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浪费粮食的好处

浪费粮食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浪费粮食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浪费粮食的好处

浪费粮食的好处范文第1篇

2、增强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意识。

3、盘中粒粒皆辛苦!

4、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5、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6、节约需从点滴起。

7、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9、一两煤,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

10、出门走路看风向,穿衣吃饭量家当。

11、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12、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13、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14、爱惜粮食,节约资源。

15、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来年买条大黄牛。

16、节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17、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18、粗茶淡饭,细水长流。

19、提高粮食品质,增强法制意识。

20、节约粮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1、耗子还存三分粮。粮头不俭,粮尾喊饭。

22、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23、科学用粮,节约用粮,共建节约型社会。

24、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25、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26、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

27、吃饭不忘农人苦,穿衣不忘工人忙。

2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9、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30、创建节约型社会,从珍惜粮食开始!

31、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

32、自觉遵守就餐纪律,养成饮食卫生习惯!

33、嘴是无底洞。大吃胜过小赌。

34、一斤粮,千粒汗,省吃俭用细盘算。

浪费粮食的好处范文第2篇

实际上,这种吃饭不浪费的现象在德国非常普遍。在餐馆里就餐时浪费粮食,一旦遭举报,就会被罚款。

记得几年前,一个考察团来德国访问。德国驻地的同事看到他们已经很饿的样子,就多点了些菜。当时,餐馆客人不多,上菜很快,他们的桌子很快被碗碟堆满,结果最后剩了1/3没有吃掉,剩在桌面上。

等他们结账出门时,听到餐馆里有人叫他们,就回头去看,原来是几个白人老太太在和饭店老板说着什么。看到他们都走过来了,老太太改用英文说,你们剩的菜太多,太浪费了。

考察团团员们觉得这些老太太多管闲事,“我们花钱吃饭,剩多少是自己的事。”一位团员当时站出来说。这时,德国老太太更生气了,其中一位老太太立马掏出手机拨打电话。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制服的城市秩序局的工作人员就开车来了。问完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立即拿出罚单,开了50马克的罚款。团员们很吃惊,但也只好拿出50马克。

这位工作人员收下罚款,郑重地对他们说:“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食物,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浪费!”当时,团员们的脸都红了,连声道“对不起”。

其实,德国虽然是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对完善,基本不存在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但他们一向非常重视对国民进行珍惜粮食和资源的教育。在幼儿园,孩子们就餐时,老师会有意识地“按需分配”,一次不盛太多,有需要的孩子可以再加。在家里,孩子如果浪费粮食,会被家长惩罚劳动。

德国各地一般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很多餐馆都贴着明文规定,自助餐和点餐都不能浪费。如果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以向城市秩序局等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并按规定罚款。

难怪,德国人在餐馆就餐时,都会先仔细想想自己能吃多少再点餐,吃完饭后甚至连菜汁都不剩。如果实在有剩菜,他们通常也会向店主说明情况,把饭菜打包回家。在家里做饭时,更是精细,通常都称量后再做,几乎从没有剩菜剩饭。

(据《生命时报》)

美国人爱上走绳运动

热爱运动的美国人总能花样翻新给锻炼增加乐趣,近几年一项类似“走钢丝”的运动在美国流行起来,尤其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登山爱好者亚当・格罗斯基和杰夫・艾林顿最先开始在停车场边缘的铁索上行走,开创了这项运动。近几年,在美国街头、公园里随处可见青少年在“走绳”,这项运动越来越受欢迎。

走绳运动是种锻炼平衡能力的运动方式,通常在户外进行。用于该运动的绳子一般是一条一英尺宽的有弹性的尼龙绳,玩家往往在公园里找两棵树将绳固定好,然后就在上面行走。总的来讲,该运动和走钢丝很像,但绳子是有弹性的,而且要比钢丝宽很多,难度相对小很多。加上一般离地面距离很小,也没有太大危险。

走绳运动也有很多种类。最为常见的就是在任何地方,只要能找到两个固定绳子的点,就可以进行走绳,各年龄层的人都可以玩。渴望挑战极限的年轻人还开发出“杂耍式”,标准动作包括在绳上站立并长时间保持平衡、任意朝前或朝后走、下蹲再站起、180度旋转等。难度较高的还有“瑜伽式”,把瑜伽动作融合到了走绳运动中。可想而知,本来就复杂难做的瑜伽动作,如果要在一根晃荡的绳子上完成肯定是难上加难,但这种方式也能将瑜伽所强调的平衡性和集中力发挥到极致。

美国运动专家认为,走绳运动对于平衡感的锻炼有很大好处。和一般运动方式不同,绳上行走的平衡性训练几乎可以调动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一般锻炼方式很难训练到的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这项运动对提高人的集中力和柔韧性也有很大好处。但并不推荐普通人过度尝试高难度动作,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如肌肉扭伤等。

(据《南京日报》)

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

一妻多夫的婚俗在斯里兰卡历史上曾盛行一时,目前,在中部山区还依然存在。一妻多夫的婚姻,一般先由年龄相仿的一男一女举行婚礼,组成家族,随后又有一个或几个男子自愿加入到这个家庭中来,但不再举行任何形式的婚礼,后来的丈夫和第一个丈夫拥有同等的权力和义务。

一妻多夫家庭的组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本家兄弟共娶一妻;二是由几个姨表兄弟或堂兄弟共娶一妻;三是本来无亲无故,只是后来相好才共同组成家庭。上述三种情况以第一种情况较为普遍。

一妻多夫的家庭住房有两种:一是各丈夫都有自己的卧室,妻子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位丈夫的卧室,而一个男人却不可随便进入另一个男人的卧室;二是妻子独居一室,丈夫到妻子卧室同居,当一个丈夫进去与妻子同居时,必须把随身的沙龙挂在门外,这样,其他的丈夫便不会进去了。

浪费粮食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淮阳县 土壤耕层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60-01

淮阳县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耕地面积148万亩,常年种植粮食面积200万亩以上,其中小麦133万亩,玉米90万亩;另外种植花生32万亩,大豆12万亩。全县粮食总产17.76亿斤,连续5年获得丰收,夏粮单产连续4年超千斤,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土壤耕层变浅问题逐步成为影响我县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制约因素。据调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耕作方式转变,小型耕作机械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的旋耕机械。我县耕地旋耕面积较大,约占耕地面积的70%左右。

一、土壤耕层趋势变浅原因分析

据分析,我县耕层有趋势变浅原因主要是旋耕造成的。经调查,旋耕深度一般10-15公分,机械深耕则达20-25公分。农民多数选择旋耕的原因主要是:旋耕快捷,且成本相对深耕低。旋耕亩40元左右,深耕亩50-60元;作业规模较小,相对旋耕,深耕作业难度加大,会形成成墒沟,不易地块平整;农民对深耕的好处认识不足,意识不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后的隐患;缺乏大型的深耕(松)机械。连年的旋耕会造成:第一,土壤耕层变浅,土壤理化性状变差,10公分以上土壤空虚,犁底层上移,20-40公分土壤容重加大。造成播种过深,出苗困难,根系下扎受阻,大大降低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能力,从而影响到小麦、玉米、花生这些深根系作物的丰产丰收。第二,肥料混合在上层10-15公分土层中,肥料直接接触种子概率加大,引起烧种,影响出苗,易形成缺苗断垄。第三,肥料接近土表,易引起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浪费,又会引起污染。

二、深耕增产原因

1.增加土壤底墒

深耕具有松土、碎土的作用,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底墒。原因是深耕疏松土壤下层,促使土壤的含水部位下移,从而增加土壤的含水量。。

2.提高土壤养分

深耕加强土壤的通透性,熟化土壤,从而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效养分。

3.减轻病虫草害

深耕将杂草种子和病菌埋入一定深度,有利于减轻杂草和病虫害发生。

4.增加作物产量

深耕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据2012年我县小麦深耕、旋耕试验调查,经3点试验汇总,深耕小麦亩穗数35.26万、穗粒数31.4粒、千粒重39.76克,亩产386公斤;旋耕亩穗数34.26万、穗粒数29.7粒、千粒重38.86克,产量338公斤。深耕与旋耕相比平均亩增产48公斤,增产9.4-23.1%。

5.改善营养环境

深耕可实行深层施肥,有利于逐步熟化下层土壤,改善根系吸收营养环境。

三、深耕技术要点

1.因地制宜,确定耕深

既要根据本地的土质、耕层、耕翻期间的天气和种植作物等条件,还要考虑劳力、农机具和施肥情况。耕深一般25公分左右。

2.循序渐进,加深耕层

切忌将深土层的生土全部翻入耕层,以免造成当季减产。

3.增施肥料,配方施肥

以提高土壤养分,加速土壤肥力恢复。

4.如遇干旱,浇水造墒

如果深耕前天气持续干旱,要注意浇水造墒。

四、加深我县土壤耕层对策

1.实施深耕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

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引导。乡村干部、农技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实行深耕的好处,并指导此项技术落实到位。确保每块耕地三年深耕一次。

2.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

实行集约生产,规模经营,便于此项技术落实。也可组织农民合块,实行规模作业。

3.加大资金投入,重视深耕工作

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扶持,可对施行深耕、深松农户给予资金方面的补贴。

浪费粮食的好处范文第4篇

一是有利于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相对于工业品价格水平,我国粮食价格长期偏低,粮价温和上涨是平衡工业农业利益关系的手段,有利于发展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也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是有利于抑制一定程度上的粮食浪费。有关专家估计,如果我国每人每年合理消费,可节约0.5公斤粮食,每年则可节约6亿公斤粮食,相当于812万亩耕地的年产量。同样,我国每年仅喝酒消费就消耗掉300亿公斤粮食。二者相加,我国每年就可浪费掉1亿亩耕地的粮食。

一、种粮农民为什么从粮价上涨中获益甚少

种粮成本与收益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进而引起国内粮食供应的变化和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表面看,粮食价格上涨,最终获益的是农民,实质上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实惠。这不但弱化了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效,而且也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农民的收入

2007年以来,农资产品价格的增幅就一直快于农产品价格十几个百分点,生产资料,尤其是种子、农药、柴油、地膜、化肥等农资价格攀升,农民种粮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从2004-2008年,由于物质费用和其他成本上升,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成本从395元增加到562元,增加42%;亩均净利润从197元下降到186元,下降5.1%。尤其是进入2010年,农药、地膜、化肥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2-10月,农用0号柴油每公斤从7.06元涨到7.21元,农用10号柴油从7.41元涨到7.55元,其他如棚膜、地膜及农药都出现上涨态势,推动粮食种植成本的上升。据调查,今年湖南湘阴县的尿素、钾肥、复合肥、柴油的价格分别达到2100元/吨、3200元/吨、2250元/吨、6.28元/升,均比去年同期有20%-50%幅度的上升。江西赣州的调查显示,2008年机械作业费平均每亩38.83元,2009年每亩增加到59.29元,净增20.46元,增幅52.7%;2010年每亩又增加到81.47元,同比净增22.18元,增幅37.4%。比如,在河南新乡地区,种植一亩小麦的成本在450-500元(不含人工费用),正常情况的单产水平在800-1000斤/亩,按目前当地一级白小麦1.05元/斤的收购价推算,种植10亩小麦的净收入在3900-5500元,和外出打工的收入是无法相比的。

(二)人工成本上涨抵消了农民的收入

近年,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根本性逆转,国内劳务市场近年来出现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各地纷纷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争抢民工,城市农民工收入上涨传导到农村,这种变化势必会对农业用工、农产品成本产生影响,最终在农产品价格上体现出来,导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今年尤其是雇工的成本上涨幅度最大。据有关调查,今年粮食生产成本平均上涨10.89%,其中,人工成本上涨幅度最大,平均在20%以上。江西赣州的调查显示,雇工费用由2008年的平均每亩1.42元上涨到2009年的20.85元,净增19.43元,涨幅1368.3%;2010年又涨到44.15元,同比净增23.3元,涨幅111.75%。

从2004-2008年,人工成本从141元增加到175元,增加24.1%。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355个行政村2.3万个农户的数据计算,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雇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植业雇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4.3%。根据不同的数据显示,农业雇工工资已接近获超过农民工日工资。

(三)土地租金成本上升抵消了农民的收入

随着城市地价快速上涨,带动了城郊地价上涨,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此外,一些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大规模租地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价。近年农业地租的成本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就全国而言,土地租金平均每亩大约在500元左右,在沿海的一些经济作物产区,每亩土地租金已达2000元左右。近10年来,土地成本年均增长8.1%,所占的比重由10年前的9%上升到现在的17%。现在出租耕地的拿走了国家的补贴,而真正种粮的农民还要负担租赁费等成本,对于这部分农民是不公平的,对于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也是不利的

(四)是流通成本上升

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过高也是价格推动的一个方面,是导致粮食销售价格远高于生产价格的原因之一。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民实际享受到国家最低粮食保护价的较少,一般政府粮食收购点都集中在城里,农民需要自己运输过去,且还要排队等候,本身成本不低;同时,一些种粮散户由于运输麻烦,给了一些中间收购商机会,他们压低粮食收购价,然后赚取差价,所以此二项导致流通成本上升。

可见,虽然粮食价格上涨了,但农民确是增产未增收,从粮价上涨得到的实惠甚少。粮食生产成本的上涨,使得种粮比较收益快速减少,农民主动投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影响粮食安全。

二、今后粮食生产成本变化趋势

未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国家仍将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种粮农民的补贴收入还将继续增加。但由于粮食生产的“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将成常态,粮食等农产品可能显现出趋势性上涨,种粮收益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

(一)土地成本上升

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且粮食消费不断增长的格局下,未来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从1997-2008年,与1997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耕地数量越来越接近“红线”。土地要素的稀缺程度提高,将使得土地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同时,随着农民市民化的加快,土地流转将进一步加速。这都使粮食种植的成本继续上涨。

(二)人工成本上升

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变化,其实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显示。随着人口的绝对减少,未来劳动力紧缺将成常态,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预计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未来将更加严峻,将加快工资上涨幅度,提高劳动成本。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将进入城镇,流向相对高收益的行业,促使种粮的人工成本上升;同时,劳动日工价水平和雇工费用会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和机会成本扩大而不断上升。因此,未来粮食生产中的人工成本不但难以降低,相反还会呈上升趋势。

(三)化肥成本上升

近年粮食增产,一方面体现在国家的各种补贴和农业税的取消,但主要体现在单产的提高上,种植面积的增量实际不大。单产提高的原因则在于化肥的施用。化肥生产对资源依赖性极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开采成本的加大,特别是国内市场石油、天然气供给严重不足,以及运输成本和政策性因素推动的石油、煤炭、水、电等价格提高,从长期看,化肥生产成本可能会逐步上升,特别是进口化肥的成本会更高。

(四)其他农药、农膜、机械作业等成本上升

粮食生产中的农药、农膜等与能源相关的农资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石油来维持的,要素价格受世界影响较大,短期内世界的“石油危机”不会缓解。国际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了较大的上涨推力,会导致油价在总体上仍会呈现增加趋势。同时,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农业劳动力的成本大幅度增加,未来,使用机械替代劳动力成为趋势。但农用柴油受世界影响较大,未来,农业机械的使用费用也将会上涨。

(五)用水成本会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将会不断加大,农业用水会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灌溉体系的解体,变成了一家一户的自给式灌溉,成本自然会增加。

(六)种子价格成本也将上涨

首先是国家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种子与粮食存在比价效应,种子生产基地的收购价格也将随着上涨。

可见,未来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可能会造成农民种粮效益与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会侵蚀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并蓄积成妨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对此,迫切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三、如何协调粮价上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在提高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有引发通货膨胀的隐忧,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及国家粮食安全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可见,此二者既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又具有矛盾性。那么该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呢?同时,随着种粮成本的快速上升,种粮的比较优势明显下降,农民将生产要素投向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这一方面改变了家庭种植结构,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一个地区种植业结构。并且,种粮的成本收益率都是过低的,将导致未来以种粮为主的农民将长期处于“低水平陷阱”之中。

(一)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

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既要防止粮价大涨、“米贵伤民”,也要避免过度打压导致粮价下跌、“谷贱伤农”。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价格能更好地反映供求,也要适度弥补市场缺陷,做好储备吞吐调节,进出口、发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以及协调好运销,充分发挥大型流通企业在国家指导下调节和稳定粮食市场的作用,或出台临时干预措施,动用储备平抑粮价,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完善流通体系建设

尤其要完善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要切实保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被农民分享,不是主要被流通环节侵蚀,实现农民增产增值增效。同时,还要明确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公益属性,改变目前过度市场化经营的局面,以政府投资为基础,通过微利经营模式来切实降低入场费、管理费、摊位费,降低最终销售价格。

(三)打击游资炒作

游资一般都是炒作季节性生产、消费量和需求量都不是特别大的产品。要加大宣传力度,稳定市场预期,运用财政政策,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避免因为中间环节的“恶性膨胀”而导致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防止游资进行炒作等政策措施,并通过释放政策信号使老百姓对物价上涨有清晰的认识,进行理性的消费。

(四)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改变目前“种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形成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使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获益,确保种粮农民有合理的利润。

(五)改革对农民的补贴方式

改革目前普惠式的种粮直补形式,推行合同补给、商品粮直补相结合的补给方式,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采取公示、抽查等方式,确保粮食补助款真正补到种粮大户手中,弥补成本上涨对种粮收益的负面影响。

(六)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帮助农民抵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农民负担,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让政策实惠真正留在“田头”。

(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化肥、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的监管

为防范惠农政策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抵消,挤压农民种粮利润空间,国家应加大并落实对化肥生产企业的各项政策优惠,减少流通环节,从源头上控制化肥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化肥、农用柴油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抑制农资商品价格上涨,稳定农资商品价格。

(八)推进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

浪费粮食的好处范文第5篇

一、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促进农民施肥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改变农民过去那种“施肥越多越好”、“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的盲目施肥做法,由撒施、表施向深施和因土壤、作物的需要施肥转变,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

二是减少浪费、增收节支。可以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节约成本。

三是提高产量。通过土壤养分测定,根据作物需要,科学确定施用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使作物获得持续稳定的增产。

四是减少环境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尽可能多地被作物吸收,尽可能减少在环境中滞留,降低化肥对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

五是改善农产品品质。滥用化肥会使农产品质量降低,导致“瓜不甜、果不香、菜无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合理用肥,科学施肥,可改善农产品品质。

六是节约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据测算,如果氮肥利用率提高10%,则可以节约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或节约375万吨的原煤。在能源和资源极其紧缺的时代,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

一是技术力量不稳定。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基层站农技队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无专职的土肥技术员。加上老农技人员相继退休离岗,造成技术力量的断层。借调、混岗现象较普遍;因编制等原因导致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强,使农业部门布置的许多工作执行起来较困难,严重制约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二是乡镇农技站资金投入不足,工作量较大。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加上多次机构改革,乡镇站资产流失严重和县乡许多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造成必要的科研、推广、示范经费严重缺乏。

三是基层农技站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上资金的监督监管不到位,造成国家拨发的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

测土配方施肥在田间实施,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少有与农民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宣传工具和方法,致使较多农户还缺乏对测土配方技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进程。

三、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要重视土肥技术队伍建设,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严格技术规范,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培训不到位、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要创新指导服务农民的工作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方式,组织各级土肥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培训指导,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乡镇农技站人才缺乏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县、乡二级农技推广机构在硬件建设、试验示范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因借调、混岗而导致“有编无人”的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编制,安排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农技站工作,解决因缺少专业人才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问题。

三是要加强宣传与引导,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的宣传,覆盖到各村各户。政府部门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农业技术部门应加强对农户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工作,要与农户面对面沟通交流、传授技术、实地操作培训、示范宣传,使农民懂得选用、运用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