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保护的特点

植物保护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植物保护的特点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湖北民间舞蹈;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61-01

民间舞蹈产生、发展于民间,是广大劳动者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反映着人们的情感表达与生活状态。民间舞蹈艺术不仅是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积累,还是各个民族民俗的表现形式。湖北民间舞蹈包含了高跷狮子、高跷亭子、扑蝴蝶、天狮子、武汉采莲船等。在端午节、元宵节以及各民族的祭祀活动中,会有大量的民俗节目,而这些民间舞蹈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节目之一。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各族群众自娱自乐、载歌载舞的爱好分不开。对这些优秀的民间舞蹈进行研究并保护,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一、湖北民间舞蹈及其特点分析

湖北地区的民间舞蹈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历史内涵,总体来看,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娱乐性和大众性。湖北民间舞蹈受到湖北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毋庸置疑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欢乐,如麻城花挑,是一种喜庆、表现力强、节奏欢快的舞蹈艺术,其存在的目的之一是为观众带来快乐。湖北民间舞蹈源于民间、在民间发展。和高雅艺术不同,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是大众性。很多民间舞蹈在表演时,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打招呼、聊家常的方言,在观看时通俗易懂。

(二)即兴创作。湖北民间舞蹈的动作没有很强的规范性,在步伐、韵律、节奏和动作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民间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理解即兴发挥,创作出多种风格的舞蹈。

(三)文化价值。湖北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民间,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其中的撒尔嗬、端公舞、铜铃舞、摆手舞、高台狮子舞、高跷亭子、地盘子、花鼓子、花棍舞等,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四)寄托情思。湖北民间舞蹈寄托了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怀。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利用舞蹈动作、眼神、道具等,或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或表现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思,还或者表现亲情与友情。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北民间舞蹈为例

和其他地区相同,湖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也不乐观。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摆手舞,被改编成面目全非的广场舞;跳丧舞被改编成了巴山舞。民间舞蹈逐渐没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一)建立湖北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奖励机制。在政府对湖北民间舞蹈开展普查、记录工作的基础上,为鼓励群众践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应建立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奖励机制,设立民间舞蹈保护专项奖励,每年年末进行评选。在本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奖励。评选过程应本着客观、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号召群众进行投票,选出真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努力的团体和个人。如此,一方面能鼓励人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范围,让人人都明白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尝试与国际合作,让湖北民间舞蹈文化走出国门,发扬光大。对于湖北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着眼于国内,还应该尝试与国际间的合作。湖北当地文化部门应组织一支专业的民间舞蹈文化队伍,对他们进行综合培训,利用文化交流的机会走出国门,进行商业演出或者友情表演。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世界所熟悉,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三)建立民间舞蹈艺人保护机制。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开展湖北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地政府文化部门需建立民间传习所、民间舞蹈协会等专门机构,对民间舞蹈艺术家进行保护。民间舞蹈艺术家是民间舞蹈发展和传承的活教材,如果能建立一批传习所、民间舞蹈协会,那么就能以此为平台培养大量的民间舞蹈接班人和爱好者,如此一来,就能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氛围浓厚的艺术发展环境。另外,在民俗文化鲜明、具有艺术代表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当地政府需要重点关注,可以建立专题博物馆或者文化生态园,这些是保存湖北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载体,将会成为湖北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和代表,为湖北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三、结语

湖北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地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起主导作用,期待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后续研究中,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正宇,王琳.旅游产业弱势区基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6,(5):233-238.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第2篇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 “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 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 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改革;探索

DOI:10.14051/ki.xdyy.2016.02.163

《园林植物保护》是以园林植物保护基础理论与实训技术为主要内容,关于园艺技术、园林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有关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识别与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草害识别和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

1《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分析

1.1通过社会调研确定学习任务与内容

对于园林植物保护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确定学习任务与内容,这就需要广泛地调查园林绿化企业,再对园林的绿化岗位群进行设定,以此计划典型工作任务。然后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而确保任务的完成。

1.2通过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评价体系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需要进行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而改革也需要依据专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因此,对于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需要采取过程与结果考核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评小组以及小组互评等考核方式,以笔试与口试的方法为主,包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内容。

2《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分析

园林植物保护的课程改革需要一定的理念来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改革的进程。首先应该以职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发展的核心。另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真实情境的依托下,进行教学论与方法论的指导,从而促进教学园林3091改革的顺利进行。

3《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

3.1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已经为教育而服务,因此,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具实施教学。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网站上学习精品课程知识。其次,采用现场教学法。老师带学生到现场讲解病虫危害,以此强化学生对病虫识别特征的学习,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2改革教学内容

3.2.1结合实际。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结合园林的实际情况,借助取舍与补充等合理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生产的实际应用为主,对职业性的展现比较强。而且要打破旧有的课程教学体制,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要采取精细的原则,及时将植保新知识补充进去,借助3年制等教学方案,从而使教材具有合理性与实用性的效果。3.2.2增加实验教学课程。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也应重视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另外,实践性教学要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习基地中学习,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合二为一。3.2.3积极采用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例如,老师将学生带到相关实训地点,一方面为学生讲解如何辨别树叶上的病斑,另一方面讲解病斑的形成是由细菌引起,还是真菌引起,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讲授自行找出同类病斑的树叶,再进行分析与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2种病斑的区分方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得以实现。根据市场对园林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科学与贴切。另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实践教学,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徐莹,赵金锁.包头市园林植物保护对策浅析[J].内蒙古林业,2011(4)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

Abstract: with the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bionic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plant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life science field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urther reform and explora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to plant protection are reviewed, analyzed the take effective teaching means, improve plant protec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and expounds the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保护专业一直是传统的优势专业之一,本专业以植物学为基础,并以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学科为社会培养出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大量人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贸易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培养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培养了大批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从事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通用型人才。

一、植物保护专业概述

1. 植物保护专业的定义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是指以植物学、动物学、农业生态学、微生物学以及信息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同时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综合性治理技术的学科。该专业要培养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对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的能力。

2. 植物保护专业的特色

植物保护专业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可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的宽口径通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工作在中央、省、市级地区的植保科研与推广机构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此外也可以从事植物检疫的工作,并可担任大中型的农场、林场、植物园、园林部门以及生物技术和农药公司的技术开发、经营和管理工作等。

3. 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

新世纪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按照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发展,同时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在植物保护专业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较低,因此教学的效果差。此外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性,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实验内容较少,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不适合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植物保护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制定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植物保护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的对象来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的学习需要来做到因材施教,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记忆性要求不高,而对操作性掌握的情况要求比较高。因此,要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一般要以实用为原则,以培养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技能型操作人员为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植物保护学专业讲授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植物的特征、昆虫的形态、植物病害的症状以及病原生物等内容,教学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传统的板书形式在植物保护的教学中难以有效表达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因此,该学科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而微观的东西明了化,使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教师可利用课下时间制作多媒体的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使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更加重视老师的教课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费时而费力的教学方法听烦了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不同的授课模式,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1.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植物保护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不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而且记忆不深刻,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合适的季节里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验基地,观察识别各类植物并采集标本,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加深学习的印象。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植物和病害和害虫,也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之后,要针对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兴趣的特点,在授课班级组建课外活动小组。老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制定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和制定研究方案等办法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可由老师具体指导,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研究,来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做到解决问题。课外活动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通过完成任务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改变考核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考核的内容

动手能力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植物保护专业在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基础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上可以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模式进行考核。可以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植物保护课程考试的模式,通过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等方法,使学生在重视平时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注意实习和实验课的学习,为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董会 刘玉 张洪进.建设植物保护实验中心 改革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1.

[2] 陈彩贤 覃连红 邓一芝.高职植物保护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1.

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研究;太原市

珍稀濒危植物是植物遗传育种的珍贵材料,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其中很多对人类来说是育种的好材料,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态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保护濒危植物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笔者在园林绿化和植物科学研究中,多次对太原市城区的园林树种进行了调查,本文在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太原市城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1 自然条件概况

太原市位于北纬37°27′~38°25′、东经111°30′~113°09′之间,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中部,年降水量平均为470mm,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7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为9.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6.4℃,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3.4℃。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部为开阔的河谷盆地,汾河纵贯全市。

2 调查方法及内容

所调查绿地的整体概况向所主管的园林绿化部门查询和实地调查。调查涉及的种类主要包括: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种类;天然资源少且经济价值高,没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但是被国内学术权威机构收录的种类;山西省境内分布的、特有的植物种类,被山西省定为重点保护名录的植物。

3 结果与分析

3.1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

珍稀濒危植物大多数量少,分布零散或局限于小区域,天然资源有限。根据对太原市城区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太原市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13种(表1),山西省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4种(表2),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水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杏、杜仲、鹅掌楸、连香树4种;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有水曲柳、樟子松、猬实、文冠果、黄檗、羽叶丁香、领春木、蒙古莸8种;属于山西省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扁核木、红丁香、河南海棠、金莲花4种。

3.2 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特点及生存现状分析

太原市城区的濒危植物大多是人工引进栽植的,多数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公园、小区及道路上,除了银杏人工引种驯化进行大面积的道路绿化外,其余种类的数量很少。数量较多的种类也是园林科研院所对其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栽培、繁殖和推广,得到很好的保护。如:银杏、樟子松、水杉等经过人工驯化之后,用于道路和庭院的绿化美化,使得这些物种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发展。目前通过园艺技术的应用,可以大量繁殖稀有濒危植物,以排除稀有植物的稀有性,减轻野生物种的采集压力;虽然这些植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驯化改造了,但从物种保护来讲,把珍稀濒危植物作为观赏植物、绿化植物,既有助于美化环境,又可得到有效的保护。

4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对策

4.1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特定自然区域进行人为保护,不仅显示和反映自然界的原始面貌,保存物种多样性,而且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总之,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4.2 迁地保护

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存物种的重要手段。通过迁地保护,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物种的形态特征、进化关系和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规律,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和监测提供依据。

4.3 做好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及保护规划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保护大自然留给人们的这一宝贵财富,首先应搞清本底,查明现状,掌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加快珍稀濒危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其次在此基础上,按“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化繁殖,合理经营利用”的原则,编制出一个宏微观兼顾的、远近期结合的战略性与经营性相统一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