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动物学的定义

实验动物学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动物学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动物学的定义

实验动物学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暴露;健康监护

实验动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支持学科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前进和发展,而在推动生命学科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实验结果及其在相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1],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是指从事实验动物管理、饲养、动物实验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践者和保障者。在我国近年来陆续颁布和实施《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规,使职业健康监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但对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却相对滞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问题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尚无相关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保健问题的法律法规,伴随着近几年来的与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等相关职业病的暴发,许多从事实验动物的单位仍然存在饲养和使用普通级实验动物,因环境设施和质量控制不严导致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动物群如感染共患病的病原体,不仅危害动物健康,还危害到工作人员,威胁人类健康,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等可感染人并可危及生命,很多从事实验动物的单位往往忽视了从业人员的保健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证实验动物的安全与从业人员的健康,规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使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以保护从业人员减少或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是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需引起职业卫生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思考、重视和研究的问题。1 职业健康监护的概念

1980年在国际会议上,职业医学专家提出职业健康监护的概念为: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定期进行医学和生理学检查,以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职业病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健康监护的定义为: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2]。而在实验动物工作方面,如美国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指南等均要求职业健康安全是整个实验动物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2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存在的问题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暴露导致的健康安全问题主要因素可分为四类[3]:①生物因素:如动物本身的皮屑、毛发、粪便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成了影响从业人员健康的过敏原(致病病原体);②化学因素:为了保证或控制环境因素,大量地消毒试剂或药品以及消毒设备用于环境因素控制过程中,比如甲醛、次氯酸钠等对人呼吸道造成损伤(甚至致癌);③物理因素:实验动物垫料灰尘等、动物抓咬等机械性损伤增加了其职业性暴露的危害;④心理因素:国家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政策上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所属单位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病保护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保健和福利待遇相对落后;使从业人员因所处工作岗位和环境等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原因也导致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产生心理应激,减弱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从业人员的职业性暴露风险。3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潜在危害及健康监护的对策

3.1 提高对职业性健康监护重要性的认识 承担职业病健康监护工作的机构、用人单位的管理和从业人员,必须学习、掌握并严格执行国家、行业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提高对职业性健康监护重要性的认识。

3.2 建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监护的信息管理体系

3.2.1 建立规范的职业性的健康检查内容 包括上岗前体检、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前体检和应急健康检查。

3.2.2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包括 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历次健康检查情况,诊断和治疗情况的资料,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资料,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注意妥善保管档案,完善健康监护信息管理体系。

3.3 建立和完善具体保障健康的措施

3.3.1 要加强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保证实验动物饲养和试验设施的规范,保证动物本身达到国家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3.3.2 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提高从业人员工作的技能,减少因技术和操作的不规范导致的安全事故;重视和加强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清楚地理解共患病的基础知识、临床症状、传播机制其对人员的危害;清楚地认识并严格遵循暴露后应采取的急救措施等。

3.3.3 配备必需的防护和紧急救护设施,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程穿戴个人防护设备。

3.3.4 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暴露因子的实验研究,提前预警和评估共患疾病、实验材料、试剂等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等。

3.3.5 所在单位应加强和重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及福利待遇落实,积极创造学习和生活条件减少职业自卑感和提高身体素质。

3.4 建立长效的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体系 根据职业要求进行常规健康和职业病相关检查,并根据从事的岗位需求接种必要的疫苗等预防性措施,将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和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疑似职业病患者,以利及时得到合理防护或得到早期调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虽然我国在实验动物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起步晚,在相关立法的层面、在理念上和实践上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在实施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规范,保障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职业健康安全理论与实践,辩证地学习,并结合我们的实际[4],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实验动物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最终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和从业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福英,刘田福.实验动物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0.

[2] 苏兰欣,周刚.浅析职业健康监护.中国水电医学,2006,(5):312-313.

实验动物学的定义范文第2篇

目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经成为中医科研动物模型研究中的热点,与之相关的文献报道也越来越多。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参加过的课题研究,拟对现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作的两种主要思路进行简述和分析,并对今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 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1.1 概念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主要是指在模型动物身上同时具有疾病和证候的特证,可供观察。其特征是通过临床调查研究,选择有密切联系的疾病和证候,即找出两者在临床上的结合点,分别或同时复制疾病与证候动物模型。

1.2 优势

一直以来,中医科研动物研究都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单纯采用现代医学动物模型往往难以体现中医特色,同时给中药新药研发带来了极大不便;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尚未有突破性进展,导致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长期停留在造模阶段,难以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许多专家寄希望于研究复制病证结合模型,因为该模型有许多以前模型所不具备的优势。有学者根据中医理论指出,一病有数证,而同证又涉及多病,如心阳虚证,多处于各种心功能不全的较严重阶段,常多脏病变并见,病变不单纯在心,故临床表现不一致,加之病机复杂,造模病位方法较难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以病带证的造模方法[1],这也是深化证型研究的必然要求。赵氏等[2]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优势集中体现在:①该模型以疾病模型为基础,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②在模型中引入时间观念,系统动态地观查模型所出现的证候,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认识以及中医“证”的动态性、阶段性特证;③考虑到模型动物的种属、品系差别以及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体现中医证候的个体性特征以及中医同病异证的观念;④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既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可用实验方法去证实,实用性强;同时最接近现在中医先诊病后辨证的临床实际。

2 目前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思路

2.1 多因素复合制作法

该方法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时)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复制证候动物模型和现代医学病因复制疾病模型,使模型动物同时具有疾病和证候特征。该方法在脾胃病的研究领域应用较多,如陈氏[3]采用耗气破气法以及饥饱失常法联合复制小鼠脾虚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醋酸法复制胃溃疡动物模型,从而制成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陈氏等[4]采用无水乙醇或辣椒加乙醇给大鼠灌胃,造成胃热Ⅰ和胃热Ⅱ模型,采用NaOH加冰水造成胃寒Ⅰ和胃寒Ⅱ模型。多次实验结果表明,造模大鼠的一般状况、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形态、微观指标变化等都符合临床相应证候的表现。类似的多因素复合造模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表明多因素复合法制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方法日趋成熟。

本法除了拥有病证结合模型的普遍优点之外,最大优势在于多因素造模。中医证候的特点之一在于病因的非特异性,即多种病因可导致同种证候的发生,较早期单因素复制而言,目前的多因素复制一方面有更大的几率造模成功,另一方面也更真切地模拟人体发病病因复杂的特点。就现在研究得比较透彻的脾虚模型而言,早期的苦寒泻下法、饮食失常法等都属于单因素造模,而由于中医证的非特异性,传统病因未必是引起病证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倦等联合醋酸胃溃疡病模型制作脾虚型胃溃疡模型[5],能更加准确全面地模拟脾虚的各种外在体征和胃溃疡病的临床诊断指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科研。

当然,多因素复合制法中还存在的缺陷:①在疾病的基础上,人为施加干预可能使原有的西医动物模型发生变化,其结果很难达到病与证都符合动物模型的要求;②人为干预造成兼有证的模型虽然客观指标符合相应病和证的表现,但动物体内的机能状态及生理病理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却不易被客观手段检查出来;③很多证的模型为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西药的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影响是否与中医证候相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④人为施加因素较多,动物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影响[2]。

2.2 单纯病模型观测法

单纯病模型观测法是指在西医病模型的基础上,不施加人为干预因素,在疾病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和过程后,观察并检测是否具备中医证的特点(如寒热、虚实、阴阳、血瘀等),即观察疾病在形成过程中证的演变过程及疾病模型成立后表现的中医证型[6]。该方法较多用于气虚血瘀证方面的研究,如倪氏等[7]手术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制作血瘀气虚型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并运用中西医结合虚证和血瘀证的全国统一诊断标准,将其定性的问诊内容代以定量的同等意义的指标测试,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的评价,实验结果证明模型具有心气虚证的特点,并随着病变的发展进一步加重。张氏等[8]通过对孕后大鼠激惹刺激,观察其血清中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及其外显行为变化来验证模型的成功性。造模可使大鼠动情周期各时期血清PRL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各期E2、P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且其行为变化明显,近似反映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临床特证与病理变化。富氏等[9]应用免疫造模法模拟人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实验结果发现,模型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急性发病的热证转化为慢性发病的气虚血瘀证临床实际。梁氏等[10]采用细菌内毒素与角叉菜胶联合造模,建立了一种在体表易于观察的血栓形成动物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复制出了血瘀证广泛的客观指标改变,可以作为血瘀证和血栓形成病证结合模型。

目前病证结合模型一般先建立疾病模型,再根据所需要的中医证候,通过施加人为干预因素达到符合病证结合模型效果。而富氏等[6]发现,在临床实际中,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均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应当在复制疾病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四诊理论与基本方法,动态、细微地观察符合中医临床的各种现象,这种病证结合模型更能够切合临床。该模型具备的优势包括:①因为不加人为因素,肯定不会影响西医病的模型;②动物模型人为因素减少,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好;③不施加人为干预因素,系统动态的观测动物模型证候变化,体现了中医对西医疾病的认识规律和辨证特点;④该模型更接近临床实际,其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临床用药;⑤能够从动物整体动态疾病发生过程以及中药治疗机制研究、体现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中药作用机理与现代治疗机制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总体思路[6]。当然,可能是由于新思路提出的时日尚浅,该模型尚未广泛推广,深化模型的应用研究未能很好跟进。

3 思考

3.1 病证结合点与病证结合模型应用范围

病证结合点是目前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病证结合点?病证结合点到底又会对病证结合模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赵氏等[2]认为,通过临床调查研究,选择具有密切联系的疾病与证候,也就是病与证在临床上结合较好的疾病,找出两者在临床上的结合点,如发现冠心病与血瘀证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现在的病证结合模型都是建立在相应病和证存在病证结合点的基础上。但这无形中给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带上了一副枷锁,对临床上有病无证、有证无病、病证不同步三种情况的模拟还存在很大的难度[11]。因此,这也是今后病证结合模型深化研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多因素复合法的时序性问题

对于多因素复合法造模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是中医的证模型先复制还是西医的病模型先复制,抑或是病和证的模型同时复制?江氏等[12]指出,先病后证的模式在实际中比较容易被采用,原因是:①无论何证都是以病为前提的,在病被加以限制后,许多繁杂模糊的因素变得清晰,容易控制;②证相对于病具有不稳定性,在病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很难确保证不会受到影响而引起证型的变化,对于病来说,变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③因为病模型的稳定性较好,在复合证模型的时候可以缩短造模时间;④临床诊断先辨病再辨证的思路相吻合。

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有不少病证结合的模型是以先证后病的模式制作,并且顺利制成了相应模型。如张氏等[13]制作的脾虚胃癌模型时,病证结合组在禁食2 d后,先用过食酸味法建立脾胃气虚证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连续灌胃2-乙基亚硝胺120 d。牛氏等[5]建立的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模型,即是在饮食失节法制成脾胃虚寒模型的基础上用改良Okabe法制备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模型。那么,到底是先证后病,还是先病后证,是两者皆可还是各有千秋。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下一阶段颇具意义的研究点。

3.3 建立规范的病证结合模型评价体系

缺乏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一直是借用西医病模型于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和中药药理研究时所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要求模型符合中医理论,而建立在中医证模型基础之上的病证结合模型也毫无疑问的需要符合中医理论。一般定义一个成功的动物模型有两个要求:①病因应是所造证候的主要形成病因;②采用的病因所致的病理变化应当是所造的证候[14]。这些条件都仿佛是默认了人和动物生理病理的一致性,但人和动物毕竟是有区别的,人体的证候规律在动物机体上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模拟,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遵循临床标准对于实验动物可能缺乏可行性。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是严格遵循中医证候诊断的全国统一标准,将其定性的问诊内容代以定量的同等意义的指标测试,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的评价[15]。

3.4 反证和佐证药物的选择

1993年,陈氏[4]即指出,动物模型的证候诊断依据应包括病因(正证)、症状(本证)、客观指标(佐证)、相关因素(佐证)、治疗(反证)。可见,药物治疗用于动物模型的证候诊断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目前较为成熟的指导思想是,应慎重选择功效稳定的不同类标准方药进行证属性排比性的确定。但笔者在查阅文献的时候发现,往往病证结合模型中运用药物治疗还停留在单一方药的基础上,即大多数病证结合模型仅仅是设置一个反证药物组,只有赵氏等[2]提出过在设定观察用药组以外,同时设定阳性药物组和阴性药物组的设想,但没有提到具体实施过的实验模型。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思路“华而不实”,是缺乏实际操作的实用性?还是理论体系上尚存缺陷?

3.5 转基因技术在实验动物选择上的作用

由于临床上患者原因的非特异性,有部分患者的发病带有自发性的倾向,即中医所谓的“素体”问题。反映在动物模型的制作上,即现有的多因素复制法多是采用人工诱发的形式制作,并不能完美地呈现患者素体虚弱而自发性致病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其解决的办法主要还是在动物的选取上,可以考虑选择年老体衰、素体虚弱的动物。另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运用在实验动物上,剥离或添加相应的基因能使新品系的实验动物满足自发性发病的体质需求。转基因实验动物的出现将会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自从20世纪中后叶病证结合模型的设想被提出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经大量学者的研究运用,病证结合模型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医药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而且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也日益成熟和完善。就目前主要的两种病证结合模型研究思路而言,大体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见诸报端。但还有不少模型研制的重要环节尚需改进和突破,如病证结合点的拓展、多因素复合法的时序性以及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等问题仍严重制约了病证结合模型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洪欣,张雪明.冠心病心阳虚证动物模型造模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2):935-936.

[2] 赵 辉,王 健.试论多因素复合制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思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5):58.

[3] 陈小野.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8.

[4] 陈艳芬,陈蔚文,李茹柳.寒、热型胃黏膜损伤模型的对比和应用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3):290-294.

[5] 牛凤云,田庆玲,吴春萍.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2):84-85.

[6] 富 琦,陈信义.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新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9):79.

[7] 倪 亮,王硕仁,赵明镜,等.部分狭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肌肥厚动物模型的病证结合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757.

[8] 张惠云,乔明琦,朱武成,等.大鼠模拟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血清激素与行为变化[J].中成药,2004,24(2):118-119.

[9] 富 琦,范 颖,王家辉,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110-111.

[10] 梁爱华,丁晓霜,李 文,等.血瘀证与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614.

[11] 赵慧辉,王 伟.病证结合证候模型研究基本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62.

[12] 江建春,王拥军,施 杞,等.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思路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5-7.

[13] 张 宏,林代华,余成浩,等.脾虚胃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J].四川动物,2007,26(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