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39-02
随着社会不断的变革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90后”大学生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主体对象,由于这一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外界的影响,在思想上也越来越复杂,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更多有思想并且有着正确价值观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目前职业教育不对称的问题,造成一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以至于人生价值观发生偏差,从而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此类现象,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寻求创新,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深刻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树立与时代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完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一、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
1.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本部落中,在本民族文化和心理上深受感染,造成他们民族意识强,民族认同感强烈,同时也造就了少数民族学生淳朴、直爽、热情的特点。他们平时喜欢运动、能歌善舞、情感外漏的性格特点,在校园内文艺和体育活动中表现突出。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相对封闭地区,思想比较闭塞视野不开阔,容易产生固执、主观、片面等问题,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差、做事不计后果、行为冲动等副作用。当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校园时,由于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与汉族学生在语言、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本民族的小圈子中,与其他民族学生不能很好的沟通交流。因此,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需要高职院校能站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重新审视原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方法,建立适应于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方法。
2.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点。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升学政策向少数民族倾斜,通过加分政策可以以很低的分数进入高职院校,由于语言障碍和接受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课堂上的讲解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意思,造成听不懂、不愿意学的思想,有的甚至想放弃学业。因此,新疆高职培养人才与其他省份高职教育目的不同,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降分层次的压力使他们内心自卑,情绪低落,入校后的思想波动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激励他们忘掉层次差别,正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业。
二、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缺少针对性。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均采用国家统一的教材,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忽略了少数民族的多文化性、多民族性和多信仰性等特点,不能很好的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导致一些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技能忽视思想教育,缺少长效管理机制。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学校片面理解技能型人才的定义,造成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培养,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也缺乏合力的管理长效机制。由于是在少数民族学生中间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都要根据少数民族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科学、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3.受社会风气影响,价值观发生偏差。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知上发生偏差,在新旧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的冲击下,他们一方面深受本民族传统观念的熏陶,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后,对自我价值观有了新的评判标准,这两种价值观在不断竞争和冲突中,在他们心理上就存在双重标准问题,这使他们处于两难的抉择困境。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拜金主义倾向,这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加强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需要在不断的总结和摸索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目前所处环境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在人文关怀、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改革和创新,理论结合实际寻求符合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1.结合新疆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目前新疆处于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之高职院校大学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能使发展经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呢?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十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着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另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制力较差、自卑心理严重的思想特点来说,落实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关心、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用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中。 2.结合新疆环境因材施教,主客体参与的实践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教育方法,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新疆现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光体现在课堂教育中,还体现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程学习等不同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的特点,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网站和报刊等方式,增加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学习的自觉性和亲和性,搭建丰富多彩的教育平台,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因材施教,避免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全程教育体系。由于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日常行为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为了能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传递到少数民族学生中,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渗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全程教育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联系,将专业课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能与少数民族学生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要求高职院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每名学生的日常行为、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约束和要求,使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与学生教育管理实现了有效的兼容和互补。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双语型”师资队伍。新疆高职院校要针对本学校少数民族数量设置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教师岗位,在加强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教师容易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情感和凝聚力,传承和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另外,高职院校要重视少数民族教师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辨别少数民族学生不同文化的思想行为模式,使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熟悉的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阂维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2005,(3).
[2]苏浩.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及途径的思考[J].教育科研,2014,(7).
[3]彭剑勇,杨护明.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现实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3,(12).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刘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科教导刊,2014,(5).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罗国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唐羽.“90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索[J].科教导刊,2014,(2).
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的争论却始至今日从未停止过。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其基础的,在欧洲和美国以外进行实地调查实际上就意味着只研究非欧音乐。欧美学者们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欧洲音乐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矛盾之所以产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学功能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关键词]全日制 工程硕士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41-02
一、前言
工程硕士教育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本文首先介绍本单位培养目标及学位项目案例,然后介绍我校特点及专业实践环节的现有问题,重点研究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法。通过专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总结本单位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借鉴的经验,研究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有效服务于后续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为国家特殊需求的人才项目培养高质量人才。
二、我校工程硕士生源特点及培养目标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高校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学校本科教育面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5%以上。本科学生的入学成绩分数差别较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1]由于我校工程硕士教育招生时间较晚,招生影响力小,本科生源又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这导致我校工程硕士生源有如下特征。
一是生源本科专业多元化。我校招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部分是从机械、电子专业转到计算机领域学习的,其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差别很大。二是学生本身素质区分度大。有的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强,有的学生理论能力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教学进度很难同步。
目前我校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为:1. 本领域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计算机技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领域培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迁移和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担负计算机应用工程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职业素质。2.在国家特殊需求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既要符合国家特殊的战略需求,又要符合国家和企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要能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应该注重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工程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市场竞争能力。[2]因此,根据我校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环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我校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同时“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强调“不参加企业实践或企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一)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
目前我校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企业有三种来源: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导师推荐的合作企业、学生自己联系的企业。通过比较三种模式的优缺点,我校目前实施方式以前两种企业为主。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管理和考核等体制明确到位,可接纳相对较多的学生,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导师指导。但实践实训基地的培养方向和实训内容相对固定,无法满足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需要,而且研发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到导师推荐的合作企业中实践,首先能够保证学生实践内容和导师研究方向保持一致,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学习内容直接过渡到实践内容中,时间成本小,而且导师对整个实践过程可以把控到位。但这种形式接纳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且导师很难保证每年都有和企业合作的项目,长效机制很难保证。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践,是目前本科学生实习采用的常用方式,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企业。但这种形式,实践内容无法保证专业贴合度,导师无法保证指导,很难达到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5]
(二)我校专业实践具体实施方式
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校采取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根据我校研究生特点,在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方面,我校采取如下方案: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基础进行某方向课程的免修,同时投入更多精力到其弱势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校内导师也根据学生不同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85-02
作者简介:李新房(1982-),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资源;李静(1983-),女,河南安阳人,硕士,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邱婧玲(1968-),女,甘肃民勤人,博士,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应用。
0 引言
所谓复杂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的综合整体性学习,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学习,它要求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加以灵活运用,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1]。
在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强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那么,在《Photoshop》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任务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针对复杂学习行之有效。
1 研究背景
1.1 全任务模式(Whole Task Model)内涵
全任务模式又称为整体任务模式,是运用整体方法系统地分析复杂的内容和任务,从最简单且有意义的层次开始教学,逐渐增加其复杂性的一种教学模式[2]。全任务模式运用的是整体论的设计思想,强调“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系统方法。全任务模式把复杂学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将复杂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各子任务之间无大小、包含之分,只有难易之分。任务序列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易而难的顺序排列,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复杂学习。
全任务模式类型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5种:①1987年,Reiguluth提出的“精致化理论”,这是全任务模式的雏形;②1993年,Schank提出的“基于目标的场景”;③当代国际著名教育技术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梅里尔(M.David Merrill,美国)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④2002年,梅里尔提出的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Pebble-in-the-pond Instructional Design);⑤1999年,荷兰麦里恩博尔(Van Merrienboer)教授提出的4C/ID模式(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这5类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聚焦完整、真实的学习任务。目前,4C/ID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4C/ID模式包括4个设计要素:①学习任务(Learning tasks);②支持性信息(Supportive information);③程序性信息(Just-in-time information);④部分任务练习(Part-task practice)。笔者主要运用4C/ID模式对《Photoshop》课程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2 《Photoshop》课程教学特点
《Photoshop》简称“PS”,是由Adobe Systems开发的图像处理软件。其课程教学有以下4个方面特点:
(1)实践操作性强。PS实践操作课34学时,占总学时的50%,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可增强学生运用数字图像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PS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它决定了学生处理图像的质量。
(2)学习任务复杂。PS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概念也比较抽象。如“图层”一章所涉及的学习任务有5个:①图层基本操作:了解图层的基本功能,了解图层的基本操作;②图层蒙版:了解图层蒙版概念,熟练使用图层蒙版控制图像的合成效果;③填充图层:掌握填充图层,掌握调整图层;④图层样式:了解图层样式的概念,熟练使用图层样式来添加特殊效果;⑤图层混合模式:了解图层混合模式原理,熟练使用图层混合模式控制图层间的混合效果。
(3)学习任务面向真实生活。PS的学习任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与全任务模式一致。实际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任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学生处理自己的照片、设计喜欢的图片等。
2 全任务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笔者对全任务模式在PS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13级教育技术学1班、2班,共54名学生。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4份,收回问卷54份,有效问卷48份。通过分析,总结出了全任务模式在PS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包括以下3点。
2.1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调查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学生都表示喜欢教师运用全任务模式进行教学。66%的学生认为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其余34%的学生认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如图1所示。因此,全任务模式在PS课程中的应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2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一致认为,教师对学习任务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不断掌握,脚手架也在不断减少,这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全任务模式的运用对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很大,其余32%认为有较大帮助,如图2所示。
2.3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PS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操作性强,提高学习者处理图像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关键。为了更好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操作演示型、案例教学型、任务驱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教学,每次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约为10分钟,以实现操作的熟练化。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认为全任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50%的学生认为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其余9%认为一般,见图3。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学生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高校特殊群体,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当前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振兴、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稳定和谐的关键所在。
1.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2.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战略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愈发重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向前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新的环境下,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再加上远离父母和家乡,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失意感、自卑感,影响心理健康。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得到国家、学校的经济资助,习惯性地养成了“等、靠、要”的消极心态,感恩意识减弱,学习动力不足,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此外,调查发现,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很少甚至不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出现交际圈小或小团体的现象,造成交往障碍和集体意识淡化的问题,不利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团结进步。
2.文化差异对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少数民族学生所具有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对学生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民族文化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生活适应问题,如何帮助他们与不同民族学生和谐共处、尽快融入主流文化则成为日前工作的重难点,工作成效尚待加强;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和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是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但如何把握好教育方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则相当困难。
3.少数民族学生培育的个性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都已初步形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培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其仍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服务意识转变不够到位,总体上偏重于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忽视对学生个性的挖掘和潜能的激发,培育的个性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够鲜明,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重视队伍建设,健全组织机构。为确保工作顺利開展,学校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专门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总体指导、统筹把握,并带领小组深入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模式;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学业指导、困难帮扶等工作;建立以二级学院为工作主体、学生事务部全面协调的多层次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联动机制,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构建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2.突出爱国教育,加强思想引领。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两课”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正确的民族平等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意识。以党团组织为载体,以开展各种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发展党员为途径,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制意识,引导全体同学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繁荣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定。加强骨干教育和同伴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挖掘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对学生的激励和示范作用。此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积极搭建才华展示的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举行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文化交流、相互沟通,营造民族团结、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并让少数民族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归属观和集体感。
3.规范日常管理,提高工作实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学校要坚持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健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管理长效体制。强化班级管理制度和班干分工负责制度,明确学生干部工作职责,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规范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管理,设置信息档案库,详细记录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强化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家长联系制度,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引导、专业老师指导、家长督促的全方位教育管理机制;强化学工干部“走宿舍、进课堂”制度,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和宿舍文化氛围营造,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宿舍和班级集体。
4.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关爱学生为原则,深入了解、加强沟通交流,培养其健康成长成才。学校、学院两级定期召开民族学生专题工作会议、少数民族大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调查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尽早发现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学校应加大资助力度,在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其他资助方面采取适当的倾斜措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宣传,丰富传播形式,通过学生论坛、广播、校园网、座谈会等多途径加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共同成长成才。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新生心理普查、心理班委培训等工作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等活动,不断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和预警机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学校以加大辅导员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的力度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前景,合理地自我定位、自我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以保障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马延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8-39.
[2]雪晴.少數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7(1):32-34.
[3]刘阳.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基于文化适应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3(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