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的优势

中医养生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养生的优势

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护生;教育

为了在全面范围内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深化护理内涵,和谐院内医患关系,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其目的是: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生作为护理事业的储备军,对“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理解和认识度,决定着护理质量的好坏及护患关系的优劣。作为为社会输送护理人才的护理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任,如何在校内培养护生优质护理服务意识成为教学中新的趋势。

一、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及其对护理教育的影响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用优质的护理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护理工作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加患者及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打造和谐社会。护士的学校教育、岗位培训以及职业发展生涯设计和制度安排,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和课题。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应该在医院开展,也要在广大在校护生中进行宣传,造成影响。我校护理专业抓住此契机,对在校护生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以适应护理行业需要。

二、在护生中开展培养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措施

1.思想充分重视,提高服务意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全国开展以来,各示范点医院纷纷进行动员,将卫生部的精神传达给每一名一线护士,统一认识,提高意识,努力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教学单位,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该工程的实施,但是为了保证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临床接轨,能够直接满足临床需要,我们也组织护生学习了马晓伟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学习,让广大在校护生认识到在当前医疗背景下,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社会和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构建和谐社会。2.夯实护理技术,提升护理质量基础护理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护理质量。“夯实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工程里占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护生在校期间,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实验室。为了加强他们该技能的学习,实验教师统一备课,提前演练;在护理技术实验课上,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重点操作项目如无菌技术等都安排一次综合练习及考核,以便于老师发现问题,查漏补缺。3.改变护理理念,开展生活护理现在的在校护生都是95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对于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规定的建立无陪护制度感到很不理解,不愿意为患者提供床上洗头、擦浴、洗脚、喂饭等生活护理,他们认为这些工作很琐碎、很脏,是陪护干的。他们更乐于进行治疗护理。但是目前医院陪护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家属从中介请的护工,他们为患者讲解不够专业和准确的医疗知识,提供不当的护理。这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很不利,甚至会对病人造成误导,最终造成医患纠纷。所以在“优质护理服务工程”中提出的无陪护制度,把病人还给护士是非常必要的。在护理实验室,教师将这些观点逐渐渗入到护生的思想中,慢慢使他们转变了自己的观念,积极的参与到了生活护理技术的学习上来4.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宣教意识(1)随着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各领域、各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要懂法、守法,遵守职业操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和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近年来法律纠纷事件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尤其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职责,了解法律的界限,做到高质量且安全的护理。我院邀请法律专业教师给在校护生开展法律讲座,在班会上普及法律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新《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让护生明确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工作,哪些是执行医嘱的操作,提早明确自身工作的法律范围。操作过程中注意遵守各项护理操作原则,给药技术一定做到“三查七对”,做每项操作都要集中精力,不可因麻痹大意或精力涣散而出现差错事故,陷入医疗纠纷。(2)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除此之外,我国法律规定,病人享有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求偿权、受尊重权、获取知识权,为了增强在校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提升健康教育能力,在开展护理技术实训课时,教师会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护理工作设计健康教育内容。如在生命体征测量这项操作中,学生在掌握操作的同时,必须要根据病人测得的生命体征结果对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如:糖尿病病人应当在饮食及生活中注意哪些问题:发热病人的康复过程中的饮食,饮水,活动和休息分别怎样开展等等。5.利用见习机会渗透责任制管理模式我校每届护理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加两周的见习,贴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以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在每次学生下去实习时,学校都会精密安排,每组学生都配有在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双重带教,自从我院对加强护生优质护理服务意识以来,学生在教学医院见习期间,都由带教老师讲解责任制护理的模式,并且指导学生观摩该模式的实施,每名责任护士负责5-8名病人,实施“扁平化”管理。护理内容包括仔细观察病情、认真开展基础护理、大力加强健康教育等。让护生看到全面、全程、整体、无缝隙的护理服务是如何开展的,为他们将来走入临床进行工作做了良好铺垫。

三、小结

我院护理实验室在护生中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学习护理专业的热情,也正面影响了他们的从业及工作态度,为走入临床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提高医疗行业护理质量储备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晓伟.转变模式求真务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深入发展.中国护理管理,2010,12(10):5-8.

[2]蔡德芳,杜鸿斌,李江涛.护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0-201.

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共情能力;培养;师生互动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职生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承受的压力也在日益加剧,如家庭结构的变迁、学业挫败感、人际交往的困难、青春期问题的困扰等。对于毕业后立即应聘到各大幼儿园任教的幼师专业学生群体,为了使他们能够更胜任幼师角色,他们心灵上的成长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处理不当,所引起的连锁伤害也就不可避免。所以,幼师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幼儿师范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实为重要,下面将从三方面探析培养的策略。

一、在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关注和尊重幼师专业中职生的情绪、情感

在学校生活中,关注和尊重幼师专业中职生的情绪、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灵是呵护心灵的前提。共情,能使教师善于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内在情感和行为动机。要使教育富有实效,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能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做学生心灵深处的有心人,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共情能力的培养来自被共情的示范,给予学生情绪、情感的关注和肯定是教会他们关注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前提。所以,心灵上的健康将决定学生是否具有爱心、同情心,在生活、学习中能否随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随时保持微笑。这些也将在幼师学生以后的从教中产生重要影响。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互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师专业中职教师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为学生树立共情的榜样。在传统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单方面依照自己的意愿发出指令,不与学生共情,而单纯要求学生执行指令,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指令接受者,在师生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反映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和僵硬。教师要想培养幼师专业中职生具备共情能力,就要学会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师幼互动和教学活动的预设中应该真正关注学生,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所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教师所捕捉的信息越准确,感受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

三、在沟通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善用共情技巧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巧用共情技术。若只是一味地以正确的道理来评价和说教或只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而非跟学生共情,那么学生永远无法正确认知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会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视若无睹。运用共情技术进行师生间的沟通,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也更是为了引导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

1.在共情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词语运用的技巧

诸如“嗯”“是”“我明白”“啊”“哦”等,表达承认、认同和理解,也可以协助对方做进一步自我探索。重复学生话语中的关键字词,促使学生就所强调的部分进一步展开话题。重复话语具有强调、核对、澄清的作用,但不可多用,以免有鹦鹉学舌、敷衍的感觉。运用概括性重复将学生陈述中的关键内容言简意赅表达出来。这种概括不仅包含其表层的含义,还包括其内隐的动机及含义,特别有助于传递高层次的同感。例如:

学生:“我不喜欢学习,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怎么也学不好,每次成绩都排在后面,我一点儿信心也没了。同学们也看不起我,他们真自私、虚伪、冷漠,一切都糟透了。”

教师:“学习让你丧失信心了,即使你再努力也没用,而且你感觉身边的同学不关心、不在乎你,让你感觉一切都不尽如人意。”

2.非言语的传递

倾听即全神贯注地聆听对方的诉说,以对方为中心,专心致志,不轻易插话,并注意观察对方的动作、表情、语音、语调等的变化,及时使用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来回应对方。非言语传递通常包括目光注视、点头示意、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音语调、相隔距离等的运用。教师面部表情要轻松自然,生动传情富于变化,却又不显夸张;保持视线的接触及适时的变化;人际距离大致在1米左右,身体姿势自然松弛,适当倾向学生,维持一种开放而非封闭的姿态。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照,有共情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共情能力的学生,而内心冷漠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同样性情冷漠。教师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共情能力,不仅能及时和适宜地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而且在无形之中也教会他们如何发挥共情。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幼师专业中职生共情能力培养的渠道很多,全凭教师自身用心去体会、领悟其中奥妙。

参考文献:

1.徐红.浅析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5):75-76.

2.凯茜.插上“共情”的翅膀―――教宝宝学习理解他人[J].启蒙(0~3岁),2007(11):30-31.

3.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4):277-279.

4.周瑶.论教师的共情能力[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2.

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卫生意识 培养 方法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都十分敏感,很容易接受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身边人的行为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因此,知识贫乏、辨别能力较差的他们所需要科学正确的引导。幼儿的成长发育一直牵动着家长社会的神经,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伴随一生。那么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什么要从幼儿开始?良好的卫生意识怎样培养才科学合理?

一、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何要从幼儿抓起

首先,保证幼儿安全是保障幼儿生长发育的一切前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证幼儿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首要条件。由于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且身体各方面发育并不全面,皮肤十分娇嫩、骨骼非常脆弱,同时强烈的好奇心使其想要接触外界事物,相比成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

其次,幼儿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我们通常说,刚生下来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和老师可以在上面随意作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欲望非常强烈,善于模仿也渴望模仿,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十分敏感,但自身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学好学坏都非常容易。因而应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意识,正确引导使其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尽可能避免不良卫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最后,树立榜样,幼儿教育者的行为引导十分必要。在幼儿教育中,幼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卫生行为,以自我的行为为引导,指引幼儿保持自我卫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

二、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

良好的卫生意识包括:清洁意识、行为意识、整理意识。良好的清洁意识是指:每天起床后洗脸、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上床前要洗脚;饭前便后要洗手;根据天气温度定期洗澡、洗头等。良好的行为意识包括:不随意吐痰、不乱丢垃圾纸屑、不随地大小便等。良好的整理意识包括:整理自己的床铺、不随意放扔自己的贴身衣物等。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老师需要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保障孩子们的卫生安全。

(一) 以身作则,正确利用孩子的模仿天赋

孩子是模仿的高手,一切学习都在模仿中成熟,一个聪明的老师应该看到教育的途径不仅仅是说教,对幼儿的卫生教育中做到以身作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聪明的老师更应该了解,对孩子卫生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恶习难改的现象,老师应该充满爱心有耐心,从而改掉孩子的恶习。

首先,教师应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考量自己的作为,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在犯错的时候不遮掩不害羞,在孩子们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孩子们说明自己做错的原因,努力起到孩子们的表率作用。

其次,为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老师在学校要以身作则,在中午午休时与孩子们一同入睡,并耐心讲解什么样的睡姿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饭后什么时候睡觉是最科学的等等常识,在这个过程中纠正每个孩子出现的错误的睡眠习惯。同时老师应叮嘱家长要为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睡眠时间表,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睡眠观。

再次,在上学期间,老师注意在饭前和饭后讲解相关知识,并当场做出示范,让幼儿明白卫生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作用。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的有效途径

对孩子卫生意识应时时抓、事事抓,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对幼儿的卫生意识的培养。

1.形象教授法

将所教的东西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孩子们就有了直观的了解。例如:运用图片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形成图像记忆,将好的卫生习惯用积极的颜色加以描绘,坏的卫生习惯用消极的颜色加以描绘,孩子们对图像中坏的卫生习惯就会产生排斥,争相模仿好的生活习惯;将良好的卫生意识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孩子们,简单易懂的儿歌中透露出的生活的道理传授给幼儿;在游戏或者表演中让孩子们了解坏习惯的危害,孩子在亲身参与游戏或者表演,对坏的卫生习惯不好的后果有了了解,对好的方面有了概念,促进了孩子的理解。

2.强化监督训练法

对同一件事物的反复训练会对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强烈的刺激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训练法就将这一原理发挥到极致。例如:通过对红绿灯的反复演示告诫孩子们“红灯停,绿灯行”的重要性;通过电视和网络反复播放不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造成的恶果来提醒孩子们。这样的训练是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应松懈,多监督多训练,每一次的错误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很快就会消失,好的习惯很快就能树立。

3.情感激励法

在幼儿教育中,激励教育法是一种普遍常见的效果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做的好的习惯进行口头或者实物表扬,对不好的习惯也不应重罚,要耐心劝导,特别是经过老师的教育改正了坏习惯的孩子更应该树立为典型进行表扬,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多说:“你最棒!”这样的激励语言,能明显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4.环境暗示法

幼儿对来自外界的信息异常敏感,充满了好奇,具有很强的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孩子们上课时常常会走神,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年龄特性,实现环境教学,将班级墙壁上一些零星的图画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画,甚至将其组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使孩子们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养成科学的良好的卫生意识。

三、结语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既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家长的配合,对于巩固学校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多与家长沟通,向其宣传科学的教育方式,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共同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卫生观念,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

幼儿教育中的幼儿良好卫生意识的培养需要集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教师的教育培养、家长的辅导帮助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幼儿的良好的卫生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各方面综合入手,给幼儿卫生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孙玉娟,孙钦锋.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3).

[2] 张玉欣.浅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及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第4篇

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有责任在学生的心田种下感恩师友的种子。我们要挖掘教材中感恩师友的教育因素,立足于课堂,向学生渗透感恩师友的思想,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感恩师友的意识。

一、营造感恩氛围,酝酿感恩情绪

环境氛围对受教育者有心理暗示作用,围绕培养学生感恩师友的意识这一教学目标,可在课前布置教室,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从而以境激情。比如我在教《我的这六年》(苏教版,下同)这篇文章前,先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展示几组反映老师关心同学学习、生活的图片,反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参与某项活动的照片;在教室两侧墙壁上悬挂古今名人感恩师友的名言警句;播放大家熟悉的感恩师友的歌曲等。让全体学生置身于感恩师友的氛围中,以熟悉的场景勾起学生与师友之间的回忆,为课堂中向学生渗透感恩师友意识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创设感恩情境,催生感恩冲动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感恩师友的特定情境,再现学生熟知的或者与其经历相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触感,产生共鸣。学生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进入感恩者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催生感恩冲动。

还是教学《我的这六年》这篇文章,讲课前我播放了一个短片。短片中,一位同学由于家庭原因遇到了烦心事,闷闷不乐,学习成绩因此受到影响。朋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课间,他主动找这位同学玩,和他交心,逗他开心。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渐渐步入了正轨。播放完短片,我问学生:“毕业在即,回头看看自己六年来走过的路,你觉得要感谢的人有哪些?”一位同学发言:“老师,看完这个片子,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小淳给予我的帮助。五年级下学期,我连续两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为及格,这是我上小学以来没有过的成绩。那段日子,我的心情一团糟,很沮丧。好朋友小淳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每天放学陪我回家,陪我做作业,想办法委婉地劝慰自尊心特强的我,帮我走出了心情的低谷,找回了自信,重新振作起来。现在,我要当面谢谢他。”说完,他离开座位来到他的朋友小淳身边,握着他的手说:“小淳,谢谢你,你帮了我的大忙。”他的举动感染了大部分同学,不知是谁,第一个鼓起了掌,接着掌声如雷。“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同学们纷纷发言,叙说老师和朋友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握手言谢这一举动也许是特定情境中的冲动,但毋庸置疑,这位同学心中已经播下感恩师友的种子。

三、架设感恩平台,内化感恩意识

课堂上产生的情感冲动是特定情境中的产物,离开了特定的情境,这种冲动也许会渐渐淡化。为了让这种情感上的感恩冲动长久保持,必须架设感恩的平台,把它内化为感恩意识。

感恩的最好平台就是体验活动。通过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感恩体验活动,来达到内化感恩意识的目的。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所以,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地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师友的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活动为主的教育。

(一)心理换位式的体验活动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有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正确需要。活动中,学生通过心理位移主动参与,获得相应的心理体验。《伸出我的手》这一课主要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生活困难和不幸的人最需要什么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几个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孤儿,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你会怎样?如果你是一个失学儿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走进了课堂,你会怎样?如果你的父母就业困难,好心人帮他们找到了工作,你希望父母怎样?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就能促使学生形成感恩师友的心理需要,为自觉地付诸行动做好准备。

(二)游戏式的体验活动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可围绕感恩师友这一教育目标选择游戏的内容,确定游戏的方式,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在教学《我们的合作》过程中,当学生明白世界上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成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活动:两人三足跑比赛。游戏结束后,老师请获胜的同学谈获胜感受,引导学生感谢伙伴的通力合作。

(三)角色扮演式的体验活动

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活动的空间,以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老师关爱学生的真实场景。在这一活动中,扮演老师的学生,再次体验了作为老师是怎样关爱学生的,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扮演学生的则在活动中重温了老师的关爱。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激起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使学生产生感恩老师的心理需要。

(四)调查采访式的体验活动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调查采访当事人,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新的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观察记录老师一周的工作情况,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感受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油然而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当然,品德课中体验活动的形式不仅仅限于以上四种,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感恩师友这一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体验活动中的感恩教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活动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

四、注重感恩实践,外显感恩行为

通过课前活动、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感恩师友的意识,但感恩师友的实际行动却很少。这是因为感恩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停留在认识阶段,要想把这种认识外显为行为,必须通过课后的不断实践,使感恩意识变为感恩行为,最终变为习惯。至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常怀感恩之心,常有感恩之行。

感恩师友的实践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布置学生写感恩日记,主要记录师友给予自己的帮助,抒发感恩之情,表达感恩的愿望。

二是开展换位顶岗活动。比如开展“一日班主任轮岗”和“我来上一课”活动。与低年级班主任协商好,分派学生代表到低年级班级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或者尝试上一节班会课。活动结束后,适时进行活动小结,请参加活动的学生谈活动感受,读活动日记。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会感受到老师为了大家的成长付出了很多,进而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三是开展“口头感谢师友”活动。比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有多少人为了我》《邻居家的小伙伴》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口头感谢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老师和朋友。因为感恩行动更多的是非物质的,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就是最好的感恩行动。我们老师要从自己开始,做学生的表率,经常对学生说“谢谢”,从说“谢谢”开始不断强化学生感恩师友的意识。

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优质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肯定会被社会淘汰。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人才的需求与教育的相对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时代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此作为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和重要学科,高中物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沿,这是由高中物理的学科性质决定的。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这样的自然学科中,容易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进行探究。结合近几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我就以上问题展开探索。

一、展开创新性教学,创设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欲望

要想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传统教学方式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高中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处于从属地位,不利于高中生自主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结合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和创新欲望,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只有激发高中生的自主性才能真正实现高中生的成长,高中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高中生的自主性为基础。

二、创造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高中生自主性的发挥,自主创新的课堂需教师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物理实验往往是教师实验的复制甚至是教师自己的独舞,高中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忽视了,高中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被压抑和限制,得不到发挥,也没有发挥和发展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是压抑的课堂,师生之间是紧张矛盾的关系。高中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只是死知识,失去的却是宝贵的天性和能力。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做一些演示实验,还要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鼓励高中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高中生得以充分参与课堂,努力营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高中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培养高中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高中生头脑中活跃的多向性思维共同作用产生的火花,这些思维的火花就是创新的灵魂。可见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解放高中生的思维,在传统教学环境下,高中生的思维被束缚在教师限制的方向内,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导致高中生思维僵化,不利于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解放高中生的思维,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多向性,只有高中生思维的多向性得到培养,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思维的碰撞,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要在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注重发挥高中生的自主性,肯定高中生的不同意见,鼓励高中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相互议论,从而形成一种群体共生效应,实现高中生思维的跳跃和碰撞。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培养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互动性与生动活泼的互动环境相结合,实现高中物理自主创新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促进高中生的思维发展。高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生动而有趣,既能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高中生进行思考,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高中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给高中生搭建自主思考、发表自我见解的舞台,留给高中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这样既能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师要给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