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问题意识,才会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究“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学生主动发散思维,重新分析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除此之外,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还会推动他们去查阅资料、询问教师,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层面。

2.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头,学生要想进行创新,首先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只有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有可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而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思维动力的问题意识能够有效地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要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3.对提升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通过交流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此同时,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积极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只有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练习,才能逐渐学会发现和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合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做到敢于提问。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不能再把自己放在主导者的位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因此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规律和概念等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而教师在面对学生提问的时候,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2.创设情境教W环境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的措施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科目是否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是否能学好这一科目。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重,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包含无穷的探索空间和奥妙,但是它又不是只存在于课本理论上的,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找到许多数学知识,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创新。数学学科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如何能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设置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地向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此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验机会来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3.指导学生提问方法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提问,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活动中,教师除了要讲述教材上的内容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力。让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学会掌握知识、敢于质疑,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发现,并且寻找积极的解决方式,从而为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实现全面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法制意识;小学生

近段时间以来,“海南案”重新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了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上,在该事件的带动下,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小学生安全事件浮出水面让整个社会为之汗颜。自杀、他杀、虐待、童工、被辍学,在提倡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的今天,小学生的法律权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家庭的原因,但是作为专门培养学生教育的学校,必须认识到在学生安全问题中所应担负的责任。事实上,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对此进行阐述。

1 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很多人认为法制教育应与语文、政治、思想品德等科目联系紧密,小学数学主要讲数字运算和简单的应用题,与法制教育关系不大。事实上,在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下,小学课本的内容已经变得更为丰富和实用,教育性极强。因此在不动摇数学课的主体地位下,应充分挖掘书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内容。比如在课本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应用题:一个班20个人去春游,但是面包车一次只能载10个人,问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车辆超载可能造成的交通隐患和对人生安全的危害,要学生在遇到这种事时应该拒绝或者求助家长及警察。再比如,在三年级上期教学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一掂“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硬币来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它们的重量,传授学生有关的知识,使他们明白如此轻微的重量对人体造成的巨大伤害和法律严禁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对等物品保持警惕之心。需要注意的是,法制教育只是数学教材中的附带部分,数学课不是法制科,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握好二者的授课比例,不能够本末倒置。

2 结合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安全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行动来实现。使学生深有体会,增强意识提升法制安全理念。教学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每周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说说自己对垃圾袋及乱扔垃圾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环保教育,同时结合如果从楼上往下乱扔垃圾或者随地乱扔垃圾影响到他人,还有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的事例,从中受到一次法制观念的教育。同时结合法制安全教育,对学生回家的路上,或在家里,或上学的路上,加强溺水安全自我防范的教育。使学完全明确学校是禁止学生私自结伴或个人私自下河、下塘游泳及洗手、洗脚。教育学生在路过河边和水塘边时要注意自我安全防范,不要掉进水里。如果有人不小心掉进水里,你自己不要下水救人,应大声呼喊大人来救人,或者拨打110、119报警,拨打120急救电话救人。这就是自我防范的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在教学中最好结合实际的生活体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教育活动更为可观可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商店购物,教学生看商品的保质期、合格证、有效成分、生产地、售后说明书等,使学生在提高了生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知道应该享受的服务,方便学生维权。在结账、打折、促销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及时发现商家在这些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会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对自己的权益进行维护。还可以给学生讲述315维权的相关案例,事实上近些年来毒奶粉、镉大米、毒鸡蛋等侵害消费者的无良行为不断发生,不能不说是因为广大消费者缺乏相关的产品知识和维权意识,因此对孩子从小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在教学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主人公的位置归还给学生。因此,针对小学生爱动爱玩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中设置相关的游戏来加强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如小学生有时会争强好胜,对于胜利者会不服谩骂甚至殴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的安定团结。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游戏,在游戏中设定详细的规则,在分出胜负后告诉学生,游戏的规则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你不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就无法继续,同样对于按照游戏规则胜出的学生我们应对他的成就给予认同和肯定。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这样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较早的培养成一种社会规则意识,防止学生长大后对社会种种不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 在作业布置中引入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编题时,结合时事,结合法制教育,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小学作业一般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前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如在一个红绿灯的情境图中提问学生,这些信号等有什么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这些信号灯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斑马线,提问学生这些斑马线与我们日常见到的其他的线有什么不同以及这些斑马线的作用。针对后者,这个由于教师无法监督和指导,因此可以采用一些操作难度不高但效果教师依然可以看到的。比如可以让学生回家搜集易拉罐、废报纸,将这些数量记录下来并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然后让学生写下搜集这些东西中获得的感受及对这些垃圾应该怎样处理,培养学生自觉环保的意识。

5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法制修养

小学教师水平参齐不齐,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法制教育培训没有接触过法律,这就导致教师本身的法律意识淡薄或没有足够的能力向学生传授法制知识,大多数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具体到数学老师效果更是差强人意。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学习专业的法律书籍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等,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其次教师要在日常的行为中严格自己的行为,用法律约束自己,防治做出一些法律所禁止的事情。教师是小学生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能影响小学生心理行为的人之一,因此良好的 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根深蒂固的。最后,法制教育最终还是需要实施到学生中,因此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发现、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还要尽可能的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学习法制知识,对于班级中出现的违法法律或着规定的行为要及时的批评指导,并作为典型事件对全班进行思想教育。当然法制教育的推进不是依靠教师个人就可完成的,也需要教师和学校、家长进行沟通,在获得他们的理解及支持下共同培养孩子。

总之,小学是小学生思维意识萌芽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以便帮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长远看对促进国家的法制化进程也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2] 曾献超,朱雄君.略论中小学法制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5)

[3] 刘曼玉.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医养生概述范文第3篇

健康长寿关键靠什么?在当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关键靠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我命在我不在天!”人定则胜天,欲寡则延年;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不靠神仙和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自己解脱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古今长寿者的经验,大都是如此。他们的共同点:一是心平气和,心胸开朗,豁达乐观,从容不迫,意志坚强;二是多动,积极从事脑力劳动或运动锻炼。

在当前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由于不良的心理行为、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过分追求营养,而劳动和休息走向两个极端,是这些内外因素致使情绪紧张的结果。怎么办呢?“心病无药医,心病还须心药医”,走自我养生保健的道路,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康复,达到中和、平衡、协调、心静、身健、长寿的目的。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和经验,其法宝可概括为几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度,锻炼有术,精神内守,健康长寿”。这几句话可称为传统中医养生要旨。因为语出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上古真天论”,是中医养生学的纲领,是“尽终天年,度百岁”的精髓,这种观点为历代医家、养生家所共识。

食饮有节:节指节制、节度、调节、调和。如饮食有时,饥饱适中,品种多样,五味调和,荤素相兼,冷热适度,已饥而食,七八分饱。

起居有常:常指常度、规律、有序。如顺四时,适寒暑,动静相宜,作息有序。

劳作有度(不妄作劳):度有节度、程度、限度,包括时间、数量、质量在内。就是劳动(劳心、劳力、房劳)、工作和休息(静养、睡眠),文娱、体育运动等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时限、节制,以适中为度,不可过分,亦不能不及,发而中节。

锻炼有术(和于术数)。运动锻炼是养生、健康的重要手段。其原则:一是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古有太极拳、八段锦、导引、吐纳,安步徐行,走为百练之祖的奥秘。二是定时定量,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三是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动时精神集中,全身放松,心情愉悦;动后静养片刻,以不疲劳为度。

精神内守(心平气和,心态平衡):精神内守是内向性运用意识,是传统中医养生的核心。平时应控制自己的精神、情绪不耗于外,发而中节。保持心理平衡、心平气和、心安神定、情绪稳定、胸怀宽广、忍让宽容。同时精神有寄托,意志力坚强,能排除艰险。“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正气存内,不惧于物,才能达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归纳起来,几句话的中心首要的是精神内守这一条。静则寿,躁则夭,心理平衡,心平气和是健康长寿的诀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法于阴阳,按照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以养生)。阳属热,阳性升发,向上,向外,阳主动,为生长。阴属寒,阴性收敛,向下,向内,阴主静,为收藏。圣人养生,春夏,阳气升发,就使之往外升发,往外发散是养阳。秋冬,阴气下降,向内收敛,往里边收,闭藏于肾,是养阴。这样一开一收,大开大合,顺应自然,有利于健康。如果从根本上违背这个规律,冬天往外发散,夏天往里收着,夏天弄得环境很冷,冬天弄得环境很热,不利于健康。在情志方面:春季充满着欣欣向荣的生意,精神意志应当是活泼而富有生机;夏季要使精神愉快,但不要过分激动,以适应自然界炎热的气候,有助于体内阳气向外疏通开泄;秋季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人的情志应当保持安逸宁静,使神气收敛;冬季应当让阳气潜藏于内,其心情就含蓄一些,不要过分外露。这样就有益于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

这几句话的实质是一个中字:中和、平衡、适中、以平为期。过犹不及,过分为贪,以适中为度,这就是科学养生。具体有:心情不过激,食不过饱,形不过劳,劳不过疲,眠不过久,息不过度,脑不过用,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利不可图,名不可求。还有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身不妄动,心无妄念,意无妄想,神定于中,形神合一,气清神宁,道德高尚,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凡此等等,以求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洪昭光教授说过:“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一句心理平衡,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还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说明古今有识之士看法是一致的。

中医养生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药; 知识服务; 知识推荐; 移动互联网; 移动设备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YU Tong, MAO Yu-xin, GAO Hong-jie,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15-118

【Abstract】 A core problem of knowledge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omain is as follows: in the face of massive knowledge resources, how to automatically find out which ones a user may be interested in so as to realize activ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with its popularity, convenience, and ability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vides an ideal platform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background of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and propos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ough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Mobile device

First-author’s address: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兼具理论深度和民族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型,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始更加重视生活品质,追求延年益寿,因此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兴趣。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建设了大量的文献库和数据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医药科学数据体系[1] 。这些数字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资源与人民群众分享,使普通人从中受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能够整合中医临床知识、中医药理论知识、中药方剂知识和中医疾病知识等中医药知识资源,面向网络用户提供中医知识或其他的数字化服务,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2] 。

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一般都实现了知识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从海量的中医药文献和知识资源中迅速找到有关知识[3] 。但知识检索这种服务方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为检出所需的知识,用户必须能够输入正确的检索词。这就要求用户已关注相关主题,并能用正确的医学术语将其表述出来。这对于医学专业人员可能并非难事,但对于普通人往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普通人很可能忽视了一些与自身健康有关的知识主题,甚至不清楚在网络上存在哪些有用的知识检索服务,因此无法充分获取在知识库中已经存在的知识。

为了弥补知识检索的局限性,可根据用户的特点向其进行主动的知识推送。不同用户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但人们往往对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更感兴趣。若能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则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在下文中,将介绍个性化知识推荐的概念、背景和技术,阐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医知识推荐服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1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

个性化知识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以中医为例,系统可根据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向其推荐与该体质相关的知识;若用户患有某种疾病,则系统可优先提供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为实现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需要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由用户填写或设定,也可由用户使用行为推定。例如,用户可通过表单填写(或勾选)其所感兴趣的疾病;又如,用户输入的检索词,可反映出其所关心的主题。系统会为每个注册用户构建“用户模型”,用于描述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判断用户的需求。

当用户访问系统时,系统会根据该用户的模型以及系统自身的推荐逻辑,确定针对该用户的知识推荐内容。例如,若系统测出用户属于气虚质,则会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气虚质适宜的饮食(如当季水果等)。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是知识服务系统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1 可定制性 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系统采取“量体裁衣”的策略,向用户提供和推荐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1.2 主动性 系统不仅被动地响应用户的知识请求,而且会“猜测”用户需要什么,并采用推荐、提醒、个性化知识展示界面等方式主动提供知识服务。

1.3 差异化 系统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知识内容,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会因自身特点和需求不同,得到不同的用户体验。

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能进一步简化用户利用中医知识的方式和途径,降低中医知识普及的门槛,促进中医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2 推荐系统技术概述

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的后台需要推荐系统(亦称推荐引擎或推荐平台等,Recommender System)的支持。推荐系统能推测用户对某一信息条目的偏好程度,从大量信息中过滤出用户想要的信息[4] 。近年来,推荐系统在电子书店、视频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各种网络信息系统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成为一项功能强大、价值巨大的信息服务。

推荐系统的核心是其所使用的推荐方法(或称推荐算法)。目前,推荐方法主要包括“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和“基于内容的过滤”(Content-based filtering)两大类[5] 。协同过滤方法是根据某个用户的行为(对事物的购买、选择或评价等)以及其他用户的类似行为建立模型,再使用该模型预测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事物[6] 。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判断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向用户推荐更多类似的事物[7] 。

很多其他的人工智能方法也可被应用于推荐系统。例如,主题模型(Topic Model)是能够从大量离散数据集中挖掘出隐含的主题结构的一类统计模型[8] 。这里的“主题”是指由一些语义相关的特征构成的、用来描述一个话题的抽象概念。利用主题模型可以识别一份文档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将该文档推荐给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用户。又如,社会网络分析 通过网络模型体现一类人群中个体之间的多层次交互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爱好、生活习惯等相似关系,以此为基础对用户做相应的个性化推荐[9]。再如,利用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算法,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推荐[10] 。关联规则是形如XY的蕴涵式,具有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是以关联规则为基础,若用户特征满足规则头,则将规则体的内容作为推荐对象推荐给用户。

上述推荐方法都是基于统计的,试图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基于知识的推荐系统”(knowledge based recommenders)与这些方法不同,它不是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推荐的,而是基于事物分类、用户偏好、推荐原则等方面的显性知识的一种推理技术[11] 。基于知识的推荐方法因它们所用的“效用知识”(Functional Knowledge)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效用知识是一种关于一个事物如何满足某一特定用户的知识,因此能解释需要和推荐的关系。效用知识可以是任何能支持推理的知识结构,它可以是用户已经规范化的查询,也可以是一个更详细的用户需要的表达式。此类方法可以在“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过滤”等方法不适用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优点是不依赖于大量的数据积累,因此容易启动;其缺点是在定义推荐所需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知识获取瓶颈。

既然推荐系统已被成功应用于商业领域的商品关联推荐,它也就可能被用于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可综合利用上述方法,研制面向中医药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推荐系统,使之能够利用用户个人健康信息、人际网络信息和健康公共信息,向用户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有效的建议,帮助用户决定应该进行什么有益的饮食规划、生活活动或疾病治疗规划,达到疾病防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一个面向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将能够实时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做出主动推荐,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及其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3 移动互联网和中医知识推荐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取得迅猛发展[12] 。移动互联网因其普及性、便捷性以及强大的个人信息采集和自动感知能力,为个性化知识推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首先,智能终端为用户个人健康信息的采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可通过规范化的问卷、量表采集用户个人健康数据并判断其健康状况。例如,可以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标准,为用户提供“中医体质测试”服务;系统会列出一组与用户近期的体验和感觉相关的问题,根据用户的答案判断出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其次,基于智能终端的传感系统自动采集时间、地域、天气等用户相关数据,这种用户情境感知能力能进一步提升推荐系统的精准性。例如,通过GPS系统,可感知用户的地理位置,据此推荐当地的美食,而无需推荐在当地不存在的食材及相关食谱。最后,智能终端为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提供了移动应用程序、万维网、短信、微信等多种实现途径。

在中医药领域,已出现了过日子、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宝典、365健康养生、中华养生、中医美容保健、养生美颜听书等一系列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服务的移动APP。许多产品会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和健康数据,据此向用户提供知识推荐等个性化服务。例如,“过日子”会提请用户进行注册并填写个人健康信息,并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判断用户的中医体质,进而针对用户的体质类型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中华养生”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实现了养生提醒功能,适时推荐运动、食疗、调神等方面的养生知识,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中医养生钟(普及版)”根据时辰(时间)与脏器经络的对应关系为用户提供养生提醒服务;“体质养生(食疗)系统”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提供个性化知识推荐,帮助用户在选择食物时能根据自身体质去分析营养价值,而不仅根据喜好[13] 。上述产品有助于用户获得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知识,指导并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之目的。

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上述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但尚有改进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权威性和用户信任度较低[14] 。中医学术界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组织全国一流专家进行数据库加工,建设了大量的中医药数据库[1] 。通过建立严格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审校机制,保证了数据质量[15] 。这些数据库具有领域权威性,知识可信度高,为中医知识推荐服务提供了优质资源。需要研究如何对这些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并与用户对中医知识需求建立关联,使这些知识资源能更有效地支持推荐服务。

另外,上述产品的推荐机制的合理性尚未得到专家的论证,在推荐技术和方法方面尚有进一步研发和改进的空间。可根据个体化健康状态,以实时健康风险评估为基础,研究智能健康信息推荐技术,开发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系统,即时提供满足百姓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方面的中医知识。其中涉及3项主要的研究内容。

4.1 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为实现个性化的知识推荐,首先需要设计符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特点且具有中医特色的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需要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个体数据采集手段进行调研,分析现有的个人健康数据的内容、质量和利用价值,对用户的个体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量化建模,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领域相关的用户特征模型。

4.2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算法研究与实现 首先,可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用户访谈等方法,整理个性化中医药知识推荐的案例,明确知识推荐策略。进而,可采用知识表示技术,构建一个面向中医知识推荐的规则库,将推荐策略表达为形式化的知识推荐规则,从而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模型与中医药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基于规则的中医知识推荐。最后,可采用“基于知识的推荐”与“协同过滤”相结合的混合型推荐机制,研究和实现专门针对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4.3 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的研究与实现 在研究和实现推荐算法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对该算法进行网络化封装,在万维网(Web)服务器端实现和部署知识推荐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使得移动客户端和其他信息系统都能动态调用知识推荐算法。该服务能够直接根据用户特征向移动客户端推送中医知识,从而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知识推荐。

5 小结

知识推荐与知识检索是知识服务的两种基本方式:知识推荐属于系统主动推送,知识检索属于用户主动提取。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医知识服务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知识服务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和针对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具有用户情境感知能力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成为可能。“过日子”等移动应用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可根据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如性别、年龄、体质、疾病等)以及时节、地域等环境信息,进行个性化的中医知识推荐,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针对自己和家人的养生知识和健康提示。需要基于中医药领域现有的优质数据资源,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研制权威的中医知识库以及智能化的中医知识推荐技术,实现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帮助普通百姓获得精准的个性化中医知识服务,从而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以及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参考文献

[1] 崔蒙,尹爱宁,范为宇,等.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04-105.

[2] 高博, 崔蒙, 杨硕,等. 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9): 5-9.

[3] 于彤, 苏大明, 尹仁芳, 等.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5):120-123.

[4] Francesco Ricci, Lior Rokach, Bracha Shapira. Introduction to recommender systems [M]. Handbook, 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 Springer, 2011:1-35.

[5] Hosein Jafarkarimi, Alex Tze Hiang Sim, Robab Saadatdoost. A Na?ve Recommendation Model for Large Databa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2012, 2(3):216-219.

[6] Prem Melville, Vikas Sindhwani. Recommender systems [M]. Encyclopedia of Machine Learning, 2010.

[7] Mooney R J, Roy L. Content-based book recommendation using learning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C]. In Workshop Recom. Sys.: Algo. and Evaluation, 1999.

[8] David M Blei.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J]. Comm. ACM, 2012, 55(4): 77-84.

[9] John P Scot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 (2nd edi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10] Hipp J, Güntzer U, Nakhaeizadeh G. Algorithms for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 a general survey and comparison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00, 52(2): 58.

[11] Burke R. Knowledge-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J].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69(32):180-200.

[12] 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等. 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 计算机学报,2011,34(11):2029-2051.

[13] 胡奥杰. 基于android的体质养生系统的开发[J]. 电子世界,2014,20(7):112-113.

[14] 朱毓梅. 中医药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9):830-832.

中医养生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膳;养生功效;发展滋补养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养生意识的不断增强,药膳作为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目前日益被大众所重视和青睐。日常的饮食中,如果加入健身养生防病的配料,必定会深受群众的喜爱。根据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原则,食物和药物科学配制,充分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可以调和阴阳、营养机体,发挥独到的辅助治疗作用。

1 药膳的概述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胜似医疗”,药膳是药物与食物巧妙配制而成的食品。通过烹调加工,制作出既具有食品作用,又具有药物作用的美味佳肴,是中医饮食保健的一大特色。药膳曾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至今天才成为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 寓医于食是自古至今人们一种养生的理念,将食物和药物相互赋予其各自的功效,同时增强两者的功效,使其相辅相成;既可以发挥其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药膳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将药物和食物两者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配,对人体健康起到双重调养作用,必将成为饮食市场上的主流。

1.1 药膳的含义

药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药膳包括药粥、药茶、药糖、药酒、药菜肴等,凡是药物与食物结合而制成的保健食品,均可称之为药膳。狭义上来讲药膳是指药物与肉类、鱼类、蔬菜、豆制品、面类等食物制成的菜肴、糕点等,既可单食,亦可佐餐 [1]。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我国东汉医家张仲景首创的第一个药膳方剂。潮汕民间流行的花生炖猪脚、虫草炖水鸭、枸杞炖乳鸽等都属于此类。

1.2 药膳的特点

中国传统膳食的制作和应用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药膳是能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同时又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是具有治疗功效和营养作用双重功能的特殊食品。从营养学角度讲药膳比普通食品更优越,因此其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药膳的目的是辅助治病、保健和强身。它通过在治疗疾病期间适当的进食,对疾病加以调养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疗效。药膳的烹调除了食品加工的基本色、香、味、形、质有要求外,还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兼顾可食性和药用性,因此药膳的加工烹调方法不宜随便更动。[5]

其次,药膳在应用时应遵循因人因时而已的原则。药物和药膳在治疗疾病的快慢程度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药物治病快的,重在治;药膳治病慢,重在防与养。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的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例如在冬季应避开性凉的药物,而在夏季应避开性热的药物来进行药膳疗法

再者,中国的药膳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传统制作方法,不是简单地混合,而是将药、食和料三者精制混合而行成的一种特殊食品。

2 药膳的功效

2.1 药膳的作用

药膳多为平和之品,对疾病加以调养,辅助药物发挥疗效,药膳与治病服药不同,以养生康复为主要目的,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用辨证施膳来治疗疾病。辩证施膳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以食物的属性与人体的生理相关的理论作为指导,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针,对病人的证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病人,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 [4]。

药膳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通过以药食结合来辅助治疗疾病。食物疗法是综合疗法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很多特制药膳食品都出自古代书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以及近代加工改进。药膳用于保健养身方面的数量多、范围广。这些丰富多彩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也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

药膳还可以丰富人民的饮食生活。可在家居、休息、旅游、接待宾客中都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丰富饮食保健内容,美化人民生活,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2.2 药膳的分类

目前药膳的种类丰富,有补益强壮功效的、美容美发的、延年益寿的等等。一般来说按药膳食品的功效分类可以分为保健型、预防型、治疗型;按药膳食品的制作工艺分类可以分为鲜汁、茶饮、汤液、速溶饮、药涌、露、、粥、糖果、蜜膏、米面食品、蜜饯和糖渍品、菜肴等;按原料属性分、可以分为谷类、豆类、肉类等[2]。

3 药膳的前景

日常的饮食中,如果加入健身养生防病的配料,必定会深受群众的喜爱。根据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原则,食物和药物科学配制,充分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可以调和阴阳、营养机体,发挥独到的辅助治疗作用[3]。例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都是药膳的实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及防病意识逐渐提高,而药膳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并且以其防病治病的疗效优势,已广泛的被国内外医学界和家庭所重视。

近年来不仅有关药膳方面的书籍种类日益增多,一些药膳类的餐馆也日益个性化特点突出,使得药膳市场前景光明。伴随着药膳专门机构的建立,以及药膳书籍的不断付梓,药膳也也正在往现代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堵军.滋补养生药膳 [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4.

[2]孔凡真.药膳的特点与应用[J].东方药膳,2009,2.

[3]薛秀娟,李兴春.大众药膳500例,上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