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6年1月,我县奠安乡张田村薛某饲养的82头猪(其中成年母猪11头,10~25日龄哺乳仔猪38头,育肥猪33头)出现呕吐、水样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疫病,诊断为疑似猪传染性胃肠炎。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6年1月22日,该户饲养的1头育肥猪先呕吐,后水样腹泻,随后发病猪增多,至25日笔者就诊时,发病76头,死亡哺乳仔猪3头,发病率92.7%,病死率3.9%。
2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先呕吐,呈喷射状,后出现严重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黄色,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并有恶臭味,病猪很快脱水,体重迅速下降;保育和育成猪腹泻,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脱水;母猪喜卧,食欲不振或废绝,腹泻,粪便呈灰白或黄色,口渴贪饮,哺乳母猪泌乳停止,症状较重。除哺乳母猪体温升高至40.0~40.5℃外,其余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3 剖检变化
病猪消瘦,皮肤缺乏弹性,结膜发绀;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出血;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特别是空肠段肠壁薄而透明,缺乏弹性;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小肠黏膜绒毛变短或萎缩。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集心血、肝、脾、肺涂片,美蓝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无菌接种营养肉汤、营养琼脂,37℃培养48h,没有菌落生长。取空肠一段,用生理盐水轻轻洗去肠内容物,置平皿中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有大面积绒毛仅留有痕迹或消失区。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疑似猪传染性胃肠炎。
6 防治
6.1消毒
清理圈内杂物,并堆积发酵处理。圈舍、饮水器械、饲槽、场地等用0.2%三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每天2次,连续10d。
6.2治疗
6.2.1西药治疗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让猪自由饮用,连用7d,以防止脱水,提高抵抗力;同时加入硫酸庆大霉素,防止继发感染。呕吐、腹泻严重者,灌服鞣酸蛋白、山莨菪碱,收敛止泻。脱水严重者,腹腔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硫酸阿米卡星、维生素C和三磷酸腺苷注射液。
6.2.2中药治疗以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和胃止呕为治则,方用霍香正气散加减。霍香120g、苍术100g、陈皮、茯苓各50g、乌梅50g、石榴皮50g、姜黄连、半夏、生姜、大腹皮各30g、甘草20g。水煎2次,合并滤液约1 000mL;有饮欲者,加入水中,30日龄以内仔猪10~20mL/头,30日龄以上20~50mL/头,成年母猪100mL/头;无饮欲者,灌服,1~2次/d,根据病情,连服3~5d。
经治疗,2d后症状明显减轻,5d后全群基本恢复正常。除2头哺乳仔猪因病重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
7 体会
(1)该病由病毒引起,发病急,传播快,2周龄以内仔猪死亡率高。因此早发现、早防治是迅速控制疫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2)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西药防止脱水,提高抵抗力治标,中药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和胃止呕治本;中西药合用,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医疗; 以患者为中心; 可及性
New Thinking of Patient-centered Integrated Medicine/ZHANG Qiu,LI Da-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8):096-099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bout integrated medicine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Debates on integrated medicine have been present,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encourages that man is not just an organism,the patients’ interests and autonomy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mos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lement and perfect the concept,existing qu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patient-centered”.
【Key words】 Integrated medicine; Patient-centered; Acces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35
在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进步奖6项,其中5项都是关于中国传统中药的理论方法创新和研发技术突破,如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进步奖一等),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步奖二等)和调肝启枢化浊法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进步奖二等)等,这说明国家对于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视和支持。在这些项目当中,中西医结合医疗的思维对于研究方法的建立和新药品的研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国内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争论和质疑一直都存在。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整体,所以更强调病患的利益和自,笔者就尝试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这个主题对中西医结合医疗的概念,就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新的补充和完善。
1 中西医结合医疗之争论
WHO在2002年发表《2002-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疗及替代医疗全球策略》,建议各国将传统医疗纳入现有的医疗服务之中。至目前为止,全球应用中医药的国家已经达到一百四十余个。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都已成为当前全球医疗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是,作为传统中医的发源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应用还远低于预期,多数情况属于“中西医的并存”而非“中西医的结合或者融合”。而且在国内,关于“是否废除中医”的网络讨论及中西医打赌“论战”的新闻却时有发生。参考国内文章,我国学者和公众对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争论主要在于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本是“西学中”还是“中学西”,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结果是“否会消融传统中医的存在和发展”。无论是哪一种该观点,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是为谁服务的,是满足谁的需求为前提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460-377 B.C.)誓言:我一定会用自己的能力及判断力来医治和扶持患者……且永远不会伤害他们。中国的“医圣”张仲景道: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下以救贫贱之厄[1]。由此看见,医道的本质无论中西都是相同的,医师尽己所能来医治患者。所以,只要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很多的争论和研究就会更有建设性。
2 中西医结合医疗之概念新解
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从被提出来,就一直没有一个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的科学定义:这期间,有的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临床上中西药并用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教学上中西药并用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用西医还原性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验证、解释、改造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管理西医的方法照搬到中医管理上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近年来有的更把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称之为中西医结合[2]。
2.1 WHO对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定义 定义为:结合科学知识和方法融合传统医药和西方医学的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定义中包含了三个部分:(1)这是传统中医持续发展的过程,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未来的方向;(2)方法上,涉及到现代科学知识和测量方法;(3)中西医结合是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重要交融结果。
2.2 国内的代表性观点 在20世纪40年代即提出主张: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在倡导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上,提倡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药。这是官方首次界定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陈士奎[3]在“中西医结合定义探析”一文中,对“中西医结合”定义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王振瑞博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史论”则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统一的新医学的过程。这两种提法,都是以新医学体系为目标。李致重[4]的定义是: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这一观点强调了临床疗效的重要性。杨云松博士在总结各家的观点基础上,认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类科学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指向应该是为人类科学医学增添新的内容,包括新的理论认识、新的治疗观念和操作措施,此观点认识到了人类医学的目标导向。
2.3 笔者关于中西医结合医疗概念之见解 上述定义,都强调科学方法和合作,就是中医、西医、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一起合作,发掘中医和西医的新内容,最后形成新医学,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统一中西医的新医学或者人类医学。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虽然网络偶有争论或者民间医者偶有论战,但大部分学者都赞同两种医学的融合,对传统医学的新发展,虽然到现在,由于临床、研发、教学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新的医学体系并未形成,但由于中西医的结合,在新药的研制、疾病的控制、临床的疗效等方面都取得了绝大的进步[5]。例如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调肝启枢化浊法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贡献在于运用现代实验方法发现肝在糖脂代谢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研制出兼具降糖、降脂、抗炎、保护内皮等综合调控作用且成分与机制明确的创新中药,并构建国际先进的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发平台,打开了防治糖脂代谢病研究通路,改善了人类的健康,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医疗代表性的成效之一。
所以笔者认为,中西结合的定义应强调以下四个方面:(1)“以患者为中心”的前提,如何让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存质量,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存在基础和研究的前提;(2)多层次人才和医疗机构的合作,这是中西医结合可行的必备基础,如果没有通晓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及两者兼备的人才通过交流和尝试,没有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平台,新的药品及治疗方法则不可能产生;(3)科学方法的建立,主要在于两者融合成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常态模式和转化途径;(4)以增进人类健康为最终目标,这是中西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满足人们健康改善和提升的需要,两者的结合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市场基础。
3 中西医结合医疗之现存关键问题分析
3.1 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就诊可及性差 关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可及性差表现在三个方面:(1)就诊的医疗机构比其他西医门诊或者中医门诊相对较少且地处偏远,国内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立大多由综合性医院或中医医院翻牌而来,以广州市及周边为例,有三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处花都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处佛山),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处广州),数量少,就医偏远等都影响了患者对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选择;(2)现实中,中西医结合医院不仅缺乏领军的名老中医和知名的西医高级专家,高端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更是难得和匮乏。从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资格准入工作看,虽然现在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医师这一类别,但这是附属在中医师大类下的。从上海出台的规定看,只有属于中医师类别的人员,才能申请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执业资格,如果一名医师原来的执业资格是临床西医,就不能申请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资格,同样,如果是中医职业资格,则不能申请西医的临床职业资格。这样就剥夺了许多已取得西医执业证书、长期以来学习研究中医并在西医科室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人员申请中西医结合医师的资格[6]。同时因为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研究平台和晋升渠道,以广东省为例,大部分的优秀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广州及周边城市的三甲医院。缺乏竞争力的领军人物和青黄不接的人才梯队使中西医结合医院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3)可获得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信息比较少。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报纸新闻对中医药新闻的报导内容多是养生、保健、美容、医疗常识性等议题,对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方面的报导相对较少,即便有,也存在中医药新闻报导的范式,诸如强调西医的科学优越性,西医的诊断非常必要;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平衡报导;或是用边缘化及琐碎化来处理中医药新闻。大众媒体处理中医药新闻所偏重的角度,无形中便会影响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公众自然而然地将中医药定位在养生、食补及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疗照顾,即便中医已发展到临床治疗重大疾病的阶段,一般对中医陌生的民众对中医依然停留在过去的刻版印象,将中医视为较不科学,另类的治疗,对中医抱持不信任且怀疑的态度,唯有在西医宣布弃守的疾病领域,其他范型的医疗照顾始有机会介入[7]。
3.2 中医药医保政策的报销范围和比例有限 国家政策规定由物价部门制定了收费标准的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1版)中纳入诊疗项目9574项,其中中医医疗服务327项,仅占3.41%。许多安全有效、费用适宜、易于推广、符合国家纳入标准的中医诊疗技术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增加了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及治疗,并导致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延续。而且目前中医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基本上套用西医诊疗收费价格,其定价未能体现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价值,同时收费价格过低,无法体现中医技术价值[8]。而且药品收入占中医医疗机构门诊业务收入的比重过高,属于中医诊疗项目较少,同时使得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没有得到相应体现。不仅范围有限,而且能够报销的比例也受限制,比如山西省医保政策中有这样的规定:参保患者单次住院费用中物理治疗与康复,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费用占住院患者比例,三级医疗机构不超过15%,对于定点中医专科医院,三级医疗机构不超过20%,这给患者增加了很大负担,都不利于发挥中西医结合医疗在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降低单病种、次均费用,提高参保人群健康水平,和降低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额度的优势作用[9]。
3.3 传统医疗疗效评估与质量保证的工作尚未制度化 安全性是中药应用与推广的基础和关键。中医治病强调“因人、因时和因地”,以疾病反应为情报,是不脱离现场和具体的患者个体进行的治疗,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就是随机性治疗的典型案例。但随机性冶疗存在局限性,如治疗手段和技术比较落后,治疗过程上中医主观性较强,客观性不足等。根据证候分类理论和“有故无殒”的思想,对证应用是避免或减低毒性的关键[10]。因此,基于对证进行安全性评价才是客观的。但是,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很难建立既具有特异性、又有广适性的证候模型。而且中医药实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对象的特异联系,否则结论就难以说明问题。这就造成中医药的使用很难有一个规范的用药标准和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西医结合医疗的使用和发展[11]。
3.4 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支持力度不足 中西医在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预期的发展,除了文章之前讲过的一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得到的扶植力度不足,以2008年和2012年为例,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的立项课题经费只有0.5万元,在2012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清单中,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的项目所占的总数比重和资金资助比重都非常少,而传统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所涉及到的项目都因为实验手段和条件以及对象的限制,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费用都很多,这都不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研究成果的发现和转化。
4 中西医结合医疗未来发展建议――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这个发展前提
4.1 从人才培养、多种资本参与和信息宣传等方面提高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可及性 为方便患者就医,更多的享受到中西医结合医疗的治疗优势,国家应当从人才的培养,机构的建立和评价,资本的参与以及信息的宣传方面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制方面,加强部门的协调,促进和完善中西医结合学历教育,扩大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在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审批和监督方面,要考虑到传统中医药同西医的不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同时鼓励更多的医疗机构设置中西医结合门诊,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为预算不足而导致的优秀人才不到位和流失的现象,而且民营医院的管理更具有弹性和科学性,可以为现在发展缓慢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提供新的模式。
4.2 将中西医结合医疗手段更多纳入全面医保范围 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为了降低患者就医的医疗成本,国家应将中医适宜技术和合适的医诊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组织中医药专家和医疗卫生机构对部分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中医诊疗服务项目和适宜技术进行研究论证和筛选,将已发展为临床诊疗必需、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目录有关规定的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支付范围。同时实行中医诊疗项目登记制度,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有效运转。
4.3 科研方面的大力支持 要想让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手段,中医学结合医疗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掘,但是因为实验手段和条件以及对象的限制,项目进程转化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费用都是很多,这就需要政府及科研部门对中西医结合医疗的项目在评审方面以及资金资助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中医药局的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攻关课题等。
4.4 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推广和疾病末期的安宁治疗 无论在疾病的哪个阶段,以“患者为中心”,增进住院病患的舒适感都是护理工作的重心所在。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主要是通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医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实践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标准化与客观化。中、西医学是风格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建立在整体、立体思维基础上,强调从宏观整体揭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辨证、宏观、定性、自然疗法为特点。西医学是建立在直观、线性思维基础上,注重探析人体微观结构和功能,以辨病、定位、定量、对抗性治疗为特点。所以中医护理更侧重于以“证”为中心,西医护理则侧重于以“病”为重点。两者有机结合,使护理发展更趋完善[12]。
尤其在疾病末期阶段,积极地侵入性地治疗已不能改变生命的结束进程,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痛,降低其生活质量,此时辅以温和的中医料理,反而能缓和其情绪,增加其舒适感,例如:恶性肿瘤的末期病患,可以采用安宁治疗,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积极的支持,通过减轻疼痛或缓解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及证候,除传统的姑息性手术、放疗、化疗外,还包括疼痛控制、介入治疗、置管引流加药物灌注化疗及心理支持[14]。中医药安宁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扶正祛邪;结合现代科技,中药剂型的多样化给患者更多的选择。姑息治疗在疾病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早期治疗症状及缓解根治性抗癌治疗副作用,保持生活质量;中期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晚期提供临终关怀及善终服务。
全球已经有140多个国家采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但是作为中医的发源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远低于预期[15]。所以本文,试图通过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来考虑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和中西医结合的关键问题所在,希望可以为国家的新医学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云松.中西医结合研究史论[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2]陆金国.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3]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定义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5,26(l):5-10.
[4]李致重.再论“中西医结合”的定义[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6):3-4.
[5]陈可冀,宋军.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2):1-5.
[6]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现况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19(4):30-32.
[7]陈可冀,吕爱平,陈士奎,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6):485-488.
[8]刘兴方,韩学杰,信富荣,等.中医药在医保医疗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8):36-38.
[9]蔡晓丽,张捷,杨发明,等.中医药特色技术医保地位及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02,27(9):412-413.
[10]马家忠,张洪雷.融贯论视域下的中西医结合[J].医学与哲学,2012,7(33):65-66.
[11]彭静.对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0):130-132.
[12]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3]许成贵.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及抗肿瘤中药的发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41-142.
[14]宋军.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4):354-356.
【关键词】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慢性肝功能衰竭; 中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liver failure effects Methods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s in vitro after the separation from the body in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al liver cells,combined treatment of oral medicine The result that functional recovery of liver injury reconstruction Conclusion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o that functional recovery of liver injury reconstruction,there is no immune rejection response,safe,effective,inexpensive,has good prospects
【Key words】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应用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作为供体,在体外分离纯化后移植至患者体内,使干细胞在肝脏中生长分化为具有功能的肝细胞[15],使损伤的肝功能得以恢复和重构,为干细胞的进一步治疗研究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22~68岁;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6]。随机分组120例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给予综合基础治疗。所有治疗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定《知情同意书》,两组基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排除病例 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重度感染或大量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半年内未使用过其他抗病毒药和其他免疫调节剂。其他病毒感染、酒精性、药物性肝病。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超净工作台(北京半导体设备一厂):台式低温高速离心机(美国Heraeus公司);二氧化碳孵箱(美国Heraeus公司);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流式细胞仪(FACSCalrbur,美国BD公司)LCVPLUS血管造影仪(美国GE公司)。Percoll分离液(美国Sigma公司);DMEM培养基(美国Hyclone公司)。
14 骨髓干细胞的采集 患者行局部麻醉消毒,在无菌条件下,以18号骨髓穿刺针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抽取骨髓50~10 ml,以4000 U肝素抗凝,避免污染。
15 骨髓干细胞的分离 参照文献[7]的方法,患者骨髓离
作者单位:273500山东省邹城兖矿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
心去除脂肪层,用等量DMEM培养液稀释骨髓,制成细胞悬液。将骨髓轻轻的加到密度1073/ml的percoll分离液上,在室温下1200r/min,离心25 min。吸取界面细胞层,用等渗盐水洗脱,1500 r/min×5 min离心3次,等渗盐水重悬细胞,镜下计数所用细胞为10×107个ml,制成体积为10 ml悬液,置于37℃二氧化碳孵箱待用。
16 骨髓干细胞移植 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肝动脉介入,在X线监视下,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5×108~5×109/ml。通过导管从肝动脉缓慢给入病变部位。之后用10 ml等渗盐水冲洗管腔。
17 口服中药 大黄、蛰虫、大腹皮、牛膝、莪术、三棱、槟榔、鸡内金、桃仁、醋芫花、水蛭、虎杖、黄芩、甘草、黄芪、丹参、茵陈等随证加减[8]。
18 肝功能检查 对照组和移植组患者在移植后1、4、8、12周进行肝功能检测,
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在1、4、8、12周观察腹水,食欲,体力,腹胀,睡眠等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9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后患者肝功能的改变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肝功能在移植1、4、8、12周后,肝功能明显改善,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步改善,见表1。
2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后患者凝血机制的改变: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后PTA逐渐上升,由术前平均259%上升至术后12周的526%;而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改善,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凝血机制有所改善。
2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患者短期生存率的改变 患者在移植后1周的生存率为100%,在4周内死亡2例,生存率为980%:在12周内死亡6例,生存率950%。为移植患者在1周后,生存率下降至867%;4周后降至800%;12周后降至600%
2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后患者症状的改善 移植后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症状改善,移植后食欲改善者90例,体力好转者64例,腹胀减轻者56例,兴奋失眠18例,局部疼痛6例。
2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在120例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有轻度恶心6例,发热8例。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干细胞分化为具有功能的组织细胞并应用于器官损伤的治疗,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及追求的目标。研究表明,在肝损伤中,干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骨髓干细胞是肝细胞的重要肝外来源[9],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成肝干细胞和肝细胞,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10]从而治疗肝损伤,为探索骨髓干细胞在人类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本文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作为供体,在体外分离纯化后移植患者至患者肝脏,使其在自身内环境下分化为肝细胞,替代损伤的肝细胞。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11]使损伤的肝功能得以恢复和重构。又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不必考虑组织相容性抗原的配型问题,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研究发现患者在移植12周后,ATL逐渐降低,由平均1365U/L降至685U/L;Tbil由平均1219 μmol/L降至816 μmol/L;Alb逐渐升高,由平均281 g/L升至325 g/L;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后PTA逐渐上升,由术前平均259%上升术后8周的526%;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凝血机制明显改善。生存率移植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症状改善,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本文中,初步探讨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治疗对肝衰竭的疗效可佳。但是,以后将对移植分化的细胞进行追踪检测,探讨移植后自体骨髓干细胞在人受体肝脏内定植、生长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治疗肝衰竭,疗效可佳,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具有良好前景。研究将为肝病治疗打开崭新途径,为干细胞的进一步治疗研究打下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RE Schwart,Z,Morayma R,et al.Multipotenprogenitor cells from bone marrow different iate into functional hepatocytelike cells Hepatology,2000,109:12911302
[2] Lee KD,KouTk,Wangpeng J,et al Introhepat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mesenchymal stem cellsHepatology,2004,40:12751284
[3] 姚鹏,胡大荣,王帅,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研究肝脏,2005,1(3):17117
[4] 张强,李京雨,徐力扬,等经肝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2(4):261263
[5] Teratani T,Yamamoto H,Aoyagi K,et al Direct hepatic fate specification from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Hepatology,2005,41(4):836846
[6]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Parasi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of Chinese edical Association The progamm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viral hepatitis 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2007,8:324329
[7]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8:324329
[8] 李飞方剂学(下册).人民出版社,2002,5:10441045
[9] 达万明,裴血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8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思路方向
中图分类号:R54 R2.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5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146-01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发生的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轻重、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致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1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病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1],①一般治疗,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以及无禁忌证时酌情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②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用于心绞痛较重发作时缓解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缓解期服用预防发作,这些药物较常用且疗效显著;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主要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度和心脏耗氧量,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以减轻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还有减低血黏度抗血小板的作用,适用于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③调节血脂药物,主要降低胆固醇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主要降低三酰甘油药物如非诺贝特。④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栓形成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再用抗凝药。⑤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植入支架等方式恢复动脉供血。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法和祛痰通络法最常用,临床辨证论治,把本类疾病分为[2]:心血瘀阻型,给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浊内阻型,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阴寒凝滞型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气阴两虚型给予生脉散合人参养阴汤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心肾阴虚型给予左归饮滋阴益肾,养血安神;心肾阳虚型给予参附汤合右归饮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心脉挛急的急性疼痛常给予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含服;心脉闭塞诱发的真心痛给予监护以及参麦注射液、参附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此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本病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用药副反应大,费用高,特别是介入手术治疗,手术费用高,存在手术失败以及术后的长期大量服药等问题。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到之处,中药药性平和,对人体无明显毒副反应,费用低,复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更加提高了中医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急则治标,缓则之本,在心血管病的发作期、危急重症多以西药为主,积极控制症状和挽救生命,待病情稳定则采用中药巩固和预防发作和加重,或者对一些症状不典型、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②未病先防:本病发病原因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精神紧张,压力大,缺乏运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在心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再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之处,采用西药来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进一步联合中医中药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中药的食疗养生等疗法寻找最适合个人的调治方法,进而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③心血管病的治疗上,把西医微观理论和中医的宏观认识相结合,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西医从局部治疗,如介入治疗,联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再从整体调治,在疏通局部血管阻塞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给以治疗,更能受到良好效果。对一些不愿接受西医手术或者手术禁忌证者,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中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④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心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西医治疗上存在药物的滥用、乱用现象,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拮抗以及药物资源浪费,中西医结合把中药和西药结合,采用中药副反应小,费用低,可以减去或减少部分副反应大的西药,更加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提高了效果。
3 结 语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中医注重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采用平衡调节,西医采用对症治疗,若应用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相结合,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的认识,这将是本世纪中西医研究的方向。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中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形象思维,西医逻辑思维;中医观察,直接领悟,取类比象,西医实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在未来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也将本着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争取最佳治疗方案,宏观微观相融合,根据中医、西医的不同特点采用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现代化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精髓治疗冠心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联合、剂量等方面都有一个最佳的联合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3-302.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124.
[3] 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思路与方向[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1-5.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门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
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 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1996年英国的Middesex 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5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中医人才
当前我国中医缺少的是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的优秀中医理论人才,也缺少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学教育来看
,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同时中医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脉象、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及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2.2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
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导致违背客观规律。
3. 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3.1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还要对药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现代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也要讲透,即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
3.2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及多学科研究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完善中医理论,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3]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研究和学术发展研究等,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把握和利用好中西医相互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
同时近年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医学也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忽视的力量。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要从其诊疗原理出发,保持和发扬其优势和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要达到这个需求,就要赋予传统技术的现代性,必须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如: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将是中医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4]。
结束语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渐进过程,需要中医界花很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对祖国医学进行系统挖掘和完整的继承,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吸取中西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之长,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1]张立平,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医现代化2007.3
[2]韩亚男,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中国中医药,2005,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