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幼儿从小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以下我将谈一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扩大幼儿的视眼,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因此,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以下探索: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筷子、面油、皮筋等,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例如:“有趣的叶子”“天上的彩虹”“各种各样的钮扣”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于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它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认识“沉与浮”活动中,我们和幼儿寻找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哪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瓶子中装半瓶水,放几勺盐才能让鸡蛋浮起来?这个实验孩子非常感兴趣,都跃跃欲试,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既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好。
三、在探索中发挥孩子的积极性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气的主题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在活动时通过摇晃成敲击瓶子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从敲击瓶子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瓶子中的材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听觉能力,还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自主学习,有效渗透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带领幼儿做起了“太阳钟”。幼儿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了身体往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同时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走进大自然,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的儿科学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中期,有些医 学院曾设有独立的儿科学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 儿科临床医师。后随着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至20世纪末,儿科学专业逐渐被取消,而将其归入 临床医疗专业0。长期以来,儿科学专业领域在研 究“中国儿科医师匮乏”的原因时,多将侧重点集中 于对整个医疗体制及社会环境的剖析上,而少有对 自身儿科学医学教育的反思H。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加拿大渥 太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 (简称“联合医学院”。联合医学院的教学设置参考 渥太华医学院,其儿科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目前我 国的儿科学教育存在诸多不同。此文,我们就‘‘课程 内容设置的差异”进行讨论。
1.对儿科医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树立
我国5年制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儿科学》大 课和见习课堂教学的课时总数约在80个学时(每个 学时40 mm)。一般会在第一堂课介绍“儿科学”(多 称为“儿科学绪论”,主要对儿科学的学科内容给予概括介绍,1 ~2个课时),之后便进入专业内容(主要 是基于各种疾病)学习。大课教学和见习教学有相 当部分内容重复讲解,例如“腹泻病之液体疗法”,无 论是大课还是见习都会重点讲解。
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时间约 80 h (没有专门列出“见习小讲课”,但因为教学方法 多样,实际涵盖了见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更注 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养。 无论是儿科学总论,还是各个分论的教学内容, 处处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 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4。儿科 医师的责任被定义为并不仅仅拘泥于对某种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躯体、心理和 社会)为儿童健康服务。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相一致的。我们 在这里举2个例子:①在“儿科学总论”部分,除了传 统意义上对儿科学的专业内容进行介绍以及阐述儿 童生长发育特点等问题之外,有1 h的课程内容是 “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预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内容是“从社会文化背 景认识儿童的健康权”(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确,前者帮助儿科医师以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未来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帮助学 生理解现有文化背景下儿童健康政策的现状和儿科 医师在提高儿童健康权利过程中的引领作用。②在 “新生儿疾病”这个部分,除了讲解一些新生儿常见 的疾病之外,有1个小时的课程内容用于讲解“全球 及本地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 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这 样有助于儿科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同时,不断提升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为背景,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改革是 适应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西方社会, 医生也常因“态度傲慢,医疗行为不顾及患者利益” 而备受指责。正因为此,在医学改革后,西方医学教 育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内容0。在渥太华医学 院教学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称之为‘‘社会、个人和医学(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举例而言,在儿科学总论中,有个环节讲述“儿童及 其家庭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内容是帮助医学生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个 体对于同一医疗保障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继而对于医生医疗行为的认同度也有很大 差异;而且,会让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的医疗行 为和决定是在社会限定的医疗保障体系内进行的, 医生个人并不能够随心所欲,不恰当的医学决定会 使原本单纯的医疗行为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这 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应在多元化社会中,医生与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关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二三十年前西方医 学界相同的困难。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我国 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也是我国整个医学院教育的特 点)。究其实质,是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来培养。在 评价医生时,工作量(如门诊量、手术量或文章发表 数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术难度、文章发表杂志的 级别)是最主要的指标。但是,事实上,随着社会的 发展,医生不再是仅仅治疗“躯体疾病”,现代社会 中,社会群体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超 过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个体所能接受的医疗决定存在很大差异。 对医生的培养,从关注‘‘疾病”向关注‘‘患疾病的人” 转变,是中国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现代社会转变的 要求。
社会多元化的同时,对‘‘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们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所谓“精英”是指出类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得体的衣 着装扮、诚恳具有亲和力的言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对于不同观点的宽容态度都是一个“精英”应该 具备的职业(professionalism)素质。在渥太华医学院 的儿科学教学内容中,儿科医生的着装、与患者(家 长)谈话的姿势和语调、与医院同事的沟通方式以及 如何应对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见解都被列入教学内容 (称之为“医师能力培养(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经过这样有目的性、有计划培训出来的 儿科医师,进入社会后才能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所尊重。但这些内容,在我们传统的儿科学教育中, 完全是个空白。
3.在不完美的现实社会中,履行儿科医师的职责
‘‘著名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扮成街头艺 人在华盛顿特区的某个车站里演奏。45 min里,贝 尔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当时有1 097人经过,但 只有7人停下来聆听。”这段在网络上曾经引起热议 的视频也是渥太华医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这 段视频,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将它作 为医学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医学生未来能够 以更加坦然和释怀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即使站 在医生的角度完美无缺,但也会因为身处不完美的 现实生活,而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中国,医学教育从不 涉及这部分内容。相反,在我们看来医疗环境和人 文素养非常优越的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却始终被认 为对医学生必不可少。当年轻的儿科医师,感受或 经历来自社会、病患或者同事、领导的“不公正”反馈 时,容易选择退出“医学人生”。这种事件中,最受关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个人,但如论及受 害者,整个儿科医师群体乃至儿科学都应在列。因 为负面讯息的传播会远快于正面效应,而且在传播 中负面效应会不断扩大。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如何 妥协,又如何坚守儿科医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是远 比治疗疾病更困难的医学命题。让医生从‘‘医学人 生”开始的那一刻,就面对和思考这个命题,可以帮 助他们在未来工作遭遇“不公正”时,仍以积极的态 度应对。只有这样的积极应对越来越多,我们的儿 科医师队伍才能走上持续增长的通路。
4疾病知识的传授方法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母庸置疑,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医学 本身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归纳而言,这 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学知识、技术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获得/传授医学知识的途径的 改变。结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仅讨论前者。
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儿科学》)是中国所有医学 院儿科学教育的必备。即使教科书的讲述内容已经 不符合目前循证医学的结论,但仍是老师讲课的基 准、学生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 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 维模式,更造成了医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国际上主流 临床诊治方法的脱节。
在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学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书&],老师只向学生提供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也 只是文献的一种形式)。学生根据这些文献的阅读, 融会贯通疾病相关的各种知识。疾病相关知识的教 授从教科书扩展到文献,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结果,更 需要知道获得结果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需 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这些结果与过程。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 养,医学教学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而且,在教育层面,推动了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 证医学”理念的转变,这无疑是培养高质量儿科医师 的重要环节®。
5 儿科学不等同于儿内科学
准确地说,我国大部分的OL科学》课堂教学和 见习教学仅是儿内科学的课程,所以医学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儿内科(有些医学院会给儿外科1 ~2个 学时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全面了 解儿科学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国外 称之为“general pediatrician ”)。从某种程度说,我国 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 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 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 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 学专业的健康发展。
在渥太华医学院中,儿科学的知识传授,将涵盖 儿科护理专业、儿科皮肤科专业、儿科眼科专业、儿 科药理学专业、儿外科专业和儿科五官科专业等所 有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的领域。通过这样的培养, 医学生会对儿科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解是兴趣 的基础,有了兴趣,才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关注儿科专 业,进而选择儿科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对于最终 能够成为儿科医师的医学生而言,全面的儿科学知 识更是他们最终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牢固基石。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25-02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从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从不同侧面凸显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教学途径单一等问题。为此,我园(此处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幼儿园”,下文同)作为农林高校附属幼儿园,依托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的地理优势,开展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的课题研究,从多方位、多层面入手,结合幼儿的年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营造多样的科学环境,激励幼儿主动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的发展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 创建温室大棚
我园利用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幼儿园内创建高科技、高水准的温室大棚。大棚内种植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无土栽培的蔬菜,盆栽的花卉等,让幼儿更加直观、开放、轻松地去观察、去探究。通过幼儿的参与式管理,幼儿可以大胆的用看、闻、尝、摸等方法了解不同植物在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了解无土栽培所需要的条件和种植的过程,并进一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随之会产生许多疑问,如为什么种子种在土里而不是沙里?为什么有些植物长在地上而有些植物要爬在藤上?为什么有的植物开花而有些不开?这些行为体验促进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正如陈鹤琴所说:“幼稚园需要布置科学环境,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布置园庭,以及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
2. 建立科学实验发现室
科学实验发现室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观察、亲近、触摸、验证各类事物的机会,自然科学区、实验探究操作区、声光区、力区、创意手工坊等分别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操作和科学实验材料,以及高科技产品,如美丽的昆虫标本、各种植物的种子,多种颜色的石头、土壤,以及显微镜、光控灯、风力发电车、天平、试管、磁铁、三棱镜等,幼儿通过拆装、组合、观察、验证等实验操作活动,更直观地对声、力、电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在科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科学秘密才能被发现,从而培养幼儿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创立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如在科学区,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并结合现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给幼儿提供相应的科学探究材料,如轮子、电池、磁铁、海绵、弹簧等,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探究实验,奇思妙想得到充分体现。在自然角,教师带领幼儿种植大蒜、萝卜等,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或提供小动物、植物以及昆虫,让幼儿观察、使幼儿触摸,在亲身与动植物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从而使幼儿的学习、认知、技能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发展。当然,我们的区角会随幼儿的发展情况、季节的变换等进行定期更换,以保证幼儿始终对科学活动保持探索兴趣。
二、合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共同体。”因此,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幼儿的教育者,幼儿园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邀请家长入园,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实验互动的形式,把一些科学知识、自然现象、疑难问题深入浅出地给孩子讲解,如任职于生命科学学院的家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大班孩子带来了“细菌如何产生”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装有专门液体的玻璃瓶子,让每位幼儿印上自己的手印,将瓶子捂紧放在教室里,幼儿自己进行每天的观察和记录,一星期后发现长出酶变。
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对细菌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知道了不讲卫生的危害;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且开阔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对科学多了一份神秘感以及探索的欲望。“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科学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2. 亲子实践活动,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
我园每个双周都会结合主题教学的特色及特殊节日,于周五下午举办亲子活动,其中就包含了“和春天来个拥抱”“一起去逛牡丹园”“植树节”“走进昆虫博物馆”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和家长、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寻找大自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如“一起去逛牡丹园”活动中有幼儿问:“为什么牡丹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颜色?”1名园艺系的家长就为幼儿细心地讲述了牡丹的不同品种、颜色、特性、喜欢的土壤等。“植树节”活动中也有家长为幼儿讲了不同树木的名称、结构、种类、特征等。
幼儿园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为一种家长参与式的科技节活动,不同专业的家长通过幼儿园的科技节活动积极展现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特长及成果,不仅激发了教师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而且激励着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信心。科技节作为幼儿园的一种特色活动,拥有特定、鲜明的主题,对于幼儿园宣传自我,扩展教育资源和谋求社区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挖掘本土特有的教育资源,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 在自然景观中探寻科学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经常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自然。”近年来,我们不定时地组织幼儿到博览园、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温室大棚甚至到田里去,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欣赏杨凌农科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以及一年一度的农高会。幼儿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去参观,回来后请幼儿讲讲农高会上的新鲜事,让幼儿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除了通过外显的方式把自然环境作为认识的对象、活动的场所,让幼儿走进自然,亲历自然外,还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把自然环境资源搬到幼儿园来,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园内开发出一块地方作为种植区,再根据需要划分给各班,使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
2. 在历史文化中感受科学
我园地处国家级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示范区――杨凌,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区内自然景观更是独具特色,四季景色各有魅力,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及季节的变化组织孩子参观、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同时我们也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去周边的旅游景点,如西安的秦岭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博物馆,咸阳的茂陵、乾陵,以及宝鸡的太白山、楼观台等。不仅拓展了孩子的视野,而且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
3. 在现代场馆中体验科学
杨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就诞生于此,是幼儿了解生物、揭开生命起源奥秘的最佳去处。如在大班综合活动“孙悟空超市(克隆技术)”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园组织大班幼儿参观了胚胎克隆羊基地,不仅使幼儿对生活中的复制和克隆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而且简单了解了复制或克隆的利与弊。农业博览园拥有世界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适合幼儿学习和了解纷繁多变的昆虫世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目前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基地,内有连栋温室大棚4座,双拱节能日光温室7座,棚内设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术,电脑自动控制;采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也是对幼儿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我园和其中的一部分基地结成了共建和友好单位,并定期组织幼儿开展科学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毛美娟,华培.探索与发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郑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儿科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对该院2014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267例患儿的静脉血标本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分析检验结果与患儿病种的关系。结果 267例患儿中有213例经镜检后显示异常,占复检人数的79.77%。213例镜检异常的患儿中,呼吸道疾病占44.60%,消化系统疾病占21.60%,传染病占16.09%,血液系统疾病占11.27%。常见传染病中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为3.29~7.04。 结论 不同疾病患儿的细胞形态均有特定变化,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儿科疾病;诊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c)-0185-02
[作者简介] 张静(1986.5-),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初级检验师,研究方向:血液细胞学。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1]。血常规检验中的细胞是由骨髓和其它造血组织经过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熟过程,释放入血液中。该次研究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百分率(L%)、红细胞(RB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 血小板(PLT)等检查。各种血液疾病和细胞的异常情况有很大的相关性。虽然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已得到广泛普及,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与检验的精确度,但是它不能替代显微镜下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2-4]。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不仅能直观分析细胞外部的形态变化,还能直接观察细胞内有无核仁、核的大小形状、胞浆着色性、染色质粗细等各种内部结构及形态变化,鉴别区分异常细胞。因此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疾病诊断与鉴别的重要手段[5]。尤其是在儿科疾病中,患儿细胞变化非常特殊,镜下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与准确的结果分析在儿科疾病诊断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2014年2月—9月收治的267例患儿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来了解儿科疾病中血液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儿科临床疾病诊断提供血液细胞形态学的相关信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需要复检的患儿267例,男145例,女122例,年龄15 d~11岁,所有患儿的血标本都是经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检测后需要进行血涂片镜检复查的。疾病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复检标准参照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及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推荐的国际血液学实验室“41条血细胞复检规则”[7]。
1.2 方法
采集患儿的静脉血标本,制作血涂片。快速将绿豆样大小的血滴熟练且均匀地推成宽18~20 mm,长25~35 mm的血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具体的血涂片制作及染色过程严格遵守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进行。复检的内容包括: 血小板(PLT)数量、形态与聚集现象,白细胞(WBC) 数量与分类、 形态,红细胞(RBC)形态、 大小与染色,血小板数量、形态、分布情况,粒细胞形态(空泡变性,Dohle体,退行性变,中毒颗粒,核棘突等),寄生虫类型(疟原虫、弓形虫、杜利氏体、附红细胞体、微丝蚴等),淋巴细胞形态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无数 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镜检血液细胞形态学特征
267例患儿中有213例经镜检后显示异常,占复检人数的79.77%。213例镜检异常的患儿中,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占44.60%,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肝炎,胃炎,腹泻)占21.60%,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占16.09%,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缺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占11.27%,其他占4.69%。具体疾病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所占复检人数比例,具体见表1。
2.2 常见传染病中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
流行性感冒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6.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7.04%,肺炎支原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4.23%,均以 Ⅰ、Ⅱ 型为主。手足口病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3.29%。见表2。
3 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时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形态与数量有无改变。特别是白细胞形态的改变,主要为淋巴细胞的三种异型及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等[8]。患儿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贫血、黄疸、发热和不易控制的症状,临床上应做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细胞形态变化来排除与明确诊断某些疾病。
研究发现,感染性疾病患儿血细胞数量及形状多为异常,病毒性感染患儿的M%、L%均有所升高,并发现有幼稚粒细胞与异型淋巴细胞,细菌性疾病患儿的白细胞数量增多、核左移与发现有幼稚粒细胞。腹泻及病程较长的消化道疾病患儿多有轻度RBC改变(主要为大小不均)。导致患儿需要复检的按检出例数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巨大PLT、原始细胞、有核RBC、PLT聚集、异型淋巴细胞、未成熟粒细胞。由表1可见,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占44.60%)以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杜勒氏小体、空泡变性、中毒颗粒变性为主的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提示有重度细菌感染。患儿消化性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占到18.62%,患儿因生长发育迅速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RBC形态改变,L%相对升高。
研究还发现,当患儿发生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大,且发生核左移,且核左移越重显示感染程度越重。当患儿感染严重时,发生严重核左移,如白血病患儿,有白血病细胞且核左移严重。同时,患儿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发生核右移,且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空泡形成,有大小不一的紫黑色颗粒出现,中性粒细胞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通过显微镜观察,淋巴细胞在患儿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出现组织或浆细胞样改变,幼稚单核。且红细胞体积变化与贫血类型相关,巨幼细胞性贫血为大细胞,地中海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且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红细胞形态改变,表现为红细胞中央染色区扩大明显,形态大小不一[9-11]。该研究中患儿的贫血为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占11.27%),红细胞体积较小。血液寄生虫可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来进行明确诊断,阳性显示有寄生虫,该研究中,所有患儿中并没有发现阳性病例。由表2可知,手足口病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3.29%, 以Ⅰ型异型淋巴细胞为主, 因此需要重视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单一且数量少的情况。其余传染病均以Ⅰ、Ⅱ 型为主,Ⅰ、Ⅱ 型异型淋巴细胞核可呈圆形、 椭圆形、 不规则形的异常形态,增强细胞结构复杂性,导致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误判为单核细胞,因此应引起重视。
该研究进行复检的患儿均参照复检标准,由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后有警示标志的,这减少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工作量。但全自动分析仪对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白细胞幼稚细胞、有核RBC、异型淋巴细胞等识别能力差。
总之,患儿血液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均可提示不同疾病。对复检标本进行认真的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诊、误诊的几率,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756.
[2] 陈艳.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6): 900-901.
[3] Sarawut Saichanma,Sucha Chulsomlee,Nonthaya Thangrua,et al. The observation report of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in Thailand teenager by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J].Advances in hematology,2014,20(14):93.
[4] Zini G,d′Onofrio G,Briggs C . ICSH recommend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diagnostic value,and quantitation of schistocytes[J].Int J Lab Hematol,2012,34(2):107-116.
[5] 石红梅.浅谈血细胞形态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2,4(4):256-258.
[6]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8-280.
[7] Eric M Strohm,Elizabeth S L Berndl,Michael C Kolios.Probing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using high-frequency photoacoustics[J].Biophysical journal,2013,105(1):59-67.
[8] 叶巧国.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4):433-434.
[9] Erin M Miller,Robert B Hinton.A pediatric approach to family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is,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3,61(1):187-205.
[10] 贾红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贫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61-63,69.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探索意识;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72-02
一、科学活动在幼儿探索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科学的设计科学活动,尽可能多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幼儿探索意识的培养。在幼儿园阶段,一般都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一些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手脑的协调能力,还能够不断的完善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在观察这些科学活动和进行这些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在以往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认为一些科学知识,只要能够让学生懂得了、知道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没有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科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影响和作用。作为一个有待于开发和启迪的教育的独立个体,幼儿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爱好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科学活动中由于男孩和女孩还有着兴趣和爱好上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时候应该建立起一套适合幼儿探索意识培养的方法。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通过科学活动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面,通过提问、猜测、观察、验证、记录并做好解释,分享交流和得出探索的意义所在。另外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幼儿能够参加探究的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激发幼儿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样才能够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所在。
对于幼儿园的教师和管理者来说,通过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的完善和总结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培养如何培养幼儿教育成熟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科学活动,做什么样的科学活动的准备和安排都是幼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完善和总结的过程。从教育学的规律上来说,应该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充分的分析受教育者的过程。但是反过来说,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也能够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教师对于幼儿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还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心理素质的成长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意识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1.激发幼儿好奇心理,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幼儿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过程,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幼儿科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不断的培养和完善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由于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阶段,一直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着想象和认知,对于幼儿心理的认识越充分就越能够掌握住幼儿探究的兴趣所在。在对幼儿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首先是要充分的利用幼儿对于外界世界认知过程中的好奇心理,其次就是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比较重的原因,积极的诱导和开发幼儿潜在的好奇心,最后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单位,幼儿园还应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理,不能够随便的打击和蔑视幼儿的好奇心理,只有充分的尊重幼儿的好奇心理才能够让科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
2.积极的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科学活动一般都是带有实物性的表演或者展示,这样的科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形式,同时也是训练幼儿观察能力的一个最好的形式,在科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让幼儿能够通过深入的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愿意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我们在引导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应该让幼儿自己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幼儿教师在其后面进行解释和补充。在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幼儿学会比较观察的能力,以及从不同的地方找到相同的地方的能力。最后还要在这样的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有序的观察,从认知的过程来看一半情况下的观察都是在幼儿教师的主动提示下进行的观察,这样长时间的提示,让幼儿能够逐渐的树立起主动观察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的去观察同类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建立是幼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于科学世界认识的一个关键点,有利于未来探索未来的世界的能力的建立。
3.科学合理的组织科学活动。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什么样的科学活动和怎么样组织科学活动都是一门相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幼儿园在进行这样的一项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样的一种活动对于幼儿的探索意识的培养在哪来,从哪些方面才能够完善起来,幼儿教师在这些科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积极的引导者的一个角色。通过组织科学合理的科学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科学思维和创造的意识,更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科学思想和创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幼儿园中组织科学合理的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幼儿不断的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养成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还可以让幼儿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活动所带来的一些素材来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让这样的一种探索意识能够从小的时候就能够在他们的内心打下烙印。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冯桃.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