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平等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提及,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国际经济法中的平等理念。这一理念是贯穿国际经济法发展始终的,不论是在其萌芽发展阶段还是在创新阶段,平等理念都时有体现。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平等理念;基本原则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中,人们在追求经济和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获得利益的途径和这一过程中的个人和集体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也就是人们开始关注平等,追求平等,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甚至于可以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印证。不可否认,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在人们对平等理念的不断追求中,我们的社会和国家都在更好地向前发展。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本文截取国际经济法中的平等理念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首先对国际经济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大致的叙述,其次文章着重论述了其在国际经济法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的重要体现和作用,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未来国际经济法与平等理念发展的方向。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国际经济法中的平等理念,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首先从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两大方面内容和概念的理解和论述出发,在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进行深入的关于平等理念方面内容的研究和论述。文章整体结构较为清晰,由概念引出问题,再由问题得出结论,即针对问题的相关解决建议,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预测和方向的指引。

二、国际经济法相关概念论述

要研究国际经济法中的平等理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等,本部分将对以上的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论述。

1.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指的是用来调整不同国家之间、国际相关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别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来说,国际经济法就是对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规范或者说是约束。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全球间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全球经一体化的脚步已经是越来越近,准确来说,目前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之中。各国间经济贸易来往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也预示着各国间的经济和贸易摩擦也会随之增多,那么如果出现问题,该怎样进行处理呢?这时国际经济法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来说,国际经济法主要包括国标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经济争端处理法等多方面具体内容。

2.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了解了国际经济法的定义和内容之后,就来了解一下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按照目前学界的研究结果来看,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经济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以及有约必守原则。这四个原则都是国际经济法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的条件。因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国际经济法中的平等理念,所以对基本原则这一部分内容就不做详细的论述,不过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研究的平等理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基本原则中的平等互利原则。

3.国际经济法的平等理念。

只有体现平等的国际经济法才会被国际人民所拥护,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急人民之所急,才能得到真正长远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平等理念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法才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当然,强调平等理念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其它的原则都不重要,而是仅从本文的研究角度的内容方面,才提出这样的观点。

三、国际经济法发展中平等理念的体现

通过上一部分的论述我们队国际经济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这一部分中,笔者将分阶段详细论述平等理念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体现。

1.国际经济法萌芽阶段。

平等理念在国际经济法发展的初期,主要体现在其制定方面。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文中也提到过由于国际间经济往来的增多,使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也在增多,为了更好地规范这种经济行为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国际经济法应运而生。这一制度在制定时会考虑各国的多种因素,而平等就是这其中作为重要的一点。最初的商人们在制定这些制度和习惯的时候都是以约定各方身份平等为基础的。只有真正做到平等了,才能成为具有实效的制度。

2.国际经济法发展阶段。

国际经济法真正进入发展的阶段是在17世纪以后,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双边性的国际商务条约,这其中有平等的也有不平等的;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习惯,这些习惯到现在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了。进入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应该说要做到平等就更加难了,对于此阶段中国际经济法的平等来说,更多的是处在完全没有法律的情况之下的,国际经济的生存法则就是强者胜弱者败。尽管有很大一部分小国是十分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但在这一阶段要想实现,不是那么容易的。

3.国际经济法创新阶段。

本文所研究的国际经济法的创新阶段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法的重大发展。因为在此之前国际经济法的追求平等的道路上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国际经济法中机构提出要求:做到实质平等。借着这些契机,1974年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专门讨论了关于国际经济掠夺和不平等方面的内容,并最终一致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建立起了所有国家都能够享受平等待遇、互相依存、互助瓦益的新经济秩序。

作者:于延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法律关系;识别

国际经济法的识别方法有多种,就目前所做工作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重视认识本质和质量的原则,其次坚持合理合适的分析方法,最后注意借鉴国外的一些相关的认识与研究。

一、 国际经济法中存在的识别问题

所谓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即根据一定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概念,对有关事实构成的性质做出定性或分类,把它们进行范畴的定义和归类,继而确定应该援用哪一个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因此只有认清国际经济法中对相关事实的定性,才能够对一些事实加以理解并确定相应的可援用的冲突规范。根据冲突规范的正确定位以及相关国际经济法内容,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

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主要原因大多都是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其本质属性和定错了性归错了类。国际经济法的识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广泛问题,它所包含的认识内容非常的广泛而具体,不仅仅是对法律事务的识别,还包括了相关的范畴和判断,即法律理论的识别。

国际经济法是一个“跨部门法”,它包含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因此在实践中就应时刻注意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针对国际经济法中的哪一方面,哪一领域的问题。其次,国际经济法是一个非常庞大及繁杂的规则体系,这就为认识工作人员带来大量的认识上的困难,因此在进行识别时,要根据实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问题。最后,国际经济法相对来说还比较年轻,一些理论并不能涵盖方方面面以及定义准确。此外,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在同一件事上产生歧义,因此结合现实,了解法律特点及内涵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二、 对国际经济法中对法域和法律关系的识别

1、 国际经济法中法域的识别

所谓“法域”是指不同的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法与其他法律不同,它是一部“跨部门法”,涉及面广,因此就要对其法域进行合理的界定。国际经济法一般认为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那么对这种关系的界定就要根据当事人的相关关系进行判断。因此国际经济关系就可以分为国际货物贸易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和国际金融关系等,那么相应的国际经济法就依照这些关系来定义相应的法律。针对“跨部门法”的特点,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就要进行判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究竟是属于哪一部门法的问题,针对每一部门法的特点和领域,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2、 国际经济法中法律关系的识别

对国际经济法中法律关系的识别是整个国际经济法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法中,对于法律关系的识别不同于其他的法律,如在国际司法中,法律的识别一般是指要解决冲突规范的确定方面的问题,而国际经济法的识别主要是针对法律关系的性质。面对国际经济法庞大的法律体系,认知能力有限的研究人员就要做到认真、谨慎的对案件进行识别。

三、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判断的识别

上述已经提到,国际经济法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它涉及面广,本质上可以定义为国际公法、民商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的综合体,面对这么多类别的法律领域,认识者就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识别,此外还需要认识者就要相当的专业知识,那么认识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门国际领域的法律,国际经济法就要求各国之间要有“国际合作义务”。他关系到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各个领域。那么就有引出了“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否为国际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呢?这个问题还需要作不断的探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趋势,如向他国引渡犯罪、向他国提供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方面的法律信息、放弃某种税收管辖权等等,这些都与国际合作息息相关。因此履行法律所规定各项规章制度和义务是保证国际经济法在世界各国所取得应有效力的前提。在这里,这种履行不仅在法律层次上有所规定,从道德方面来讲,一个有秩序的经济环境想必会更加促进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法的识别问题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问题,国际经济法涉及面极其广泛,而认识者的认识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对于法律关系的识别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认识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并且,国际经济法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就需要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代接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儒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实践中的识别冲突问题[J].法学, 2012 (7)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双语教学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1.2 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3 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1.4 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2 《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涵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2.4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3.1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3.2 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贴于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范文第4篇

1.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名词解释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为了达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还有全球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所进行的资本、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互换,最后形成国际化的关联。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能够出现,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国际经济的发展。目前,全世界由于资本的组合改变,还有生产要素的改变,国际经济贸易出现了新的形势。(1)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调整,出现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只能相互协作。(2)金融工具在不断创新,加快了全世界金融的一体进程。资源是有限的,然而经济的全球化让国际之间的经济资源分配不均,加大了国际经济的风险性,也使得有些国家有空子可钻,投机现象越来越严重。(3)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愈加成熟化,经济发展快速,潜力巨大,是将来的主要经济体,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更加的活跃。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指的就是进出口贸易,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互换优势技术和资源的一个过程。对外贸易主要分为两块,即进口与出口贸易。由于全球的资源分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给经济全球化找到了存在的可能性,几乎每个国家都要去到别的国家进行资源互换交易。发达国家卖脑子里的东西,发展中的国家卖手里做出来的东西,而落后国家只能卖土里种出来的东西,比如,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少,这就必须要到发展中国家寻找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和落后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科技与资本上的扶持。还有石油国家的石油资源丰富,别的缺石油的国家就都不得不来这里进行贸易交换等。各个国家之间所进行的贸易,使得每个国家都参与了市场的分工,在全世界分配有限的资源,最后每个国家都得到了自己国家所缺的资源,生产与经济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3.贸易战略

贸易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对外贸易策略。贸易战略可以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政府对于未来国家贸易发展的计划,在适当的时候也许还会对对外贸易进行有效的政策性的干预,达到最终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目的,这对国家将来的产业型经济会起到指导作用。正确的国家经济贸易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严格关注。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对经济贸易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间段都会出现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方向。

1.国际经济贸易高级化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向着更高级化靠近,还有国际贸易当中的商品结构也在改变,变得越来越高级。各个国家实现科技化,国内的制造业的产量与质量会得到快速的提高,最后是每个国家都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不足,并会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促使国际间的资源与技术上的贸易越来越多。

2.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不均衡

从古自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的大舞台上,不管是哪方面都没有太多话语权,地位上的悬殊差距最终会导致有限的资源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而放眼当前的全球经济贸易形势,不难看出资源依然存在的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正是由于国际贸易存在分配不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有率上才会出现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地位上处于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就只能是尴尬地存在于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新形势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应对策略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于像我国这种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来讲,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绝对是以个优势,这也是我国长时间以来为何会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策略的原因。可是,什么都在发生改变,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经济产业结构也在改变,靠纯人工劳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大量的人工智能机器代替了人工,劳动力的价值在下降。现在是知识经济在主导着整个经济体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产业结构的提升,结合国际上新的经济形势调整出一个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利益平衡。与此同时,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人家经验的基础之上,利用科技的力量发展国家的经济,加强自主创新与研发,从而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国际市场。

2.充分挖掘国内市场

在继续以出口为导向的前提下,加大挖掘国内市场的力度。我国人口大概占世界人口的20.9%。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我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可以看出,这么大的人口基数的消费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加强国内产品质量监管的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刺激国内需求,比如,增加人均收入的提高,改变消费观念,从而达到刺激消费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目的。

3.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法律

目前,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律还不是很健全,还有在国际上国际贸易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我国应加快完善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法律,防止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损害我国正当国际经济贸易利益的贸易伙伴国。

4.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在国际经济贸易上的竞争力,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一个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去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从而达到进出口贸易利益的平衡。

四、结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双语教学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Practice

Li Na

【Abstract】As a basic science of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asing on “Western economics”, having a big curriculum system, relying on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vice verse, demanding higher ability of mathematics,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China’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mathematical ability are poor,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backward, teaching quality is low, and so on. Based on my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raising teachers’ quality,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apply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quality; Bilingual education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1.2 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3 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基础课

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1.4 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2 《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涵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2.4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3.1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3.2 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而教材的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

3.4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所学专业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涵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云洁.《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

[2] 韩刚.《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管理观察》,2009年第14期

[3] 霍爱英.《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反思》.《教育经济》,2008年第7期

[4] 姜新海.《关于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反思》.《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