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语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0-02

1 引言

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无论是母语习得者还是二语习得者,无论是儿童语言习得者还是成人语言习得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误。英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Corder(1967:20)曾指出:“无论我们多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 他认为, 偏误的出现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产出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出现偏差、偏离,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而差错则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规则欠自动化或受记忆力影响等因素引起的言语行为的失误,属于语言运用范畴。在这一意义层面上,Corder的“偏误”和“差错”与Chomsky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概念相互吻合。差错是学习者言语行为失败的表现,而偏误则是学习者主体语言能力欠缺的体现。目前学术界有关偏误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少,它们在外语教学界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2 三种偏误理论

2.1 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方法与心理学和语言学渊源颇深,它与心理学领域的联系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在语言学方面又得益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者认为,语言属于行为范畴, 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模仿或强化方式培养一整套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因而认为偏误来源于学习者未能正确的地模仿或强化所学的语言模式。而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母语的干扰(interference)。外语是在母语掌握之后学习的,母语作为最主要的“先前知识”就成为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研究者还提出迁移假设,当目的语与母语的语言系统一致时,母语就会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发生正迁移;反之,母语就会阻碍目的语的学习,出现偏误并产生负迁移。对比研究认为,所有在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都可以通过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对比分析来进行预测。20世纪60 年代此研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批评者指出,第二语言习得中出现的错误并非都是来自母语的干扰,学习者真正遇到的一些困难是对比研究无法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加以预测的。

2.2 偏误分析理论

到了7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衰落、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偏误理论逐渐兴起,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对比分析理论,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偏误分析研究是对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确认、描述、解释和评价,以了解学习者语言体系和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偏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习者也可以在发现偏误之后,修正偏误,调整在学习进程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偏误分析研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做了更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偏误的根源已不仅仅局限在母语的影响上,而被认为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Corder指出,偏误体现了语言学习者的内部学纲。然而70年代后期开始,该研究就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覆盖面的局限性遭到质疑。在研究方法上,偏误分析的大部分素材都是通过测试而不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的;在偏误研究的覆盖面方面,偏误分析只局限在学习者出现的语言偏误。由此,偏误分析研究者就无法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做出全面、客观和较为准确的描述。

2.3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介于第一语言向目的语言之间的一个发展“连续体”(continuum)。 这一理论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强调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及这些过程的表现形式―中介语。

在对中介语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时,研究者认为偏误是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状况的标志。布朗(H. D. Brown,1986)就曾根据偏误类别,对中介语的发展进行了划分:(1)偏误随机产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目的语殊的系统知识,产出的偏误大多都是无规律的、不一致的。学习者对此时的偏误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2)偏误自然产生阶段。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已开始辨认目的语的系统,并内化某些规则,同样无法解释、纠正自身偏误。这一阶段学习者内化的目的语系统很不稳定,出现的偏误前后不一致。(3)偏误系统产生阶段。 此阶段中,中介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之间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学习者能够发现和解释自己的偏误,只是还不能进行自我纠正。(4)偏误稳定产生阶段。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在此阶段已趋于稳定,出现的偏误多数是是由于疏忽或受记忆限制所造成。这一阶段学习者的特征是无需他人便可进行自我纠正。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其现存语言规则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实际语言的使用,对第二语言的种种假设进行检验和证实,产生偏误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语言迁移、过度概括化扩大化以及简化规则等都是产生偏误的根源。

与对比分析理论相比,中介语理论将外语学习者在习得语言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问题都纳入到研究范畴;与偏误分析理论相比,中介语理论体现了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动态过程,反应了语言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及语言规律。因此,于根远(1999)对中介语理论进行了概括总结,“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 把对比理论、偏误理论和语言习得有机得结合起来,建立一种语言习得者的动态语言系统”。

3偏误理论对语言发展的教学启示

偏误理论,尤其是中介语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外语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和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 吕必松(1992)先生认为,中介语研究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去带动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把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与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但对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语言教学的研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正确对待学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

偏误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偏误,并通过这些偏误,了解学习者在不同阶段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在偏误随机产生阶段出现的偏误,教师应采取容忍态度,不必纠正错误或给予过多解释。只需要示意学生,并给予正确的表达就足够了。在此阶段,课堂上纠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表达有误时,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重复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偏误。这样既可以纠错,又不会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偏误自然产生阶段的偏误,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纠正偏误,还需给予充分的解释,及时帮助学生提高目的语内化程度,形成完整正确的语言规则系统。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防患于未然,根据偏误分析的教学经验及学生反馈的信息,预测可能出现的偏误,采取突出重点、讲清、讲透,不断重复练习、复习等避免偏误再次出现;

对于偏误系统和稳定产生阶段出现的偏误,教师只需点到为止,正误最好以学习者的自我纠正和学习者之间互相纠正为主,教师可以做一些标记和提示,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纠正的时间和机会,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和加速其语言系统向目的语发展。

3.2 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研究结合起来

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受母语干扰所产生的偏误,虽然并不能完全反映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对中介语研究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习者对于目的语国家、社会以及风土人情的了解和认可,对产生语言石化现象有很强的遏制作用。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适当增加目的语的输入量,鼓励学生多收听广播、多收看电视节目、多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尤其是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文学作品,设计对学生现有能力具有挑战性和可接受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注意特别的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滋生。

同样,中介语研究也离不开偏误分析的帮助。学生普遍存在的言语偏误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一种反馈。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对偏误的系统分析,教师应根据偏误的性质、类型以及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等情况区别对待偏误。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偏误分析研究的局限性使中介语研究和外语教学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更为科学地发展。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健康、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面对错误,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环境,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目的语知识进行沟通交流。

4 结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偏误理论对语言习得研究的建立和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外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又依赖于对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了解。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偏误对外语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要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实践,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2] 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1967:5, 161-169.

[3] Dana R. Ferries. Treatment of Error in Second Language Student Writing.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4] 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5]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 张如梅,偏误分析评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6),2003.

Harms the theory and to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teaching enlightenment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偏误分析;越南学生;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28-01

一、偏误和偏误分析

偏误指的是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正字法的、语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1]

“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人们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也会发生错误。而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学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误,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接近该语言的标准形式。[1]

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指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实际上,偏误分析就是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这包括偏误是怎么样产生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发生什么样的偏误等等。[2]

二、越南留学生发生的汉语偏误类型情况

本文在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偏误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探索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方面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略阐述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资料来源于对本校中级班越南留学生历时一个学期的跟踪教学,在对越南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收集了中级班越南留学生发生偏误分析的一些资料。

中级班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形式上主要包括四大类型,即:遗漏(少成分)、增添(多成分)、替代(所用不当,应用正确的替换下来)、错序(词序有误)。在内容上包括名量词偏误、动宾式离合词偏误、语篇偏误以及语音偏误。

名量词是量词中数量最多、使用最频繁、语义和语用最复杂的一类,是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

中级班越南留学生在汉语名量词使用中的偏误主要包括:(1)目的语规则泛化。例如“棵”本来用于计量树木和草,却也被用来计量花朵;把用于计量桌子的“张”用来计量椅子。(2)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易出现偏误。例如都可以指树木的名量词“棵”和“行”的混淆。将“小明买了三棵树”错说成“小明买了三行树”。(3)受到同音异形字或者近音异形字的干扰。例如把表示颗粒状的东西的“颗”与计量树木和草的“棵”混淆,用“颗”来修饰“树”,这是受到同音异形字的干扰的结果。相似的还有“幅、副”。受到近因异形字干扰典型的例子如“篇”、“遍”、“编”和“扁”,由于这四个字具有相同的偏旁部首,加上它们在读音上很接近,留学生往往分不清楚。汉语名量词数量繁多,用法复杂,是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之一。以上三种情况只是对部分偏误的总结,并不十分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一步对越南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中出现的偏误进行总结和归纳。

动宾式离合词亦是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之一。越南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动宾式离合词时发生的偏误主要包括:(1)插入定语的偏误。细分为插入名词性成分、插入形容词、插入代词、插入数量短语四种,其中插入代词一项又细分为插入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2)插入补语的偏误。离合词插入补语的偏误总体上大致可以包括:程度补语插入、结果补语插入、状态补语插入、趋向补语插入、时量/数量补语插入、可能补语(得)插入、可能补语(不)插入。(3)插入动态助词“着、了、过”产生的偏误。例如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动态助词“了”,有些留学生没有掌握“了”的扩展意义,而出现对“了”的偏误使用。将“他已经起床了”说成“他已经起了床”。

语篇语法,也称篇章语法,是篇章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描写语篇结构的语法,其任务是解释语篇的结构和那些表达句子间底层语义连贯的语法现象,研究人们是如何把所建构的信息以前后连贯,重点突出,恰如其分的方式传递给听者或读者的。语篇语法偏误可以定义为:中介语语篇中不成功的部分,尤其指语篇中不成功的衔接、连贯方式。[3]

中级班越南留学生产生语篇偏误的主要类型包括:语际偏误类型和语内偏误类型。语际偏误是指由母语负迁移而引起的语篇偏误。语内偏误是指受已经习得的目的语影响而出现的语篇偏误,如过度概括、错误类推、忽略规则限制。在对中级班越南留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在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时,经常出现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母语语用规则的负迁移的影响,留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或准确表达语篇的内容。越南学生用中文说话、写作,有时虽然都合乎语法规则,但会给人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授课语速较快学生跟不上进度时,学生会说“老师,你很快地说,我们听不懂。”这里,“你很快地说”在形式上是正确的,但是显然是不合乎语境的,用的并不欠当。换成“你说得太快了”,就妥当了。

语音偏误包括语音偏误和语调偏误。越南语虽然在语音语调上与汉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越南留学生相对来说较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语调,但一些语音语调上的差异仍然是越南留学生发好纯正地道的汉语的难点之一。例如汉语中的上声调越南留学生经常发不准确或者发成二声调;还有由于越南语语调的轻重音情况与汉语不同,也造成越南留学生的汉语语调不标准,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困难。

三、越南留学生产生汉语偏误的原因

越南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大致包括:(1)受汉语本体的影响:1)汉语词语之间的相似性程度高。很多词语之间相似程度很高,不管是在逻辑语义上还是在语法功能上。这种相似性会给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不便,让他们错误地认为二者在使用上是毫无区别的或者很难将其区分开来,偏误问题由此产生。2)句法位置分布十分复杂。以动宾式离合词为例,插入的各种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分布情况十分复杂,在使用过程中既要注意逻辑语义关系又要主意语法特点,不同的词性插入位置不同。(2)受越南语和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语言对比分析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作用,消极作用就对目的语学习产生负迁移,即母语的负迁移或干扰”。汉语即越南留学生的目的语同样对其产生负迁移的影响。(3)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会造成汉语学习中的偏误。比如有的学生完全依赖字典,把字典上的解释、例句不加区分地用在自己的话语中,结果闹了笑话。(4)教学上的失误。

四、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偏误分析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墓础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创造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学习者有意识地对他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出似设,然后去试验―就是他说出或写出的话,经过试验发现偏误,再修正他的假设,再试验,再找出偏误,再修正。这样循环往复,他的假设不断接近第二语言的标准形式。山此可知,在课堂上,学生的了段设本身就包含了存在偏误的可能性,在他的试验中出现偏误是难免的。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现偏误,要鼓励学生大胆试验―实践。[1]偏误分析理论的运用转变了对外汉语教师在面对学生出现偏误时的态度,并由此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对中级班越南留学生出现的一些偏误的总结归纳和原因简析,希望能对中级班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有一定的帮助,减少或避免越南留学生学习中的偏误。

参考文献

[1]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1期(总第1期)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判断;审计专业;审计准则

纵观近40年来的中外职业审计及学术审计的研究文献,有很多资料都强调了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Mautz(1959)指出:“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1995年,solomon在一项研究中,通过对近期的法庭意见及美国审计准则的全面回顾得出了结论,认为在当代财务报表审计的每一个领域中,审计专业判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各会计师事务所对此种观点也十分赞同。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

国外近四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审计专业判断也正在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关注热点。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就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对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要给予科学的定义,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特征。

首先,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体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审计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充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思维过程。在这样一个判断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以及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做出一系列重要判断,从制定审计计划方案、确定审计重点、设计和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核实审计证据,到审计风险的判断、重要性的评估以及通过综合收集的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等,都需运用审计专业判断。

第三,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核算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信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逐渐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会计核算的重点。同时,会计对资金运动的揭示,也由事后向事中以至事前变动。所有这些变迁都意味着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对象在质和量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审计来讲,这种不确定性因素越复杂,就越需要审计人员以专业的水平或眼光作出判断。

第四,审计专业判断偏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审计判断偏误(judgmentbias),也称认知失误,是指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判断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的后果是审计判断错误。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原因综合起来无外乎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审计程序存在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的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是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

二、审计判断偏误的影响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偏误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偏误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偏误。由此可以看出,审计判断偏误是审计人员、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的函数。

1.审计判断偏误的主体因素

首先,审计人员对风险的偏好影响审计判断偏误。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

其实,审计人员的知识差异影响审计判断偏误。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它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而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所以,审计人员要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二者都是影响审计判断偏误的因素,不过后者影响更大。

第三,审计人员的经验差异影响审计判断偏误。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机会的广泛的境况,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偏误。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地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审计实践的积累。

第四,审计人员主观努力程度差异影响审计判断偏误。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与否与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不同。努力程度的大小应该是审计判断偏误的直接影响因素。

2.审计判断偏误的客体因素

首先,受审单位的性质。一般地,审计人员对国有公司比私有公司需要更充分、更确切的证据,因为审计报告使用人对国有公司有较大的信任度。

其次,公认审计准则。公认审计准则提供了统一运用审计证据数量及质量的要求,阐明具体审计应达到的目标及达到的目标技术,审计人员若偏离准则的要求,须给以妥善的说明。

第三,法律诉讼与职业管理。倘若发表审计意见的根据不是很充分,则有可能因招致各种审计报告使用人的错误决策而审计人员,同时职业管理委员会(如同业互检委员会)也可能会给以处罚。

第四,审计职业的竞争。审计职业的竞争增加了成本———效益意识,这就使有的会计公司可能以较少的审计成本来完成审计业务,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对每一具体业务缺少足够的把握。

3.审计判断偏误的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偏误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偏误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

三、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制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主观性特征,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因为明智公允的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对重要审计事项在合理认知预测基础上做出的准确而科学的审计决策,意味着审计人员所决定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所选择的审计方法能节约审计成本,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反之,专业判断失误,意味着审计风险剧增,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

导致审计判断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所谓理性,但这种理性是有限的。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和分析具体决策时都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审计人员亦不例外。这些错误包括:不能明确决策问题、不能认识到审计所需的所有相关证据、在获取和鉴定审计证据时带有偏误等。这些错误都是有限理性的结果。

1.高估能力造成偏误

这一偏误是指审计人员过分相信他们作出准确估计的能力,任务越困难,过分自信的倾向表现得越明显。比如,因为审计人员过分相信已有证据的适当性以及他正确解释证据的能力,所以在没有收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作出判断,认为某账户不会存在重大差错和弊端,而事实恰恰相反。

2.易忆性形成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事项是否可能发生时往往根据被判断的审计事项是否容易被回忆并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大小。一般而言,形象鲜明或近期的经验更容易被记起来,所以被认为发生的概率较大。比如,在审计人员刚刚完成的业务中,应收账款项目存在许多重大错报,因此就认为所有客户的应收账款项目都很有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即便是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3.信息修正偏颇导致偏误

这一偏误是指审计人员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判断的起点,但随后出现的新信息不足以抵消最初的影响。但随着行业竞争、人员调整等新情况的出现,审计人员往往不能根据新情况对原有结论进行修正,因而以不充分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产生偏误就在所难免。比如,当审计人员对销售与收款循环进行分析性测试时,他以去年的实际偏差率5%作为今年的最初预期偏差率,但自去年审计之后,该循环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审计人员没能根据当前年度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产生判断偏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4.忽视大样本而造成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当审计人员要靠多次观察来获取信息时,往往忽视样本量,忘记了大样本通常更准确的事实。由于小数置信律的作用,审计人员只想到小样本中获得的数据同大总体的相似性,而没有考虑因为样本大小不同而导致其代表性的不同,因此在判断时往往高估小样本结果的可靠性。比如,在确定存货的控制风险水平高低时,审计人员只从客户当期记录的一笔业务中抽了4%,并信赖这一样本,从而造成系统性的抽样不足。

5.偶然性平均化造成偏误

这是指审计人员常常错误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偶然性将使得各种情况发生平均化,也就是说认为随机结果总是随机的。此类偏误的常见情况是:当审计人员检查一系列销售数字时,他可能期望见到随机上下浮动的数字,并会错误地解释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结果。

6.性格缺陷产生偏误

这一偏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审计人员过分相信他们做出准确估计的能力,任务越困难,过分自信的倾向表现得越明显,而过分的自信就会产生判断偏误。比如,因为审计人员过分相信已有证据的适当性及其正确解释证据的能力,所以在没有收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作出判断,认为某账户不存在重大错报,而事实上却存在重大错报。另一方面是指审计人员过分优柔寡断,畏手畏脚,裹足不前,该判断时不判断,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引起审计判断偏误。

7.联想惯性偏差产生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如果审计人员曾见到某些审计事项在一起出现,他就会高估这些事项总是一起发生的可能性。此类偏误的常见例子是:审计人员过去见到当主营业务成本下降时存货周转率就下降,那么现在就不会充分考虑其他原因造成存货周转率下降的可能性。

8.频率判断偏颇导致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忽视了某种情况在整个总体中出现的相对频率,从而导致他错误估计这种情况在特定情形下发生的可能性。

四、审计判断偏误的防治措施

首先,提高对判断偏误的洞察力和强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防止出现审计判断偏误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审计人员对判断偏误的洞察力。而提高洞察力的主要措施是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负有经济监督使命的审计人员,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一是会计及其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证券和资产评估等;二是企业管理知识,如经济学、组织学、营销、国际贸易等;三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四是相关外语知识;五是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以及计算机经营系统的评价。审计人员不仅要在以上学科方面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专业判断。

其次,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质量。提高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通常要调查审计师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审计师对于某项客观情况判断的准确性、审计师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类似判断结果的稳定性,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程度。它将有助于审计理论工作者以及审计实务界人士及时确定审计工作需要改善的环节,以及是否需要制定补救措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会计学教授Trotman认为,在中国,审计人员在某些重要的审计专业判断上的一致性是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同时他认为,由于审计专业判断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在开始进行这种判断的几年中,审计一致性可能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审计意见出现分歧的领域的培训和复核过程上。

第三,牢固掌握审计准则,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审计技术和经验。无论是国家审计准则还是独立审计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须以审计准则为依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原有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注意保持和改善执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及时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审计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最新审计准则和实务标准,这样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就能得心应手,尽量避免判断失误。同时,我国在加入WTO后,审计将逐步按照国际规则执业,由于我国的审计准则和程序与国际上有较大差异,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经验能够使我们少走弯路,结合中国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第四,提高审计队伍的整合协同能力。面对重大或复杂的审计任务,审计机关需要打破职能部门的业务界限,或组织下级审计机关整合审计力量联动协同作战。存在个体差异而且缺乏配合经历的审计人员被重新整合后,能否做到协调一致、整合联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专业判断的整体功效,快速实现审计目标,颇为关键。审计队伍整合后的联动协同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审计方案的认识实现快捷与一致;对执行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取证做到主动深入、相互补充、及时沟通;对审计处理包括信息处理达到迅速有效。总之,在实际整合联动审计中,须力争做到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构成合理,思想认识统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同个体的专业思维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取长补短,相互协调,使审计专业判断的整体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五,汇众家之长,充分发挥集体判断优势。集体判断的最有效方式是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共同作出判断。由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总是有限的,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一起作出判断可以弥补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从而能有效避免或减少个人作出审计判断时产生的判断偏误。另外还可采取相互核查的方法来发挥集体判断优势,当一名审计人员复核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时,可以发现其他人出现的判断偏误问题。

第六,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政策的把握一致性。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审计方法和程序有长足的进步。各会计师事务所评价其所作的审计专业判断与决策,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尽管审计专业判断的最为明显的评价指标是所作判断的准确度,但在实践中很少有人会将准确性选作评价的指标,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审计项目中并不存在一个一目了然的所谓正确答案并以之作为评价的标准。在有关审计判断的研究中,多个审计师的一致意见是用于评价某一审计师的有关决策质量的最常用的标准。关于审计工作中工作人员意见一致的重要性多年以来在审计文献中已有详尽的论述。例如,“审计人员应有的谨慎程度的标准应参照在类似的情况下,其他审计人员的谨慎程度”(Willingham和Carmichael,1971)。此外,当审计师遇上审计诉讼时,论证其他审计人员(特别是专业证人)在类似的环境中亦会作出同样的专业判断有助于保护审计师,使之免于承担责任。同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设置诸如员工培训、审计手册及分级复核等制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事务所内部各审计人员所作专业判断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汪国钧。浅析审计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审计,2003,(9)。

[2]肯·T陶物曼(kenT.Trotman),陆正飞,邱寒译。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有关研究的回顾及在中国研究的机遇所在[J].财务与会计,2004,(4)。

[3]孙坤。偏颇倾向:审计判断之因[J].中州审计,2004,(5)。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范文第4篇

素质是个人通过社会学习在先天遗传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品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实际上就是健康素质。笔者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认知、适应和性情三大类,认知是适应和性情的前提,认知的目的在于适应,适应的结果出现情感体验和个性色彩。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准确认知、适应社会、性情表达适度。认知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界(环境和他人)、自我、自我与外界关系认识的心理素质。

奈瑟尔最早出版《认知心理学》,被称为“认知心理学之父”。之后,国际国内认知心理的研究都比较多,但是本体论上的二元论、认识论上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上的元素主义成为制约认知心理学发展的瓶颈[1]。心理学是21世纪的希望之学,认知心理学派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但在21世纪受到质疑,英国甚至差点关闭了认知心理的研究机构。“第二代认知科学”虽然强调情境性、具身性、动力性,但不能保证它的完美无误。经过慎重研究,我们决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总体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成熟度、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各种智力因素水平情况等多方面调查研究了青少年认知心理素质状况。

我们问卷调查了四川省双流县和重庆市渝北区两所中学初二和高二青少年222名,获得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超过98%。问卷全是单项选择,不能多选或不选,否则视为废卷,本文以有效问卷数据分析。本文里的百分比数据一律四舍五入至个位。

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男性青少年120人,占55%;女性青少年98人,占45%。男性中有4人是少数民族,女性中只有1人是少数民族。

二、 青少年认知心理状况

1.青少年总体智力水平(认知能力)较好,男生的两极性比例比女性多

对青少年总体数据(合计)部分的X2检验中,P

2.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成熟度符合年龄特征,男青少年幼稚的比例比女青少年少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成熟度和其年龄特征相符,只有极少数存在偏差。性别上有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青少年幼稚的比例比女青少年少。

3.青少年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准确度很低,男青少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准确比例比女青少年多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事物本质准确认识的很低,大多数青少年没有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性别上检验没有显著差异,但不能一概而论,还得具体分析。对“天上的动物”和“有羽毛的动物”数据单独检验,X2=2.3,接近0.1显著水平,如果调查对象扩大,会达到和提高差异的显著水平,表明男青少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准确性比例比女青少年多,而女性青少年思维的表面性、想象性比例比男性多。

4.大多数青少年各种认知智力因素是正常的、良好的,性别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青少年各种认知智力因素呈现负偏态,表明大多数青少年智力是正常的、良好的。前四种智力因素数据都是“差不多”第一,“较强”第二,“较差”第三,“很强”第四,“很差”第五;只有想象力“较差”和“很强”顺序发生了交换,表明各种因素之间的数据没有差异、具有一致性。性别上,观察力男女青少年没有差异;想象力男女青少年有些差异,接近但没有达到比较显著的水平,男性“很强”比例多于女性,而“较强”比例少于女性;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男女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异,男性“差不多”比例比女性少,注意力、记忆力男性两极端比例比女性多,思维力男性青少年强于女青少年。

5.青少年对风景名胜的认知:

青少年认为最壮美的地方依次是:八达岭长城、九寨沟、峨眉山、神龙架、卧龙。性别上,调查数据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表明男女青少年对风景名胜的认知具有性别差异,男青少年比女性更神往八达岭长城和神龙架,而女青少年比男青少年对峨眉山更情有独钟。

三、 提高青少年的认知心理水平

1.经济发展和学校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认知心理水平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超过日本,成为仅落后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城市化程度高。为了全国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国家相继推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的战略,成效卓著,但还远远不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经济生产的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而认知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连续的、有效乃至高效的学校教育会显著提高青少年认知心理水平,有助于青少年认知世界和适应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素质教育[3]。

2.注意教育辅导两极端的男青少年

男青少年认知能力两极端的比例比女青少年多,这和个体发展目标、性别角色认知、家庭教育性别取向、社会性别期望等有关,关注与辅导那些两极端的男青少年是重要的课题。对认知能力比较高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似乎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人生一帆风顺,优异的“人生成绩单”(包含却不限于学习成绩)使他们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崩溃,提高他们的“情商”是当务之急。对认知能力较低的青少年而言,人生却是另一番光景,无论是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父母的态度都是负面的,似乎练就了一幅忍受挫折的“金刚之躯”,其实隐藏着极大的危险,认知能力差-学习差-社会适应差-道德品质差-违法乱纪,人生悲剧似乎总是按照这个顺序上演。教育辅导认知能力差的青少年这一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多管齐下,如采取措施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多进行学习个别辅导、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融入社会和集体、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等。一句话,多“爱”他们,他们必将以“爱”来汇报社会。

3.提高女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尽管我们没有得出女青少年总体智力水平比男性低的结论,但思维能力比男性低,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我们不能为女孩子学习差寻找心理学的借口,毕竟基础教育的知识是基础,对任何一个智力正常没有残障的青少年而言,都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提高女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难学”的理科类知识[2]。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沟通;障碍;方法;人际沟通

沟通是人类社会的一般现象,人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现象。人际沟通,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基本过程,是人类社会交际最初的、也是最亲的形式。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切企业的良好运作都以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彼此沟通为先决条件。

1、沟通的要素

信息指能够传递并能被接收者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刺激。它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内储形式与外化形式。内储信息是暂时或长久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外化信息是用符号记录下来的书籍、文献、磁盘、光盘等信息形式。信息可以是观念、思想和情感。信息是沟通活动能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因素;信息是沟通的灵魂。

传播者指发送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家。

编码是指将所要交流的信息,依照一定的码规,编制为信号。编码中要选择恰当的代码或语言,要适应接收者的理解和语言能力,还要有适合沟通的渠道和使用的媒介。不恰当的编码会让接收者不知所云,包括不适时宜地使用专业术语或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使用过于正规的语言等。

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递的物理手段和媒介,是联合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桥梁。信件、电话、电传、通信员、信鸽等是常见的个人媒介,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是常见的大众沟通媒介。

受传者指收到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家。

解码是指将所接收的信号,依照一定的码规,解释、还原为信息。解码可能是将信息由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可能是理解他人点点头或眨眨眼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传导的信息被转化、精简、阐述、储存、发现和使用。

反馈指接收者把自己的信息加以编码,通过各种渠道回传给信息发送者。

噪音就是对信息各种形式的干扰。噪音往往增加信息编码、解码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信号在传递和接收时的失真,从而模糊、干扰了信息发送者的意图。

分析这些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发现任何沟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作。虽然许多沟通情境是人们偶然遇到而并非有预见的事情,但是无论是制定较宽泛的战略,还是设计某一特定的沟通方案,认真考虑传播者、信息、编码、渠道、受传者、解码、反馈、噪音等要素,都会给你提供一个任何沟通情势下可应用的简洁的要素框架。应用这个要素框架,可以确保沟通者更好地参与沟通过程,并在沟通中取得更有效的结果。

2、人际沟通的障碍

2.1自我认知的偏误

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程度水平都是有限的,相对的,很多人都带有偏见,这些偏见开始时是组织内某个或某几个人的说法或者是抱怨,久而久之就行成了一种偏见,造成认知的偏误。

2.2已有经验的影响

过去的经验就常常使我们心里上产生依赖感,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事务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沟通处理事情,从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2.4沟通双方地位的差异

地位的差异造成心理的沟通障碍,特别是组织中上下级之间非常明显。根据行政沟通的方向性,分为向下、向上和平行三个方向,一般来说向上沟通在实际中有不少障碍,心理研究表明,下级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或主动沟通中,常常带有担心说错,怕承担责任,有焦虑等心理,致使沟通不常常是在宽松流畅的氛围中进行,形成沟通障碍。而在向下沟通的过程中,主动沟通的是上级,虽然会受到欢迎拥护,但毕竟有时会居高临下,造成下属的压迫感和紧张,也会形成沟通障碍。

3、克服人际沟通障碍的方法

3.1主动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和前提

借助于倾听,你可以深入理解同事们所做的事情,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会有这样的感受;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成员的希望、他们害怕的事情,以及所面临的困难。

3.2简化语言是有效沟通的主要手段

简化语言的重中之重就是讲话要有重点。一个人的注意力只有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如果没有抓住沟通对象的注意力,对方就会什么都听不下去了。所以,与对方沟通,要以开始就简化语言。善用比喻、类比、举例子等语言修辞方法即使很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比喻讲出来。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先贤之一孟子是典范,他讲话就很喜欢用譬喻的方法。

3.3利用反馈是有效管理沟通的检验和保证

通过接收反馈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反馈信息可以提醒我们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效率。它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自我发展规则。借助这些自我发展规划,我们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进工作。

3.3人际沟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沟通。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际沟通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沟通者越熟悉,沟通就越个人化。自我表露是亲密人与人之间情感,发展友谊的关键途径。自我表露指在人际沟通中自愿地把自己个人信息传递给对方。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随沟通对象而异,显然,与好朋友沟通的深度与广度都大于一般熟人或陌生人。研究发现,自我表露太多或太少都是不合适。(作者单位:郑州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吴江霖《民族社会心理学》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相关期刊更多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暨南大学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国际汉语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