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建造理念

智能建造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建造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建造理念

智能建造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船舶建造工艺;发展现状;对策

船舶建造的过程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钢质船舶船体的焊接和上层建筑的制造,这也是船舶建造的主要工艺。现代船舶建造业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被应用到其中,但是,船舶建造业却没有实现长足的进步,船舶建造工艺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只有将船舶建造工艺进一步提升,才能让船舶的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改进船舶建造工艺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船舶建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1、造船设备落后,人员能力欠缺

我国的船舶建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进步速度也比较缓慢,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多数造船企业没有配备放样间、精加工车间、管件生产线、钢材预处理车间等,科学化程度较低,造船企业的生产能力比较薄弱,相关的工艺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更新,造船技术落后。二是我国的造船企业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高精尖人才相对欠缺,许多大型造船企业往往只配备4名工程师,而生产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这远远达不到生产的需求,这使得我国造船企业的攻坚克难的能力偏低,进而制约了我国造船业的发展。以邻国日本的万国造船公司为例,该公司配有一整套大型平面分段装配生产线,最大可拼焊24m*25m的壳板,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而且操作相对简单,两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控制10个焊机工作,每分钟的焊接长度可以达到10米[1]。

2、船舶建造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造船企业都会采用散装造船法,具体方法是在钢板上描绘出船体所需要的部件,然后再使用半自动半手动的切割机按照描绘的形状进行切割,最后再运用焊接技术将所有的部件整合焊接起来,得到船舶的大体轮廓。这种技术已经比较落后,在生产小型船舶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生产大型轮船时就会遇到许多的障碍,造船的周期被延长,船舶的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宽度尺寸偏差严重,部分构件误差大,而且容易发生变形,最后会影响船舶的使用过程。例如,我国的造船质量标准规定:手工、半自动气割非重要部分的误差标准范围为0.5毫米,极限误差为1.00毫米,但是,实际操作的部件表面粗糙度达到了2.05毫米,严重影响了造船的质量。

二、船舶建造工艺的发展趋势

1、增强船舶建造的总装化

总装化的目的就是让造船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资源,处理自己比较擅长的工序,而将自身不擅长的工艺分离出去,例如将零部件的生产分包给其他专门的企业,造船企业这样做能够集中力量处理核心工作,造船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造船的生产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也会得到完善。

2、增强船舶建造的精益化

精益化的模式最初来源于日本企业(如下图所示),该理念既是一种经营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该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以及一切不能创造价值的环节,让企业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将精益化理念应用到造船业中,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生产的周期,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造船质量。

3、实现船舶建造的绿色化

随着全球自然环境恶化的不断加重,环保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应当尽量减少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绿色发展。造船业也也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造船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浪费,在制造、营运、报废拆解的周期中,要使用环保的材料、设备和技术,为自然环境做出贡献。

4、实现船舶建造的智能

目前,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普及,智能化生产也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而造船业由于生产的难度较大,智能化技术并不多,因此,智能化是未来造船业的发展趋势。造船企业应当将智能技术应用到船舶的设计、建造、控制、装配等过程中,并逐步实现自动化制造的目标,向着生产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造船业在这一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造船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要求和需要,自主研发或者从国外引进智能化的生产技术,在设备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推动我国船舶建造业的发展[2]。

三、船舶建造工艺改进的对策

1、加强核心技术队伍建设

在船舶建造工艺中,设备的因素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人才的因素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专业人才是船舶建造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提高船舶建造的工艺水平,就必须先建立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队伍,对该队伍中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普通工人也是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员也要进行进专业的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陷阱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学会看懂设计图纸,并按照图纸进行建造。

2、加强顶层设计

要想让造船业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优惠机制,获得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在宏观层面给予帮助,为造船企业提供比较明确的指示,对国有造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对造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的资金支持;加大船舶制造的科研力度。其次,企业要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掌握世界领先的生产制造工艺,提高船舶的质量和产量,推动企业的发展[3]。

3、加强工艺体系建设

船舶建造工艺要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的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思想,并将这些内在的要素应用到生产过程中,造船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工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工艺技术研究体系,建立健全的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以及工艺技术升级换代机制。船舶建造企业要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与世界经济形势做好衔接,建立和健全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推动造船业的发展。

4、引进先进的建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先进的船舶建造技术不断出现,为造船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造船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船舶建造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船舶建造的技术评估,设立强有力的专家咨询机构,有效发挥专家的作用。此外,船舶建造企业要注重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船舶建造企业才能打造出自己的自主品牌,在激励的造船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船舶建造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的造船业中,突出的问题就是造船工艺落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掌握国际造船业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对策,在智能化、绿色化、精益化等环节中寻求突破,让我国的造船业回到世界领先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张晗,闫大海,符道.数字化造船――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方向[J].舰船科学技术. 2009(03).

智能建造理念范文第2篇

放在20多年前,对中国钢铁人来说,这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那时,欧洲、日本等钢铁强国陆续用特大型高炉炼铁时,国内只有上海宝钢有一座特大型高炉。

一个特大型高炉能够代替数个小高炉,可降低能耗和排放15%左右,是国际炼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由于国内当时没有任何特大型高炉的技术积累,只能忍受国外掌握了特大型高炉技术公司的高额要价。

钢铁是一个国家工业的脊梁,可中国钢铁人却直不起腰来。

2017年年初,国家科技进步奖公布,中冶赛迪牵头完成的“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二等奖。

这个奖可谓实至名归――近五年来,海外新建同类特大型高炉中,超过60%的高炉都采用了中冶赛迪的这项技术成果。

在特大型高炉技术上从忍受高额要价到反向输出技术,中冶赛迪人用20多年如一日的行动告诉世人:中国钢铁绿色崛起的科技先锋是这样炼成的。

从无到有

1995年,上海宝钢集团的钢铁生产基地。

只要1号高炉的炉腹刚冷却下来,不等煤炭的焦灼味散去,中冶赛迪返聘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钟庸就会迫不及待地钻进去。

一落脚,就会腾起一阵呛人的煤灰。从炉膛出来后,项钟庸就成了一个“黑人”。

旁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已过花甲的项钟庸原已退休,本可颐养天年,如此不辞辛苦,其实只为争一口气:搞清楚特大型高炉高效低耗的工作原理。

特大型高炉和普通高炉并不仅仅是体积的差别,其间的工作原理也有天壤之别。

其炉内煤气是怎么被利用的?除了燃料比外,还有哪些指标能够控制能耗?

所有这些技术指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摸索。

“虽然引进了设备,但里面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花多少钱对方都不会告诉你。”中冶赛迪炼铁事业部部长赵瑞海说。

犹如行走在无人区内,成败未知,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

可在中冶赛迪看来,这并不是值得不值得的问题,而是必须做、而且必须成功的问题。

钢铁是高耗能产业,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节能降耗的特大型高炉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钢铁行业发展的未来。

从1991年开始,项钟庸就带着团队跟踪研究特大型高炉的技术,一干就是十几年。

2003年,综合控制高炉节能的指标“炉腹煤气量指数”终于被找到,并编入国家标准“高炉炼铁工程设计规范”中。

令人振奋的是,基于自主研究的理论体系,国内特大型高炉的高效低耗指标实现了全球领先。

打破制约

以“炉腹煤气指数”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及体系在全行业公布后,中冶赛迪决定参与国际项目的竞标。

把“中国造”的特大型高炉输向海外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会“受制于人”。

2005年,巴西盖尔道集团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冶赛迪的国际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看见眼前正在搭建的特大型高炉,技术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邹忠平却眉头紧锁。

高炉的建造成本已被人为地增高,再这样下去,以后撬动海外市场会更加吃亏。

虽掌握了特大型高炉的工作原理,但一些核心装备技术的自主化却未实现,还必须忍受国外公司的高额要价。

“某些装备价格甚至被抬高近五倍。”赵瑞海说。

引进价格被抬高,建造成本增加,中冶赛迪的特大型高炉竞争力自然下降。

“中国制造想要走出去,必须实现核心装备技术自主化。”赵瑞海说。

2006年,中冶赛迪开始着手无料钟炉顶布料器的研发。

“若把特大型高炉比喻成钢铁巨人,炉腹煤气量指数的工艺就是它的魂,核心装备技术则是躯干和四肢,两者缺一不可。”赵瑞海说。

2012年,历时6年,中冶赛迪成功打破了欧洲钢铁巨头对高炉无料钟炉顶技术长达30多年的垄断,实现了特大型高炉核心装备的国产化。

渐渐地,中冶赛迪的特大型高炉核心技术在海外市场“吃香”起来。

逆向创新

2007年,华北地区。一家钢铁厂的特大型高炉正在作业。

看着智能系统,有着30多年丰富操作经验的的生产专家皱着眉头,有些抱怨地说:“这套系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智能系统是钢铁厂从国际钢铁工程巨头那里引进来的,希望通过它再次降低特大型高炉的能源消耗。殊不知,依靠智能系统进行降耗并不现实。

炼铁需要的天然原料,每次的微量成分不一样,炉化反应就会不一样,炉腹指数控制状态也会不同。

“目前,几乎没有任何钢铁厂能够实现全智能化的炼铁。”赵瑞海说,“但智能技术的优势不能被‘拍死’,充分利用依旧能够带来技术上的革新。”

2007年底,中冶赛迪决定,朝着国际钢铁工程巨头研制的反方向,研发特大型高炉的智能控制系统。

“我们开发的智能系统,强调智能软件的判断,而非操作控制。”赵瑞海说,“通过收集运行数据来帮助人工进行判断,再进行降耗的调试。”

人工+智能的方式,能够克服特大型高t智能控制中存在的实时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等难题。

2012年,这项智能系统研制宣告完成,大幅提高了对高炉的诊断、预判和控制,中冶赛迪的市场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截至2016年底,全国21座特大型高炉,有14座由中冶赛迪建造,约占国内市场的70%。

叫响品牌

2017年1月初,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后,采访邹忠平的邀约纷至沓来。

但邹忠平都无法赴约――他必须马不停蹄赶往越南,跟进台塑集团特大型高炉的建造进度。

几年前,台塑集团决定在越南建造特大型高炉,面向全球公开招标高炉建设方案。

最终,中冶赛迪击败国际巨头们,有惊无险地拿下这个项目。

再次与国际钢铁工程巨头同台竞技,中冶赛迪已经掌握主动权。

从炼铁工艺创新到核心装备研发,再到智能系统开发,经过20余年的技术革新,在中冶赛迪的引领下,中国特大型高炉工业体系渐渐形成。

截至目前,中冶赛迪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特大型高炉比例从不足5%提高至近30%,直接建成的特大型高炉已累计节约燃料约64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亿吨,带动全国炼铁产业累计节能约7.4亿吨标准煤。

这样的技术创新和行业领先,让中冶赛迪叫响了钢铁工业的“中国造”。

除了台塑集团的项目外,沿着“一带一路”,中冶赛迪的特大型高炉技术还运用在韩国、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

但梦想从未止步。钢铁工业“中国造”的故事,还在书写。

智能建造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字】以人为本;建筑;应用

人本主义是本世纪比较流行的词汇,在各个领域中都进行了一定的运用。在城市的不断建造中,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这时,人本主义的思想就运用到了建筑中,在建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重要性,使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充分感到人存在的意义重要性,本文的论述将在建筑中进行充分的运用与合理的建造。

一、以人为本观点在当今及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如何运用

1、走客关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 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2、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未来建筑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落实到实际主要表现在,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在资源的利用中,进行重复的循环利用,是节约能源的最好表现。在生态住房的兴建中,将大量采用自然的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在住宅中,多采用绿色植物进行栽植,这样可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使人们更亲近自然,远离城市的宣泄。在通过绿化,可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 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

5、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6、智能型建筑。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行为环境。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拥护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未来的城市建造与生态相结合,注重人本的理念,使城市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在传统的城市建造中,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生态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下,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未来城市的建造中,将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环境的保护建设,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到既建造城市,又保护环境,对城市生产所造成的城市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对回收在利用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可以节省我国许多的自然资源。创造健康的城市,人人有责,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今,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为创造新型的城市共同奋斗。

二、以人为本的现代建筑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建筑的造型是通过一定标准进行设计的,在现代的建筑中有很多以人为本而进行的建筑,下文将进行对建筑物的简要说明。

1、图书馆设计: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全球性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冲击,使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方式、方法以及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等都有了诸多新的要求,现代图书馆的功能也大大扩充。人本思想成为了现代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同样成为“为人利用、因人而存在”的图书馆建筑的灵魂。人本思想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实例如苏州大学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关键措施是采用“模数式”设计。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的图书馆建筑的“模数式”设计被认为是图书馆建筑灵活性的象征。“模数式”设计是所谓“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布网”的三统一设计模式。统一层高,即藏书区、阅览区、工作区三者处在同一层高;统一荷载即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阅览室与书库不同荷载的区分;统一布网,即书库、阅览室、工作区都采用框架结构。

2、住宅设计:住宅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引发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和矛盾。现代的住宅小区在概念设计的初期就崇尚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并重的理想家园。例如珠海淇澳生态住宅设计,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四种关系的生态住宅,即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口较密集的中国城市,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城区的边缘或城市中大型公共绿地的边缘,人在生活和工作较便捷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大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土地资源和能源有限的现状中,适度的建筑密度是有效地共享资源、减少浪费的最佳途径,建筑要尽量减少对地貌及地基的改变,同时,又能保证现实开发中整体效益包括成本控制和市场回报等因素)的发挥。人与建筑的关系:无论是建筑提供给人舒适的生活空间,还是人对建筑的建造、管理和维护,都能尽量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自然的环境因素,简单而直接地进行互动。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以后的建筑中,将不再是单调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了,而是冲门生态型的绿色,一人为本的建筑,充分体现一人为核心的价值,在建筑中,尊重人的生活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将建筑物更柔和化,使未来的城市逐步走向园林化的城市,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不仅仅在满足人类精神的需求,更注重了城市的环境,使人们生活在充满自由,绿色的现代化城市。新一代的城市建造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大家共同贯彻,创造新型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智能建造理念范文第4篇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总经理钢结构制造的异军突起在当今建筑工业化发展大潮中恰逢其时,必将引领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数字化是钢结构制造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是大型全产业链钢结构专业集团企业。公司在总结近年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钢结构行业的管理思路,多次进行不同范围的需求调研和思路分析,提出了钢结构全生命期的工位管理理念。其核心在于把传统的项目管理转变为工位管理,做到管理重心的下沉和精细化,并配套地建立了明晰的钢结构生产制造管理流程,赋予完整的、可追踪的编码系统,为实现数字化钢构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的实现需要在基础硬件方面——特别是在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加大投入。公司通过新设备的引进(如引进了数控三维钻床、数控切割机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数控设备),对已有设备的改造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等措施,具备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化加工条件和能力。同时开展了数控机床联网管理的研究,逐渐由单一的程序传输演变为集数据管理、生产信息监控等功能的扩展体系,实现了多个工序协同、连续作业,自动采集制造数据等管理过程,不仅可以提高数控设备的利用率,而且促进了诸如智能制造等先进管理模式的发展.对多样性、复杂性构件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公司立项了焊接机器人研究、构件自动转运传输等一系列科技创新课题,通过自主创新进行设备和技术改良。并分别在广州东塔、天津现代城等项目进行了焊接机器人试验,在华东制造基地进行了自动变位运输装置试验等,为下一步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传统管理难题找到了新的解决途径,成为钢结构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信息化是钢结构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面对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钢结构建造过程中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映到管理层,跨区域、跨阶段、跨部门的集成管理能否实现,直接影响了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是衡量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建钢构通过主营业务、办公管理两个角度,分制度流程规范、信息化落地实施、智能化集成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两化融合建设。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系统的流程再造工作,打造了一套适应公司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的新版管理制度,以分类分级分层的原则做指导,对公司各职能模块制度流程进行了修编梳理。并进一步根据新版制度流程的实施情况及公司发展需求,开展了信息化落地及集成管理工作,促进公司持续向管理数字化、产品工业化迈进。同时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施工流程、构建自动控制生产线、搭建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解决钢结构建造过程中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的问题。

目前,公司百余个项目的施工数据采集、传递、存储、处理等需要新的思维和技术:一方面,商业智能的普及,让企业对数据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另 方面,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打破了企业原有价值链的围墙,需要借助大数据战略了解更为全面的运营及运营环境全景图。而云计算为物联网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很好的存储空间,使实时在线处理成为可能。

近两年来,公司依托钢结构工位信息化管理理念,自主开发了国际首个全过程SD管理平台——钢结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其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解决钢结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问题,在增强管控力度的同时大幅降低管理成本,起到倒逼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数据采集层下放的各个工序,利用条码标签解决方案实现施工信息的提取,经过采集、传递、处理、展现等,从事不同岗位的工程管理员可以从BIM模型中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既能指导实际工作,又能将相应工作的成果更新到模型中,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共享,建立起了一整套钢结构施工无线传感系统解决方案和全方位追溯管理体系,智能化工程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实现了可视化的工程管理。也是将工业化的管理理念首次应用于钢结构工程领域的管理成果。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强项目管控力度,为企业运营以及决策提供支持服务,提升钢结构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智能制造是钢结构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钢结构企业是典型的面向订单工程型企业,产品具有结构复杂、制造周期长、生产重复程度低、生产过程中变更频繁等特点。并且一般是多项目同时运作,产品制造处于多项目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增加。而在“工业4.0”的概念下,将以智慧工厂为依托,建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人、系统、设备、数据等的联网和集成,使得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感知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全部信息,构建信息集成的全新产业模式则是钢结构制造未来发展的方向。

智能建造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设计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绿色建筑是重视人、自然、建筑三者互动关系的产物,需要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把握好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下面就绿色建筑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思考。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1 节能能源资源: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就地取材,生产节约型材料。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3.2 以合理的设计达到建筑建造过程中材料的节约

在建造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节约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例如结构工程师可以根据经验和计算使钢筋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下尽量减少钢筋的用量,在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减少水泥的用量。

3.3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3.1 太阳能的利用:设计太阳能住宅。光热转换是人类直接采集太阳光能量的方法。转换装置,基本上分为平板式集热器和聚光式集热器两类。因此可以利用阳光直接射在黑色粗糙表面上变热设计出太阳能住宅,另外还可以利用反射镜或透镜聚光产生热原理,在屋顶上装上薄铁皮制成的集热板上,当集热板被晒热,光变成了热。当空气从集热板下面流过,就可以把热量带走。需要时可通过风道,送到房间里取暖。 太阳能住宅的另一优点是光电转换。就是通过光电器材,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最通常的光电器材是硅电池。其原理是硅晶材料在光的照射下释放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在计算器、收音机、汽车上都能用这种硅太阳能电池。

3.3.2 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通过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后,用于发电、提水、致冷和致热等

(1)风力发电

利用独立运行方式,通常是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向一户或几户提供电力,它用蓄电池蓄能,以保证无风时的用电。

(2)风力致热

风力致热的主要原理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

3.3.3 建筑材料

环保型材料主要有:a.基本无毒无害型。指天然的,本身没有或极少有毒有害的物质、未经污染只进行了简单加工的装饰材料。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b.低毒、低排放型。指经过加工、合成等技术手段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积聚和缓慢释放、因其毒性轻微、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险的装饰材料。

4 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5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5.1 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人们越来越注重小区的环境,室内空气的质量,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

5.2 研制生产绿色建材

开发出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复合地板、涂料、地毯、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等装饰建材。

6 结论

绿色建筑是新时期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在工作中如何解决好建筑的朝向、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因素能使得建筑更趋于理性。我们要努力维护好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更完美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建筑学报。

[2]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

[3]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 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