健康。对沿河沿路一重山实行生物保护,加强流域森林植被,特别是水源涵养林、阔叶林的保护;推进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的营建,严格控制天然林特别是天然阔叶林采伐,大力种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和营造围土护岸的防护林和乡、村风景林;继续开展清理整顿违规矿山开发,加速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建立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和水土保持监督力度。

3.5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道路、饮水、通讯、通电、燃料、改厨、改厕、改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搞好村镇和农户庭院的环境整治,清除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污染源。加强村民科技知识和环境卫生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全民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制定公共卫生乡规民约,适当安排卫生保洁等投入,努力营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农村小流域生活、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