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任务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曾在国外盛行的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引起了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兴趣,然而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及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探索,而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数学教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我们在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以流程图的直观形式展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实施流程,基于实施流程设计了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教学案例,并借之说明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早由N.S.Prabh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包括实施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和谐互动。在整个的实施环节当中,它体现的是一种“抛砖引玉”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双主模式”的教学思想,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只是在不同的环节当中,某一方的主动地位会较另一方略高一些。在驱动式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但其间任务作为一种“介质”或者“桥梁”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都以“任务”为链条环环相扣。当然,任务不是静止的,不是孤立的,甚至不是单一的,目的是通过设定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成学生因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成就感。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特点,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教学内容更加明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综合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实施流程
数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实操性弱的特点,因此在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上就需要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总目标的确定,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总任务和子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我探究去完成任务,在获取知识点的同时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质。
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各个步骤之间联系比较密切,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设计运用
数学概念被认为是数学的骨架,实际教学中往往通过讲授法授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常发生老师讲多遍,学生仍“固执己错”,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抽象的、简洁的,若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究概念的产生,数学概念就成了有根之水,能长出茂盛的参天大树。
下面我们以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教学设计为例,来介绍任务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圆锥曲线统一定义
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圆锥曲线统一定义;通过分析圆锥曲线之间的共同点,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利用圆锥曲线定义之间的联系,找到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类比联想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体验发现圆锥曲线定义之间共同点的过程,根据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及抛物线定义的思想方法,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根据标准方程求圆锥曲线的准线方程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在寻求圆锥曲线定义之间共同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念分析事物;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圆锥曲线统一定义
教学难点: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推导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任务设计与展示
(师)我们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个圆锥曲线。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焦点、离心率。在学过三个圆锥曲线后,我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对比,结果我有个惊奇的发现:在教科书中椭圆、双曲线两节都有一个例题与抛物线的定义表述相似,而且它们的解题方法与过程几乎是一致的。我整理的资料如下(借助多媒体给出):
(1)动点P(x,y)与定点F(4,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点P的轨迹;
(2)动点P(x,y)与定点F(5,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点P的轨迹;
(3)动点P(x,y)与定点F(3,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3的距离的比是常数1,求P点的轨迹。
这三道题中都是已知一定点坐标、一直线方程以及一动点到该定点和该直线的距离之比。虽然题干是相似的,但是经过进一步的求解,得出M的轨迹分别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类似的文字表述,相同的做法,而求出的轨迹却不同,于是我猜想: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个圆锥曲线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那它们是否能用类似上面的表述给出一个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我认为这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今天,希望大家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设计意图:课堂以问题导入,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解决的任务。
2.任务分析与完成
由于学生没学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所以,为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将上述问题(1)、(2)变为:
(1)动点P(x,y)与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的距离的比是常数(a>c>0),求点P的轨迹;
(2)动点P(x,y)与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的距离的比是常数(c>a>0),求P点的轨迹。
到此,则需要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学习相关知识,解答以上问题,然后分析圆锥曲线的共同点,类比得到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在此期间,教师主要为学生解答疑问,与学生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
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结束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中每位学生阐述解决任务的方法及结论,然后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小组方案。
设计意图:任务如何解决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任务,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需要的知识,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学结束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而且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3.任务评价与任务总结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及结论(借助投影仪),其他小组对其讨论评价,教师最后进行点评。通过以上自学和讨论,学生基本都能按照如下思路形成了圆锥曲线统一定义。
首先,求得问题(i)的解:点P的轨迹是椭圆,方程为+=1(其中b2=a2-c2),常数就是椭圆的离心率e(0
其次,类似地,得到问题(ii)的解: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方程为-=1(其中-b2=a2-c2),常数就是双曲线的离心率e(e>1)。
其三,联系抛物线定义有:点P的轨迹是抛物线,方程为y2=4cx(其中a2-c2=0),把常数记为e(e=1)。
最后,通过猜想、证明,得到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和到一条定直线l(F不在l上)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0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点评时,第一要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尤其对新思路和新方法给予支持和肯定。第二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指出,保证教学质量。第三还应鼓励学生争论、讨论,特别是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解决了开始提出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总结,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印象。
4.考核拓展
经过大家的努力,本次课的初始任务已经完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已知平面内动点P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和它到一个定点F的距离(F不在l上)的比等于,则点P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2)F为平面内一定点,l为平面内过F点的一条定直线,动点P到定点F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求动点P的轨迹。
设计意图:首先考核学生对圆锥曲线统一方程的掌握情况,其次拓展任务,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去探究数学概念,数学概念就不是无源之水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不是教学的难点了。
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小的、简单的、易于接受的任务,由教师引导协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后相互讨论、相互协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种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变得生动,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学”变得有趣。最终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但是,应用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同时要求教师了解知识各部分的来龙去脉以及和实践结合的情况,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等等。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用心实践,长期积累,多读书,真正弄清楚所教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背景,最好还要了解它的“由来和发展”,同时要了解学生,换位思考,多想想学生的困难和兴趣所在。
此外,教师也要明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数学所有的教学内容,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尽管这样,教师只要善于挖掘,一些精彩的任务还是能够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任务将使沉闷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有助于扭转学生学数学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解建宝,曾兴柱.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教学与管理,2006(10).
[2] 刘东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内在条件分析.学周刊,2011(5).
[3] 夏迎燕.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1(23).
[4] 郑志群,程丽丽.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2011(1).
>> 任务型教学法和“3P”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3P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对比研究 英语课堂教学中3P教学法的运用 谈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中3P教学法的实施 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研究 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现状综述 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研究 学术英语(ESP)教学比较研究 任务教学法与3P教学法的差异 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验研究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学术英语“任务型3P教学法”建构研究 学术英语“任务型3P教学法”建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国内学术英语教学方法多集中于单科领域进行研究。然而,学术英语具有一般特点,从学术英语的一般特点出发建构学术英语的一般范式成为学术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以输入输出理论为指导的3P对学术英语教学的一般范式进行了建构。【关键词】任务型3P范式关于学术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外和国内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有涉猎。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比较分散。查阅中国知网,我们可以发现王建刚[1]主要就电气工程专业的学术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徐红梅、金永镐[2] 则根据学术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韩松、王金霞[3]重点从学术英语写作的层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教学;苏日娅[4]则从调查研究出发,从实证角度指出了学术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而给出了建议。总起来说,上述学者以及其他学者也多从不同专业的角度来论述学术英语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从不同专业角度来论述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过窄,学术英语具有其一般特点,我们应该研究学术英语教学方法的一般范式,从宏观上指导学术英语教学。
一、“任务型3P教学法”的定义及优势
“任务型3P教学法”是指在任务型教学及学习理论基本精神指导下的交际教学方法。任务型是指借鉴任务型学习的基本精神,3P是指语言教学的三个阶段暨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和运用(production)。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任务型3P教学法”能够有效弥补其它教学方法的不足。在理论支持方面,“任务型3P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国内外公认的目前为止最先进的任务型教学和学习理论;在具体操作层面,“任务型3P教学法”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暨语言的输入、练习和产出,容易为语言教师所把握和控制,同时在教学的操练阶段有限贯彻任务型学习精神,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在教育效果方面,“任务型3P教学法”在运用阶段,通过纯任务型的团队合作,不仅能够学习到学术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激活学习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适应性方面,3P教学法为中国学生所熟悉,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任务型的基本精神有限的使用也能为英语语言能力有限的普通高校学生和教师所接受。
二、“任务型3P教学法”的实践操作
根据“任务型3P教学法”的定义,整个学术英语教学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Presentation阶段,第2阶段为Practice阶段,第3阶段为Production阶段。每个阶段都贯彻任务型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保证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团队式能动自主学习高效进行。具体来说,在学术英语教学的Presentation阶段(1P),在课程知识的输入方面,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所学内容做比较全面介绍,形成学生对要学习的语言知识的整体感知,其特点是无“任务”;在学术英语教学的Practice阶段(2P),教师要以团队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教师进行适当监控,保证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其特点是有限“任务”;在学术英语教学的Production阶段(3P),完全按照任务型教学理论,由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汇报,除有需求,教师绝不干预,引导学生对不同团队汇报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提升Production效果,其特点是“纯任务”。
三、“任务型3P教学法”的适用限制
关键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 应用
一、问题之提出
改革开放为高职高专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涉外活动和在外资、合资和涉外等企业和单位就业的机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简单的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就成为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2000年修订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PPP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传授词汇和语法规则,通过让学生背诵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来学习课文、学习英语。此法尤其强调语法功能,优点在于注重了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但却明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而,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们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改变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不力现状。有鉴于此,笔者在下文中初步介绍了国外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
二、任务型教学法之理论探索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ing Learning),顾名思义,指的是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是Prabhu在20世纪80年代最先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但在我国,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概念――任务的定义
对于任务的定义,国外语言学家们众说纷纭,多种多样。例如,Long从非语言学的角度把任务定义为:“a piece of work undertaken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freely or for some rewards”。 Nunan给下的定义是:“一项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理解、处理、生成、互动的课堂作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此项作业应具有完整性,作为一项独立的交际行为自成一体。”Richards将它定义为:“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任务的不同方面会影响其在语言教学中的使用。这些方面包括:目标,步骤顺序,进度,结果,学习策略,评估,参与情况,资源,语言。”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学者们对任务的描述各有侧重点。就客观全面性而言,笔者倾向于Skehan对任务的论述“意义是首要的;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语法和形式为主要导向的课堂活动(如重复,模仿等)不能视为任务,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语言形式。
(二)任务的结构
关于任务的结构,Nunan认为:任务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环境等五部分组成。
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在语法正确前提下的说和写的能力,而且还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学会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化意识。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报刊、电影、歌曲、戏剧、小说等。活动指学生利用这些输入的资料做事以及操作的方法与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师生角色,被认为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而教师须扮演三个主要角色:助学者(facilitator)、参与者(participant)及观察者(observer)。环境则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既包括任务完成的方式和时间的分配,也包括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等。
(三)任务的设计
就如何设计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基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任务应有现实意义,接近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第二,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英语;第三,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第四,教师设计的任务应包含信息的输入、接受、传递等过程;最后,任务完成以后一般要有一个具体的成果。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交际性和拓展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用英语解决现实问题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并让学生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经典模式及教学实践
(一)模式简介
虽然迄今国外学者提出了为数不少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模式,但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仍然是Willis的三阶段模式。Willis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
a.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b.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c.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
a.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b.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PPP模式下,教师先呈现某个语言项目(Presentation),然后让学生练习(Practice),最后让学生用该语言项目进行表达(Production)。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则明显不同,它把语言形式的聚焦安排了在后任务阶段。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的实施之尝试
笔者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Book2Unit4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进行应用。这一单元包括三篇课文,都是关于人类的朋友――动物的。
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和学习重点,笔者布置了以下的前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就濒危动物的保护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安排学生观看有关动物保护的记录片或电影,例如陆川的《可可西里》。
任务环(task-cycle)是任务型教学三个环节之中的重点。首先,任务环节,将学生分成两人或两人以上小组,小组成员用英语表达自己对动物的看法,教师则应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帮助学生把思想用英语表达出来,但不要为了纠正语言错误而打断其交流。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流畅性。其次,计划环节,学生开始准备即将进行的汇报,汇报可以是口头、书面形式或录音等形式,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须从关注流畅性转移到关注表达的准确性上来,而老师应帮助学生修改、提炼语言,并提供适当的表达形式。最后,汇报环节,学生使用正式、精练的语言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任务结果,这可使他们接触更多的口头和书面语,而教师也应就汇报的内容和形式向学生作一番总结。
后任务阶段,重点须从语言意义转到语言形式上。在语言分析环节,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注意任务中出现的新单词、词组搭配和句法分析,但绝非是教师一味讲解、告知,学生机械记录,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或活动以引起他们对其中词汇、短语、句型或语法现象的注意。在语言操练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练习。须注意的是,语言操练要有针对性,主要应针对学生在执行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不足,针对本单元内容中新的语言现象、重点语法项目等。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项理论无论多么先进,最终还是要靠实践中的正确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当然也不能例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窃以为任务型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一本书、一本教案,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语言程度和手中的材料来设计最为适当的课堂任务,扮演好助学者、参与者及观察者这三个角色。
其次,学生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有很强的依赖性,不愿意参加到任务中来,任务型教学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要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紧密结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顺利地交流,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英语课堂不能单纯地进行语言形式的教学,必须考虑语言的实际使用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
四、结语
古谚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学用结合”为主要特色的任务型教学法,能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语法条条和琐碎的分析讲解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浸沉’在实际语言的海洋之中,感到学有所用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我们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2000.
[2]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论据、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3]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4]陈亚轩.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3).
[5]鲁子问.任务型英语教学法简述[J].学科教育,2002,(6).
[6]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关键词:财务管理;分组分层;因材施教;应用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职会计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在会计专业当中的地位显得举足轻重起来,它作为一门理实一体的核心主干课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操作技能。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高职《财务管理》课堂中引入分组分层教学法。
一、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
据以往的经验,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随着高职生的类型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基本素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进度的快慢节奏很难把控,因此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从而容易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分组分层教学法既能体现高职办学的特点,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因此,有必要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法。
二、分组分层教学法的定义及作用
(一)分组分层教学法的定义
分组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科学的分组分层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超越原有能力和水平,实现分层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分组是指划分学习小组,组内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4―6人最佳,而组长应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二)分组分层教学法的作用
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法利于满足各层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于打造高效课堂,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锻炼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协调能力;利于满足市场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扩大化需求,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
三、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财务管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对教学对象进行科学的分组分层
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差异、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态度、合作意识等方面,通过专业测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与其他教师沟通等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将A层设定为学习兴趣浓、动手力强且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的学生即优等生。B层设定为智力因素较好,学习目的明确,会计知识基础一般,但具有潜力的学生即普通生。C层则为各方面相对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弱,会计知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然后分为4人一M,组内各层人数比例设定为A:B:C=1:2:1较为合理,教室内的座位编排如下:BB||CA||BB||CA,使得前后左右都能组成|ABBC|。这样利于A层学生发挥带头作用,能够有效地帮助C层学生学习。教学中应采用隐性异质班内分组分层,原则上不公开各层学生的名单,避免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师生感情。分层应随着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变动,施行动态分层。
(二)设计《财务管理》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
学生分层后,基于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按照由易到难、从简至繁的原则进行分层设计,力求使教学任务的难度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待A层学生应设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不仅能灵活运用综合性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企业筹资、投资等实践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于B层学生应适当提高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指导让学生能运用知识完成简单的实务操作,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化模仿为创造,提高素质。对C层学生的要求应适当降低,制定基础性目标,要求学生熟悉财管基本知识和业务,帮助学生重树自信。现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层标准设计如表1、2、3所示,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三)设计《财务管理》分组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分组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是核心环节,现以“财务管理基本技能――货币时间价值”为例,说明具体过程:
1.课前预习,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前设计学习导案让学生预习。在学习导案中设计分层问题,体现难易程度。现以“货币时间价值”的基本理论为例,设置问题如下:“资金时间价值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是什么?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何灵活运用单复利计算公式,怎样用查表法求解?”注:用表示难易程度。
1多元教学及其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特定的问题,适用一切的教学方法更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具体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Flash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而选择多元教学法,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以一个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基础知识部分应用案例教学法;内容熟识及实践部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技能的掌握及能力的形成部分应用项目教学法。
1.1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
1.1.1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分析教学案例以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1.1.2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先模仿后创作再提高,学习《Flash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也一样。只有在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基础上,以案例为载体,将知识点带入具体的情景案例中,让学生在亲自参加的讨论分析中将新的复杂知识嵌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对于《Flash网络广告设计》的教学,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Flash网络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网络广告制作的原理,掌握Flash网络广告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灵活运用Flash网络广告设计知识设计出既符合要求又具有创意的网络广告能力。
1.1.3案例教学的应用
《Flash网络广告设计》在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精选案例详细讲解,把例子中用到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讲解、操作中领会和掌握。但在案例的选择上尤为关键。案例的选择要贴切、恰当,能反映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的内容既要全面,同时每个知识点之间又要有一定的联系,最终能够形成一个综合案例;能够起到范例作用,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性,便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介绍动画的基本类型:逐帧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引导层动画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可以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很好地相关的掌握知识点,获得成就感。
1.2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应用
1.2.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而建构出本学科的知识结构。
1.2.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本质所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2.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在《Flash网络广告设计》内容熟识及实践部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围绕任务,让学生尝试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进一步提高、熟知课程的知识点。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任务的设定上,一是要求设置的任务难易适中,一定要在规定的教学单元内轻松的完成,并且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反思和探索;二是要求设置的任务内容恰当、明确,即除规定任务目标外,还要在完成任务的方法上作一定要求,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没有重复以前的或需要后续学习才能完成的任务和所需的方法;三是要求设置的任务有多种完成方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任务,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笔记本电脑广告的制作,可以根据给定的素材,设计制作方案,根据需要选择动画类型完成广告效果。
1.3项目教学法及其应用
1.3.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在学习技能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它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进步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是一种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法。
1.3.2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Flash网络广告设计》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而后实践。项目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可控性好。
1.3.3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在《Flash网络广告设计》技能的掌握及能力的形成部分,则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一个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全程参与,了解项目需要注意的细节,时间控制,成本控制,运用的技术及技术规范,系统兼容性等,项目完成后即可以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达到了学为所用的最终目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教学,学生这时候有了很好的理论应用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只是不知道如何综合的将所学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去,此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再合适不过了,让学生完成项目之后有所收获,提高其就业能力性。如教师指定一些项目由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独立选择项目,然后收集素材、设计动画网络广告方案、制作作品。制作完成的作品在同学交流探讨和教师的指导下再进一步完善得到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