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体育;社会心理;路径;态势

论文摘要: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归纳和演绎为思维工具,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历程做一系统的分析。通过描述学科的发展脉络,提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起点,呈现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认为在我国该学科发展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处于迟滞阶段并指明了原因;同时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学科概念,尝试性构建学科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体育社会心理学—做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能够拓展体育科学的研究范畴和角度,深化和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体育中的科学规律,进一步推动体育科学中的理论研究,充实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在实践中为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体育中人的行为、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促进体育、人和社会三者的良性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的来利用体育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在运动心理学科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发展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最初的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和体育紧密相连,lam年美国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进行了有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个体竞赛成绩(即社会促进或说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影响的研究,这是一个典型的体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被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 W . Allport)认为是社会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他认为只有实验程序被引人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出现。这一研究也早已经被公认为运动心理学的发端,同样更有理由认为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源起。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动心理学在缓慢的发展着,对于体育中社会心理方向的研究更是很少。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心理学开始发展繁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日渐深人。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正式展开研究,当时主要是探讨运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196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研究“运动、观众、和选手行动的交互作用”,此时标志着体育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从2D世纪70年代至今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快速发展,并趋向独立。下面是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主要文献的基本情况:

从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团体的研究,包括运动团体、观众团体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团体、领导行为的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包括体育与个性发展、人格发展等;一些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攻击、竞争与合作,社会促进等;社会认知:包括动机、归因等。

2、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

2.1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伴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由于运动心理学有直接为竞技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优势,使得其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起步阶段,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文献,见表2:

这些研究文献多数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在2002年由张力为、任未多主编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一书介绍了我国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的产生是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2.2近年来有关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文献分析 虽然有了以上一些重要研究文献出现,然而有关的社会心理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却仍然不多,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一些学科发展基本问题的研究也非常匾乏。笔者查阅了1998一2003年期间7种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文献数量情况如表3: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1998一2003年的6年时间里7种刊物中有关社会心理的研究文献数量总计76篇。前4年中文献数量很少,但从2002年开始,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文献数量有明显大幅度的增加。

从发表文献的研究数量分布来看,总数76篇中有24篇是针对体育与不同群体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方向的研究;关于不同群体参与体育动机与兴趣方面的有20篇;有10篇是关于个体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关运动人格与个性的9篇,其余的13篇分别是关于体育中攻击行为、主场效应、领导方式、归因方面的研究。颜军在“1990一2001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10年间运动心理学论文中有82篇是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占运动心理学论文总数7.7%。由此看出目前我国的体育论文中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标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群体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发展,体育动机与兴趣几方面。缺少对体育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的结构模式与凝聚力、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团体的社会心理效应等;同时对于社会归因、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社会态度也少见;对于体育领域中球迷骚乱、偶像崇拜集群行为、赌博、兴奋剂、贿赂等失范行为的研究十分不足;体育与社会心理的交互作用过程,体育与社会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研究几乎没有。

从论文的质量上看,种类上表现为调查描述性研究较多,实验性研究几乎没有,重复研究较多;基础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不足,总体表现为与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结合的不紧密,对国外的前沿研究把握不足,研究整体上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处于迟滞状态。但是已有的研究和当前体育发展形势无形中为其发展打下了基础,推动着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人。

3、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结构体系

3.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界定一门学科的概念涉及到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意义,同时还要界定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边界关系,这些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决定了学科发展的前景。

国内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团体中成员在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关系。在这个概念中指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团体中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没有指出学科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概念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研究对象增加了一个方面:即团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学科所隶属的科学范畴。从两个已有概念中我们看出双方都忽略了体育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体育中的人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宗教信仰、体育中人的风俗习惯、时尚流行、偶像崇拜、这些内容同样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是在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已有的学科概念的内涵不足以说明体育社会心理学全部的研究对象。

根据以上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与体育中的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心理现象和行为;它是把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3.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依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

体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研究,例如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模式、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归因、人的社会性动机和需要等,这类研究是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

体育中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是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关注的一个研究内容,包括了和体育相关的各类群体的研究,运动群体、观众群体等。研究它们的群体构成模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道德规范、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如社会助长、从众、集群行为和失范行为等。

体育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研究:这个方面是研究中比较重要但是却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体育与人的自我概念、心理发展;体育与人的社会态度;体育与宗教信仰、体育与社会价值观、体育与民族心理、体育与人的社会认知等.

以上是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结构体系的基本划分和概括,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方向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研究态势,不同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复杂的内部关联。

3.3我国体育杜会心理学发展形成目前迟缓态势的原因 1)我国学术研究者没有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这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没有取得学术主流地位。2)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匾乏,最具研究实力的专业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很少主动介人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而专门的体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备的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造成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不足。3)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基本论述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经历学术争鸣和探讨从而达成学术共识,已有研究内容和范围狭窄。4)研究方法单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献综述、经验概括较多,对比研究、严谨的调查研究、实验性研究不足,致使研究上很少有新的突破。

3.4体育社会心理学形成独立学科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 体育社会心理学科的出现是有三个原因决定:社会中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关母系学科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关注视角。据此,得出该学科的所需要的独立条件,外部条件:社会发展对解释和解决体育领域中新现象、新问题的学术渴求增加,从而加大投人来推动;与体育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充分发展,社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等;研究的队伍增强、研究内容的充分深人、研究方法、工具的专门化等;相关的社会制度来支持并得到应有的学术关怀。内部条件:学科自身发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问题增多致使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人,并有一定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形成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群体活动;研究方法的完善和专门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当代社会心理学立足于时代特点,从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以及群体、民族冲突等角度出发,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本文从转型时期社会特点、社会学与个体社会学的发展轨迹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成长角度讨论了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特点,提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优化建议。

关键词:

转型社会;社会心理;研究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

作为受到世界社会科学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化的社会转型,与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采用符合中国特色的转型路径,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科学学者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转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需要结合过去与现在进行分析,将问题放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转变层面上。强调关注转型社会过程中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中国有学者指出,研究社会转型最常使用的范式是私有化、世俗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而中国喜欢将转型视角用来进行研究。然而,我国社会转型研究却很少有人对社会心理学进行研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大多接触学习的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把美国心理学体系看作普世化良药,并没有结合我国现状提出符合国情的问题,对概念进行提炼,对理论进行拓展等。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美国的社会化心理学之外。莫斯科学者维奇曾指出,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主题和理论内容是结合自身紧急的社会问题存在的,并没有真正在实证的研究以及理论的构建方面取得进展。美国的社会化心理学取得的成绩除了在方法技术上,还有就是被当作科学探索对象的社会化心理学语言。所以,如果我们抱着研究美国社会问题的心情查看美国的文献,只是抽象化地解决美国的问题,将自己限制在狭窄的科学领域研究中,脱离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真实环境。对社会心理研究较少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主流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总是乐于将研究停留在群体或个体的层面,缺乏对宏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奥尔波特曾指出,社会心理学试图对他人如何从情景暗示、实际情况、想象情景等方面对个体行为、思想和感情的影响进行解释。也有学者指出,个体心理学包含了在整体意义上和本质上的群体心理学。莫斯科学者维奇认为,大多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否定了存在的社会心理学,而是将其视为个体的相加,应当排除社会放置在行为中的想法。他用社会科学囊括社会化心理学,但大多数研究者却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表现的行为来研究,并将其视为行为科学。阿布拉姆斯和豪格曾提出,形成社会化心理学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还原主义者将个体心理视为社会心理。由此,对于转型社会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从社会现状着手。

二、社会学与个体社会学研究

在社会学起源之初就存在整体和个体两种社会学,前者是对于社会整体的关注,后者是对于社会个体的关注。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人对社会的运行规则、社会有机体、社会系统性质方面进行研究;米德、韦伯、帕累托等人对社会集体中行动的差别、社会成员、社会运行规则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双重范式”的转变之路导致两种社会学的行动产生,一种主要强调态度、动机和意图的心理理论社会;一种主要强调符号、惯例、规范和价值的文化理论社会。利用行动文化面对社会群体、行动群体等形塑、改变和建构联系进行理解并能解释。由于这样综合文化的性质很难进行明了解释,用语言和经验难于表达清楚,因此常被称作社会化的厌倦、不适应、情绪、气候、乐观主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

关注社会与人情景交互过程。20世纪90年代,爱德华•罗斯和威廉•麦独孤相继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丛书,奠定了社会学心理学基础。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对所属的政治制度的制约作用等。同时,不同的地域风俗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反映在法律、政治体制等许多方面。思想家爱尔维修以教育、社会政治与道德为角度研究民族精神和性格,反映社会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致性,以此研究民族精神。他指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化变迁而改变。19世纪中叶,哲学家黑格尔首次系统地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范畴研究了社会心理,他认为整个自然、精神的世界具有动态性,并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从哲学体系中探索社会心理,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看做是内容十分丰富的两个层面,把社会心理看做历史的、有机的整体结构,从多个层面系统地研究社会心理。墨菲曾指出,社会心理学一边是强调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社会心理学,一边是强调团体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梳理时,启发了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解释,利于继续研究和继承社会心态。威廉曾说,在人类的聚合和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群体心智,而这有别于个体心智,是真实意义上存在的。塔德则认为,在社会中的模仿和发明是由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这样的观点在现在学者看来是在传播和扩散社会心态,它的实质就是模仿。现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勒温提出,社会心理学必须建立在具体而实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上,而拒绝缺乏根据的研究。而对于中国来说,社会公共治理程度、贫富差距、体制乏力等现象不容小觑。针对诸多社会性问题,许多学者也分别从政治体制改善、公众幸福感、满意度提升,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调和以及群体、民族关系提升,危机处理预警机制以及社会矛盾和网络集群行为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提出要将社会心理问题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同时,加大社会心理学研究力度,从实际操作和应用角度实施关注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当前的社会普遍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不排斥诠释方法和实证论的手段上,而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范式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对于当下的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才有意义。

四、关于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稳定性的特点分为四个结构,包括变动性的社会心态、阶段性的社会心态、超稳定的社会心态和稳定的社会心态。处于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心态,既能够出现明显、快速的变动在社会转型、变迁的过程中,比如,在对社会的认知、感受和态度等评价性和情境性的内容之中;也可以沉淀在某个稳定的时间段之内,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内容,如社会的信任和稳定等;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内容则是变化非常地缓慢,比较稳定的阶段。社会性格是社会心理中最为稳定的部分。影响社会心理的这四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从开始到现在展现的是逐步内化了的过程。

五、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优化建议

1.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是成熟的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期间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个人在经历政治、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调适失败,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现象。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干预,容易引发个体无限放大消极情绪,并且寻找极端释放手段的行为。例如,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恶。政府是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关键角色。组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疏导机构,建立预警机制,系统地制定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

2.合理、公平的资源分配社会心理问题多

由公平感的满意度缺失产生。这其中对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引起的不公平感,需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公民正当的合法权益,高效、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价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劳动力结构,合理布局、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逐步弱化不公平感,从实际角度控制消极情绪的产生。

3.加强文化思想意识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文化思想意识的统一程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舆论宣传建立核心思想价值,强化理想信念,可以有效地强化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开展易实施的教育课程,加强对病态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人们认知过程的重新构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基于实践基础得出的,要有理性的依据作为支撑。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加强科学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的导向性和凝聚性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的行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意识。最终,从情感上形成凝聚力。

六、结论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社会转型也就变得势在必行。在大量的关于转型社会资料研究面前,却极少有人提到转型社会后社会心理的变化。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研究的范式及其所具备的特征,对有作为的学科著作进行分析,强化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宏观的社会心理研究是在群体论消失20多年后产生的,包括社会认同理论和表征理论,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等,得到一些启示。对于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须从实际面临的现代问题进行解释,需要从社会着手,而不是独立的个人。社会心理的变化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是放置在社会的转型中,是这个时代情况的反映,对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形态变迁的影响起到了促进作用。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01):104-124+244.

[2]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兼与《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文商榷[J].社会学研究,2014(04):1-23+242.

[3]郑海祥.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适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17-19.

[4]刘慧君,李树茁.中国社会转型下的心理福利与社会支持[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42-51+124.

[5]爱尔维修.精神论[M].莫斯科:苏联社会经济书籍出版社,1938.

[6]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63.

[8]范和生,唐惠敏.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的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6-73.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43-03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很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以讲授讲解法为主,这种方法对于具有简便易行、节约时间、便于掌握的特点。但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晦涩难懂,一昧就教材讲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教师在讲授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识记”变成“体验”和“内化”的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选择适当的方法,将预定的实验对象的某些属性呈现出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的过程。在传授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若能增加心理学实验,将是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直接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从而形成概念,达到对所学理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中究竟应该开设哪些实验,如何进行实验,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社会心理学讲授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实施实验教学的现状

1.无对应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

应用心理学专业现在虽然已有社会心理学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应的理论教材,但一直没有一本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缺乏配套实验教材,教师在带教时也有一定的被动性,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和改革。因此,必须尽快编写一本与4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相配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2.实验课时少,内容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计划安排为48~64学时,其中社会心理学实验个别高校安排仅有4~8学时。在每个实验内容一般为2~3学时的情况下,仅能安排3个实验内容。实验课时安排的时间少,一方面使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过多考虑的是一些重复性、验证性实验,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封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实验考核不合理

考核作为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1]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主,实验部分为辅或者没有,课程成绩的判定也主要以基础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课仅占很小的比重或者没有。另外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往往仅凭实验报告打分,其结果导致学生偏重理论,忽视实验操作过程,抄袭实验报告篡改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达不到实验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确立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和任务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理论加操作”的教学,用理论指导操作,用操作滋养理论,实现理论与操作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为课堂理论教学服务的一种辅助手段。实验教学有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综合效益。[2]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演示某种心理现象,验证社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已经确立起来的最基本的实验教给学生,使他们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可以培养他们熟练操作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鼓励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自主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如此,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自觉性。

2.确定社会心理学实验内容,编制专业实验教材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把整个实验内容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演示实验、选择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让学生跳出规定的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的旧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三个实验层次的具体要求如下:[3]

(1)演示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知识,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占实验总学时的50%左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本身包含着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如卢钦斯首因效应实验、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实验。如讲从众行为时,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前让学生熟悉该实验程序和操作要领,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验证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2)选择性实验: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课程训练和基本实验方法综合在一起,给出若干个实验题目以及相关参考资料,让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有选择地完成。此类实验难度适中,占总实验学时的35%左右。这一类实验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选做的设计型实验项目,如社会动机实验、社会情感实验、社会态度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实验项目在实验指导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去查询相关参考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相关参考书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指导教师可以给出部分实验项目以供学生选做,学生也可以自己确定实验项目,原则上一人一题,可以两人(最多三人)一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整个实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进行指导,包括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完成实验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一层次的实验占20%左右,放在课程的最后一部分。

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可将基础实验和应用性强、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实验优先安排,其它实验视具体情况适时控制。还可建立开放实验室,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实验教学由封闭变为开放。

根据这些实验内容,可以编制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手册。编制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应充分体现“三性”原则(综合性、专业性、设计性),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体现专业性特点。在具体实验项目中,要贯穿多种实验手段,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并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使实验手段和方法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3.确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对于社会心理学实验部分要进行全面考核,打破以往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表现,科学地考核学习成绩。这样可以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从而改变师生轻视实验的思想,由此还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4]

考试改革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每次实验结束以后,每位学生都要按照本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记分,学期结束时把所有实验报告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

(2)实验技能:内容包括已做过的所有实验,以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考试,并在教师监督下,当面进行实验操作,检验实验是否规范、准确,有无考虑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是否有创新。

(3)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社会心理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有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实验仪器的性能与使用,等等。

三、结语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如何进行,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5]社会心理学作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想,如欲深入研究,还需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本研究极力主张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学术追求及成就上严格要求大学生,并提升他们对学术内在价值的重视,以此回归大学教学探究高深学问之道。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应用,重教师教授、轻学生参与感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视角地、创造性地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联系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从中体会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特点及应用过程,体会到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价值,提高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献君等.高职院校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

[2]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4).

[3]陈绪赣,赵晴.理工科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基本思路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出版对广大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对致力于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对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社会认知的主要议题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还有助于我们研习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进而帮助我们科学严谨地开展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综观全书,主要凸显以下3个方面特点:

首先,该书对社会认知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客观的界定。作者把社会认知分为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3个方面。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刺激属性直接的整体的反应,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则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同时作者把社会认知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对比,详细阐述了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这种对基本概念的全面、系统、详尽的阐述,有助于社会认知心理学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对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以及研究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内容丰富、经典,但又不失新颖。《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点议题,例如印象形成、态度加工、归因、偏见以及自我与情绪加工问题。这些研究问题同样也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非常关心的经典研究问题。该书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这些经典研究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与探讨,使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深刻认识,既把握了研究问题的经典性,又注重新颖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用一整章的篇幅来介绍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见此书第三章)。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借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来考察人类的社会认知加工,从神经的层面来揭示社会认知加工的本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引入必定引领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对该部分内容的介绍上,作者参考了大量关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文献。该部分内容都来自最新发表的研究结果,体现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最新研究动态。因此,《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既能让读者比较全面地把握社会认知心理学的重点及经典议题,又能让他们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C.C.,Anderson L.S.,Cooper S.,et munity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K.G.,Wong F.Y.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J.H.,Elias M.J.,Wandersman 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R.H.Parallel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munity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P.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K.The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