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39-02

中医养生学作为与人性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融入了中国哲学思想,其中五行学说是其精华部分。中医学将人体视为统一的整体,有其自身的情志变化,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均可由归纳比象推演为五行,五行中的各元素相互联系和制约着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关系

五行最初称为“五材”,后发展为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日稼樯,金日从革,水日润下。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从而保证了各元素问协调稳定。它们之间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以此维持自然界的稳定。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具体应用

(一)中医学理论核心――五藏学说

五藏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由五行学说发展而来。木,五脏属肝,具有生长,生发,条达的性质。可条达气机和藏血,助疏泄,濡养肝,同时也防止阳气升腾过度。对脾胃运化功能和情志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情志抑郁可由影响脾主运化功能。《黄帝内经》“’提出“动则血溢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藏”,因此助肝条达需适度运动;反过来肝病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以促进血对肝的濡养功能。“肝为痞极之本”,易劳累与肝有关。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腿肚转筋合并指甲色淡为气血亏虚不养筋,食木瓜白芍汤以养肝。火,五脏属心,具有温养作用。主神明。主血脉,温以推动血行。血脉宜温养,冬气寒,寒主收引可导致血脉淤阻,故胸痹病人更需在冬季益气扶阳、保暖防寒。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其华在面。汗出过多可致心气损伤而面色恍白无华,可搅舌咽津法固护汗液。土,五脏属脾,后天之本,具有运化作用。位于中焦运化水谷,将精华物质运于全身。脾为阴中之至阴,阴极甚而阳不足,因此饮食需固护脾阳,不可过饱过味,湿味有余及生冷会伤脾阳而影响运化和吸收。《勿药元诠》提出“怒时勿食”。脾主统血升清,因此腹泻、低血压、气虚出血当补脾气。脾开窍于口,在体合肉,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唇白无华或肌肉不丰为脾虚,多食薏米、山药、粳米等。金,五脏属肺,对呼吸、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起到调节作用。可清洁肃降保证肺气下降、呼吸通畅和水液输布正常。调理气机与肝协同,防止生痰与脾协同。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在液为涕,其华在毛。肺气虚导致易感冒或嗅觉下降宜从肺治,如食疗猪肺炖山药。水,五脏属肾,先天之本,藏精之所。主水液代谢及纳肺所人清气。肾有两枚,左箱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命门之火为元阳,命门之水为元阴,是五脏六腑阴阳的来源。肾精亏虚可致早衰。肾开窍于二阴,在体合骨,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固牙养发应着手于肾,多食桑葚、首乌护发,熟地、龟版胶养骨固齿,耳源性眩晕从肾治。五脏问借由相生相克达到人体的平衡及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由五行及五藏学说推纳而来的养生理论

1,五昧。饮食对人体生理有重要的影响。如过食甜影响气机而碍脾,辛促血行却不利于痔疾。可根据颜色分为黑色食物入肾抗衰老、紫色食物入肝行气补血、白色食物补肺气、黄色食物健脾除湿、红色食物养心血活血化淤。如日食山楂活血化淤预防心脏病。《太平圣惠方》日:水肿病,食黑豆;咳嗽,食杏仁粥。依据食物性昧可分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同时根据自身的疾病特点遵循上述原则,如病在筋少食酸。《黄帝内经》提出“肝气青,宜食甘;心气赤,宜食酸;脾气黄,宜食咸;肺气白,宜食苦;肾气黑,宜食辛。”肝病色青、脾病色黄为病脏气盛宜补所克之脏,因此肝病食甘味、脾病食咸味;心病、肾病须补其母脏使生化有源,因此心病食酸、肾病食辛;肺病白其气欲散,每多影响心故食苦,苦也可坚外散之气。

2 五神及五志。《老子》曰:谷神不死。指出人只要神明存在就可以健康长寿,说明了养神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提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五脏藏五神。心藏神,神为一切生命能力的最高主宰。魄,藏于肺,阴神,属心神之下,先天而来,与本能有关,如呼吸、痛痒等。魂,藏于肝,阳神,心神之下,后天学习而来,与认识思维相关的高级反映。意,藏于脾,主记忆。志,藏于肾,指思维集中能力。记忆力下降为营血不足,心脾两虚;言语错乱,手足不能支配是肺气不足,阴神不藏;多梦恍惚失眠是肝血不足,阳神不藏;精神不能集中是肾藏精不足;而一切神志活动都在心神的支配下。《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胜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均可导致脏腑异常。情志过激损害健康,过怒使肝疏泄太过,逆则呕血同时食逆上;子病及母伤肾则喜忘前言;母病及子上扰神明可出现狂证。发生情志疾病须以五行相克恢复其平和状态。怒可制思,思可制恐,恐可制喜,以喜胜悲。

3 五音。即角,徽,宫,商,羽。《寿世保元》日: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儒门事亲》中载:“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说明声音对人体积极作用。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立慷壮哀郁,惨阮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徽音婉约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清,淡荡清邈。五音分入五脏,如宫为脾音,过思伤脾用宫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

4 五体。华佗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相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他创立五禽戏通过模仿不同特性的动物以养五脏,一日虎戏,勇猛矫健,归于肝,可补肝强筋;二日鹿戏,轻灵快捷,归于肾,可补骨益肾;三日熊戏,沉稳有力,归于脾,治疗消化不良;四日猿戏,轻灵活泼,归于心,可条畅情志血脉,治疗精神疾患;五日鸟戏,轻灵飘逸,归于肺,通达肺气皮毛和关节。

中医养生康复学认为只有脏腑形体官窍四肢各司其职,相互密切配合;饮食无偏嗜;情志无过激人才能达到健康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五行及其生克关系予以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利用五行理论对人体的各项活动进行调节,才能最终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制”。

参考文献

1 任秀玲,《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五行[J],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2008,23(4):241

2 《黄帝内经》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21―466

3 姜莉,音乐养生中医观[J],时针国医国药2007,18(4):961―963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4月2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参观阿拉扎大学,并与该校师生亲切交流。

阿拉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与中国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0年,阿拉扎大学与中国国家汉办合作创办汉语语言中心,开设了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在学校礼堂,祖哈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学生们表演了精彩的民族歌舞,并声情并茂地朗诵和演唱了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与学生们共同演唱了印尼民歌《哎哟妈妈》,全场响起阵阵掌声。

英国查尔斯王子为威尔士第一所孔子课堂揭牌

近日,在英国霍兰德沃里学校的校庆日当天,这座有着163年历史的著名私立学校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英国威尔士地区第一所孔子课堂在兰达弗里学校成立,查尔斯王储和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共同为孔子课堂揭牌。

孔子课堂揭牌仪式隆重而热烈,学生的书法和剪纸作品引起嘉宾的浓厚兴趣,具有浓郁的中国和威尔士特色的文艺演出将庆祝活动推向。

查尔斯王子在孔子课堂与来自中国的老师亲切交谈,并与英国学生就中文学习等问题进行交流。他对数百名老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发表讲话说,学习语言有利于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他希望孔子课堂不断取得进步。

霍兰德沃里学校有300余名学生,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学习中文。学校每到中国节庆日还会组织各种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参加,向他们推广中国文化。

苏伊士运河大学将汉语列入第二外语选修课

随着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展,汉语课程已经在该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2011年春季新学期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首次为该校旅游学院开设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程。

为埃及大学生开设汉语选修课―直是孔子学院的努力目标。几年来,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一直为该校旅游学院开设汉语培训课程,不少学生都是孔子学院汉语培训班的学员。孔子学院非常重视旅游学院汉语选修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将3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基础、初级、中级3个不同层次的班,并配置了2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重新编写了教材,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为学生将来从事汉语导游、翻译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再度成功举办网络授课

4月6日,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在特洛伊大学图书馆的336功能厅举办第二次面向阿拉巴马州高中生的网络授课,有来自5个学校的上百名师生观看。

这次网络授课以文化为主题,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线,以春节为亮点,将规模宏大的节日习俗浓墨重彩地推出来,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课堂的布置匠心独运,一片喜气洋洋的中国红,以及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福字、红包、剪纸、彩灯、威武的中国龙等送给现场观众巨大惊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授课将文化和汉语结合得非常完美,展示文化的同时还带领学生们学汉语,包括春节祝福语和十二生肖的汉字和发音,现场的组织有序很好地体现了互动教学法。90分钟的展示和讲解在片激动、欢愉的氛围中落幕。

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孔子教育思想”讲座

4月6日,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利马san Marcos大学MG.Migue Polo教授做了一场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学术报告。这是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本学期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

Polo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孔子的生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他不时引用汉文原典并加以阐释,如“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随着中秘经贸合作全面展开和进一步深化,秘鲁当地的汉语需求越来越强烈。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筹备举行多种形式的汉语推广和文化展示活动,为孔院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爱尔兰北蒙纳斯特里小学“中国语言和文化”课情趣盎然

4月11日下午,爱尔兰科克市北蒙纳斯特里小学(North Monastery PrimarySchool)举行200周年校庆。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Mary Mc Aleese)应邀参加校庆活动。科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朱焱炜博士向玛丽・麦卡利斯总统赠送礼物并向她介绍了孔子学院在该小学进行中文教学的情况。

北蒙纳斯特里小学始建于1811年,是科克市一所有名望的小学。科克大学孔子学院从2009年明开始,为该校学生开设“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该课程除了进行汉语教学外,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设计安排了中国文化介绍与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剪纸、中国武术、中国书法等。该校已通过友城交流与上海市恒丰中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目前正在积极申办孔子课堂。

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土耳其海峡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医讲座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学,脉,经络,源流,汉英双语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59;R229;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54-05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Mai” and “Jing Luo”

in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mai” and “jing luo”, discusses their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comments on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g mai”. Meridian,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approved by WHO, indicates a twodimensional grid and therefore is contradictory to jingmais function of moving qi and blood; channel, a popular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in the West, is a polysemy word and is not clear and definit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vessel” can refer to a threedimensional tube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refore is a strict and proper translation for “jing mai”, an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ai, jingluo,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中医药学西传曾几经兴衰,但是几乎每次都是以针灸西传为先导。中国的针灸学,由来也远:针术起于砭刺,艾灸起于火灼。17世纪中叶,针灸经由日本介绍到了欧洲。针,即针刺,顾名思义,“用针刺”。根据这一含义,荷兰医生赖恩(William Ten Rhyne)创造了acupuncture (acu+puncture)表达“针刺”;布绍夫(Hermann Busschof)等人创造了moxibustion表达“艾灸”――该词由日语mugusa(moe kusa的缩约形式,意为“燃烧的草药”)和bustion(combustion的缩约形式,来自拉丁语combustio)的缩约形式组合而成。acupuncture、moxibustion自17世纪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英文术语中难得的一对真正统一、标准化了的译语,亦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 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中的医学主题词[1]。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公室成立专家工作组首次对针灸经穴名称进行标准化。经过10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于1991年先后颁布了两套标准化方案,即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WHO, Geneva) 和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vised ed. WHO, Manila),即《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实践证明,尽管该方案为针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教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但是其推行情况并不乐观,见表1。

经络学说主要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一 “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

经络主运行血气。关于“血气”,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中均有提到。《论语•季氏》讲到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少年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老年时“血气既衰”。说明这时已把“血气”变化看成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把大地上的水流比拟为人体中的“血气”,说大地上的水流就好像人体“筋脉”中的“血气”。从认识的先后来看,这种颠倒过来的比拟很可能是先从大地上的水流现象类比推论到人体内的“血气”运行。

《吕氏春秋•达郁》有这样的记载:“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这段文字提到了人体的一些基本名词:“肌肤”意指肉、皮,“血”与“脉”相联系,“筋”与“骨”相联系,这也就是医书中所说的皮、肉、脉、筋、骨,即“五体”。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2]

“脉”是简化字,小篆写为,其本义为血管,如《说文解字》所释:“血理分(音邪,斜)行体者。”血理,意指血管文理,横斜分布于躯体,有似水流的分支别派。脉,原写作“”,又作“”。右边的“”,既表声,又表义;“血”或“肉”(“月”)旁,表明这是流通血液的,是肉体的一部分。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中,多写作“”。“”是“ 氵”字的变异,“目”是“肉”字的变异,“皿”是“血”字的变异。字形的构造已说明,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就是“派”的意思。可见,早期“脉”就是指血管,故又称“血脉”。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就是这个意思。

“经”“络”概念的出现较“脉”为晚,它们是对“脉”的进一步分化:即“经脉”“络脉”。从现有的文献记载看,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始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可见,这里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及“孙脉”(或曰“孙络”)。《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较“脉者,血之府也”的论述,增添了内容:由单纯的“行血”扩展为“行血气”。

“经”“络”,繁体字写作“”“”,均从“糸”,“ 糸”旁的字原用于纺织物,现移用于“脉”亦是出于类比。“”字的另一半边是“”,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释为:“水脉也,从巛(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声。”意指地下水脉。经,《说文解字》释为:“经,织纵丝也”[3],即“经”字本义为纺织物上纵行的线。显而易见,用“经”来称说“脉”的主干,字源上反映着“纵行的主干”“地下水脉”和经脉的循行特点、运行血气之间的关联类比关系。“络”字的半边“各”,也是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各,异辞也。”意思是分歧各异,故用“络”来称说“脉”的小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所行为经”与“络脉异所别”对于理解其字义也是很有启发的[4]。

《汉书•艺文志》中“经络”二字一起出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这里似乎还将“血脉”“经络”作了区分。

由“脉”而“经络”(经脉和络脉)、由“血”及“血气”,与针灸、按摩、气功等的运用有很大关系。这些养生保健、治疗方法探究了人体中“血气”运行现象,从而对“脉”的认识大为丰富。关于“脉”字的本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血理分(音邪,斜)行体者”;到了五代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则补充作“五藏六府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这指出了“脉”中容纳的物质由“血”扩充为“气血”,同时指出“脉”内属于“藏府”、外络于“四肢”(肢节)的联系。这显然是吸收医学理论的结果。

其实,“经络”的概念,和很多中医基本概念一样,也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一定解剖知识(对“脉”的认识)和医疗实践(针灸、按摩、气功等的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以隐喻、类比的方式命名、形成。如《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二 “脉”与“经络”的英译

目前,将“脉”译为vessel,已在国内外学界普遍达成共识。中医学中“经脉”“络脉”和“经络”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见表2。

其中,meridian和collateral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经脉”“络脉”的对应译语,channel和network vessel是中医英文著作中频繁使用的“经脉”“络脉”的对应译语,这两对译语均比较流行。文树德(Paul U. Unshucld)教授独树一帜,将“经(脉)”“络(脉)”分别译为conduit (vessel)、 network (vessel),将“经络”译为the vessels,“经络学说”译为the vessel theory。

目前,笔者按照尊重自然语言和自然翻译、尊重语言事实和翻译事实的原则,自建了“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文文本库20余万字,英文文本库400余万词。下面,看看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经(脉)”“络(脉)”的翻译情况,见表3。

说明:MAIN COLLOCATES (L1) & CORPUS FREQENCY指该词左侧第一位的主要搭配词及其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

从语料库中可以看到,“经(脉)”还可译为inner meridians (jing)、 jing channel、 conduit-channel,“络(脉)”还可译为superficial meridians (luo)、 luo channel等。下面,就分析一下这几个核心词汇的含义。

Meridian[地图上的]子午线,经线[10]

channel通道;水沟,水渠,水槽[10]

vessel[术语] 血管;脉管;[植物的]导管[10]

conduit管道;导管; 水道;水管;导线管;电缆沟[10]

collateral(血管或神经的)侧支[11]

network网状系统[10]

结合前述中医学中“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我们知道,经络主运行血气,显然,经络应是“三维”的、可以容纳气血的管道,而非“二维”的线。这也是为什么channel的使用频率远高于meridian的重要原因。正如卡普特查克(Ted J. Kaptchuk) 所说,事实上,用channel翻译“经脉”比meridian要好,因为channel表示三维的、可以容纳某种物质的管道,在含义上更接近原文;而meridian仅表示二维的线。[12]不过尽管如此,为了避免使用新的术语而引起混淆,卡普特查克博士还是使用meridian一词表达“经脉”。

那么,用meridian表达“经”错了吗?显然没有,因为“经”的本义为“织纵丝也”,即纺织物上纵行的线。且meridian对于地图上地球定位的重要性确实可以与“经”对人体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体现着“取象比类”,而取象比类又是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这些层面是channel无法传达的。此外,channel在字典上有6个词义,对于不熟悉中医术语的人而言,用一个多义词表达中医学中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符合科技翻译的选词标准。

文树德教授可能因此才另辟蹊径,选择单义词conduit表达“经”,用vessel表达“脉”。鉴于“经络”概念起源于“脉”以及“经络”的特点,他大胆地将“经络”译为the vessels,“经络学说”译为the vessel theory。这是非常恰当的。从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vessel的解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动物或植物体内三维的管道,均可称为vessel;只有blood vessel才明确地指血管。而“经络”就是中医学对人体内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功能的一种独特结构的称谓或命名。

collateral和network vessel是“络(脉)”的两个比较流行的译语,使用频率亦不相上下。前者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译语,后者则较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络(脉)”的分布特点,且具有很好的回译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meridian、channel和vessel均可用于表达“经脉”。meridian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译语,channel是目前流行较广的译语,但二者又均有不足之处:前者是二维的线,与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相矛盾;后者一词多义,具有词义不明确性。vessel,指人体内三维的管道,是很严谨、恰当的“经脉”的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兰凤利. 中医英译的历史回顾[J]. 中华医史杂志, 2008, 38(1): 8-12.

[2]李鼎. 全国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经络学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2.

[3][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说文解字注[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4.

[4]李鼎. 针灸学释难 (增订本) [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8:2-3.

[5]欧明.汉英中医词典[Z].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香港: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1986: 324.

[6]Wiseman Nigel, Feng Ye.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Z].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56. (Copyright 1998 Paradigm Publications)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Manila, 1991.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8, 34.

[9]Unschuld Paul U.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M].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67-171.

[10]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8: 948, 230,1711,306,1011.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1.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中医

什么是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推进着时代和科学的前沿探索。目前我们还无法对复杂性给出明确的定义,迄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系统科学中的“复杂性”属性描述了八种特征:(1)不可预言性;(2)连通性;(3)非集中控制性;(4)不可分解性;(5)奇异性;(6)稳定性;(7)不可计算性;(8)突现性。这些关于复杂性特征的内容都具有确定的解释,同时也激发了把复杂性研究及其范式应用于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其思想和概念渗透到各门具体学科之中,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法。在复杂性研究领域内,Science(科学)杂志于1999年的复杂性专辑中选用了“复杂系统——超越还原论”的表述,后来学者们倾向于称之为“复杂性科学”这一用语。戴汝为院士更将复杂性科学称之为“21世纪的科学”因为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而致力于研究非线性、非均衡和复杂系统带来的种种新问题。

通过对复杂性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什么是系统?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或者说,系统集合内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功能。而中医正体现了复杂性研究中的系统论思想。系统科学和已有的其它科学不同,它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这里的客观世界包括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系统在整体上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 质,即系统的整体性。中医以复杂性科学为其理论依据,具有着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正是西医还原论所缺乏的。复杂性科学的许多概念,如:系统、信息、整体、反馈、自组织、非线性等已经顺畅地进入中医的话语体系。中医在认识论、方法论、逻辑思维等方面与复杂性科学有深刻的一致性,中医无疑具有复杂性科学的诸多品格。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倡过“中医系统论”研究。“人体科学一定要提倡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他提出了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中医是治病救人的技术,它更实用,注重整体、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向下分析孤立、细微的元素。祝世衲教授也曾反复说过:“中医理论的很多概念范畴是落在西医还原论的视野之外的。”朱清时教授从现代科学不能解释中医的有效性的事实出发,认为“中医不是迷信,而是复杂性科学的一部分”。中医跟复杂性科学在学术思想上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中医是否科学,哪方面科学,哪些方面不科学,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复杂性科学,而不是还原论科学。

从复杂性科学的观点看,中医学中整体论和系统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最大的理论特色。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万物,始终是被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的。人与其它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存在着相参、相应的密切联系。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五脏六腑又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反映了大量现象属于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属性、功能和行为,即系统的系统质,它们是无法还原为部分来理解的;目前西方系统生物学研究仍然只是集中在基因组、蛋白质、细胞这些比较低的层次或心、肺等特定系统,认为这个系统整体性能对它们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医学研究的是人与天地自然、周遭环境(诸如气候,天象等)的联系,研究人的脏腑与天的五气四时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针。灸按摩的关系,研究四诊法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药物如何配伍、如何减毒增效,研究如何通过辨别证候进行立法处方选药、调整药物等等,这些都是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诊断治病,望闻问切的。中国古代先哲们还习惯于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一切事物都纳入到阴阳和五行的体系当中,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各种阴阳转化和五行生克的相互关系。自然而然地运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来建构人体的经络、脏腑系统。

三是稳态观。中医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以此来说明人体的健康、有序的稳态。人体的经络体系就是以十四经脉(包括了任脉和督脉)为主体,网罗周身的一个复杂经脉系统。它对内联络五脏六腑,在外分布于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了人体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各组织部分维持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的稳定状态。经络还承担着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协调阴阳的功能。通过经络的运输、协调和反应作用,使得身体各部分组织能够正常运行,以保持人体功能活动的稳定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

四是动态观。中医学把人体看作是天地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研究,体现了一种整体和谐的生命观,它把人看作是天地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通过“升降出入”,与天地自然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此来保持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状态。人体内在的经络、脏腑与外在的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平衡协调,这正是一种整体和谐生命观的具体体现。

2.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医学体系。但同一个疾病事实确有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这实际上是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导致的。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医概念的复杂性

“中医”现在是医学界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总结起来它大致有三个含义:(1)指一门学问或学术体系,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医术;(2)指从事中医、掌握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如医士、医生、医德;(3)指称学科分类,如中医、西医等。我们现在所称之的“中医”更多的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是近代西方学术体系打破中国原有学统框架后,依据中国特殊的地理区域和民族特征而限定的。为区别于西医,将中国的医学称之为中医。

不仅如此,中医还蕴涵了中庸思想里“中和”的意蕴,体现了一种中正平和、持中守一、平衡协调的状态,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内涵。它阐释着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敝”等。仅“中医”二字尚且有这么多含义,更何况中医学中其他纷繁杂多的概念,诸如藏府、经络、气血、风、贼等,其古今含义也必定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是这些概念背后的意义复杂性。在话语和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超语言的信息,它们是:语境、背景知识、文化因素、比喻含义、俚语行话等等,它们包含有语用学(语境信息)、语义学(词汇有多种含义)、修辞学(隐喻)、词源学、词汇学、社会学(文化习俗)、心理学(行为意义)、文学、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含义。中医一些基本概念的发展、泛化与演变也必然充斥着诸多因素,例如《内经》中多“虚邪贼风”并称,此处的“贼”并非指现在的窃贼、小偷之义,而是损害、危害的意思,贼风是强调了这种风邪对人体正气的干扰和损害的特点。

    2.2病因的复杂性

中医与西医对待疾病的致病因素看法不同,在中医看来,“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其中的外邪说并非仅指“气候的异常变化”,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由于人自身正气不足,而给予外邪可乘之机。这种关于病邪的认识在西医里是没有的。《内经》中还有“偏阴偏阳谓之疾”的说法。即是说,健康时并不意味着没有邪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人体正气在同邪斗争中,依然能维持自身正常的运动和平衡的统一而确认的,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从健康到疾病的转化也并不意味着“邪”的彻底消失。在正气与邪气相争过程中,最基本的自稳调节是阴阳自和,即一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西医与此不同,它认为疾病的致病因素是病菌、病毒,因而以细胞病理和基因病理为基础的生物医学一直牢牢地统治着医学界。18世纪,意大利的莫干尼提出,疾病就是器官形态学的改变。不久,法国的毕夏把疾病归结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学改变。19世纪,德国的魏尔肖进一步宣称“疾病的本质在于特定细胞的损伤”,“一切疾病都是局部的”。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把疾病归因为基因的病变。根据西医《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西医把这种病因归结为细菌、病毒导致的器官性病变,因此它们必然会采用还原论的方法层层深入追查病因、病理、病位,从局部的观点看待疾病问题。

其实,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论中医、西医,任何疾病的发生,不仅有内在因素,也少不了外在的侵入,它包括了感染、情绪、饮食、气候等变化因素。例如,在临床诊断中,一个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症的病人,其中一个表现症状是脾大。而脾大是否就是造成他所患疾病的原因呢?仅单一的一个症状并不能判断其是否与所患疾病的必然关联,中医从人的整体、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辨证论治,而西医则通过外在单一的疾病现象来探寻疾病的内在机制,采取的是针对症状,个个击破的方法。如果对复杂性疾病有整体系统的观点,治疗和诊治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遣方用药治疗的复杂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体现了它的诊疗思想。中医的对象不只是疾病,而侧重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健康和疾病的转化过程。因而,中医学在临床调方用药中主张,利用人体自身的正气、抗病机能来抵抗疾病,激发人体的自愈和康复能力,特别强调利用生长发育期把病抗过去。中医的治疗重视整体,坚持以人为本、提倡整体观念,以不破坏对象的整体性为前提,侧重从综合辨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疾病的内外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辨证诊治风格。

14世纪时,中医学家王履即认为,药物病和医源性疾病是治病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了“端本澄源,中含至理;执其枢要,众妙俱呈”。刘河间也指出,消除疾病“皆根于内”,从而在诊断上要求“紧守病机,各司其属”;所谓的“求其属者求其本也”,即寻求发动“正祛邪”机能的亢进旺气背景,利用五脏阴阳网络来调节这个“本”。而西医在诊治疾病时,把主体性反应机能亢进的“旺气”当作了抗击、打压的对象,大量强力和长久用药致使他们在诊断上没有看到人体的抗病愈病的积极因素。由于西医治疗的着眼点是恢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在临床外科手术中采取直接切除病变组织,结果是导致了病变细胞的死亡,而不是恢复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因而,可以看出疾病的本质并不能简单地以细胞病变来概括说明。

再比如:糖尿病是近年来困扰人类的多发病之一,目前其病因仍然不甚清楚。若某人不幸患了此 病,最常见的做法就是降血糖,通过药物和打胰岛素来维持,而且需要终身服药。

临床病人的症状不是血糖降不下来,而是脑梗、心梗突发症增加,病人易休克、昏厥。其实,从中医来看,糖尿病中的血糖并不是敌人,不是打压的对象,血糖是生命机体的能源,血糖升高的背后蕴藏的原因很多,光降血糖是没有用的。身体内血糖升高了,可能是交感、肾上腺、肾上皮质、甲状腺、生长激素和胰腺等作用的结果。

2.4临床实践的复杂性

中医几千年来一直承担着为国人治疗疾病的重任,其临床实践的有效性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医是一项讲求临床实践的医学,如何理解临床实践中老中医看病诊治的思维方式,理解辨证论治也是理解与解读中医的关键。中医药强调经验和独立病例的分析和记录,这是与科学寻求客观统合的研究方向背道而驰的。

自金元时期,医家已注意到不能照搬古方医治时疫,治病法则要从现实实践出发,继而开拓了明清两代的“温病学说”。温病学的重要性,不只是建立了一个派别,而是从根本上批判了硬套古典的思维,反对把瘟病当作古时的伤寒病医治。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是以病者之身为宗师的,通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中医运用司外揣内的黑箱方法,以表知里的方式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探讨整体稳定和变化的机理。前不久《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张大明的《解读中医藏象》一文,代表了现代中医的主流认识,认为藏象的知识来源于“系统方法”、“黑箱方法”,与重视“元素分析”的解剖方法不同。

3.复杂性科学与中医结合的几点启示

中医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很难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加以解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将中医的基础理论与思维方式完整地展现出来,若还简单的用西方还原论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是难以解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还原论科学的路径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借鉴新兴的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进行考量和分析,无疑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思路,中医与系统复杂性领域在许多方面都不谋而和。西方医学是以近代科学为标准,建立在物质、牛顿的力、伽利略的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演绎逻辑以及培根的实验等基础上形成的科学革命,是在牛顿物理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表现为原子论的观点,运用的是机械论和还原论的方法。而中医的哲学观点、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是结合在一起的,具体体现在《黄帝内经》中。它突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哲学和整体系统的思想,强调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脉象、气血、津液、体质、经络和药物等。其方法是《易经》的辩证思维、整体观、取象比类的方法论,他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

中医与西医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人体,却有着明显不同的视域范围。中医不应止于“补足及另类医学”,著名的哈佛人类学家阿瑟·克兰曼(Arthur Kleinman)就曾指出,不同的人类文化孕育多元的医学,不是只得一种有效模式。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基因、细胞、组织、个体等层次,西医还原论是通过低层次来了解高层次的。而中医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通过建立“中医是复杂性科学”的观念,可以看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复杂系统是不能够用分析的方法去研究的,它必须考虑个体之间的关联和作用。中医的寒热、阴阳、表里、虚实的八纲走的就是系统分析的路子。

人类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单从结构的方法分析是不全面的,也是很困难的,他的疾病不是仅靠还原论的方法,追查到基因层次的简单微观原因就能予以解决的。其实,人体的每一个功能和疾病背后都有复杂的生化反应,几乎所有的人类疾病都不是简单的单个基因作用的结果。中医学是以整体、动态、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整体协调,是辨证论治,只能采用黑箱的方法,从功能实现和相互关系的角度,从人的整体动态中去把握。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以还原论、经验论及“纯科学”为基础的经典科学正逐步吸收系统论、整体论和人文精神,从而也促使着复杂性研究的兴起。

    如果单纯地运用还原分析方法,将致使以往复杂性疾病的研究难以迈进生命的“整体”与“系统”层次。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及思维方法有诸多相似性。整体论思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总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的功能不是组成系统的各系统质功能的简单相加。还原分析思维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的事物均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将所有的要素相加,便得到事物的整体,要素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可以割裂相互联系来单独研究要素,可以把要素的性质和规律加起来推导 出整体的性质和规律,要素与事物之间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单纯地以还原论为方法论,用分析、还原的观点主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结构上寻找生命的规律,具有微观性、局部性、实验性等特点,但缺乏整体综合性。复杂系统层次上的性质不能用还原主义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各组成部分而完全解释。比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各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涌现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