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冶金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入世前传统机电产品进口企业原来具备的优势
入世之前,在中国的传统采购分销链中,作为整个链条中的源头,生产厂商或供应商完成生产和加工商品的任务。由于部分供应商没有进出口经营权或者面对通关、商检的难题自身无法完成进口手续,必须通过专门机构即传统进口公司的经销或,因此对进口公司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分销商虽然拥有较强的销售渠道,但同样由于上述原因,也必须依赖进口公司才能完成货物的顺畅进口和采购渠道的建立。因此,传统进口公司凭借着多年的这种优势,成为采购分销链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进口企业通过多年的进口通关服务所积累的行业经验,对海关政策的了解,相对于生产厂商、供应商和分销企业来说更为熟悉。对进口报关、货物商检、付汇、缴税等流程的紧密配合,为货物的快速通关提供了保证,同时有效规避低报、漏报等不规范操作事件的发生。良好的海关、商检、税务等记录,是进口企业赢得海关、客户认同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准则。另外,对税则的理解相对于生产厂商和分销企业来说更为精深,因此对于商品的合理归类是进口企业的一项重要优势。
二、入世后传统机电产品进口企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入世后海关的快速通关服务和绿色通道服务等一系列改革、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进口企业在传统通关服务方面所建立的优势正在逐渐的丧失。使其原来在采购分销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进口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所列:
1. 供应商的挑战
由于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申请的门槛的放宽,有相当部分的供应商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其中在生产上具有一定规模,对关键技术的控制较为成熟,同时拥有丰富国际贸易经验人才的供应商已经完全摆脱了对进口公司的依赖,例如松下、索尼等大型公司的广播电视领域需要的设备,近年来在国内的中标项目均为人民币报价,完全是自身完成进口手续;另一些供应商,在取得了自营权初期,因为在资金、管理和信息上仍缺乏独立运作能力,暂时还对传统的进出口公司有所求,但随着时间推移,一旦自身条件完备,就会力争减少交易中不必要的环节,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投入;而那些没有取得自营权的供应商,虽然目前对传统进口公司的依赖度仍很大,但由于这类企业往往自身的经营规模处于较弱的地位,长期来看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由此看来,传统进口公司一方面希望有生产能力强的供应商成为其上游,但另一方面实力强的供应商其市场的运作能力已经足以摆脱对传统进口公司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进口公司已经从这条采购分销链上被淘汰出局,而与实力较弱的供应商联合,将使提高企业竞争力变得非常困难并且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2. 分销商的挑战
中国入世后,按照在产品分销方面的协议,我国将首次向外国公司提供分销权,取消原有的法规限制,并在入关的3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服务限制。目前,协议上的承诺都已落实,现实情况中有更多的强势分销商加入此行列。
强势的分销商因为拥有强大的渠道能力,因此在整个采购分销链上具有强势地位。基于国内进口企业在整合供应链能力方面存在的欠缺,不能令国外的分销企业对供应链的外包或者供应链某一环节的外包产生信心。随着加入WTO物流服务业的开放,国外分销企业会将自己在国外的长期物流合作伙伴引入国内,以利于自身全球供应链的整合。
强势的分销商并不会存在产品的供应和资金的压力,在外包进口通关服务水平和成本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对自身供应链的整合、自建采购中心、或者自营进口的方法来降低采购的成本或者提高渠道的供应能力。
3. 报关企业的挑战
报关企业在原有的分销模式中处于最下游,其业务依存于进口企业。其自身更具备物流及通关环节的优势,通过入世后多年的探索,逐步建立依托于其单纯报关公司的进出口企业,并拓展报税库、综保区的业务,整合其优势。对传统的进口企业有最直接的挑战,导致其流失客户群体。
4. 进口企业自身的挑战
(1)整合能力的不足
因为经营模式的单一,传统进口企业仅仅提供通关服务的功能。并不具备产品从采购到销售再到终端客户的全程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原因在于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不足。物流服务能力的不足,在于不能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优秀物流供应商,也就意味着不能为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2)方案执行能力的不足
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统一、协同运作是采购分销供应链的重要组成,也是供应链运营的成功要素。传统的进口商在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整个供应链方案的执行能力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造成分销商不能对供应链的外包产生信心,不并能将整个物流体系外包进口商来运营,而专心从事分销渠道的建设。
(3)国内物流网络的不健全
大型的进口企业,通过联合国内各个口岸的报关服务,基本搭建起全国物流服务的网络。但对于国内专业的综合物流服务商来说,不论是在物流网络,还是在仓储、运输、存货管理等具体服务的物流服务商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分销商每一个销售终端的创建、区域配送中心的需求、以及向二三级城市销售的都需要相同的物流网络作为渠道铺货的支撑。分销体系的销售网络广度决定了物流网络的延伸范围必须与之相配合。因此进口企业在物流网络上的缺陷,造成供应商、生产厂商或分销商单独选择物流供应商来从事仓储和运输配送服务。而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型进口企业来讲,又没有能力健全国内物流网络。
(4)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近十年的时间,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态势也给传统的进口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从入世初期到现在,升值比例已达到24%。因为传统进口企业赖以生存的利润主要来自进口手续费,而手续费的结算是以货款为依据的,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直接压缩了手续费的利润空间。
三、进口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令任何类型的物流资本都具备强劲的发展机遇。快速增长的物流市场,为进出口公司向综合型的物流服务公司或供应链管理公司转型提供了机遇。传统进出口公司利用自身的通关优势或者资金等资源优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供应链竞争能力,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基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对机电类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机电类产品在进口商品中仍然会保持比较高的份额,进口企业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面临的困难,转化劣势带来的困难,抓住机遇。
1、进口企业加强并通过自身优势主导供应
定位于专业供应链服务商,对采购分销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采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一的经营模式,结合JIT运作管理。以帮助采购分销链上各主体:供应商/制造商、增值服务商及系统集成商、分销商/零售商甚至终端客户等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削减管理及运作成本、增强服务能力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最大程度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达到双赢的局面。
2、融入到OEM厂商或大型分销商的供应链体系中
定位于战略性联盟式物流供应商,直接与OEM厂商进行交易,更适应网络经济时代供销链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供应商和企业联盟,战略性联盟式供应商是关联企业间以契约及一般参股方式的联盟,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横向和纵向联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将市场关系变为企业内管理关系的一种企业模式。
对于一般中小型的进口企业也可以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新产品,争取成为产品的独家,使自身在供应链的位置向前段靠拢,成为供应商,同时依托于原有OEM的销售渠道,也就是开展自营业务。
3、物流服务能力的延伸,向综合型物流公司发展
实力强大的进口企业应注重物流服务能力的延伸,达到供应商或分销商将整体物流外包的目的,从而使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发展变化。面对分销环节中其他环节对自身的调整,在分销链中的重新定位,传统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有效整合供应链环节中仓储、运输的物流服务职能,避免被其替代,同时加强相互的竞争。通过整合优秀的物流服务商,或者自建配送中心、自购运输车队来完成。和船公司、空运公司的合作,或者整合国际货代的资源,满足日益发展的全球采购需求,同时降低国际货运的成本。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完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统一。同时为分销商订制个性化的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服务。
4、借助自身资金的优势,吸引客户巩固业务
实力小的客户群体在资金流方面有困难,在其向国外订购货物时一般被要求预付汇的方式结算货款,国内的实际买方交付货款的周期长,一般都要求到货后验收或是实际运行规定期限后才承付货款。这就使其资金占用情况很普遍,需要寻求解决方案。传统企业一般资金雄厚,并且在贸易实务中很少占用自身的资金,并且凭借多年的实务操作在银行系统积累了良好的信用记录,有一定额度的信用额度可以使用,在开立信用证时可以凭额度而非押保证金款项。
四、前景展望
【关键词】贵金属;发展前景;应用
一、引言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相对短缺的贵金属逐步成为工业和先进技术不可缺少的关键支撑材料,被称为“现代工业维他命”。贵金属主要包括钯、铂、铱、锇、铑、钌、金、银八个元素。其中,以铂为代表的铂、铱、钌、锇、钯、铑六个元素又被称为铂族金属,铂金属对于国家安全的保障性资源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它大量用于国家武器装备中高精度、高稳定和关键部件使用,也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行业,近年来,我国现代化科技技术的发展对于贵金属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的贵金属市场已无法满足需求,急需发展我国贵金属行业市场。
二、贵金属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向产业上游延伸,贵金属资源可以循环利用
面对贵金属产量需求的逐年增加而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全球各国也加大了对贵金属储备,如表1各国的黄金储备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国的黄金储备变动小,另外外售的也逐年减低。因此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贵金属,各国对贵金属的可持续发展也逐渐日益重视,同时残矿的回收和废料回收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凸显出来。贵金属由于自身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之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储量有限,生产困难,产量不高,价格上涨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贵金属前景的发展。目前美国的电子垃圾处理企业年利润已达2500万~3000万美元。据统计研究分析,开采1吨银大约需要30万元的费用,回收1吨银仅1万元;开采1盎司金需要250~300美元,回收1盎司金仅需100美元;回收旧手机中的废电池1吨,就可以提炼出100克黄金,而普通的含金矿石(沙)每吨只能提出几克金,多者不超过几十克金。
序号 国家 2013年数量(吨) 相比2012年的变动 黄金占外汇储备百分百%
1. 美国 8133.5 0 76.9
2. 德国 3396.3 -4.7 74.2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814.1 0.1 -
4. 意大利 2451.8 0 73.9
5. 法国 2435.8 0 73.7
6. 中国 1054.1 0 1.8
7. 瑞士 1040.1 0 16.8
8. 俄罗斯 873.6 36.9 9.6
9. 日本 765.2 0 3.3
10. 荷兰 612.5 0 63.0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贵金属的需求
贵金属的应用领域广泛,加上可再生资源的缘故,各国都加大了对贵金属的储量。我国从事贵金属研究和加工的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产品品种单一、创新能力差、竞争力弱。作为我国贵金属研究和加工龙头企业的贵研铂业股份公司,年销售额达15亿元。但据贵研铂业公司董事长汪云曙介绍,贵研铂业公司规模虽然在全球贵金属专业公司中排名第五位,可与排名前四位的跨国公司相比,经济规模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目前我国高端工业产品用贵金属制品主要依靠进口,贵金属跨国公司控制了中国70%以上的贵金属市场份额。因此在中国无论是贵金属的投资储备需求,还是实际的应用需求,其发展前景是十分诱人的,未来的中国会保持着全球最大的贵金属的消费和进口国,这个是不会改变的。
(三)拓展下游产业,以科技研发为支撑,把成熟产品产业化
在某些传统应用领域中,对于贵金属的需求会随着这些产业的兴衰而出现波动,甚至出现行业淘汰,比如相机用胶卷。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传统产业发生剧烈的变迁,供应状况发生变动,导致贵金属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我们可以在传统产业的创新和转型中,把贵金属作为首选材料,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和工艺,发挥贵金属的特性。比如白银进入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等。
三、贵金属行业的应用
(一)废旧贵金属的回收,资源循环利用
随着我国进入电子产品的时代,目前报废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从2003年开始我国至少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要报废。手机、电脑的消费也增加,其更新速度远高于家电,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台就有500万台进入淘汰。如果不对这些废旧重金属进行回收,环境污染,可用资源的不断减少,将阻碍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1T的废电池回收后可从中提炼出100g黄金,而普通的含金矿石(砂)每吨只能提出5g到几十克,故旧手机相当于高于金矿石。废旧电池中的金、银、钯等物质为贵金属提供了很好的回收机会,回收工艺难度大,投资资金大。
(二)贵金属在医用上的应用
虽然贵金属材料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很少被报道,但是它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抗腐蚀性、生理上的无毒性、良好的延展性及生物相容性,在医疗上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比如牙科领域的应用,根据材料功能的划分,可以分为变形合金、汞齐合金、铸造合金和磁性合金等,其中汞齐合金和铸造合金是牙科的主要两大类牙用贵金属材料。合金中化学成分中的贵金属总量按标准规定需≥25%;针疗用针基本都是用贵金属合金制作的,可以分为金针、银针和硬针,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针疗效果;医用电子器材电极材料,用电极材料植入体内或体外,大约有30-40中贵金属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近的肺癌、食道癌治疗中也有不少药物含有顺铂,并继顺铂之后,有希望的第二代抗癌药物的研发,如碳铂疗效与顺铂相当,毒性小,并开始用于临床。
(三)贵金属在我国国防安全中的应用
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铂族金属的消费量是成为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欧盟,超过了美国,铂族金属是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保障资源,用于各种武器装备的高稳定、高精度和使用条件苛刻的关键部件,比如在航空航天、航海工业和军工用精密仪器中通常使用的弹簧片、膜盒、张丝、导电游丝、轴尖等元件,这些元件需要用贵金属弹性材料制作,利用贵金属材料具有高温抗腐蚀性、高可靠性、高精度和长的使用寿命,使用的贵金属材料是铂基和钯幕弹性合金,如Pt-20Ag,Pt-(20-30)Pd-1OAg以及Pd-Au系和Au-Pd-Mo-Al等合金。另外在我国的“两弹一星”、探月工程和大飞机工程等200余国防军工重要工程中都大量应用了贵金属材料。
四、结论
贵金属在21世纪发展应用并展现的良好前景,已成为我国目前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金属应用极广,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对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和用途还会扩大,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阻碍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从理论上讲,制度效率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和阶段性。一定的制度只能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发挥作用,且效率的高低是现阶段性,即制度设计运行前期效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递减,在制度完成任务后,其效率也就释放完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本位,在改革开放初释放的效率,推动了农业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但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设计的,尽其最大的潜能(即达到制度效率的极限),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早在1984年,我国农村已有许多地方解决了温饱问题,换句话说在既定的制度环境和结构下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其制度安排已达到新的均衡而不再有额外收益。具体来讲就是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如果这时还不调整农业经营制度,从制度上为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农业就难以有根本性的突破。
2.无法提供财产安全的农村财产制度抑制了农民财产积累的冲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财产主体的变迁使财产基本归位,财产主体基本到位;并向多元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这种变迁毕竟是浅层次的,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深入,浅层次的改革带来的经济冲动已不能维持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系列的问题难以在目前的财产制度下解决。一是农村财产制度的定义和性质不清楚。二是财产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分离。三是农村财产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不明确。四是私人积累的财产究竟在不在法律保护之列不清楚。因为农民的财产多了、资产多了,但是如果辛辛苦苦赚的钱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农民也不敢露富,更不敢扩大再生产。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农村多元化财产主体格局相适应的崭新财产制度。因此,农民财产的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3.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地权制度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非农化的需要
虽然突破了单一的产权结构。形成了多种权能并存的格局,但是这一制度安排以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基础,以解决农民吃饭为主要目标,主要体现制度的公平性。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简单的分离,仅仅是农村产权在旧体制下的一种局部的、微观的、暂时的调整,没有触动农村产权的核心——土地制度,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非农化对产权制度所提出的要求:一是农地产权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关系不畅;二是所有权主体多元化,导致所有权主体缺位,所有权代表模糊;王是农地使用权凝固、封闭,二级市场发育滞后;四是土地承包权的短暂性、临时性与土地长期规划、持续发展的矛盾无法解决;五是收益分配权被上级“所有者(或终极所有者及其各级)侵蚀”,剩余收益权也未全部得到保证;六是处置权即让渡权受社会与所有制、行政和现行法律的限制,难以落实到位。
4.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有效地形成新的激励,不能调动地方和农民的积极性
(1)财权、事权、人权分离的财税制度制约了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和调动地方积极性。一是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国民收人再分配体制应先划分事权,然后再根据事权确定支出,最后确定各级政府应得的收入。而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则先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在事权的划分上,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管理体制仍很混乱,造成了事权与财权的分离,尤其是农村基层政府及农民自治组织,往往有事权,而无财权,只好举债运作或摊派。二是与分税制相联系的财政收入多种预算渠道造成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扭曲格局,违背了公共财政完整、统一、公开的原则。地方政府特别是乡政府和自治组织的乡统筹、村提留只能满足“吃饭”,还有一些地方连行政事业费、“人头费”等项开支也难以满足。
(2)税费不清的农村税费征收制度削弱了农民发展后劲。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负担增长率来看,1988-1992年,农民人均三项负担支出年均递增16.9%。而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速度只有9.5%。1994-1996年虽有反弹,但也只有1996年的负担率低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据对全国6.73万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199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三项负担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9.6%,而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增长6.5%。就农民负担按5%计提来看,据研究表明,以1994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按0.32计算,20%和10%的低收入户有22.73%、49.42%负担率超过5%。即使按0.2的基尼系数计算,20%和10%的低收入户也有11.19%、15.82%负担率超过5%。就农民的收入层次来看,据资料分析,1998年,农户人均收人在400-500元的农户其负担率为16.7%,人均收入在800-1000元的农户,其负担率为8.7%,收入在1500-1700元的农户,其负担率为6.7%,人均收入在2500-3000元的农户,其负担率为4.9%。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69元,所以我国至少有一半的农民的负担超过5%。转贴于
5.非在偏好的国家资源供给、分配制度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
(1)投资主体错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筹集并占有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是乡村基层政权推动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农业法),农村主要的、大型的、跨区域的公共产品筹集应是中央、地方和农民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但是中央财力有限和资源分配的非农偏好,导致支农支出数量偏少而且长期难以到位。1985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占基建投资的6%,1998年全国财政支农三项支出也只占财政支出总额的6.3%,投资主体错位而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2)严重非农偏好的国家资源分配制度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由于当前国家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的农业政策偏好是确保社会稳定和甩掉财政包袱,并集中财力确保经济高速增长,因此农业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政治利益的需要。在这种利益偏好的导向下,就使得政策绩效与农民的预期大相径庭。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政策偏好就把投资或资金集中在能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上。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有单位投资的比重,70年代末为5%,1992年为3.7%,1993年下降到2.8%,1995年又下降到2%:不仅如此,财政信贷支农资金还出现了严重的“农转非”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国家财政、金融渠道向农业的投资为1265亿元,实际用于农业的只有713亿元,1994年净流出814.5亿元。财政、金融支农资金的严重不足,使农业的发展趋缓。
(3)排斥、拒绝农民的农村信用制度抑制了农民的投资欲望。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回报率又比较低,而农民比较分散,贷款管理成本高,在各种金融风险的威胁下,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涉农金融部门常常表现为“慎贷”、“借贷”,甚至拒绝从事涉农贷款。二是没有从法律上明确农户为市场法人,而农民以自然人贷款又没有法律依据,所以无法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三是当前涉农金融机构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势力弱,无法满足农民贷款的需要。四是贷款手续复杂,银信部门的服务不到位。五是担保和抵押、质押要求繁多,给农户贷款造成人为障碍。因此,即使许多农户有进一步扩张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因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而难以如愿。
6.弱保护、低覆盖、不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催耕催种的农业向市场农业,由粗放农业向精品、精准、集约农业转轨的过程。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以工业积累来支持农业的政策。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补贴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占农场主纯收入的10%-30%。但是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工业不发达,积累不多,根本就补不起。加之国家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配套、不完善,对农业的扶持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如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科技的研制、开发和推广等都是依靠地方政府和农民,而地方政府自己又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因此,国家所谓的扶持政策成了“农民自己扶自己”,既有的支持形式和支持机制也未尽人意,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支持体系不完善。农业支持体系的目标比较模糊;支持体系的重点不分,当前的支持体系没有明确区分当前和长期支持的重点;支持的主客体不清,支持是以中央政府为主,还是以地方政府为主,支持对象是生产者、经营者,或者是生产环节还是经营环节也不清。二是支持体系的行政色彩过浓。如粮食的支持政策总是从影响销着手来建立粮食的支持体系,或者说通过直接把粮食的支持建立在销三个环节上,从而导致支持政策行政色彩太浓,常常干扰粮食的市场化运行。三是生产经营支持体系的远距性。如粮食的支持往往是对各级国有粮食部门给一定的好处或者优惠政策,或者是赋予一定的支持保护职能,或者干脆让粮食企业执行国家的粮食支持政策。但是各级粮食部门是市场经营的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营的宗旨,不可能完全履行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可能,把自己的好处让给粮农。这种支持政策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支持粮食生产的距离太远,环节太多。四是支持体系有关政策不符合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规定。转贴于
我国即将加入WTO,这就要求我们的粮食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符合国际规则,特别是马拉圭农业协议的规定。但是我国现在的部分粮食支持政策,如家产品的价格保护、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尚不符合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规定。五是支持体系过多地注重农产品的社会约束,而较少考虑通过市场化、国际化来淡化社会约束。
7.匮乏、扭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经营国际化的条件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忽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导致了社会保障在农村形成了空白,因此农民的生、老、病、死、残全由自己负担。另外,在农村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就赋予了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土地长期以来,就成为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和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这种保障体系,在只求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农业社会不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一旦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要求长期增收致富时,这种保障体系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因为单一的土地保障.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渠道窄,在收入和就业不稳定的预期下,根本不敢放弃土地,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小农经营,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8.“路径依赖”强和创新少的农村组织制度根本无法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现行农业制度下的农村经济
组织主要包括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农户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经营组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对农户进行服务和指导,依赖于集体经济的统一经营,忽视了对经济组织的再造和既存组织的创新。而近年来新涌现的如农业“一体化”组织、农村大户经济、农村流通组织等又太少,换句话讲就是旧的组织制度已经衰弱,而新的组织制度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根本无法解决农户行为的不确定性,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进入市场的要求。一是集体经济的“非农特色”和自身的制度缺陷决定了无法满足农民组织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克服农户经营的缺陷,但是集体经济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难以履行其职能。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发育不良无法担任起组织的重任。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依托,实现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通过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非籍合性。产业化组织是针对农户经营本位所设计的一种较为理想制度。
但是,各地实践表明,产业化组织并没有按照制度设计的轨道运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前是“假龙多,真龙少”,“龙尾多,龙头少”,“两头多,中间少”,“个体多,链条少”。许多农户讽为;“龙头龙尾各顾各,真龙假龙水份多,要想龙头让点利,先项压级又压价”。三是农业中介组织极度匮乏,无法满足农户的组织需要。中介服务组织应该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户行为不确定性的有效矫正机制。但是当前这类组织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不仅数量少,且发育不健全,无力胜任引导农民一体化经营的重任,农民在市场中与其他主体交易的被动地位仍然没有扭转,也就是讲农民增收的市场环境还比较恶劣。
9.城乡分割、带有明显歧视性的户籍制度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城乡户籍制度不仅没有转变,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强化。虽然近年来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地方的阻挠,根本难以明显改善。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现:一是许多地方出台了许多土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限制,如某些行业不准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规定农村劳动力进城要交城市征容费,前几年国家明文规定取消了,可是有些地方又变成了征收解困基金;三是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子女上学只能读“议价”,等等。这些限制就使农民进城的预期不可靠、不持久。因此,农民即使在城里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比较稳定的住所,但是也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农村的地籍。这种离乡不离土、进城不弃田的状态就没有达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预期。
10.“意识形态”浓的农业行政管理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农业宏观调控和农民服务的需要
(1)职能不清的农村经济工作制度无法满足农民要求指导和服务的需要。政府职能虽然在向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大农业、多元化农业的方向改进了不少,但是受传统农村工作方式的束缚,仍然无法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了政府在对农业工作的领导上出现了偏差,对农民指导、服务和协调的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误认为市场经济的政府就是收税政府,只要能够把税收上来,就完成了任务。其实,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另一个更重要的职能就是引导农民增收,帮助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农民对政策的各种引导、服务也都有很大的依附性,何况刚刚从计划经济襁褓中走出来的分散经营的中国农民。如我们经常说调整农业、调整产品结构,但是究竟如何调、调什么、调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政府都责无旁贷。而当前的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在这方面很少发挥作用,而且许多基层政府即使想发挥作用也束手无策。正因为政府对农民的引导和服务不到位,在缺少农村其他经济组织的条件下,加大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2)上下对口的行政制度是乡村过度负债和农民负担重的根源。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业务上条条管理,服务上由社区负责。在这种职能条块分割的行政制度下,许多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往往以拨款和物质相威胁,要求下级政府设置对应的机构,因此,目前连乡镇都与中央“一线牵”,七站八所一应俱全,导致了机构林立,人员臃肿,少的乡镇70—80人,多的达200人,站所“吃饭问题”,除了过度举债,就是向乡镇企业摊派。但是由于近几年乡镇企业效益不好,乡镇的“油水”不多了,农村基金会垮了、散了,借钱也没有路子了,于是在支出刚性的约束下,只好在农民身上打主意,导致农民负担屡减屡增,成了一块难以治愈的顽症。
关键词:种子;县级种子管理站;农业经济
一、种子与种子管理站的职能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管理站所管理的种子,是指被列入《种子法》的商品种子。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的成败,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种子管理站担负着进行种子质量管理和检测,不让假种子劣质种子流向市场的义务和使命。县级管理站在农村种子流通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贯彻执行《种子法》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二是编制农村农作物种子发展规划,组织作物品种引进、实验、示范、繁育推广及信息;三是对农作物的品种进行管理;四是核发、管理农村种子经营商的上岗证培训、种子备案登记及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对其运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种子质量;五是培训、培育农作物种子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六是对与种子有关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惩治;七是履行与种子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职责。综上所述,县级种子管理站是农村种子管理的重要机构,其责任和使命重大。
二、县级种子管理站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种子管理站的建设,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增多,为农民组织农业生产增加了选择、丰富了市场,促进了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但是总体上看,县级基层种子管理站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农村种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种子市场混乱,为种子管理站的管理带来了困难
农村种子的生产、经营缺乏有效资质的大企业,多是一些小企业、小商户或个人在进行,生产经营许可资质混乱,种子的品种各式各样,一些不良商户因法律意识缺乏、农业技术知识缺乏或为了赚取短期利益及个人利益,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产实际推出适当的种子品种造成减产,同时不实的宣传也误导了农民;有的种子是当地很长时间都在种植的淘汰品种,品质、质量、产量不高,综合抗性差,损害了农民利益;有的种子未经审定或检测,甚至是假种子,违法经营,伤害了市场和农民。这些多、杂、乱的种子产品,一方面种子管理站难以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威胁农民利益,另一方面扰乱了种子市场的秩序,为种子管理站的优质品种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二)县级种子管理站的执法水平不高
过去的农村种子管理站,很多都兼营种子企业,即种子管理站既负责种子的管理又负责种子的经营,造成很多种子管理站重经营轻管理,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不高,售种窗口的人员无法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购种指导,甚至出现有的站点人员为了经济利益采用科技下乡、技术服务的名义走村串户的进行种子推销、将按规定密封的种子拆散零售等,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三)县级种子管理站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国家规定的种子质量标准主要有4种:含水量、发芽率、种子净度、品种纯度,这4个标准是种子能正常生长获得收获的前提,但农村尤其是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或者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影响了检测质量,存在只靠肉眼估测就将种子投入市场,带来了极大的种子安全隐患。
(四)缺乏资金支持和种子示范基地建设
种子的检测依赖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高新科技检测设备,然而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种子管理站的维持运营经费十分缺乏,影响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偏远农村基本没有种子示范基地。
三、促进我国县级种子管理站建设的有效策略
县级种子管理站的工作质量是种子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积极采取措施,寻找有效策略,改善我国农村种子站的工作。
(一)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严格考核种子生产、经营的商户、企业的资质,按照《种子法》的规定与要求进行资质核发,对检测技术不过关、检测设备不齐全、生产、销售的种子未经审定的或存在其他质量问题的商户和企业不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对已发现上述问题,进行假冒伪劣种子生产、销售的企业、商户进行严格查处和惩治。积极对种子市场的新奇品种、陈旧品种进行监管和核查,应坚决抵制不实宣传,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维护种子市场的良好秩序,促进农村种子市场的规范和统一。
(二)加大教育与培训,提高县级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应采取报刊、媒体、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不定期的进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种子化等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岗位工作,应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种植历史、状况、适宜品种及产量等有系统的了解,并对种子检测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为购买种子的农民提供专业、实用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应加大农村种子管理站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深刻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杜绝为了个人利益而钻空子的不良行为产生。
(三)吸收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改善相关设备
目前我国县级种子管理站专业的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现有的技术人员总体上文化程度不高、检测水平有限,或者没有经过专业的检测技术学习和培训,没有检测资质,直接影响着种子质量的检测效果。国家应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扎根农村、奉献基层,为广大农民提供专业、科学的种子检测。同时,农村的种子管理站应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检测设备,陈旧的机器设备应及时更新,损害的机器设备应及时进行维修,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在先进的检测设备上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科学的检测,保证种子检测的质量。
(四)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种子示范基地
县级种子管理站的高质量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设备更新和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才能维持日常的运转和教育与培训,因此,政府应增大资金投入,为县级种子管理站提供更多物质保障,建立种子示范基地,进行种子的科学检测、研究、品种改良。种子管理站的工作质量对农村种子管理和促进农业安全生产、促进农民丰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各地区农村种子管理站的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质量控制,促使种子管理站更好的履行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贷业务 内需拉动 金融创新 融资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财源、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万户。中小企业吸纳了全社会75%以上的就业人员,提供了68%的外贸出口,50%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60%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创造中国经济活力和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状及信贷投入情况分析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体中最薄弱的群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以贵州铜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该区共有中小企业49086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007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461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上缴税收58508万元,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7.6%,占地、国两税总额的55.8%,成为区域经济和税收来源的重要支撑。但横向比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省市的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缩小、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融资难、贷款难、税费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
上半年,该区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9.19%,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的5.41%。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授权授信管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
(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使信贷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企业或政府优质项目。
(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欠佳等诸多因素,以及银行融资管理成本大,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受挫。
(4)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受利益驱动,信贷员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心态,对中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5)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阵痛”,使商业银行至今谈“小”色变,加之银监部门防范信贷风险设置的诸多“高压线”和“紧箍咒”,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使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二、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实证分析
(一)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资源稀缺,工业短腿,无大项目支撑,但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财税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将中小企业列入发展之本,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2.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