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背景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因其空间性强,抽象性强,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知识属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具有基础性、推理性、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点。从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具体分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地理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授高中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学习。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地球表层的构成主要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组成,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按照自然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属性不同,可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和自然地理理性知识。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和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以下分别对这几类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三、高中自然地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品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并强调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尽可能投入少的时间、精力和物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包括名称知识、分布知识、景观知识、数据知识四类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深入研究,突出重点,下面以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精美景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角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角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有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视频等。

 

(2)生动语言描述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景观知识,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看图片,更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描述景观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景观形成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描述岩浆岩中的玄武岩与花岗岩的异同,并描述各自特点。

 

2.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计算数据获得真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各类数据所隐含的深层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计算极昼极夜范围、两地的相对高度、地方时和日期、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南北温差等。

 

(三)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包括概念知识、特征知识、规律知识和成因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凸显重点,深入研究。下面主要以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绘制简图理解概念,养成运用地图习惯。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觉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觉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中,地理简图是一种重要的描述地理概念的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绘制地理简图如等值线图、光照图、区域图等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2)利用歧义举证反例,反复练习强化概念。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它认为在学完一个知识后要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强化,以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识。在学完地理概念后教师要举出正反例,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2.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清晰推导地理过程,理解规律来龙去脉。新教材在呈现地理规律时比旧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新课改也提倡清晰推导地理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可以将讲解与图示相结合来解释地理规律。实践证明,重视规律的过程形成会对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

 

(2)图文结合分析规律,养成图文结合习惯。“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不仅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在地理学习时也要时刻记住将图文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地理规律知识时,学生要从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方式里解脱出来,自觉拿出纸和笔画图或观察PPT或教材上的地理图象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及成因。这有利于理解地理原理及原因,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图文结合习惯。

 

(3)联系生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富有悬念性的语言,描述各种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尤其是对地理学家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结语

 

笔者主要针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提出了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提出了教学建议,即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生动语言描述法、野外实践考察法、、动手计算法、观察图像法、比较分析法、运用口诀法等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比较异同法、举证反例法、建立概念图法、清晰推理法、模拟实验法、模型演示法、联系生活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观察图像法、引导发现法、野外观测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也是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人地关系的学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1.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思想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变弱。

案例:活动――兰州城区和主要交通线路线路分布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在该案例中,地形和河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限制可以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启发学生描述城区和交通线路分布状况;其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城区和交通线路成条状分布的原因;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地形、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结论,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2.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就“活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干预同时也间接意味着对人类本身的干预;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案例:活动――城市扩容与提质并存

(1)结合案例和你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不理影响?

在该案例中,城市的盲目扩容体现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教师在该活动的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人对地的影响。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身边城市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城市的过度扩张所产生问题的;其次,进一步启发学生针对相关城市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最后,指出要正确认识自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应该在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

3.基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在进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教学中,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我们人类才可以可持续生产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出发,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整体性思想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圈层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称为系统性思想,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整体性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其中在教科书中的“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基于整体性思想的活动策略

首先,应该启发学生通过“活动”情景去探索影响该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在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再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其次,启发学生养成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习惯;最后,对于“活动”问题差异的设置,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准确把握问题难度,使问题层次感更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基于“空间区位”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学科的空间属性决定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空间区位思想,在必修1中地球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演化,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区位、工业区位等都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区位思想。

(二)基于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一般从“活动”中的图和文字来找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解释造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分布的规律。

案例:“活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在该案例中,可以进行以下课程设计:首先,启发学生观察图,了解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有哪些自然带,及其位置和布状况;其次,启发学生对比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和分布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差异的原因。

四、基于“地理过程”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过程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变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貌的发育形成过程等,突出体现地理事物和现在始终在不断变化的地理过程思想。

(二)基于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案例:“活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17-0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然地理学》是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c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部分自然地理课程开设之前的专业入门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责任[2]。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全面而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突出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3]。《自然地理学》一方面注重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4];另一方面也强调着重解决淮安市盐化工、发电厂、秸秆焚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专业素养,首先要精通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自然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区域分析与部门分析结合[5]。只有把授课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自然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2.具备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淮阴师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选用教材为伍光和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内容涉及到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也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具备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是《自然地理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分析实验。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江西庐山,实习时间为期一周,实习内容较多,要求熟悉掌握地质罗盘使用、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具有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观察鉴定能力以及常见野外植物辨识能力。室内分析实验主要涉及到雾霾颗粒分析、水质分析以及土壤结构、组分及污染程度分析等,因此要求教师掌握雾霾测试仪、水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火焰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师具有实践实习指导书编制能力,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3.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负责人,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课堂不容置疑将是衡量教育理论成败的最佳实验地点,而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机会。尤其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大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无趣,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更为重要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炼,并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

二、促进自然地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外部促进机制以及内在机制。前者强调随着国内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的提高,使得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后者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完善过程。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这也是实现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特别是在OBE教学理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将衍生出很多分支学科,因此要在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并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自然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印发一些最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或思想教育的文章,让教师课余进行阅读,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并发表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自然地理学》教师也是如此,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学团队的教师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文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很多学生参与到“江苏沿海开发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湖泊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丛枝菌根对玉米根际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同时教师也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支持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课程团队的打造,将更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首次授课《自然地理学》的新教师,学院将为他们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改正的方法。同时,在学院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授课进度安排,教学细节方法研讨,课本内容研究以及学生上课状态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也会定期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座谈会或者报告的形式与本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成长经验,以弥补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院还可以经常拿出一些经费定期输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世界著名高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杨淑萍,刘月兰,高素芳.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自然地理资源;开发利用;秦巴山区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51一03

秦巴山区2002年开始进行新课标试点,三年来,学校体育状况虽有一些改观,但并无实质性变化。面对经费紧张,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和开发秦巴山区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秦巴山区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盆地的北缘、甘肃省的东南角以及豫西南及鄂西北接壤,在行政区域上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和宝鸡市的太白、凤县,共29个县(市),总面积72 487 km2,其中山地916万亩。

1.2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有关学校方面的书籍、论文和文件,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发放学校调查问卷300份,有效问卷回收2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7.3%;发放学生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回收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1.7%;发放教师问卷16份,有效问卷回收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8%。

2 结果与分析

2.1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所谓体育课程资源,韦颂的硕士论文研究认为:“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体育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体育课程资源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等几方面。本文研究的是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调查表明,秦巴山区学校体育课程在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上存在严重不足(表1)。

除越野跑有40%学校开展外,其余项目开展均较少.没有一所学校开展野营和河湖游泳。这里除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和课程资源意识不强。造成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致使体育课程资源(主要指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又使大量的体育课程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在秦巴山区调查中发现,由于怕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体育课基本取消了危险性项目,课外活动基本是自由活动,体育课程走出校门困难重重,安全问题几乎使秦巴山区所有的中学体育课程被囿于校园围墙之内。

2.2秦巴山区自然地理资源特征 秦巴山区主要是由秦岭和巴山以及附属的高山、中山和丘陵构成。区域内水系众多,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森林覆盖率达26.1%~46.7%,植被发育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基因库之一。秦巴山区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在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映衬下更显熠熠生辉。清澈纯净的褒河边有横亘在悬崖绝壁的褒斜栈道,苍翠秀美的紫柏山上有张良庙,当同学们体验着登上定军山的喜悦时,不仅可以欣赏到定军山的秀美风光,还可以游览定军山古战场,下得山来,顺道瞻仰定军山脚下的武侯祠墓,缅怀一代名相的丰功伟绩。一路走来,既游览了湖光山色美景,又走读阅历了年代久远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既锻炼了身体、放松了身心,又增长了见识、受到了教育。秦巴山区的这一大片独特秀美的自然地理资源是开展登山、郊游、野外生存、游泳、攀岩、森林探险、安全自救、洪灾逃生训练及结合体育进行环境保护、科学考察、生态探究等综合实践课程的天然场所,是难得的体育课程佳品。

根据秦巴山区自然地理资源特征,可开发的自然地理资源如表2所示。

2.3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2.3.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开发的自然地理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必须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易发生意外事故的。目前,影响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是安全问题。教育部三令五申,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笔者通过调查和历年意外伤害事故统计,认为秦巴山区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根据项目的安全系数分为低危资源、中危资源和高危资源三个层次进行分层开发。如郊游、定向越野等相对安全的项目属低危资源,可重点开发;登山、穿越森林等稍有危险性的项目属中危资源,可根据情况开发;河湖游泳、野外生存、攀岩、野营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属高危资源,可选择开发。

2.3.2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在开发自然地理资源过程中应本着从地方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的客观现实和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开发。秦巴山区经济落后,地形复杂,学校情况差异较大,在开发与利用中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区别对待,城镇和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水平不同,体育经费差异大,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水平和层次就不同;平川与山区学校,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不同,可以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和项目就不同。因此,秦巴山区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

2.3.3 环保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是指在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然地理资源保护得好才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而开发利用又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秦巴山区经济落后,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结合体育教学,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意识,可以起到既锻炼又育人的作用。

2.3.4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原则是指在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能单纯为开发而开发,要注意开发与实际利用相结合,使开发的自然地理资源通过课程实施进入体育课堂。以前,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开发重视不够。如今,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已经引起关注,但这又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即肆意开发各种资源,而忽视实际的利用。因此,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用多少开发多少,既要注意开发的数量,也要注意开发的质量,使之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4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程序 从体育课程资源

开发案例的调查来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一般含有调查、制定方案、实施和总结四个主要环节。因此,本文将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的基本程序划分为四个阶段: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价(图1)。

2.4.1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资源开发的准备阶段,决定着开发的质量和效果,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学生兴趣、爱好、基础的调查;自然地理状况调查;询问有关专家和有经验教师;查阅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等。通过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2.4.2制定方案制定方案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方案中应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行程路线、方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进行详细阐述。方案应具体、详尽、可操作。方案制定好后,应广泛征求意见,并取得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2.4.3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阶段是制定的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它是整个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过程的核心。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的实施不仅需要考虑如何配备人员以及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考虑有可能影响实施过程的外部因素,如季节、天气、时间等,因为每个影响因素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整个开发过程的流产和失败。在实施阶段,可能会暴露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棘手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果断处理和及时解决。实施阶段包括课前考察地形,计算时间,预计行程、危险地段安全处理与标注、设置意外伤害处理、安全预案演习、学生组织、课程实施等。

2.4.4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阶段是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的结束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回顾和评价。总结是对实施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回顾与反思,包括教师心得体会、学生反映、其他反馈和书面总结材料等;评价是对实施效果的总结与分析,包括主要收获、开发与利用的效率、开发与利用过程所存在的问题等。

课题组于2005年3月-5月对秦巴山区5所中学进行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表3),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制定详细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和课后总结评价,学生满意和非常满意率达94.9%;教师满意和非常满意率达93.3%。可见,秦巴山区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是完全可行的。但对于教师多付出的工作量应予以适当补偿。

2.5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2.5.1分层开发,逐步深入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先开发利用低危资源和部分中危资源,等条件相对成熟后,再选择一些锻炼价值高的中危资源和高危资源。小学生危险意识和自救能力较差,应限制在低危资源之内。当然,高危与低危也是相对的,教师、学生安全意识强,训练有素,高危项目也可以转化为中危或低危项目;相反,如果教师、学生安全意识差,纪律松散、混乱,低危项目也可能发生事故。因此,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加强教师、学生安全意识为前提,本着先低危后高危,进行分层开发与利用。

2.5.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秦巴山区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周边环境也不同。有些学校近山;有些学校近河;有些学校离森林较近;有些学校附近有名胜古迹;有些学校旁边有奇峰险洞;有些学校身处风景名胜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应因地、因时制宜,突出校本特色和学生特点。春天,可以开展登山、郊游、远足、骑自行车;可以进行主题活动,如:参观城固桔子园、西乡樱桃沟、勉县武侯庙会、留坝张良祭祀。夏天,可以开展远足、野营、游泳、定向越野;可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考察秦巴山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探究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地质环境等。

2.5.3加强管理、重在利用 秦巴山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还存在许多障碍。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管理,创造条件,既要重视开发,更要重视利用,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秦巴山区体育课程教学。如:各区县教育局可以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野外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越野赛或进行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评比、经验交流等。

2.5.4 以生为本、身心结合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积极锻炼身体,培养在野外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新课程主张将体育课的空间扩展到校外、大自然中,体育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野外、大自然中,学生既可以吸收清新空气、沐浴阳光雨露,又能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3 结 论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43-2

高中地理课程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在此,笔者就以上内容浅谈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一、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地理知识理论性强,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或高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地理课堂学习的情境,如利用地图、景观图片、录像、模型、实物标本或者形象生动的语言等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夏季热”之类司空见惯的问题。

2.组织学习,指导阅读。

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教师也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学。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摆出各自的见解,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缜密讲授,形成规律。

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要求,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他不但要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而且还要告诉大家自己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是如何修炼成的,即在讲解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指导,而不是生硬的结果。

4.解决问题,反馈练习。

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的时候,还应精心安排练习题,习题在紧扣新课标的基础上,力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促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及时反馈检测,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及时反馈检测,教师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人文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模块包括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以及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人类在地理环境发展中的作用,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努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该模块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不是难点,可运用目标程序教学法进行导学,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查补旧知,示标示题。

新旧知识有必然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应引导学生有机地复习巩固旧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示标应提前把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告知学生,并以步子不太大的程序题展示,让同学们心中有数,杜绝预习的盲目性。程序题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话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互动过程,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2.感知教材,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辩正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针对目标程序题,做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形成本节课知识的大致轮廓。

3.讨论释疑,探询疑点。

针对目标程序题和预习中学生新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提高针对性和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自觉对教材重难点先作一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