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大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是加强领导,组建机构,为扎实抓好各示范村建设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为切实抓好示范村建设,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挂钩联系领导,县级单位、各项目乡镇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及时进村开展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州、县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对示范村的建设提出许多指导意见。由于机构健全,领导重视,极大地鼓舞了驻村工作队员及当地群众,为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二是做好动员,强化宣传,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增强群众对示范村建设的认识,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建设中来,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强化宣传、发动群众摆在示范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采取悬挂布标、召开会议、编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宣传开展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了群众对开展示范村建设的认识,增强了他们投身示范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村形成“党员、团员、干部带头干,人民群众积极干”的良好氛围。
三是详细调查,科学规划,为整村推进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蓝图。各工作队进村后,认真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各示范村的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通过对村情的认识分析,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实施、进村入户、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满意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项目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
2016年3月22日至25日,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作为主要为亚洲发展出谋划策的思想盛宴,博鳌亚洲论坛已进入了第15个年头,显然成为了中国主场外交的重要品牌。相对于中国制造对地区经济的引擎贡献,博整亚洲论坛的思想贡献同样令人期待,
一是中国需要从“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智慧”转变。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壮大,外界总是质疑中国除了能够提供“中国制造”外,能不能给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发展绝非仅仅依靠器物制造,而是不乏思想传承,今天的中国更加强大,也更有能力和意愿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贡献给亚洲和世界。博整亚洲论坛是亚洲经济危机下的产物,也是亚洲国家反思西方经济弊端后的思想交流平台,谋求打造适合亚洲国家的发展繁荣之路。尽管博鳌亚洲论坛更像是一个务虚的交流平台,但却给亚洲各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思想盛宴,让亚洲国家更有可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案。在此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可以为广大亚洲国家提供参考,让亚洲国家受益于中国的发展智慧、发展方案。
二是以“中国智慧”托起地区责任,中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肩负着促进地区共同发展的责任,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使得亚洲特别是东亚成为垒球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亚洲已占全世界经济的40%,且在未来4年内将贡献全球经济成长近2/3。
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的地区责任也逐渐加大,光靠中国产品已不足以承担起地区责任。于是,中国也适时地提出了亚洲安全观、亚投行等一系列体现中国智慧的新理念、新方案来助力亚洲发展。当今的亚洲,发展日新月异,发展也千差万别,但相同之处在于都存在着求新求变的迫切需求。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以“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为主题,突出体现了亚洲人对于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而这离不开中国智慧的贡献。中国也应该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承担地区责任的重要方式,将中国的正能量通过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等多种方式释放。
三是“中国智慧”要海纳百川、世界共享。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只有让世界都关注和参与亚洲的发展,亚洲的发展才会更高、更快、更远。博整亚洲论坛是中国主场外交的重要品牌,也是中国搭台唱戏的重要平台,不过这场思想盛宴并非中国一家独大,否则将会曲高和寡,而是邀请世界各行各业的精英齐聚博鳌,共话亚洲新未来。80多场活动,2000多位嘉宾,聚焦创业创新、互联网+、重大事件、宏观经济的新问题、新现象、行业热点等六大方向,将有望为亚洲新未来碰撞出诸多思想火花,促进亚洲与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经济形势;保险公司;应对策略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个行业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与这个企业的产品实力、声誉、市场占有率等息息相关,当然也离不开宏观大背景。所谓的宏观大背景指的是经济的发展走向。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走向与经济大背景相悖,是实现不了长远的发展的。理性的厂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对经济发展的大致形式做一个深入细致的理解,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形式,然后根据这样的形式再去制定相应阶段的发展战略,谋求长远发展。在今天,经济的发展形势更是复杂,竞争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处于行业上升期的保险业来说,更要认清楚形式,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具体分析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对保险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推动保险业的良好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吸收以前的经验教训,深化对保险方式研究的认识,在经济形式如此严峻的,经济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推动保险发展方式的转型。
二、经济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势,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生产要素的流动已经跨越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一个大市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保险业是比较发达的,行业发展比我们成熟不少,市场机制也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机会,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西方保险业的种种优点。
(二)要素投入驱动力不够
以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是要素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分别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但这几年,据调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并不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了,这是因为我们的产能已经过剩了,刺激需求端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大了,我们要想办法在供给端进行改革,就是政府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在大力去库存,调节产能过剩,改变以往过去只是单纯加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刺激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
(三)经济呈现相互带动、阶梯发展的姿态
在2007年至今,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在增大,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进入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不论是在国际贸易工还是在国际投资体系中的地位都实现了一个新的突破,正在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一点点靠近,在最近的一次统计中,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占比中,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大约为百分之二十左右,虽然占比不是很高,但对世界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确是在百分之三十以上,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四)市场波动进一步增大
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已经启动了,帷幕的拉开之后,后续的表演还在进行,预计后来还会有不断的加息动作,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的中央y行也在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变动也将引发不论是在国际债券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还是在股市都会引起波动,都带来持续不断的调整,从而自然而然地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一个市场的发展与其稳定是基本的前提,如果连基本的稳定都实现不了,这个市场的发展着实会令人担忧。金融市场的频发波动和不稳定无疑要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拖后腿。
(五)市场竞争增大
新经济下,各个企业的竞争已是已不仅单单只是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还是资源和技术等众多方面综合比拼的时代。特别实在各种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市场的竞争不得不加剧。新经济下,闭门造车的企业终究要被淘汰,各个企业不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事情,更要注重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等,这样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三、保险公司现在的发展状态
(一)创新力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保险公司已经逐步意识到单靠过去的积累,不继续走向前进已经无法生存,将会被市场所抛弃,所以保险公司一直在积极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最突出的应该就是保险产品方面的改革了吧。但是据反馈,保险产品的创新云龙混杂,可以这样说,创新的速度不能说慢,但过于追求速度的时候,保险产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因为产品的质量不能保证,顾客收不到良好的消费体验,产品的销量达不到预期,所以保险公司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和利润,再去进行创新的热情度就会大大下降,就会进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子中。时间久了,自然保险公司的创新就会大大减少。
(二)管理混乱
保险业相对于证券、基金和信托等,可能起步比较晚,所以管理相对来说是毕竟落后的,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地方不到位,没有一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条例。就拿一直被人们吐槽不断的保险销售误导事件来说,保险公司到目前还是没有可靠的管理和处罚条例,对于保险销售员的佣金机制的设计,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导致很多保险公司的很多保险销售员,产生侥幸心理,过度重视短期利益,会做出一些有损保险公司形象的事情。
(三)开放程度不够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走出去,如果一个企业不走出去,不懂得进行开放性的合作,这样的企业无疑会被市场所淘汰。在一个国家或者在一个地区中,潜在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或者是对保险中介的业务限制的程度都是保险市场开放度的反应。谈起保险市场的开放,我们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个是保险市场开放的深度,深度一般是从纵向进行考虑的,它一般主要取决于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对保险市场干预的多少;另一个就是保险市场开放的广度,广度一般是横面层次上的意义,主要是指保险市场的地域扩展范围。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基本处于在一个近似封闭的状态里,开放程度几乎为零。
四、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一)顺应发展趋势,合理调整公司战略
保险公司首先要对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做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和了解,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作为基本的大方面,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适当对自己的核心业务做一个调整,对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也要不断地治理和完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国际经济处于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区域的发展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保险公司市场的目标不能只是死死地盯住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适当地进行农村业务的扩张,谋求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发展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注重业务的多样化的发展的灵活性,挖掘自身的隐藏价值。
(二)进行内部调整,提高自身竞争力
保险公司在面临多变的经济形势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从自身出发,不论是在产品的创意上,还是在后续的售后服务上都要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力。对保险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服务,也是对投保人保护最大的服务应该就是保险理赔的进行,保险公司一定要在理赔环节多多下功夫,注重理赔的高效、迅速、合法和合规。不断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各个方面的调整,抓住市场需求,降低主营业务的不必要的成本,不仅要让公司的规模上一个台阶,更要让业务的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处于不错的地位之中,加快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多元化的业务类型,不断推出个性化的产品,保持公司的特色,并不断优化自己公司的特色,抓住有利机会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吸引顾客的眼球,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保险公司也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其实经济形势的变化时会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产品的基本质量绝对保证,就会处于不败之地。保险公司要积极增加防范风险的能力,实现保险公司综合服务水平的上升,打造品牌效应。
(三)脚踏实地,稳步D型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保险公司在这场经济信息化的潮流中,也积极谋求发展之道,很多家保险公司通过重组等方式,跻身于国际市场的怀抱之中,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标准,争取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这样,即便是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在我们的预想之内,也具有足够的风险防范能力去抵御风险,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增加自己的业务内容,创造综合性的服务,不断地发展交叉产品,例如保险和金融的交叉内容,可以不断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等对电子平台的优势,对产品进行宣传,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方面要实现综合应用,打造合理的业务流程,要实现对综合知识、业务能力还有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的应用,实现综合化的经营模式。
四、总结
本文在前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对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从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鉴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本文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航宇.金融自由化下中国国有保险公司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一只蝴蝶抖动下翅膀,都会导致四周空气或其它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美国次级债引发的美国市场流动性风险,导致美国股市下跌,由于美国股市的影响力巨大,导致其它主要股市相继出现暴跌局面,在联系日趋紧密的全球证券市场中,股市大跌的蝴蝶效应也从纽约传到了涉世未深的中国。股民们每天都会心惊胆战地盯着大盘。
股市往下跌,物价却不断地往上涨。
物价上涨是新一轮的世界经济现象。2007年,墨西哥玉米饼的价格翻了一番,意大利人的面条价格扶摇直上,印度日用品价格平均涨幅为30%。国内的居民也深有体会,粮油、猪肉、牛奶还有很多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无不提价。
美国《时代》杂志分析称,究其原因,石油价格上涨在这里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在发表的《粮食展望》报告中分析,随着油价的暴涨,许多农民开始种植可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农作物。此举目前已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粮食价格上升13%,拉丁美洲国家、俄罗斯和印度的粮食价格上升超过10%。
全球的能源与原材料都在上涨,产品成本都在增加,涨价是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日趋紧密的今天,各国都被卷入进来,谁都无法“独善其身”。而全球化的影响已经¬让居民们都深有体会了,手里的股票跌了,超市里的食品贵了。
而之前曾有德国媒体把牛奶的涨价归咎于中国。“中国人喝光世界牛奶”、“牛奶涨价,中国的错”。虽然报道荒谬,但却看得出德国媒体对中国即将超越德国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恐慌。中国股市以前的涨跌很少受其它市场影响,但这次跟着一起跌,也反应中国和国际的关联程度加强了。
虽然“反全球化”的口号也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全球化已经是潮流所趋,是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方向,所有的参与国家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从中得益或者受损。关键看我们怎样来应对全球化。我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中国要抓紧机遇前行,要启用全球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为我所用,要发挥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影响。
[关键词]复苏悬念 风险因素 “二次探底”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106-04
[作者简介]王东(1955―),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金融。
一、留给2012年世界经济的悬念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用“风雨飘摇”来形容并不为过,下半年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和意料之中的变化,对正在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始终处在有“惊”有“险”的氛围中。虽然,最终2011年依然延续着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性增长,但在多种风险因素的打压下增速减缓显现端倪,不仅增长数据与早期的预测相差甚远,而且增添了更多的风险,并加大了不确定性,将世界经济能否保持金融危机后持续复苏的悬念留给了2012年。
2011年12月1日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迹象,2011年这一迹象更加明显,增长率由2010年的3.6%下滑至3.1%,增速减缓趋势已没有什么悬念了,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能否延续,哪怕是缓慢复苏,国际机构的预测普遍悲观。根据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11年,仅为2.8%,其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预测与联合国的预测基本一致,对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也给出了悲观预测。因此,受发达经济体经济疲弱、欧债危机深度恶化、有关国家财政紧缩措施、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缺乏协调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由强转弱等因素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在“二次探底”的边缘徘徊,从而加大了能否延续金融危机后复苏的悬念。当然,近期许多国际机构的预测还不能说是最终判断,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数据有可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修正,但无论预测是上调还是下调,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仅从国际机构的预测数字来判断世界经济的前景显然不够充分,需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理性看待,警惕复苏出现反复。
从总体形势看,虽然世界经济已步入了一个复苏型增长阶段,但由于复苏态势的不稳定和风险因素的增多,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进一步显现。
首先,美国经济虽然有望进入危机后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受到内需疲软和高失业率以及债务风险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将会有所减慢,消费低迷仍将是困局,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还十分困难,债务风险上升增添了新的隐患,为此美国需要继续维持较长一段时期刺激经济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不能排除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可能。因此,即便美国经济二次衰弱可能性或许因宽松货币政策所排除,但不等于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一旦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失去作用,美国经济将难免再度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也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其次,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救助机制不能确切落实的情况下,欧盟的经济复苏最有可能出现反复或剧烈波动,财政和债务状况的恶化将在较长时期干扰着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甚至不能排除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由此可见,债务危机仍将是欧元区切肤之痛,受其影响欧洲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最为突出,甚至有可能将整个发达经济体拖下水。
其三,日本经济虽然在前一段时期逐渐摆脱了长达近20年之久的衰退困境,但2011年发生的严重地震和海啸及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其带入了一个既要恢复经济又要进行灾后重建的艰难时期。再加上受日元不断升值和其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负面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增速自然会受到一定制约。因而,日本经济要彻底从近20年的停滞和地震的阴霾中摆脱出来绝非易事,未来日本经济出现反复可能性也存在,其中也不排除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
其四,尽管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大大好于发达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但是,2011年以来全球范围不断升温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阻碍着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复苏,此外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殃及新兴经济体。因此,2012年新兴经济体能否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继续保持经济的强势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显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的强或弱,在很大程度上为2012年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又一层面的悬念。
其五,随着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措施力度的增强,以及西方货币新一轮的轮番贬值,发达经济体将其风险向全球转嫁使新兴经济体承受的压力必将增大,同时全球性通胀压力有可能升温,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价格轮番上涨的“综合症”,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在全球范围形成了事实上的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受欧美债务危机深化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堪忧影响,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价格在前期的高点上一度大幅下行,但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和跳水并未减缓全球通胀预期压力,市场上流动性充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球性通胀形势也没有改观。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一方面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脆弱复苏的环境下,通胀预期风险使许多国家经济政策转向扼制通胀,导致其经济增速减慢,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也随之放缓。
从上述基本面看,2011年世界经济笼罩在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洲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颓势是否能够扭转?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答案仍存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风险依然主要体现在: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下行的风险始终没有排除,一有风吹草动便会“风生水起”。特别是欧洲、美国以及日本不仅经济复苏乏力,而且均处在高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台高筑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态,这种财政不断恶化和高负债以及高失业率的复苏,必然导致发达经济体向外释放风险,从而使世界经济风险大增。事实也是如此,近期发达经济体经济不仅仍无改善迹象,而且衰退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恐怕只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无奈选择继续实行货币刺激政策,且不论这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推动作用是否有效,但无疑会在全球范围催生新的资产泡沫,带来新的资产和通胀风险,使世界经济复苏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因此,主要发达经济体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正在加大,成为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走向和复苏的关键因素,如果发达经济体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和修复经济,并有可能拖累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成为现实恐怕也在“情理之中”,这也就是留给2012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悬念的主要因素。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需要警惕发达经济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外溢,同时还需要防范输入性和内在通胀的上升,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的下滑。由此,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不仅难以乐观,甚至二次探底之虞则有可能进一步加深,导致全球悲观情绪弥漫。与此同时,伴随着欧债危机有可能进一步扩散和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以及发达经济体普遍经济形势前景的不妙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减慢与通胀预期压力的增大,世界经济又一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局面。
二、2012年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
2011年在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至今这些风险仍未消除,留给了2012年。
概括当前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和市场信心的缺失,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生水起”。201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之忧弥漫全球,在极度恐慌的氛围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先是全球股市的恐慌性下挫和大宗商品价格不明方向的上窜下跳,尔后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技术性修复和企稳,但投资者对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并未消除。在经济二次探底氛围的烘托下,不能排除国际金融市场仍然酝酿着新一轮的动荡,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不会风平浪静,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可能再次遭受冲击,全球股市则首当其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同样难以避免,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声鹤唳也会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此外,虽然世界经济已步入复苏的轨道,但毕竟增速严重下滑趋势已显现端倪,2012年世界经济再度反复和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2.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严重下行,导致世界经济走向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从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发达经济体2012年的经济走势看,各界的基本判断是,当前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来自发达经济体,其增速的下行将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停滞的主要危险,同时使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正常发展受到拖累,使2012年世界经济的增速减退。
3. 债务危机威胁着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安全,欧债危机远未结束导致发达经济体国家人人自危。2011年欧债危机的深度恶化导致欧洲许多债务高危国在经济、金融、政治和社会各领域危机四伏,甚至涉及到欧元的存续。欧债危机未了,美国信用风险又随后爆出。2012年美债危机是否会如同欧债危机一样进一步深化,虽然目前还不能下此结论,但可以断定的是美债危机还会不断发酵,只是何时“发作”并不清晰。同样,面临债务高风险的英国和日本等国也是岌岌可危,危机随时以可能相继爆发,目前只是被欧债和美债危机所掩盖,遮挡了各界关注的视线。一旦英国或日本的债务风险进一步升级,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有可能全面爆发,并有可能导致发达经济体陷入一场以债务问题为形式的金融危机。当前,欧债危机与美国等发达国的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不仅严重阻碍着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也干扰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将有超过7.6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世界各国都将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压力,其中日本和美国到期的债务最多,分别为3万亿美元和2.8万亿美元,其他发达经济国家包括欧元区国家到期债务数额也十分惊人,因此发达经济体面临的还债压力也最大。
4. 全球宽松货币政策集体“亮相”,其影响难于预料。2011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面对经济复苏与通胀矛盾,全球各大央行不得已纷纷选择了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世界各国将刺激经济放在了首要位置,防范通胀似乎并非当务之急,其后续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目前还难于预料。有人担心,全球范围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导向,将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与通胀矛盾进一步加剧。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和通胀压力增大,必将使已然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大伤元气。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实施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有可能会引发又一轮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从而使各有关国家的货币摩擦升温,逐渐演变成一场新的货币战和汇率战,演绎出新一轮贸易战,导致世界贸易发展受阻,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
三、2012年的期待与机遇
尽管发达经济体增速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大方向已然确立,这使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面临着较好的国际环境和最佳机遇。一方面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范围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并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将进一步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在世界经济艰虞之际,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严重危害和影响着全球贸易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将长时间处在一种不均衡发展状态,使得各国间经济和贸易关系的争端将不断增多。特别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在短期内不仅难以改变这一状况,甚至贸易逆差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对此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会进一步上升,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矛盾和摩擦将有可能激化,并有可能导致相互间爆发“贸易战”。二是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不断上升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得不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的上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显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仍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一是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千差万别和复苏不平衡,其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势复苏;美国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不振的情况下,经济前景则更加不确定;而欧洲多国债务危机使其陷入了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二是经济复苏形势的差别导致各国政策上的不一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合作与政策协调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道扬镳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三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因此世界经济走向处在一个不确定性时期,复苏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没有改变。尽管,近一段时期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收紧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出现了放缓趋势,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改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一方面为中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同时,世界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R].2011年9月20日.
[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11年12月1日.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世界经济危矣[N].奥地利《新闻报》网,2011年12月27日.
2012: Suspense and Risks of the World Economy
Wangdong
(Inustituti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