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消防知识

医疗消防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消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消防知识

医疗消防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肿瘤;中医治疗;放射治疗;结合;优势;疗效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医和西医放射治疗各有优势,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各取所长,互为补充,治疗效果更好。

    一、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特点,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抑制其肿瘤的复发与生长,多用扶正培本、攻补兼施的治法,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活血化瘀,以毒攻毒,达到消减、消失肿瘤的效果。

    西医的三维适形放疗在三维空间各照射的角度、射野形状均和靶区外轮廓投影一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能形成理想形状的剂量分布,增大靶区的治疗剂量,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减轻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最大限度保护重要气器官的功能。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放射治疗,可有效的减轻症状、解除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放射治疗不但能治愈肿瘤,而且还能保护正常器官的功能,如皮肤癌、舌癌和喉癌等治疗后可以保留原有的皮肤外貌并保持进食和发声等功能,而其他疗法很难做到。

    二、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疗效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治愈率比较高,例如早期鼻咽癌、声带癌以及皮肤癌等,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能做到给肿瘤靶区高剂量的照射而四周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减少,进而能达到通过提高局部控制率而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最佳方法。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也很好。进行乳房保留手术的同时配合全乳根治性放疗与瘤床加量放疗,可获得与根治术几乎相同的长期局部控制率,同时使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态的乳房得以保存,极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直肠癌的效果也不错,术前放疗在中晚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或晚期不能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放疗可明显缓解因肿瘤压迫盆腔神经引起的疼痛,减少或治愈直肠出血,已成为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可显着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高肿瘤控制率和较长生存期,延缓疾病进展。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未来临床治疗的趋势,真正实现肿瘤患者人性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文华;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潘明继.癌症扶正培本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袁双虎;功能、解剖影像指导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医疗消防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复发性翼状胬肉;羊膜;角膜缘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 R777.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052-03

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和多发的眼表疾病,是一种结膜组织变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翼状胬肉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2]。一般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而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后再复发率更高。我院门诊和住院部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异体新鲜羊膜移植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67例(75眼),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7例(75眼),均来自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2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30眼),女39例(45眼);年龄42~76岁,平均65.2岁。所有病例翼状胬肉头部长入透明角膜大于3.0 mm,间隔上次手术时间6个月以上,两组在年龄、性别、既往手术史、胬肉组织大小、睑球粘连程度等情况均具有可比性。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34眼),接受异体新鲜羊膜移植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36例(41眼),接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用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3 d,4次/d,术前1 d冲洗泪道。67例(75眼)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由同一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①麻醉方法:用爱尔凯因滴眼液点眼表面麻醉3次,2%利多卡因加入0.1%肾上腺素2~3滴作胬肉组织浸润麻醉。②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用刀片自翼状胬肉头部及两侧边缘外约1.0 mm的健康角膜组织开始剖切,切削深度达前弹力层,剥开胬肉头部使其翘起,提起胬肉组织头部,首先用光滑钝器向角膜缘方向进行剥离,近角膜缘处瘢痕粘连致密者再用刀刃小心剖切,避免损伤角膜基质层,尽量保持角膜面光滑、平整,去除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并将巩膜植床的瘢痕组织彻底清除,至泪阜处切除翼状胬肉的全部组织,创面烧灼止血,有睑球粘连者予以充分分离。③丝裂霉素C的应用:将浸湿有0.2 mg/mL丝裂霉素C约3 mm×4 mm大小的棉片置于巩膜植床上,棉片不与角膜和结膜接触,4 min后用200 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④异体羊膜移植:取处理好的经血清学检测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螺旋体均为阴性的健康产妇新鲜胎盘羊膜,术前用1/2 000 U青霉素+50 μg/mL链霉素+100 μg/mL新霉素+2.5 μg/mL二性霉素B浸泡30 min,根据巩膜暴露区的大小将羊膜修剪成相应的形状,钝性剥离羊膜,使其与绒毛膜分离,上皮面朝上,使植片与巩膜暴露区紧密贴附,10-0尼龙线与结膜切口对位间断缝合。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根据巩膜暴露区的大小取面积略大于巩膜面植床的同眼颞下方包含0.5 mm透明角膜的健康角结膜组织,剔除结膜下筋膜,制作成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上皮面朝上,植片角膜缘侧与植床角膜缘侧对齐,使植片与巩膜暴露区紧密贴附,10-0尼龙线与结膜切口对位间断缝合,角膜缘侧不予缝合,结膜取材区不作特殊处理。术眼均涂典必舒眼膏包眼。

1.3 术后处理

术后第1天均开放术眼,用托百士滴眼液/眼膏点眼,至角膜上皮愈合后改用典必舒滴眼液/眼膏点眼,羟糖甘滴眼液点眼至术后2周,术后14 d拆除结膜缝线。

1.4 术后观察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3个月),观察植片生长情况、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翼状胬肉再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出现情况。

1.5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无新生血管和胬肉组织生长;复发:结膜充血肥厚,角膜上皮有新生血管和胬肉组织增生,并侵入角膜缘。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一般情况

大部分患者术后24 h内异物感、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明显,均可耐受,无需特殊处理,24 h后刺激症状逐渐缓解。

2.2 植片生长情况

术后A、B两组植片轻度水肿,呈灰白色,1周后水肿消退,所有病例均无排斥反应、植片溶解及感染发生。

2.3 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A组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5.88 d,B组为5.63 d,两组的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4 两组再复发率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裂隙灯下观察,A组31例(34眼)5眼复发,再复发率为20.59%,B组36例(41眼)3眼复发,再复发率为4.88%,两组的再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344,P < 0.05)。见表2。

2.5 并发症

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排斥反应、植片溶解、切口感染、巩膜坏死、睑球粘连、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

3 讨论

翼状胬肉手术是眼科临床的常见手术,主要分为单纯切除、切除加各种组织的移植(包括结膜移植、羊膜移植、角膜缘移植)及手术加药物(丝裂霉素)应用等类型[3]。一般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而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再复发更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棘手问题。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给患者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带来了顾虑。研究发现,角膜缘干细胞基质微环境功能障碍、角膜缘干细胞数量下降或缺乏是翼状胬肉产生和复发的主要原因[4]。因此,为受损的角膜缘提供健康的干细胞来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羊膜是胎盘的最内层,其结构与结膜组织相似,抗原性极低,含有大量细胞因子和蛋白酶抑制剂,可维持正常角结膜上皮细胞表型,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减少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被广泛地应用于眼表重建手术。由于新鲜羊膜和保存羊膜一样都可以有效地重建角结膜表面[5],笔者采用了易于取材和保存的新鲜羊膜作为植片,有效地阻止了翼状胬肉的再复发,未出现排斥反应及植片溶解现象。

角膜缘对于维持角膜上皮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角膜缘上皮细胞的增殖压力抑制了结膜上皮及血管长入角膜组织,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下降可使角膜缘栅栏和屏障功能破坏,导致结膜组织长入和新生血管的形成[6]。角膜缘干细胞为角膜缘Vogt栅区状结构中的某些基底细胞,位于角膜缘基底部,占角膜上皮细胞的0.5%~10.0%,增殖潜力高,细胞周期长,分化程度低,呈不对称细胞分裂,可以修复和重建角膜缘上皮组织,恢复正常眼表的结构和功能,能有效地阻止新生血管生长和异常的结膜源性组织增生,减少翼状胬肉的复发。但术中取材时需注意,取材范围应尽量小于1/4角膜缘象限,以免导致供区角膜缘干细胞数量严重丢失,损害供区眼表的结构和功能。

丝裂霉素C是从头状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广谱抗肿瘤抗生素,能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对增殖各期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阻止手术区的血管再生、纤维细胞增生和瘢痕形成,有效地阻止复发性翼状胬肉再复发。应用丝裂霉素C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角结膜上皮损伤、切口愈合延迟或不愈合、角巩膜溃疡或坏死,甚至发生眼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笔者应用较低浓度0.2 mg/mL的丝裂霉素C,并将棉片仅置于巩膜植床上,不与角膜、结膜直接接触,作用短时间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彻底冲洗,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异体新鲜羊膜移植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均能缩短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而后者能显著降低术后再复发率,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61-1165.

[2]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5-359.

[3]刘祖国,王华.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865-867.

[4]Dua HS,Azuara Blanco A. Autologous limba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orneal stem cell deficiency [J]. Br J Ophthalmol,2000,84(3):273-278.

医疗消防知识范文第3篇

放射性食管炎是对食管、气管、肺及其他纵隔肿瘤放疗过程中或放疗后出现的食管非特异性炎症反应[1],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严重者有进食梗阻感。早期预防其发生及在发生放射性食管炎后的有效处理,对保证放疗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预防和治疗放射性食管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86例均为住院患者,并经病理细胞学诊断或经临床确认为恶性肿瘤(具有原发灶)。按DooL分类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44例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40~78岁,平均55岁;病种:食道癌术后16例,食道癌10例,肺癌术后8例,肺癌化疗后10例。对照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3~80岁,平均57岁;病种:食道癌术后14例,食道癌9例,肺癌术后10例,肺癌化疗后9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诊断根据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制定的分级标准:0级无变化;1级为轻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或需要用表面麻醉剂或非麻醉性止痛药;2级为中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可能需要麻醉性止痛药;3级为重度吞咽疼痛伴脱水,或体重比治疗前下降>15%,须行鼻饲管、静脉滴注液体或高营养物质;4级为完全梗阻,溃疡,穿孔和瘘管[2]。

2 治疗方法

2.1 照射技术:两组病例均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6、8、10MVX线常规分割照射(DT2Gy/次,5次/1周)。照射野:一般先采用前胸及后背两野对穿照射DT40Gy,然后设角度避开脊髓,对原发病灶及纵隔再加量20~30Gy。

2.2 药物治疗:中药:黄芪、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g,生地、麦冬、炒白术、玄参各20g,山豆根、太子参各15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西药用自制激素合剂: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庆大霉素16万U加入10%的葡萄糖250ml中,混匀后慢慢含服,每日5次,每次10ml。治疗组用中药加激素合剂治疗,对照组单用激素合剂。两组患者均于放射剂量达20Gy时开始服药,至放疗完成时停止。

3 疗效观察

3.1 统计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疗效,显著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

3.2 结果:两组患者食管放射性反应见表1。由表1可见,放疗开始至结束时,治疗组75%维持在0、1级反应;25%维持在2、3级反应;而对照组57%维持在0、1级反应;43%维持在2、3级反应。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放射性食管炎是放射线辐射所致的食管粘膜创伤性疾病。其发生机制是由于放射线引起的食管粘膜下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局部循环障碍,导致食管粘膜水肿、坏死、脱落,以及受照射部位对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感染等[3]。放射性食管炎在胸部肿瘤放疗中极其常见,其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影响或中断治疗。目前对这种并发症西医尚无特效性治疗,多采用激素以减轻粘膜水肿,利多卡因以局部麻醉,庆大霉素消炎治疗。从中医学来讲,放射线对身体的照射属于“热毒之邪”,易于耗气伤阴,使脉络受损,故表现为口干、口渴、胸骨后吞咽疼、烧灼样疼痛。中医辨证为热毒伤阴,气阴两虚。临证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原则立方。方用黄芪配伍太子参,益气而无燥热之性;生地、麦冬、玄参养阴生津;银花、山豆根、生甘草、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山豆根又能利咽消肿,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效果较好;因上药多寒性,恐伤胃气,故加炒白术以益气和胃。诸药配合以达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效。本研究表明,应用中药加激素合剂的治疗组75%维持在0、1级反应,25%维持在2、3级反应;而单用激素合剂的对照组57%维持在0、1级反应,43%维持在2、3级反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故认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放射性食管炎较单用西药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5 参考文献

[1]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518.

[2]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18.

医疗消防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慢性湿疹;阴虚风燥型;疗效

慢性湿疹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常见病以及多发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多形损害、剧烈瘙痒、病程迁延等。湿疹是遗传、环境、免疫以及生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明确。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职业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3]。临床上往往采用对症治疗,应用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非特异性抗敏药等方法,这些措施虽有疗效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湿疹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本研究选择140例例慢性湿疹患者,探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初步观察该方药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机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140例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每疗程为1个月。其中观察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33.56±7.68)岁;对照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4.01±8.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1)由于急性湿疹多次发作引起;(2)皮损为局限性,表面粗糙,有色素聚集;(3)痒感剧烈,病程慢,常急性发作。(二)中医诊断标准:病程常,多次发作,临床表现为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感剧烈;有口干,五心烦热,头晕;舌淡,苔白,脉弦细。

1.3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以及中医诊断标准;(2)愿意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近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3)有严重心脑肾等器官严重并发症患者。

1.4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药益阴活血止痒方:熟地30g,当归20g,白芍15g,川芎12g,桃仁9g,玄参20g,麦冬15g,茯苓20g,首乌藤20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全虫9g,香附15g,甘草9g,每日一剂,一天两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外用药:采用老鹳草软膏,涂敷患处,1次/d。复方氟米松软膏,涂敷患处,1次/d。对照组:采用口服润燥止痒胶囊,3次/d。于晚饭后半小时服用。外用药:采用老鹳草软膏以及复方氟米松软膏。两药用法与观察组相同。

1.5评判指标 (1)采用EASI评分法;(2)根据皮损面积大小评分:无皮疹,为0分;小于10%,为1分;依次类推; 90%~ 100% ,为6分。

1.6评判标准 总积分下降指数超过95%,则为痊愈;总积分下降指数大于60%,但小于95%,则为显效;有效:总积分下降指数大于30%,但小于60%,则为无效;总积分下降指数小于30%。总有效率= ( 痊愈+ 显效) / 总例数× 100%。

1.7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 70 39(55.71%) 30(42.86%) 1(1.43%) 98.57%

对照组 70 29 (41.43%) 24 (34.29%) 17 (24.29%) 75.71%

P 0.01

3.讨论

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导致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益阴活血止痒方是根据益阴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而发明的。本研究认为风、湿、热是导致湿疹的重要原因,慢性湿疹是由于患者阴液亏虚、化火伤阴、耗伤肾阴以及阴液被劫都能够引起伤阴耗血,导致皮肤肥厚、血燥生风,风从内生,风盛则瘙痒。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临床证明效果显著。熟地、白芍、白鲜皮、地肤子、甘草等是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常用药[4-5]。其药理作用包括多个方面。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中药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止痒以及改善血液流变等作用。而外治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调和气血、透达腠理等作用,发挥直接治疗功效。两者联合,疗效十分显著。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益阴活血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复发率低,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炎症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以及止痒等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学林,鹿宇林,万秀.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 28) 4: 40-41.

2. 石珉,白国强.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湿疹20 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 28) 3: 34-35.

3.王远红,焦彦民,孙慧敏,等. 祛风饮内服外用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50 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 18) 1: 30-30.

医疗消防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方法;临床效果

翼状胬肉又被称为“鱼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多发病,一般认为它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炎症病变,因为其发病后形状类似昆虫的翅膀,所以被称为翼状胬肉,症状表现为患者单眼或双眼上眼睑部位睑裂部与角膜上有一种赘生组织,它的日渐成长增加了角膜的压力,甚至会覆盖瞳孔造成视力的严重下降,呈三角形,多发生于户外活动者,在风尘、日光等刺激严重的地区易发病,在确诊过后翼状胬肉的治疗并不困难,轻微症状用药水或注意防止外来刺激就可以治疗,严重者需进行手术治疗,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病情都有可能复发,因此要做好术后检查与随访,本次研究针对治疗翼状胬肉的三种手术方式进行分析,通过疗效对比找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翼状胬肉患者分成三组,1组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9~81岁,平均年龄51.7岁,2组中有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52.5岁,3组有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3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组患者进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2组患者进行自体结膜瓣移植术,3组患者进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MCC术,具体内容如下:

1.2.1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麻醉方法,沿翼状胬肉上下缘剪开球结膜,将胬肉头、颈和部分体部切除,并将其下增生变性组织进行分离,分离的结膜在皱襞外大概1mm处剪除,从反方向对胬肉与巩膜和角膜的粘连进行分离,注意将表面的胬肉组织刮除干净,并剪除分离的胬肉,烧灼止血后平整结膜,手术完成后结膜在角膜缘附近2毫米的地方与浅层巩膜对位缝合固定,术后常规进行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滴眼液辅助治疗,一周后可以拆线。

1.2.2自体结膜瓣移植术

麻醉后进行显微镜下手术,开睑切除翼状胬肉,尽量不带筋膜组织的情况下同眼剪取球结膜,具体步骤为:选取病眼距离角巩缘约1.5毫米的眼颞上方,把角膜缘当做基底分离、进而剪取大小约4×5的球结膜,为了避免平铺时记错方向,可缝线标记,在胬肉切除的部分平铺上结膜瓣,在角巩缘处采用10-0丝线将移植片带表浅巩膜组织缝合2针,再与结膜创缘和浅巩膜组织间断缝合固定,术后隔天换药,术后滴眼液辅助治疗术眼,4次/天,一个月后停用,一周后可拆线。

1.2.3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MCC术

翼状胬肉的切除方法和单纯翼状胬肉的切除类似,巩膜暴露大小约5×5,选择4×5大小、浸润了浓度为0.2g/L的MCC薄棉放置局部巩膜和角膜床边,拿掉后选择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手术过后进行缝合固定,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滴眼液辅助治疗,一周后可拆线。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三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痊愈:症状消失,结膜光整;复发:症状再次发生,赘生组织再次侵犯角膜。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比较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后1组治愈17例,复发13例;2组治愈29例,复发1例;3组治愈25例,复发5例,详细情况见表一: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影响它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因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病机制也不明确,因此早期的轻度不适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到医院就医的翼状胬肉患者大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高一直是困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难题。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和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是主要的手术方法,本研究中对前两种方法以及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MCC术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手术简单,对于眼睛近视或白内障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只是术后复发率高,达到了43.3%;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手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保证手术效果,需要医生有良好操作技巧,熟悉操作流程,但术后效果好,复发率3.3%,相对较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MCC术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缝合时伤口容易裂开,因此要做好止血准备工作,术后复发率位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的中间,三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立虎.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