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疗法;新看法
中医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至今仍在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兴起并传入我国以后,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主张废除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正确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直接决定着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减少在中西医结合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能更快地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1.1医学的产生
1.1.1医学的产生医学不是原创学科,它是将当时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防治等,从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当时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将当时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经过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的中医学。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当时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产生了现代西医学。
1.1.2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气”和“象”、整体思想、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为机械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实证思想等。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等截然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1.2医学的发展
医学发展的内容其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新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创立等。②外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力的增强,应用范围的扩大,民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范围的增大,交流频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内部的发展内容是内在本质,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水平,外部的发展内容是外在现象,受内部的发展内容的影响。
二、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2.1中西医结合的层次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在理论层次上是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是目前的结合层次。
2.2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医学理论的直接指导,还是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摸索:①中医的介入阶段。中医在病情的哪个阶段介入最合适。②中药的介入途径。面对某个病人的具体病情,中药以哪种途径介入最合适。③中药的介入依据。中药在何种理论的指导下介入,是以辨证论治的方式介入还是以西医的药理医理为指导进行介入。④中药介入的时间。中药介入多长时间获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的目标是避免单一医学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做到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但是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其根源在于两种医学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截然不同。
三、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
3.1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从目前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从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互消。中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细微物质结构和功能,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普遍联系及整体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势,保留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两种医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就融合成为一种医学,这种新医学同时具有中西医的优点、又同时去掉了中西医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时,将局部的物质放到整体中去研究,不忽视整体;在研究整体时,充分考虑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新医学,这与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3.2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目前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及思想,是无法直接结合的。因此,需要对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成果及其它所有学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将其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现在的医学理论进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时吸取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横向边缘学科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体,产生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上都被统一起来,成了一种医学,这就是新医学。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中医应该在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发展,而西医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不是全面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中西医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博大精深,有待我们去重视和挖掘;一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已经出现,有待我们去吸取和利用。因此,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莫镇涛.方永奇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炎症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1-32.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中医药疗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具有气流受限的特征,主要病变在肺部,也会产生全身效应,这些效应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
1 病因病机[1]
诱发本病主要因素是外感风寒。有些气象因素如气温、湿度、风速等会造成病情的波动。通过对痰液内脱落上皮细胞和通气功能的研究发现寒气入侵导致气道痉挛并损害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查阅资料得知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是外感风寒和风热。
2.2 治法研究
2.2.1 活血化瘀法[2]。林氏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加当归、川芎、红花、地龙各10g,赤芍、桃仁各15g,随证加减,治疗本病95例,治愈有效率为90.5%。李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进行血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发现在病变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经本法治疗后病情好转,微循环也得到了改善。
2.2.2 雾化吸入法。陶氏等研制出菖蒲雾化含剂,其主要成分:菖蒲、郁金、丹参、黄芩、半夏、防己。治疗时选取30例病例,7天后显示该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右心功能、肺通气功能、痰粘难咯症状。赵氏等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采用复方三拗液,主要成分:炙麻黄、杏仁、甘草各3份,黄芪、丹参各10份,赤芍5份,1mL含生药1g,给予10mL;对照组1的药品为庆大霉素、糜蛋白酶、生理盐水;对照组2的药品为银黄平喘气雾剂,经研究表明,最终有效率分别为96%、80%、76.7%。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急性加重期时采用西医配合中医辨证方药或中药注射液、中药雾化吸入,效果比单纯用西医好。例如高氏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本病,对照组只使用西医疗法,氨茶碱、抗菌素静点、氧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活血平喘汤,其重要成分为炙款冬花、葶苈子、制半夏、白前、枳实各8~12g,桔梗、陈皮、川芎各6~10g,丹参 10~15g,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
3.前景的展望与分析
资料显示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西医和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的文献很少,这与该病发病的因素复杂、起效慢有关。
但是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需要解决[3]。
①分型不完善,由于辩证分型复杂,医生对该病发展规律欠缺认识;②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药种类较多且重复率少;③临床报道注重本病在病机与辨证论治上的统一。但大多数报道在理论上重视证与证之间的界定,忽视内在的联系;④诊断标准差,有些医生把不伴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归纳给本病。
因此,今后应该在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病规律的基础上,更重视辨证论治的统一性和证候之间的有机联系,科学制定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评定标准。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多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长时间反复发作引起。临床表明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肺脾肾气虚、水停、痰凝、血淤阻滞等。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该病时采用辩证施治,标本兼治,不仅可以缓解患者慢性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减少病情反复发作。由于本病发病机制较复杂,用药起效较慢,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弥补这个问题。因此,应努力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教育 护理 学士 中西医结合
高等中医院校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是每一名护理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优势,就是质量,就是水平。由此可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及国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一、中医、西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比较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课程比西医院校的课程多一套中医基础课和中医临床护理课程,使得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中医、西医护理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故应优化整合中西医课程,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
二、护理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状况
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最后2个学期,这样的安排,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轻视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临床问题有机结合,也不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护理学的实践性,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护理学专业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获取临床经验,学会临床决策,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评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能力。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
1、建立课程体系,体现6个特点
第一,突出办学特色: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强化实践,加强人文,注重素质,体现个性;第二,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第三,突出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第四,强化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计知识模块,特别注意知识模块的完整性,淡化学科界限;课时按必备知识决定,课序按知识传授逻辑设计;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最佳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以能够有效考察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水平为原则;选修课课程的制定要按照知识模块和知识背景设计,可采用学分制。第五,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采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第六,优化有限教育资源。
2、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新模块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由4个模块组成: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中医护理学模块。
3、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改革思路
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应拓宽护理人才人文素养的知识面,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培养的护理人才适应于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
4、专业基础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使培养的护理人才具备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掌握护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议浓缩西医基础内容,使其贴近护理临床工作;护理学导论安排在第2学期;护理学基础安排在第3,4学期,实训内容从开课到实习前保持连续性;临床营养学安排在第6学期。
5、专业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课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护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工作方法;满足不同护理对象的需求,做好专科护理;培养护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为1:1:2;教学方法可选择PBL、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考核办法采用试卷、作业、实训及见习等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6、中医护理学模块改革思路
护理本科生就业考试凸显出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体现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并重:继承和创新并重,教学和教学研究并重;实现教育理念的六个转变。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心智健康成长,激发潜能,贮备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四、课程改革紧扣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所需的教学时间后,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紧贴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各课程单元的讲授要点。确保课程讲授要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下知识点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层次地轻松掌握各个知识点。教材编写应采用“订单式生产”,即首先明确本专业的知识点和掌握程度后,向具备资质的知识单元的主讲人提出“订单”,有针对性地编写符合本专业要求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相应教材时,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意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既要衔接好讲授内容,又要摒弃重叠内容。
以上为针对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供大家讨论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韩丽沙,郝玉芳.商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医教育,2002,21(6):36-37.
[2]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商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2007,4(1):28-30.
【关键词】慢乙肝;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发展
1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肝炎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目前至少可分为甲、乙、丙、丁、戊肝5型,临床上最常见的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肝病之一【1】。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全球60亿人口中, 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 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 其中75%集中在亚太地区,其中25% -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目前人口的5%,每年有100万人因此疾病而死亡【2】。根据我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我国是HBV高感染区, 根据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中HBV的感染率高达60%,其中约1.2亿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占我国人口的10%。根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为57・6%,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约1.2亿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左右,其中慢乙肝病人逾3000万在社会上流动,约有10% -15%的人群存在HBV慢性感染,其中约l/4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0万。
由于HBV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影响下一代,故危害极大,HBV自婴儿感染后90%以上经40年左右衍化为肝硬化,50年发展为肝癌,25%-40%的感染者因之而致命,因此乙肝是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的治疗费用达到300-500亿元人民币【1】,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卫生经济带来严重危害。虽然国家近年来已加大乙肝免疫育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3-5】。据统计,在我国未经乙肝疫苗免疫1-50岁人群中,HBsAg携带率平均9.72%,HBV易感者年感染率为7%,HBsAg携带率男性11.33%高于女性8.23%,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质量【6】。可见,防治慢乙肝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并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重型肝炎是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极高的一型肝炎。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几大疾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如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全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复杂而长期的课题。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药和传统中医药诊疗体系及疗效的比较
西医药治疗慢乙肝主要以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为主。但毒副作用大,会出现重要器官病变,如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现代的医疗模式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医学模式,西医的传统治疗主要是以针对生物疾病模式为主,其疾病的诊断原则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都以此模式为基线,治疗时用药大多遵循较为固定的规律和标准格式化用药为特点,缺乏个体化治疗。而大多西药品价格较为昂贵。如干扰素(INF),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力用药,因复发率高,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等弊端而难以推广,国内大多数患者均难以在经济上承受类似的治疗开支。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规范,尤其在调节人体内环境(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保肝降酶以及提高抗病毒药物的靶点敏感性、降低复发率上都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就是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从而有效治疗本病【7】。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来说,中医药治疗是一种积极的手段,其原因主要是中医治疗能够对机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控,充分调动机体的内在能力,这是其独特优势所在。
随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防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考虑对患者精神、情绪、心理、工作能力、社会职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结合社会卫生经济因素。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证据”的思辨方式;“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等几大方面。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和特色,使得在慢性乙肝临床诊疗过程中,理论上突出了个体化治疗的思想,用药上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在经济成本上中药价格低廉,便于普通百姓患者接受,加强了人性化治疗的意义。辩证论治的同时又随证加减,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来遣方用药,并且同时还强调了人性化的治疗关怀,从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给予患者全面而具体的整体治疗,疗效显著。可见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而且潜力巨大。
然而,中医药治疗仍缺乏特效药,抗病毒治疗,调节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以促进患者肝脏病理改变的修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就目前而言,仅靠药物尚无法清除乙肝病毒,而若不能清除病毒,则病毒终究会变异而耐药。清除病毒,必需有人体免疫应答的配合,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调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优势,符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抗病毒及免疫调整综合治疗(鸡尾酒疗法)的发展趋势,也是对中西医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种尝试。中西医结合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方面起着协同的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毒的抑制与清除,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改善与修复,并能减少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8-12】。
同时,中医药治疗慢乙肝仍然存在较多的困惑:如疗效不肯定,重复性差,疗效评价仅限于个案总结或小范围的研究中,疗效评价仅限于个案总结或小范围的研究中,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性,制定的标准没有及时、广泛的执行等。
传统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体系很多临床对照试验研究了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然而这些试验的质量与疗效并没有得到全面系统评价【13】,而且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进程复杂多变,难以预测,治疗的确切效果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中医药有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既不能只停留在个案总结或小样本数据的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一指标分析中医治疗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医自身治疗理论体系的评价方式,把中医的内涵特色科学、合理的全面反映出来,提取精华,继承创新,使中医药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西医治疗也缺乏理想方法。故在传统中医中药中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中西医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传统医药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与现代医学科研模式―循证医学的优势
中医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和总结,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没有形成一条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社会在发展,致病源在变化,疾病谱在更新,人的体质因素也有了差异,总是以这种“不变”去“应万变”根本难以应付,因此,临床上出现了中药疗效不稳定,同样的经验方难以推广等问题。所以,中医药科研担负着把中医经验学总结升华成为科学理论的重任,每一项临床研究必须科学设计,严格操作,得出可以信赖的结论,为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提供依据。中医学从临床经验学逐渐转换到利用科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实践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伟大的变革,是中医药发展的桥梁。既往的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很多的误区,我们应当参照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的原则, 借鉴循证医学思维探索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研究方药和模式,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中医药的疗效。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学术基础是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其核心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包括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方案、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当前最佳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所谓证据就是指设计合理,测量准确,结论可靠,发表在医学专业杂志上的文献,包括研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文章【14】。能够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把中医药宝贵的临床经验变为具有科学性的客观证据,不但可以提高中医的自身水平,而且能够以其客观的证据得到世界的认同,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医学。
4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前景
我国是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和首创“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国家。中西医结合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既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产物,又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药学的优势和特点【15】。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我们中西医结合首要的是“中”,要搞好中医药的继承, 向中医学习, 又要致力于创新; 并要与世界的结合医学工作者团结合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中西医结合医学一定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16】。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结合却是医学界存在的最大难题。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中医学应是现代的中医学,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客观前提【17】。
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新世纪里抓住机遇,取得更大发展突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样,必须依赖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循证医学正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18】。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个老课题,有关治疗上的中、西医新进展国内也介绍了不少,但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就是西药+中药治疗吗?目前,对慢乙肝的治疗仍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但缺乏可靠稳定的治疗措施和满意的疗效【19】。
我们应该衷中参西,师西医之长技,大力发扬中医本身的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在治疗慢乙肝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尤其中西医结合是创新的事业、发展的学科,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更新观念,掌握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乙肝治疗中的最佳方法和有力途径。
中医学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开展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从宏观到微观、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临床流行病学的引入和发展,使中医临床实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临床对照试验逐渐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主流,临床试验的质量逐年提高,为临床医学实践提供了大量证据。
20世纪末调查表明国内中医临床研究报道甚多,但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却甚少,质量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可观评价,也是制约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界开始意识到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建立临床RCT,CCT及诊断试验数据库是循证医学实践的核心任务之一,目的是更方便、快捷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更好的为临床医生服务,指导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是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但该数据库中国的资料不多,尤其缺乏中西医结合/中医领域的临床研究资料。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肝胆系统疾病疗效研究方面的RCT文章逐年增加,从70年代初的每年10多篇到2006年的上千篇,许多肝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实践指南也均是在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产生的【20】。但是,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慢乙肝临床研究方面的高质量循证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一定数量RCT、CCT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这些必将影响到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优势的发挥和临床研究的水平提高及发展。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中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于1998年建立,目前英文数据库已收录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数据(包括针灸)数千条,部分已向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交。目前尚未包括全部以中文发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信息量受到限制,此数据库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以利于将来更好地为循证实践服务【21】。
因此,建立我国中西医结合/中医慢乙肝的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RCT、CCT),可以为肝病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为肝病系统评价者提供数据,同时也是对我国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试验数据库的一个补充,向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中国中西医结合、中医慢乙肝临床研究资料,使得大量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慢乙肝临床研究文献能更好、更方便的服务于包括西医在内的广大临床工作者,为大家接受和采信,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慢乙肝评价文献研究的质量和国际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Health News。Newspaper of Health News 22/01/1999 4th edition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23。
[3]Seeger c, mason w,hepatitis B virus biology. Microbiol mol boil rev,2000,64:51-68
[4]Locarnono S. 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semin liver Dis,2004,24(suppl 1):3-10
[5]Villeneuve JP .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Virol,2005,34(suppl 1):139-142
[6]Grosheide P.Van.Dammep.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ble Disease Series[J] Antwerp,Belgium:viral Hepatitis Prevention.Board secretariat:1996(1).
[7]李筱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光明中医2005.Vol 20.3:32-33
[8]杨红,罗俊.甘利欣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6):307
[9]张晓慧,孙计田.硫普罗宁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医药导报,2003,22(4):244
[10]张海君,朱项临,邝先奎.苦参素联合西维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传染病信息,2003,16(2):50
[11]张友祥,王灵台,陈建杰.中药补肾冲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8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112~113
[12]王荣国,林锐金.叶下珠复方胶囊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121~122
[13]刘建平,秦献魁.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1): 5
[14]贾继东,张福奎,王宝恩.循证医学及其对肝脏病治疗学的可能影响[J].新医学, 2000, 1(7): 89
[15]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16]王宝恩,从临床科研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北京中医药2008. 27,(1):3-5
[17]关燕婷,孙 伟,谈现代中医的发展之路,北京中医药2008. 27,(1):5-6
[18]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19]Lau GK,TsiangM.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1amivudine for chronichepatitisB―infected Chinese patients: a viral dynamic study[ J].Hepatology, 2000, 32(2): 394
[20]王吉耀,现代肝病诊断与治疗[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7
[21]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6-84
工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期间,学生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学习,角色和学习情境的转换让学生直接接触鲜活的现实,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企业人特有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不断冲击和重塑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的认知,真实的职业情境和职业训练不断激励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经验、领悟职业智慧。另外,工学结合也是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并存,而优秀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围绕企业宗旨和目标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员工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目标净化环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社会舆论要求还是企业的具体实践来看,企业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多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利润,不再仅是对税收、GDP的数字上的贡献,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重视社会影响已成为企业新的价值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中,与社会外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适应,主动建立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观、社会理想的践行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例如,皇明集团,一个年轻的民营企业,“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太阳能,专注于太阳能,在太阳能应用、绿色能源科普、中国能源环境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引领太阳能行业进入全新发展的时代。皇明人都是“精神贵族”,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怀着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写中国能源历史、产业报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类幸福的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皇明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不断为社会创造并输出价值:寻求企业与社会、同业、自然和谐相处,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取福利、为社会贡献财富、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国家增添光彩”作为企业和谐发展观念;与竞争对手一起“种西瓜”,将科学、发展、可持续的竞争观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中,维护太阳能事业的整体发展,做行业的守护神;皇明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视员工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彼此配合,共同撑起企业发展的天;皇明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为贫困学校、弱势群体、西沙驻军、海岛部队捐款捐物;企业家黄鸣开通博客,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思考与社会沟通,为改变国人的观念而努力,尤其是对激进的年轻人,黄鸣愿意“顶着口水前进”,以微言大义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皇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改变了社会对企业的看法,为企业赢得了尊重,也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模拟样本。在职业成长的初始阶段,部分高职生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期望、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与企业主导价值观必然发生冲突,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对金钱、地位、名誉、快乐的理解与追求,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与路径,将兴趣特长的发挥和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融入社会利益的实现中,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二、企业优良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