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73-03
干眼症指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如: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畏光、及视力下降等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干眼症属祖国医学的白涩症,指白睛不赤不肿而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眼病。
1 病因
11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干眼症的原因众多 泪腺疾病:如原发性泪腺疾病、HIV、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泪腺阻塞:因沙眼、瘢痕性类天疱疮、多形性红斑、烧伤等而继发;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眼睑位置异常、瞬目异常、局部放疗;屈光手术如LASIK、PRK及白内障手术可加重干眼;反射性的泪液分泌缺乏:如神经麻痹性角膜炎、面瘫、配戴角膜接触镜等;黏蛋白缺乏;服用导致泪液减少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帕金森氏病药、某些抗高血压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口服避孕药等[1]。
12 祖国医学的相关认识 本病多因外感疫邪停留或余邪未尽,隐伏脾肺二经,阻碍津液疏布,或日久风沙尘埃侵袭或长期空调房及近火烟熏等刺激,致肺卫气郁不宣,化燥伤津,目失所荣;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蕴结湿热,郁久伤阴,或劳瞻竭视、过虑多思。房劳太过致肝肾亏虚,精血暗耗,目失濡则;或劳作过度,体虚气衰,气机衰惫,肝肾之亏虚,不能敷布精微,充泽五脏,上荣于目致目失濡养[2]。
2 诊断标准
主观症状如眼干燥感、烧灼不适感、严重者分泌物增多、羞明而无流泪、感情受刺激时泪液不增加;Chirmer氏试验,滤纸浸润小于10 mm;加上泪膜破裂时间(BUT)小于5 s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或BUT小于10 mm,虎红染色阳性,亦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1]。
3 治疗
目前干眼症的治疗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中医治疗采用清热利肺,滋阴润肺,清利湿热,宣畅气机及补益肝肾,滋阴养血等辨证治疗进行内在调理;局部治疗主要依赖于人工泪液和剂。
31 辨证治疗 沈莉[4]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将对照组给予0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局部点眼;治疗组中肺阴不足型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给予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给予金匮肾气丸,脾虚气弱型给予归脾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宁立法[5]单纯西药组给予内科治疗,如工泪液,给予泪然滴眼液;抗炎治疗(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环孢素A等)以及修复角膜损伤(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剂)等;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共分为4型:肺阴亏虚型,给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方选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选用金匮肾气丸;脾气亏虚型,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单纯西药组有效率为75%,中医结合组有效率为90%。谢碧华等[6]用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泪然,再次是保泪液,延缓其排出及蒸发:如封闭泪点,配角膜接触镜,口服必嗽平、新斯的明等,中西医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之上,肝肾阴虚取方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阴养肾、明目降火,若伴有口噪咽干者,加知母、玄参以助养阴清热,伴少寐多梦者,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者为925%,其痊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郑晓霞[7]将观察组在对照组(爱丽滴眼液、维生素 A 及抗生素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沙参10 g,生地15 g,冬麦15 g,10 g,芍药10 g,百合10 g,玄参20 g,枸杞子15 g,当归10 g,决明子10 g及密蒙花10 g,脾虚血少患者加大枣、党参、熟地和白术;阴虚火旺患者加墨旱莲、地骨皮,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中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获得优势。黎喜燕等[8]针对泪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分别给予西药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潇莱威眼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对其进行辨证治疗,中医辨证分型:肝肾阴虚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加减;肺阴不足型养阴清肺、生津润燥,养阴清肺汤加减;湿热伤阴型:滋阴利湿,宣畅气机,三仁汤合二至丸加减,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4%。
32 专方治疗 余明华[9]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取得满意疗效,主要运用爱丽滴眼液滴眼,若有明显局部炎症者酌情配合使用抗生素眼液眼膏和氧氟沙星眼膏,同时口服A族维生素,局部湿热敷,早晚各30 min,按摩患眼并擦洗;治疗组加用逍遥散合地黄丸加减以疏肝养血,生津明目,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6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赵学章[10]认为以局部用药结合中药方剂治疗干眼症有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还可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将对照组采用泪然滴眼液,维生素A胶丸口服;治疗组加服中药:生地20 g,白芍15 g,当归10 g,川芎9 g,桑椹子15 g,何首乌10 g,女贞子10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0 g,覆盆子10 g,柴胡12 g,升麻6 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李利文[11]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给予玻璃酸钠,观察组加杞菊地黄丸治疗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占永良等[12]采用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治疗组在滴用润齐眼药水的基础上,另用黄芪20 g,生地15 g,麦冬12 g,茯苓12 g,白术12 g,玄参12 g,赤芍10 g,丹皮10 g,枸杞15 g,杭白菊12 g,甘草6 g,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加白蒺藜15 g,谷精草15 g,畏光流泪明显加防风9 g,羌活9 g,眼红灼痛明显的加黄芩12 g,栀子12 g,乏力、便溏明显的加党参15 g,怀山药15 g,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045%。徐秀华[13]将对照组用局部点泪然眼液,维生素A胶丸,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另用润燥明目汤,沙参、黄芪各30g,鬼针草20 g,生地、枸杞子、天花粉、、葛根、桑葚、玉竹、赤芍各15 g,枳壳、茯苓、五味子、山茱萸、麦冬各10 g,甘草6 g,治疗组总有效为775%,对照组为625%。巴景斌等[14]给患者每日使用替诺滴眼液并服用中药制剂,成份:枸杞20 g,麦冬15 g,15 g,党参、车前草、熟地各10 g,治愈率为98%,取得满意疗效。黄洲基[15]给予治疗组口服润目汤,药用:生地黄15 g,麦冬15 g,沙参10 g,玄参20 g,10 g,百合10 g,当归10 g,芍药10 g,枸杞子15 g,密蒙花10 g,决明10 g,对脾虚血少者加党参、大枣、白术、熟地黄;对偏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墨旱莲,并滴卡波姆眼液,有效率分别为9375%、7000%。
33 其他疗法 赵莉[16]将对照组滴眼液改善眼睛表面湿润度,帮助其提高视力,观察组在滴眼液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等中草药治疗,同时配合攒竹、承泣、迎香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0%,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陈海兵等[17]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对照组清洁眼睑,去除睑板腺分泌物的有害成分,补充不含保存剂的人工泪液,热敷、按摩、清洗治疗,治疗组另外加用川芎10 g,芍药10 g,黄柏10 g,知母10 g,、木贼草各10 g,白蒺藜10 g,当归15 g,熟地10 g,草决明、柴胡、薄荷、青皮、黄芩、栀子、桔梗、陈皮各10 g,甘草6 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52%。唐颖[18]将对照组采用01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口服自拟中药(生地20 g,熟地20 g,麦冬15 g,玉竹10 g,女贞子15 g,柴胡6 g,10 g,石斛15 g,黄芪20 g,黄精15 g,枸杞15 g),同时每天采用中药冰片、天花粉熏药治疗,隔日针刺治疗1次,针刺取穴:攒竹、承泣、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三阴交。余洁[19]认为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治疗干眼症的首要,并采用局部滴用人工泪液,羧甲基纤维素钠基础上保持每日饮用菊杞茶,并用茶水局部湿热敷双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眼部的泪液分泌功能,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381%。毛菊代[20]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干眼症的疗效,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西医对照组给予贝复舒及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免煎剂冲服配合眼局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明目熏洗液”(院内制剂)熏洗眼及耳穴(眼、胰、内分泌、肝、脾、肺、肾、神门等)压豆等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西医对照组为700%。
4 小结
目前干眼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主要采用人工泪液,还可以佩戴硅胶眼罩、湿房镜、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注意对中重度干眼可选用泪小点栓塞或泪小点封闭术等。同时采用中医辨证选用滋补肝肾生津等药物全身调理,也可考虑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如压耳豆、针灸,中药熏蒸等综合治疗,以标本兼治,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干眼症属于慢性疾病,医师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提醒患者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烟尘环境多眨眼、闭目养神,眺望远处;工作的姿势和距离也是很重要的,此外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等的摄入,其机理和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张梅干眼症的诊断[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1):665~668
[2]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3~137
[3]罗兴干眼症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6):69
[4]沈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6):464~465
[5]宁立法中西医结合对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157~158
[6]谢碧华,许海嘉补益肝肾中药结合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27~28
[7]郑晓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4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1,49(20):117
[8]黎喜燕,赵伟,谭泳昌中西医结合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68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1):1078
[9]余明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7(1):98
[10]赵学章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63
[11]李利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8~19
[12]占永良,程志娟,徐盈,等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1 25(1):21~22
[13]徐秀华,陈粉扣,陈海林,等中西药合用治疗干眼症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5):304
[14]巴景斌,王晓航中西药结合治疗干眼症1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8:11(18):154
[15]黄洲基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34
[16]赵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38
[17]陈海兵,周慧萍,金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92~93
[18]唐颖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914
回顾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事实,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一认为,这一实质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利用西医方法来发展中医。运用西医理论、方法是手段,揭示中医理论体系中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是目的。这一实质包括以下儿个要点。第一是要保持中医的特色。
一、阴阳五行理论,到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施治方法
从医理治则、理法方药的统一,到遣方用药,对一系列按照君臣佐使原则组织起来的方剂的灵活运用,都有与西医理论体系显然不同的特点。如果完全取消了中医这些特点,也就谈不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也必然全部落空,那实际上是消灭中医。第二是要发展中医理论和实践。也就是说要发扬中医的优势,扬长避短。任何一门科学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采和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整体条件。和时代同步是任何一门科学取得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医也不能例外。中医如果把自己孤立起来,完全脱离现代科学的整体系统,它就必然会姜缩,会逐渐丧失存在的根基。所以只有在发展中,在与时代同步前进中,才能保持它的特色。第三是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道路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概念和它的队伍组成就确定了它的道路和方法,即在中西医之间寻找结合点,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促进中医发展。所以中西医结合既不是以西医代替中医,也不是以中医代替西医,而是通过在中西医之间寻找结合部的办法来发展中医。我们如呆看一看这多年采取的具体描施,可以更明显的看出这一实质。我们培养了一支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他们是由西医院校毕业,掌握比较儿实的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医师,又经过较长时期培训,系统地掌握了中医理论,然后以中西两法、主要以中医方法从事临床实践活动。他们头脑里贮存着中西医两套知识,构成一种特殊认识主体。这就是现在的一批中西医结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教育制度上,采用了学校成批培养人才的方式,采用了从西方引进的一套堵养人才的规章制度、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办法,建立了一批高等及中等中医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即设立传统的中医课,又开设了西医基础课及现代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增加了个体知识建构中,中西医学知识在一个头脑内碰撞和融合的机会,尽管传统的师带徒及自学成才的路子仍然存在,但已不构成中医人才的主要来源。即使最后一种办法,他们由于生活在现代,也不能不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除继续深入挖掘中医的宝贵遗产,继续整理中国古代医药文献外,把西医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了中医研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了西医化验室及仪器检查,作为观察中医疗效的指标。西医一些研究方法如对照观察,统计学方法,双宣法等也引入了中医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在中西医之间找到了不少结合点,成为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的有希望的生长点。如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医的一系列鉴本概念的本质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如对气、阴阳失调及肾阳虚、’肾阴虚、脾阳盆、肝火旺等藏象的病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单就气的本质就提出了物质说、功能说、力能说、物质功能说、活细胞说、核酸说、人体场说、信息说、带电粒子说等多种看法。综观这些研究,我们确实找到了两种医学之间的不少吻合点,说明中西医结合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但是,也应看到,它至今仍离中西医全面融合相距甚远,这个现象,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中西医结合的难点研究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过程,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两类方法可以很快融入中医体系,一类属于外部条件,如教育制度、教材编写方式、人才涪养程序、学术交流手段、医务活动进行方式等。中医正在培养自己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便是一个例证。另一类属于具体方法,如防治中的中西药并用,中药的剂型改革等。高层次的最一般的治疗原则,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治病必求于本之类,二者也是可以相通的。但当触及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时,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便立即暴峪了出来。他们的概念体系相互间是格格不入的,象挥铁樵所说的,“即如与微生物两说,太觉背道而驰了”。IgA、IgG等和正气一也是这样。追溯一下历史,中医曾经毫无困难的消化过外来的医学学说,引进了大量国外药物,只要翻一下孙思遍的著作或王蠢的《外台秘要卜,我们就会看到,他们毫无困难的把从印度引入的“四大”学说容纳在自己的体系之内。但在今天,如果用中医体系消化西医体系,或用西医体系消化中医体系都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另一方面,它们也无法互相取代,既不能把中医这粒珍珠视同粪土,加以抛弃,把它看作完全与时代不相容的东西。也不能阻止西医在中国安家落户,扎根生长,化为中国医学不可缺少的骨肉。两种医学在中国土地上竟发争秀,但又有着根本不同的概念体系,谁也吃不掉谁公它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立于中国和世界的学术之林,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碰到的难点之所在。这个难点,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就叫做在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什么叫不可通约性?按照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说法,就是指在两个理论体系之间,“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可用来在它们之间作出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在二者之间“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一组用来评定它们优劣的中性标准。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间题,我们举一个不怎么确切的例子。中国有一个谜语,谜面是“一大一小,一跑一跳,一个吸血,一个吃草”。谜底是骚字。这个谜语如果翻译成英文,让英国人猜,他们即使搜索枯肠,也莫知所云;即使告知谜底,他们仍难领略其中神味。他们必须了解了汉字这种构架,才会恍然大悟。这种具体思维相互之间的一定程度的不可翻译性,正是不可通约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理论体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表现得更完整、更系统、更理论化。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转换是一种格式塔转换,人们可以在一个图上看出完全不同的形象来,人们从不同理论框架看世界所得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看待人体和疾病的两种不同的理论框架。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的不可通约性。中西医概念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基础上,在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造成它们之间的差异。概念都是一种概括,都反映着一定的共性,但中西医概念产生的概括方式却有明显的差异。中医概括的主要方法是比类取象,是象数之学。它主要采取外推和意义联想的方式,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一个概念可以象征多方面的事物,如火象阳,象气,象神、象升,象长夏,象南方,理一分殊,以一贯万,使中医概念富于流动性和灵活性。西医慨念多从实验结果概括而来,它和具体的实物具有密切联系,成为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进行逻辑运演的我体。中医讲数注重序数,它的层次是等级、地位,作为度量的数则比较模诩,西医更关心对客观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对计量重视,往往追求对客观数据的精确量度,如血压值,血钠含量,血糖耐量等。从使用概念的类型上说,中医重相对概念、关系棍念和整体概念,西医重绝对概念、实体溉念和结构分析概念。中医的阴阳,虚实,表里都是相对的关系概念。中医可以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水中有火,火中有水,西医也讲事物间的相互渗透和对立统一关系,如细胞间液中的离子可以透入细胞内,但它的渗透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结构变化实现的。它讲对立物的拮抗作用都体现为两种具体物质之间的作用,如血栓素A:和前列环素,一个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活性增强,一个则反是。中医也使用实体概念,但它仍是在功能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如血热、血枯、血虚、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类。在慨念之间的关系上,中医也和西医不同,西医概念反映的是通过具有结构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物实现这种联系的,如以DNA为模板,将信息传递给。RNA,再由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西医概念所反映的这种具有特定结构实体之间的联系就构成概念之间联系的内容。中医则不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培土生金等都是机体功能过程的一种联系,根本不涉及具有结沟的实体之间的联系。由于上述原因,在中西医概念之间就无法找到一对应的关系,给揭示中医基本概念的实质,.、建立与这瞥溉念相适应的动物模型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也是‘.L期中酉汇通派医家唐宗海等人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在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寻求对应关系遭受失败的原因。
(二)观察的理论负载的不可通约性。观察中渗透着理论,人们在世界中看到什么,不仅取决于外界的刊激,也不仅取决于观察器官的结构和外界刺激在感官上留下的印迹,它还取决于观察者的理论框架,观察者用什么理论去指导观察。概念既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又是整理感官材料的工具,它同时起着反映、选择和规范的功能。用不同理论框架去观察同一现象,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东西。中西医心目中的人体和疾病现象是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若是一种等价变换,那么在它们之间,尽管形式上很不相同,但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在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之间就是这样。如采没有这种关系,就难以在它们之间形成这种对应,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力学的关系就是这样。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是一种等价变换,中医的一些核心概念如阴阳、五行、经络、八纲等构成了它的理论硬核,西医则以系统、器官、细胞、大分子在体内的活动作为自已的理论硬核。在致病因素方面,中医的六也难和西医的物理、化学、生物诸因子之间找到对应关系。如果中西医不运用各自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去观察世界,它们就无法辨别这个世界,用它去分辨,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即使非常熟悉两种理论体系内容的人,也难以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桥梁来。中医所谓的五脏六腑,所谓的营卫气血,淮要想把它们与西医的解音概念宜接划等号,那就非碰壁不可。
(三)概念意义的不可通约性。沿着中西医各自理论体系去思考,对同一现象概括而成的概念却蕴藏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中西医都讲虐疾,中医讲的是份实寒热,外邪、瘁气,虐原虫则排除于祝野之外,更用说用显微镜去寻找原虫,杜绝蚊子叮咬这一传染途经了。中西医都讲糖尿病,西医要查血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胰岛素依赖性与非胰岛素依赖性的分型,却并不去考虑它与三消的关系,消证的阴阳虚实,由于火耗津液还是由于真水不足等。六经、脏腑、三焦、营卫气血等辨证方法对西医是没有意义的范畴,寻找特异性指标的诊断方法,寻找内部脏器器质性病变的确切部位也在传统中医中不占什么位置。即使中西医都讲治病求本,含义也完全不同。这种不可通约性是导致中西医结合难点产生的原因。
(四)判断真伪标准的不可通约性。中医讲辨证,讲辨别疑似;西医讲确诊,讲鉴别诊断,它们使用的标准却很不相同,中医重视关键症状,重视在易被人们忽视的细微之处悟出有决定意义的指征来,它有一套自己辨证的标准,如脉证合参,舍脉从证,舍证从脉,大实有赢状,大盛有虚候,它几乎全凭医师的直觉和洞察,中国古代医案中这种例子是极多的。西医则重在客观体征,寻找仪器检查指标,重视功能性病变与器质性病变的区别,重视疾病的具体部位,对肿瘤则重视区分其为良性或恶性。在治疗原则上,中医主扶正祛邪,无明确的靶器官,西医重病因探寻,有精确的针对性。在药物上,中医的四性五味,君臣佐使的方刘配伍原则对西医来说是无意义的,西医的广谱抗菌素,作用于各个小系统的药物,药物对受体的作用,中医也是不会顾及的。总之,不可通约性构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又是中西医结合不得不考虑的部分,如果完全抛开它,就等于抛掉了中医的特色。不可通约并不是说不可比较,只是说在它们之间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是根本办不到的。中西医可以比较它们的理论特色,也可以比较它们对某个疾病的疗效,它们是完全可以互相比较的,正是通过这种拼攀,我们才明确了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通酌性。这就告诉我们,不必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上再去下功夫,中西医结合或实现中医现代化(这当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当依据这个特征去探寻自己的路子。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发病机制;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冠心病已经成为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类疾病之一,医学领域正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此,各国学者的看法有同有异,如何正确地认识冠心病,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多名学者的研究成果,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为有关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结果
魏铭[1]认为,冠心病属于一种多因素痰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脂质浸润、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等,目前,关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还处于研究之中,近几年,很多专家学者们指出,冠心病的发病与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能够与氨基葡聚糖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而这种不溶性复合物很容易造成粥样斑块。另外,低密度脂蛋白主要是通过apoB来被人体细胞吸收,因此,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处于正常水平,如果低密度脂蛋白中的apoB升高,也很可能会引发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成份有apoA-I和apoA-II,一方面,高密度脂蛋白在组织细胞逸出胆固醇的整个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密度脂蛋白在胆固醇转化为肝脏代谢物的整个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人体而言,高密度脂蛋白可以保护人体细胞,防止动脉粥样变,一旦人体缺乏高密度脂蛋白,就会直接导致人体中apoA-I和apoA-II不足,此时,引发冠心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李书屏[2]认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冠心病主要有本虚标实型、气虚血瘀型两种,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多表现出气虚等症状,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气虚症状很可能会发展为阳虚或者阳脱,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气阴两虚的现象,这些症状都与心、肾、脾的损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标实主要表现为血瘀、痰湿,气滞,人体人体一旦出现心气虚的症状,很容易引起冠心病,当患者由于心气虚而引发冠心病,就会表现出左心室功能障碍,因此,对冠心病的诊断方面,有时可以通过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来判定,不过,由于肾气虚或者脾气虚引发冠心病的患者,往往左心室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又必须找出更加准确的措施,在西医方面,对冠心病的诊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次极限量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检查、血液生化诊断。而对于关心病的治疗,西医方面则可以采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冠脉激光成形术、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二级预防再梗塞等方法。
田秀荣、王京存[3]认为,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应该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芳香温通、理气化瘀、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祛痰通络、清热解毒、化痰开窍。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冠心病属于一种“胸痹”病症,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说冠心病的心痛等症状,大部分都是由于心血阻络而引起的,当患者发生冠心病,就会产生心脉痹阻,这时就会引起心痛的症状,由此可见,治疗冠心病应该活血化瘀,这样既能治疗冠心病,也可以及时缓解患者的心痛症状。心脉不通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究其根本,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脉不通的原因就在于瘀血、痰浊、气滞,而瘀血、痰浊、气滞不仅可以导致患者心脉不通,还会导致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所以,治标就要改善患者辨血、痰浊、气滞等症状,治本就要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古时候,人们常说“热极为毒”、“火极为毒”,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疾病,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产生“毒”,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邪极生毒”、“虚极生毒”,那么,为了避免久病生毒,就要及时地进行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及时地清热解毒可以抗菌消炎,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人体细胞的吞噬能力,进而抑制人体细胞组织中的炎性介质,使收到炎症损害的组织得到恢复,同时也可以增强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力。中医理论还认为,冠心病也属于是一种血瘀症,发病机制主要有正气虚、帅血乏力、脉络瘀阻、血行不畅,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该注重通补兼顾,想要去除冠心病患者络脉阻滞、心失所养的症状,就要补益心气以扶正,从而使患者的气旺血行。想要治疗冠心病患者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的症状,就要采用虫类药物,使得患者化瘀通络、搜风解痉。想要治疗冠心病患者长期的心络瘀阻,则可以采取虫类祛瘀、搜剔疏拔。想要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心络绌急、内风拘引,就要搜风解痉通络。想要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络虚不荣,就要通补兼施、寓通于补。有学者认为,冠心病心的病理机制属于虚实夹杂,其中,虚主要就是指正气亏虚,而实主要就是指痰瘀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该益气祛痰,可以采用温胆汤加党参、丹参来进行医治。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身体因素、心理因素、生活因素等,所以,在治疗时不能单一依靠药物治疗,必须多方面共同调理。
宫晶书、张海滨、刘红旭[4]认为,冠心病的发病与NO异常有关,西医方面可采用硝酸甘油治疗,中医方面可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NO在人体血管紧张度的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NO不仅可以扩张血管,同时还可以阻止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阻止白细胞的激活,阻止平滑肌迁移,是心血管的保护因子,一旦人体出现NO异常,就会导致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失去平衡,进而引起冠心病,在西医方面,调节人体NO水平可以采用硝酸甘油,进而舒张血管、保护人体细胞组织、组织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中医方面,调节人体NO水平可以采用益气活血法,进而促进患者血管内皮的恢复,恢复患者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促进患者体内NO的释放,调节患者的血管张力,维护患者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
韩秀江[5]指出,积极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①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避免患者的不合理饮食影响病情,干扰康复效果。
②运动指导。指引患者如何通过运动锻炼来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改善病情。
③心理辅导。前面提到,影响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身体因素、心理因素、生活因素等,其中,心理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排除不良心理状态对患者身体的影响,促使患者乐观的对待疾病,这不仅是对冠心病患者有效,对其他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用药指导。由于收到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个别患者会盲目用药,不仅没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干扰了病情,对此,医务人员要做好用药指导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合理用药,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2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患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才是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广大医务工作者们应该不断探索,努力寻求更好的医疗措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冠心病——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它的存在威胁着众多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磨难,目前,对于冠心病的诊治方面,已经比较安全有效,在以后的发展中,医学领域势必会不断探究,突破现有的治疗技术,为冠心病患者找出一条更加有效的康复之路。
参考文献
[1] 魏铭.中西医结合研究冠心病进展[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2009,13(02):47-62.
[2] 李书屏.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3(12):755-757.
[3] 田秀荣,王京存.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05):17-19.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颈性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074-01
颈性眩晕是指颈部由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200例病例均为2006年9月~2007年9月的门诊或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3~73岁,平均(55.4±5.8) 岁;病程最短11 d,最长5年。对照组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44~71岁,平均(53.7±7.2) 岁;病程最短9 d,最长3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病人有慢性劳损或颈项外伤史。临床表现以头昏、头痛、恶心为主。大部分病人有颈项强痛表现。少数病人颈项无明显不适,但在左右旋转或前后屈伸时有眩晕或眩晕加重现象。
X线摄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或椎体关节有轻度的旋转变位,以环枢关节为较多见,CT扫描可在椎体上看到横突孔变小或左右不对称。在上述临床诊断标准上,应排除其他原因的眩晕。
1.2.2中医诊断标准病人有长期头昏病史,有颈项疼痛、恶心等主症,伴随症状有四肢无力、动则症甚等现象。中医眩晕病症在我国各地有各种证型分类。我们将本地区的临床病人分为四个证型,其病机大多为虚,部分病人虚实夹杂。辨证分型:① 肝肾阴虚,精血失养。症见头昏目眩,眩晕多为久病伴视力昏花,双目干涩,耳鸣,神疲,舌质红,苔白或黄白,脉细。②气血亏虚,血虚生风。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自汗,劳累加剧时有心悸不安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③痰湿中阻,清阳不升。眩晕,头部沉着如蒙如裹,胸闷作恶,重则呕吐痰涎,舌多胖大,苔白腻,脉滑或头昏目眩,口苦心烦,口干但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④气滞血瘀,阻碍清窍。大多有明显的颈椎外伤史。兼有颈项疼痛,眩晕如有负重,舌有瘀点或紫暗,脉弦或细涩。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采用自拟方:黄芪30 g,桃仁10 g,红花8 g,当归15 g,川芎10 g,赤芍10 g,地龙10 g,丹参15 g,葛根15 g,胆南星6 g。水煎浓缩至300 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康复师运用颈椎康复的手法予以康复治疗。另配合口服西比灵5 mg,每晚1次。采用颈椎康复的手法治疗。①软组织松解:病人坐位,操作者一手扶住病人前额,另一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点(揉)按两侧风池穴,然后揉按两侧斜方肌中间,自上而下,反复数次,约5 min;点(揉)天柱穴,然后自天柱穴开始向下揉按颈椎棘突至第七颈椎棘突(大椎穴),反复数次,约3 min;揉拿肩井,依次揉至肩胛内侧缘、菱形肌、肩胛窝及两侧肩峰,约5 min;点揉面部太阳、攒竹、睛明、头维、印堂等穴位,约3 min。②复位手法:操作者两手抱定病人头部,对颈部做向上拔伸牵引,同时做头部左右旋转,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操作者再用一巧力,使病人头部继续向左右超限旋转,此时会感到椎体被推动发出的响声(有时响声不明显,切勿强求,注意力量控制,动作要缓慢),再将头颈回复中立位,放松软组织,约2 min,最后用轻柔手法拍打颈肩部肌群,结束治疗。每次手法治疗时间为20~30 min,每天1次,14次为1个疗程。
1.3.2对照组单用上述西药治疗。
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疗效。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镇静等方法,但只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而且治愈率低,疗效不够巩固。
祖国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其病机为风、痰、虚、瘀共存,颈椎病变部位大多有气滞血瘀的实证,而整个机体存在着气血不足、气不行血、血不荣筋、肝肾亏虚的(上接第74页)
机制。颈性眩晕多数发病于中青年,青少年发病率也明显上升,长期操作电脑者和司机发病率更高。病人常感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可导致失眠、多梦、烦躁、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耳鸣、复视、血压异常波动,诱发脑血栓、脑萎缩。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本研究的中医药方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功能;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功能。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能。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能。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能。葛根具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能。胆南星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能,用于痰热咳嗽、咳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痈。
应用颈椎康复治疗颈性眩晕,可以增宽椎间隙,松解组织粘连,调节颈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理顺颈部软组织,减少或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或刺激,缓解前庭迷路缺血,纠正错误的本体感觉信息,解除眩晕症状。
临床病因各异,应掌握病机,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叶斌宏,林彩红. 银质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64.
[2]侯燕鸣,郑建国. 针刺加百会灸及督脉走罐治疗颈性眩晕30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83.
[3]陆强. 非手术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127-128.
【关键词】 中风;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80-02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风作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严重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家庭、社会,故成为近年来全球研究的重点。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胀,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所致。危急证候其病主要症状: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1]。
1 诊 断
脑CT或MRI检查及重要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测定等方面,中风常伴有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等,而患者躯体功能的受损程度大小与临床中风致残率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同时也与患者社会功能和对家庭的影响成正比。
2 治 疗
对以风证、痰湿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六证为基本证候,或单独或相互组合出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并积极改善患者躯体功能的同时,配合对患者心理疏导,将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治疗与康复能力,同时采用运动训练与认知、言语训练相结合,才能使患者的各项障碍都得到改善,才能使真正提高患者的治疗目的,临床护理上使用的一些方法,如床上运动、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上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中药、针炙、静脉输液等治疗。
3 护 理
因多数人对中风的预防知识和保健意识相对薄弱,有效控制率尚存不定,使得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在护理时要耐心仔细询问及完整记录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经济收入、家庭认识及支持护理情况、社会支持、病程或病期、既往史、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影响中风患者的医学因素或获得中风发病的全面情况,利于客观评价诱因,争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更好地防止或减少中风发生或再发及护理治疗。在护理方面指导患者心态平和、乐观、豁达、避免激动、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远离烦恼,学会精神松驰法,并注意调整饮食、戒烟、限制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干预的过程中应注意宣传教育的科学性,结合不同的个体差异制定恰当的干预方式;在交流方面,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内容传授给患者,将护理干预的计划落到实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有目的地引导患者,使其产生从医和从护行为,掌握患者对疾病的心态及服药的依从行为,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2]。非药物治疗护理,可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积极配合医护进行治疗与预防。另外,还要耐心认真地对家属进行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在患者用药中的作用,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自我观察病情,注意休息,防止意外伤害及摔伤。
4 讨 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生理功能日趋衰弱,特别是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化,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迁可使中风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悲观怨恨淡漠。而随着患者的病程延长,病期的进展,患者的躯体功能障碍,患者自己和家庭的烦恼也随着增加,医护人员要加强改善对患者的治疗方法,特别要注意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减少其病对中风发生及复发的危险性,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工作、学习、业余娱乐活动的状况,改善患者的躯体、言语、认知、心理障碍等,增强患者信心,缓解紧张、焦虑和空虚等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此病的治疗及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