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适应性不强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对于专业的适应性差首先表现在对于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制单能力不强,翻译能力(其中包括口笔译和口译)弱,面对进出口报关或者商务谈判,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后都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岗位,慢慢地会丧失在此领域发展的信心。

(二)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这里的跨专业主要是指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商务谈判和单证实务等。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贸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外贸从原来的行业变成了一门职业,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环境,然后才是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贸环境。因此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首先要适应的不是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与技能,而是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如学生进了服装企业,为其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此时学生若不懂得服装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从事外贸工作几乎不可能。如外贸易翻译,商务谈到,若基本的服装行业的知识不懂,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如化工行业或电子行业更加如此。

目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在跨专业的适应性方面很差,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感觉非常吃力。

二、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原因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专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适应能力差和跨专业适应能力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教学环境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的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人世以来,我国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杨岚研究认为尽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人世的大环境的改善与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实际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进出口经营权,但他们又不会像专门的贸易公司那样岗位分工很细,因此他们需要综合素质高并能为他们的外贸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高层次的外贸人才依然紧缺,但是门槛相对比较高。

因此,新的外贸形势对于国际贸易学生的高素质要求而学生离此要求又比较远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学校的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为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差,从学校的角度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在实践环节这一块工作做得没有足够扎实。

王莉,张汝根研究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类学生在实践环节这一块感觉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实习企业难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贸企业担心泄露其商业经营机密,不愿意让大量学生深人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难以保证实习企业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甚至什么具体业务也没接触到便返回了学校,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确实,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尽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不像工科的专业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甚至学校自己都可以设校办工厂。

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其实没有具备真正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一到工作岗位上后,又面临着真刀实枪地干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可以想见是比较弱的。

(三)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差这一状况,从学生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的求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体执行。而实际上这个环节却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强,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只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很迷茫,自己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搞会计,可大学期间又没做什么准备,出去搞会计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到了大四时,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便跟着大流去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当然这种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都是当陪客。

(四)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弱

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再学习能力,不具备再学习能力,人就会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立足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里面所学的课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感觉得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的老本实际上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弱,专业适应性肯定不强。

三、增强国际贸易本(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学校及学生两大方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是外因是我们所掌控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内因。从内因的角度,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在培养计划中要充分关注专业的适应性

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如所开的专业课程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安排的实践环节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如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实习的时间可以分段,加长。从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让学生从工厂的实习开始接触生产领域,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因为贸易是生产的后续过程,不了解生产,对于落到实处的销售就会感觉没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还是要定在工厂实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岗位,大三的寒暑假则要通过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岗位上进行实践验证,而大四则是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前面积累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找工作单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时候。如有的同学英语好,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也扎实,则可以胜任多种国际贸易岗位;有的同学性格活跃交际能力强,则更适合于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要落到实处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构建跨专业知识结构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培养计划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来安排。计划落实后出来的学生在基本的国际贸易岗位都能站稳脚跟。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课教师是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培养计划出来后,实行的质量如何,任课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专业适应性理念。教师教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领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手段引导学生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体验该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师这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而教师要在这方面表现好,无疑要时常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相结合。到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体会来引导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进行规划

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课题当中,学校,教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范文第2篇

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3、财务管理

专业特点:企业的“心脏”

就据阳光高考平台数据显示,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为80000-85000人,近几年全国就业率区间为75%-80%。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大多数都是从事会计类职业,一般要花大量实践工作才能得到运用。现在中国企业主很难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作用,还是一手抓,对于资金的管理没有一整套管理来运作。

毕业后如果能够考取相应资格证书,会在求职中为自己增加竞争力。很多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是认可或有上岗要求的。从事会计岗位,需要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事银行证券等领域需要理财规划师、资产评估师等资格证,在房地产从事评估专业的需要工程评估师等资格证。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项目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不是停留在仅仅让学生掌握外贸实务的理论流程,而是增强外贸事务中的处理能力和操作技巧。作为面向外贸行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设计基于实际的外贸工作,并以外贸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外贸工作本身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从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习实训等方面都进行了适时的改革,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自主学习、校企联动、网络辅助及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英语+经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适应不断升级的市场对高级外贸人才的需求。

一、课堂教学实行双语授课

《国际贸易实务》授课面对的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扎实许多,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要求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用英语教学,达到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增强英语技能的双重目的。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英语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课件基本是全英文的,中文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教学语言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60%的英语授课和40%的中文解释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听得懂教学语言、理解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习惯使用英语阅读专业文章,从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

我们对于课程改革、专业改革的一些启发大都来源于真实的外贸工作,提炼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富有成效的实训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增强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突出“高职特色”,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验室设备的不断完善,随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课程的资源构成、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考试方式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学过程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更适应“重视理论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提升职业技能”的理念。

1.理论――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实践实训奠定牢固的基础。

理论以够用为标准,主要给学生介绍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问题,为后面的交易磋商、签署合同、履行合同作理论的解释和支持。商品的品质数量及包装、价格术语及报价核算、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对此进行系统介绍,为下一步实践实训奠定基础。

2.实践――强化实践与实训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薄弱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专业技能训练。定期设立实训周,通过以业务过程中角色模拟、或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考试。第三,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鼓励或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

随着外贸方式的电子商务化,配合实践、实训教学,可将计算机引入到专业教学中,适当引进实用性的管理软件,如“进出口贸易模拟实习操作软件”、“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这样可以通过课程知识验证,解决实操中遇到的复杂业务问题。另外,作业实践中,应给学生预留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3.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行任务项目分解法。

(1)内容整合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做到主次分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管理,国际货物买卖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弄清实务操作机理,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进出口贸易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和做法,做到与国际接轨。

该门课程的内容涉及了外贸的整个操作流程,环环相扣,互为影响。根据这一特点,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打破原有教材的顺序与内容,按照操作环节的先后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合同”这个总任务为主线,将整个《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进行模块划分。整个课程内容整合成签合同的准备工作、签署合同、合同管理三大模块,通过模块展示教学内容。

(2)任务项目分解

根据上述课程内容整合后的三大模块,分解为七大工作任务流程,即:基本理论――市场调研――寻求客户――交易洽谈――签署合同――履行合同――合同争议与解决。其中的重点问题是签署合同,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把签署合同进行细分,分为十大合同条款:货物描述、数量、包装、价格、支付方式、运输、保险和索赔。

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1.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为主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体系,有重点地、系统地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形成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在课堂讲授中经常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布置作业、习题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具有实际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为加深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推荐并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到广交会、外贸公司、工厂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就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描述或展示。案例中描述或展示的都是该课程教学的真实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了疑难问题,充满了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个人分析,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达到对课程内容的消化提升。

3.互动教学法。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与学互动。教师每堂课下课前布置下堂课要提问的问题和让学生课后预习下堂课的讲课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思考题,然后课下提问、讨论,教师可视问题的性质和难度采取个别提问或集体讨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4.专题报告与学术讲座。

邀请外贸企业的知名专家及教授就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作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通过这些专题报告与学术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强化教学效果。

6.利用软件模拟教学。

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单证系统软件和国际结算软件,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心上机模拟操作。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贸易实务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学;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成功的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国际贸易正是中国融入世界的纽带,正因为如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党的十七大确定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也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新时期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为了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又兼具实践性。也因此,作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国际贸易学》,一些相关的专业,如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广告学等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学》。与国际贸易专业不同的是,“非国贸”专业并没有先修《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与国贸专业有所不同。在非国贸专业讲授《国际贸易学》的过程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国贸专业相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不能提高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不会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学》是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认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贸易做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在毕业后做好经济管理或对外贸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国内高校在安排该课程时,更多的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对非国际贸易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基本一致,这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会显得课堂枯燥,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而传统《国际贸易学》授课模式,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上,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国际贸易学》教材,主要包括:薛荣久版《国际贸易学》,出版时间是2008年,参考文献都是2007年之前的数据、案例。陈春宝、焦军普版《国际贸易学》,出版时间是1999年,高成兴等版《国际贸易教程》,出版时间是2004年。当今国际贸易瞬息万变,国际贸易理论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国际贸易政策更是屡屡更新的,但是我们使用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这就使得教材与现实脱节,不能对新时期的新现象进行分析。有些数据、案例已经严重过时,其解释和说服力都显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对“非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贸易学》,课堂上基本呈现的形式是重讲授,轻实践。这种“填鸭式”的上课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国际贸易学》课程本身就偏向于理论和政策,如果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让他们怀疑这门课程的有用性,这与我们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考核方式上,这门课程一般设置的是3个学分,一般高校都会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闭卷考试通常是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的题型设计以客观题居多,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所占比重小。学生主要采取应试考试的方法,通过考前的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其结果是,一旦通过了考试,学生就将这门课程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无法真正的综合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尽管高校要求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流于形式,很多高校教师更多的集中在平时的到课率的考核上,不能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考核。

二、“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于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国际贸易知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全方位的进行,教师不能一味的遵循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进程,特别该课程往往涉及到《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将这些知识非常清楚的在课题上讲解,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范文第5篇

    三本院校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最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政策性,对学生将来进一步的深造和从事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推进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二、三本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模式探析

    针对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恰当,讲课过程中脱离学生的实际以及满堂灌等问题,笔者结合两年多来讲授国际贸易课程的经验,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国际贸易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教材选取要合理

    三本学生相较于一本、二本学生来说,基础稍显薄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又显示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为三本学生选取一本难易适度,比较适合三本学生的教材就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国际贸易教材中介绍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等内容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而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介绍较少,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及时的接受新的贸易理论知识。另外,国际贸易理论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微观和宏观以及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因此必须选取一本理论和实践并重,并能体现一定政策性的国际贸易教材,这对于后续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要精炼

    国际贸易教学内容比较庞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讲透难点。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对外经贸大学薛荣久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教材为例,本书框架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与利益;第二部分是国际贸易基础及国际贸易活动领域与交易的基础;第三部分是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的演变与内容;第四部分是国际贸易内容的扩大;第五部分是国际贸易管制;第六部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组织。这六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主要体现在第二、第三和第六部分,分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实践,构成了国际贸易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这些内容,使学生能把握国际贸易的框架体系。

    (三)教学方法要多样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老师讲,学生听,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看似一节课讲授了很多内容和知识,但是实际上学生并不一定全部接受了老师所讲的知识,并且这种教学方法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三本学生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较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并进而对国际贸易课程产生强烈兴趣,兴趣是最后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获得较大的进步。

    (四)教学手段要先进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推广,这种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教学手段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国际贸易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牵涉到大量的教学案例,外贸合同的签订、外贸流程的演示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运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