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较传统
(1)中职《儿科护理学》教材1~5章概念、公式较多,属于识记内容;第6章与临床结合紧密;7~17章多为系统知识,知识呈递进关系,而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学过就忘,机械记忆。
(2)对于中职护理教学,无论是学校或学生,都对内科、外科、护理基础非常重视,而对儿科重视程度远不如这些课程,课时安排非常紧,加上教材内容多,故教学任务较重。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及讨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2学习兴趣低、临床经验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差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学习兴趣不高,对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反感。临床见习少,见习期间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案例分析能力差,缺少评判性思维能力。
2、概念图的作用
2.1辅助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熟悉教材,取舍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结构。医学知识都是概念性的知识,知识点多且枯燥,教师在备课中运用概念图可以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概念的记忆关键点,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同时借助软件把概念图加入课件中,能使知识点可视化、直观化,有助于课堂教学。
2.2有效学习的工具
通过概念图的绘制,能理清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温故知新。在绘制过程中,必须要归纳关键词,锻炼了学生的整合能力。绘制的过程也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绘制前必须理解相关知识点,这使学生必须主动学习,同时,通过资料查找、相互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中职学生的想像力丰富,绘画能力好,绘制概念图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使其快乐地学习,边学边画,动手动脑。
2.3教学反思和评价的工具
师生通过概念图的制作→教授→修改→再设计的不断循环往复,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或学习,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绘制过程可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思维活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未能掌握的知识点,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图是非常有必要的。
3、概念图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3.1利用概念图,让学生建立整体知识结构
(1)在知识点归纳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没有对知识点很好地归纳,没有整体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板书,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做笔记。在每一章节授课前都先给出空白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如第2章的生长发育规律,首先填写4个小节的内容,然后找出每一小节中的关键内容填入概念图中,再根据关键内容逐步展开,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图。教师讲解时逐个讲解,讲解完后利用概念图归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在知识难点中的运用:儿科护理后面部分大多是系统性的疾病,发病机制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比如佝偻病、肺炎、肾病综合征等的发病机制,通过概念图建立知识框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
3.2利用概念图,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案例分析都有一定的格式和书写要求,多倾向于线性思维,但概念图提供了更有效的组织、计划护理方案的方式。概念图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框架的构建,注重各方面相关信息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符合现代医学模式整体护理的要求。
3.3利用概念图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儿科教学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过程中,教师觉得儿科相较于其他课程知识点集中,题型难度并不大,但在平时的考试和练习中,学生却反映儿科很难,要记忆的内容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通过“连一连、涂一涂、填一填”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巩固旧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各知识点间一些新的联系,因此,绘制概念图不仅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教学反思
概念图运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从教师角度来说,它能辅助教学设计,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通过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运用概念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1)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阶段有选择性地运用。对于一些系统性疾病中与解剖生理知识、已学知识联系较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2)概念图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明确的任务及考核和评价机制。如果是小组间的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和答疑,否则容易出现偏离学习目标的情况。
(3)概念图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更注重知识的梳理过程。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要按照简洁的原则,要精不要多,要有层次性,注意运用不同的颜色、图形绘制。
[关键词]《法哲学原理》;劳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5-0046-05
王文臣(1976-),男,上海政法学院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上海 20170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本论(含手稿)》的世界历史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项目批准号:11YJA710029)、上海政法学院院级课题“‘大思政’下的哲学通识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的结合机制”(项目编号:DSZl211)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黑格尔晚期唯一的正式出版物,《法哲学原理》被视为代表成熟时期黑格尔对国民经济学诸如法的关系、财产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尤其是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全面阐释。黑格尔自耶拿时期便开始研究劳动概念,继而涉及国民经济学,又在《精神现象学》中得以深刻阐发,从而最终在《法哲学原理》中得到系统论证。马克思在1842—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着手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对国民经济学的看法做出批判,直至最终彻底颠覆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而使哲学重新奠基。这个重新奠基的过程便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展示的哲学革命及其成果。
可见,深入分析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劳动概念,对于领会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即切实领会马克思哲学作为当代哲学对当前改革与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对劳动概念的全面阐述
早在耶拿时期黑格尔便开始研究“需要的体系”这一问题,可看作是对劳动概念的最终探索。“一般情况下,需要的体系已被视为一个高于普遍的自然依赖性的系统。人们自身的劳动或满足需要的能力不能完全满足自身需要,这就需要一个异己的力量来满足自身需要。”黑格尔在这里就已经看到劳动创造产品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他利用需要——劳动(交换)——满足的论证方式来阐述劳动的存在论意义。劳动在这里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中介,倒可以说是人的存在之根本确证方式,在存在论之根基处显示出劳动的根本意义。这为后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主奴关系的辩证运动,以及在《法哲学原理》中阐明所有物——契约——不法等环节作了准备。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需要的体系”做出更为完整的论述,他指出需要的满足取决于两个因素:(1)自身劳动或他人劳动所创造的外在物,马克思称其为“物质生活本身”,自身劳动的产物是他人需要的对象,同样,他人劳动所获也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黑格尔这种论述符合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市场、分工以及交换等观点,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受到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影响。(2)个体之间满足互相需要的“中介”是劳动。“通过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这里,需要的满足是满足主观特殊性,但普遍性就在这种满足跟别人的需要和自由任性的关系中,肯定了自己。……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复杂性来阐明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
政治经济学是从现实社会的经济活动——生产劳动——开始来论证整个经济活动,黑格尔在这里同样也是坚持这种观点,也认为劳动是满足个体之间需要的中介。因为没有这个中介,就没有满足需要所需的客体;同时,失去这个中介,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复存在,需要的体系或说市民社会从何谈起呢?如果每个个体都没有劳动活动,那么满足彼此需要的对象——那个后来被黑格尔称为“一般社会财富”又怎样产生呢?因此,黑格尔在《耶拿实在哲学》中指出:“每个人的劳动就其内容来看是一种为一切人的需要的普遍的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具有一种价值;他的劳动和财产并非对他个人来说的那样的意义,而是对一切人来说的那种意义。需要的满足是一切人相互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依赖性。”这里,黑格尔强调了人与人之间通过劳动及其产品实现相互满足的依赖性,而且称其为普遍性。
关健词:幼儿科学教育 认知结构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42-02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组织。反映了教育内容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视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视行动性知识、从重视"掌握"知识到重视"建构"知识的变化。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目标的重点是以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为主,同时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幼儿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索的方法。
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
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是在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前后出现,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但是目前已有研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常识方面的调整、补充,追求科学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忽视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教师操纵着幼儿的操作,忽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重视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忽视非正规教育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得我们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一些新的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
现代的幼儿科学教育摈弃了过去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再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放在首位,不再将幼儿禁锢于教室和幼儿园,它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科学教育,将幼儿科学教育作为个体持续发展过程的基础与开始,成为贯穿其一生的学习乐章和序曲。因此,作为幼儿终身的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纯考察幼儿记忆了哪些科学事实和愿望,而是致力于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感和探究能力。
由此目标出发的幼儿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的物质世界及给幼儿提供的材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它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它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因此,新《纲要》是分别在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奇妙的数量关系和关爱环境等五个层次上提出具体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的。换言之,幼儿科学教育旨在通过幼儿的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保护和维护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发现并培养幼儿的科学潜能,以期使幼儿从心底萌发对大自然、对科学、对人生的爱。
基于这样的内涵,幼儿科学教育有以下的特点: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过程体验化、教育方法探究化、教育结果经验化。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要求科学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贴近幼儿生活,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教育过程体验化要求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与探究获得对科学的体验;教育方法探究化强调探究的实现,而不是现有科学知识的灌输;教育结果经验化强调幼儿在科学教育中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经验化认识,尤其是科学精神乃至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幼儿科学方法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组织方式
1.幼儿科学方法
为了使幼儿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能够很好的生存,就必须使他们掌握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因此"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幼儿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注重幼儿自发的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长期以来,上课或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这种做法不符和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而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幼儿自发性的个别活动随时都可能发生,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为他们创设条件。例如,设置活动区和活动角,在这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在独立的探索中,主动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的表象和概念。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保证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幼儿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想法,提高了探索的有意性,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灵活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时刻都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是在一日生活中随时进行,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在进餐和饮水时,在自选活动时候,在盟洗和户外活动都可以进行。
2.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教育评价
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前教育的课程包括语言、艺术、社会、科学、身体五大领域。科学部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3)理解生活中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应该关注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对幼儿的评价注重态度和能力,以及幼儿获得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教师在幼儿学习动机、提供有结构材料以及引导幼儿探究和发现来学习等方面。课程评价的形式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通过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每一个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并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另外,在学期末教师根据日常观察、主观评价和纲要基本要求进行测试性评价,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个体评价。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1.在观念上,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转变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幼儿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上,要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幼儿对客观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科学技能的获得,对于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记住了多少科学的知识,而是正确的科学态度的获得,是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转变对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在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上,应该看到,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形象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如果把适合于成人的识记方法看作幼儿的学习方法,那无异于是扼杀幼儿的探究愿望和兴趣。只有让幼儿在亲自探究中学习科学,在亲自动手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才利于保护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并激发更大的探究热忱。转变对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的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的认识的转变,是建立在对幼儿科学的实质的认识上的。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前者带有更多的感性色彩,而后者则负载着浓厚的理性光辉。两种科学本质的不同导致了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显性的外在的结果获得,而在于隐性的内在的精神养成。这种科学精神的养成,包括科学态度的获得,是影响人的一生的内在动力。在这种价值观上建立的幼儿科学教育,将致力于幼儿长远利益的考虑,而较少涉及功利因素的纠缠。可以看到,这三个转变其实就解决了同时也改变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定位的问题。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2.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估体系。在评估中要坚持多元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是指不仅教师和幼儿园管理人员,而且幼儿及其家长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者。而动态的、真实情景性的评价,则是指评价关注的不是静止的一个或某几个点(目标),而是关注幼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幼儿学习变化和成长的历程,是持续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体系要求在真实的情景下而不是人为的情景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情景中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评价。要防止把评价作为设计活动的一种解释。动态的、真实情景下的科学教育评价就避免了把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评价的单一内容,而同时把幼儿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个性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发展优势等等都纳进了评价的内容里,这就兼顾了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还避免了仅仅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情况,对过去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也成了评价的必要参考和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活 科学 幼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04-02
在幼儿的周围到处充满了需要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也充满了由科学技术转化而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技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帮助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认知技能,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初步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科学领域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要以现实生活的科学现象与问题为活教材,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热情,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与行为。生活化,是新形势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幼儿园科学教育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了幼儿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最终是要使幼儿在学习科学中体验、感受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
1 为何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为儿童更好地接受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大学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它在个人的成长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为何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呢?
(1)从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的都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表现就是幼儿能够愉快、健康地生活。在以往的幼儿科学教育中,常常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放在首位,比较少关心幼儿的情感教育和态度指引。现在我们都知道仅仅是掌握知识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是远远不足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目的;生活课程就是要关注儿童幸福,努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2)从当前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来看。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迅速运用于民用技术产品,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家用电器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并且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普遍“三高”(学历高、素质高、要求高),他们希望孩子们过的是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自然会教授他们一些科学技术产品的内容。作为幼儿园教育者,也必然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将生活中的科学作为教育的内容,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3)从生活本身的性质来看。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只要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就自然地融合了包括科学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内容。
例如:在一次玩滑滑梯中,鸣鸣的衣服被撩了起来,外露的肌肤使他几乎不能顺利下滑,并且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在一旁的好朋友肖肖走了过去,俯身对他讲了一些话,只见鸣鸣把衣服拉好,开心地去继续去玩了。事后我问肖肖为什么那样做,她很得意地说:“衣服将皮肤包起来,就可以减少摩擦了嘛!”
幼儿科学教育就是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个人探索开始,通过接触、感知、相互作用,进而发展为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意识地理解。幼儿对生活的各种现象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自然就能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2 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越来越注重科学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创新。但是仍然有许多教师以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教学方案,精心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过了”,老师“教过了”,幼儿就学会了这些知识。其实这种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是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的,只会使幼儿感到这些知识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是无法纳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当中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幼儿缺乏学习的兴趣。幼儿科学教育应当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它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不应是传统意义的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初级阶段。
那么,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呢?
(1)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而且还包括其现在的生活,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充分的贡献,并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①。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和方式。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要用幼儿能理解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问题,并且尝试去理解与解决它。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是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探索实际问题时,老师要重视幼儿的主动建构学习过程,尝试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推理、验证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生活问题;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要求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不墨守陈规,而应有属于自己的观点;鼓励幼儿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
(2)幼儿科学教育途径生活化。
在《纲要》的实施原则中,要求保证幼儿的游戏、自由和自发的活动时间;强调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这符合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密切地贴近儿童的生活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以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素材,引入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幼儿真切感受生活、认识和适应生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3)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幼儿正是通过这些学习而成长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而日常生活中体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常常蕴涵着一定的自然和科学规律的道理,凝聚着日常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当幼儿通过模仿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同时也在体验感受前人的智慧创造。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与不同的事物、人发生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善于从中发掘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使科学教育与生活紧密融合。
比如,我将“自然观察角”里照顾小植物、小动物的任务交给幼儿自己去完成。在分工的时候,幼儿很快达成协议,有在家养过金鱼经验的肖肖负责照顾金鱼、了解含羞草习性的杰杰负责照顾含羞草、看过妈妈种花的超超负责照顾月季花……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孩子们在学习照料动植物和科学分工的方法技巧,同时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得到发展。
(4)幼儿教育评价生活化。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听到有家长这样评价幼儿:“上次不是教过你怎么做吗,怎么又忘记了?”“你真笨!”……许多家长甚至老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的教育评价片面地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方面,他们却忽视幼儿不再是刚出生的什么也不懂的小不点,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并不满足于成人的教授与示范,也许他们想要要尝试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走偏了路、还没成功。这些教育评价都是不利于我们在实际的幼儿科学教育中真正贯彻生活化的核心理念的。我们的科学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应该太片面地评价幼儿在教育中获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重在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淡化集体课堂教学的痕迹。
总之,新形势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坚持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核心理念,让幼儿在日常科学教育活动中愉快积极地接受有关外界世界的信息,将幼儿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融合一起,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愉快学习科学,才能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享受科学的生活。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春梅.幼儿园活动设计实例・科学[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 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0-111.
[3] 许魂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4]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华.课堂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儿科 学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目的在于将实践中的 部分环节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真实的医疗过程, 其中包括采用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模拟实践的教学方 法等。将临床实践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儿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素 质教育,提高儿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分析能力 以及综合思考的技能。
1 儿科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医学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相关专业的医学人才, 在医学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 经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脚步。简单的讲授医学知识 与不断变化的实践要求已经严重脱节。教育改革的目 的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精神调动起来, 然后通过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将实践经验传授给 学生。由于医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别人的生命与健康, 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医德,和在实践中 获得的临床经验。其中,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 通过有效地教改方法,可以让教学过程中提前接触、 熟悉部分内容,为以临床后实践提供铺垫,与将来做 好接轨工作。
对于儿科学,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因为病人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本身由于身体免疫系统没 有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 更需要提供较好的医疗环境、医治方法等[4]。但目前儿 科临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医学院校普遍扩招 导致医学生人数众多、临床科室教学任务重,同时,随 着现在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患者大多数是独生 子女,所以很多情况下不敢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得许多 实践实习变成了参观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考虑 到面临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医患关系的要求,又要为 大量的医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或者是可基本模拟实 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儿科学教学而实行的医疗改革迫 在眉睫。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单纯的医学 教材讲授已经不能实现医学能力的有效提高,只有掌握 获取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本领,才能真正的在走向工 作岗位后与实际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本 文就对儿科学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通 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手段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知识 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在减轻实践临床教学的压力基础 上保证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和学习。
2 儿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2.1 儿科学理论教学的改革随着儿科学的不断发展, 儿童的常见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地变迁,传统的医学模式 也在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变而改变。对儿童疾病的预防、 治疗、康复等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为提高医 学生对儿科学中相关知识、医学技术及方法的认知,我 们应用目前社会与心理健康、儿童医疗方法等有关的教 学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带入到实际教学中。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儿科学选用的教 材除各系统外,还包括总论、营养基础、生长发育、新 生儿疾病等。对于儿科教研室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 需要结合实际,分析教学大纲内容,合理选择讲授的章 节,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对常见病和多发病重 点讲授,对应用于儿童的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重点介绍。从教材的选择上把关,主要选用基础知识全面、贴近临 床实践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与 实习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与 讲授老师的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原 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 析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为了避免学科间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还应在各个学 科间建立联系,设计交叉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儿科学教 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分析归类,突出理论结 合实际,并将各章节内容分块分类,提高可读性。对教 学方法的更新,长期以来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传 统教育模式,即从概念到辨证论治的流程。虽然目前已 经对部分教学进行了改革,包括增加PPT、图片等方式, 但基本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此 后我们将展开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比如典型病 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提升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2.2 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病例分 析,还应加入采用图片、视频、病例等真实材料的分析, 充分地模拟真实病患儿童的场景,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 处理,然后在课堂上由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及 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时的真实感更加 强烈,同时,在未来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也更容易与现实 相结合。开发了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自觉性和创造 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新知识,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课上,授课教师给学生们一些典型的患儿病 例,尤其是教学任务别强调和熟知的内容,如肺炎、 哮喘、肾病综合征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模拟实际中病房 查房的顺序,让学生了解真正医疗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要求学独立提出初步诊断及处理意见,再结合病例诊断 结果和处理方法为学生打分。在整个模拟诊疗学习过程 中,以授课教师为主,启发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模拟诊疗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病人相关症状、 特征等信息,模拟实际就诊儿童的一些真实病例,必 要时可以部分采用现有病例的相关数据进行模拟。模 拟诊疗教学的目的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病例的 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应用其知识分析获得相应的 结论,从而达到对重要的医学知识、技术、工作方法 等的记忆和理解。或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内 容,当学生存在问题或错误时,主讲教师起到及时纠 正正确引导的作用。
2.3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改方案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学模式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目 前,对医学生的要求已不仅是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自我提高的 能力。为此,根据儿科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在主课中加入互动式教学, 将一些模拟教学实践内容引入。而在见习课中采用学生 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教学 过程中,还要引入以问题为主的形式,就是带着问题学 习,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临床见习期间,由于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 识,所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加深了 相关知识的印象。有效地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将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病患儿童的心 理,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并给出一些 相关教学视频、案例等,提高学生的诊疗可操作性。设 计临床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完成对模拟病 患儿童诊疗过程。如以往在教学中对儿科病史的采集, 常常是教师直接讲授相关方法,然后学生采集。而在模 拟诊疗实验中,学生自主分析,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的病 史资料,设计采集方法并实施。这种模拟实验过程不仅 使学生在学习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激 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 模拟过程中,学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会“以人为 本”的医治理念。
3 教改实验组教学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