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康复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他是中国推拿界中坚力量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全国首位推拿学专业博士,在国内率先提出中医推拿防治颈椎病"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学术思想,他就是房敏教授。
甫一见面,记者就为他言谈举止间的文雅得体又不失幽默所折服。房敏教授紧跟时代潮流,在交流中不时蹦出一些时下流行的词汇,如“潮”“out了”等。想来当医生最忌讳自己的技术停在原地,需要不断地创新学习才能满足患者的当下需求,因此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学术上不落后于人的他在生活中自然也得赶上时代的步伐,不管和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迅速打成一片。
做有中国特色的康复
房敏教授是推拿专业的,他认为康复和推拿,二者服务对象相同,使用“工具”又同样都是手,但指导理论不同。现代康复讲究解剖、神经、刺激点,中医推拿讲究经络、穴位、补泄等。房敏教授早年跟随其导师严隽陶打造了上海市针灸推拿临床医学中心,在继承和保持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康复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针对临床上有效的优势病种展开了应用性研究,通过有效探索催生出了新的治疗体系和方法——中国式康复。在2002-2003年,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了康复科,搭建了康复平台,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设备。这么多年过去后,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科室已跻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做康复拥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在现代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传统特色疗法,融合两种方式去治疗疾病,犹如两条腿行走,更稳健。”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一落,记者都忍不住为之喝彩。
中国式康复,任重而道远
关于中国式康复,房敏教授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这种结合方式到底是以中医为主,配合西医,还是西医为主,中医参与,亦或是二者并重?房敏教授表示并不存在哪种更重要,两者是一种有机融合的关系,虽然就现阶段而言,还没有达到充分融合的地步,但“碰撞”后所产生的新东西,总归有利于认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认清病理状态以及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中医和西医相互结合,不论以哪个为主或为辅,其目的都是让患者尽快康复,回归社会和正常的生活。在说起岳阳医院对于康复的投入和产出时,房敏教授还是颇为骄傲和自豪的,“我们医院的康复科医生大部分都是中医出身,学习中医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现代康复技术,这为完善中国式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我们在国外参加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中医基础或许能将现代康复理念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但是,走中国式康复之路任重而道远,这几年,在重大应用性科研项目上国家和市政府都给了我们很大支持,配置的仪器也都达到了高精尖水平。长路漫漫,但我们有信心。”
院长的一天
在同事的眼里,房敏教授是铁人一样的“工作狂”。当院长以来,他几乎每日都在早上7:30前就到医院,花半小时的时间梳理工作头绪。之后繁忙的一天便开始了,常常都是忙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所以作为院长,他的一天是基本都是围绕管理和业务工作展开。房敏教授坦言,有空时自己也喜欢看看书、喝喝茶,听听音乐会,但如果影响到工作的话就还是以工作为主。古人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房敏教授无疑是一位对自己的职业、工作都很负责的好院长,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协调推进相关工作,才让医院有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
自他获得首届“医苑新星”之后,还连续数年参加岳阳医院举办的中医养生节,以传播中医养生文化为己任。这个中医养生节活动以其公益性、科学性和普及性,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开办九年来受惠的群众达十万余人次。房敏教授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仅要为百姓治病,传承和传播祖国医学的千年文化历史更是中医人的使命,能把更多科学的、有效的养生之道传授给老百姓,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健康保健知识,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采访札记
采访房敏教授有些曲折,由于当院长工作繁忙,约访时间总是碰不到一块儿。后来经过与医院方面的反复沟通才定下了此次采访。房敏教授是个高个子,为了配合杂志封面拍照穿了一身深灰色的西服,整个人看起来身姿挺拔、容光焕发,这就是房敏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
采访中发现,房敏教授是一个时间安排极其紧密而有序的人。即使公务繁忙,他也安排得一丝不乱。我们采访前他刚结束会议,采访完毕后他又将赶去参加下一个会议。采访间隙,我有幸得以参观了房敏教授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整洁而明亮,宽大的办公桌上堆放着文件和书籍,房间的各个角落摆放着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植物,我想象着房敏教授坐在办公桌里加班之时,偶一抬头间看看这些可爱的花草,心情必然很愉悦。
【关键词】 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通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自2002年起面向校内不同专业开设《针灸推拿学》的任意选修课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现将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意义
1.1 适应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
在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针灸推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医学本身教学课时极为有限,实际教学中对于针灸推拿等有实践意义的内容仅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因此,西医院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而社会上针灸推拿、拔罐法等非药物疗法的广泛应用,吸引了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有兴趣而想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正适应了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目前,本校每年有200多人报名,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计划人数。
1.2 促进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
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常不受重视,课时通常偏少,而且由于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多用文言文形式表达,这对于没学过古汉语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普遍感觉枯燥和玄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医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开设一定的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本校自2002年起相继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每次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践证明,从学生兴趣出发,从技能培训入手,既能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拓展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改革。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选修学生所属专业的差异
每一期选修课程的学生中,除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过部分中医学知识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均未接触过中医学,并且由于学生所属专业不同,以致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构成及学习原因等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目的和知识接受能力,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中西医理论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选修学生多是感受到目前中医热和针灸推拿热的氛围,抱着对针灸推拿学的神秘感或持想多学一门临床技能的态度来选修本门课程。由于本校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部分临床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现代医学生理、疾病的概念已深入脑海,而当面对传统中医理论时,便产生了困惑,无法客观评价。如很多学生生搬硬套地用解剖学知识解读中医学中的脏腑,用现代微生物学知识解释中医学病因,自然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3 教学改革对策
3.1 明确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针灸推拿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临床优势,拓展医学视野,开阔思路,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并非将其培养成专业的针灸推拿医师。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针灸推拿学基本知识和概念;熟悉针灸推拿疗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操作手法和技能。
转贴于
3.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的早段需讲授一定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如经络、腧穴等。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介绍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研究,介绍某些常用的保健穴位,介绍针灸推拿的具体病例等。另外,根据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1-2]。部分理论课也可以放到实训课上,如讲解完手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后,教师立即演示,然后观看教学视频,再强调其动作要领,努力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学生在教师简单讲授后即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配一名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做到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做到动作熟练而又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对常见的一些针灸推拿特效病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学生亲眼目睹针灸推拿的疗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体会动作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巩固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
另外,根据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课程结束时采取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并结合平时的技能实训表现。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就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4 结语
通过多年选修课的教学,笔者体会到,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既可以进行自我保健或为他人保健,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因选修课程的学生专业较杂,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推拿学》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因此,建议学生报名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选修人数如太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技能实训课,故应控制学生人数以进行小班化教学。笔者认为,一个班不超过60人,实训课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宏柱教授,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针灸推拿学院院长、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气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现兼职中国气功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职业技能专家鉴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康复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康复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为我国著名运动养生专家。作为针灸推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以“针灸、推拿疗法防治脊柱和脊柱相关性疾病”和“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为研究方向,主持了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因而在全国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术领域,具有着领先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数十年,博览群书,依据《内经》等著作的有关论述,在不断的运动养生研究实践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柔筋养精”的学术思想,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原则,在临床“治未病”、已病防变、愈后防复方面有重要意义。
1金宏柱教授的“柔筋养精”学术思想
1.1筋、精《内经》认为筋与脉、肉、皮、骨共为五体,为肝脏所主、气血所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广义的“筋”,是指除人体骨关节之外的一切软组织;狭义的“筋”,则是指人体的肌腱和韧带。筋具有连属关节,联络形体,主司运动等功能。“经筋”是中医经络学说十二正经系统的附属结构。《灵枢•经筋》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和结聚的系统模式及其临床常见病症表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将十二经筋的内容收录入其第二卷冠名以“筋络”。无论“经筋”、“筋经”或“筋络”都提示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分布干支结合而成的网络性筋系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称精气。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藏之于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物质,藏之于肾,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阐述了精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藏之于肾的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1.2柔筋养精金教授认为,保藏人体的精气,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补充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损耗的精气,是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重要方法。而人体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各脏腑发挥正常功能,是产生和保藏人体的精气的重要途径。因此,后汉名医华佗推崇运动时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譬犹户枢不朽耳,”金宏柱教授也强调,人体的运动是“柔筋”的运动,是在个体适宜的范围内进行的适量运动,不及达不到运动的目的,太过又会造成机体损害。金教授指出,“柔筋”运动,可以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而藏之于肾的“后天之精”即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柔筋”运动还可以加强各脏腑生理活动,促进其化生脏腑之精气,脏腑之精气经代谢剩余的部分可藏之于肾,成为后天之精气。因此,“柔筋”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精气的化生,具有“养精”的作用。人体精气得到了充养,就可以达到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目的。
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
2.1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观
2.1.1提倡运动养生尤重“适量运动”金宏柱教授提倡运动养生,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坚持运动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长寿命的最好方法。通过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加强人体的机体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抗病能力,而达到保证健康的目的。并十分推崇我国唐代名医,记载中寿至102岁、被称之为“药王”的长寿老人孙思邈之观点———“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生”等。在提倡运动养生的同时,金教授尤其指出应当“适量运动”,正如后汉名医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若运动量过大反而会消耗人体正气,削弱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产生多方面的疾病。
2.1.2“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金教授指出运动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疾病,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使自己随时都处在一个健康强壮的生命状态,即“生身以养寿为先,养寿以祛病为急”。非常推崇《内经》“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以药治,辟犹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在金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非常明确,首当其冲就有一套《强壮养生方》,这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
2.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实践
2.2.1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金教授在多年的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指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就是以中医理论知识为基础,与符合人体生理、病理要求的形体动作所组合,起到保健及治疗作用的一种运动方式。这个处方,既不用什么复杂的药物配伍,也不是采用什么特殊的补品组成,而是像中药处方一样,可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人体经络腧穴,加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切合的运动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组合锻炼,从而达到保健、治疗或者预防疾病的效果。
2.2.2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理论基础、实践形式和实践操作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例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六节摩转脘腹,操作方法是:双掌相叠,沿着肚脐,从左向右,从小到大地画圈摩动72次然后再从右向左,从大到小摩动72次。这节动作主要是在腹部进行抚摩,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濡养五脏六腑,使其能正常发挥功能,又充养先天之精气,使其不断得到补充,因此,脾胃的功能强健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体健康的状况和疾病的预后,自古以来受到广大医家的重视。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本节操作,以脘腹为重点,运用摩转手法,可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有利于化生气血,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他各节动作,亦均有相应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可以看出,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实践形式是中医的导引吐纳。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在每一节动作的设计上,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即要符合中医传统的导引、吐纳操作规范。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一节开阔胸怀,动作缓慢舒展,尽可能拉伸肢体关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缓慢均匀,符合呼吸和运动的规律。部分功法对呼吸的次数还做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医导引、吐纳的精髓。实践操作中又充分运用人体的经络腧穴。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广泛应用了人体的经络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的通道,而腧穴又是气血输注的部位,《黄帝内经》中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因此,在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大量应用人体的经络腧穴,运用一定的动作或手法对经络腧穴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整人体虚实,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搓擦玉柱对人迎穴、风池穴的刺激,舒解气会对膻中穴的推按等,都是这一指导原则的体现。
2.2.3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金教授在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逐渐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其中的《强壮养生方》,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分脏论养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基础,把所有的疾病都概括在人体心、肝、脾、肺、肾这“五藏病”的范畴内,然后分别针对不同病证,配以五套不同的五藏运动保健方,主要包括《宁心安神方》、《疏肝理气方》、《健脾益胃方》、《理气宣肺方》、《固肾强腰方》,分别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藏的功能。因病施调是指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再根据适合进行运动养生的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比如失眠、胃痛、腹泻、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低下等,开具分别的、专门针对具体病证的“运动保健处方”。
3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功法择要
3.1《强壮养生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开阔胸怀、②鸣震天鼓、③搓擦玉柱、④舒解气会、⑤赤龙搅海、⑥摩转脘腹、⑦揉按三里、⑧振奋命门、⑨扭转乾坤、⑩周天调息。
3.2《宁心安神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平心静气、②开阔胸怀、③点按三穴、④捏拿心经、⑤赤龙搅海、⑥心心相印、⑦捞海观天、⑧交通心肾、⑨搓掌浴面、⑩养心呵气。
3.3《疏肝理气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马步云手、③转体推山、④通达三焦、⑤揉按支沟、⑥顶天立地、⑦湖心划船、⑧一箭双雕、⑨甩手逍遥、⑩瞪目嘘气。
3.4《健脾益胃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周天调息、②得天独厚、③倒拉九牛、④推荡胃腑、⑤揉按三里、⑥点按曲池、⑦饿虎扑食、⑧添粮补仓、⑨摩转脘腹、⑩换掌呼气。
3.5《理气宣肺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白鹤亮翅、③宣开肺门、④摩转脘腹、⑤开阔胸怀、⑥马步冲拳、⑦大鹏展翅、⑧疏表健肺、⑨承前启后、⑩撑掌发声。
3.6《固肾强腰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饮水思源、③平步青云、④筑堤晃海、⑤霸王举鼎、⑥增精壮髄、⑦洗耳恭听、⑧罗汉伏虎、⑨绝顶聪明、⑩吹气固肾。
4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中“柔筋养精”学术思想的体现
4.1“柔筋”是金氏运动养生的主要途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是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包括《强壮养生方》及五藏运动保健方等共六套基础保健方中,共有60式,其中不重复的有基本式53式。在这些基本式中,除点穴或叩震孔窍12式外,直接属于“柔筋”的有41式,例如:开阔胸怀:双手缓缓从体前平抬,掌心向下,边吸气边上升至与肩平,然后拧腕变为掌心相对,更加深呼吸分向体侧,饱满吸气过程中,胸向前挺出后,再边呼气边按原动作路线返回,一吸一呼为一次。扭转乾坤:弯腰、双手下垂,然后以腰为轴,自然挥动双手臂从左到右,从下向上,仰面转动时,双臂再由上向下继续重复数次后,再换方向重复动作。在点穴或叩震孔窍的12式中强调要有特殊,实际上起到了“柔筋”作用的有6式(舒解气会、揉按三里、点按三穴、捏拿心经、点按曲池、宣开肺门),例如:点按三穴:双手臂先从体侧上抬平肩,拧腕翻掌,变掌心向下为向前。然后,先屈右臂到胸,右食中指点按在左极泉穴上做按揉,同时左指中冲穴配合点按劳宫穴,数次后换方向,即左手臂屈曲,食中指点按右极泉穴,右手臂伸直,做中冲、劳宫两穴的点按,也做数次。如此反复,共做数个来回。点按曲池:自然站立,双脚同肩宽。双手交叉抱肘,左、右食中指各点按在对侧的曲池穴上,双手指边做点按,边随着双腿屈曲下蹲、直立动作,肘部平抬胸前起落,此为一次。做数次。其中很显然,筋是主要的作用部位。而“柔”是对“筋”的特殊刺激。以针灸理论为基础,以人体经络腧穴系统为主要刺激部位的疗法都有较广泛的功能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即以补为主的方法,以泻为主的方法,以通为主的方法,以调为主的方法,补、泻、通、调兼用类方法。“柔筋”法,根据其特点,补、泻、通、调兼具。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的“柔筋”法,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有氧运动是指机体在从事的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可以舒缓压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体质,增进自身免疫功能。黄碧燕等用BRB阵列工具和KEGG搜索的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挖掘,试图阐释有氧运动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分子机制。结果提示有氧运动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的完整性,对抗衰老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加速体内脂类物质有氧代谢,对减肥或控制体质量有较好影响。
4.2“养精”是金氏运动养生的主要目的“柔筋”的中医养生运动处方,属于有氧运动,又不同于泛泛的体育运动,而是有针对性的对机体整体功能及五脏精气进行调养。例如“扭转乾坤”功法的制定及锻炼目的,金教授认为脊柱在人体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核心作用是“生髓充脑”,一旦脊柱正常生理功能改变,就会压迫和刺激周围神经而影响人体的主要的外在运动和内脏生理功能,也就是引发各种疾病,时刻的保持脊柱的健康,可以说是保持人体强壮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扭转乾坤”功法的锻炼可以很好的锻炼脊柱,强壮祛疾。例如“通达三焦”功法,在疏肝理气方中十分重要,这节动作的注意事项是:动作和缓协调,尤其注意各节的手腕翻转拧动,更重要的是,落掌斜擦胁肋落下,这是因为中医所说,“胁肋乃肝胆经略之地”,而手掌上升、起落这些姿势,充分伸展了经脉,振奋了三焦区域的同时,由于经气的涌动,就会刺激到这些大的经穴,这样可最大限度的疏理了肝气,增加肝脏的疏泄功能。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1965年由保罗•朗格朗提出,是指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其教育阶段包括一个人自生命之初至生命之末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类型包括从学校、家庭、职场、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终身教育很快被联合国列入会议报告之中,并且强调了终身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宣传终身教育,认为终身教育与我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之间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因此,研究和倡导终身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终身教育可以理解为是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全过程,既不受教育的时间、范围限制,也不受学习者的年龄、性别限制。终身教育是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专业需求、发展需要、职业要求等自主选择受教育类型核受教育方式,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延续性、各阶段的学习能够衔接起来,同时也能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和深入,必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延伸高职教育的领域,使高职院校不断推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产品,让有再教育需求的人获得继续学习、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2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目的
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形式多元化,包括高等医学教育、高职医学教育、医学职业技能培训等。高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具备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些医学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同时,受过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具有判断鉴别的能力。根据我国国情,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临床医疗人才,充实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第一线。此时,单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填补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社会特别是当前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输送大量高端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医疗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发展潜力,能在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融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高端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些医学人才今后能运用适宜的知识和技术为基层、社区服务,熟悉和掌握社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具备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处置与转送能力;能够独立对农村、社区居民开展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等方面的医疗、公共卫生防治和指导。上述两种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不同层面的医学人才,但这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高职教育不是终结式教育,受教育者可以继续提升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应单纯考虑职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同时还应当考虑历届毕业生、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更新知识、技能、技术的需求,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完善的医学人才培育机制。这就是说,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教育既包含校内的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也涵盖着从业者需学习的各种技能培训、技术培训等教育形式,践行终身学习的内涵和满足全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3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立交桥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更是具有极强的专业特点,既需要学习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育模式。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搭建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自考之间的“多元互通”的立交桥,实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立交桥”。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1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搭建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桥梁
2012年学院“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荣获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及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实践环节实用为原则,结合多年校院合作的办学实践经验,创建并实施了以临床医学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面向基层“高端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工学交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课程建设中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基层全科医生岗位需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确定学习者具有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持续发展能力。并且为了确保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吸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标准,学院与省市各医院紧密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办法,专门聘请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讲授专业技能课程,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师生开设“临床新知识、新进展”专题讲座;同时制定了《专业课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第一年脱产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以后每年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以此更新医学教育者新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本领。但是获得了专科学历的医学毕业生,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直接诊断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并不具有直接看病的能力及权利。根据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至少需要1年以上临床实习、实践,并获得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才具备行医资格。即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提高临床诊断、防治疾病的能力。学院根据临床医学的特点,遵照上级文件精神,从2005年开始每年6月到11月对漳州市(含中银开发区、常山开发区)1843个行政村中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经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册后执业的4700名乡村医生每年培训1次,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法规、伦理道德、预防医学、全科医学、中医药学、临床实践与技能等。通过培训强化乡村医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宣传、协助处理重大疫情的能力,满足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需要。同时,学院从2006年起连续8年对漳州市从事内科、影像医学、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护理、中医、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分批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漳州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专业素质的实用型乡镇卫生技术队伍。
3.2学历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的接轨
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及诊断治疗技术更新发展迅速,仅止于中专、大专学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生、从业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尤其是中职毕业生。2011年全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应届毕业生免试入读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工作。凡符合条件的中职应届毕业生经推荐,可直接入读高等职业学校,而不必经过全省“高职单招”考试。学院及时做好宣传及推荐工作,为广大品学兼优的中职生搭建起良好的提升学历的桥梁,极大地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13年,福建省积极探索高职对口招生考试改革,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三类考试,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简称高职招考),每年组织一次。高职招考为所有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学院积极响应这些改革措施,适时做好宣传工作,引导、鼓励中职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学历,根据自身需求报考适合自己的专业及院校继续接受教育深造。同时,学院也积极为大专毕业生创建更好地提升学历平台,与福建省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医科大学接洽协商合作办学,在我院设立成人教育业余本科教学点。不但应届毕业生,对于历届的有一定学历条件、有知识需求的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参加成人高考,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报考临床医学、护理、药剂等专业,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由此取得更高的本科学历。
3.3寻求学历教育与自考的契合点,创建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