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意识形态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要求,对照2019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要点,现将街道2019年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1、抓好理论学习。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主题教育作为首要学习任务,纳入中心组学习计划,开展党工委理论中心组9次,组织领导班子学习研讨2次,开展干部集中学习4次。积极做好“学习强国”平台的推广和使用,全街道党员下载248人,占党员总数67.57%。
2、提升宣讲实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开展全市“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活动5次。常态化开展“微宣讲”,利用进村入户、党小组会议等形式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策宣讲60余次。
3、突出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按照有人管、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五有”工作要求,积极整合各种资源,组建街村两级志愿者服务队伍,登记在册志愿者210人,已开展志愿扫雪、卫生整治、移风易俗、义务植树、走访群众等志愿活动50余次。
(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落细
4、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工委主体责任、党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召开意识形态专题工作会议1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情况通报1次,并按要求向市委做专题汇报。
(三)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5、提高正面宣传水平。街道利用宣传栏、宣传车、咨询服务、微信、微博等形式,开展“七五”普法、扫黑除恶专项斗阵、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等多种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凝聚共识、统一力量。我街道聚焦和突出建国70周年主线,开展了“七一”“国庆”等系列活动工作,让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参与进来,更加坚定了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和决心。
6、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成立8人网评员队伍,建立网络值班制度,及时有效回复处理网络舆情5起。严格落实政务类网站、政务“双微”信息“三审制”,做到信息层层把关。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党政机关互联网工作群组信息摸底统计工作。
(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7、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坚持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开展制度化、常态化,按照每月理论宣讲和志愿服务不得少于一次的要求,组织办、村精准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120余次,打通宣传群众、聚焦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8、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印发《“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好人、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四会”组织作用。推行“党员先锋认领工程”,
要求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全力攻坚补齐农村环卫、基层治理、移风易俗等文明创建短板,积极开展“好人”建设,上报“竹峰好人”9人,2名党员入选好人。
(五)严格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9、强化阵地管控。严格落实思想文化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审批程序,及时对涉及我街道论坛的问政进行回复,街道网评员在论坛开展舆论引导4次。根据上级要求,全面完成下去内宗教活动场所“四进四有”工作,维护宗教领域安全。
(六)培育意识形态工作新风尚
10、认真办好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群众性文艺活动,开展“送电影下乡”3次,开展群众自办春节联欢会活动,得到了群众好评。让主流核心价值文化深度传播,让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的愉悦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七)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
11、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我街道定期梳理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切实做到稳思想、稳预期、稳人心。对1名党员信教参教行为给予谈话处理,要求限期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和2020年工作打算
我街道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1、
理论学习不够充分深入。存在以干代学,以忙挤学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是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不够。
2、平时信息报送还不够及时、全面。由于平时较多的应付于基层工作,存在着“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片面的认为只要把各项业务工作完成了就是尽职尽责,报送内容数量、质量和全面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与上级部门交流不够。与上级交流主要局限于上级布置任务、开展相关培训等活动,常常是被动进行工作。缺少主动与上级对接,沟通,学习相关业务工作,缺少了主观能动性,工作激情有待加强。
4、“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我街道库区党员、老年党员较多,“学习强国”平台的下载率和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升,仍然需要督促各支部持续对“学习强国”平台的安装使用进行推广,并对老年党员进行3手把手教学。
5、宣传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宣传质量方面我街道宣传报道较少再高级别的报刊网站进行刊稿。在如何更好的提升宣传新闻稿件质量方面,仍需要不断探索学习。宣传手段上单一,缺乏创新机制,创新手段。未能积极主动去探索更符合我街道实际情况的宣传手段,宣传内容。
6、村级宣传队伍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村级宣传队伍不能常态化进行培训,理论功底有限,当前工作要求不能完全相适应。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村干部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知识结构更新不够快,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难以达到新时期基层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关键词:制度变迁;农村养老保险;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F84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40-04
1.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在正统的经济学中,制度被视为外生的变量,排除于研究视野之外。但是,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了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分析不同的经济现象,制度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建立了不同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纳斯•诺思,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在内的制度的作用,极大地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他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它包括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①。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代替原有制度的过程。诺思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② 。所谓“潜在利润”就是“外部利润”,是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 ③。只要这种外部利润存在,就表明社会资源没有配置到最佳状态。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是由一定的政府或组织生产出来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理性程度的不断提高,会对于制度的产生提出需求,这就是制度的需求。制度这种资源或者公共品是稀缺的,当制度的供给与制度的需求达到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有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的需求时,就出现了制度供给不足,就要实行制度变迁,这是制度变迁的原因。
2.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原因与方式分析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④ 。
2.1 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
从制度需求方面看,首先,社会转型的需要,我国目前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使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低,原先农民赖以养老的土地资源所能提供的价值逐年降低,土地保障功能急剧弱化;其次,经济转轨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使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一样要面临市场考验,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农业经济要承受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双重风险,农业的弱势地位更加凸显,家庭养老功能再次弱化;最后,传统上农民依靠自身或者家庭养老,在自身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又使家庭养老资源减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成为大势所趋。
从制度供给方面看,尽管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并正在趋于完善,但是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非均衡,因此,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已相当迫切。在制度的交替、转换过程中,采取何种变迁方式,对于实现制度变迁至关重要。林毅夫将制度变迁的类型分为两种,即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2.2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⑤诱致性制度变迁要发生,首先必须具备制度创新的主体,并且该主体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与资格。其次,当制度创新主体能够明确预期制度的变迁有利于他们实现旧制度框架内所不能实现的利益,即他们能够预见到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时,才会有制度变迁的意愿。第三,制度创新主体就制度变迁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能够采取集体行动,即克服了制度变迁中所固有的外部性与“搭便车”问题。第四,强大的路径依赖问题被克服。第五,虽然诱致性制度变迁要通过创新主体的自发行为来实行,但是,其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的行为来促进。因此,诱致性制度变迁发生还需要得到政府的默许乃至于一心一意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不能单纯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第一,制度创新主体农民的观念还没有从臣民意识、农民意识实现转变,与农业社会相对应的是家庭养老,而工业社会则需要实现社会养老。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性与滞后性,农民“公民意识”、“社会养老”观念的形成尚需时日。即差序格局的意识形态影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发生⑥。 第二,农民缺乏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利益的理性预期,对于个人收入延期消费的涵义缺乏必要的理解。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社会科学知识储备不足,农民对于即将实现的养老制度变迁所能带来的利益缺乏理性的判断,因此,对于参与制度变迁缺乏应有的热情与强烈的动机。第三,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绝大多数农民不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与资格,由于农民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对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的认知不同,(为什么要实现制度变迁?如何实现?结果怎样?)即使部分精英分子对于养老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有理性的预期,由于谈判成本过高,更难以克服变迁中的“搭便车”行为,绝大多数人依然很难达成共识并采取集体行动。第四,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的存在。制度安排的变迁经常在不同选民中重新分配财富、收入和政治权力。如果变迁中受损者得不到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确实得不到补偿),他们将明确地反对变迁⑦ 。因此,对于农民养老制度的变迁是否会导致其他阶层的反对,也属未知。第五,官僚机构的存在,政府机关中的每一个官僚机构本身都是理性的个体。它的利益从来就没有与统治者完全吻合过……结果是设计成统治者偏好最大化的政策,却扭曲成官僚机构本身受惠⑧。 第六,政府官员的政绩偏好及任期内的短期行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投入大,周期长,而且社会受益不会在很短的时期内显现,因此,政府官员缺乏制度创新的激励。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不能单纯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加之我国传统上较高的中央集权程度以及政府较强的公信力使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更为适宜。
2.3 现实成本与潜在利润分析:制度变迁必须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原则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养老保险改革过程必然包含几种成本,新制度的产生必然要受到制度供给约束条件的限制,这些约束条件就构成了新制度产生的边际转换成本,即:新制度设计安排费用、旧制度消除费用、制度变革及其变迁损失费用、新制度运行成本、随机成本等等。直接成本则是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在中央、地方财政中的比例。
当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需求不能被制度安排合理地予以保护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对所服从的制度安排产生不满,当这种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寻求非制度化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这些非制度化的行为就会增加统治阶级因此而发生的统治成本。当社会上人数最多的阶层的利益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就使社会发生动荡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天然地具有减少社会震荡、从而减少统治成本的功能与作用。具体地说,农村社会养老可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缓解城乡关系的张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启动农村市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更好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培养公民意识,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潜在利益。尽管制度变迁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制度变迁的真正实现依然存在强烈的路径依赖。
3.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3.1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国家对公民养老责任的多少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阶层,他们是占有养老保障资源最多的既得利益阶层,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为100%,其养老问题由政府全额“买单”而个人无须缴费;近年来,由于这一阶层与其他阶层养老待遇的差距越来越大,拉平差距的呼声日盛,但积重难返,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措施千呼万唤出不来,政府依然全额出资养老。第二阶梯是以国企为主体的职工阶层,自《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颁布实施以来,国家为职工买单而职工无须缴费的历史宣告结束,职工开始为自己养老部分“买单”;政府承担全部责任的“坚冰”首先从国企被打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筹方式的确立,使个人责任予以明确化。第三阶梯是农民阶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根据方案,国家对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直接的资金责任,除了个人以外,集体经济是农村养老保障中基本的出资对象,集体补助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集体积累,二是乡镇企业利润。首先从集体积累来看,的实行将农民分割为独立经营的个体,使农村的集体名存实亡,所以很多时候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其次,从乡镇企业来看,除了南方发达地区以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乡镇企业经济是否盈利以及经济规模是否足以支撑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都是属于不确定的因素。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已经使政府资金捉襟见肘,改革的艰巨性使政府对于农民的养老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农民的养老问题就被制度性地一再搁置。在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上,个人责任被高度强化而淡化了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使社会保险名不符实,农村养老保险强制性制度变迁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
3.2 意识形态对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经济行为除了受到正式规则影响外,还受非正式规则的约束。非正式规则通常指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和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规范以及意识形态等,其中,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非正式规则与正式制度相兼容的时候,才能尽可能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促使制度变迁发生。农村低效的养老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政绩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因为意识形态是能够产生极大外部性的人力资本。对现行制度合乎义理性的意识形态信念,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 ⑨。
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念,阻碍着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首先是部分学者以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农民没有养老的承诺为理由,进而认为目前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并非当务之急。其次,认为社会保障领域内依然以效率优先为价值理念,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比重发生倾斜,进而认为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第三,认为农民人口众多,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镇社会保障已经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果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会拖垮国家的财政。第四,就农民自身而言,由于其有限理性,对于社会保障的本质缺乏认知与认同,依然延续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进而对于参与养老保险的制度创新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强烈的动机。第五,由于农民是历来受到政府社会保障庇护最少的阶层,由于路径依赖,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也形成了强烈的思维定式,认为农民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正是由于以上观念意识的存在,与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需要的极不兼容,导致了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方面缺乏意识形态激励,进而延缓了这一制度变迁的进程。
4.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思考
4.1 确立社会公平的建制理念,加快社会保障理念和社会意识的变迁重视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理论中的特殊作用。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既有约束作用,又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既得利益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然试图维护现有制度,进而对制度变迁持反对态度。对此,政府要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等观念,因为只有在正确的建制理念引导下,一项制度才不至于偏离社会公正,不至于迷失人类的终极价值关怀。提高各利益集团对新制度的理解力与支持力。而农民阶层,由于是新制度变迁的较大受益者,将是新生的改革力量,政府应该注重培养这种新生的改革力量,培养公民意识,消除原有制度意识的路径依赖。一旦政府制度变迁的意图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就可以大大降低该制度推广的成本。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中,政府公务员阶层由于是既得利益阶层,在原有制度设计中由于得到过于优厚的保障待遇因而认为天经地义,而农民阶层由于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没有得到制度庇护进而也被认为理所当然。这种观念意识的巨大差距成为原有制度框架难以打破的强大的理念束缚。因此,其一,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他们需要确立的是“公民意识”而不是“农民意识”、“市民意识”。养老保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决非城镇居民所独享的专利。其二,公民,就基本养老保险中权利义务角度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享受一定的权利,同时意味着承担相应的义务,只有在履行了一定的义务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享受权利。权利与义务向来是对等的,既没有只有权利的义务,同样也没有只有义务的权利。其三,当原有制度安排使权利与义务发生倾斜时,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实现制度变迁,对原有制度框架进行调整。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农民同样地甚至于过多地为国家建设承担了义务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因此有必要进行 “反哺”。经济学家们认为,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必须更新观念,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不能仅仅被当作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措施,而是一项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人类文明的基本社会制度,制度变迁的价值纬度是社会公平与正义。
4.2 合理界定政府责任,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不仅存在着在农村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实现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的制度变迁,而且意味着完善城镇原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纠正政府在城镇养老保险方面的责任越位与缺位。首先,由于农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资格缺位,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为主,所以,政府必须承担以下责任,一是新制度设计责任;二是立法与行政监管责任;三是承担制度转轨责任,承担旧制度遗留下来的“隐性债务”。四是承担新制度的运行成本,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个人、单位、政府的三方责任,政府必须履行到位。其次,明确个人责任,除政府和企业外,个人也应该为自己的养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个人缴费责任的明确化,增强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与个人责任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农村养老保险,都要廓清政府、单位以及个人的责任边界,既不能重蹈国家责任过于慷慨而不堪重负的覆辙,也不能使大部分社会成员被排斥于制度之外而使社会显失公平,同时也要强调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意识。
4.3 克服原有的路径依赖,建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农村养老保险之所以长期以来处于低效率的锁定状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会将新制度牵引到旧的道路上来,甚至于使旧制度成为新制度的变种。而路径依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一直缺乏一个维护自身权利、整合社会利益的组织,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中可以起到引领与主导的作用,将加速制度变迁的进程。作为人数最多的阶层,却又是最为分散的阶层,农民缺乏与政府及其他利益阶层谈判的组织。在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方面,农民阶层出现了主体性缺位。因此,应该努力培养一种社会利益协商、整合组织。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农民权益、维持社会稳定为宗旨,让农民积极参政议政,表达合法的利益要求,以此缓解农民与各利益阶层之间的张力。使这个农民利益整合和表达组织成为与政府沟通、协商的政治参与组织。以此克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加速制度变迁的进程。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论断的提出,给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由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尚处于制度初创阶段,面临着既无制度安排,又无固定资金支持的窘境,因此,更新观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制度性反哺力度,克服原有的路径依赖,应是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历史基点上,最终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实质性社会公平,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 释:
①②③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5-13,7-19.
④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00.
⑤⑦⑧⑨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文集[C].374,399,382.
⑥王晓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06).
统筹理论和舆论,同向同行,奏出“团结稳定鼓劲、凝聚思想共识”合音
统筹好理论和舆论,实现深度融合,是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之举。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上下功夫,着力增强理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及时回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用良好的舆论助推发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宣传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宣传好安顺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统筹内宣外宣和网宣,同频共振,奏出“提速发展走新路、建设秀美新安顺”强音
“提速发展走新路、建设秀美新安顺”是“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齐心奏响的最强音。要统筹做好对内对外、网上网下宣传工作,多种宣传渠道共同发力,做大做强正面宣传。
内外兼修树形象。对内聚合力量,树立开放意识,善于借势借力,重点突出安顺“十二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生动实践,宣传好“十三五”时期安顺的后发优势和美好前景,宣传好广大群众建设秀美新安顺的火热激情。
做好网上宣传。宣传思想文化干部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努力作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通过网络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要善于发声、敢于发声,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滋养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统筹建设和管理,减少噪音,消除杂音,奏出“新乐章”
建好主阵地。积极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在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和品牌栏目,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对高校阵地、社科阵地、舆论阵地、新闻出版阵地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功能,让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提升文化获得感。
抓牢队伍建设。大兴爱才育才用才之风,培养和拥有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加强教育培训,积极创新方式,搭建有效平台,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学习的能力、工作的本领。
一、没有统一的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档案通过强化社会记忆熔铸意识形态而发挥社会稳定功能。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涉及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以倡导主导价值观念为标志,反映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意识形态是各种思想观念交汇、融合、激荡、冲突、斗争的表现,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意识形态就与社会命运息息相关,它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此消彼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日渐突出。回顾中国堪称世界奇迹的大一统格局长期延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在维系社会稳定所起的特殊作用,中国长期的统一必须依靠社会风俗,即通过社会中已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行为习惯来解释。对社会的控制方式大半是靠意识形态、风俗、道德素养之类,不是诉诸武力,事实上,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构筑了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社会稳定思想体系,中国大一统格局的维系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档案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密切,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档案。档案是“记忆的殿堂”,能够保存社会记忆是档案最基本的功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形成的档案,能够客观真实地记载社会活动的历史面貌 。“档案将人类最初的个体的流动的不稳定的记忆, 转化为社会的固定的相对稳定的记忆, 以保证人类知识积累的需要。”也就是说短暂的个人记忆,通过档案的记录存储将转化成为永久的社会记忆, 不再短暂和残缺。档案的原始性是其它外在记忆工具所无法超越的, 这也决定了档案在人类记忆领域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档案记忆功能,加强了人类社会的管理控制能力,促进了社会的知识更新和人类文明的传承,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在古代,各国把档案视为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武器,曾把档案比做“插入鞘中的剑”。16 世纪的德国档案学家亚伯・拉明根说:“档案是保持主管职权及其一切权力、利益和财产的文字根据,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护卫”。档案产品作为传承思想、继承文化的载体,以其文化心理沉积,对人的思维塑造,对人民群众爱国、敬业、忠诚、善良、进取等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形成与培育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为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发挥“平衡器”作用。
二、社会稳定以法制为基础,档案以无可比拟的凭证性,来化解经济纠纷,协调利益冲突,以实现社会稳定功能。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历代太平盛世都以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为前提。如村规民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乡村自治资源,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在我国历史上,村规民约渊远流长,最早是用来约束和规范村民行为的带有契约性质的文书,是统治者稳定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推崇为“长治久安”之策。而当今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当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定型时,利益矛盾激增,解决利益冲突要靠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档案为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确保国家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以法律为准绳,必然是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立法也好,司法也好,皆离不开这个基础。档案作为历史事实的记录,再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档案依据比事实本身更具有说服力,显得更为重要。假如这种依据不复存在,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在权益争议与诉讼中,档案作为历史记录使其拥有的资源、财产权及其合法权益得到记载、确认和界定,为正当合法的权益提供保障,成为最公正最权威的“裁判”。在案件的侦查、、审判、执行、监督过程中,档案是分辨真假、鉴别是非的“照妖镜”,是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隐形武器”。例如:行政诉讼、医疗责任诉讼案件举证过程中,如果档案管理工作跟不上,举证不充分,作为被告方的行政单位和医院,就可能因证据不足而使经济利益和形象蒙受损失,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三、社会稳定以诚信为基础,腐败、造假侵蚀社会肌体,践踏社会公正, 档案在锤炼诚信、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特殊功能。
腐败、造假对社会稳定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颠覆性,尤为突出的是腐败破坏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政府不诚信,民心尽失。小至一个人, 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国际关系, 都对诚信有着很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之所以存在如此严重的腐败现象, 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人事档案、信用档案的建设,就是为了对腐败、造假行为进行有效扼制。在迫切需要诚信的现代社会, 档案的社会诚信功能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诚信的本质是“真”, 档案的本质也是“真”,档案借助其“真”的本质成为诚信的重要载体, 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认可,使人们愿意相信档案中记录的信息内容,成为“诚信大使”。这种稳定而普遍的认同,赋予档案以社会工具价值,也是如今信用档案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
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信用经济, 市场经济愈发达, 对信用的要求也就愈高。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一个社会迫切需要诚信,那么档案就是提供诚信的源泉所在。人们在信用体系建设中,首先将档案作为心理依托。档案是真实与诚信的重要载体,档案方式是人们对事物真实性控制的理想模型。在重建社会诚信的过程中,无论社会团体、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只有借助档案的“真”,才能昭示自身的诚实,获得社会的信任,因而档案是实现社会细胞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四、社会稳定受外来因素影响,档案作为历史证据,在反霸权、反渗透、反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锐不可挡,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从事现代化建设,中国也不例外。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以及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西方社会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社会稳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西方国家总是以其西化的主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来处理国际事务,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常表现出来。如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就是典型的例证。他们还打着人权高于的旗号,干涉中国内政,炮制中国,支持、、势力等,都是西方分化、西化、弱化中国的举措。
1.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要调查研究。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倾听其呼声、了解其情绪、关心其疾苦,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为群众谋利益、谋幸福。群众的思想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到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
以人为本就要建立感情。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思想、情感,加大情感投资,与群众达到情感上共鸣、思想上对流、心理上交融,寓“理”于“情”,以情感人。以平等姿态与群众交流,耐心听取不同意见,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以人为本就要多办实事。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多做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群众中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就等于做了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建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确保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久开展。解决好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首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求什么,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亲民之心、爱民之举、富民之策、安民之道。时刻树立“群众之需无小事”的思想,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其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达到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培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及时发现、培养、宣传典型,用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带动干部群众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高尚的道德追求。通过对农民进行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等思想道德教育,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4.树立群众观点,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清除各种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提高坚持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持群众路线很大程度上必须“身入”,这样才能看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倾听到人民群众的真实呼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坚持用群众观武装政工干部的头脑。旗帜鲜明地大力倡导唯物史观,加强干部世界观改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5.积极探索运用适合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方法。
时展了,人们对社会的感知程度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内涵要不断更新,方法也应不断改进。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努力运用说服教育方法。不要以势压人,而要以理服人。不要简单粗暴,而要入情入理、循循善诱。努力运用示范引导的方法,为群众提供政策服务。
6.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坚持教师选聘师德为先的原则。坚持政治标准,加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严守课堂纪律以崇高师德、严谨师风感染学生,培育选树典型,鼓励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和兼职做好人生导师、班主任等思政工作。对违反师德规定的言行,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坚持与时俱进、树立问题导向,与现代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知识获取规律、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等结合,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将编好教学辅助用书,建好教学团队作为基础;将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作为着力点;将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组织形式、评价考核方式作为关键环节,着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引领性、实践贴近性和情感感染力,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三要完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将价值塑造贯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构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育人格局,营造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多维互动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生活、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国家的发展进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教育引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诉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适应新形势,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感召力,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渗透力和影响力。