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的概念

人文地理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地理的概念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人文地理

1 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人文地理学是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城市、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现实中许多热点与焦点问题,如文化现象、、经济发展等。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多领域、多学科、多方位地去了解和学习知识,主动拓宽视野,以及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动态地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人文地理学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真正传达人文地理学思想理念的深层意义。如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要按照针对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组合,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才是提高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2 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手段

2.1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应由单一的教师授课式向启发式转变,通过教师的启导、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导意识,导出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最后由老师分析和总结。好处在于不仅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获取到新知识,而且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能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的指导,及时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与指导中也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正错误。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

2.2运用多媒体引导教学

人文地理学是综合性、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丰富而抽象。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种等优势。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创造出立体动态的地理空间及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视听合一、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能够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2.3合理采用对比式教学

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不同人文现象的地域背景,从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环境、人口分布、聚落景观、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对比分析,找出形成这些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脉络和导致文化异同的深层原因。例如,在学习“城市地理”这个概念时,可创设这样一个对比场景:在大屏幕上展示出重庆和成都的两张景观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两个城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分析两个城市的地理差异,这样自然的引出了城市地理的概念。再比如针对东南西北饮食的差异:北方口味偏咸,而南方口味偏甜;东部的人喜欢吃辣食,西部的人喜欢吃酸食。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具有典型地域差异性且生动有趣的人文现象,引导同学们从自然环境、各地民俗的差异等方面去思考,从而加深同学们对问题本身的认识,以及对区域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应用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比较、辩证思考的研究学习方式。

2.4重视地图教学法

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它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是“骨”和“肉”的关系。作为教师,用图像教学可节省大量的语言,变繁琐的口授为形象的讲解。作为学生,图像教学既形象直观,又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地理知识,还能使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运用地图案例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对某些地理知识的演变、形成过程,可采用多图联系,板图、板画讲绘等方法,化“静”为“动”,不仅能表达地理知识的相互关系、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人文地理中涉及到人口、民族、宗教等的内容,可提供一些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和宗教分布图,从而加强了直观教学。因此图像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媒介,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理图像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概念。因此,在人文地理中,教会学生阅读地理图像是特别重要的任务。

3 结语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将这几种教学手段紧密集合、衔接一致才能达到人文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达到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及创新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3-9.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地理;趣味性;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新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其中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是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这些内容都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等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中的系统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不同。自然地理学习起来虽然难点多,但其科学性、推理性较强,教学过程中线索清晰、授课脉络易于把握,而人文地理内容庞杂,不易记忆,学生的知识兴趣点较低,人文地理知识还与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交叉现象,这就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点。况且在文综考试中,人文地理知识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目知识的兴趣,增强人文地理学习的氛围。

一、人文地理教学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地理格局和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它的教育价值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用性。现代社会中除了经济增长之外,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关系的改善,都已成为社会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必须具备上述的人文地理知识。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交流的扩大,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等问题,未来社会对高中生的人文地理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生活。

二、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研究和实施策略

1、精心设计课题导言、精炼点题、诱发兴趣

课题导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因此,有一个诱人的课题导言在课堂开始中显得至关重要。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喜欢追根问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新课题导言设计的需求,而经过精心设计、诱发引导的、带有悬念的课题导言,则能够很好地在课堂开始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吸引到对新知识的兴趣学习、探讨方面上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习,直到悬念化解,问题解决。

课题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激感、展示图表、实例开讲、趣引故事,巧用诗歌、名言引入等。举个例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从这一引言中,可以导入影响农业生长的区位因素知识。

2、利用情景假设、赏识激励、诱导点拔、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以增添课堂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找到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假设你有足够的财产,你想建一个××工厂,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建厂?

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学生想要建立的工厂是不同的,各自考虑的因素也不同,因而得到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因此,设立开放性的情景假设,一则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二则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假设,增强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3、结合实际生活,探讨课堂理论知识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联系学生生活的学习更有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将生活引入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将熟悉的生活环境与地理学习联系起来。

如揭东经济开发区,这是我们学校学生所熟悉的一个工业园区,教学工业这一章时,可利用其中某个五金公司作为例子,让学生分析工厂的选择区位因素,也可通过出示地图介绍地理位置,分析交通条件等方法,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相关信息,如开发区位于揭东区东部,交通条件优越,国道、省道在此交汇,紧邻火车站,高速公路,揭阳潮汕机场,码头等,这些都是工业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交通区位条件。区内的工业公司众多,有广东巨轮模具,榕泰化工、宏兴达塑胶、雅迪高五合塑料、泰丰侨金属制品、恒业不锈钢、天润鞋业,欣达化纤纺织公司等等。这些大家熟悉的工业企业,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哪些工厂和公司是有联系的,哪些彼此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也较容易分析出没联系的公司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为了彼此之间的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信息联系,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具有生产协作联系的工厂发生近距离聚集的现象,从而促进工业区域的形成。

学习产业转移类型时,一种是区域产业的转移;一种是国际产业转移,所举的案例可用:广东巨轮模具公司总公司在揭东,但有一部分分公司已转移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如印度),此时学生会有兴趣分析探讨其转移的原因及带来的好处,并进行讨论、发言提问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收获、感受到“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4、巧用游戏或活动诱发学习兴趣

如:以小组为单位,以“交通与生活”为主题,说说交通运输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关系:

第一小组房地产开发商

第二小组城市规划部门

第三小组服装批发市场

第四小组城市居民

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调动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5、课外知识的延伸

在地理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信息材料,能有效防止单纯从文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

例如:讲到交通运输,可以把内容扩展到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干线,告诉学生,在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根据规划,2020年全国高铁线路图将形成“四纵四横”的格局。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课外知识的延伸程度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人文地理素养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外之余,要多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人文地理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扩展、延伸,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文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总结

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点。学生获得人文地理知识,提高人文地理素养,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存在的魅力,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记忆理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巧妙导入新课,巧用情景假设,赏识激励,诱导点拔,妙用游戏或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相关知识的延伸扩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才能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利.如何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155-156.

[2]吴海忠.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J].地理教育.2010(5);11.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真切展现人与自然共处中的人文风貌

(一)从名山大川中展示独特的文化地标

名山大川融入古今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变迁,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十集电视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调动航空、逐格、三维、真实再现等各种手段对庐山这座世界名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并力图超越以往多数聚焦于庐山风景名胜的局限,将庐山还原成中国文化史流变的一个佐证、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文化地标。央视四十集大型纪录片《黄河》采取“横切面”的视角,展现黄河流域文化,还原一个“亲切的黄河”,通过黄河这个地标来展现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二)从建筑古迹中展现无限的人文气息

建筑古迹见证了历史,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等科学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由四川宜宾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人文地理纪录片《江安夕佳山民居》,通过真实的镜头,向受众集中展示了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化石”的夕佳山民居建筑群落。该片围绕夕佳山民居的文化内涵、进行大量的实地拍摄,采访了20余名中国古建筑学家、文化名人和亲历者,通过与全国各地其他不同类型的民居进行比较,深入浅出地向受众介绍了江安夕佳山民居的建筑特点以及四川南部独特的民风民俗,从有限的古建筑遗存中展现出无限的人文气息。

(三)从名城名镇中剖析蕴含的历史内涵

名城名镇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属性。大型纪录片《商之都》是一部解读、讲述郑州历史传承、风土民情、自然景观的纪录片。《商之都》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解读了郑州从古老商汤亳都到今日商贸之都的城市生命史和中国商业文明史,表现了郑州人民良好的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石羊镇是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年经济文化历史的小镇,电视纪录片《梦牵石羊》由云南电视台和昆明浩大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摄制,《梦牵石羊》是一部比较系统地反映石羊历史文化的人文地理电视纪录片,片长40分钟,将石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完整地再现于荧屏。又如江苏苏州有线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苏园六记》,意在探究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蕴、文化精神与美学意境,将叙述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从吴门烟水到内涵丰厚的吴文化,从文化到文人,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

二、宏观审视人文地理积淀中的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纪录片依托于悠久深远的中国文化传统,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人文地理积淀中的文化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地理概念中观照特殊的文化现象

这里以中国地理概念中的西部为例。无论是在空间的跨度及其所包含的自然风光、动植物种群、地理形貌、民族习俗、生活状态等的多样性上,还是在时间的长度及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精神、遗产遗迹的丰富性上,西部都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上,就是题材资源的优势。西部人文地理纪录片在观照特殊的文化现象方面表现突出,体现于作品的如《丝绸之路》、《黄河》、《望长城》、《敦煌》、《长安》、《汉唐陵墓石刻》等。除了独立的作品外,还包括一些大型系列纪录片、专题节目中的西部篇章,比如《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的《都江堰》、《布达拉宫》等。在这些系列片中,中国西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受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合出品的八集人文地理纪录片――《大秦岭》,通过一座地理位置上的山脉,艺术地反映陕西省的文化和旅游成就,充分表述了秦岭不仅是陕西的、而且是世界的,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家园。

(二)从地域风情中阐述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型纪录片《走进》巧妙地将人文与地理结合起来,这部纪录片从雪域独特的地域风光,独特的地域风情中阐述独特的地域文化。《走进》介绍了藏传佛教中很多鲜为人知的内涵,包括磕长头、天葬、转经筒、挂五彩经幡、藏族的沐浴节、唐卡画、手工银器等藏族文化的精髓。又如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心中的香格里拉》,真实地体现香格里拉地域风情,挖掘香格里拉的文化内涵,关注香格里拉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生存状态,并用真实的影像纪录下来,提升“香格里拉”的地域文化品位。由浙江卫视策划、拍摄的人文地理纪录片《浙江文化地理》,以构成文明核心元素的书法、剑、曲、僧、琴、舟、茶、宅、藏书、青瓷这些千年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老物件”为主线,针对史书和民间口口相传的地域风情介绍,采访了大量的专家和民间学者,挖掘出大量尘封在老物件里的新鲜记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三)从历史变迁中抒写深刻的文化意味

人文地理纪录片力图梳理时代更替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节点,对中华民族之文脉进行一次深入且兼具现实价值的探寻。十集电视纪录片《敦煌》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该片对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作了生动的展示,有命运多舛的程佛儿,寡妇阿龙,无名的小画匠,商人沙拉,探险者斯坦因,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等,使节目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同时,力图从历史变迁中抒写深刻的文化意味。《敦煌》不仅仅是要告诉受众敦煌的历史,更是要带领受众穿过时空隧道,回到属于古丝绸之路的那片天空,再现发生在那里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十集电视系列片《望长安》,是一部旨在用优美影像探索陕西历史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深刻地思考了陕西文化的原创力、开放性、交融度、辐射力,及其对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望长安》在构建三秦大地的历史文化影像时,关注的不仅仅是陕西曾经卓越的历史文化变迁,而是隐藏于这些恢弘文化遗产与文明碎片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问题

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人与自然的故事,地理风情与民族风情的深度解析,一定地域中历史尘封的往事都可以在人文视界中得到高度的关注。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这对于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促进人文地理的文化整合,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关注人在地理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在2010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国际纪录片的评奖活动中,荣获最佳长纪录片奖的是《六搬村》。《六搬村》是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苦聪人生活的人文地理纪录片。苦聪人只有六千多人口,几千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原始森林里,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2008年,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他们终于搬到了生活条件较好的平原河谷地带。《六搬村》是一次有关民族发展和人与自然严峻命题的沉重思考,它重点关注人在地理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又如纪录片《楠溪江》,纪录了浙江温州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人文变迁和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以精雕细琢的细腻手法、令人心动的精美画面,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观察点上,表现了生活在这美丽江畔的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生存状态。

(二)聚焦地理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文化

未来社会是生态文化的社会,生态文化是从人类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文地理纪录片关注和探索生态价值,传播生态文化。在辽阔的滇中大地上,闪烁着玉溪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而纯洁的抚仙湖便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碧玉,培养孕育了无数的玉溪儿女。在瑰丽多姿的抚仙湖背后,是玉溪人“生态立市、天人和谐”的发展观念。纪录片《抚仙湖》以云南省玉溪市创建生态型城市为背景,以整治抚仙湖、星云湖环境为叙事重心,全方位多视角展示玉溪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纪录片《抚仙湖》将镜头对准“水”,找准了具有地域性的生态文化命题。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把绿色留给子孙》分为森林、湿地、沙漠、生物多样性等5集,反映了高黎贡山、大山包、西双版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文化。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化的出现,人类将实现生存家园的重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人文“理想。

(三)重视文化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枯燥;教学方法;改变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进行自然地理部分教学时能做到教得得心应手、教得用心,当把某一自然现象或规律给学生讲解清楚后很有成就感,而到进行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时很多老师会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学生自己都可以看懂,没什么可教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很安静,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更没劲,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1)人文地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课本上的内容看懂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理解却比较难。人文地理知识综合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大。如果说自然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那么人文地理更多的是研究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现象,其所涵盖的内容一点也不亚于自然地理。而这么多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把这些内容完全理解清楚需要联系很多的实际生活。(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时提不起兴趣觉得比较枯燥的根本原因。大部分教师在进行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时都会觉得该部分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可讲的,学生自己看书都可以看懂,把重点在书上划一下就可以,导致教师在备课时思想认识不到位,准备得不充分,最后的结果就是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划书。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没趣,甚至有些学生早已在老师的讲课声中进入了梦乡。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该如何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重新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觉得枯燥,也让教师在教学时不会觉得枯燥?我认为要改变这种“教”和“学”都枯燥的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重视案例教学,将“本土化”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即那些在日常生活素材中“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的关键是精选案例,使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导向性,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通过个别推知并理解整体。实际上教材里已经有了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比较远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仔细的分析准备外,还要再精选一些案例,而这些精选的案例就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让学生能够有一些直观的体会。所谓“本土化”的素材,实际上就是乡土素材,这是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体验到的东西,把这些素材当做案例用在教学中的时候很多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就能迎刃而解。

二、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或者说是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大障碍。如果在教学人文地理内容的时候依然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走进教师越教越枯燥,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大的改变,把以往教给学生“这是什么”,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在其中就起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必修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这节内容,我的做法是:首先,展示两张和鲁尔区相关的图片,图片上没有任何文字,用图片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两张图片老师想讲什么内容,然后慢慢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鲁尔区的钢铁工业,进而又引出鲁尔区发展的条件,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的这种工业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通过老师不断的引导,最后学生自己能总结出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以及导致衰落的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怎么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三、让多媒体变成提升课堂效率的能量倍增器

相比较单凭老师自己费尽口舌的讲,也许呈现一段视频或者是一张图片会更加直观,效果往往也要好很多。由于人文地理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现实生活,而高中生又大多缺乏生活基础,很多课本上的现象联系不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原本容易理解的内容变得抽象复杂。而到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来弥补学生生活基础不足这个问题。或者展示视频,或者展示图片,或者利用Googleearth这样的软件等等方式来把一些看似抽象的概念、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和听觉上去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炼,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学生往往都喜欢语言风趣幽默、思维敏捷睿智、行动果断又平易近人容易相处的老师,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那么课还没上效果就已经大打折扣了。教师的个人魅力虽然和教学内容无关,但是它能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所以个人魅力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X”因素。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做到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才能让这个“X”因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学生、去改变课堂。我们掌控不了学生对我们的看法,但是我们能够掌控我们的教学方法、掌控我们的用心程度,通过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我们总可以找到让每一节课堂激情四射的那个点,总可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人文地理的知识,总可以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3.

[2]杨爱玲.地理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分类与编写.地理教学,2004.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分形理论;人文地理;实际应用

所谓人文地理学,主要指的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对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以及变化等进行研究探讨的一门学科。在整个人文地理学中,涉及到了多种理论基础,分形理论作为最主要的一项,目前已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以此来为今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分形理论的概述

1.1分形理论的内涵分形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数学家芒德勃罗提出的,该概念提出之后,分形理论继而形成。 分形理论认为:每一个被分形研究的部分都是整体中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分形研究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将其视为整体的再现,分形部分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发展确实,也可以代表整体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2分形理论的特征

分形理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首先,该理论中所涉及的分形系统十分精细,系统中任何一个细节,其所占据了比例数值都可以任意小。其次,由于分形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因此,在对集合的整体与分形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能单纯的用文字来进行叙述。第三,分形集合往往具有自相似性。第四,相对于拓扑维数来说,分形维数要显得大的多。最后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分形集合的产生的方式都是以迭代方式为主的。

二、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各个分支的实际应用

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和交通地理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三项重要分支,分形理论作为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以上三项分支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2.1分形理论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

分形理论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始于90年代,自从该理论提出并广泛应用以来,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城镇体系作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形理论在此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即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和城镇体系空间相互作用的分形研究。其中,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城镇等级规模分布,其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该城镇规模的层次分布情况。通过对该区域层次分布情况的分析,来推断城镇整体的层次分布情况。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我们选取r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用N(r)代表区域内城镇数目,那么二者的关系将满足分形理论中的盒子维数N(r)∝r-D,因此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分形模型。其中的分形维数便是字母D。根据D取值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当D1的时候,则表示城市等级规模的分布情况比较集中,整个城镇体系的发育较为成熟。

而对于城镇体系空间相互作用的分形研究,则主要指的是对城市结构分布中受空间作用影响的基本状况。该部分研究主要是对中心城市吸引力的研究。所谓中心城市吸引力,主要是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取一个半径值。在此前提下,半径与城镇数目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满足分形理论中的盒子维数,D仍然是其分维值。同样,D的取值仍然表示中心城市吸引力的情况。当D的值分别大于2、等于2和小于2的时候,则分别表示中心城市吸引力逐渐衰减、均匀和逐渐增强。

2.2分形理论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

分形理论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差异上的分形理论,区域差异作为经济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于研究所采用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该系统与分形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意大利经济学家Pareto在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对各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下规律:N=N0X-b(b>0)。式中,N0、X和N分别表示总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不低于X的人数。从以上规律的等式我们可以看出,该等式与盒子维数相符,满足分维的定义。同时,诸多研究也表明每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在以上关系式中,人均收入可以说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关于X的分布函数,即:F(X)=(X0-b-X-b)/(X0-b-Xn-b)。其中,XnXX0。X0和Xn分别表示最低收入水平和最高收入水平。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如果我们分别用X、N和N0来表示我国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大于某一标度值X的省区市的个数和所有省区市的个数。那么按照上文中所提到的公式,我们便可以求出一个GR,这便是各个省区市年度生产能力的差异状况。通过该项指标,我们还能够对未来我国区域差异的动态过程进行准确预测。

2.3分形理论在交通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

分形理论在交通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网络密度和网络连通性两个方面。其中,网络密度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所有交通线之间所构成的交通网络。在整个交通网络中,各个城镇则作为每个结点存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自相似性,这也就说明交通网络整体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因此,分形理论在交通地理学中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效果。在给定一个具体区域的前提下,该区域中所形成的交通网络长度必然有一个特定的长度,区域的范围与交通网络长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交通网络的长度主要取决于区域范围的具体设定。

在网络连通性的研究中,网络的可达性与连通性是评价一个区域交通网络的优良状况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传统的网络分析中。评价网络连通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则要属矩阵算法。由前文的讨论可知:O≤Dg2≤g1,Dg2≤Dg1,因此0

结语:

综上所述,分形理论作为人文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的各项分支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对分形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以此来为今后该理论的进一步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长庚.浅析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2] 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