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抚河是养育赣抚大地人民的“母亲河”,是我们的生态之魂、生活之本、生命之源、生存之根。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发展抓环保,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建设,依法强化环境监管,积极推进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空气、饮用水源、抚河地表水等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达标率*0%,跨市区界面水质符合国家三类标准。但我们也应看到,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仍面临严峻形势,主要存在“五小”企业及矿产企业污染严重,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城镇垃圾处理亟待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医疗废物污染隐患较大等问题,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提高对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力气,做更大的努力,切实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突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切实抓好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为构建生态*、和谐*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年,全市干支流监测断面I-III类水质达到90%以上,市界、县(区)界出入境断面水质达到III类;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全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S02)排放总量控制在3.21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4.1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
三、大力开展抚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严厉整治“五小”企业及矿山污染企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强硬措施,关停整顿一批资源消耗大、纳税能力弱、对水体污染甚为严重的“五小”企业。经贸部门、中小企业局应对抚河流域各乡镇和水源保护区域的“五小”企业,进行全面的清查和整顿,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能要求及工艺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协同环保部门限期关闭整改;国土部门应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矿山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整改,对安全、环境不能达标的企业实行停业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环保部门要积极指导企业搞好治污工作,对列入省、市政府限期整治名录的企业要加强督导,督促其尽快达标。
(二)坚决遏制工业污染源头。一要把好源头关口。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坚决不搞”原则,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园区所有新上项目必须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验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要强化日常监管。各工业园区和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日常监管的各项措施,搞好企业污染源普查,建立污染企业台账,加强对企业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检查落实。对抚河流域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医药、化工、造纸等企业应纳入重点监控对象,督促企业完善治污设施,及时查处企业偷排、超标等违法行为。三要开展重点整治行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污染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运行或超标排污的企业,责令整改、直至关闭,造成恶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2009年7月底前,金溪、广昌、南城、东乡四县要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其它县(区)污水处理设施2009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并投入运行。要重视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建设,抓好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新城区必须建设雨水、污水分流系统,老城区也要通过逐步改造,解决雨污合流问题。要妥善处理好工业污水排放问题,工业园区和企业必须先行处理好工业污水,达标后才能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要合理确定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征缴力度。
(四)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按照《*市20*—2015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总体布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治理、排污口拆迁、污染水净化处理等;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指导,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农业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划分规模畜禽养殖区域。对抚河两侧1公里范围划为规模化畜禽禁养区,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关闭。其它规模化养殖企业要按照要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实行厌氧处理措施,达到畜禽类污水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各县(区)要广泛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适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普及、推广猪沼果、稻田养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和节水农业模式;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五)加大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力度。各县(区)要积极拓展筹融资渠道,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尽快规划、启动县城垃圾填埋场建设。要完善通风管道、防渗层、卫生防护及渗滤液处理等环保措施,确保垃圾处理无害化。要加强对现有的露天垃圾填埋场的消毒工作,严防垃圾渗滤液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鼓励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建立区域性乡(镇)垃圾卫生填埋场,按照“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模式,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制定乡(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管理制度,指导乡镇因地制宜进行垃圾处理。
(六)切实加强医疗废物处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健康环保意识,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卫生部门要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进行规范。物价部门要尽快制定无固定病床的医疗机构废物集中处置收费标准,扩大医疗废物收集范围,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个体诊所全部纳入集中处置范围。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不按照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擅自偷排医疗废液、废物的医疗机构,将按有规定严厉惩处。
四、建立完善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为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市政府成立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各县(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部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并每年向人大、政协或有关监督部门报告或通报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要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上游排污对下游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有关县(区)政府要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调控。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完善抚河流域源头、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规划,未制定规划的不得盲目开发建设。各地制定规划编制要突出保护优先和统一协调,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体现塑造地域特色要求、自然性和原生态要求、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科学划定建设区、限建区、禁建区,制定相应的区域开发和环保政策。对有一定环境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优先开发;对生物多样区、土壤侵蚀防治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限制开发,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对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于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各类功能区划工作,并作为今后建设项目核准和环评审批的参考依据。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情况报告和预测预警制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情况报告制度和预测预警制度,积极推进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环保部门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应急预案,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对涉及抚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情况,要及时报告,认真处置,依法查处。
(四)健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协调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建立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综合决策机制,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环保部门要积极作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严格把好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验收关;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有关政策;发改、国土、建设、房管、工商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
(五)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管力度。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对超过总量指标排污、重点治理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地区,全部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在限期内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污染直排的、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一律停产停建。对环境违法行为,监察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严厉查处,并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依法取缔和关停的非法排污企业,工商部门应责令限期办理注销登记或变更登记,逾期不办相关登记的,依相关登记法规进行查处,供电、供水部门要严格执行政府下达的停电、停水通知,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关键词] 胎盘滞留;胞衣不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 R714.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19-02
胎儿娩出后胎盘剥离过程出血过多或第三产程延长超过30 min称为胎盘滞留[1]。对于长时间胎盘滞留,目前还没有明确定义,本科把胎儿娩出后胎盘停留在宫腔内时间超过24 h以上称为长时间胎盘滞留。据报道,我国孕产妇34.3%的产后出血是由胎盘滞留导致的[2]。长时间胎盘滞留是引起感染和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长时间胎盘滞留对预防产后感染和出血、降低产妇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本科于2007年6月~2011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长时间胎盘滞留患者80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36例来自本院,44例来自外院;自然分娩者27例,早期人工流产者38例,中晚期引产15例;住院患者68例,门诊患者12例。既往史:有2次以上人工流产史36例,有中期引产史14例,宫内节育器取出后怀孕18例,无明显原因12例。分类:胎盘剥离不全11例,胎盘剥离后滞留9例,胎盘粘连10例,胎盘植入6例,胎盘部分残留4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不同证候使用方剂,气虚型使用加参生化汤[3]:川芎15 g,当归20 g,荆芥2 g,桃仁10粒,人参15 g,肉桂3 g(2帖后去之),炙草3 g,大枣2枚;血瘀型使用古没竭散[4](没药15 g、血竭10 g,研末,开水冲服)合失笑散[5](五灵脂5 g、蒲黄5 g,研末,开水冲服)。
1.2.2 针灸治疗。主穴取合谷、三阴交、关元、独阴4穴,气虚型加足三里、神厥;血瘀型加中极、肩井。每穴均连续行针1~2 min,若胞衣不下,可如前法再行针2次。
1.2.3 中药、针灸治疗,胞衣仍不下,行人工剥离、清宫术、手术治疗。若膀胱过胀,应先导尿排空膀胱,再用一手先按摩子宫使之收缩,并轻压子宫底,另一手轻轻牵拉脐带,协助胎盘排出;若胎盘有粘连,应行人工剥离胎盘术,若取出胎盘有困难或胎盘组织有残留,可用大号钝刮匙刮宫清除;若为植入性胎盘,行子宫切除是最安全的,可切除植入部分并修整宫壁。
2 结果
80例患者均排出滞留胎盘,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7岁,农民,2009年8月25日09:15在乡卫生院娩出一女婴,产程14 h,阴道出血量约500 mL。产后26 h胎盘无娩出,遂来本院诊治。询问病史,了解该患者属第二胎生产,平素体虚,有过2次人工流产和一次自然流产史。面色苍白,腹微胀,无压痛,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脉细微乏力。查体:呼吸23/min,血压110/70 mm Hg,心率121/min,体温37.8℃。从中医角度讲,符合胞衣不下气虚型证候,给予加参生化汤煎服,取穴合谷、三阴交、关元、独阴针灸,同时使用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并给予适当补液,产后40 h胎盘从阴道自然完整娩出。
4 讨论
胎盘滞留中医称“胞衣不下”,亦称“息胎”。胎盘滞留主要包括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部分残留。胎盘多在胎儿娩出后15 min内娩出,若30 min后胎盘仍不排出,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关闭而导致产后出血[6]。长时间胎盘滞留很容易造成大出血和宫内感染,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危及产妇生命。大部分胎盘滞留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同时对胎盘滞留危险性没有深刻认识,仍然出现长时间胎盘滞留病例,目前报道最长胎盘滞留时间为78 d。
中医认为胎衣不下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胞宫活动力减弱,不能促使胞衣排出,分为气虚和血瘀两种。气虚型体质虚弱,元气不足,加之生产过程用力过度,精神疲乏,因而无力送出胞衣,主要症候:产后胞衣不下,少腹微胀,按之不痛,阴道流血量多,色淡,并伴有面色白,头昏心悸,神疲气短,舌淡苔薄白,脉虚弱。证候分析:产时用力过度,气血耗损,无力运胞外出,故产后胞衣不下。因内无瘀滞,则少腹微胀而按之不痛;气虚不能摄血,故下血量多而色谈;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昏面色苍白;气虚中阳不振,营血亏耗,则心悸,神疲气短,畏冷喜热;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血虚弱之征。方药使用加参生化汤,方中人参补益中气;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桃仁以增活血化瘀之力,使其行中有补,气血充足,运行畅通则胞衣自下。血瘀由于产时调摄失宜,或感受寒邪,致气血凝滞而胞衣不下,主要症候:产后胞衣不下,小腹疼痛,拒按,按之有块而硬,恶露甚少,色黯红,面色紫黯,舌质黯红,脉沉弦或沉涩。证候分析:因瘀血凝滞,恶露停积胞中,胀而不下,则小腹疼痛,拒按,恶露甚少,色黯红,面色紫黯,舌质黯红,脉沉弦或沉涩均为瘀血内阻所致。古没竭散方中血竭、没药活血散瘀、定痛,失笑散更助其活血化瘀之力。
针灸选用合谷、三阴交,可理气血,通经化瘀,促进宫缩。针灸关元穴可直通胞宫,调理局部气血,还可激发元气,助胞宫娩出有力。独阴乃治疗此病之经验穴。气虚者温针灸足三里、神阙可温补元气,调气养血,增强体力。血瘀者泻中极,乃取其属任脉,通胞宫之要,泻之可活血化瘀,清泻胞内之瘀血。肩井穴有孕妇禁针之说,其性主降主坠,故泻之可下胞衣。诸穴相伍,使气血虚者得以复原,气血瘀者得以化通,故治此病可获良效。
通过临床辨证治疗体会到,中医治疗长时间胎盘滞留有它的优越性,但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来决定是否使用中医治疗。因本病在临床上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如在短期内出血不多,可按辨证论治,如大量出血者,则易导致出血性休克,有时也可表现为阴道出血甚少,或无阴道出血,而表现为宫腔内积血,严重者也可进入休克状态,此时绝不能盲目等待,积极补液,采取止血、预防感染措施,同时应积极选取人工剥离、清宫术,以便及时取出胎盘,对于上述处理无效者,尤其是胎盘植入出血多者应行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术以免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9.
[2] 梁娟,王艳萍,朱军,等. 我国产科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6):442.
[3] 傅山. 傅青主女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9.
[4] 王清任. 医林改错[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5.
[5] 沈括,苏轼撰. 苏沈良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关键词:截冠;留根;下齿槽神经损伤;阻生智齿
下颌低位阻生智齿,特别是根尖连结下颌管的阻生智齿拔除,引起术后下齿槽神经损伤甚至永久性损伤,致使下唇麻木;或因舌侧骨板折断引起舌神经损伤而致舌麻木及味觉减弱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2]。对这类阻生智齿,自2008年起应用以截冠留根技术解决了下牙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8月~2011年8月期间在我科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中全景片显示智牙牙根尖连结下颌管,并经CT扫描确认的患者共22例,年龄20~25岁,平均22岁,男12例,女10例。本研究排除系统性疾病易致感染的病例以及龋病性牙髓炎、根端囊肿、邻牙远中骨质有明显吸收的病例。
1.2 外科手术过程:患者用0.15%洗必泰液含漱1 min,用articaine 60.277 mg,1.7 ml(含肾上腺素1:100 000),作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颊神经局部阻滞麻醉,阻生牙的冠向黏膜,作近远中向切口,再从邻牙(第二磨牙)颊侧龈缘切向颊沟(龈膜交界),翻起黏骨瓣,凿除部分颊侧骨质(或用低速手机割除骨质,并且同时用生理盐水灌洗降温,避免骨质坏死),显露阻生牙至釉牙骨质界,用高速手机沿釉牙骨质界削磨出半环沟,约1.5 mm深,然后凿断牙冠,注意凿击力向是牙根牙冠,以避免牙根下沉。断根面进一步修整至牙槽脊顶下3~4 mm,生理盐水冲洗创口,黏骨瓣复位缝合。术后适当给予抗生素及0.15%洗必泰液含漱,1周拆线。
2 结果
22例患者无下牙槽神经、舌神经损伤,无感染情况出现。术后1年追踪观察,7例垂直阻生患者的牙根往牙槽脊移动3 mm,但之后逐渐停止,3例垂直阻生患者的牙根暴露于口腔,随后再次施行手术拔除。6例前倾阻生患者的牙根往牙槽脊移动2 mm,6例移动3~4 mm暴露于口腔而需拔除。
典型病例,男,30岁,#46缺失,#48垂直低位阻生,#18伸长,反复咬伤#48冠周软组织而致冠周炎,经拔除#18,#48冠周软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减少,但仍偶时发炎,患者要求拔除该牙。经口腔全景片检查,显示#47牙根为融合根,呈锥型,并与#48牙根紧贴;#48牙冠位于邻牙的牙颈下方,牙冠远中有骨质覆盖,牙根为双根且粗壮,根尖连结下颌管。CT扫描显示根尖恰好突破管壁而与下颌管相连。考虑到会出现下唇麻木和#47松动脱位这些手术风险,经征求患者同意,决定采用截冠留根方法处理#48。于局部麻醉下切开、翻瓣、去骨、显露牙冠、截冠,断根面修整至牙槽脊下4 mm,生理盐水冲洗创口,缝合瓣膜,术后1周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患者无下唇麻木,舌味功能正常,#47无松动。术后每4个月全景片追踪复查。结果发现,每4个月牙根上移1 mm,12个月后上移了3 mm,之后停止移动,16个月后,断根被完全骨埋伏,根尖周未见阴影。
3 讨论
垂直低位以及前倾低位阻生智齿,其根尖连接下颌管,特别是弯根,钩根者,若按常规方法拔牙,容易引起下齿槽神经的损伤或舌侧骨板折断而损伤舌神经,甚至引起术后下颌骨骨折[1]。采用截冠留根方法处理这类阻生智齿,可避免上述合并症,尤其是,第一磨牙缺失而第二磨牙根为融合锥型且与阻生智齿牙根紧贴的病例,更适宜采用此法。因为此法既可避免邻牙意外松脱,又可因留根使邻牙的牢固性免受影响,或较少发生倾斜,从而为修复缺失牙(第一磨牙)提供较好的条件。根据本研究的观察,截冠留根的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降温,以避免断根根髓坏死。截冠要彻底,不能遗留任何釉质组织,否则影响愈合。尽量避免术后感染。满足这些条件,断根上移会更明显。术后经过一段时间追踪观察,如果断根暴露于口腔,则需拔除,而此时手术可明显消除损伤下齿槽神经的风险。当然,截冠留根术的适应证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患者须排除系统性疾病、龋病性牙髓炎、根端囊肿、邻牙远中骨质有明显吸收的病例,否则会导致术后断根根感染坏死而影响上移[2]。
4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藉河;重点支流;治理项目;效益;甘肃天水;麦积区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0-02
天水藉河重点支流治理二期项目是我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区域性治理工程,于2006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立项实施,4年内共治理小流域1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2 km2。项目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为中心,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山川秀美为目标,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和生态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3]。
1 项目区概况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重点支流治理二期项目位于麦积区中部,地处秦岭山脉和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项目区面积246.56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30.59 km2。区域地貌特征为梁峁山地与河谷地相间地貌,海拔高度在1 086~2 310 m,沟壑密度为3.3 km/km2,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覆盖。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 ℃,≥10 ℃活动积温为2 513 ℃,无霜期184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0 mm,降水在季节上分布不均,年均径流模数为8.73万m3/km2・a。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有干旱、连阴雨、冰雹、暴雨、霜冻等。项目区土壤类型为褐色土、黑垆土、黄绵土、红土、淤淀土5类,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有少量的常绿针叶林,主要乔木树种有刺槐、油松、侧柏、杨树、柳树等,经果林树种主要有苹果、梨、葡萄、花椒等,草种主要有紫花苜蓿和红豆草。区域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3 810 t/km2・a,年侵蚀总量为93.94万t,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次是重力侵蚀。
项目区是麦积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典型的城郊型水土保持项目区。涉及花牛、马跑泉、甘泉、社棠、新阳5个镇和道北街道办事处,83个行政村,总人口7.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7万人,1.45万户农户,劳动力3.4万个,人口密度295人/km2。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46.56 km2,其中:农地面积7 490.61 hm2(农村人均耕地0.1 hm2),乔木林面积5 798.15 hm2,经果林面积6 827.16 hm2,草地面积1 108.04 hm2,荒地面积653.95 hm2,非生产用地面积2 778.4 hm2。
经过4年治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林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规模,林果产品品种增多,产量增长较快,已发展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发展快,养殖大户增多,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初步显现。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工副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富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和二、三产业的形成已初具规模。治理期末项目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6 728.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 760元,人均占有粮食360 kg。
2 项目建设情况
藉河二期项目是2006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立项实施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区域性治理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巩固藉河示范区一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续规模化治理,全面实现藉河示范区总体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提升藉河示范区的整体综合治理水平,扩大示范效应。
项目建设坚持 “综合治理、发展经济、依靠科技、强化管理、突出效益”的建设方针,以“巩固提高、集中连片、适度扩展、加强示范”为核心,以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监测技术为支撑,突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产业开发、水源涵养、科技示范等,全力打造集生态、经济、科研、监测为一体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标准、高产出效益、高示范效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样板工程[4-5]。
项目实施4年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3.62 km2,治理程度达到87.6%,其中梯田1 382.66 hm2、水土保持林1 476.84 hm2、经济林1 446.71 hm2、种草56.11 hm2,修建谷坊600座、淤地坝9座、农路136 km、路涵8处,栽植行道树32 km,配套上水工程6处。项目建设总投资3 194.3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69.33万元,地方配套2 525.03万元。投入劳动力56.15万工日,投入铲车、推土机等大型施工机械5 550台班。完成工程量425.21万m3,其中土方425.14万m3,石方0.07万m3。
项目的实施,不仅建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措施配套齐全、管理运行规范、三大效益显著、示范作用明显的综合治理精品工程。而且对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探索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路子,项目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 治理效益评价
3.1 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通过对项目区各项新增治理措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计算:效益计算期内,共增产粮食4.35万t,蓄积活立木13.2万m3,产果品65.1万t、枝草10.26万t,产草籽0.03万t。项目区新增措施直接经济效益61 649.40万元。
(2)间接经济效益。目前对保水保土效益的经济价值难以确定,从减少泥沙进入下游河床、减轻下游的淤积和清淤量、节约加固堤防费用等方面来分析。粗略地估算,每减少1 t泥沙,可节约下游清淤费用约10元,拦蓄1 m3水折合1元,按此计算,各项措施每年减少入黄泥沙的间接经济效益可折资302.9万元。
3.2 拦蓄效益
根据水保效益监测结果,对各项措施的保水、保土效益进行计算,效益计算期内各项新增措施保土量为417.82万t,累计保土量1 895.62万t,年土壤侵蚀总量由治理前的93.93万t减少至现在的30.59万t,保土效率为67.4%;效益计算期内各项新增措施保水量为4 796.95万m3,累计保水量27 073.75万m3,年径流量由治理前的2 152.47万m3减少至现在的1 247.81万m3,保水效率为42.1%。
3.3 生态效益
(1)水资源利用提高。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发挥了调节径流、涵养水源的作用,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淤地坝和谷坊工程拦泥蓄水,可增加作物的灌溉面积,配套实施的节水灌溉措施可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可提高项目区的抗旱减灾能力。
(2)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各项措施的实施,使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质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3)气候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荒山荒坡全部绿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由43.62%上升至55.7%,植物种类日益增多,生物群落得到恢复和改善,有效地调节了气温,减小了风速和蒸发量,增加了空气湿度,使项目区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水热条件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4)水土流失明显减少。随着项目区梯田,造林和沟道工程等措施的不断完善,很好地发挥了蓄水保土功能,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各项措施每年可拦泥沙63.34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3 810 t/km2・a下降至1 240 t/km2・a;每年可拦蓄径流904.66万m3,径流模数由8.73 m3/km2・a减少至5.06 m3/km2・a。
3.4 社会效益
(1)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项目区梯田累计达到6 382.02 hm2,农村人均梯田面积0.1 hm2,有56 个行政村实现了梯田化。项目区建成水利提灌工程6处,集雨节灌水窖1 000眼,推广节水灌溉面积1 100.33 hm2,配套人畜饮水工程25处;修建乡村公路136 km,实现了道路畅通,交通便利。项目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6 72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760元,粮食总产量达2.6万t,人均产粮360 kg。随着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产业基地规模较大,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将水土保持治理与区域产业开发相结合,加快“花牛苹果”和“下曲葡萄”基地建设。一是在南山建成了万亩花牛苹果基地。4年来,在南山5条小流域完成治理面积23.59 km2,栽植花牛苹果1 707.61 hm2,建设示范样板园760 hm2,绿化农机主干道38 km,并配套上水工程3处,发展节灌面积687 hm2。二是建成了北山万亩优质葡萄园。园内新修梯田931.43 hm2,栽植优质葡萄640.16 hm2,修农机路30.5 km,道路硬化12.6 km,建成集雨场1处,布设谷坊275座,打水窖300眼,新建上水工程3处。初步形成了“林成网路相通、窖进地水上山、果飘香户增收、产供销一体化”的优质果品产业示范基地。
(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土地利用率提高。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耕地面积由37.1%下降至30.3%,林果面积由39.3%上升至51.2%。村庄四旁绿化,道路栽植行道树,大面积荒坡、荒沟被绿化,沟道建有谷坊、淤地坝拦蓄工程。项目区经果林面积达到6 827.16 hm2,林果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花牛苹果”和“下曲葡萄”形成了主导产业,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土地利用率达到86.1%。
3.5 效益评价
藉河二期项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2 km2,共投劳56.15万工日,总治理投入3 194.36万元。按静态分析计算:总治理投入3 194.36万元,产出效益61 649.40万元,年运行费32 807.42万元,净效益25 626.33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71,投资回收年限9.7年。按动态分析计算:总治理投入2 564.18万元,产出效益26 094.27万元,年运行费16 764.91万元,净效益6 765.18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35,投资回收年限11.7年,内部收益率10.3%。
经过计算分析,藉河二期项目在计算期内的各项经济评价结果为:一是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IRR)为10.3%,大于社会贴现率8%,说明该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超过要求水平,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合理。二是国民经济净现值(NPV)等于6 765.18万元(>0),项目在国民经济上具备盈利能力。三是经济效益费用比(BCR)为1.35(>1),项目建设经济可行。四是投资回收期为11.7年,说明项目在计算期内能够收回投资。
综上所述,通过对项目区各项治理措施的拦蓄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计算,项目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了总体规划的要求。项目建设在财务上可行,国民经济上合理,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4 参考文献
[1] 靳青森.湟源县治理水土流失的总体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57.
[2] 杨万盈.汉水流域安康段的水土流失及对环境影响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22-23.
[3] 李艳云.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5):48-50.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呼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互动机制,为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通过劳动力转移牵动土地流转,从而带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增加投入,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区采取多种模式加速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仅使外出务工农民获得土地承包权益,稳步推进了劳动力转移,而且使留守农民实现了规模效益。截止目前,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创劳务收入1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3107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全区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和入股等形式,引导转移就业的农民流转土地38.9万亩,占转移就业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52%。
一、多种途径流转土地,解放农村劳动力
呼兰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为推动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一是创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释放农村劳动力。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鼓励农民以土地转包、租赁的方式,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经营,从而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余家,流转土地面积达6.1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名。二是引进现代农业资本,促进农村集约化经营,释放农村劳动力。呼兰区注重在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借助企业自身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优势,让农民以土地入股、转包和互换,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了土地流转规模。实现了基地建设和农民的互惠双赢。在抓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还注重扶持各类专业大户,按市场规则引导土地向种养殖业大户流转。三是建设园区,流转土地,释放农村劳动力。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呼兰区加快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以沈家、双井等乡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打造哈肇路设施农业示范带。采取承包地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引导外出农民把土地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双井示范园区在300亩土地上建温室大棚20个,每个大棚年纯收入1.2万元。
二、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土地稳定流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呼兰区近年来采取多种渠道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机制,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这篇文章,推动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一是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呼兰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发挥阳光工程培训的牵动作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采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目前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全区已形成了数控、电焊、计算机、建筑、服装等专业品牌。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与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合作培养的数控专业学员分配到中粮集团、青岛海信等知名企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培训电焊工叫响大连造船厂。近年来,全区共开展技能性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还与200余家企业确立了劳务协作关系,每年可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为学员提供输出、维权保障一条龙服务,促进了稳定转移,也促进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论文格式。二是成建制举家迁移,稳定土地流转。农户成建制举家向城镇迁移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从区域范围实现农工、农商转化,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战略举措。全区已有7669户举家外迁,转移农村劳动力13875人,流转土地11.4万亩,不仅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总量,而且增加了稳定性,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三是创新发展合作组织,稳定土地流转。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构筑新的载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保证。许卜乡蒲井村农民合作社利用外出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建设设施齐全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3500亩,并吸纳本村劳动力110名在生产基地常年出劳务,每个农民年获得工资性收入1.5万元。蒲井村五个钢筋队输出劳动力310人,年创收496万元。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对稳定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配套服务,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为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呼兰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加大力度,为推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提供保障。一是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区政府出台了《呼兰区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文件,确定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由区政府统一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承包期内,允许承包人租赁、入股、转包,增加土地收益。乡镇农经中心普遍建立了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对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强化区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加大调处和仲裁工作力度。各乡镇农经管理中心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区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农民和务农职工提供了土地权益的制度保障。二是提供社保政策保障。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再次返乡与民争地。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参照城镇居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增强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三是提供生产经营保障。对于规模经营土地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呼兰区组织涉农部门,全力给予资金、技术和物质支持,使其快速发展。2010年,区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支农贷款7亿元,扶持农户7.2万户,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并与大专学校、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科学种田提供指导服务。实施优质粮食、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丰产、科技入户、农业技术标志性工程等,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土地连片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村民互助小组,帮助外出劳务留守人员春播、夏锄、秋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更新农机具140多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使新型大型农机具得到很好地应用,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