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浪费食物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捡回来的菜
菜有红白萝卜丝拌黄瓜、粉葛炒丝瓜、蒜蓉娃娃菜、莴笋、番茄水瓜煮豆腐、红椒丝炒哈密瓜,米饭有菜饭和紫薯饭,甜品是木瓜雪梨糖水。在香港,这6菜1汤外加甜品只需20港元。但是,做这餐饭的“食德好”负责人却说:“你们现在吃的,全都是捡回来的。”听到的人都会惊得停下筷子。菜市场被丢掉的菜叶是垃圾,垃圾怎么能吃?但在“食德好”,人们都说捡来的菜既美味又安全。
每周一和周三,“食德好”的4位阿姨就上街捡菜了。时间一长,她们与小贩建立了联系,将小贩卖不动的蔬菜、水果收集起来,摘去黄叶、切去表面的伤疤,做成实惠又营养的午餐,提供给工会培训的失业者。
对“食德好”的阿姨来说,用心做每一道菜,就是给食物应有的尊重,因为即便是差点儿被扔进垃圾桶的食物,也耗费了肥料、阳光、空气和农夫的汗水。在2011年香港书展的讲座现场,陈晓蕾曾邀请“食德好”食物回收计划的工作人员现场示范如何将剩余的青菜腌制成酸菜,以此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在韩国,厨余垃圾有九成会被制成肥料,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以发电。在台湾,有1/4的厨余垃圾被回收,台北市达到四成。除了回收,韩国与台湾都通过征收垃圾费来控制垃圾总量。从2012年7月10日起,广州也开始在试点小区实行垃圾按袋计量收费,居民要为超量的垃圾埋单。
剩食捐赠
“环保是一个很生活的题材,需要用生活的方法来处理,而不只是颁布某条法令。”陈晓蕾说。
曾经研究过有效微生物的刘家强成立了“微生物技术小组”,培育出香港本土的Bokashi(“发酵”之意),用于分解厨余垃圾。它的价格相对低廉,厨余垃圾发酵后可以用作肥料,而且发酵过程中不会有异味,特别适合在屋顶种菜的家庭。
香港的很多食品经销商为了减少库存费用,会将卖得不好的食品整批丢掉,比如,面太脆影响了口感,就会被丢掉。一个叫乐饷社的团体与很多商会都建立了联系,通过商会找到进口商,将这些面要过来,由慈善团体送到弱势人群手中。
惜食堂主要回收酒店的厨余垃圾,他们有自己的食品安全专家,确保食用后的安全。由酒店捐出来的食物并不是客人吃剩的,而是厨房多准备的。比如,酒店一天做12个派,正常的消费量大概是10个,剩下的2个预备着应付特殊情况,这2个派最后通常被当作厨余垃圾扔掉。
捐助者由于担心捐出食品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一般都会找律师写一份合约,承诺捐出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有人食用之后出现问题,不可以诉诸法律。
爱惜食物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剩食问题上,内地与香港的情况有些不同。内地超市没有大规模扔掉过期食品的情况,最明显的浪费是餐桌上的食物浪费。
无论身处哪个社会环境,个体都可以选择不浪费或者少浪费的生活方式。在《剩食》中,陈晓蕾用一碗鱼骨熬制的鱼汤讲了什么是好生活。蒸鱼不放酱油,吃的时候蘸酱油便可。吃剩下的骨头、鱼碎加一碗水,放料酒,大火煮15分钟,就是一碗鱼骨浓汤。去掉鱼骨放入冰箱冷冻,用来焯菜、煮面、当上汤。还有一个绝妙做法是:鱼汤加豆腐煮开,再撒上一把冰冻小虾。
对年轻人来说,爱惜食物主要是受到环保教育和绿色革命的影响。在英国,年轻人吃素、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比例比他们的父辈高;台湾有很多返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他们不想为了买更多的东西努力赚钱,让自己每天压力都很大,实际生活质量却很差。
在《剩食》一书中,陈晓蕾还介绍了很多处理厨余垃圾的案例。比如用废弃的鹅油做肥皂,用果皮加上糖做成酵素,替代化学清洁剂。这些“慢生活”方式与追求高效的现代生活相悖。但是她说,如果自己没空去做,可以去买这样的产品。生活方式一时难以改变,但至少可以慢慢改变消费方式。
长辈们经历过艰苦岁月,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信奉“不打车、不倒剩饭、不扔旧衣服”的“三不主义”。2009年末电影《建国大业》上映了,婆婆特别想看,我们提议请她到新开的电影院观赏,一听说一张票要60元,她说什么也不去了,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忙向女儿悄悄交代了一番。女儿对婆婆说:“奶奶,我开车带您出去兜兜风吧。”婆婆一听十分高兴,不用我们招呼就上了孙女的车。车开到影院停车场,女儿带着我们直接到了美食城,吃了越南菜,然后不经意间提到想看电影,婆婆问:“什么电影呀?”女儿说:“想看《建国大业》。”婆婆高兴得直拍手,得意地说:“怎么这么巧啊,我也正想看《建国大业》呢!”于是,一家人高高兴兴看了一场电影。
还有一次,我们看望婆婆,发觉她情绪不高,聊了一会,婆婆抱怨道,现在的商品质量真不高。前几天买的鞋不合脚,差点崴了脚。
我拿起了鞋用手一弯,鞋子弯成了对虾形状。我明白鞋底太软了,不适合老年人。可是婆婆一直喜欢软底鞋,怎样让她改变看法呢?
我到鞋店为婆婆挑选了一双鞋底偏厚但很轻便的硬底鞋。回家后,我假意说这双鞋是给我自己买的,请婆婆帮我参谋一下,“试穿”一天。刚开始,婆婆说鞋帮太硬,她不喜欢穿。我说:“这双鞋价格不贵,您先试试,如果不合适,我就退了,谁让我不会挑东西呢。”
第二天中午,婆婆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穿着新鞋到公园遛弯回来了,感觉十分舒服,说让我给她也买一双。我顺水推舟道:“那双您就先穿着吧,我的鞋多,不着急穿呢。”婆婆高兴地连声说:“那我就先穿了,我给你们做了好吃的,回头你们来吃吧。”您瞧,婆婆高兴地收下了新鞋,还改变了老观念,我们也享受了婆婆为我们准备的美食。
我母亲买菜图便宜――“黄瓜都是拐弯的、水果都是发蔫的,鸡蛋都是硌窝儿的。”为了节省电费,屋里所有的照明灯都换成了小瓦数的,和住地道没什么两样。聚餐剩下的菜汤可以用来下面条、烩米饭吃上一个礼拜。一次趁她上卫生间的空隙,我们请服务员清理了饭桌,母亲回来后嘟囔说:“才吃了几天饱饭就这么浪费”,生了好几天的闷气。
我们试着给她讲食物变质的危害,她嘴上不说,行动上仍然我行我素。
顿顿吃剩菜剩饭看起来似乎是小事,却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关乎着长辈生活的健康与安全。
对待长辈们的旧习,我们除了多多理解,更要循循善诱,打“持久战”,我总结出几条策略,效果不错。
一、换了容积小的冰箱,强行减少剩菜剩饭贮存的空间。将长辈使用的锅、碗、盘子、水壶、暖瓶等盛食物和水的物件换成小一号的,家用饮水机上的桶装饮用水也要小桶的。
二、购买食物千万不能图省事而一次购买很多,经常检查食品柜,及时将过期食品清除掉(此项工作可以背着长辈做)。对于确实吃不完又不过期的食品可以送给亲朋。
三、外出就餐一定要把握菜肴的数量分量,家庭成员事先沟通,联合作战“消灭”菜肴,不要浪费。
四、善意谎言,父母一般都心疼钱,即使儿女花钱,他们也不愿意买贵的,所以在告知老人价钱时,不妨打打折,以后找个适当机会再透露实情。
五、亲情战术,长辈都对隔辈人比较宽容,也比较容易接受孙儿孙女的意见。所以,与父母沟通不畅时,不妨打打亲情战,隔辈人出面,往往效果更佳。
长期服用活性钙好不好 活性钙是牡蛎壳等水生贝壳经过高温煅烧提炼出的一种钙混合物,多以氢氧化钙为主,重金属的指标很高,腐蚀性也比较强。有人曾做过实验,给小老鼠灌服活性钙,结果引起死亡,解剖后发现肠道充血。因此,当服用较大剂量的活性钙时,常常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胃痛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活性钙,还会使胃的正常功能下降。
补钙的同时为什么还要补充维生素D 如果没有维生素D参与,人体对膳食中钙的吸收还达不到10%。另外,维生素D还具有促进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和调节血钙水平等功能。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一是从膳食中摄取,二是通过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冬天人们很少到户外活动,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数量减少,所以应当适量补充,以使人体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钙质。这一点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为什么钙制剂最好是在两餐之间服用 一般植物性食物含有较多的脂酸和草酸,而脂酸和草酸可以和钙离子结合成不溶性的钙盐,不能被人体利用而排到体外。动物性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而过多的脂肪酸可以与钙离子结合成为钙灶,也不能被人体利用。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在进餐时服用钙制剂就会使人体对钙的吸收率下降而造成浪费,所以只有在两餐之间服用钙制剂,才可以保证钙被更好地利用。
糖尿病患者补钙应当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使机体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当大量的含糖尿液排到体外时,大量的钙磷也会从尿液中丢失。这主要因为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同时胰岛素的缺乏使蛋白质合成遇到障碍,成骨组织功能减退,骨基质形成减少所致。另外,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胰岛素参与,胰岛素缺乏就会出现机体合成维生素D减少,维生素D不足又会导致钙磷吸收及代谢方面的障碍,所以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容易伴有骨化物质减少、骨营养不良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比正常的人需要更多的钙,以维持骨骼的健康状态。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补充不少于1克的钙,并要适量补充维生素D。补充足量的钙也有利于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调整糖的代谢。
补充钙质过多会引起高钙血症吗 人体是具有自动调节平衡能力的,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就会促进钙离子进入骨中储存起来,使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保持正常水平;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激素就会支援骨中的钙进入血液中,以提高血钙的浓度。另外,人体的肠道、肾脏、皮肤等器官也可以调节钙的平衡,所以说,补钙多一些不会引起高钙血症。
胃酸缺乏的人补充钙制剂应注意什么 胃酸缺乏的人在服用某些钙制剂时,会感到胃部不适。这是因为钙制剂进入人体后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分离成钙离子,由于食物进入胃内会刺激胃分泌大量的胃酸来消化食物,所以胃酸缺乏的人应在饭后服用补钙制剂,以减少胃部的不适感。也可以选用经柠檬酸、苹果酸调整过口味的补钙品,或用一杯酸性的果汁饮料来送服钙制剂。
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过,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人太多。幸亏有春节这样的特殊时段来让我们证实:北京可以是一个空的城市。人口流动使大家获益的同时,也收获麻烦,同样也使政府陷入两难——政府不能禁止人口流动,不能禁止大家买汽车。
在北京,“生存”和“生活”这两种状态醒目地存在。
总是有人在北京最低限度地生存着,他们是谁?拾荒者还是低保户?考虑到户籍福利的因素,外来的拾荒者在街头更难以赢得尊重,他们坚持盘踞在此,当然是“无利不早起”。所以,尽管这种职业看起来等而下之却无可厚非。
世界上不光是中国歧视拾荒者。“在伦敦或者巴黎这样的地方,很少看到拾荒者。”看着大街上弯腰扛着蛇皮袋的拾荒老人,同行的朋友感慨说。我揣摩其中的大意是,拾荒者的大量存在,是因为贫穷。这当然是最正常的传统看法。
我们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恰好,正因为如此,在发达国家,废品循环利用显得困难。比如,一个空易拉罐只能赚一便士,对于英国人而言,弯腰捡起易拉罐赚一便士,是不值当的。关于盖茨的故事说,盖茨不愿意弯腰去捡十美元,是因为当他弯腰来捡十美元的时候,从时间成本上损失更多。
在今天,更多的人显然更乐于成为盖茨,更容易接受盖茨的观念——即使这种观念在往常是懒惰的借口。弯腰拾荒,是赤贫人口的概念和行为,即使一两毛钱,他们也乐意弯腰去赚。
这种歧视拾荒的观念所带来的损失,却被人们所忽略。比如在英国,因没人乐意弯腰去赚那一便士,导致易拉罐循环再利用率很低——众所周知,铝是耗能最高的产业之一,如果使用化石燃料生产一个18克的空易拉罐,就会排放150克的二氧化碳,而回收易拉罐所需的能量,还不到制造新易拉罐所需的10%。但通常谁在乎这个?
朋友说,在富裕的世界里,节能更是一个难题。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几乎没人诋毁劳动这种行为,它曾经是人们借以积累财富、改善生活的必要途径,但前工业时期的劳动意味着人必须勤奋,同时也意味着物质创造的限度。但事情后来发生了质变。技术的发达使能源代替人类劳动,在世界范围内,廉价能源支撑的工业成为不断地纵容人们懒惰的条件,越是在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相比人力而言,能源太低廉了,所以在后来,即使仅仅站在流水线上盯着机器不要出错,也通常被认为不能忍受。
低廉能源支撑的工业生产,夜以继日地制造,以更低的价格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生产”的内容也正在转变。为了把这些廉价能源制造的产品卖出去,与商业合谋的精神生产,不断地为人们制造各种欲望,而广告的目的是不断地诱导人们想要更多的东西。这种趋势似乎是不可逆的。
但毫无疑问,工业同时制造着大量的垃圾——包装是一方面,浪费是真正的大问题。当你发现一双袜子只值五块钱的时候,随手丢弃便不是问题,但它真的不能用了吗?当人们真正地远离生产时,一桌餐也只表现为价格,真正的价值完全被忽略。
懒惰和贪婪,似乎是人性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弱点。但我们似乎已经无法阻止人们享受懒惰。而在现代政治中,政治人物也不敢轻易出面谴责人们偷懒。这一切都“受惠”于在廉价能源支撑的太容易的机器生产。
另一面,人们在消费层面紧跟强者的步伐。今天,很多人都想满世界跑一跑,夸大在地中海晒太阳与在怀柔晒太阳的区别。这当然不仅仅是攀比,富裕阶层餐桌上的食物可能来自世界各地,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必要的?
他们被羡慕和模仿,普通人紧跟着他们。人们普遍认为,财富的目的就是炫耀和花钱的。在被这样的观念支撑的社会里,因担心被歧视的自我强迫性消费也在增加。
最麻烦的是:富人都不担心能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穷人又有什么理由担心?欲望被精神生产出来,需求被制造出来。在这两种人性弱点的背后,能源的低廉可能是真正的秘密。这种可怕的廉价能源支撑,某种意义上宠坏了人类。当我们自己需要为这种因廉价而浪费的行为买单的时候,似乎谁都心里不高兴。
已经能够清晰遇见能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似乎并没有真正放在大多数人的心上。如果类似的廉价能源替代不能实现,人类已经养成的坏习惯会遭遇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周围有很多朋友,这些年开始从餐桌上做起,严格监视不必要的浪费,坚持自己的主张需要信心,而相互理解需要过程。
一些朋友也开始不断地炫耀自己戒掉了电视,戒掉电视,就不再有广告制造的物欲,不再因跟风而增加“垃圾”,也就渐渐地远离了这种负面的“精神生产”。这种体验不错。
但谁也无法真正地戒除网络,也就是说,警惕信息比回避信息更现实一些。
我遇到的简约主义奉行者,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障碍。他们还是担心被“仇穷”,但是可以慢慢来,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自信。同样,过于狂热的信条执行,会让很多人可以回避这种主张,无助于其观念的改变。坚持两年以上的朋友,都说他们体会到了真正的“解放”——不再役于物。尽管回到古代式简单生活是一种梦想,但每天对自己心中不必要的贪念保持戒心,总归是好事。我们不愿意俯身“拾荒”,但尽量少购回和制造垃圾,却是可能做到的。
当然,我们不是在讨伐“生产”。生产本身意味着活力,流动和创造,我们检讨的是廉价能源支撑的廉价舒适,使人们可能会陷入吸毒一样的依赖。
为什么宁可在健身房每小时耗电1千瓦,却不倾向于自己动手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体力劳动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今天,有谁会对“生产”这一灿烂的词汇,作出新的阐释?既然我们如此迷恋技术,我们能否通过技术,寻找一种摆脱能源依赖的生产途径而让人们更乐于动手?比如,我们能不能从“拾荒”行为中衍生出一种有前途的新的生产观?
前不久,一个在法国的朋友问我,北京有没有拾荒族?
这个拾荒族不是在街头捡垃圾,而是:哪里有浪费,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比如一些可能造成食物浪费的公共活动,一些可能印刷品浪费的展览等等,这不仅仅是在省钱,他们在身体力行地避免浪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生活导入;疑问导入;多媒体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有效创设策略的研究颇为热衷。笔者身为一名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也对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导入进行了一番探索,现结合具体实例对此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蕴含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与学习内容。此种导入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生活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该氛围中自觉调整自身的注意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收获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锄禾》这一古诗时,笔者就为学生描述了如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学校食堂中学生将没吃完的米饭、粥、馒头等随意扔进垃圾桶;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将自己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并没有浪费。随后便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上述两种做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浪费食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珍惜粮食的做法是可取的。趁势,笔者进一步引申:农民种植粮食非常辛苦,即使在非常炎热的夏天他们也需要进行劳动。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能随意浪费。有位诗人曾据此创作了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一古诗,我相信,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大家都能做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
如此一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同本节课要学习的《锄禾》一诗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新课学习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失为低年级小学语文有效导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创设疑问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探究兴趣,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思考,进而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课堂一开始利用学生现实认知的矛盾冲突精心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导入的重要切入点。
如,在教学《会走的树》这一课文时,笔者在上课起初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见过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可是,大家见过会走路的树吗?“会走路的树”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因此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探究心理。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在南美洲生长有一种会走路的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看看这种奇特的树到底是如何走路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会走路的树”的探究兴趣便很快转移到了《会走路的树》这一课文的学习上来。学生普遍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这表明,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语文新课的巧妙导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学生对色彩鲜艳、直观生动的事物格外热衷,并有较强的融入积极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先进手段巧妙创设新颖别致、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堂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反映傣族人民传统节日――泼水节的视频纪录片。该纪录片将泼水节的盛况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也使得学生对泼水节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看到学生眼中所绽放的璀璨光芒,笔者就势讲道:“我们敬爱的也曾参加过泼水节,大家想知道这次泼水节的更多内容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到的内容――《难忘的泼水节》……”由于刚刚浏览过视频纪录片,学生对于泼水节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他们很容易便对《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这也充分印证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的重要作用。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只有契合低年级学生主观学习需求且与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方式才称之为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导入下,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并真正从中汲取到有益的营养。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