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干预的方式

心理干预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干预的方式

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第1篇

目前,不孕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不孕症的发病率为10%~15%。[1]不孕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后果。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来本中心就诊的不孕症患者通过咨询、问卷调查、与患者夫妇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夫妻双方承受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经综合判断分析,不孕症患者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1害羞心理

有些患者结婚多年未孕或患有生殖系统炎症,因怕别人耻笑或议论,不敢来医院检查治疗,延误了受孕或诊疗的最佳时机而导致不孕。

1.2焦虑、恐惧、抑郁心理

不孕症患者经努力,花费大量时间、金钱而无结果时,会产生焦虑无助感,此时其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不理解,通常对其表现出的冷漠不不谅解的态度,甚至大多数不孕夫妇还面临着家庭可能破裂的问题,容易造成患者内分泌失调,心理恶性循环,加重不孕的病情。长期心理精神、经济压力造成患者焦虑、恐惧、紧张、抑郁。

1.3愤怒、敏感心理

身边亲人、周围邻居的同情或鄙视,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使患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从而怨天尤人,产生愤怒心理。有的患者亲友对其并没有特别表现,但长期的特殊负疚的情况使其尤为敏感。

1.4自卑、孤独心理

不孕症患者由于不孕导致其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同事、朋友等进行交流,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交场合又会造成其心理严重失衡,从而对自身评价较低,进而影响其社会评价,通常表现为自卑、孤独。随着时间段推移,这种心理状态会逐步加剧。

2不孕症患者心理干预及方法

2001年,英国已将心理干预指导作为不孕治疗的正规流程之一。[2]对不孕症患者应重视心理疏导,提供科学信息,纠正错误观念,告知患者不孕的原因及治疗对策,同时为其提供不孕症患者治疗痊愈的病例增强患者信心。

2.1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具体包括倾听、解释、保证、指导和建议、疏泄、鼓励、促进自助。不孕症患者是弱势群体,易受歧视,常产生抑郁等消极心理,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与支持。[3]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为不孕患者带来了希望。患者在进入人工授精治疗周期后,重复检查、频繁阴道超声监测排卵、多次穿刺取卵、反复胚胎移植等治疗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详细介绍手术过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有效地减少抑郁等情绪的发生。

2.2普及相关受孕的卫生知识

向患者及其配偶讲解正常受孕的过程、受孕的条件及造成双方不孕不育的原因,不孕症检查和治疗的流程,使患者对治疗有较清楚的感性认识,正确对待不孕症,利于配合治疗。加强疾病知识预防,应戒烟、戒酒、生活规律,男方避免接触高温、高电磁磁场和穿紧身裤等,减少影响受孕的因素。

2.3减轻患者压力

不孕的压力是难以立即排解的,需要患者经常调整自己的心理,所以为他们创造减轻压力的机会十分重要。在诊疗过程中,每周安排1~2名不孕夫妇共同讨论有关不孕症的问题,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和治疗过程,减轻压力;针对患者的紧张、敏感情绪,医护人员应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情绪。建议患者采取外出旅游、培养业余爱好等手段放松紧张的情绪,部分患者在紧张情绪缓解后可以自然受孕。

2.4家庭治疗

不孕症患者的家庭治疗强调整体意识,其着力于影响成员之间的交流行为和相应的认知、情感模式,以此缓解和消除抑郁问题。家庭成员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配偶的支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正面影响。在护理工作中,注重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支持功能对缓解不孕症患者抑郁的重要性,积极调动患者家属的参与,使他们共同面对不孕症的治疗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不孕症中的作用是复杂的,心理问题常与身体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消极心理可导致不孕。找出不孕症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减轻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处于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这不仅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天伦孕育基金.2010年不孕不育症现状调研报告[EB/OL].(2010-07-01)[2010-12-10].http://tljj.org.cn/fckyxb/xcjs/57960637528.html.

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下肢骨折;心理症状;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112-02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Coping Styles of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ZHANG Xiufeng WU Lihua WANG Meifang CHEN Yabo CHEN bo

Yuyao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Yuyao 315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uidance significa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Methods Before surgery,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after surgery,100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surgery patient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diet nursing and diseases cognitive nursing all the time. At the same time,we tested their psychological symptoms by using SCL-90 and medical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MCMQ).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matization,interpersonal,sensitivity,depression,anxiety,additional scal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the face,to avoid of coping manner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good,it'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Lower limb fractures;Psychological symptoms;Coping styles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感觉及反应都比较迟钝,生活能力低下,并且有不少老年人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气管炎、哮喘病等[1]。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细致地观察、了解病情,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心理症状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择2009年4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63.22±8.52)岁;车祸伤34例,摔伤13例,其他3例;其中头下型24例,经颈型16例,头颈型10例;手术方法:切开复位19例,髓内钉固定25例,石膏外固定6例;住院时间最长25d,最短15d,平均(23.8±7.3)d;实验组50例,男性27例, 女性23例;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65.47±7.45)岁;车祸伤31例,摔伤15例,其他4例;其中头下型26例,经颈型14例,头颈型10例;手术方法:切开复位21例,髓内钉固定22例,石膏外固定7例;住院时间最长27d,最短13d,平均(21.8±6.3)d。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参考参考文献的[1]方法。对照组、实验组在性别、年龄、骨折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症状测定 本组100例患者心理症状的测量采用SCL-90量表进行[1]。

1.2.2 应对方式的调查 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沈晓红等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和标准化分析,并检测证明此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适用于本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

1.2.3 资料收集 本组资料由经过培训的护师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与研究对象交流,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和填表要求,由其逐项认真填写,对比干预后的效果。200份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

1.2.4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安静。实验组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需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使用药物控制好血压及血糖,并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给予宜消化、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便秘患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完善常规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护理观察视力和生命体征。在患者入院进行初次测评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至患者手术后1周再次进行测评。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患者心理症状显示实验组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附加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后,疾病应对方式中面对、回避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手术耐受力有所降低,所以给予更多的护理干预也是非常关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可以归为2类:第1类耐受力良好,指患者全身情况较好,骨科创伤较轻或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小,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功能呈代偿状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2类耐受力不强,指患者全身情况欠佳,骨科创伤严重或疾病对全身已造成明显影响,或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3]。功能濒于或已有失代偿表现,对手术缺乏信心。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个强烈的刺激,多数患者对手术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忧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有的患者一听说手术便立即紧张不安、坐卧不宁,他们怕麻醉、怕疼痛、怕残废、更怕死亡。有的患者担心加重经济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及事业成败等;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忧虑达到高峰,处于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状态下施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它影响患者的睡眠和休息,甚至服用安眠药也难以入睡,从而使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影响手术效果。术前焦虑对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者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手术前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引起并发症。引起焦虑的因素很多,患者可因家庭、经济、工作问题而产生焦虑心理,也可因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不佳,表现为性情急躁、容易激动、爱发脾气;或者是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本人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引起的行为矛盾,这种情况在中年患者中多见[3]。

患者住院后由于医院环境、人际关系陌生,医院各种管理规定的约束、生活单调、无聊、患者感到不习惯、拘束,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觉[3,4]。加之患者伤情稳定后,亲友渐渐离去,忙于各自的工作,疏于探视;医护人员因忙于其他重患者的治疗护理与其交谈减少也会使患者产生孤独、寂寞感。多见于一些住院时间较长或已处恢复期的患者,患者已适应其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不顾疾病的预后,过早地承担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5]。

此种情况常见于康复期患者,由于依赖性增强和自信心减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或其他角色感到恐惧不安,而“安于”患者角色的现状,或自我感觉病情的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于是小病大养[6]。并且与患者年龄、性格、外伤性质、个人修养、家庭条件等有明显关系,如儿童住院后因家人迁就、照顾,被动性增强、变得娇气,感觉事事需别人照顾。一些大手术或车祸之后,患者死里逃生,心理上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随之产生依附心理,习惯于别人的照料与帮助,不作主观努力,如不能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使功能恢复及适应过程变长[7]。

[参考文献]

[1] 普秀霞. 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3(14):49-50.

[2] 刘冬秀. 80例股骨头置换的护理[J]. 中外医疗,2005,6(15):133-134.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3.

[4] 尚彩转.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09,18(9):7-8.

[5] 刘风芹.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带蒂肌骨瓣移植18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8,24(16):6-7.

[6] 黄少娅,罗秀娟,陈雪真. 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5(14):80-81.

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第3篇

一、网络成瘾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高中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网络成瘾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以下特点:

1.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理解

由于高中生处在生理变化期和心理叛逆期,在对待事物的认识看法上和行为上存在着很多个性化的东西,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对孩子的这种现象不理解,很多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认可,导致学生走进网络世界寻找慰藉。

2.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

部分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还小,各方面经验不足,因此,孩子提出的很多个人建议和合理行为,经常让父母拒绝,甚至是责罚。由于父母的这种过分干涉导致孩子不满,甚至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缺乏自信,从而导致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去寻找认可,体验成就感。

3.父母过于放纵孩子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很多时间来监管自己的孩子,加之家庭条件又比较优越,对孩子上网等行为不理不睬,这样一味地放纵,也是导致高中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网络成瘾高中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网瘾高中生摆脱网瘾,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干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家校要密切合作,对网瘾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网络,让学生从内心认识网络成瘾对自己将来发展的消极影响,从而摆脱网络诱惑。

2.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监管

高中生需要得到关心,就需要老师和学生父母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给学生必要的关心,从情感上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关心着、爱护着,从而摆脱走进网络世界寻找慰藉的情况。此外,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严放有度,不能过分地放纵孩子去上网,对于孩子平时家庭中的上网时间要有严格的限制。

3.多开展有益活动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积极开展一些有益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把学生的精力从网络世界中拉出来,通过开展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满足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需要,让学生摆脱网瘾,得到更好的锻炼。

总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网络成瘾问题影响很大,家长应积极与子女沟通,引导孩子正确有度的应用网络,保障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第4篇

 

 

预防艾滋病心得体会1    “艾滋”,一个让人闻之变色的字眼!可是关于它的知识我们又了解多少?有人说:艾滋最可怕的之处不在于病毒的侵蚀,而是世人漠然歧视的眼神。在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到来之际,为了让更多人正确看待艾滋病,20XX年12月1日,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爱心协会在青春广场举办了一场以“全社会共同参与,科学预防艾滋病,消除歧视“为主题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校团委大力支持,活动现场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爱心协会向学生们发放的不仅是传单,还多了一份小小的“赠品”——安全套。同学们虽然有些尴尬,但是仍旧体会到了学校的用心良苦。学校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明健康的环境,支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

   本次艾滋病预防宣传活动的成功举办,宣传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促进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正确了解,使大学生们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们,远离艾滋病,共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活动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减少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使同学们正确认识艾滋病,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

   据了解,我国艾滋病疫情目前十分严峻。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XX年底,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8万人为艾滋病病人,而知识和健康行为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疫苗。让我们和预防艾滋病宣传的.志愿者们一起,在爱的名义下,让红丝带在校园飘扬……

预防艾滋病心得体会2

   艾滋病,已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怎样预防艾滋病,也就成了大家更为关注的话题。

   或许你认为只要不吸毒、不滥交就不会得艾滋病,其实,感染艾滋病的途径有很多种,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亲人、同学、朋友、火车上的临座,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说不定就有艾滋病感染者,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艾滋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们无需谈虎色变,走近它,正视它,做到远离艾滋病并不难。正如艾滋病的英文简写的字面意义一样是“援助”的意思。

   多种途径都可能使你感染艾滋病,比如不规范采供血(浆),母婴传播,家庭内传播,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以及吸食,滥交等等。感染艾滋病初期只是一些常见的感冒症状,而后病毒开始长达数年的潜伏期。一旦全面发作,就会连带一系列并发症状,病人痛苦难当,只能眼睁睁看着病魔吞噬自己的身体。现在世界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艾滋病带来的灾难是无法估算的!

   艾滋病流行趋势非常严峻,给人类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危害是触目惊心的。据介绍,自1983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800万条生命被艾滋病魔夺走,新感染病毒的人数仍在以每年400至500万的数量增加,其中一半是15—24岁的青少年。艾滋病已经成为联合国确定的当今三大国际公害之一。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不仅要自己掌握艾滋病的防御知识,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不仅帮助人们消除恐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还要带动社会其它成员消除歧视,关爱艾滋病患者。

   现如今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红丝带志愿者,使他们更深入的了解艾滋病知识、正视艾滋病问题、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关注艾滋病相关弱势群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防治、关爱艾滋病这个社会主题中来,成为抗击艾滋病蔓延的主力军。青春是美好的,就像那飞舞的蝴蝶,只有保护好自己的翅膀,才能飞的更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我们要爱惜它,呵护它!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预防艾滋病心得体会3    忘记了是从那一天起,艾滋病这个略带西方色彩的字眼闯如了我们的生活。它惊醒了沉睡中的我们。让我们认识了艾滋,了解了艾滋,惧怕了艾滋。

   首先是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其实他们痛苦的不是身体上的,是精神上的。大家都应该学习和了解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因为日常的接触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艾滋病患者。如果身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不扩散他们的病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家人既要承受亲人患艾滋病的巨大痛苦,又要承担对病人的照顾和料理,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家人,要像对待其他一切不幸的家庭一样,给予充分的同情、关心和帮助。这对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安全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艾滋病患者是弱势群体,要像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关爱艾滋病患者。”

   现在,我们得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志愿向同伴和他人分享防治知识,关爱和帮助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支持与关爱,减少歧视的创伤,我们大家伸出友爱、关怀之手来帮助那些身受艾滋病毒折磨的人。帮助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身边做起,积极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让艾滋病患者感到温暖。

   在这个全世界人民向艾滋病作斗争的统一日子里,关注艾滋病,开启心灵之窗,点燃心灵的光,重新照亮人生的路段,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因此,我们应让心灵的花朵开绽,散播着爱的花香。莫对着艾滋病患者蜚短流长,莫引导他们走向死亡。

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预防接种;心理干预;行为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69-02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和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注射对大多数幼儿来说是痛苦的体验,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经常持久的疼痛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是有害的,刺激和疼痛能导致应激反应,如果缺乏应激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生理失调[1]。预防接种作为一种必要的伤害性刺激,如何减轻幼儿预防接种注射疼痛行为的反应,经实践认为,预防接种注射时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1日-20日在计免门诊接种注射的健康婴幼儿394例,其中男212例,女182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岁零7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7例,两组性别、年龄、认知能力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同一护士对两组幼儿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对照组按预防接种注射方法规范操作,实验组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针对性结合心理干预方法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心理干预方法:①松弛法。大多数儿童看见“针”或由于对注射的误解,在进行预防注射时,产生反抗行为,表现为紧张、害怕、痛苦表情、哭闹、肢体紧张扭曲、躁动等,护士应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称呼幼儿,用手轻轻抚触幼儿的头和手,使之产生亲切感,告诉幼儿露出上臂,暂时不动并深呼吸,使之精神和肌肉放松并配合注射。②分散注意力法。在预防注射时有意询问幼儿一些与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分散对注射的注意力。③积极性强化法。注射时不失时机的对较配合的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小朋友真乖,真勇敢,让幼儿感受到被表扬的愉觉而更加积极配合。④榜样法。在注射时,先给较勇敢的幼儿注射,并请其现身说法,树立良好榜样,请精神高度紧张的幼儿在旁观看从而模仿配合。⑤渐进式劝导法[2]。对极度恐惧、哭闹、拒绝较强烈的幼儿,采取缓和处理,待幼儿稍平静时,慢慢说服,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即不强迫,也不迁就,以表示尊重。⑥间接干预法。通过对家长耐心解释,争取家长支持,使之以良好的情绪、信任的表情和态度感染儿童。

1.3 评价指标

应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评价[3]。①面部表情:微笑0分,中立表情1分,轻度不佳表情如扭曲鬼脸2分,明显不佳如皱眉闭眼3分;②哭闹情况:不哭0分,1分,小声哭闹2分,大哭大闹3分;③行为情况:正常活动或放松安静,露出上臂肩部0分;较紧张蠕动成弓状,肢体紧张1分。收缩肢体避免疼痛2分。头部肢体躁动或僵硬3分。

2 结果(表1)

3 讨论

疼痛不仅给儿童造成短期的影响,而且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4]。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河南省计划免疫程序,婴幼儿在7岁内完成20次疫苗注射和4次口服糖丸,特别是在1岁内完成9次疫苗注射,这种频繁反复的刺激给婴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我们在给幼儿预防注射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运用心理沟通技能灵活掌握和控制幼儿情绪,协助调整自我感觉,使幼儿在预防注射中表现出自信、勇敢、合作。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疼痛反应低评分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幼儿自控能力、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稳定性差、发展性变化的特点,表现为高兴则笑、不高兴则哭闹。由于预防注射是创伤性操作,幼儿曾有过预防注射的痛苦经历,有的认为"打针"是对他的不听话的惩罚,所以在预防注射时会有愤怒、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愤怒、抑郁、不安的心理机制会引起疼痛。紧张、焦虑和恐惧能降低痛阈,增加痛觉[5]。行为表现为哭闹、扭动、抵抗等,应采取劝导、说明、启发等交流方式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应用松弛法、分散注意力法消除紧张、顾虑、恐惧降低幼儿对疼痛的敏感性。

幼儿有好奇心模仿性强的特点,他们易学表面生动的举动,由于好奇心,别人做、他也试着做,不自觉的模仿周围人言谈举止,用榜样法心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都喜欢表扬,用积极的强化法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幼儿感受到被表扬的愉觉而积极配合减轻了疼痛的行为反应,得以顺利的完成预防注射。

[参考文献]

[1]李中廉,安建雄,倪家骧.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303.

[2]杨黎星.减轻患儿静脉穿刺时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3,18(3):210-211.

[3]郁立群,屠丽君.儿童疼痛行为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58-60.

[4]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5.

[5]谢桂春.疼痛护理评估及控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