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学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央财政 省示范建设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实验室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96-01
本文主要围绕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省示范重点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以及植物保护、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目标,按专业群分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按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整合和调整实验室、校内实训场,完善管理机制,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新增功能实验室—种子检测、测土配方实验室等。本文着重介绍校内基础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
实验室坚持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相结合思路,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加强资源综合集成,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各专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阵地。实验室实行开放型管理运行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科技数据与文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科研和信息保障系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学科发展和创新性研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在实验楼(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第七教学楼右侧,左侧为畜牧兽医分院)的一楼大厅绘制实验室基本平面图,每个楼层也要绘制各楼层实验室平面,并介绍各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和功能。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
主要围绕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的需要,充分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群体改良、轮回选择、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等技术手段,选育出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品种(组合)在生产上应用;同时进行农作物的品质分析,测定农作物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分析,为品质育种提供实验指导。此外,积极为各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课和承担毕业实习任务,促进我院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学科发展。
1.将现有的作物栽培实验室和遗传育种实验室合并建成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仍为两间实验室,并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将于2011年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重新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调整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2010年已购置一部分实验农机具包括微型翻耕机、联合收割机、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田间小气候测定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摇床、超低温冰箱、植物生长箱、超净工作台、凯式定氮仪等大型仪器。2011年购置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电泳系统(包括用于核酸、蛋白、双向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安装多媒体系统(电脑+82英寸液晶屏电视)。2012~2013年购置基因扩增仪、基因枪、PCR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
2.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建在7-4-5室,原为保管室,将保管室转至7-4-7室,把标本室分别建在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和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内,不单建标本室。
主要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引种,种子质量控制,杂交制繁种技术,种子生产的化学调控,种子活力,种子贮藏,种子检验,作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本室拥有用于种子测定方面的仪器,如:水分测定仪、离心机、数粒仪、种子风选仪、种子发芽箱等,需在2011-2012年购置米质分析仪、食味分析仪、电泳仪、种子精度工作台等仪器。
3.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实验室
测土配方施肥通常的测试项目应包括土壤有效氮磷钾等常规必测项目、pH和有效微量元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了解土壤养分的含量状况,为施肥配方提供依据;同时还需测定田间试验中各小区处理的植物样品的总氮磷钾含量以获得不同土壤条件下有关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等重要施肥参数。因此,在设备配置时既要满足土壤测试的需要,还要能进行植物分析。要针对不同区域土壤—作物体系中存在的共同营养问题,增减一些项目的测试,如一些水稻种植区增测土壤有效硅、南方酸性土壤测有效硼、有效钙和镁,石灰性土壤测定有效锌等;石灰性土壤不必测定有效钙等。
测土配方实验室应包括样品处理室、样品保存室、药品贮藏室、制剂室、恒温浸提室(有空调设备)、分析室、仪器室以及植物样品消化—蒸馏室等。 实验室面积一般应有150-200 m2。在5楼腾出一间库房和实验员办公室及土壤标本室作为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施肥实验室,实验员办公室移至7-5-11和7-5-13两室,需要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在2011-2012年需要购置土壤养分速测设备、植物养分分析测定、中微量元素测定仪、肥料速测仪、测土配方综合仪等。
4.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
将7-4-1改建为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将植保机械实验室转至三楼,由植保教研室重新规划。
以上实验室的建设均围绕综合实验室建设,部分仪器设备进行整合调整,实现共用不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化学实验室和土壤实验室需安装通风设备和废液处理系统。另外根据各实验室用电情况对部分实验室的电源进行适当的改造达到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龙. 以中央财政支持为契机,加强成农院实验室建设[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238.
[2]毛建,郭星. 坚持亲农、事农、兴农的文化精神——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助推新农村建设[J]. 四川统一战线,2008,02:35.
一、音乐愉悦性养生作用的起源
音乐用自己独有的旋律与语言来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灵,因此,它在心灵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养生。音乐的愉悦性具有养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
音乐治疗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据相关医学人士了解,在千年以前,音乐养生已经出现,《易经》上有句话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义深刻。春秋时期的医和是最早的音乐养生专家,他将人的疾病与音乐相联系,并且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医和也成为推动音乐养生的重要发起人。而我国着名的大家孔子、庄子也对音乐养生有独到的见解,孔子就曾经提倡:“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也对音乐养生的作用进行了一番阐述。
到了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养生功能也逐渐被人们熟识,人们开始用音乐去治疗疾病。唐宋时期的诗歌是最繁荣的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在诗歌中对音乐养生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着重强调了音乐在心里调节上的作用。着名的文学大师欧阳修就亲身经历过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金元时期,张子和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相对于用药其更加提倡用乐器治疗疾病,用其愉悦性来降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到了明清,音乐疗法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愉悦性对疾病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治病机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朝的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在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成就十分辉煌。
二、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与中医的基础理论
(一)音乐愉悦养生与阴阳学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阴阳学说起源非常早,用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说明事物的属性,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而阴阳学说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其贯穿整个中医理论,是身心平衡的基础。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曾经对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养生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音乐是符合阴阳相生原理的,具体而言:“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主要就是从人机体阴阳出发,而音乐的阴阳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音乐愉悦养生与五行
在古书中曾经将五行与五音相通,出现“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结合五音中的对立统一原理。音乐是用来传达人们情感的,古人曾经将精神效应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这一学说在音乐愉悦性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曾有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一般而言,只要选好有针对性的音乐,其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会收获不同的养生效果。
(三)音乐愉悦的养生功能与七情
这里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心灵动态变化的一个总体概括,而在音乐中曲调的变化是与人心灵动态可以产生一定共鸣的,七情的变化是会引起一些疾病的,此时,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独特,着名的医学家张子和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只有心情愉悦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长寿,音乐正是通过这种意识情感的作用,进而影响病理的变化,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养生的目标。
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
(一)平和人们的心态
音乐愉悦性的平复心态能力早已得到认可,音乐的和谐与适中性可以感化人的情志,达到心理的平和。选用合适的曲目与治疗方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很多文献中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平和心态进行阐述,欧阳修曾在《书梅圣俞稿后》中对音乐的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其与人气达到一种相接,可以缓解疾病。除此之外,他在其他的书中也曾阐述音乐的平和性。除了欧阳修,司马光和周敦颐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调和心态功能做过相关的阐述。总之,音乐的平和心态作用不容忽视,其可以增加血脉的畅通,可以让人们精神愉悦,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进行过分析,舒缓的音乐,和谐的美声,古朴的音调,悠扬的乐声都可以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种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治愈作用,一些音乐还存在着一定害处,因此,要根据生病的机理,选择合适的音乐,达到养生的目的,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发挥养生的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音乐的愉悦性对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小艺术具有大作用。
(二)现代中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分支
音乐愉悦性的养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调和神气,宣和情志
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其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情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实现的。在不良情绪的过程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达到抑制的作用,在无法排泄情绪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舒缓情绪。在愉悦的音乐中,人们的态度朝着美好的方向转变,达到节制的目的。美好的音乐可以疏散人们抑郁的心情,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达到颐养心神,脱离烦恼的目的。
2、具有一定的智力开发能力
人们处于疾病的状态下,反应能力也相对缓慢,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的乐趣,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同时一些音乐可以刺激记忆力,增强人们的智力。
3、提升人们自身的素质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怡情养性作用,其可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领悟。在音乐的熏陶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充实,气质得到提升,人生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从1990年至2001年间我们做了气功外气对生物分子构象的作用研究,方法是应用不同型号的园二色谱仪在不同的实验室分别请25位气功师作了126个实验样品的园二色(CD)谱,测量受外气作用后CD谱的改变。实验表明在外气作用下生物分子构象发生了具有统计意义的改变,其结构变得更加有序或更加无序和发功人的手法及意念想法有关。
从2002年至2006年我们继续研究了外气对生物器官脏器生理功能的作用,测量气功外气对蟾蜍离体再灌心脏和在体心脏的跳动强度和心律的影响。共请12位气功师作了117次实验,另请6位志愿者做了39次对照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气功可以明确影响动物心脏跳动的强度和频率,具有加强和减弱的双向调节作用;能消除心脏跳动的间歇,使心律恢复正常。最有兴趣的是当心跳濒于停止时,气功能使其恢复跳动。
我们认为人体生命依赖“气”的系统维系;外气是人体内气的外放;实验表明气功确实存在明确的生理效应。我们呼吁老年人进行气功锻炼,强化内气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一、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方法
1.气功是什么?
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自古以来习练气功的各种方法就在民间和宗教界流传,因其目的各不相同,各为所用,为达到“三调合一”的具体操作或程序不同,再披上各种外衣,就形成了各种门派。 不管哪家哪派,万变不离其宗,所谓万法归一,本质相同,究其根本离不开“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并达到三调合一的状态。通过简单、反复的习练方法使人的身体(身)、精神(心)和呼吸(息)调整到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暂时忘记人世间一切纠缠、欲望和烦恼,达到返璞归真,天、地、人合一,也就是把自己融入大自然,觉得自己好像融合到了天地之中,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感觉不到了。孔子的高徒颜回曾向老师报告自己练习静坐已经达到“坐忘”了,孔夫子问他“何谓坐忘”,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心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种不知自己肉体存在的高度入静就是一种气功状态。 这种状态下人会暂时摆脱后天的纷乱思绪进入先天状态,好像回到妈妈温暖的子宫里什么都不用去想了。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先天的机能会被激活,平时搁置不用的一些自我调节功能开始自动工作了,现代神经学把人的神经系统分为自主神经和植物神经,后者就是不用人的主观操控就会自动工作的系统,证实人体内确有不需要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就能工作的系统,但是现代神经学却不能告知我们如何激活这些自动工作的系统,而气功锻炼恰好能够激活这些人体潜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人活着就有“气”,这个气不是指呼吸的空气,是指人的先天之气,被称之为“元气”,是在娘胎里由父母给的,出生以后成长和生存又需要吸收来自饮食和天地万物精华的后天之气。元气加上后天之气(中医称为营气和卫气)以及气在体内运行的通路――经络组成维持生命的气系统,有生命征候的个体就存在自身的“气”系统。 为什么说气是生命之本呢?因为气和血是相联系的,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到血到,气滞血瘀”,气血通畅,百病不生。由现代生理学已知血液向人体细胞组织供应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且把细胞和组织产生的新陈代谢废物搬运出来,通过肝脏和肾脏的系统排出体外。中医认为血液在体内循环并非单一由心脏搏动完成的,气通过经络在体内运行引导血液在体内循环,所以中医总是把气血联在一起。练气功就是摈弃世间杂念把气血理顺,通过气来调整偏离平衡态的各种偏执(病)。
围绕“气功是不是科学”,“是不是伪科学”,在社会上和学术界争论不休,借用佛祖慧能的一句偈语“明镜本无台,何处惹尘埃”,气功只是中国人的一种养生方法和技能,现代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审视和研究,但它本身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也就谈不到是伪科学。有一个比喻,如果我们争论某种电器是不是假酒,人们一定觉得很可笑。如果硬要把两种不可比较的东西拉到一起,那么一定是荒唐的。
2.气功的起源及与中医的关系
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可追朔到上古时代。1975年在青海省出土的彩陶发现古人服气吐纳的彩塑人像,考古证实此文物至少已有5000年历史(公元前新石器时代)。史书《尚书》、《史记》、《孟子》等记载4000多年前唐尧时期人们用“舞蹈”来宣导气血以治病养生,可以认为舞蹈也是气功的一种形式;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记载了“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的健康长寿方法,此外还指出“起源于上古,发源于中央(原),流布于四方的导引术”和按(即今之按摩)能够治病。全书以气为总纲,命名了80余种气,深入论述气在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从而说明气是生命的总根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关气功的《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方》等。《导引图》彩绘男女多种练功姿势,图载的44幅练功图中28幅清晰可辨,记载了2100年前的气功功法。以后历朝历代的气功文献浩如烟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的“吐纳”、“导引”之术通过呼吸和意念导引人体气血在体内进行吐故纳新的运动即是气功的基础。古代中国的导引术是最早的气功。古人通过入静打通人体气机,在“松、静”状态中体验到气在体内运行,并体察到气在体内的运行通路,从而发现了经络,这是气功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指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名言是他练功的切身体会,也是他对经络学说的巨大贡献。经络学说在气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人体经脉分为正经与奇经两大类。正经有12条,即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是人体内气运行的主要通道。12经脉各有起、止点,循行路线和走向,各经之间通过络互相交接;每个经脉分属一个脏、腑。通过气血的运行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脏腑的健康状况和病变都在经络上得到反映。气在经络中“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气滞则血瘀”,血瘀则造成各种疾病。通过气功锻炼打通经络,活血化瘀,则可以治疗有些脏腑的病变。这就是中医关于气功可以治病、健身、养生的道理。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以气血和经络为核心的医疗养生系统,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维系着炎黄子孙的生息繁衍。 现代科学和西医通过传教士零散传播到中国不超过三百年,1896年严复翻译“天演论”,第一次系统把现代科学思想引入中国,至今才一百多年,西医也是清末民初才兴起的。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摒弃中华民族赖以接续生存的传家之宝――中医和气功,我们有责任使其发扬光大,让她继续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服务。
现代中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逐渐形成了全民气功热,本来是件好事,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减轻国民医药费用的开支。但是大潮之下沉渣泛起,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百姓受害,国家不得不用猛药治理。本世纪初民众对气功的认识有一些误区,为了气功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致被误解和断送,我们有必要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从而推动气功事业健康发展。
近日,“气功大师”王林遭多方质疑,成为继李一、胡万林、张悟本、刘逢军等之后,又一个被拉下神坛的“大师”。回顾过去,无论宣称自身异能替人治病,或创造某种学说来吸引信徒,这些红极一时的“大师”们无非是利用了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的心理。那么,在一次次“伪大师”和“真中医”的博弈中,我们真该好好学学,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中医国粹,并以正视听。
【气功导引 本不神秘】
【“大师”行状】
“当时工作压力大,晕倒过一次,去医院检查说什么病都没有,后来经朋友介绍,去请大师发功治病。”“他站在我身后,相隔几十厘米发功,然后给我喝了自来水和墨水兑成的药。此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后来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心理疾病,经心理医生治疗方才康复。”
【中医本义】
气功是中华古文化的精髓,自古就有气功导引术健身养生之说,如《黄帝内经》等,就为气功导引养生疗病,留下了不朽的著述。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治疗法260多种。其实,气功只是锻炼心、身的体育健身法之一,本质上并不神秘。
古人称功能锻炼为导引,创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导引方法。在早晨的公园你会发现,许多人仍在练习着这些经过不断演化、革新的古老功法,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仍在为人们的健康、长寿作着贡献。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武国忠老师特别推荐了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把导引与养生、肢体锻炼与精神修养融为一体而组织编创的健身气功新功法之一。
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
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但是气功的种类繁多,对于各种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初学者宜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动功来进行锻炼。因为初学者往往对气功的理论涉猎不深,如果直接从静功练起的话,过分注重意念活动,容易产生偏差。动功对于意念的要求并不严格,练功者只要熟练掌握动作套路,便可开始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从而慢慢进入意识的平静状态,即气功入静状态。如果有些人在练功前便已学习或研究过气功理论,那么在练习时可选择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在练动功的同时,可配合静功的练习。这样可以很快掌握气功的本质,调心、调息、调身同时进行,取得很好的保健效果。
气功除了保健作用外,对治疗疾病也有辅助作用,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气功。如胃溃疡胃病患者可练习内养功;肿瘤患者可选择行步功、自控气功等;高血压、神经衰弱及疼痛病人可选择放松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选强壮功,以培补元气;颈肩病患者可选香功等以颈肩活动为主的功法,这样有利于颈肩功能的恢复。
武国忠老师总结说,进行气功锻炼,应掌握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健身祛病效果。
【辟谷断食 因人而异】
【“大师”行状】
“大师“自称能“辟谷”采天地灵气,停止胃酸分泌;可以用咒语和功力使人打开“中脉”,头顶骨自行裂开。他讲课的现场,数百名听众虔诚地跟着他依样画葫芦。
【中医本义】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中医理论中,胃肠属于六腑,应该“以通为用”、“泄而不藏”,这与起源于道家的辟谷所追求的“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渣”,有相通之处。
说到辟谷,武国忠老师提到他的恩师胡海牙老先生。熟悉胡老的人都知道,每周周五起,胡老会有意减少五谷及肉类食品,周六周日只吃水果,周一起再开始正常进食。这一习惯胡老坚持了几十年,在他所著《仙学与养生》一书中也介绍了这一饮食养生的方法。百岁寿星胡老的养生方法似乎很好的诠释了正确辟谷的健身功效。武国忠老师说,辟谷养生,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古老养生法,是在不吃不饿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让消化系统进行短暂的休息,有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其次可以减轻排毒器官的负荷,从而改变体内的微循环。辟谷养生,是“限食”而非“绝食”,是慢慢节食,少食;或者不吃日常的五谷及肉类食物,而只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以适当补充人体所需,同时注意休息,补充睡眠。中医不鼓励多天辟谷,一般以2-3天为限,而且最好形成规律,辟谷最佳食物当属黄瓜,苹果,西瓜,桃,百合,枣等。
事实上,从道家辟谷到中医养生,都讲究整体的阴阳平衡。《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正确的养生之道,应该是“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随意断食辟谷,是不可取的。
武汉晨报曾报道,年届六旬的李婆婆为调理身体“辟谷”7天,在这期间只喝水和吃少量瓜果,没想到养生不成,反饿成肠穿孔,同时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贫血等,差点丢了性命。武国忠老师表示,吃是一门学问,要明理而吃;不吃,同样也是一门大学问,要明理而不吃。现代人吃得多,吃得杂,导致肠胃负担过重,通过辟谷养生自然吸收清气,减轻脏腑负担,让肠胃充分休息,清除宿便和毒素,可达到养生、减肥、排毒、美容、调理身体疾病的效果。但辟谷节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要因人而异,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来判断和选择。比如体重过轻或本身就患有某种慢性疾患,那么节食无疑不会是一个好选择。还有坊间传言神化辟谷,称辟谷不仅能清理肠胃,还能治疗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目前并没有权威的临床试验表明,辟谷或断食能治疗肿瘤。想当然地辟谷断食,不仅不能达到控制肿瘤的作用,反而很可能贻误病情,缩短生命。
【望闻问切 综合诊断】
【“大师”行状】
“大师”三个小时望诊254人,而且还可以“隔空”望诊,在人不到场的情况下,提供三五天内带有面部和舌相的近照就可以。
1.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匮乏
十多年来,各类中医护理学基础或中医护理学教材发展迅速,通过搜索引擎及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等方法可检索出近60本教材,已经基本适合和满足高职、本科等多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但由于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起源于中国,国外没有相应的课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双语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国内尚无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出版。
1.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促进中医国际化开展了多种学科的中医双语教学,中医护理学也紧跟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国内一些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院不仅开设了护理的涉外专业方向,而且也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中设置了双语教学,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且能承担中医护理国际交流的人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而双语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
1.3中医护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潮的涌动,中医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学科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国外院校来国内中医院校护理学院洽谈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项目。以我学院为例,2011年以来我院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洽谈中医护理培训的项目。虽然中医护理学科的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但东西方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差异还是严重的妨碍了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和推广。为了适应国内外对中医护理人才和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护理国际化进程,培养出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护理人才,编制一本既适合国内护理专业所用又同时兼顾涉外专业及国际交流的双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思路
2.1编写人员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
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了国内中医护理学教学的需要,也考虑了外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点,并借鉴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英文版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由国内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循证医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编者编写中英文稿,以保证教材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又邀请母语是英语的外聘海外护理专家参与审译,对国内医学和中医学英语专家的翻译稿进行语言的润色和修饰,确保英语的原味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做到学术水平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兼顾,以推出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
2.2编写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色和国内外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者通过多次会议商讨,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内容。编写内容的组织、章节设置、字数分配、知识点的强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统层次等方面,在参考国内出版的同类优秀教材及《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编写者多年来对本课程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框架和内容。为了切实适合国内教学和针对国外学生的短期培训班的教学需要,本教材在内容的取舍及深广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则:力求知识结构科学实用、整体优化、内容简洁够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实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自我调护以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
2.2.1精炼“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国外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国内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已学习该部分内容。因此,该部分内容的选择以“必需、够用”为度,仅介绍最能体现中医理论特点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在文字的编写上删繁就简,尽量减少陈述,力求精炼。
2.2.2增加“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内容
中医护理学科的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方法和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简、便、廉、验、效”的优势。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未病先防、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养生、康复、保健和防治中的优势。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的内容。“中医自我调护”涉及口腔、颜面、头发、眼睛、耳部、鼻部、颈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调护。“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精选了国内外常见、且能体现中医护理防治优势的8种病症,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经等。
2.2.3加强“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内容
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的独特护理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常用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贴药、敷药、热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疗法等内容。在以往的对外交流中,发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兴趣浓厚,希望有机会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加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内容的编写对推动中医护理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技术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包括穴位按压、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热熨法和熏洗法。
2.3创新版式,增加可读性
有研究发现,学生更乐于接受配有图示,并附文字说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鉴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图片的特点,更注重图文并茂,增加了插图量、调整了教材页面设计,使教材更加生动而直观,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以适应外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
2.4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